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庶子夺唐》-第3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阿史那云一直都是族中最小的,今日没想到李恪竟还有个比自己还小的亲弟,不禁欢喜道:“你比我要年长,是我的表兄,那他比我年幼,便是我的表弟了,来日若有机会,我倒是要好好看看他。”

      阿史那云说着,心中不禁对南下之行又多了几分期待。

      “殿下,殿下。”

      就在李恪与阿史那云正说着的时候,突然李恪的婢女丹儿带人寻了过来,远远地看见和阿史那云站在一处李恪,便连忙走来。

      丹儿虽是李恪的贴身婢女,但当李恪外出时大多是王玄策和苏定方二人跟在身后,只是今日李恪来拜会萧后,不愿大张旗鼓,所以只是告诉了丹儿自己的安排,便跟着阿史那云来了此处,此事丹儿亲自找了过来,想必是有要事了。

      李恪待丹儿走到身边,问道:“你来的这般匆忙,可是有要事?”

      丹儿点了点头,喘着大气回道:“陛下遣唐使前来,现在已经到汗庭了。”

      第四十七章 郑元寿

      李恪近来一直忙于对付康家父子,无力分心,再加上他身在突厥,消息闭塞,唐使北上他也竟是刚刚才得到的消息。

      唐使来的目的是什么,李恪不知道,但他知道,这对他来说终归不是什么坏事。

      来使名为郑元寿,官拜正三品太常寺卿,乃前朝柱国郑译长子,出自中原世家荥阳郑氏洞林房,亦是世家子弟。

      郑元寿来头不小,大唐立国时有从龙之功,在大唐朝堂之上也是一号人物,李恪自然是知道的。

      郑元寿虽是唐使,但李恪乃是皇子,在突厥便是代表了大唐,故而张元寿到了突厥并未急着去拜会颉利可汗,而是先来见了李恪。

      当李恪回到自己的大帐时,郑元寿已经在帐内等候。

      “臣郑元寿拜见殿下。”郑元寿见李恪入内,俯身拜道。

      郑元寿虽是臣子,但位列九卿之一,官位不低,在加上他在中原世家中位份不低,李恪也不会有丝毫怠慢,李恪忙上前将郑元寿扶起道:“郑寺卿远来辛苦,快快请起。”

      “谢殿下。”郑元寿道了声谢,站起了身子。

      待郑元寿起身后,李恪问道:“寺卿来的好生突然,不知是何时到的突厥。”

      郑元寿道:“臣奉皇命而来,也是三日前才过的阴山。此次北使,温相本已请缨为使,不过陛下顾忌温相年迈体弱,这才命下官走一趟。”

      郑元寿口中的温相便是去岁李恪在北上的路上见到的温彦博,温彦博回京后便被李世民拜为中书侍郎,位列宰辅之位,不过如今的温彦博年已五旬,再加上身子骨弱,自然不宜北上,以免伤了身子。

      李恪闻言笑道:“温相老骥伏枥,竟也欲北上为父皇分忧,我大唐君臣如此,何愁突厥北患不平?”

      此处虽是在突厥境,但大帐四周俱是李恪心腹,李恪说到也不惧被旁人听了去,说话也简单直白了许多。

      郑元寿道:“自打殿下自请为质北上,陛下每日必以此自励,不忘突厥夺子之恨,辱国之痛,励精图治,磨砺兵甲,只待有一日将殿下迎回。”

      李恪点了点头道:“父皇惦念,本王虽隔千里,亦铭感腑内,只是不知郑寺卿此来所为何事?”

      郑元寿回道:“臣此番奉皇命前来,所为不过有二:其一,是为与颉利可汗协商,迎回殿下;其二,是为拜会颉利可汗及其下诸臣。”

      李恪年幼,郑元寿担心李恪不知轻重,容易说漏了嘴,便未将实情相告,但李恪听着郑元寿的话,哪里还听不出郑元寿的意思。

      试图迎回李恪自然是不假,但所谓拜会颉利君臣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拜会颉利君臣除了刺探消息之外,恐怕还有离间拉拢之意。

      李恪顿了顿,对郑元寿道:“本王年少,未参朝事,朝中要务自然不便插手,只是本王在突厥也待了许久,与突厥君臣交道打地不少,本王在这儿有一个泼天功劳,不知寺卿感不感兴趣?”

      李恪的话倒是说得突然,郑元寿一时间倒是没反应过来,不过李恪年幼,恐还不晓事,身在突厥又能成什么大事?

      郑元寿原也没将李恪的话太放在心上,不过李恪的身份毕竟摆在这里,哪怕只是随口一提,郑元寿也不得枉顾。

      郑元寿回道:“殿下当面,臣不敢贪功,殿下若有什么话但请吩咐,臣一定尽心做到。”

      李恪道:“突厥各部中虽有不服颉利的声音,但眼下这些声音毕竟只是少数,寺卿若是贸然与他们接触,恐怕容易走漏风声,若是被颉利察觉反倒失了先机,本王给寺卿推荐一人,寺卿或可去试试。”

      郑元寿原本只当李恪思归,必定会提及关于他回朝的事情,可李恪的话没有提及半个字关于如何迎他回朝的话,而是直指他所说的第二点。

      李恪竟然听懂了他的话?这只是一个九岁的少年呐!

      郑元寿看着眼前的李恪,眼中已经流露出隐藏不住的诧异。

      郑元寿强压这自己的诧异,对李恪问道:“还请殿下吩咐。”

      李恪对郑元寿道:“眼下颉利在突厥虽为尽得人心,突厥各部见也多有反对之声,但颉利在突厥积威甚重,郑寺卿若是贸然去拜会突厥各部的话恐怕会出乱子,叫颉利徒生警惕,于我大唐不利。”

      以李恪的年纪,能看到这一步已经算很是难得了,不了李恪接下来的话却叫郑元寿更加诧异了。

      李恪顿了顿,接着道:“若是拉拢突厥各部怕是行不通的,却不知郑寺卿可知铁勒一族?”

      铁勒!

      李恪的话仿佛一只重锤击在了郑元寿的心头,叫杨元寿心中一阵震荡。

      欲破突厥,先离铁勒,这是大唐朝堂上衮衮诸公在政事堂议政整整一日之后才得出的结论,此刻竟从李恪的口中讲了出来,这叫郑元寿如何能不讶异。

      郑元寿与李恪不熟,他此前唯一一次见李恪便是去岁在东宫之中,那一次正是在商议质子之事。

      那一次李恪主动请缨为质,确实叫郑元寿颇为意外,但此时此刻,在这突厥的大帐之中,李恪给他的震撼却远是那时的十倍。

      “殿下的意思是从铁勒九部入手?”郑元寿心中讶异,脸上却故作平淡地问道。

      李恪点了点头道:“不错,铁勒九部屈服于颉利之下,奉协颉利为主不过是形势所迫,他们无时不在想着重复往日的辉煌。铁勒九部中尤其是薛延陀和回纥两部最强,这种心思便更重。你若是秘密遣人去见薛延陀部夷男,必能拉拢。”

      李恪此前与夷男打过交道,这夷男乃是个实打实的野心之辈,一直想反出突厥,自立为汗,而眼下夷男所畏惧的不过是颉利的兵力。

      若是夷男能与大唐结盟,由大唐为他撑腰,助他一臂之力,想必他会很乐意反出突厥的。

      薛延陀部以郁督军山为根,在突厥之北,而大唐在突厥之南,若是大唐与薛延陀部南北呼应,共同发难,便足以叫颉利焦头烂额,首尾难顾。

      郑元寿想通了李恪的意思,当即收起了原本的轻视,转而一脸正色地对李恪拜道:“殿下之意臣即刻便遣人告知陛下。”

      第四十八章 还国受阻

      李恪与郑元寿不过谈了一炷香的功夫,便有突厥的侍者前来传信,颉利可汗传见大唐使者和质子殿下,为大唐使者接风洗尘。

      当李恪和郑元寿顺着侍者的指引,一路来到设宴的大帐中时,恰好到了午时,正是用饭的时候。

      对于远道而来的郑元寿,颉利的防备显然要比对李恪来的要多的多,大帐中在座的诸位除了颉利、叠罗施、赵德言外,其余的都是颉利的心腹。

      “唐使远道而来辛苦了,来,举杯与本汗共饮。”一曲歌舞之后,颉利可汗端起酒樽,对郑元寿道。

      “谢可汗。”郑元寿端起酒杯朝着上首的颉利可汗举了举杯,饮下了一口。

      颉利看着郑元寿的样子,指着郑元寿,又看了看李恪,笑道:“论酒量,唐使可比三皇子差的多了。三皇子一气一杯,能连饮三大杯,比起我突厥男儿也丝毫不让,唐使的酒量就要差上许多了。”

      听了颉利的话,郑元寿的脸上露出了诧异之色,他万万没想到李恪的酒量竟如此了得。

      Ö£ÔªÊÙ³¯×ÅÀî㡹°Á˹°ÊÖ£¬Ð¦µÀ£º¡°Èý»Ê×ÓÌìäê¹óëУ¬ÄË·ï×ÓÁúËϹÙÈçºÎ±ÈµÃ¡£¡±

      颉利摆了摆手,道:“哈哈,说起来三皇子的脾气倒是甚和本汗的路子,不拘小节,与我突厥男儿甚是相似。”

      李恪听了颉利的话,也起身道:“可汗谬赞了,李恪哪有什么酒量,只是仗着年少气盛,硬着头皮喝罢了。”

      颉利道:“三皇子谦虚了,本汗也算善饮,又识人无数,是真酒量还是假酒量,本汗一看便知。”

      李恪听了颉利的话,心中倒是泛起了嘀咕。

      李恪与颉利的关系只能算是一般,甚至曾经还红过脸,颉利今日是怎么了?怎么会这般夸赞李恪,说的仿佛真像是与李恪性情相投一般,莫非是今日嘴巴上抹了蜜?

      就在李恪正纳闷的时候,颉利的下一句话叫李恪恍然大悟。

      “本汗现在与三皇子可谓是忘年之交,一日不见都觉得心中空空落落的。”颉利看着李恪,对两人笑道。

      原来如此,李恪听了颉利的话,顿时明白了过来。

      想来颉利是已经料到了郑元寿此来的目的,想要提前堵住郑元寿的嘴。

      果然,颉利说完后,又接着对郑元寿问道:“唐使此来当是奉了唐皇之命,不知唐使有何要务啊?”

      郑元寿拱手回道:“下官此次北上,一来是为拜见可汗,再表我大唐两国求和之意,二来是陛下思子心切,欲请质子还唐。”

      颉利听了郑元寿的话,皱了皱眉毛,不悦道:“你要见本汗,见便也就见了,这是这迎回质子之事,恐怕不妥吧。质子来此还不足半年,本汗与质子性情相投,不忍分离,怎能这般早地迎回?”

      李恪在突厥,是颉利挟制李世民的手段之一,若是放由李恪回了大唐,岂不是平白将李世民的把柄交还给他吗?

      虽说天家无情,若是两国动了刀兵,李世民未必会顾忌身在突厥的李恪,但是有一个李恪在手中也聊胜于无,至少也是一个不错的筹码。

      郑元寿自然也知道颉利不会轻易放行,但身负皇命在身,他也只能想方设法。

      郑元寿道:“启禀可汗,自打殿下北上,陛下便每日思念殿下,片刻不停,而贵妃娘娘更是如此,贵妃娘娘每日望子盼归,日渐消瘦,还望可汗体谅。”

      郑元寿知道想要颉利放人不易,只能自孝道入手,直言皇帝和贵妃念子,不提及两国之事。但颉利又岂是仁德之辈,光凭郑元寿的一张嘴,颉利怎会放人。

      这时,颉利下首坐着的赵德言起身道:“贵使之言差矣,三皇子此来,乃是我彰贵朝和谈之诚意,三皇子是为两国和平而来,现在贵使想将三皇子带回,可是不欲与突厥言和了?”

      郑元寿往孝道上谈,是往小了说,可偏偏赵德言却扯到了两国和谈,要把李恪归国之事,闹大,借此阻止李恪归国。

      眼下突厥已经退兵,对长安再无半点威胁,说来大唐自然是不惧突厥了,可眼下的大唐却也还没有做好要与突厥开战的准备,这个时候自然不宜将脸面撕破。

      郑元寿听了赵德言的话有些急了。对颉利道:“我大唐之诚可汗不必质疑,只是三皇子年少,陛下着实是思子心切。陛下愿以珠宝锦缎换三皇子南归,还望可汗笑纳。”

      李恪虽是皇子,但说白了也还是一个少年,哪有那些珍贵的珠宝锦缎来的实在,突厥人好财,郑元寿也是希望颉利贪图财物,松口将李恪放回。

      自打上次南下,突厥贵族们已经被大唐的富庶所惊呆,此次听说郑元寿又带来了大唐珍宝,大帐中的众人们已经面露垂涎之色,显然他们都对郑元寿的话动了心。

      颉利一时间也有些犹疑,不知该不该答应郑元寿的话,于是对下首的赵德言问道:“对于唐使的提议,先生是什么意思?”

      赵德言看着大帐中众人的模样,自然也知道了他们的心思,赵德言也不愿开罪这些人,思虑了片刻才对颉利道:“既然唐使带来了大唐的珍宝已示大唐和谈之诚意,我们何不也馈以突厥的宝物以示我突厥的诚意。草原良马无数,以良马易换便可,何必要劳动三皇子?”

      郑元寿带了财物来,本想着是以此换回李恪,但赵德言却提出拿良马交换郑元寿的财物,死活就是不让李恪回国。

      李恪自问从未开罪过赵德言,为何赵德言非要这般阻挠他回国?这与他又有何益处?李恪看着赵德言的样子,心中满是狐疑。

      就在郑元寿听了赵德言的话,正准备再开口时,赵德言又说话了。

      赵德言道:“更何况三皇子此前干系到突厥康苏密之死一事,此事三皇子虽未涉深,但毕竟也是要害之一,此事离去,恐怕是不妥吧。”

      李恪听了赵德言的话,心中竟有些懊恼,他此前设计杀了康家父子,眼下竟成了突厥阻他南归的借口。

      第四十九章 家书

      “臣无能,未能保得殿下南归,还请殿下降罪。”颉利回绝了郑元寿迎李恪南归的要求,一出大帐,郑元寿便对李恪欠身拜道。

      李恪将郑元寿扶起,道:“寺卿严重了,方才寺卿已经尽力,只是突厥君臣不欲放本王南下,此时纵是苏秦在世也无计可施。”

      郑元寿回想起方才大帐中发生的事情,对李恪问道:“殿下在突厥可曾开罪过赵德言?为何赵德言今日如此针对于我们,生生地拦住了殿下的归途?”

      方才在大宴上,郑元寿既是用财宝诱惑了颉利,也是希望那些部落首领能够被郑元寿带来的大唐珍宝迷住了眼睛,借此由各部首领向颉利施压,放李恪南归,可赵德言却偏偏提出以良马作为筹码,借此交换郑元寿带来的财宝,叫郑元寿计划落空。

      赵德言是【创建和谐家园】,他的根不在突厥,他身在突厥无非就是为了求取富贵,面对郑元寿带来的诚意,除了对李恪的不满,还有什么能够叫赵德言在这个关口站出来针对李恪,总不能是对颉利的赤胆忠心吧。

      对于赵德言方才在大帐中的表现,李恪也颇为不解。

      赵德言既然助他对了康苏密,要了康苏密的命,想必与他还是没有太多不满的,可他方才在大帐中的作为却又偏偏是在针对自己,一时间李恪也说不上赵德言的目的了。

      李恪道:“赵德言其人,本王倒是派人调查过,除了知道他是并州人士,十年前来突厥外,竟再无其他消息。此人无爹娘,无家室,来了突厥后虽身居高位却仍未续娶,仿佛是凭空出现的一般。”

      早在春猎那日,李恪便曾命王玄策私下调查赵德言的情况,可王玄策调查了许久,却始终得不到更多关于赵德言的消息,仿佛此人就是凭空生出来的一样。

      “凭空出现?赵德言这样的人,背井离乡,来到这北地,为的不就是荣华富贵,正所谓富贵不还家,如锦衣夜行,难道这样的人还查不出他的底子吗?”郑元寿闻言,不解地问道。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0: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