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庶女攻略by吱吱》-第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其二自信,这是由自立而产生的附加品,因为自立所以现代女性能昂首挺胸的面对任何人,有独立解决危机的自信,古代妇女则没有如此自信,从父、从夫、从子并不仅仅是对妇女的规范束缚,更是指明了古代妇女一生中必须依附的三个角色,一个一生依附别人的女人,怎么去想象她遇事时能有独立处理的自信,所以同样初进徐府,乔六迫切追求的是一个儿子和徐四的宠爱,认为这样才是她的立身之本,但11迫切追求的是用最快的速度让所有人接受她认同她的能力从而离不开她,11认为这样才是她的立身之本,这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她们截然不同的处世风格,无可否认11的眼界比乔六更宽,所以她至今依然处在比乔六更有优势的地位。

      其三平等,这里的平等指的是男女的平等,古代自然是不存在男女平等的,可现代的一夫一妻就是源自男女平等,只有承认男女是平等的,才能承认一夫一妻是应当合理的,而正是这一点,在11和徐四之间划下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11把徐四当成上司却没有把他看作一个男人,更不要说情人丈夫,上司是一种职务,我们面对男上司和女上司的态度不会不同,11实际上已经把徐四无性别化了,他对她而言其实和太夫人并无不同,不过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总经理罢了,乔六面对徐四会爱慕会嫉妒但11面对徐四则只有理智,冷静地揣摩上司的心理、需求、意图,以求获得赏识重用,对11来说轻车熟路信手拈来,因为这是她上辈子作了一辈子的,可这些都与男女、情爱、夫妻无关,这种心态使11从情爱纠缠中跳脱了出来,可以俯瞰乔六的所作所为,但也造成了她彻底把徐四隔绝于心门之外,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也许11与徐四可以相知相敬,却很难相知相爱,徐四如何能敲开这扇门呢,我很期待,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徐四不把自己与11的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那他永远敲不开这扇门,因为如果他们不是平等的,那11就不会把他看成一个男人,爱就更无从谈起把话兜回来,一个穿越女真正比古代女强的地方应该是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自立自尊,而不是所谓2000多年的见识,至少我自认就是多一万年的见识我也做不了武则天,现在很多穿越文都局限在了多见识上,那是男性穿越文的主旋律,但不应该是女性穿越文的主旋律,因为现代女性多的不仅仅是见识,还有妇女解放后质的变化。

      闲来无事,胡思乱想,一家之言,切勿当真。

      ------------

      我心目中的二夫人by nalnal

      会持才傲物的人,大多有真才实学。因为见识高人一等,因为看得比旁人高且远,因为相信自己的见解和作为是正确的,所以对不听从自己意见的人不耐乃至轻视。

      二夫人的形象越来越鲜明。我不再认为她是个谋图权势,努力掌控徐家的腹黑女子,她更该是一个清高自得,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因为聪明,能看透诸多事情的实质,她将自己与普通的闺阁女子划分开来。主持中馈,经营家业于她是俗事琐事,绝非她的志向。所以她能够爽快的交回管家大权,也可以随意地将花露方子交给五夫人。她向往的是如男子一般,经营学问,指点时事,凭自己一己之力,支持起整个家族。以其说她将自己视为无冕的侯府夫人,不如说她认为自己是侯爷的战斗。在侯府最艰难的时段,是她连同太夫人和侯爷,撑起了这摇摇欲坠的侯府,她认为自己对这个家是有贡献的,也是乐得贡献的。

      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最讨厌的是什么?是挑战她权威的人。在以前,那个人是元娘,而现在她认为可能是十一。

      在二夫人的眼中,元娘是个只懂阴谋诡计,没有担待的人,只是小有聪明的女子。同大多数宅门女子一般,元娘看重得是眼前的蝇营微利,不懂从大局上为侯府谋划贡献。可这个她瞧不起的女子,却偏偏占据了侯府当家主母的位子,制约着侯府的发展。不仅如此,这个她瞧不起的女子还时不时的跳将出来,挑战自己的地位。这便是二夫人与元娘不可调和的矛盾。聪明才高的二夫人,为了侯府的安定和自己的安稳,曾几次或顺水推舟或推波助澜地狠狠地教训了元娘。知识分子的权威一向是不容人挑衅的,若有不长眼的人,触碰了逆鳞,那就瞧好吧,不把你弄臭,弄伤,弄得认错,那谈不上有才!

      就像女子学院的院长,二夫人对自己的学识能力非常有信心。这种自信既来自于她远播的才名,也来自于侯府三代人的推崇。这种强大的自信让她在一定程度无视权势。对上诸位朝廷命妇,她可以冷漠自持,对上太后娘娘,她可以不动声色,对上悲伤的皇后,她也可以言辞犀利地晓以大义。知识就是力量,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

      因为过于依凭知识和智慧,过于重视与对与错,利与弊,二夫人难免强于洞明世事,弱于人情练达。读书人特有的清高,她也是不缺恶。

      二夫人与十一娘之间,并不存在有我无她的必死之局,因为二人希望徐府好的愿望是一致的。只要二夫人能够放下偏见,真心认可十一娘见识和资质,同时放宽心胸,不要生出什么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她们就能够和平共处。当然即便这样,在达到这一阶段之前,两人的斗法是少不了的。

      ------------

      两点补充评论by east19us

      谢谢同学们的关心,我这两天有些事情挺忙的,现在终于周末了。大家这两天评论很丰富,我看了一下,补充几点从前的评论里面忽视了的意见。

      1、二夫人的进言

      二夫人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臣子而做战略建议,而不是一个嫂嫂对小姑做战术指导进言,而这恰恰就是二夫人进言中最大的问题所在。我个人认为,皇后现在需要的是来自亲人的战术指导意见,而不是战略建议。

      二夫人没有考虑到皇后的生长环境。如果徐令宸是从一个安逸平和的环境里面成长出来的,那么二夫人用这些历史来警诫一下皇后还有道理。但其实,前朝吴皇后的殷鉴不远,是徐令宸亲眼看见过的。所以,帝后离心以后可能导致的后果,不需要二夫人的历史战略演说,徐令宸也明白得很。这就是为什么“皇后娘娘比我们想像的坚强,也比我们想像的更洞察世事。”皇后所缺乏的,是怎样去做?是战术指导,不是战略建议。这才是二夫人进言里面的致命伤。

      而谈到如何去做战术指导,那么关键在两点:一是心理辅导,二是宫斗教育。但这两点恰恰又都是二夫人做不好的。二夫人是一个聪明人,但不擅长心理辅导。而宫斗怎样去做,又恐怕是二夫人不愿意去说的,当然就她的身份而言,也的确不合适她去说。

      在徐家,真正合适做这两件事情的是十一和太夫人。十一合适去做心理辅导,因为她有离婚律师的经验。而太夫人是唯一的那个合适去对皇后做宫斗的战术教育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这个资格(所以这一点上不能怪二夫人太多)。但很显然,徐家对于搞宫廷斗争这一套还是太不熟悉,所以派出了二夫人这样一个最不合适的说客去游说皇后(当然也是因为徐家当时真的派不出其他人了,本来太夫人的确是最佳人选,至于十一,实在太不被人知,所以这一次被忽略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

      2、帝师邓先生

      评论这一点的同学很少,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来分析当前徐家所面临的形式。

      邓先生是简王的老师,好象也算得上是徐四的半个老师。简王当皇帝以后,邓先生当然就成了帝师。这样一个人对徐家的态度是很让人寻味的。下面我们从两方面来看问题。

      一个方面,如果邓先生真如二夫人所说的,“成了帝师,威仪日隆。”那么秉着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样的原则,我们可以推论到皇帝也是这样一个人。那么就可以肯定,皇帝对皇后已经开始旧情淡薄了。如果是这样,徐家就要立刻劝告皇后打消一切幻想,从此以后小心谨慎做皇后,而不是做妻子。

      而另一方面,如果邓先生不是如二夫人所说的那样,那么问题其实就更严重了。

      常言说,知子莫如父。而封建时代,好的老师可能比父亲更懂得自己的学生是怎样一个人。从现在知道的消息看,

      (1)皇帝还在“令宸,令宸”地叫皇后,表面上不象是旧情淡薄的样子。但恰恰是这表面上的不淡薄,如果背后有假的话,就更加让人心惊害怕。

      (2)帝师致仕,很象是功成名退的样子。但事实是,现在的皇帝仍然有很多事情需要人做,宫里朝中太后党的势力仍然不容小看。邓先生为什么就要退呢?

      (3)不为徐府推荐老师。不可能是没有合适的人,只可能是不愿意和徐府再有任何牵连。如果这样一位帝师都不愿意和徐府再有牵连,那么说明在皇帝心里,徐府是怎样一个存在呢?

      所以,如果邓先生不是如二夫人所说的那样,那么可以有很大理由说,邓先生其实是在对徐府示警,要小心做人了,皇帝对徐府已经非常忌讳了。这比单纯的皇帝喜新厌旧,要严重得多了。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徐四还要坚持和区,杨两家做明斗,那么徐家要倒霉了。如果真是这样一个最坏的情况,徐家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打碎牙齿和血吞。五皇子死了就死了,老实向皇帝臣服,自己不做任何的追究。甚至,五皇子之死是不是皇帝默许了的,都难说。因为一旦牵涉到了皇位继承,外戚权势,这样一类的问题,斗争从来都是毫无情谊可谈的。

      总之,徐家面临的危险,恐怕比表面上的要大得多。

      ------------

      再看皇帝的平衡术by Rapids

      通过徐四的回忆,我们知道:现在的皇帝,以前只是一个生母早逝,无权无势的七皇子。他起初并没有卷入夺嫡之争中,是斗争白热化之后,眼看着老皇帝日渐疯狂,火就要烧到自己头上,才跟岳父(徐家老侯爷)商量加入战局去角逐太子之位。

      所以,这个皇帝既不是从小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比如太子),自幼浸淫帝王之术教育;又不是由于母妃家族势力庞大,早就存了夺嫡之志,从小就做好帝王准备的。

      因此,皇帝的帝王之术虽然有生于帝王之家的天然优势,但是缺乏从小浸淫的娴熟。这从他处理几方势力的平衡上可以看出端倪:

      首先是对扶他上位、但是又野心勃勃的太后,他的防备战相当。

      既阻止了太后把娘家侄女送进他的**,又阻止了太后那个娘家大侄女联姻皇后的娘家徐家,即使指婚给唐家,也不是长房长媳,而只是唐家三少爷。还有太后的另外一个娘家侄女,嫁给梁家,也“巧合”的是三少爷。基本上完全阻断了杨家通过联姻扩张势力的路。

      然后是皇后的娘家,徐家。这是他继位的最大助力,初期他必须给予足够的势力来协助自己的稳固地位。

      于是,有了力排众议的征服苗疆之战。记得罗大太太跟儿子就那一仗有一段对话,那基本上代表了外人对徐四以及徐家的评价,认为徐家靠的是皇家的支持,才取得了军功来装耀门楣。

      在皇帝的心里,徐家到这种程度是他希望并且需要的——有一定势力和一些他关照下的军功。这是皇帝心里恰好的“度”。

      所以,西北的战事初发时,从皇帝压根没派徐四出征来看,他不想徐家的功劳簿上再加这一笔。

      但是世事难料,别人实在是遏制不住了,才不得不派徐四出战。却没想到是大胜,甚至可以说是完胜。这让皇帝既喜且忧。

      喜的是,此后至少十年西北无战事,对于皇帝的改革大计来说,边境的安宁太合适了。

      忧的是,徐家的功劳比皇帝自己心里的标杆多了那么一大点,得怎么遏制才好。

      这时候就很微妙,皇帝奖励吧,怕徐家恃功而傲,势力无法控制;不奖励吧,又无法对天下交待。

      偏偏徐家知趣,请辞了封爵。本来到此,应该是皆大欢喜了,不过好玩的是,偏偏皇帝又觉得徐家忒知趣了,心里还是不踏实。事态就更加微妙起来。

      偏偏这之后不久,出了区家毒害五皇子的事情。

      皇帝在平衡三方势力中,最大的败笔就出在对区家的扶持上。(这也是我认为他帝王之术不够娴熟的地方)

      皇帝徐将区家作为跟徐家南北对峙的势力,互为牵制,本来没错。

      但是,皇帝在短短两年之内,对区家女从婕妤到皇贵妃的盛宠,通过十一的观察分析,我们知道,这其中参杂了皇帝个人对“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的皇贵妃区氏的喜欢。这是最要命的地方。

      帝王可以因为势力平衡而宠爱或者厌弃**的女人,但是,如果是参杂个人喜欢的,应该是背后没什么势力的比较安全。而皇帝对背后有着强大区家的皇贵妃区氏的盛宠,想不让区家会错意都难。

      于是,就有了区家想更进一步上位,打破现有平衡的举动——毒害五皇子。而皇帝,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五儿子惨死。

      平衡被打破,并不是皇帝所希望的。但是,眼下的局势,借徐四的话“这几年闽粤一带倭患严重,不管是为了社稷还是为了大局,皇上都不可能动区家的人。”所以,皇帝的选择是掩盖真相,补偿给枉死的幼子一个亲王的哀荣。

      但是,既然皇帝想要的是平衡,那么,区家这种随时打破平衡、制造更大不平衡的因素,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是皇帝所必须消除的,这,就是徐家“报仇雪恨”的最大仰仗。

      所以,皇帝不是不想报仇、不是不想动区家,而是为了大局不能动区家。那么,徐家的策略,就是在大局稳定前提下,制造机会让皇帝“报仇”,这,应该也是皇帝所乐见的。

      ------------

      项二与11缺一不可by 冬木槿

      在劝谏皇后这件事上,项二和11这两番话这两个人缺一不可。

      先说项二,项二的一番话,虽然在很多人眼中像是一柄剑皇后在淌满鲜血的伤口上又狠狠地划了一刀,但是不可否认她的话直指事情的根本,就像她问的那句话“是与帝合葬附祭太庙,还是选陵而葬祭于奉先殿”,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在丈夫、儿子、娘家中间她给皇后指明了唯一走的通的路,可以说她这一下子相当于刮骨疗毒,虽然酷烈但能治本,祛除病根,相信在与她谈话之后,皇后已经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了,这是项二的功劳,不可磨灭。

      但是,总是有个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到,如果没有后来11的那番话,可能有一【创建和谐家园】后会因为此事抑郁而终。

      皇后虽然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可是项二的话给她留下了阴影,她会怀疑徐家是不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而要抛弃自己,会怀疑她与皇帝的夫妻之情在一番做作之下会不会一点都剩不下,会怀疑面对孩子的死选择隐忍的她不是个好母亲,甚至会怀疑自己活着的价值,这些怀疑在她心中打成了一个结,抑郁难解,所以皇后虽然“妆容艳丽”强自振作,但却“目带戚色,难掩眉宇间的疲惫”心中郁结,这时11对她说的话就很重要了。

      11先向她指明了,做为一个妻子应该怎样做,不让丈夫为琐事操心,分担丈夫的烦恼,孝敬公婆,带好孩子,这就是一个女人的极致,最大的成就了,让她知道儿子死了皇帝也是伤心的,是痛恨的,但是他什么都不能作都不能说,疼也只能憋在心里,很可怜,引起皇后对皇帝的心疼与怜爱,成为帝后感情重归于好的契机,然后11又向她表明了徐家的态度,告诉她,无论事情变成什么样子,他们都是她的家人都是她的靠山,无论她做了什么选择,都有他们在,至此完全解开了皇后的心结。

      虽然项二与11并不是有意配合的,但是她们确实一搭一唱完满的完成了任务,先打一巴掌再给个红枣,缺一不可,先把皇后打醒,再把皇后抚顺,皇后、项二、11每个人的行事都完全符合自己的风格,吱吱写的真是高啊,而这种天衣无缝合作关系是不是就是以后项二与11之间的相处模式呢,她们配合起来很有默契啊,看她们一起哭丧的那段就知道了,该谁干什么一点不乱。

      家和万事兴,有劲往一起使,家才能更兴旺,看徐家这些人,徐四、皇后、太夫人、二夫人、11、丹阳、老三、老五,每个人都为家族度过难关贡献自己的能力,顺利过关理所应当,这段是个真正的【创建和谐家园】阿,期待以后的情节。

      ------------

      话外音/画外音:成长by Rapids

      吱吱把这一章的名称从《祭礼》改为了《成长》,是不是指明了一个方向?在斗争中成长,一直以贤妻心态面对皇帝的皇后、还有一直以内敛的忠臣心态面对心有猜忌的帝王的徐四。

      这一章读着很晦涩压抑,许多地方还得等到后面的章节来印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谆哥对十一的感觉在变化,也算是在政治的凄风苦雨中的一抹属于家的温暖吧。

      其他沉重的方正后面还会交代清楚,我们只拎出来谆哥这一段来脑补吧。

      ……十一娘就朝着贞姐使了个眼色,两人悄悄退了出去。

      (十一画外音:这么沉重的话题,还是避开小孩子吧。特别是贞姐儿,这个敏感又懂事的小姑娘,她会担心大人的。)

      迎面碰到谆哥脸色红润地和太夫人屋里的小丫鬟小芍有说有笑地走了进来。

      看见十一娘和贞姐儿,他大声道:“母亲,我今天踢了十一个,比小芍多三个。”

      (话外音:看我多能干!快夸我呀!快夸我呀!)

      十一娘风簇拥着他的小丫鬟手里还拿着几个毽子,知道他们在后罩房踢毽子。笑着上前摸了摸他的头:“已经可以踢十一个了,不错,不错!”

      (话外音:嗯,多运动运动气色是好。)

      他扬着小脸笑,有些得意。

      (谆哥画外音:嘿嘿,母亲都夸我了!我厉害吧!)

      “你爹爹在里面跟祖母说话,我们小声些说话。”十一娘低声嘱咐他。

      (话外音:大人有事的时候,小孩子要乖。)

      谆哥立刻点头,用很小很小的声音对小芍道:“我们明天再踢。”

      (“很小很小声”的话外音:我很乖的!我很听话!我很听母亲的话!)

      小芍低声应“是”,跟着随谆哥进来的丫鬟、媳妇子齐刷刷地蹲下给十一娘行礼,刚起身,徐嗣勤、徐嗣谕和徐嗣俭过来了。

      谆哥立刻朝着他们低声道:“爹爹在里面和祖母说话,要小声说话。”

      (话外音:我很乖吧?!都知道帮助母亲“管”哥哥们啦!)

      ……三爷和三夫人来了。

      他们看上去有些黯然,一改往日的笑语盈盈,从眉宇间透着喜悦的神态。

      (徐三两口子画外音:这出了这么大的事儿,老四他该变卦了吧,我们的升官儿梦顾及要断了吧,唉——)

      三爷关心地问起五皇子的“初祭礼”来。徐令宜简单地说了说,俩口子不由啧舌,三夫人更是笑道:“皇上既然给了这样的恩典,对我们家皇后娘娘还是恩宠有加的。”

      (话外音:看来皇帝对我们家没啥改变嘛,那我们以前说好的徐三外放的事儿应该可以继续吧。切,我才不管有没有改变呢,只要看起来没啥改变,你们就应该还让我们出去升官发财去。)

      太夫人、徐令宜和二夫人都没有说话,脸上更无喜色,屋里的气氛一下子就沉了下去。

      (太夫人、徐四和二夫人话外音:这人蠢得没救了!)

      三爷就猛朝着三夫人使眼色。

      (徐三画外音:这蠢婆娘,即使你幸灾乐祸,也不能说出来啊!)

      三夫人尴尬地道:“我,我说的不对吗?”

      (话外音:我,我心里话没说出来呀。你们咋就明白了涅?)

      十一娘见了道:“想来是这样。”又问身边的小丫环:“去看看,饭菜准备好了没有?”

      (话外音:唉——,你蠢不是错儿,但是每每跳出来现就是你的不对了,大家还要吃饭呢,喷饭就不好了。)

      ……五爷和五夫人笑盈盈地走了过来。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2 1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