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作战部长阁下,我一直很好奇,你们空军组建一支拥有重装备的所谓伞兵教导师,究竟是以空降为主呢,还是以地面作战为主?”
坐在大理石小圆桌对面提问的,是罗根最欣赏的几位德国将领之一,埃里希·冯·曼斯坦因。这位现年53岁的德国陆军步兵上将因为策划了西线著名的“曼斯坦因计划”而闻名,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参谋官,也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在法国战役后期,他指挥着国防军第三十八军连战连捷,短时间内渡过索姆河和塞纳河,直抵卢瓦尔河,进攻速度之快就连德军装甲部队亦感到惊奇!这一次来到西班牙,则是作为德军观摩团成员亲身体验这空前规格的攻坚战!
“呵,将军,这支部队既然名为伞兵师,当然是以空降为主的!”罗根以后辈的恭谦回答道,这“伞兵教导师”是德国空军在不列颠战役后期酝酿组建的一支空降部队,它与先前三个空降师即第7伞兵师、第22机降师和第1空降师主体构架基本相同,但增加了许多独立的装甲战斗连,除装备有三号、四号坦克和三型突击炮之外,还准备装备50-60辆“35吨空降坦克”。
尽管1941年初德军规模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庞大,但考虑到德国伞兵部队在不列颠作战期间的卓越表现和较地面部队更高的伤亡,而南欧的动荡局势和议事日程上的“巴巴罗萨”计划都需要大量的机动兵力,小胡子元首思量再三,最终还是批准了“伞兵教导师”的组建计划——名为“教导”,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兵员将是来自空军院校的毕业生,而且武器装备也将选用新式的、精锐的甚至是试验性的!
“可是空降这样一支部队到敌人纵深地带,需要数量惊人的重型滑翔机,而维持如此规模的坦克、装甲车辆作战,光油料和弹药补给……每天需要至少200吨吧!”曼斯坦因给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数字。
等着直布罗陀山那边传来的一阵轰响声结束了,罗根才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如果是陆军式的行进作战,200吨大概只能满足最低限度的需求!可是将军,空降部队的特点是纵深穿插,但当他们落地之后,作战范围通常都不会很大!就我们在英国的经验,一般不超过50公里,而且更多的时候,空降部队一旦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占领了敌人的战略要地,就必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方部队大肆反攻!”
“嗯哼!”曼斯坦因点点头,放下了手里的白瓷咖啡杯,若有所思地问:“那么说来,像伞兵教导师这样一支装备大量重型武器的空降部队,攻击性只表现在利用航空器运载进行纵深突击的时候,一旦落了地,它就是一支防御性的部队?”
“您可以这么理解它的作用!除非情势所迫或者有特殊的作战目的,一支成建制空降的伞兵部队,不会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进行大范围机动作战!”罗根一边说着,一边主动拎起放在一边的银质咖啡壶,替自己心目中的德军头号智将倒了一杯子热咖啡。当初他倡导组建这支“伞兵教导师”,主要就是考虑到苏俄军队海量的坦克——若是以常规的空降部队突击苏军阵线纵深,仅靠伞兵手中的“铁拳”是不足以在相对开阔的地带阻挡坦克集群式攻击的!
“明白了!”领口佩戴着一枚骑士铁十字勋章的曼斯坦因为了咖啡而点头致意,然后平静地说:“在登陆英国之前,我从未想过伞兵能够发挥出战役决定作用,您和斯图登特将军让我大开眼界!能问一个私人的问题吗?”
罗根显然注意到了这位军衔比自己高出两级的陆军将领在话语中用了“您”这个敬称,连忙答道:“您尽管问!”
“关于那个35吨空降坦克……很多陆军同僚都颇感兴趣,而且我们都知道,空军应该还没有相应的超重型滑翔机,甚至没有开发它的计划,为什么?”
“这个么……呵呵!”罗根笑脸面对曼斯坦因,而这确实是个一针见血的问题。
“容我也问一个私人问题?”
“嗯哼!”曼斯坦因往自己的咖啡杯里放了两块方糖,拿起银质小勺轻轻搅动。
“您对苏军坦克所知多少?”说罢,罗根不忘补充一句,“我绝无轻视之意!”
“噢!应该说……我了解苏军大部分坦克,从BT系列到T系列!在战争爆发之前,我还作为军事交流团的成员去过俄国,呃,就是关于我们跟他们合作的项目!您具体是指什么?”曼斯坦因挑重点说,同时巧妙地避开了一些被看作是高度机密的细节。
“T-34!”罗根轻声说出这个代号,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它应该还是鲜为人知的,但在若干年后,情况可就截然不同了!
“T-34?”曼斯坦因想了想,摇头,“我只知道T-35、T-37和T-38!”
几个月之前,罗根就曾利用职务便利查阅德军情报库中有关苏俄坦克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30年代之前德国和苏联合作开发坦克项目,当时许多德国工程师参与并帮助了苏俄军队开发坦克;另一个就是1939年冬爆发的苏芬战争,德军不但向芬兰军队提供了装备物资,还派遣了一批军事观察员前去搜集情报。
曼斯坦因所说的三种坦克罗根都翻看到了资料,T-35是独树一帜的多炮塔重型坦克,又被称为苏俄装甲部队的“仪仗兵”。近50吨重的庞大躯体上安装有3座独立炮塔和2座机枪塔,隆隆驶过时霸气十足,所以自1933年制造出样车以来,屡次出现在苏联红场的阅兵式上,一度引起了轰动。
T-37是30年代中前期苏俄批量生产的水陆两用坦克,仅3.2吨重,装备机枪一挺;T-38属于T-37的改进型,但性能方面并没有大的提升——这两款坦克均投入了苏芬东战,但在反坦克枪、小口径反坦克炮面前不堪一击,而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水面行进!
对于苏军坦克的命名方式,罗根也完全摸不着头脑。考虑到这个历史时空是从1940年夏天才开始改变的,他坚信T-34必然会如历史那般成为苏军作战利器,只不过现在可能还处于相当保密的阶段!
“那您知道苏俄军队有比我们的四号还厉害的坦克吗?”罗根换了个方式问。
曼斯坦因很慎重的想了一会儿,“他们虽然拥有T-35那样的超重型坦克,火力强劲,但在真正的战斗当中,这样的坦克恐怕还不是我们四号的对手!”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从陆军专业将领口中得到这样的答案,可当这种盲目自信的语言来自于曼斯坦因这种“军神”级别的人物时,罗根还是感到了由衷的失望和担忧——在关于苏德战争的系列记录电影中,第一部就讲述了战争初期德军的胜利和隐患,一辆KV-2阻挡一个德国装甲师的故事并非传说,德军完全是依靠突袭的意外性和纯熟的闪击战术赢得1941年的辉煌,等到他们自己的重型坦克匆忙上马,最佳时机已经悄然溜走了!
“不,不能让历史重演!”罗根在心里无比痛苦地对自己说,可是有什么办法让德军将领们知道对手真正的面目呢?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他很长时间,“35空降坦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消除“无知”带来的影响,他个人并没有把握!
“喔!炮击停止了!接下来就该是地面部队进攻了!”不远处,一名德国陆军上校神采飞扬地说道。
曼斯坦因看了看自己的手表,“1点整!”
德国的战争机器依然是那样的精准——这并非吹捧,而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印迹,就如东方古国的儒雅和谦逊。“先知先觉”的罗根,这时候却和在场的德国、西班牙军官们一样,对于重磅炸弹和炮弹的摧毁力充满了好奇与猜测,他们重新回到观察口,各自举起手中的望远镜。弥漫直布罗陀山的烟尘正慢慢散去,按照计划,1.6万名德军官兵将在一百余辆坦克、突击炮和自行臼炮的支援下发动进攻,除了常规武器之外,这些士兵还配备了火焰喷射器、爆破筒、炸药包等等攻坚利器。鉴于苏联领土上还有不少坚固的堡垒,直布罗陀攻坚战被自信满满的德军高层看作是一次兵器和战术的演练!
第4章 圣门
当短身管与长身管混杂的德军坦克纵队隆隆地驶入毗邻直布罗陀的西班牙城市拉利内阿-德拉康赛普西翁时,偌大的直布罗陀要塞死一般的沉寂。两架蓝绿色涂装的BF-109战斗机低空掠过,这一次,它们竟没有遭到防空火力的反击!
战斗就这样结束了吗?
不论是隔湾相望的德国和西班牙军官们,还是计划投入进攻的德军官兵,心中无不充满了这样的疑问,被誉为“地中海大门”的直布罗陀,终究还是无法抵挡威力惊人的重型武器攻击么?
换了一副固定在支架上的高倍望远镜,罗根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海湾对岸所发生的各种细节:
诡异的景象只带给德军前线指挥官几秒钟的迟疑,或许连几秒都没有。按照预先演练多次的进攻战术,负责战场作业的德军工兵们首先越过了宽不到1200米的英西边界,他们小心谨慎地利用排雷器探查出英军在机场北部雷场中的残余地雷,然后利用特制的【创建和谐家园】将其一一引爆。等到通路打开了,二十多辆三号、四号坦克以较为疏散的队形缓缓越过边界,紧随其后的是四轮装甲战斗车和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
当德军攻击部队进入东西走向的英军机场主跑道时,几发水平射来的炮弹呼啸着落入坦克群,两辆德军的四号坦克瞬时中弹起火。紧接着,庞大的岩石巨怪被唤醒了!那些隐藏在山坳和山脚的英军火力点开始接连不断地进行阻拦射击,榴弹炮、反坦克炮还有一些从军舰上拆卸下来的火炮很快编织成了一张密集的火力网,暴露在开阔机场区域的德军装甲部队有些措手不及,坦克接二连三地中弹起火甚至发生剧烈爆炸,装甲车更是忙不迭地倒车后退——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口径的坦克炮和车载迫击炮根本很难找到并摧毁那些利用地形构筑的英军堡垒!战斗持续了还不到一刻钟,德军第一批进攻部队就丢下二十多辆坦克与装甲车残骸车回到机场北端。
目睹直布罗陀要塞强悍的陆上防御,罗根听闻身边一片惊叹声,德军将领们正以前所未有的谨慎评估起这场攻坚战的难度和代价,尤其是时间跨度方面。
“在严密隔绝的情况下,能否短时间内耗尽英军的淡水储备?”曼斯坦因向一名西班牙将领询问。
“我们一个月前就已经关闭了供水管道,但英国人不但有充足的储备,还能够利用蒸馏设备制造淡水,每天……也许几吨,也许几十吨,这很难说!”白胡子的西班牙老将军并不乐观地回答说,他脸上的表情似乎在告诉德国人:想要打开地中海的大门,可不是德国元首认为的那样简单!
“为什么不把你们的‘俾斯麦’调来呢?”一名有着明眸大眼和性感小唇胡的西班牙上校笑着问。
德国将领们无人回答这个问题,数秒之后,海湾对面突然传来两声非常震耳的轰响。于是,所有人都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到那边去了。
“是卡尔臼炮,600毫米口径的大家伙,除了射程偏短,威力方面可不比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炮差!”德国陆军的炮兵专家埃里希·伯恩贝克将军十分自豪地对西班牙同行说,紧接着,他转头看着自己左手边的德国海军少将海因里希·汉克,“我并无诋毁‘俾斯麦’之意!”
汉克有些尴尬地点点头,德国海军并非没有考虑过将“俾斯麦”号弄来对付直布罗陀要塞,且不说这位海军大佬刚刚参加了北大西洋海战而无法排出“档期”,就算真的开过来,万一在直布罗陀海峡中被英国佬的水雷或者潜艇干上一下,那可真是亏大发了!
炮声未散,更加剧烈的两声爆炸竟有种地动山摇之感!只见深褐色的直布罗陀山偏北位置的山腰上腾起了两根偌大的烟柱,整个要塞顿时只剩下隆隆的回响声!
这“卡尔”使用的是弹长2.5米的重型混凝土穿甲弹,重2.17吨,内装280千克高爆炸药,专门用来对付极其坚固的堡垒,测试中曾直接贯穿2.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更令人称绝的是,这种光炮身和炮架就重达28吨的超级臼炮安装在一个由十一个负重轮的巨大底盘上,并且能够以最高1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公路上行进——伺候起来自然要比没铁轨不行的列车炮方便得多!
巨型臼炮的参战令德军将领们重新抖擞精神,不过这两门年前才入役的攻坚利器直到十分钟后才进行第二轮炮击。为了适应战场需要,德国陆军甚至给它们配备了由四号坦克底盘改装的弹药输送车,只是由于炮弹过于沉重,且每次发射后都要将抬起的火炮恢复水平才能装填,发射速度并不比一般的列车炮快多少!
部署在前线的德军炮兵观测点,这个时候也已经将前期观察到的英军火力点情报传递到了就近部署的榴弹炮和加农炮阵地。这些105和150毫米口径的陆军常规火炮虽然不足以贯穿厚实的混凝土甚至装甲工事,但考虑到直布罗陀要塞多如牛毛的小型堡垒,需要确保一场胜利的德军统帅部依然先知先觉地调遣了四个重炮兵团前来,并预先准备了充足的炮弹——考虑到往返运输的繁杂,统帅部决定在战斗结束后将多余的炮弹连同其中两个重炮团送到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去!
跟随者两门“卡尔”臼炮的攻击步伐,德军炮群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猛烈轰击。炮击场面固然壮观,但时间一长难免出现审美疲乏。百无聊赖之下,一部分西班牙军官甚至在堡垒中开了牌局,并且极为考究地喝起了下午茶。罗根入乡随俗地参与进来,并且爽快地输给了精于此道的西班牙将领几百帝国马克——随着德军横扫西欧、入侵不列颠,他们的货币流通性也大大增强了,不仅是西班牙,据说在巴尔干和北非,帝国马克的坚挺性已经超过了英镑,至于意大利里拉就更不用提了!
两个小时之后,连同“卡尔”在内的德军炮群向英军要塞倾泻了2.4万发炮弹,火山灰弥漫的场面又一次出现在原本相当美丽的直布罗陀,炮火似乎还击中了一座英军燃料库,以至于要塞南侧燃起的大火经久不息,但在炮击停止后才隐约见到有英军官兵出来灭火。这个时候,德军地面部队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了真正的猛攻!
隶属于德军第1和第3装甲师的百余辆三号、四号坦克以及三型突击炮,宛如一条奔腾向海的黑色河流漫过了直布罗陀与西班牙大陆之间的平坦区域。勇敢的德国装甲兵们完全无惧于来自英军要塞的猛烈火力,任凭炮弹不断落在周围并发生猛烈爆炸,每一辆坦克和装甲车都在以近乎冲刺的速度向前推进。带着刺耳的摩擦声,钢制履带飞快地转动着,气势磅礴地扬起阵阵尘土。调整战术之后,这些坦克在穿过机场跑道前依然埋头推进,而短短两千多米的距离对于跑出三四十公里时速的装甲战车而言只是几分钟的事情!
眼看着山脚机库、堡垒甚至是隧道口近在眼前了,冲在最前面的一队德军坦克才停了下来,它们稍稍调整炮口便朝着各自发现的目标开火——区区三四百米的距离对于双方火炮,不亚于步兵之间的刺刀格斗。白刃战很快显现出了其残酷与惨烈,原本还在喷涂火舌的英军火力点遭到近距离直射,爆裂的掩体中血肉模糊、枪炮扭曲;采用焊接技术制造的德军坦克看着威武,遭到大口径穿甲弹贯穿便会瞬间成为埋葬坦克手们的铁棺材。短短几分钟之内,被打爆的英军炮垒和遭到摧毁的德军坦克数量均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正是这令人压抑的几分钟,安装有火焰喷射器的二号坦克和运载德军步兵的装甲车迅速越过了机场空旷地带,前者直冲到距离英军堡垒只有数十米处,一根根刺眼的火龙毫不留情地喷向依托山势构造的掩体,而许多德国步兵刚刚离开装甲车就被飞射而来的子弹甚至是大口径机关炮弹放倒,就地射击根本无助于延长他们的战争生涯,躲在坦克和装甲车后面亦可能在几秒之后沦为殉葬品,卷入这个残酷的角斗场,最明智的办法恐怕就是跟着同伴们向前冲。一旦进入对方大部分枪炮的射击死角,训练有素的德军步兵们很快利用各种爆破工具炸开英军堡垒和用钢制大门封死的隧道口,然后沿着狭窄幽暗的通道向要塞内部挺进!
“进去了!进去了!”
来自西班牙将领的兴奋声音不免引人遐想,对于奋战在第一线的德军官兵们来说,堡垒内部的危险性并不比外面小,围绕迷宫似的隧道所展开的争夺没准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地中海的大门已经确确实实露出了缝隙,神奇的圣光从中洒出,洗礼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朝圣者”。
对于罗根而言,值得高兴的事情还在于这是伞兵教导师第1团组建后参加的第一场战斗,跟在国防军步兵后面虽然没有多少硬仗可以打,但战场的熏陶对于刚刚离开军校的年轻军官们快速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第5章 遥望北非
1941年3月17日清晨,已经在直布罗陀山顶飘扬了228年的圣乔治旗随风飘落,一面猩红底色、纯黑图案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战旗冉冉升起。针对直布罗陀要塞的总攻击只持续了23个小时,但算上前期的准备和制空权的争夺,这场围绕一块面积不足6平方公里区域所展开的攻防已经持续了近5个星期时间,双方投入兵力巅峰时超过了10万人,参战飞机超过400架、军舰和潜艇60余艘!
随着放弃抵抗的英军官兵们列队离开要塞区,根据德国和西班牙政府于一个半月前签署的《直布罗陀协定》,这块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所有权将正式归还西班牙,同时从即日起以租借的方式转由德国军队占领,期限是99年——相比于英国漫长的占有期,这个年限还是让西班牙国民看到了希望。
进攻方付出了1100多人的伤亡,这远远低于外界对于此战的揣测,而驻守直布罗陀要塞的1.7万名英国本土军及联邦、殖民地军队中,前后共有2700余人阵亡、近万人受伤。在要塞陷落之前,只有一小部分高级将领乘坐潜艇撤离,其余幸存者均沦为德军战俘。
“难以置信!真难以置信!”
行走在已经恢复了照明的底层隧道中,罗根只听到周围的德国和西班牙军官们啧啧赞叹声。算上前期轰炸,德军一共在这座巨岩周围投掷了超过2万吨的高爆炸弹和重磅炮弹,它们足以夷平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或是让柏林那样的大都市面目全非,可在直布罗陀这巴掌大小的地方,除了山体中上部以及北侧的工事和隧道遭到明显破坏之外,利用天然溶洞挖掘出来的隧道体系竟然大部分得以保全!思维由此延伸:若是守军的抵抗意志再顽固一些,德军付出的伤亡恐怕远不止于此!
一眼看过去幽暗不见首尾的隧道有些地方能通卡车,有些地方铺上了简易铁轨,而有些地方只能供一个人行走。它们纵横交错如同传说中牛头怪居住的克诺索斯宫殿,尽管每个岔口都订着指示牌,但若是没有向导指引,陌生人走在其中很容易迷路。不过,迎面而来的冷风意味着这里面的通风效果良好,想必夏天时相当凉快的。
“将军们!一个好消息!”
这个响亮的声音来自于汉斯·胡贝将军,德军此次作战行动的前线总指挥。别看他样貌平凡,却是如今国防军中别无第二的“独臂将军”,以坚毅、顽强以及精力充沛而闻名。早在1914年的一场战斗中,不幸的胡贝就失去了自己的左臂,然而一年之后他就重回战场,并在战斗中多有出彩表现。战后德国的“十万陆军”严格按照西克特的标准选拔官兵,唯独胡贝凭借自己的钢铁意志和顽强品格破格入选——据说为了证明自己的残疾无碍作战,背着步枪与背包全副武装的胡贝,当着一群受邀而来的军官的面从十米高的高塔上地跳到水里。等胡贝一从水里探出头,他就骄傲地向在场的军官宣布:“假如他们不接受我,那么我就将要求在我之前获得录用的每一位军官都能象我这样跳水才行。”
安装了一条假肢的胡贝,走起路来还是能够看出一点儿和常人不同的姿势,但包括曼斯坦因在内的德军将领们无不投以尊敬的目光。以少量伤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果,“独臂将军”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位现年50岁的装甲师长全然不在意那些羡慕不已的西班牙军官,中气十足地说道:
“初步估计,英军在底层仓库储存了两千吨航空汽油、四千吨普通汽油和一万吨重油,此外还有大约三、四万吨的其他物资,包括大量的枪炮弹药!”
“那我们岂不是站在一座大油库上头?”曼斯坦因的回答很风趣,或许英军早先也考虑过使用纵火战术来阻挡德军,无奈直布罗陀地方太小了,放火恐怕会把整个要塞变成火焰山吧!
“咳,这些汽油已经足够我们的坦克部队在直布罗陀和柏林之间开上几个来回了!”胡贝在这里用了一个符合理论却没什么实际意义的比喻,德军装甲师平均每行进一百公里需要2.5万公升汽油,也即是20吨左右,所以四千吨汽油足够一个装甲师绕着欧洲跑上一个来回,可它们干嘛要无所事事地这么干呢?
在场的德国和西班牙军官们,懂或者不懂,都各自笑了几声。
“就近来说,我们在北非的军事行动不会再缺燃料了!”
罗根笑意盎然地说了一句,待到曼斯坦因几个好奇地看着自己,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所在的历史时空已经发生了一些小却重要的改变:由于马耳他被意军改造成为海空军前沿堡垒,意大利本土和北非之间的海上运输可比另一个历史时空中的更为畅通,反倒是英军在地中海的东西航运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困顿,待到直布罗陀陷落之后,他们的船只就只能从苏伊士运河进出地中海了!
不过,让人感到无奈的是:即便在补给充足的情况下,意大利的非洲远征军依然被数量不多的英军及联邦、殖民部队打得屁滚尿流,轴心国船只冒着被英国潜艇袭击危险而运抵北非的许多物资都变成了英军的战利品——那些数量惊人的物资又岂是一个直布罗陀要塞能够容纳的?
“还有一个好消息!这座要塞朝向大海的几门重型火炮基本得到了保全,等士兵们熟悉了这里的设备,直布罗陀海峡就将变成我们的船闸!”
胡贝说话的时候面部表情丰富,但身体和手臂却基本保持不动。他十八岁开始服役,此后的生命就贡献给了德国陆军。除了丰富的一战经历,他在战后还历任步兵连长、兵团参谋、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教员和校长、步兵营长、多布里茨步兵训练学校校长等职务,是国防军中第一批钻研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军官之一,并在西线战场上完成了从步兵指挥官向摩托化指挥官的转变——在如今的德国陆军,他可是以高超的战术技巧和突出的机动部队指挥而闻名的!
“说了这么多好消息……或许也该跟我们说说坏消息了吧?”炮兵专家伯恩贝克看来和胡贝是老相识了,说话的口气很是亲切。
“嘿!当然!”胡贝坦言,英军没有留下直布罗陀港外的水雷布防图,由于英国海军舰艇大都提前离开,或越过大西洋前往加拿大、或冒险穿过地中海直抵亚历山大港,被俘英军中亦没有人清楚水雷布设情况,所以德国海军还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来排除这些水雷,方能让直布罗陀港转为己用。在罗根看来,这也意味着短时间内直布罗陀要塞的物资储备很难大批量运往北非——实际上,德国最高统帅部一直认为自己的非洲军是替意大利人擦【创建和谐家园】,因而除了弹药和必要的零部件之外,通用的油料、食品等等物资都应该有意大利政府提供!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将领们走马观花地“游览”了这座巨大的要塞,在比蜘蛛网还复杂的地下隧道里,餐厅、浴室、诊所、电影院等等设施一应俱全,其完备程度不亚于法国人的马其诺防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同样是耗费巨资打造的防御体系,在现代化战术和兵器面前都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英法军队并不足够英勇的表现也注定了他们难以成为这场战争的赢家!
“看!北非!比我们想象中要美丽得多!”
站在直布罗陀巨岩顶部的一座水泥平台上,将领们的视线很快从千疮百孔的堡垒群转移到了海峡对岸,从这个角度看去,既没有荒芜的沙漠,也没有酷热的阳光,大海上腾起的淡淡水汽,让北非的海岸变成了朦胧的仙境。虽然非洲大陆总是给人干燥、荒凉、落后的印象,却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橡胶、钻石以及各种各样的稀有金属,只要能够将它们开发出来,哪怕只是其中一部分,任何一个军事强国都不会再为战略资源所困扰!
“将军,空军装甲部队真要到北非去?”胡贝来到罗根身旁,很小声地询问说。
“嗯!您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罗根顺口问了一句,此次“伞兵教导师”还只有团级规模的部队参战,但在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方面已经配备齐全,尤其是6门体型笨拙的88毫米高射炮,这次一同运到西班牙来了——根据德军情报,英军在直布罗陀要塞中部署了一定数量的“马蒂尔达II”,只不过在德国空军的强势轰炸和陆军的超级重炮面前,它们没有任何表现的机会,甚至还被德军步兵手中的“铁拳”击毁了四辆!
“很好,很精锐!只是还欠缺一点作战经验!就这样送去北非,似乎还有些急呀!”胡贝善意地提醒说。
“我希望他们在那里被锤炼成为一支百战雄狮!相信您下次再见到他们的时候,会有截然不同的感触!”罗根笑着回答说,然后,目光重新转回到海的对岸,北非,那里虽然不是双方阵营的角斗场,平坦的地势和一望无尽的黄沙却成了装甲英豪们各展身手的绝佳舞台!
第6章 帝国双英
德军攻占直布罗陀之后的第三天,罗根的皮靴终于踏上了自己未曾涉足过的非洲土地。
早在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出兵西班牙的时候,由两个轻装师组成的德国非洲军就已经被派到了北非(历史上是一个轻装师、一个常规装甲师,考虑到本书中德军在不列颠投入了大量装甲部队,因而进行了适当的削减)。装甲悍将隆美尔一出手,立即挽救了意大利军队岌岌可危的命运,并巧妙地利用几次突然进攻将英军赶回到了托布鲁克一线——然而由于本土几近沦陷,北大西洋之战也以失利告终,丘吉尔政府唯恐自己在南欧和非洲的势力也跟着土崩瓦解,因而格外重视这一区域的作战行动。他们不但分批次从印度殖民地和澳、新等联邦国家增派部队,在本土军队退守苏格兰高地之后,由于战略纵深的压缩,大约2个师的英格兰士兵通过船运辗转抵达了非洲。补给较为充足的隆美尔军团和背水一战的盟军集群两强相遇,战斗的激烈程度完全超过了罗根所知的那场“北非战役”!
当罗根再一次见到埃尔温·隆美尔时,这位还没有被称作为“沙漠之狐”的德军指挥官正从一架刚刚降落在战地机场跑道上的BF-109型战斗机座舱里爬出来,地点是距离托布鲁克仅仅25公里的阿克罗马,一座毫无名气的利比亚小城。
“将军,据我所知,您并没有飞行执照!”仗着19度的宜人气温,罗根也换了一身单薄的春季制服,满脸微笑地看着这位浑身灰尘的陆军中将。
“噢,见到您真是太好了!作战部长阁下!您给我们带来了支援?”隆美尔不慌不忙地脱下手套,用其拍去衣袖上的灰尘。很显然,他在飞行过程中并没有一直关上飞机的座舱盖。
两人年龄相差21岁,但在柏林的几次碰面都还交谈融洽,又都是德国宣传机器大力吹捧的“国家英雄”,站在一起颇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意味。
“嗯哼!刚刚参加了直布罗陀战役的第53战斗机联队、第28轰炸机联队、第9特别轰炸机联队各一部,以及伞兵教导师第1重装团!您对这份礼物还满意吗?”
“哈!这些正是我做梦都想要的!”在将自己稍微打理一下之后,隆美尔这才郑重其事地伸出右手,“只可惜那些超级重炮不能运来!否则的话,托布鲁克根本不算问题!”
隆美尔的手掌大而粗糙,给罗根一种很奇怪的踏实感——这或许也是历史留下良好印象的关系。
“除非意大利人愿意帮我们铺设一条从班加西到托布鲁克的铁路!”罗根风趣地点出了问题所在,列车炮可没有办法在光秃秃的沙漠中行进,至于在沙漠中修筑一条300公里长的铁路线,以意大利人的效率,到战争结束也未必能够完工!
“呵!意大利人!”隆美尔苦笑着摇摇头,带着罗根往一旁的帐篷里走。
面对略有些刺眼的阳光,罗根戴上了一副款式新潮的墨镜,酷酷地说道:“不用太过担心,将军!过两天西班牙舰队就会将一批重磅炸弹运到班加西,我们的轰炸机从那里起飞可以直接攻击托布鲁克!这些炸弹在对付直布罗陀要塞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是么!”隆美尔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并非王婆卖瓜,好几天之前,他的非洲军就曾携反击之气势向托布鲁克要塞发起了试探性进攻,德国空军的斯图卡机群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德军最终仍铩羽而归——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坚固的要塞体系却是由意大利人苦心修建起来的,并于2个多月前拱手然给了实力并不占优的英国军队!
罗根不是王婆,也不喜欢卖瓜,于是淡定地跟着隆美尔进了跑道旁边的临时指挥部。
隆美尔喝了口水,手指在北非军事地图上一划,“托布鲁克往南直到这里,是英军目前的战线,它还很不稳固!我决定向要塞区发动佯攻,主力部队快速绕过南翼,明天这个时候应该就能截断当前之敌的退路,然后步步收缩,将他们压到要塞区这一小片,压垮他们!”
虽然是空军出身,但罗根在不列颠战役期间格外认真地研究了地面作战的战术策略,他并不指望自己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指挥地面集群在战场上狂飙疾进,而是渴望了解战争的每一个细节,海陆空军以及情报战、心理战等等。
“需要空军做些什么?”罗根的说话方式和其他空军将领尤其是从前的空军大BOSS戈林不太一样,换了那个肥硕的家伙,大概会信心十足地说“剩下的问题就交给空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