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是!”
不一会儿,通讯官又转回来了。
“将军,库斯上校发来电报,装甲团的两个主力营刚刚补充完燃料,现在已经重新上路了!”
“嗯!很好,让他们加快速度!不惜一切代价向机场突进!”
说罢,冯·科贝尔斯多夫将军走回到在几个空弹药箱堆砌成的简易桌子上铺展开的地图旁,亲自在那些简单线条构成的图形中补充了新的进展,锐利的目光冷冷地扫视着这单调枯燥的作战地图。片刻之后,他唤来自己的副官。
“我们现在离前线太远了,师部应当立即向边界方向推进。还有,让警卫连准备一下,我要亲自到最前面去看看!”
“是!”有着一头褐色短发的少尉军官立即传达命令去了。
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计划中,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将在初夏开始,因此德军的坦克和装甲车还大都是灰色涂装,只有一小部分主力部队开始更换黄绿色的迷彩装,而坦克手们自然是清一色的黑色军服。这一次,冯·科贝尔斯多夫将军并没有选择继续坐在自己的装甲通讯车上,而是动作敏捷的登上一辆四号指挥坦克,这种坦克是目前德国陆军现役武器中最安全的一种——虽然80毫米的正面装甲并不是真的那样无懈可击,但至少苏军步兵们手中的反坦克步枪和轻型反坦克炮还不足以在远距离击穿它。
那辆四号坦克的车长随即将炮塔上部的观察位置和耳机、通讯器一道让给年老心不老的装甲兵将军,然后缩进坦克内充当机【创建和谐家园】或是通讯员。在熟练的接过车长位置之后,冯·科贝尔斯多夫将军望了一眼身后装甲车辆,回过头,高举右臂,然后缓缓向前放平,“前进!”
¡¡¡¡¡ù¡ù¡ù
“前进!”
在一片爆炸声此起彼伏的林间草地上,一群躬着腰、手持毛瑟步枪、MP38/40型冲锋枪的德国步兵们正紧紧跟随在由四号指挥坦克、38t轻型战斗坦克以及轮式装甲车、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后面向前奔跑。这里是距离克沃兹科不到10公里的一处田野,蜿蜒的公路已经被苏军的炮火和机枪火力所封锁,一条与公路交错而过的阵地远远向两侧的黑暗中延伸。
轰!
一发炮弹突然在距离人群不到5米的地方落下并爆炸,当即有两名德国步兵中弹倒下,然而放眼望去,这片草地上散布的尸体仍以着土黄色军服者居大多数。靠近灌木丛的地方,蜿蜒的战壕周围数百具尸体仍保持着死时各种各样的姿势,由沙包堆砌成的机枪战位上,还能够看到拥有护盾的苏军重机枪和形状怪异的反坦克枪——这种在上一场战争末期非常流行的反坦克武器对付薄皮坦克和装甲车尚能够胜任,但是到了1941年,它们已经很难在正面战场上发挥设计时的作用了!
这个时候,行进在前方10多米处的一辆38t坦克停了下来,稍稍调整炮口之后,轰的一声朝着苏军炮弹飞来的方向开了一炮。一眨眼,位于两棵大树之间、用大量枝叶遮蔽的一处反坦克炮位被击中——尽管37毫米口径的坦克炮威力远不及苏军的重型坦克,但对付这些轻装甲甚至无装甲目标时还是绰绰有余的!
完成射击之后,德军坦克继续快速地向前推进,而在更远一些的地方,伴随着嘎拉嘎拉的折断声,一棵棵一人多高、胳膊粗细的松树被德国钢铁猛兽们无情的推倒,而树林前方大约2公里的苏军二线阵地上,许多苏军士兵甚至已经惶恐的离开战壕向后奔逃!
“不要停,继续前进!”
在一辆指挥型的四号坦克上,穿着黑色坦克兵服的德国装甲兵上尉汉斯·法尔隆特用无线电通讯器大声招呼着下属的车长们——在这支以侦察兼战斗为职责的装甲连队中,唯独连部拥有一辆指挥型的四号坦克以及一辆装甲通讯车,下属三个排钟,第一排辖有4辆38t和4辆装甲车,第二排辖有2辆38t和2辆装甲车、4辆装甲运兵车,第三排没有坦克,直接由4辆装甲车和4辆装甲运兵车组成,轮式装甲车上安装有20毫米口径的机关炮,也即是传说中的“步兵杀手”。
穿过了苏军阵地,一座样式古朴的桥梁已经隐约可见了——丘陵起伏的波兰南部有不少这样的小河流,它们只有四、五米宽,旱季的时候人们能够涉水而过,不过四月份属于水量比较充足的时节,若是桥梁被毁,那么坦克车辆亦或是步兵想要快速渡河,那么就必须等着后方的工兵部队将渡河设备运来并且搭建好。
在零星炮火的火光照耀下,苏军步兵们正仓惶地朝着那座桥梁逃去,在求生欲望的驱使下,他们的两条腿最终跑过了德军的履带和车轮,不过这些人似乎是顾虑到还有大量的同伴没来得及撤退,亦或是根本无暇思考那些深重的责任,他们没有立即炸毁桥梁,只有少部分人加入到了桥头守军,但他们还没来得及缓过气来,德军的两辆38t就已经冲上了桥头,苏军部署在两侧的重机枪用密集的子弹徒劳地敲击着它们的炮塔和车身装甲,但这样的攻击根本无济于事,只见两辆坦克一边平稳前行一边以坦克炮和车载机枪猛烈向对岸射击,不多会儿便已经越过了桥梁,这时候,苏军还在桥头阵地上慌乱地跑动,轻快的机枪迅速将他们从这种糟糕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德军坦克的压迫下,苏军步兵们再次放弃桥头阵地后撤了!
在这个异常重要的时刻,汉斯·法尔隆上尉果断命令道:“1排,就地散开各自寻找警戒防御战位!2排,不要过桥,各车组寻找隐蔽处隐蔽!3排,清理桥头!通讯员,发报给团部,我们刚刚占领了7号桥!”
不多会儿,团部就利用无线电发来了指令:不惜任何代价守住7号桥!
石头构造的桥梁,与那些钢制的大桥简直属于不同的世界,桥上甚至还有古朴的石头栏杆——值得庆幸的是,38t型坦克并没有38吨重,实际上,它们的正常战斗全重仅仅9.4吨,只有苏军T-34的三分之一!
“长官,有大量步兵朝我们这边靠近,很可能是刚刚从阵地上撤下来的苏军部队!”
负责殿后和侦察的轮式组行家车,以有效距离在10公里以内的无线电对讲设备报告了战场的新情况,汉斯·法尔隆上尉镇定自若地命令道:“先确定不是我们的部队再开火!”
既然是装甲穿插作战,敌我混杂的情况在所难免。不过,装甲部队的强悍火力、防御和机动力量赋予了它们独一无二的大纵身穿插作战能力——相比之下,空降兵虽然能够穿插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具备独立攻坚或是高强度的防御作战能力。
紧随坦克部队推进的轮式装甲车和半履带式装甲车这时候也已经在苏军的桥头阵地里做好了防御准备,尽管他们的数量不多,却能够很好地弥补坦克部队的近距离火力盲点。在战斗状态下,装甲步兵们纷纷下车作战,而半履带式装甲车上往往只留下一名驾驶员、一名机【创建和谐家园】和两名迫击炮手留在稍后一些的地方。
稀疏的枪声突然从桥梁南侧传来,片刻之后,无线电通话器中传来了侦察装甲车指挥官的声音:“见鬼,长官,那些都是俄国人!他们在向我们开火!”
“装甲排立即撤过来!其他人,等敌人接近到500米再射击!敌人撤退就停火,明白吗?”汉斯·法尔隆上尉喊道,等一切都部署妥当了,他专注的用望远镜观察着前方的情况——在时而腾起、时而湮灭的炮火下,苏军步兵们的身影越来越清晰,而人群中并无坦克的身影!
随着到自己到桥头的距离逐渐拉近,苏军终于发现了桥头阵地已经易主,但混乱的局面已经容不得他们的指挥官再认真组织反击了!
等待对方的距离足够近,汉斯·法尔隆上尉通过无线电对讲设备猛地下令开火。
这响亮的声音几乎不使用通讯器也能让默默等待的德军官兵们听见,刹那间,各式各样的火器都在向阵地前方的俄军开火。在500米的距离上,坦克炮、机关炮以及轻重机枪的杀伤力让苏军步兵们无法再前进哪怕50米!
在血肉之躯与金属风暴的正面对抗中,前者由于巨大的伤亡和士气上的急速衰弱而后退了,但撤退至此的苏军步兵毕竟占据着数量上的巨大优势——虽说这支德军装甲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他们的阵地并截断了他们的退路,但是在整体战略上仍然占据着主动权的苏军官兵并不愿意轻易地放弃抵抗。十分钟之后,在几门反坦克炮和步兵炮的支援下,苏军步兵们又卷土重来,而且这一次他们学乖了一些,不再盲目地向桥头猛冲猛打,而是躬着腰、低着头,相互之间以2到3米的间距快步向德军阵地这边推进,当其中一支部队遭到德军火力的压制时,其余部队就会加快速度向桥头前进,如此交替往复,庞大的进攻队列竟不断逼近半个小时之前还在己方部队控制下的桥头阵地。
“1排注意了,等我们开火之后就发动所有坦克,我一下命令你们就朝着敌人攻击前进,但不要超过500米距离,明白吗?”
当大批苏军步兵冲到距离桥头阵地只有300米左右时,猛烈的炮火和弹雨在瞬间爆发了,纷飞的弹片和穿梭的子弹无情而高效的掠夺着苏军官兵的性命,只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苏军伤亡人数就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汉斯·法尔隆上尉只从自己的炮塔里探出小半个脑袋,右手拿着望远镜,左手紧握着无线电对讲器。夜间的黑暗已经被炽烈的火光所驱散,视线中,成片成片的苏军步兵倒下了,但在某种奇妙力量的驱使下,更多手持步枪的战士奋力向前奔跑。令人充满遐思的是,这样的场景在上一场战争期间不止一次的出现过,“压路机”的威名建立在无数基层官兵的生命之上,这难道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人们已经顾不得去想这些问题了。当德军机【创建和谐家园】们不得不暂停射击去更换那过热的枪管时,德军阵地上的火力一下子减弱了不少,而苏军也趁着这个不断拉近自己与德军阵地的距离。
眼看着步兵们就要冲进桥头阵地了,汉斯·法尔隆上尉喊道:“1排,出击!”
激烈的炮火掩盖了那些隐藏在桥头阵地后面的德国坦克启动的声音,当它们出现在阵地上并且一面开火一面向前推进时,苏军官兵们显然吃惊不已,这时候他们的前锋部队距离桥头已经不足100米了!
压低炮口,不用多做瞄准,也不用停车射击,行进在最前方的38t坦克在几秒之内先后射出了它们的37毫米炮弹,与此同时,位于车体前部的机枪也索索索地喷射着骇人的烈焰。在如此近的距离上,它们那赤红的火舌让每一个苏军士兵感到恐慌。
四个偌大的负重轮在飞速转动,38t轻型坦克沉稳地向前推进,42公里的时速是目前德军各型坦克中最快的,炮口所指的方向,并列机枪能够以密集的弹药对炮火做出补充反应,致命的弹雨无情考验着这些卑微的生命,而在近距离作战的情况下,这些坦克给冲锋在前的苏军官兵所带来的压力远比它们的威力还要大!
苏军官兵还在迟疑,然而不过一转眼的时间,全速行进的德军坦克便已越过百米的距离冲到了他们面前!这下苏军士兵彻底慌了,情急之下有人拿起步枪和机枪就朝坦克射击,可几克重的子弹岂能对拥有厚装甲的德国坦克构成威胁?虽然苏军步兵们手中也有反坦克枪和反坦克手榴弹,部署在后方的反坦克炮也在奋力地发动攻击,然而德国坦克根本不给他们时间,钢铁猛兽就像一笔锋利无比的利剑一样斜斜的刺穿了苏军的冲锋队列。在这种压迫式的打法面前,试图夺回桥梁的苏军步兵们溃退了,但等待他们的并不是宝贵的喘息之机和重振旗鼓的攻击,接连两次冲锋都无法拿下桥梁,而更多的德军坦克和装甲车从黑暗中钻了出来,它们以扇形攻击队列从已经千疮百孔的苏军阵地上横扫而过,迅速向着桥梁方向推进——数十辆坦克和上百辆装甲车的攻击气势可就大不一样了,当初英法比等盟军官兵甚为恐惧的感触,如今也让自信饱满的苏军官兵们好好品尝了一回!
第75章 号角
“长官,最后一发炮弹……”
来自无后坐力炮组的弹药报告,让冯·布吕歇尔中尉将浓厚的眉毛皱得像是一把大锁。此时已近凌晨4点,空降部队在这座机场周围已经固守了两个多小时,击退了苏军五次大小规模的进攻。尽管成功的防御作战令官兵们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弹药的快速消耗仍然让军官们感到忧虑——在这两个多小时里,即便是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德国空军也没有停止向这座机场运送物资,如果苏军的炮火威胁到跑道,地面通讯车就会联络运输机以空投的方式紧急输送一部分弹药,可是两千多人的部队在高强度作战的情况下,光子弹的消耗就达到了非常惊人的程度,何况还必须以无后坐力炮和“铁拳”反坦克火箭筒抵挡那些不断抵达战场并且投入进攻的苏军坦克部队。
“长官!”一名伞兵中士气喘吁吁地从山下跑上来,“估计是负责运送炮弹的运输机没能及时抵达,机场旁边的临时堆积场已经没有与LG40匹配的炮弹了,我们只拿到四箱迫击炮弹!”
“好吧,既然这样!”冯·布吕歇尔冷冷地看着已经越过了雷区的苏军进攻部队,“除了重迫击炮组,其余人都拿上武器到一线阵地上去!我们必须坚守住阵地,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人!”
命令很快传达下去了,炮手们果断地放弃了已经没有弹药的无后坐力炮,而它们在这之前已经干掉了6、7辆苏军坦克,同等数量的装甲车以及大量的苏军步兵。大约60名炮手们拿着步枪、冲锋枪和手榴弹集结起来,正当冯·布吕歇尔准备带着他们驰援一线阵地,只听得前方传来了一阵欢呼声,而且是用德语喊着雀跃的口号,而这种声音与整个战场的氛围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不多会儿,人们便明白了事情的缘由:进攻中的苏军部队仓惶撤退,而在视线的尽头,一支快速突进的装甲部队正猛烈地攻击苏军进攻阵列的后部。
“谢天谢地!”冯·布吕歇尔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尽管夜间的温度很低,但戴着伞兵盔的头部竟然还是出汗了。
虽然经过了长途跋涉,但出现在苏军后方的德军装甲部队立即向苏军部队发起了进攻,战局出现逆转,而守卫机场阵地的德军空降部队也在军官们的带领下将压抑许久的情绪转换到了果决的反击当中。夜幕下,两支部队压迫着已经陷入崩溃状态的苏军部队穷追猛打,旷野中的死伤者就像是秋日里刚刚收割的麦穗……
当古德里安指挥的装甲集群以第19装甲师作为先头部队向苏军战线南翼的纵深进行快速穿插迂回的时候,在与之相对的东普鲁士,德国海军现役三大主力舰艇——“俾斯麦”号、“沙恩霍斯特”号以及“格耐森瑙”号,无一缺席地出现在了柯尼斯堡海域。在陆上部队的指引下,这些战列舰以强大的舰炮对推进到距离柯尼斯堡不足15公里的苏军部队发动了持续的炮击。这种地动山摇的阵势不要说是苏军官兵,就连久经战阵的德国士兵们也很少碰到,包围柯尼斯堡要塞区的苏军部队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中显得行动迟缓,而经过连日来的海上增兵,实力得到极大扩充的德军东普鲁士集群果断地发起了反击。担当德军突击箭头的,正是刚刚从不列颠返回欧洲大陆的德国国防军第18装甲师,一支完全装备三号和四号坦克的精锐部队。
夜幕下,这些棱角分明的钢铁战车在东普鲁士相对开阔的田野中快速推进,它们轻而易举地碾过了苏军用来围困德军要塞区的堑壕,打垮了苏军阵地上为数不多的警戒部队,势不可挡地从他们那些可怜的反坦克武器上直接轧过,直接俘虏了数以百计的苏军官兵,而德国舰队的炮火也随着反击行动的开展向苏军后方延伸——由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大口径舰炮,能够将重磅炮弹送到30多公里远的地方!
为了对付此前一直龟缩在要塞区内的德军,苏军向柯尼斯堡外围调集了大量的重炮,意图像对付芬兰人的曼纳海姆防线一样攻破德军在这一侧的防御工事,速度较快的BT系列轻型坦克显然不适合在这面积非常狭小但堡垒林立的区域使用,所以大都被调往正面战场,只留下了少部分T-28和防御力近乎变态的KV-2型坦克。若是硬碰硬的拼杀,即便是德军最好的四号F2型坦克也不是后者的对手,但夜战中,德军官兵们充分发挥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他们首先以迅猛之势夺取了苏军一线阵地上残存的火炮,然后将它们调转炮口朝着苏军纵深目标开火。当遭遇到刚刚发动还未排组战斗队形的苏军重型坦克,德军的坦克部队并不与之正面缴获,而是发挥速度上的相对优势,迂回攻击苏军重型坦克相对薄弱的侧后方——不仅德军坦克部队以灵活的战术击杀苏军重型坦克,搭乘装甲车辆参战的德军步兵们也集中配备了一批“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和简易的燃烧瓶,利用夜幕掩护和己方坦克部队的吸引作用,他们蓄水怒接近苏军坦克并且专找薄弱处下手。如此一来,战斗在短时间内即取得了惊人的斩获。天亮之前,苏军在柯尼斯堡要塞区外围的战线被撕得七零八落,不少来不及撤退的部队甚至被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后路……
¡¡¡¡¡ù¡ù¡ù
背着沉重的行囊奔跑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但隶属于苏军第131步兵师的红军战士卡拉绍夫宁是个愿受点累也不要在面对敌人的时候突然没了弹药的人,何况他使用的武器并不是苏军基层部队最普遍的莫辛纳甘手动步枪,而是一支崭新的波波沙——这种新式的冲锋枪在1940年底方才定型并且被国防委员会命名为PPSH41,此后开始陆续列装一些部队,不过截至1941年4月1日,苏军部队还只从兵工厂获得了不到30万支“波波沙”。能够成为第一批“正式用户”,卡拉绍夫的运气显然还不错!
天亮之前的视线依然黑漆漆的一片,没多久,卡拉绍夫所在的连就进入了一片旷野,在他们前面还有许许多多同样的苏军轻装步兵连。炮声、枪声、喊杀声,来自前方战场的声音每一秒都在变得更加清晰,忽暗忽明的火光照在士兵们脸上,每个人的神情都是那样沉重。要知道从4月1日越过边界线以来,苏军步兵们几乎每一次行动都是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进攻、进攻再进攻,虽然德军的防御比芬兰人顽强得多,火力强度亦前所未有的密集,但苏军总能够将数量上的优势转化为胜果——唯一的例外就是在这极其坚固的柯尼斯堡要塞区,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和大口径反坦克炮成功阻挡了苏军的汹涌进攻,准备充分的高射炮部队和海空联手的空中掩护亦让一贯强势的苏联空军无可奈何。
强大的炮火仍在,但它属于对面的德军部队;气势磅礴的装甲部队仍在,但它也属于投入反击的德军部队。眼前这些苏军步兵只能用手中的武器去面对那些以军事素养著称的德国士兵,硬碰硬的战斗,谁能称王自会由时间去揭晓!
“加快速度!阵地就在前方!”
担任连长职务的萨尔蒂科夫上尉用他那屠夫般的粗犷嗓音招呼着士兵们,突然间,一发偏离目标的炮弹落在不远处的草地上,那毫无遮挡的爆炸声波冲击着众人的耳膜,但是和旁边所有的苏军战士一样,卡拉绍夫甚至没有缩一缩脑袋——经历了多次战斗之后,这样的场面实在不值一提!在攻占德军“东墙”的一座大型堡垒时,卡拉绍夫所在的部队就曾遭到德军一个隐蔽炮兵阵地的猛烈炮击,成百上千的人倒下了,那场面无疑是卡拉绍夫所经历的最残酷洗礼,但无畏的苏联红军还是以顽强的进攻啃下了德军阵地!
在继续前进了两、三分钟之后,各个连队开始分散开来向不同地域前进,卡拉绍夫跟着自己的连队穿过了一处临时炮兵阵地——也不知最初挖掘这些堑壕的是德国人还是推进至此的苏军部队,现在它的所有者是一群狼狈不堪的苏军炮手,他们仅存的几门榴弹炮看起来既缺乏保养又弹药匮乏,一名苏军政委正在用激昂的口号声激励炮手们,但卡拉绍夫清楚地知道,这些武器在夜战中效用甚微,尤其无法对付移动中的德军坦克!
继续前进了大约50米之后,落在附近的炮弹霍然增加了许多,借着爆炸的火光,卡拉绍夫已经能够看到正遭受德军进攻的己方阵线了。
“全连进入战壕区,以班为单位散开,防御作战!”尽管奋力高喊,但萨尔蒂科夫上尉的声音还是时不时被爆炸声打断,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士兵们不用说也能大致明白自己的任务。卡拉绍夫默默将波波沙41型冲锋枪的背带从肩上卸下,左手端在护木部位上,右手顺势将枪保险打开,之后才紧握着枪握把并将食指扣在扳机上。
在进入战壕之前,咻咻飞来的子弹变得十分密集,这一次苏军士兵们都乖乖的躬着腰将自己的受弹面积减到最小,几秒之后,除了极少数不幸的家伙之外,连同卡拉绍夫在内的大多数士兵都进入到了同伴们先前挖掘的战壕内。
刚进入战壕,一路狂奔的卡拉绍夫喘得厉害,但是那种熟悉的硝烟味和血腥味令他精神上一下子进入了战斗状态。战壕里原本就有好些苏军战士在向前方开火,但躺在地下的尸体似乎和活着的人一样多,隐约还能看到一些是穿着灰色作战服的德国兵,看来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肉搏战,而那些仅存的苏军士兵基本上都是带伤作战,疲惫和虚弱是可想而知的。萨尔蒂科夫上尉在一旁招呼着大家自由开火,士兵们很快将捷格加廖夫式轻机枪架好,那种连贯的嘎嘎声随即充斥在整条战壕中——这种机枪自定型生产以来已经度过了13个年头,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可容纳47发子弹的圆形弹盘是它最醒目的特色,缺点是质量较大,而且持续射击时枪管发热致使枪管下方的复进簧受热而改变性能,影响武器的正常工作。
一枚来自前方的照明弹突然在阵地上空绽放,这时候,卡拉绍夫才真正有机会看看这片战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苏军的防线就建立在一片小小的缓坡上,坡下是一条水渠,宽不过一两米,水不深也不急,原本是当地人用来灌溉对面那大片庄稼地用的,此时却静静漂浮着不少尸体。河流往东一些便是大片平坦的田野,距离这条小河越近,穿着各色军服的尸体便越密集,其间还有两辆燃烧中的汽车残骸。当一发照明弹突然照耀这片田野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大群德军部队就在视线前方不到两千米处,除了坦克之外,还有大量的装甲车以及上千名头戴大耳沿钢盔的德国步兵!
在这批德军进攻部队后方不远处,隐约有一条黑色的长蛇,向着黑暗深处蜿蜒而去,那应该就是苏军部队已经失陷的预备阵地。此时此刻,那里俨然变成了德军支援进攻部队的炮兵阵地,闪动的火光就像是这条大蛇反射光线的鳞片,暗红色的“流星”在空中飞射而过,最终坠落下来发出震耳的轰响声!
尽管参加过苏芬冬季战争和苏德战争前期的一系列战斗,但卡拉绍夫还从未见过这种阵势,以弱敌寡也是头一回!虽然身旁的同伴们人数不少,但防御方的实力明显弱于进攻方,于是乎,一种紧张而恐惧的气氛正在悄然蔓延着——仅凭这些步兵是否能够抵挡住传闻中相当厉害的德军装甲部队,阵地的两翼是否又会有德军快速部队迂回包抄,这些纠结的问题都是士兵们不想去考虑却又不能完全忽略的!
卡拉绍夫悄悄的将子弹袋的纽扣打开,好在战斗进行时方便取出备用弹药。背囊有些沉重,但苏军士兵大都没有将它们卸下,谁知道什么时候它可以替自己挡上一小块弹片呢?
来自德军阵地的照明弹一发接着一方,无情地点亮了苏军步兵们固守的临时阵地,也将这些大部分没有钢盔保护的战士暴露在德军坦克、装甲车以及步兵的视线中。那些深色的德军坦克一面隆隆地推进,一面以坦克炮和机枪进行压制性射击,来自装甲车的机【创建和谐家园】和迫击炮弹同样威力惊人,而德军步兵们并不像英军官兵那样冒进,他们稳稳地跟随在坦克与装甲车组成的锋线后面——既能够尽量避免苏军火力,又能够在必要时刻转换成为冲刺和进攻的主力军!
随着德军部队的持续推进,苏军阵地上的机【创建和谐家园】和步【创建和谐家园】不顾对手的压制火力开始反击。训练有素的步【创建和谐家园】能够在混乱的战场上搜寻并猎杀德国军官或者冲锋【创建和谐家园】,机【创建和谐家园】们则显得较为“奢侈”,他们不断用持续2、3秒间隔半秒的短射朝德军步兵的密集处射击,对于那些推进中的德国坦克,这些子弹则毫无办法!
枪声最密集的时候,卡拉绍夫这样的冲锋【创建和谐家园】仍旧保持着沉默,毕竟相比于步枪和机枪,这种自动武器的有效射程要近得多,因而冲锋【创建和谐家园】们一个个贴着战壕边缘,用忐忑的目光紧紧注视着正如海潮般扑来来的德军士兵。
持续推进的德军进攻部队,眼看就要越过那条没膝的水渠了,来自苏军阵地上的重机枪和迫击炮拼命开火,溅起的水花几乎形成了一道奇异的水墙。这个时候,苏军官兵们是多么希望德军坦克在这条小水沟中熄火甚至是被淹没,然而他们很快发现里面的水还不到德军坦克负重轮高度,一辆辆拥有方形炮塔的德军三号坦克迅速越过了水渠,那些轮式装甲车和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亦勇往直前地冲了过来!
“同志们,为了祖国,为了胜利……”
在这个高亢嗓音的引领下,冲锋【创建和谐家园】们纷纷端起自己的武器向着射程之内的德军目标开火了,一时间,苏军阵地上咔咔声大作,飞射而出的子弹成倍提升——在200米以内,波波沙冲锋枪的威力完全压过了德军的MP38/40!
卡拉绍夫不断重复着扣动扳机、松开、微微移动枪口、再次扣动扳机的动作,密集的火力使得德军步兵在水渠边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就在这时候,阵地后方的榴弹炮也开火了,炮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直落在德军步兵群中幻化成为可怕的死神使者!
能够容纳71发子弹的圆形弹鼓是德军冲锋枪弹匣的两倍,畅快淋漓的射击结束后,卡拉绍夫立即隐入战壕中更换弹药,虽然动作还不十分熟练,但整个更换过程也不过是短短数秒时间,可是等他的视线重新投向这片战场,却发现渡河后稍稍减速的德军坦克和装甲车已经逼近了苏军战壕,而周围的同伴们很多已经倒在敌人的凶猛火力之下,有些正试图撤离,剩下的人和他一样,对战局的发展感到茫然和惊恐。
第76章 潜艇与航母
1941年4月19日凌晨,当德国陆军的反击部队踌躇满志地在东南北两条战线迅猛突击苏军纵深的时候,在风平浪静的波罗的海南部,德国海军的战列舰队也以威力惊人的炮击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事实上,德国的东普鲁士尤其是柯尼斯堡要塞区之所以能够在苏军一波又一波的凶猛攻击中坚持下来,德国海军孜孜不倦的海上补给是相当关键的因素。
临近黎明,海面上黑沉沉的一片,靠近柯尼斯堡的海面上,三艘德国战列舰已经停止了咆哮,尽管实力雄厚的德国海军控制着这片海域,但各艘舰艇和船只上的德国水兵们并不敢有丝毫的放松,苏德战争爆发至今,德军已经在波罗的海地区损失了23艘舰船,其中一多半是被苏军的陆基作战飞机所击沉,其余均葬送于苏军潜艇和鱼雷艇之口——这些神出鬼没的苏军舰艇偏偏又喜欢在夜间活动!
这支以“1935年级大型鱼雷艇”T-14为指挥舰,拥有两艘小型鱼雷艇和七艘运输船的德国船队,13个小时前才从德国的基尔港出发,一路上两次遭到苏俄空军的袭扰,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就发生在天黑之前,20多架苏军轰炸机突然对这支船队发动了猛烈攻击,2000吨级的运输船“汉考”号遭到重创,水手们最终被迫弃船,护航的两艘鱼雷艇也不同程度的受损!
眼看着距离柯尼斯堡港越来越近,德军官兵们沉重的心理负担渐渐得到了舒缓,如今柯尼斯堡牢牢掌控在德军手中,附近海面上还游弋着德国海军现役的三大主力舰,为其护航的则是装备有舰载雷达与声纳的新式驱逐舰——其中有两艘还是从英国海军手中缴获的,经过了几个月的改装,它们除了典型的英式外形,各种主要设备均已“德国化”,并且由德国海军人员操控。
不过,这支船队的指挥官、英勇善战的德国海军少校卡尔·格里斯特却并不像自己的手下一样盲目乐观,此时关于苏军潜艇已经在港外布设大量水雷的消息却不胫而走,尤其是在一天前,一艘满载兵员的德国运输船在入港前突然发生爆炸,光天化日之下,德国巡逻舰艇也没能找到苏俄潜艇或者飞机,德国陆军却因此损失了两百多名训练有素的战士——如果这个传闻属实的话,那意味着他们正向着最可怕的海上陷阱前行。
担心归担心,格里斯特却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由于东普鲁士与本土之间的陆上通道依然被苏军控制着,若是不尽快将各种作战装备和物资运送到柯尼斯堡,那么德军在战线北侧的反击便有可能陷入后劲不足的境地!
船队继续前行,不久之后,了望哨传来报告:“望见柯尼斯堡港的信号灯!”
这意味着再有个把小时船队就能进入港口了,格里斯特正盘算着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卸下船队运载的上千名士兵和这上万吨货物,可就在这个时候,一声惊天巨响从近处传来,他扭头望去,一股高大的白色水雾正从船队左侧的1200吨级货船“蒙克斯特”号船舷腾起!
鱼雷还是水雷?
年富力强的德国海军少校陷入了一个许多海军指挥官都会碰到的问题,不同的情形,理当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果遭到潜艇攻击,那么其他舰船应该变向前行,如果碰上了水雷阵,还么减速慢行是较为安全的办法。
水雷或是鱼雷,对于一艘两千多吨的大型驱逐舰都是致命的,何况一艘毫无装甲保护的货船。仅仅几十秒之后,那艘倒霉的运输船内又发生了猛烈的殉爆,巨大的火球将大片海面映得通亮!卡尔·格里斯特少校忍着巨大的悲伤,借助这一光线观察了附近海面,黑夜里潜艇的潜望镜是难以观测到的,但至少可以确定附近没有活动的鱼雷艇!
袭击者会不会威胁到在附近海面上游弋的德国主力舰队还不得而知,但摆在卡尔·格里斯特面前的难题便接踵而至,船队仅剩的鱼雷艇S-51主动前去救援落水者——在更多的水兵得以逃生之前,那艘运输船便在一连串的爆炸中迅速沉没了。尽管幸存者的人数可能不多,但其中少不了身受重伤的,他们每在海里多呆一分钟便少一分生还的希望。
少校还没来得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作出一个妥善的选择,运输船“乔斯特”号突然发生爆炸,高大的柱状水雾和先前的情景如出一辙,然而让这位德国指挥官颇为无奈的是,仅凭这样的状况还是无法判断袭击者是一艘潜艇还是潜伏的水雷!可是,如果他中校再不作出调整,他将眼睁睁看着仅有的几艘船沉没在这距离柯尼斯堡咫尺之遥的冰冷海水中!
格里斯特看了看表,距离天亮还有顶多一个小时,带着无比沉重的表情,他下达了全体转向、原路撤退的命令,同时让通讯官以密电告知己方主力舰队,自己的船队在港口以西遇到了【创建和谐家园】烦,天亮后再行入港,并请驻柯尼斯堡的空军部队配合。
从地图上看,柯尼斯堡要塞区就像是一座东西长、南北窄的陆上孤岛,无助地悬于本土之外的海滨,尽管这里的要塞工事抵挡住了数十万苏军的轮番攻击,但是德军早先修筑的机场都已经在苏军的持续轰炸中沦为废墟。根据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令,德国空军和陆军部队在靠近柯尼斯堡的田野中构筑了十余处临时机场——天黑的时候,德军各部轮流抽调部队抢修被炸坏的跑道,天亮之后,德国的战斗机部队就陆续进驻,并以此为前沿基地阻击苏俄空军的侵袭。如此情形不免令人想起了当初的怀特岛之战,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比拼消耗的残酷战场,而且德国空军依然是以小赚大的那一方!
天还未亮,在位于柯尼斯堡西北方足有上百海里的一处偏僻海域,一艘周身黑色的潜艇正悄然上浮。确定周围海面上并没有极具威胁的目标之后,身穿雨披的艇员们纷纷爬出舱口来到狭窄的甲板上,出现在指挥塔位置的则是一名留着络腮胡子的军官,乍看就像是那些在大西洋杀人无数的德国艇长,但他的红色领章却显示其截然相反的身份。
春末夏初的波罗的海,气候正是宜人,憋闷已久的苏俄艇员们爬出舱门后,一个个都在甲板上贪婪的呼吸着新鲜空气,位于指挥塔上的军官们莫不如此,但他们还是非常谨慎的用望远镜认真观察了周边的海空状况。尽管苏联陆军和空军在欧洲东北部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波罗的海,红色舰队却处于一种令人失望的保守态势——苏军发起进攻之后,这些舰艇曾从塔林出发攻击位于东普鲁士沿岸的德军目标,但在目睹了德国袖珍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的威武身姿之后,这些以老舰为主的水面舰艇便迅速退回到了塔林以北海域,仅仅派遣潜艇和快速鱼雷艇南下袭扰,以至于连德国的超级战舰“俾斯麦”号长什么样子都还没见到过。
在将警戒任务交给副手之后,苏俄艇长拿出防水地图仔细研究起来,在根据时间、航向和航速进行推算后,他用笔在地图上距离柯尼斯堡不远的位置画了一个圈圈。以塔林为起点的红色虚线,则一直向北延伸到著名的丹麦海峡——他们目前才走了一半不到的航程。
就着地图研究了好一会儿,艇长的表情始终是阴沉的,他时不时的抬起头环顾四周。别看这片海域暂时是安全的,可它毕竟处于德国海空军的控制范围,更重要的是,艇员们在大约一个小时前曾隐约听见了远处传来的奇怪雷声,在天气晴朗的夜晚,这种声音基本可以排除自然界因素。富有经验的士官们揣测那是德国人的舰艇,但至于它们是什么级别的,具体在什么位置,在进行什么行动,就没有人能够做出判断了!
“艇长同志,刚刚收到一些内容很奇怪的无线电讯号,您看!”
一名年轻秀气的艇员送来一张用铅笔写着文字的纸片,大胡子艇长打开防水手电筒,借着微弱的光线匆忙扫视了几眼,“喔,同志们,猜猜看我们碰到谁了……俾斯麦号,德国海军的司令旗舰!是的,它就在这附近!”
听到这个消息,艇员们纷纷以“赤脚不怕穿鞋、贫农无惧财主”的姿态摩拳擦掌,若是能够以一艘造价低廉的潜艇击沉昂贵且被看作是德国海军象征的大型战列舰,这可是一笔天大的买卖!
在从港口出发之前,苏俄艇长们就已经被告知在行动中可以视具体情况改变计划——向丹麦海峡潜行的目的就是在德国人防御松懈的后方制造杀机,而若是在波罗的海就能够完成这一目的,何必多跑好几百海里?
尽管并不指望手中仅有的几条新式潜艇击沉德国海军的主力舰,但苏军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还是向前线的指战员下发了德国各主力舰的照片,还下达了一条密令:“只要发现目标,不论它们装运的是普通货物还是军人、平民,只要悬挂德国旗帜的,一律予以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