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嗯!”加兰德用打火机点着了雪茄。
“我的侄子是您的崇拜者,得到您亲笔签名的照片是他去年的圣诞愿望,虽然距离圣诞节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但……”
“没关系,拿来吧!”加兰德大方地说。
医护兵飞快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和一支钢笔,这本子里面看来贴了不少照片,他很快翻到了其中一页,那是加兰德在自己的座机旁所拍摄的。
加兰德神情淡然地拿起钢笔,飞快地在照片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出于好奇,他顺手一翻,“闪击英雄”古德里安、“狙击王牌”卡尔·希弗斯、“坦克杀手”恩斯特·莫克、“伞兵楷模”马克·艾拉,还有他所非常熟悉的“天才指挥官”汉斯·罗根等等,看起来这是一本专门收集“国家英雄”签名的手工小收藏册,这其中有些照片已经签上了主人的名字,但更多的还虚位以待。不过当加兰德翻到最前面一页的时候,帝国元首的照片上有着他既憧憬又熟悉的笔迹。
“嗯,不错啊!”加兰德将本子合上递回给对方,“我认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
“呵,可对我来说,想要完成这些心愿非常不容易!”医护兵笑着将本子妥善地收了起来,“谢谢您,上校!”
“该说感谢的是我!”加兰德试着活动了一下子自己受伤的那条腿,“好了,能帮我请你们的卢克上尉过来一趟吗?”
“乐意效劳!”医护兵熟练地收起了自己的医药箱子并且离开了,不一会儿,一名高高瘦瘦的炮兵上尉出现在加兰德面前。
“上校,有什么吩咐?”
“感谢你的盛情款待,上尉!”加兰德幽默地说,“现在能送我到距离这里最近的机场去吗?我可急着回去教训那个差点要我命的俄国飞行员!”
“当然!汽车已经准备好了,如果顺利的话,三十分钟左右就能够到!”上尉左脸有一块明显的疤痕,这显得他是个斗勇好狠的人,可是从语气上来看,这却又是一名彬彬有礼的军官。
“太感谢了!”加兰德起身与对方握手,“后会有期,上尉!”
“祝您一路顺风!”卢克上尉微笑着送上了祝福。
加装了钢板和机枪的军用桶车虽然速度有所下降,但它们简便耐用、越野能力不俗的优点并没有减弱(这点就连盟军官兵也是交口称赞的)。经过了一路颠簸,加兰德最终抵达了位于德国边境线西侧的一处战地机场,这里只有临时修整出来的跑道和一些带有伪装网的营帐,跑道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架浅绿色涂装的“白鹳”,这是德国陆军航空侦察部队的标准配备,几乎与VW系列桶车一样轻便、坚固、易于操作。在与机场负责人交涉之后,对方通过无线电帮助加兰德与空军基地取得了联系。
“我很好,只是迫切地需要一架弹药充足的战斗机!”加兰德颇为豪迈地说。
“长官,听到您的声音真是太好了!”无线电那头的人确实是一副如释重负的口吻,“长官,我们刚刚接到上级的命令,雷达发现有大批苏军飞机正朝边境方向飞来,所有的战斗机都升空拦截。如果您愿意的话,我可以派一架运输机去接您回来!”
“噢?全体升空?敌人很多么!凯特怎么样?他没事吧?很好,让他在机场呆着,替我好好检查联队的预备战斗机,我要用!我现在直接坐陆军的侦察机回去!”
结束通话之后,加兰德方才转身问旁边的军官,“能借用你们的侦察机飞一趟吗?”
上了点年纪的陆军少校虽然不能够亲自飞行,但他还是非常积极地说:“这事必须向军指挥部汇报,不过我想他们应该会乐意送您这样一位空军王牌返回机场吧!”
只过了十来分钟,大群苏军作战飞机果然出现在了东面天际,得益于地面预警雷达发挥的特殊功效,德国空军已经及时做好了部署,只见大批战斗机分成若干个波次从西面飞来,庞大的作战编队浩大却不混乱。正坐在一架“白鹳”座舱里的加兰德粗略一估算,立即意识到这绝不是一场普通意义的空战——经过了几天来的相互试探和点到为止的交火,苏军终于按耐不住要出手了!
由于分批次起飞的战斗机持续占用着机场跑道,“白鹳”最终蹦蹦跳跳地在机场边缘的一块空地上降落了,加兰德跳下飞机就上了空军派来的汽车,“快,到机库去!”
位于纵深的德国空军机场有些是在波兰战役之前就建立起来的,有些则是作为德国本土防空体系的组成部分陆续构建的,这里既有安装着电子通讯设备的指挥塔,也有具备一定保护作用的机库。汽车载着空战王牌飞快地抵达了其中一座机库,在那里,加兰德的僚机飞行员凯特·格利茨正亲自调试那架经过返修的预备战斗机——在空军作战部队或者是海军航空部队,每个联队总会有那么一两架预备飞机以备不时之需。
“长官,弹药和油料充足,随时可以起飞……您的腿怎么了?”由于飞机的发动机仍在转动,空军少尉不得不呐喊着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扭伤,小意思!”加兰德招招手,示意僚机飞行员让出驾驶舱,“再飞一次,没问题吧!”
“我没问题!”年轻的空军少尉说,“这次我会掩护好您的!”
加兰德挥舞了一下拳头,奋力爬上这架机身编号为15的BF-109型战斗机,其机翼和机身能够辨认出一些有色差的小点,那边是早先在战斗中被敌人子弹打中的地方——德国飞行员虽然死里逃生,却不得不在后方的医院里躺上一段时间。
等到两架梅塞施密特战斗机一前一后地进入跑道时,天空中只能遥遥望见最后一批战斗机正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
“我有种预感,今天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重新戴上了面罩的加兰德,说起话来也觉得顺畅了许多。
“我们联队将击落自创建以来的第700架飞机?”僚机飞行员揣测说。
“不,德国空军将扭转这场战争的局面!”加兰德大声回答道。
明媚的阳光下,当数以千计的苏德战机在空中展开激烈厮杀之时,地面上的战斗同样以残酷而惨烈的方式展开。经过了两天的猛烈进攻,苏军在波兰战线南翼的作战集群已经进抵奥德河畔,再往西推进就将进入普鲁士的传统领地,而这也是德国人心理意义上真正的“本土”。
愈是往前,德军的阻击愈发强烈。尤其是在柏林的正面区域,苏军的两次渡河企图都被无情地粉碎在了河岸东畔,在这里,用来与强大的苏军炮兵抗衡的不止是德国陆军的榴弹炮群,以往用在海岸防御或是陆上要塞体系的重型要塞炮也被调来巩固防御。这些口径超过200毫米的重炮拥有惊人的射程,其中有不少是参加了攻取英军直布罗陀要塞行动的。在装填高爆弹的情况下,这些重炮杀伤力和心理震慑力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呼啸而下的一发炮弹,甚至能够将苏军一个炮兵连的阵地从地面上抹去!
在比拼火炮射程不利的情况下,苏军自然而然地试图动用优势空军解决问题,然而德军不仅组织了大量的防空部队用以保护这些远程火炮,它们本身就大都具备有沿着铁路或者公路进行机动规避的能力,想要摧毁它们绝非易事,更何况德国的战斗机群正在雷达的指引下严阵以待?
等到轻伤不下火线的阿道夫·加兰德与他的僚机进入交战区域,空中战场早已变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战争画卷。试想一下,好几千架战斗机在视线所及的高空、中空、低空相互角逐,仅仅是发动机在变速时发出的轰鸣声就足以让人陷入到晕眩状态,那些不断迸发出的火球让人充满了遐想:德机还是苏机?击落还是误撞?飞行员能否逃生?
在氧气稀薄的高空中,飞行员们比拼着意志和技术;在友机、敌机纵横交错的中空,飞行员们将细腻的飞行技术发挥到了一个极致;在贴近山丘和树林的低空中,飞行员们不但要以技巧制胜,还必须保持良好的人品状态……
“我发誓,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混乱的战斗!”加兰德这时候放弃了联络和召唤联队下属的想法,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用常规的作战规则来指挥部队,况且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联队副指挥官正以更贴合实际情况的方式掌控着这支精锐的空战部队。
“凯特,跟紧我!别把自己弄丢了!”抛下这么一句话,加兰德猛然加速向着战场一角冲去。视线前方,几架苏军的伊-16正试图利用数量上的优势绞杀一架仍采用不列颠战役时期绿色斑块、黄色底纹涂装的BF-109型战斗机。隔着好几百米的距离,加兰德按下机炮射击按钮,伴随着20毫米航炮那熟悉的嘎嘎声充斥在狭窄的机舱内,畅快淋漓的感觉又回到了心中!
加兰德这一梭子炮弹过去,正正地击中了那架恰巧也在用机炮开火的苏军战斗机——从1940年后期开始,改进型号的伊-16开始仿照德国空军的成功经验加装20毫米机枪,不过尽管飞机火力上得到了加强,但是苏军飞行员们并不十分擅长发挥这些机关炮的空战作用。相比之下,德国飞行员们已经在西线和不列颠得到了充分的历练,在训练和实战中不下千次的射击给予了加兰德良好的手感,一个中短射就击中了目标,而那架几乎耗尽子弹却没能够打下对手的苏军战斗机油箱位置顿时爆炸起火。
无暇庆贺,加兰德熟练地操纵飞机向右侧急转而去,果不其然,几秒之后另一架苏军战斗机就从另一个方向射来了两串子弹——在近乎乱战的情况下,德国的双机编队战术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保护策应和掩护作用,更多的时候,飞行员们必须以机敏的反应拯救自己和同伴的性命!
快速转向的过程中,出现在视线中的双发飞机竟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那般,令人感到目不暇接。拥有丰富经验的加兰德在转过大半圈之后才重新调整飞行姿态,而瞄准器中立即出现了一架清晰的飞机轮廓。
加兰德本能地伸出手指,但幸而他及时控制住了自己:那是一架轮廓还不十分熟悉的FW-190型战斗机,轻盈的外观与苏军的新式战斗机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但性能方面则要完全占据上风。
“长官,你后面咬上来一架!”
通讯器中传出的提醒让加兰德下意识地摆动操纵杆,座机随即展示了BF-109E型出色的机动能力,一个适时的空中横滚不但能够躲避攻击,还能够配合连续的转向完成由守转攻的角色调整。加兰德很快重新锁定了目标,在不到200米的距离上,他以两7.92毫米机枪来了一次精准而猛烈的长射,眼看着大串的子弹都由对方的机翼和机身“笑纳”,他猛地拉起操纵杆脱离了这次攻击。
“长官,我被咬住了!我在向下俯冲,应该能够摆脱这个家伙……”通讯器里的声音依旧沉稳,加兰德毫立即透过机舱向外搜寻,然而视野之中到处是捉对厮杀的双方战斗机,大部分德国战斗机都采用了易于辨认的涂装,可是要一下子找出自己的僚机难度也不小!
不过,这难不倒老辣的空战王牌,他立即吩咐自己的僚机飞行员“沿着河流向北飞”,自己紧接着也穿过纷乱的战场向下飞去。
此前全神贯注于空中的战斗,当机头朝下进行俯冲的时候,加兰德才意识到地面上的战斗也是那样的激烈:河流东侧烟雾团绕,显然有大量的火炮正在发射炮弹,而河流西侧火光闪闪、黑烟滚滚,想必那里的德军阵地正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随着高度的迅速降低,地面上的战况也愈发详细。河流之上,数以百计的舟船正在自东向西运动,从西安阵地后方射出的炮弹不断轰起一团又一团夹杂着黑色淤泥的水柱,但似乎这并不能吓退布尔什维克的战士们。等到这些舟船靠近河岸的时候,从德军阵地上迸发出的机【创建和谐家园】密集得有如一张密不透风的火力网,不计其数的苏军士兵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就已经被射杀在浅滩。
凭借着主力战斗机部队在空中发挥着牵制作用,苏军的轻重轰炸机频频俯冲而下,如顽固的马蜂一般不断向德军阵地投掷炸弹、用机载机枪进行扫射。虽然不断有飞机被德军的防空炮火所击落,但是这种不顾一切的作战方式还是为己方渡河步兵争取到了生存的空间,他们登岸之后迅速扩大滩头阵地,那一座座残破的小村镇俨然成了苏军渡河部队与德国守军争夺的焦点,激烈的厮杀无休止地进行着,直到一方彻底败退……
“凯特,我看到你了!你后面有两架俄国战斗机,还有一架准备从你右边包抄,左转!”
从高往下,加兰德轻而易举地识破了那三架苏军战斗机的战术企图。他轻轻拉起操纵杆,等到敌机的影子一出现在瞄准器中心圈的下方,立即按动机枪的射击按钮,带有曳光弹的连串子弹顿时带着轻微但肉眼足以辨认的弧线飞射而去。片刻之后,子弹从敌机的左侧机翼上掠过,差一点就顺势打中了再前面一架苏军战斗机。经过这么一番“警告”,两架苏军战斗机无暇专注于前面那架梅塞施密特,而它的急速转向也迅速地避开了反向迂回的另一架苏军战机。
“二对三,让我们好好教训他们一顿!”加兰德自信满满地喊道。
第71章 剑走偏锋
“东方有个古老的战法,那就是趁着敌人一半渡过河流、一半尚在渡河而发动攻击!”
背朝夕阳,罗根以一种平静的眼光目送最后一批载弹出发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一边集结一边朝着东面飞去。
这里是德累斯顿,德国萨克森州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距离战争前线尚有近200公里的直线距离,但战争的气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
在最高统帅部下达死守命令之后,为了阻止苏军强渡奥得河、攻破德军的边境防线,德国空军已经动员起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投入这场关键性的战斗。从中午开始,一些梅塞施密特战斗机飞行员甚至已经在激烈的空中战场三进三出,进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单日击落敌机数量超过5架的闪耀新星。与此同时,部署在东线的德军各轰炸机联队也连续出击,Ju-87、Ju-88、He-111、Do-17甚至海军航空兵的部分轰炸机已经将5000多吨高爆炸弹投向了苏军渡河部队和东岸的炮兵阵地。根据前线指挥官的观测,这种果断的空中反击行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过临近黄昏,苏军还是在奥得河东岸取得了几个较大的立足点,战事仍未能依照德军统帅部的意愿出现转折。
“一半……一半……嗯,这个战法很有意思!”
揣摩着平铺直译的“半渡而击”,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眉头依然紧皱在一起。和里希特霍芬一样,他也算是苏军突然进攻的“不幸失意者”,其麾下的第2装甲集群由于在3月底就已经以轮训和演戏的名义部署到了波兰东部——在敌我数量相差悬殊、制空权易手的情况下,德军的二号坦克和35t、38t大量损失在了“东墙”纵深地域,以至于苏军在头两天的进展完全能够用神速来形容,大量来不及撤退的德军部队遭到包围,进而演变成了华沙与奥尔什丁两场前所未有的城市争夺战。
尽管第2装甲集群损失惨重,但古德里安在作战行动中仍凭借自己出色的应变能力尽可能为德军保留了实力,在返回本土之后,他也免于统帅部的责罚,只是奉命前往后方组建新的装甲集群。现如今,由3个装甲师、1个轻装师、2个机械化步兵师重新组建的装甲部队已经完成集结并准备开赴前线——由于主力部队原定于进入捷克地区加强德军本土战线的右翼力量,德累斯顿暂时成了他的指挥部所在地。
“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这‘一半一半’的话,那至少也要等到明天了吧!不过照我看来,今晚对于双方来说都会是非常关键的,看来天黑之后我们仍需要想方设法进行轰炸!”
看着远去的“黑色死神”,里希特霍芬的情绪依然平稳。早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他就已经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指挥才华,并且一度被看作是空军参谋长的理想候选者之一,然而德国空军高层最终选择了更为年轻和忠诚的耶舒恩内克。此后德国空军经历了战争初期的迅速崛起,但耶舒恩内克过于盲从统帅部战略部署的缺点,也让德国空军变成了一支“短腿空军”,而这种缺陷在后来的战事中暴露无遗——一旦遇到苏联这样国土辽阔、兵员充足的对手,德国的战争机器就很快碰到了麻烦!
“是啊,夜战是充满变数的!”罗根转向古德里安,“在光线不佳的情况下,我们恐怕很难对付苏军的那些重型坦克吧?”
“是的,情况一点都不乐观!”对于这个问题,古德里安显得十分冷静。实事求是的说,目前在东线被击毁的苏军重型坦克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是德军坦克和突击炮斩获的,德军的俯冲轰炸机干掉的数量也还只占到了大约四分之一,而剩下的一半则是依靠反坦克炮兵和步兵完成的——由于这些重型坦克近乎变态的防御能力和强大的正面火力,德军往往要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才能够击毁一辆,这对于士气和信心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根据前线部队提供的分析,苏军目前在东线仍有大约四百辆重型坦克,形成了三个规模较大的战斗集群,其余分布在各个战略要地。就双方坦克部队此前的交手记录来看,夜战中我们一旦遭遇这些坦克,赢得胜利的希望确实比较渺茫!”古德里安随即补充说。
“要是我们有足够多的四号F2型坦克就好了!”罗根感慨地说道,其实在他心中所想,是原本到1942年之后才会出现的虎式和豹式坦克。不过,它们尽管性能出众,若是数量依然上不去,恐怕还是不能够阻挡住苏军的钢铁洪流——正因如此,罗根从最一开始就强调“35吨空降坦克”与现有四号坦克在零件方面要尽可能地实现通用。理性分析,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只可惜罗根施展自己影响力的时间实在太晚了,任何一款成功的坦克出现在战场之前,都必须经过漫长的测试、检验和调整,而历史上德军豹式坦克仓促登上库尔斯克舞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证!
古德里安苦笑道:“尽管统帅部将最新组建的几个四号F2型坦克连调拨给了我的部队,但到目前为止,我能够动用的这种新式武器只有79辆!”
这个数字听起来让人很是失望,但身处其中的罗根知道,这也并不完全是德国兵器生产部门的问题——毕竟苏军的突然进攻也只是这半个月的事情。由于情报准备上的不充分,在这之前戴姆勒-奔驰、克虏伯等公司仍在全力以赴地生产三号和四号坦克,以替换仍大量服役在德军一线部队中的各种轻型坦克!
作为一名纯粹的空军将领,里希特霍芬建议道:“也许……我们可以利用照明弹和彩色的信号弹来指引斯图卡进行夜间轰炸,虽然精度会下降很多,但有总胜于无吧!”
“这也是一个办法!”罗根说,“不过从战略角度考虑,我觉得不妨从敌人的薄弱位置入手,以进攻牵制进攻!”
古德里安眼前一亮,“说实话,罗根将军,我之前也一直在为这个问题踌躇着——如果现在发起进攻,后勤如何保障?空中掩护如何保障?”
“夜间不存在空中掩护的问题!”罗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至于后勤保障,我们可以将先前用于向华沙和奥尔什丁进行空运的运输机部队集中起来,具体的办法是让伞兵或者装甲部队的侦察营占领苏军现有的野战机场,然后以这些机场作为补给点,我们的‘容克大婶’运去燃料和弹药,直接供应给坦克装甲部队!”
古德里安想了想,“这是你深思熟虑的想法?”
罗根淡然一笑,“来德累斯顿的途中想到的,虽然还不十分全面,但我们在此前的一系列空降作战中已经有了夺取敌人机场并迅速为己方使用的经验——这个想法是完全可行的!”
“若是这样的话……”古德里安迫不及待地让自己的副官从车上取来作战地图,三个脑袋立即凑到了一起。
“第19装甲师主力今天中午的时候已经抵达了布拉格郊外,现在坦克已经补充完了燃料、进行了相应的维修,而从布拉格到赫拉德茨可以利用便捷的铁路运输,接下来是大约100公里的公路行驶,我们可以从波兰南部杀出,正好切入苏军进攻阵线的后方!”古德里安就着地图进行了初步的谋划。
这样的迂回包抄看起来不错,但是罗根立即想到了此前几次失败的战术反击,尤其是在斯洛伐克的日利纳,由于当时的德军指挥官过高地估计了己方机动部队的破坏力和威慑力,导致一整支生力军在苏军阵线后方遭到了分割包围,最终只有极少数部队得以突围而出——这一来是反击力量与敌人进攻部队的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反击的切入点距离敌人的主力进攻部队太近,以至于苏军能够及时调遣大量主攻部队回身投入包围歼灭战。
如此思虑一番,罗根指着捷克地区东北角说道:“能否从这里切入!”
“奥洛穆茨?”古德里安并不惊讶,他皱着眉头说:“我们的部队在这座城市已经坚守了两天,对面阵地上就是苏军的第4集团军,大规模的铁路运输只能抵达郊区,而且我们的部队下车后必须击溃这些对手才能够继续向苏军纵深推进!”
罗根很想用“出其不意”这个理由来说服古德里安,但自己审慎地思虑一番,忽然发现即便古德里安的部队能够迅速击溃苏军第4集团军,侧翼却有可能遭到部署在斯洛伐克的另一支苏军部队威胁,如此一来,瞻前顾后势必不利于果断地迂回攻击——于是,视线重新回到了赫拉德茨。
“部队抵达赫拉德茨后,能否选择东北方这条公路向波兰推进,路程大约要远上……50公里左右,但这样一来,我们的攻击切入点就能够离苏军主力部队更远一些,然后直接冲向克拉科夫!根据我们的航空侦察,那里是苏军西南战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也是他们的目前倚重的交通枢纽!一旦攻下克拉科夫,我们等于将波兰和斯洛伐克之间的交通截断了一半!”罗根一口气将自己的新思路阐述了一遍。
古德里安立即回应说:“实际上,这是我们右翼反击的一条备选线路!这条路线的优点是苏军防御相对薄弱,但缺点是山路较多,全程算下来达到了280公里——就算是沿着公路全速行驶,我们的坦克也要走上一整夜,何况这种理想的情况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我的想法是,从赫拉德茨一直向北行进,沿着奥得河前往我们的战略防御要地弗罗茨瓦夫,在那里打一场包抄战,击溃从那里渡河的苏军部队,彻底动摇他们进攻战线的左翼!”
这一次,罗根花了好几分钟思考古德里安的作战方案,这条线路全长只有150公里左右,大部分区域都在德军目前的控制之下,不论是空中补给还是地面策应都更有把握。可是,骨子里的冒险精神却让他觉得这种稳妥的选择“口味太轻”。
“我们已经被苏军压迫到了边境线上,若是战略空间进一步缩小,装甲部队机动作战、空军纵深战场突击的优势就无法发挥出来!日复一日的防御作战,其实是为了消磨苏军锐气,令其官兵疲乏,我觉得这半个月来应该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个战略目的!”
对于这样的论述,古德里安并不反对,他指着东普鲁士位置说:“那除非我们的左翼部队一起投入反击!”
“左翼的反击力量虽然有限,但他们的选择余地其实更大!”
视线离开了地图,罗根却很是纠结地说,“但问题是我们想要让左翼动起来,就必须先返回统帅部说服元首,来来【创建和谐家园】,最宝贵的时间可就悄然溜走了!”
对于这句话,古德里安深表赞同以及无奈——此时此刻,沉默了好一会儿的里希特霍芬突然说:“有时候,电话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虽然有些冒失的感觉,但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人一旦被固定在某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中,确实很容易走进看似简单的误区当中。罗根与古德里安对视一眼,这短暂的眼神交流其实只是对各自职责的一种确认。接下来,由古德里安将电话打到统帅部——畅通的电话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苏军轰炸的破坏力仍然非常有限。
能够说服小胡子的人不多,能够通过电话就完成这个过程的恐怕更少。罗根有幸旁观了整个过程,事实上,古德里安只是以最简洁的思路和准确的语言将新的作战计划陈述了一遍——主要针对他所在的右翼,对于左翼,他只是两次强调了必须同步调地发起行动。
“他同意了!”古德里安左手捂着话筒,面部表情在诉说着自己的难以置信,“他要和你通话!”
罗根有些忐忑地接过电话,经过战地线路的传导,元首那沧桑的声音有些失真,但从腔调上还是能够判断出这是如假包换的帝国【创建和谐家园】。
电话中,元首一如既往地用咆哮表达着自己不容质疑的反击决心,此刻他恨不得将大胡子连同他的“邪恶”军队从这个星球上抹去。重要的是,利用这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半个月缓冲期,原本在本土和法国休整的部队迅速集结起来,加上从不列颠和北欧抽调的作战部队,集结在东线的德军在数量上已经不比正面之敌少多少了——只是由于苏军的炮火压制和空中优势,这些部队不可能一股脑投入到边境防线中,由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主力集团军群已经集结到了柏林周围,一旦苏军攻破边境方向,他们将遭遇到这支生力军的强力阻击!
在无需缴纳电话费的情况下,元首旁若无人地宣泄了足足有十分钟时间,这之后,罗根才得以更为详细地阐述空军空降部队和运输机部队协助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作战计划——克里特岛战役结束后,德军迅速利用空军、海运以及陆上运输将精锐的三个半空降师(空降教导师还只有半个师的规模)运往新的战场。这其中,暂时失去了滑翔机的第22机降师与空降教导师就近配属给了南线作战司令部,而老牌空降部队第7伞兵师和新锐的第1空降师则被运回了本土,目前正在德国南部休整。尽管激烈的克里特岛之战令人疲惫,但这些经验丰富的战士随时都能够投入到新的作战行动当中,唯一让罗根感到头疼的是,如果有限的运输机既要承担空降任务,又要从空中运输装甲集群所需要的油料,德国空军的参谋和前线指挥官们就必须将自己的效率充分发挥出来,甚至把一架“容克大婶”当做两架来用!
电话那头的【创建和谐家园】安静地聆听着罗根的阐述,或许是这个全新的想法打动了他,亦或是他一贯的信任起了作用,他最终决定将这次行动的直接指挥官交给罗根,而不必事事经由东线空军的新任凯塞林元帅批准。
挂下电话,罗根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然后向古德里安伸出右手,“这是我们的第一次配合,希望它能够成为德国军队作战历史上最经典的教案之一!”
“凡事别高兴得太早!”古德里安和善地说,“这种作战行动需要我们百分之两百的投入!”
“百分之三百!”罗根笑道,紧接着,两人又在作战时间上合计了一下,得益于波西米亚地区(用这个称谓来代替捷克地区要更为地道一些)相对较为发达的铁路系统,古德里安的先头部队预计在午夜前后就能够运抵赫拉德茨,而考虑到山区公路只能保持单纵队行军,后期分批抵达的其他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正好可以错开时间。至于空军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凌晨一点之前夺取波兰城镇克沃兹科以南的苏军机场,以防苏军守备部队在得知德军地面部队正在接近的情况下破坏机场设施——说到这进攻的突然性,伞兵进攻显然位列各战斗兵种之首(潜艇就不在比较之列了)!
第72章 以技胜力
接到集结命令的时候,凭借在不列颠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而晋升空军中尉的沃尔夫冈·冯·布吕歇尔伯爵正和几名下属饭后散步,德国本土的熟悉气息让他们很快从克里特之战的疲倦状态中恢复过来。暂时远离了沙场,这位拥有传统贵族头衔的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和他的同伴们还是较为惬意地享受了数日闲暇,重要的是,在这里的每一晚都能够睡得十分舒坦。不过,尽管大家表面上很放松,心里其实都很清楚,上级之所以将他们的驻扎地安置在机场附近,就是为了发挥出空降部队超然的机动能力。
背上每天都要展开、检查和收拢的降落伞,伯爵带着他的炮手们迅速在营房门前【创建和谐家园】。以24岁的年纪带领一支连级队伍,这在德国军队中其实并不少见,尤其是战争时期英雄辈出,陆军和空军部队都涌现出了不少未满20岁的战斗楷模。总的来说,冯·布吕歇尔中尉仍然属于走技术路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