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后卫部队里的其他士官,包括臂膀配有两道杠的“屠夫”,立即以相同的口令招呼各自下属的士兵们。看到同伴纷纷就近寻找战斗位置,林恩也就猜得到这是“就地战斗”的指令。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作为一个生在和平年代、长在金钱社会的东方人,林恩性格内敛、不善交际,不出意外的话,即便勤勤恳恳的埋头工作,也只会度过碌碌无为的平庸一生,然而这宛若噩梦的三天彻底改变了他的观念。在血与火、生与死面前,人性的光辉与丑恶毕现无遗。抛开懦弱,撇开畏缩,在忍受与煎熬中觉醒,在战斗与抗争中蜕变,此刻的林恩正悄然发生着他不敢想象的变化。此刻虽无慷慨赴死的凌然,但能够作为这支勇猛顽强、意志坚定的军队的一员光荣战死,心中已了无遗憾。
第13章 无情追杀
区区三四十名士兵,要以仅有的一挺MG42和若干步枪、冲锋枪抵挡十余辆苏军坦克,这听起来不亚于天方夜谭。匍匐在潮湿的泥土地上,林恩看了看手中的“波波沙”,它表尺上的最大值是200m。等那些T-34推进到200米之内,自己和周围的同伴们还有命活着么?
想到这里,他从背上卸下仅有最后四发子弹的毛瑟步枪,同时将“波波沙”的枪带斜挎于左肩和右腰之间。毛瑟步枪的有效射程固然比苏制冲锋枪远一倍以上,但它仍无法对隆隆驶来的苏军坦克构成任何威慑。这时候,只见一名德军士官从自己的背囊中取出一个玻璃酒瓶子,里面装着淡黄绿色的液体。他迅速拧开瓶口的金属盖子,往一块碎布条上撒了些液体,然后将碎布条顺着瓶口塞进去大半,划火柴点着留在瓶口之外的布条。苏军的坦克还隔着一千多米,即便是全世界臂力最强的人也不可能将一个普通瓶子抛到那么远,但这名士官仍奋力将酒瓶甩向前方——借着山丘的一点点水平高度,它飞出了将近五十米,撞地即碎,一团火焰瞬间腾起!
须臾,另一名大耳沿钢盔也抛出了类似的燃烧瓶,一前一后两团火在地上熊熊燃烧着,火势虽猛,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空有汽油是烧不了多久的。林恩这时候也看出来了,德军士兵们此举是在威慑对方:别以为我们拿你们没办法,看,这些莫洛托夫鸡尾酒也够你们喝上一壶的。
古代战象最怕火烧,苏军坦克固然可以无所畏惧地从这两片燃烧地碾过,但它们必须提防那些在德国士兵们手中随时待发的燃烧瓶。排头的坦克没有明显减速,但后面有几辆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认真瞄准并以坦克炮连连轰击德军士兵所在位置。小小的山丘上顿时烈焰闪动、弹片横飞。
落在近处的高爆弹在爆炸时发出剧烈的声响,头戴钢盔的林恩即便张大了嘴巴,也只能稍稍减轻耳膜受到的震荡——酒吧听摇滚已经够【创建和谐家园】了,这里的声波冲击恐怕还要强上十倍不止!地面也在随着爆炸而晃动,林恩仿佛趴在一张弹床上,每每有人在另一边弹起或者落下,身下就会发生连带的弹动,而且这种震荡来势之猛,片刻功夫就让他内脏翻滚、关节麻痛。
临时充当阵地的土丘虽然有居高临下之势,能够稍稍抵挡子弹的直射,可对落在附近的炮弹却没有任何的遮蔽效果,不多会儿就有好几名士兵被直接炸飞,受伤者的人数一时间难以确定,但照此下去,用不了十分钟这些人或将一个也不剩地的阵亡殆尽!
到了开始上坡处,排头的苏军坦克终于放慢了前进的速度,轰击不到一千米外的目标,它们炮塔上的炮管几乎是向下压的,车载机枪也开始射击了,连串的子弹顿时打得山丘上雪花、泥屑飞溅。在这种情况下,先前下令就地防御的那名军士长终于高喊着发出了新的指令,林恩听不懂——耳朵也听不清,正茫然等死,忽感背部的枪带被人用力抓了一把,竟然又是“屠夫”!在他的招手示意下,同属一个战斗班的另外几名士兵也都起身猫腰往后跑。
刚跑出没几步,一发炮弹呼啸而至,巨大的冲击使得林恩像是遭到了一名强壮的橄榄球队员撞击,顿时失去平衡跌出了一米开外,好在从后面过来的另一名大耳沿钢盔搀了他一把,这才勉强跟上了战友们的步伐。以低头弯腰的别扭姿势狂奔了数十米,他匆匆回头,大多数士兵都已撤退,山丘只留在最后几名士兵在用孱弱的火力迟滞苏军坦克。这是螳臂当车,是飞蛾扑火,更是大无畏之战斗精神的体现!
这一刻,林恩心中满怀酸楚:最优秀的球队未必能拿到冠军,战场上亦是如此。
以T-34的正常越野速度,即便是在爬缓坡的情况下,驶过一千米距离的时间也顶多是两分钟,然而林恩他们离开山丘后跑了有足足四五分钟时间,炮弹才又追着落下。转头望去,那座山丘已经属于苏军坦克了。
大学的一千米测试,林恩竭尽全力也得四分多一点才能跑完,眼下背负了枪械装备,身体又非常疲倦,同样的时间居然也跑了七八百米,看来求生的欲望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人体潜能。不过,这个距离还不足以保命,苏军坦克此时的炮火密度有所下降,但DT机枪(捷格加廖夫系列轻机枪的坦克型)仍在后面哒哒哒地嘶吼着,7.62毫米机枪弹的有效射程为800米,在实战中扫射群体目标,在这个距离上完全能够对人体构成直接杀伤。于是,林恩耳边是子弹擦过的嗖嗖声,眼前是子弹打在地面激起的团团泥水,眼角余光不断瞟见有大耳沿钢盔中弹倒下。虽然情况截然不同,但林恩忽然觉得自己的命运和先前遭到射杀的苏军战俘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仅有的区分在于这时候子弹是从背后射来的。
全力奔跑中,林恩已经做好了随时被子弹打中的心理准备,又一个十秒钟过去了,周围的人影持续减少,但子弹迟迟没来点自己的名。突然间,跑在前面且和自己同属一个战斗班的士兵腿部中了一弹,他整个人猛然一颤,痛叫着向前扑倒。原本跑在后面的“屠夫”见状连忙跑过去将其扶起,在生命危险和同伴安危之间,林恩原本打算选择前者,但“屠夫”的动作瞬间改变了他的主意。将毛瑟步枪换到左手,从右边搀扶受伤的同伴,两人合力,加上一只腿中弹的同伴以单脚蹦跳,三人竟勉强跟上了同伴们的撤退速度,而这时候殿后士兵已不足二十人!
下了山丘之后,沙土小路转向西北方延伸,大约5公里处有一座小村庄。林恩此前一直埋头狂奔,根本没来得及仔细观察。搀扶受伤的同伴前行时,抬着头正好平视前方。他努力地向前眺望,竟惊讶的发现村庄外围筑有防御工事,而且村庄里一栋尖顶房屋上仍飘扬着醒目的德国军旗!好不容易看到了希望,林恩心中自是一阵雀跃,但就在这时候,苏军坦克的炮火陡然间变得凶猛起来,看来是狠心要把这残余的十几名德军士兵消灭在撤退途中。
“快点,快点!”林恩从唇间挤出熟悉的词语,莫说身旁的人听不懂,炮弹的嘣嘣巨响也极大地削弱了人们耳朵的灵敏度。受搀扶的士兵仅靠单腿跳跃,伤口又没有进行任何处理,这时已是体力透支。苍白的脸庞毫无血色,但眼中依然充满了求生的渴望。“屠夫”的体格健硕,但比林恩矮了半个脑袋,此时伤者的负重大半位于他那边,在这严酷的寒冬,他涨红着脸,汗水正顺着头发和颈部往下流,而那双大号皮靴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林恩的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双腿已如灌铅,肩膀扛着同伴手臂,更是感觉一刻都不能坚持下去了。眼看村庄越来越近,甚至可以隐约看到战壕中有戴着大耳沿钢盔的人在期盼地望着他们,林恩紧咬着牙关,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力驱使手臂使力、双腿迈动,然而罪恶的炮弹咻然怪叫着飞来,落在距离他左侧仅有不到十米处,【创建和谐家园】的气浪狠狠地撞了过来,三个人紧靠在一起仍无法抵挡,瞬间往反方向摔去。
重重摔在地面的刹那,林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的二战之旅到此结束了吗,上帝?
发懵的耳朵只有无尽鸣响。
又一发炮弹袭来,似乎落在了更近处,林恩眼前的世界剧烈晃动着,仿佛空间都已经扭曲了,大大小小的泥块宛若夜空中绽放的礼花,以美妙的抛物线分散开来。须臾,脑袋稍稍清醒了一下,林恩顿时感觉左臂有种撕裂的疼。他一开始以为那是弹片创伤,但持续的感觉又不像是很大的伤口,便知道有可能只是先前的伤口崩裂。
艰难地转头往左看了看,“屠夫”和受伤的战友都还有动静,再转头往右,那些T-34在视线中有如玩具大小,前前后后十多辆都在往这边推进,前面几辆车身正面闪动着机枪火舌,略略昂起的炮口时而喷出一团乌烟,炮弹划空的啸然转瞬即至,落在了更靠村庄那边。
这糟糕的场面让林恩倍感无望,他仰面朝上地躺着,天是那样的蓝,云是那样的白,仿佛一点都没有被战火熏染。战友们在绝境之中不离不弃的精神有如乌云间隙洒落的一抹阳光,让他可以带着些许宽慰结束这意外的战争之旅。恍然间,他想起了他那个时代以色列人的一句豪言:
即使世界都已经抛弃了我们,我们也绝不会抛弃自己人!
第14章 猛虎
在战场上,时间的流动有时显得快、有时显得慢。躺在冰冷的雪地里,林恩感觉已经过了很久很久,直到“屠夫”的叫唤声传来,他才又一次转过头,却见刚才那受伤的同伴紧紧闭上了眼睛,胸口再无起伏,心中顿时无限哀伤。
“Lynn!”
“屠夫”叫唤林恩的名字,但他的后一句话是林恩目前还无法听懂的。只见这名党卫军中士身体平躺、脑袋侧向自己这一边,整张脸布满了血渍和泥污,军服虽然又脏又湿,但看得出来,那是由于地面泥泞而非大量出血造成的。
除了旧伤位置,林恩感觉四肢躯体和脑袋都没有再受新伤,而且躺着也恢复了一些气力,便朝“屠夫”摇了摇头,也不知道他是否理解这个动作的意思。至于爬起来继续跑,林恩有过这样的想法,但他很快意识到自从被炮弹炸倒之后,苏军的炮火就渐渐远去了。既然躺着无忧,为什么要爬起来吸引敌人的炮弹和子弹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林恩把头转向另一边。视线中的苏军坦克一辆不少,但体积“增大”了一倍不止,估计到自己这里已经不足500米了。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起身恐怕会马上被T-34的机枪打成筛子,这或许也是“屠夫”没敢做出大动作的缘故。
在苏军坦克开炮的间隙,“屠夫”张嘴叽里咕噜地说着,这会儿林恩真是又急又无奈——要是可以直接用语言来交流该多好?
见林恩迟迟不回话,“屠夫”艰难地转过身子并且爬近了一些,此时林恩才惊讶的发现,“屠夫”左手有三个手指不翼而飞,鲜血仍汩汩地从断指处往外流,巴掌和袖口已满是血渍。正欲找出急救包,却想起它已经用在了黄毛的身上,只好从口袋里掏出手帕。
在林恩用手帕帮自己包扎左手的时候,“屠夫”咬着牙一声不吭,眼睛死死盯着那些苏军坦克。越过山丘后,它们明显放慢了行进速度,好让下车掩护的步兵能够跟上,而苏军的战斗步兵们穿着白色的冬外套,基本上人手一支“波波沙”,正不断向沿途或趴或躺在地上的德军士兵遗骸扫射。在这种情况下,林恩他们即便有舍身成仁的勇气,也无法寻觅到攻击苏军坦克的机会。
勉强包扎好了伤口,林恩见“屠夫”这副紧皱眉头、满目愤恨却又无可奈何的表情,正欲回头,却意外瞥见村庄外面出现了几个移动的硕大白影,他连忙朝“屠夫”指了指后面。“屠夫”回头一看,右拳顿时紧握!
看到己方的战车,林恩心中亦是一阵狂喜。他仔细分辨了一下,这些采用灰白色涂装的战车共有7辆,其中两辆体型非常突出,高而宽的车身从正面看有如一堵重墙,两侧履带的间距甚宽,用于伪装的枝叶掩饰不了粗长的炮管。
三天来,林恩还没见过一辆真正的德军坦克,但按照先前那两辆半履带式装甲车的体型来推测,这两个庞然大物应该就是虎式或者虎王坦克。尽管存在速度慢、行程短、机械故障率高等缺点,但坚厚装甲与超群的火力依然赋予这些陆战之王无可比拟的霸气,在东西双线都是令敌人畏惧和头疼的对手。
“屠夫”转过头来,眼中的黯淡神色不见了,他高兴地说:“梯格!乌兹海弗-梯格!”
林恩迟疑了一下,突然意识到他所说的“梯格”应该就是英语的“tiger”,也即“老虎”的意思。以历史上的交战记录来看,两辆虎式坦克只要使用得当,完全有机会干掉一打T-34并全身而退,而离开村庄朝这边推进的德军战斗部队还有五辆其他型号的战车从旁掩护——看轮廓应该有三辆是后期型号的四号坦克,另外两辆则很可能是某个型号的突击炮或者自行反坦克炮。
咚!
率先开火的是位于装甲队列中部那辆突然停住的“虎”,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明黄色火焰和灰白色硝烟从炮口制退器两侧喷涌而出,使它看起来就像是个抽雪茄的钢铁怪物。单纯就场面而言,这可要比没有安装炮口制退器的T-34更为壮观。炮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林恩连忙转头,正好看到炮弹准确击中一辆T-34,巨大的爆炸瞬间吞噬了白色涂装的苏军战车,且硬生生地让这好几十吨的家伙就地止步。烈焰和硝烟散去,这辆T-34的炮塔和车身正面都被熏烧成了焦黑色。驾驶舱的舱盖兀然敞开,滚滚黑烟从里面涌出,但看不到有坦克组成员逃生。隔着好几百米看不清弹孔与破口,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这家伙已经直接报废了。
己方坦克气势磅礴的一击让林恩差点忍不住拍手叫起好来,紧接着,第二个“咚”响传来,他干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苏军坦克。在德军坦克出现后,它们一面分散队形,一面加快了行进速度,试图以此来降低中弹概率。不过,第二辆“虎”式短进射击的首发炮弹仍然精准地命中了一辆苏军坦克,而且恰好从侧部打中它的车身履带位置。炮弹贯穿车体后在内部发生爆炸,紧接着又发生了一次更为猛烈的殉爆。虽然那辆T-34的炮塔和车身并没有就此分离,但是四处升腾的黑烟仍昭示了它遍体残破的下场。
“古特-格马特!”
好容易出了口恶气,“屠夫”兴奋的以右手拍地。林恩回头朝他笑了笑,尽管没有镜子,但他知道,这个笑容一定是雨过天晴的灿烂!
接连挨了两记闷棍,苏军坦克手们也有些按耐不住了。此时双方坦克还隔着大约1500米,即便是T34/85在这个距离上也无法从正面撼动虎式坦克的装甲,但好几辆T-34还是进行了短停射击。林恩和“屠夫”不约而同地转头去看己方的装甲战斗群,炮弹尖叫着落在旷野中,落点离最近的一辆德国战车也有七八米,双方的射击水平立分高下!
漂亮的“开门红”并没有让德军坦克手们忘乎所以,两辆虎式重新启动,磅礴的躯体在发动机的隆响声中平缓前行,移动了大约二十米的距离,它们一前一后停了下来,经过大约四五秒的瞄准和调整方才再度开火。
趴在战场中央的人——除林恩和“屠夫”外可能也还有其他的幸存者,都忙碌地转头去看炮击结果。以超过800米的初速出膛之后,88毫米穿甲弹只需两秒就能够飞越战场,第二轮炮击一发稍稍偏的,落在了T-34的履带侧旁,而另一发则不负重望的击中了目标。中弹处虽是T-34装甲最厚的正面位置,但是强劲的威力仍然撕破钢板钻入坦克内部……
看到第三辆苏军坦克被狠狠干掉,林恩的心情一下子畅快起来,他甚至觉得自己现在就像是足球比赛中的主裁判,看比赛的位置和角度是任何豪华包厢都无法比拟的。
很显然,高级别的军官绝不可能趴在战场中央观战。
虎式坦克的两轮炮击过后,双方的距离差不多也拉近到了一千二百米左右,战况随之变得激烈起来。苏军一方,残余的11辆T-34不惜弹药的密集开火,后方的士兵也开始用卡车拖曳的火炮向德军阵列开火。德军装甲群所在的区域很快弥漫着炮弹爆炸所产生的烟尘,其中似乎有那么一两发打中了虎式坦克,但没有一发对这两辆涂有灰白色迷彩与黑白铁十字标识的钢铁猛兽造成直接破坏。德军这边,除虎式之外的另外5辆战车也接连开始了首发射击。从炮弹的落点来看,德军装甲兵们的射击技术确实是无可挑剔的,当然了,就林恩所阅读到的资料,德军坦克车辆的光学瞄准器材也要比苏军出色一些。人和技术的因素两相叠加,5发炮弹有2发直接命中,其中一发直接打爆了苏军坦克,一发炸坏了T-34的履带,而另外三发也基本落在距离苏军坦克三米范围之内。
战况的进展对苏军一方极其不利,为数不多的中小口径步兵炮又帮不上什么忙,残余的T-34终于没再执拗地向前推进。在排头坦克的带领下,它们相继停了下来并调整到倒车档,后退的过程中,它们始终保持车上与炮塔正面朝向德国人,并且时不时进行短停射击,不过出于掩护目的进行的射击效果并不好。在又进行了两轮射击并击毁一辆T-34之后,德军坦克也纷纷停止射击并放慢了速度。双方默契地脱离了火力接触,那些T-34一直退过山丘并最终消失在视线中,只留下6辆或毁或伤的坦克残骸以及不到20名苏军士兵的尸体——在今早攻破德军防线的苏军洪流中,这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和“屠夫”搀扶着站起来,林恩回首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竟零落地散布着好几十具德军官兵的遗体,想想那仓惶与绝望的旅途,顿时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第15章 喘息
进入这不知名的村庄时,林恩俨然成了一个表演行为艺术的“泥人”,从头到脚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就连头发上也挂着已经结板的泥块,随便跳一跳就见泥屑扑啦扑啦地往下掉。
在残酷的战场上,外表已经退居到了极次要的位置,看看那些从前方阵地上一路撤退下来的军官和士兵们,身上莫不是沾满了泥污油迹甚至血渍。对他们来说,能够活下来比什么都要重要!
带着满身的疲倦和酸疼,林恩跟着“屠夫”在一座木石结构的尖顶民房外席地而坐,不多会儿,一名军服还算干净整洁的士兵左手拎个半大的篮筐、右手拎个木桶走来,篮筐里装着许多切成拳头大小的面包,木桶里装着菜汤——除了几片菜叶和零星的浮油便再无它物。这时虽然还不到正午,但对于在前线始终处于半饥半饱状态、上午又走了很长一段路并且几度濒临死亡的人来说,吃块用热汤泡过的面包已是上天莫大的恩赐。
“屠夫”二话不说,单手解下饭盒,盛了汤又拿了块面包,好像失去左手的几根手指对他来说完全没有影响。可是看着同伴的这个举动,林恩难过的几乎要流下眼泪来,他忍着心中涌起的巨大悲伤,拿出已经被磕得变了形的饭盒,默默盛汤并拿了面包,学着“屠夫”把饭盒放在膝盖上,将面包撕成小块泡在汤里,然后如享受大餐一般从容、缓慢而又一点不留地将它们统统扫入腹中。
吃饱喝足,林恩抬头看了看这座只有二十来栋房屋的小村庄,因为上百名溃兵的到来,原本就驻扎了一些士兵的村庄显得有些拥挤,但仅有的两条十字路上看不到几个随意走动的人。满脸狼狈的军官和士兵或坐或躺,大都在闭目养神。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个上午,片刻的喘息也显得弥足珍贵。
休息了十来分钟,林恩这才从背上卸下自己的波波沙和弹鼓包,连同毛瑟步枪一并放在旁边,又从腰带上拔出那支不灵光的毛瑟【创建和谐家园】枪。“屠夫”看到这支枪,便从林恩手里拿过来瞧了瞧。因为左手失去的手指再也帮不上忙,他用左手胳膊肘夹着毛瑟【创建和谐家园】的枪管,先是从枪膛里退出一发子弹,然后用子弹头顶着位于枪匣上的卡笋,将弹匣托板往后一拉,托弹板和托弹簧就卸了下来。接着调整击锤,向上推阻铁座卡笋的同时向后抽出击锤,整支【创建和谐家园】就分解成了零部件状。只见“屠夫”拿起金属打火机一半大小的击锤部件仔细看了看,扬着它对林恩哩哩洛洛地说了几句,林恩虽然听不懂具体内容,但也就知道了这把枪的问题出在哪里。
即便是单手操作,“屠夫”拼枪的速度也依然让林恩赞叹不已,把这毛瑟【创建和谐家园】重新装好之后,他递给林恩并且又说了一句话——可怜的林恩只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并重新将这支他看作是宝贝的驳壳枪插到腰带上。
“嘿,杀猪的!”
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传来,林恩和“屠夫”都不约而同望去,只见两个挎着“波波沙”的大耳沿钢盔快步走了过来,他们都是“屠夫”的下属。在经历了那条可怕的“死亡之路”后,今早还有9个人的战斗班恐怕也就剩下他们4个了!
见“屠夫”受伤的手用手帕包扎着,其中一名士兵当即取出急救包帮他进行处理。整个过程中“屠夫”依然一声不吭,而再次看到他的手指断根处,林恩心里闷闷的难受。
处理好了伤口,两名士兵又和“屠夫”交谈了片刻,便坐下来靠着墙壁休息。若是能够就这样晒着太阳挨到黄昏,这或将成为林恩三天来所度过的最美时光,然而过了还不到半个小时,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响了。制服较为整洁的军官在路口用声音和手势引导士兵们分散到村庄周围去,林恩本想扶“屠夫”起来,却被他狠狠甩开手,这家伙倔强地起身,抓着他从未改换过的冲锋枪大步往前跑。林恩抓起武器,和另外两名士兵紧紧跟在他的后面。跑出大约400米,他们来到了位于村庄北面的战壕——它并没有像林恩之前呆过的前沿阵地一样挖到两米多深,而且战壕壁也没有用木条加固,战壕底部有些位置积了没过脚面的泥水。
在战壕中找了个士兵较少的地段,“屠夫”全然不顾地上的泥水就一【创建和谐家园】坐了下来。
大冬天湿着【创建和谐家园】的滋味可不好,但贴身衣物早已是汗水掺着泥水,林恩他们也就不在乎多“泡”一会儿。潮湿的战壕中还能够照到些许阳光,这多少给刚刚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德军士兵们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情绪,所以当成群结队的苏军战机飞来时,大家都若无其事地抬头仰望天空,几乎看不到谁的脸上挂有恐惧的神情。这时候,村庄周围的阵地上已经看不到先前重挫苏军坦克部队的那七辆德军战车,它们的白色伪装显然就是用来躲避敌机空袭的——随便找个树林子一停,再用泥沙把周围的履带印痕一盖,苏军飞行员们就算把眼睛睁得再大也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迹!
在苏军战机开始投弹之前,隆隆的炮声就已经响起,高炮炮弹爆炸产生的黑色烟团多数位于中低空,而苏军飞机轰炸也和图片、电影中西方盟军以整齐编队进行高空投弹的模式大相径庭:数十架战斗机以仅比树梢略高的高度呼啸而至,以小型航空炸弹或者航炮机枪攻击德军的地面炮火,单翼单发的轻型轰炸机和强击机随即以基本相同的高度飞来,以普通航空炸弹和机炮攻击德军的村庄和阵地。在这之后,好几十架单翼双发的中型轰炸机以较快的速度水平飞来,高度大致在两百到四百米之间,每架所投掷的炸弹虽然也是一串串的,但数量要比盟军的重轰炸机少得多。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成吨的炸弹落向村庄,以吞噬一切的气势撼动着地面和建筑物,先前林恩他们靠坐着的那栋尖顶房直接被一枚黑乎乎的炸弹命中,偌大的木石结构建筑竟然在猛烈的爆炸中瞬间坍塌,屋顶和墙体的石块木屑四散着抛向远处!看这情景,仍然留在村庄里的人除非蹲在深深的地窖里,否则是难有活路的。
爆炸最激烈的时候,和战壕中的德军士兵们一样,林恩双手紧紧塞着耳朵,以此来减轻耳膜的负担——连续三天忍受了多次炮击和轰炸,他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听力出现了严重的下降,日后能否完全恢复尚不得而知,但可以基本确定的一点是,若是继续这样下去,听力的受损就很可能变成永久性的。
炸弹密集爆炸的声音盖过了一切,但德军的防空火力仍在射击。在林恩他们所呆的战壕附近,一座布置在树林边缘、安插了大量枝叶伪装的四联装机关炮就一直在奋力嘶吼着,好几名穿着灰色军服的大耳沿钢盔不顾敌机扫射为机关炮搬运和装填弹药。相隔百米,一门单独安放的单管高射炮也在以每分钟数十发的速度对空开火,负责弹药供给的德军士兵们亦忙碌不已。在他们的努力下,很快就有两架苏军的飞机被击落。它们都是单翼双发结构,轮廓似乎有细微的区别。一直以来,林恩对二战德式和美式装备研究较多,这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也要相对丰富一些,而由于各种原因,同时代苏军装备的中文资料往往比较粗陋,不同书籍中存在出入甚至相互矛盾之处,加上立体实物与平面图片所存在的差异,林恩只能大致揣测那是苏军的【创建和谐家园】或者TU系列的中型轰炸机,但也有可能是IL-4或者盟军援助苏联的轰炸机。
从苏军飞机出一直到轰炸结束,整个过程中天空中看不到一架德军战斗机,直到返航的苏军轰炸机群逐渐离开了德军地面炮火的攻击范围,两队灰绿色涂装的战斗机才出现在北面天际。它们从高空俯冲而下,速度快得就像是强弩射出的短箭。苏联人也不是没有准备,与轰炸机一同飞行的战斗机立即脱离大编队迎战。逆着阳光,林恩眯着眼睛数了数,己方战斗机大致处于一比二的劣势,希望空战结果不会像早上那样完全一边倒。可惜战壕往东不到20米就是一处小树林,正好挡住了一部分视线,林恩只看到空战的小半内容。福克-伍尔夫(FW-190)战斗机宛如灵巧而凶猛的雀鹰,常常追着苏军战机穷追狠打,但苏联人的战斗机也不差,有些同样能够展现出令眼花缭乱的战术技巧,只是他们并不像德国飞行员那样抱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而这场空战也最终是以他们的主动撤退而告终。德军战斗机以较小的损失击落了更多的苏军战斗机,苏军飞行员成功地掩护了己方的轰炸机群——一方是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则是战略上的,谁赢谁输不难看出。
第16章 战火重燃
每支军队都有相对固定的战斗模式,苏军也不例外。在轰炸结束后不一会儿,苏军炮兵的炮弹就带着大同小异的尖啸声划空而来,村庄和周围的阵地自然成了遭到集中攻击的地域,在轰炸前还基本完好的村庄建筑,在苏军的猛烈轰炸和持续炮击下逐渐变成了废墟,那面原本飘扬在旗杆上的德军战旗也在炮火中消失了。村庄连同周边一大块区域充斥着爆炸的光焰与浓烟,再看不到一个人影!
炮击前后持续了近半个小时方才结束,如此坚决的炮火投送,苏军指挥部显然是想报己方T-34及战斗人员被草菅的仇。循着苏军的进攻习惯,炮声刚一停息,环绕村庄的阵地中就响起了军官们的口号声。有“屠夫”在旁,林恩无需担心自己的战斗角色和位置,而这些撤下来的士兵算是这一防区的编外人员。等了不一会儿,一名年轻的少尉军官沿着战壕跑来,从军装上的徽章和标识来看,他也是党卫军“北欧”师的成员。看到林恩这四个脏兮兮的家伙,这名少尉暂时停住脚步,分辨出“屠夫”是军衔最高者,急促而大声地交代了几句,同时用右手指向了战壕外面的那片树林。“屠夫”不卑不吭地点了两次头,最后又以平和的口气说了一句,少尉左手指了指他刚才来的方向便匆匆离开了。
“屠夫”朝自己仅有的三个兵一摆头:“弗沃楼-米!”(德语:跟我来)
由于这个发音和英语的“follow me”只有一个音的细微差别,林恩难得又听懂了一句。他连忙跟在“屠夫”后面走,沿着战壕北行了一段距离,便见一处拗口,一名戴着布质军帽的士官站在那里向经过的士兵分发弹药。看士兵携带的是步枪或者冲锋枪,他会从不同的两个箱子里拿出用牛皮纸包好的子弹,但不是一包一包的给,而是拆开后每人分发一些。在他身后还有另外一个木箱子,里面装着德军标志性的长柄手榴弹,冲锋【创建和谐家园】一人发两枚,步枪兵有的一人一枚,有的也干脆不给。
走到近处时,林恩才注意到这名军需官是站在木制弹药箱上的,而他的真正身高可能连一米六都不到。
“屠夫”一人走上前去,军需官原本只是抓了一把子弹准备给他,但“屠夫”对他说了几句什么,这矮个子士官盯着他看了足有三、四秒钟,这才很不情愿地从旁边的两个箱子里各抓了三个略大和两个略小的牛皮纸包,“丢”在了他用双手拢成的怀里。紧接着又从身后的箱子里拿了四枚手榴弹,和林恩一起的高个子士兵连忙上前伸手,脸上还凑着笑,这军需官才老大不高兴地把手榴弹给了他。
当面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转身离开时,“屠夫”的脸色显得很不好。等在原地的另一名同伴连忙从他怀里拣出三个稍大的牛皮纸包,“屠夫”顺势将留在手中的那两个塞进口袋,从同伴那里取了一枚手榴弹插在腰带上,嘟囔了一句,然后冷着脸往前走去。
两名同伴没有说话,他们摸摸地均分了所剩的三包子弹和三枚手榴弹。这是林恩头一次摸到手榴弹,但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完全没有心思摆弄一下,学着样直接把它插在腰带上。整包的子弹拿在手里,倒是有种沉甸甸的质感。其实林恩第一天就见过这样的牛皮纸包,每包应该是有五十发步枪弹或冲锋枪弹。在前线的时候,他一次还没有分发到超过三十发,也不知道“屠夫”对那名军需官模样的家伙说了什么。不过,五十发子弹并没有让林恩感觉当上了“暴发户”,毕竟下次获得弹药补给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拿到了弹药,“屠夫”闷着头往回走,差不多在他们先前躲避轰炸和炮击的位置,他找了个战壕相对狭窄的地方,双手往战壕边缘一搭,两腿依次踩在着战壕两壁借力,轻轻松松就爬了上去,动作完全没有受到左手伤势的影响。林恩他们三个有样学样,可各自都背了毛瑟步枪和“波波沙”,爬战壕的动作要显得更笨拙一些。
离开了战壕,四个人很快来到了那位少尉所指的小树林边缘,五六名大耳沿钢盔正用新鲜的树枝重新把他们的四联装机关炮隐蔽起来。树林朝向村庄这边是一片羽毛球场大小的缓坡,坡顶高出地面大约两米,走上坡顶便会发现这片树林其实比想象的还要“小”,高高低低的松树和杉树加起来还不到一百棵,整个树林也就占了这么个小山丘罢了。苏军的炮击中有几发炮弹落在这里,齐根炸断了几棵杉树和一些松树。由于环境潮湿的缘故,炮火没有引燃其他树木,留下的焦黑弹坑倒是勉强可以当个散兵坑。
放眼四周,村庄三公里范围内有好些这样的小山丘和小树林(东普鲁士主要就是丘陵地形),面对大威力的现代武器,这样的山丘和树林并没有什么地形优势可言。只要苏联人愿意费些时间,完全可以用T-34或者重型坦克压垮树木、爬上坡顶!
在“屠夫”的带领下,林恩他们各自觅了个弹坑驻守,彼此之间倒也相隔很近。放下枪械和背包,“屠夫”取出铲子加固自己的新阵地——他右手握着铲柄,受伤的左手以掌根位置顶着铲把,掘土时脚踩铲面上部发力,顽强而认真的心态带动了三个本打算就这样凑合的“懒蛋”。知道“屠夫”性格倔强,三人也就没上去帮忙,而是各自奋力挥舞铲子把弹坑挖深,并在朝东的一面垒砌起矮矮的挡墙。他们没来得及完成这小型工程,苏军的炮弹就又一次袭来,尽管最前面几发是直奔村庄正面阵地而去的,但他们四个还是迅速把脑袋和身体藏入到弹坑里,只偶尔探出眼睛观察一下战场上的形势变化。
苏军的后续炮击看起来只是为了分散守军的注意力,炮火强度和密度都比之前减弱了许多,但炮弹相对集中,村庄及正面的战壕地带又一次笼罩在了炮火硝烟当中。
渐渐习惯了战场上“电闪雷鸣”的场面,对落点远近的炮弹飞行时所发出的不同声音也有所总结,林恩得以更加从容地面对这样的炮击。前方3公里处的那座山丘是自己差点丧命之处,也是从东面来到这座村庄的必经之路,除了紧盯着那里,林恩还抽空看了看村庄周围。果然如他所想,德军防御部队并非一直固定在某个位置上,预见到敌人的地面进攻即将发起,几丛“灌木”活了——有两组德军士兵以人力推动反坦克炮从村庄侧后方贴着树林边缘向前移动,以获得更为靠前的攻击位置,有一组从村庄正后方向前移动直至埋伏到废墟当中。此外还有好几个炮组没有变动位置,而是有隐藏在战壕或树林中的士兵回到炮位,这其中就有炮架格外高大、炮管格外粗长的“坦克开罐器”,鼎鼎大名的德军PAK41/43型88毫米炮!
已知有至少七辆坦克和突击炮部署在这条战线,又看到如此数量的反坦克炮,林恩心里倍感踏实。他觉得先前的战线防御火力虽然也很强,但需要防守的毕竟是一条宽达几十公里的正面,且地形比较开阔,防御形势反而不如这座小小的村庄。再加上坦克和突击炮的战场机动性能,对于盘活阵地防御战的局面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更何况其中两辆还是德军的“陆战小霸王”虎式坦克?
在富有经验的德军炮手操纵下,三门反坦克炮的位置调整很快到位,其中一门被安放在了四联装机关炮后侧,距离林恩也就三十米不到。在这样的距离上,林恩回过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炮手们固定炮架、调整炮口,并从方形的木制弹药盒中取出长长的尖头炮弹。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反坦克炮种类繁多,有自行研发制造的,有从苏军手中缴获的,还有经过改造的法国炮,但在外型上还是有分区的。按照记忆中的图片以及眼前这门火炮的炮管长度、炮弹大小,林恩判断这是一门德制的75毫米反坦克炮,而且很有可能是后期型号——理由也很靠谱:德国生产出来的好武器这一时期大都是优先配属给党卫军使用的。
炮击持续了十来分钟,落下的炮弹超过千发,而且似乎有不少是火箭弹。就在林恩没太注意的时候,苏军的炮火明显“照顾”了德军阵地的前沿地带,也就是通常会敷设雷场的区域。当苏军坦克隆隆地出现在视线中,炮声也随之渐渐平息下来,两相吻合,衔接十分默契。
这一次最先驶上那座山丘的苏军坦克依然是林恩熟悉的T-34,它们排着松散的横队,旁边紧跟着穿白色披风的战斗步兵,而随后出现在山丘上的则是一些“生面孔”。它们的外形和昆虫界的“牛角仙”有几分神似,庞大的身躯顶着硕大的脑袋,硕大的脑袋突出一根看起来极不协调的粗长炮管,加上超大号的炮口制退器,总让人觉得它下坡时就会头重脚轻向前栽倒。
看到这些明显比T-34大出一号的家伙,林恩不由得吸了口冷气:以苏军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之名命名的IS-2重型坦克,苏军在二战中火力最凶猛的陆上王牌!有人把它看作是德国虎式坦克的终结者,甚至将它称为“猎虎人”,其122毫米坦克炮在火力上能够压过虎式的88毫米炮,出色的防御力和更胜一筹的机动力更赋予了它不可撼动的“杀手”地位!
第17章 强敌来袭
刚刚爬上山坡,5辆IS-2的动作有些迟缓,仿佛胖子走了长路、老人上了楼梯,从尾部升起的阵阵白烟像是发动机正承受着过重的负担。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经过调整,它们很快恢复了正常的行进状态。粗大的炮口高高昂起,宛若一只只好斗而又无所畏惧的“牛角仙”,周围的T-34就像是鞍前马后的小弟,不论炮塔还是炮管都显得更加小巧纤细。
气势汹汹的苏军装甲群中还不止这两种型号的战斗车辆,好些并没有独立炮塔的突击炮和自行火炮混杂在后面的T-34当中。其中一种型号炮盾极其独特,眼珠状的外形配着眼眶似的边缘,简直就是一个怪异的独眼兽,另一种就像是在坦克底盘的前部位置放了一个扁平的大铁盒子,再将坦克炮塔的前半部分焊接到盒子正面偏左位置——同样是坦克车身装大炮,它们看起来要比德军的三号或者四号突击炮粗犷许多。
轻吁了一口气,林恩忽然觉得这场战斗远没有自己想象的乐观。那些外形丑陋缺乏美感的苏军坦克和突击炮都经过了战场的筛选与锤炼,是二战时期苏联陆军的最强装备,在这里又占据着明显的数量优势,并且还能得到强大的空中和炮火支援。想要阻挡它们前进的步伐,难了!
林恩不知道防线上的其他人是否也像自己一样因为敌人的强大阵势而动摇了信心,他缩回头,侧身躺在弹坑里,从口袋里掏出装子弹的牛皮纸包,撕开,油光发亮的10排子弹让他心情稍稍轻松了一些。算了算,步枪的弹仓里应该还有4发子弹,便拉开枪栓,直接推枪机向前复位从而令子弹桥夹自动弹出,从另一排子弹中抠出一发手动填入,复位。将这排缺一发的子弹连同另外四排放在弹坑边缘,余下的五排连同牛皮纸重新塞回口袋里。将毛瑟步枪斜靠在一旁,又取出“波波沙”和弹鼓包,这种苏制冲锋枪使用的是71发子弹的圆形弹鼓,所以弹鼓包也是接近圆形的,里装有一个完整的备用单鼓和一些零散的子弹。林恩卸下原本装在“波波沙”的弹鼓,感觉它明显要比备用弹鼓轻,捣弄几下拆开,顿时倍感侥幸:里面只剩下不到10发子弹,也就够打一梭子。不知情地拿着它参加战斗,没准又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总不至于每次都能那么幸运的得到同伴相救!
赶忙换上备用弹鼓,本想把零散的子弹装到旧弹鼓里去,但隆隆的炮声已拉开战斗的序幕,他转头一看,这次率先开火的是那些“坦克底盘装上扁盒子”的Su-152。这种自行火炮装有一门威力强大的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榴弹最大射程9公里,对阵地工事和装甲目标都有着很强的杀伤力。射击的时候,它们停在原地以获得更好的精准度,炮声则如同滚雷一般回荡在耳边,区区3公里的距离,它们发射的榴弹以较为低平的弧度飞过战场,落在德军阵地的刹那,肉眼竟能够看到巨大爆炸引发的地面震荡,灰白色的烟雾向周围及上方冲涌,最终形成了一团硕大的蘑菇状烟云。
在前线战壕中,林恩经受过更大口径的炮弹轰击,但这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重磅炮弹轰击阵地的场面。除了深深的震撼,他只能默默为那些驻守在正面阵地上的兄弟们祈祷。当然了,他也是需要为自己祈祷的,以这种炮弹的威力,只要一发就足以把他们所在的小山丘削平。
以Su-152的炮击为号,席卷而来的数十辆苏军战车——Su-76、Su-100还有T-34纷纷开火。虽然中远程的炮火已经将村庄连同德军阵地梳理了一遍,但直射火力仍有它的价值所在。看似仍能使用的前沿炮位、机枪掩体以及疑是指挥部的位置都遭到了炮击,正从预备阵地赶赴一线战壕的德军士兵们也被阻截在了交通壕中,他们不得不蜷缩在堑壕底部以躲避炮击,而在这种情况下,一线阵地上仅由为数不多的警戒士兵防守。
苏军的坦克、突击炮和自行火炮不断以停进射击实施战场压制,唯有那五辆IS-2一炮不发的默默前行。这些重型坦克装备的Model1943L/43型122毫米坦克炮,在口径上居二战各国主战坦克首位,而其威力之强,在1500米的距离上就能够给予大多数德国坦克致命一击,发射爆破榴弹的最大射程则达到了惊人的14公里。炮大弹重,每辆IS-2的正常备弹仅有28发,此次又是冲着德军阵营中的老对手而来,似乎有意将弹药留到关键时刻使用。
处在能够纵览战场全景的位置,林恩意识到德军坦克或者反坦克炮若是在这时候开火,马上就会遭到苏军优势炮火的反击,面对IS-2和Su-100这样强劲的对手,虎式坦克也不敢轻视。随着苏军装甲集群步步推进,战场形势渐渐朝着极其不利于守军的方向发展,纵使头脑中拥有超越这个时代数十年的知识以及对历史发展的了解,林恩也只有干着急的份。眼看排头的苏军T-34距离德军第一线的战壕只剩下千余米,车载机枪即将发挥近距离的压制作用,其中一辆T-34突然发生爆炸。此时战场上虽有些硝烟,但总的来说视线还是比较好的,既然未见炮弹或是火箭弹袭来,排除微乎其微的自我故障式爆炸,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地雷!
一枚普通的反坦克地雷通常不足以炸毁T-34这样的中型坦克,以德军装备数量最多的Teller为例,这种圆盘地雷虽然装有整整5公斤的TNT炸药,却也很难直接炸穿苏军坦克的底部装甲,或对坦克的内部成员造成严重的震伤。
硝烟稍稍散去,那辆中雷的T-34果然失去了它的左侧履带和同侧的前部诱导轮,由于还在德军机枪的射程之外,很快就有坦克乘员从打开的舱口逃生。这些人并没有加入随行的战斗步兵,但也未直接撤往后方,而是远远地等着,他们似乎觉得这场战斗很快就会以本方的胜利而告终,届时就可以从容地修理自己的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