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帝国崛起》-第2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从现代回来之后,陈燮一头扑在张家庄的基地建设上头。学堂的建设速度之慢,超出了陈燮的估计。毕竟不是现代社会,有那么多机械可以提高效率。这里就是靠人来干,有水泥也只能提高一点点效率。

        按照文八斤的预计,学堂怎么也得七月才能交付。这个事情只能先放一放,陈燮转过头一边督促张铁头,一边让人修水池,忙活了半个月,独轮车升级强化版出炉了,水池也修好了。这个水池可不是什么小事,历史上的崇祯朝,前后十七年,旱情根本就没断过。而且是一年比一年严重,所以马虎不得。至于独轮车的重要程度,主要体现在将来的战争中。目前不过是给张铁匠一个扩大经营的机会,独轮车、煤炉,就这两样买卖,张铁匠就已经紧急招募逃亡匠户三十余人。这买卖里头有神医老爷的四成股份,所以在张家庄安置这些人也没啥难度,就是搭几个棚子的事情。

        有一口饱饭吃,想要多少人都不怕招不到,这就是明朝的现状。

        现在的张铁头,实际上是个小型资本家了。靠陈燮的扶持,年后一段时间,事业急剧膨胀。同样膨胀的还有文八斤等有技术有能力的人,他们也是因为陈燮的缘故,身家急剧膨胀。

        登州道王廷试广邀大户豪绅聚会于府衙,不出所料,陈燮也收到了帖子。快马扬鞭,连夜进了登州城,见到张瑶,商谈此事。

        张瑶不以为然道:“此事寻常尔,各地官府素来如此,稍有灾情,便大张旗鼓报于朝廷。对上所要钱粮,对下要求募捐,一番搜刮,最后没几粒粮食落尽灾民的肚子里。”

      第六十一章 都是为了地方

        陈燮一听这话,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张瑶当过官,现在又是本地乡绅,他对这些当然很熟。“张叔,那我去还是不去?”

        张瑶笑道:“去还是要去的,所谓县官不如县管,登州地面上,王大人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你一个年轻后备,怎么都轮不到你来当这出头鸟。再者,此次不过是今年首次劝捐,老鼠拉木楔,大头在后。如灾情不能缓解,类似的事情今后有的是。”

        陈燮听到后面,点点头表示认可。崇祯年可不是么,旱情一年比一年重。陕西那边,去年就闹了匪患,今年还得出一个大流贼——王嘉胤,其后王大梁、周大旺、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苗美起、高迎祥等等,纷纷举事,大大小小的“土寇”多如牛毛。

        崇祯元年,这些人还都在陕西流窜,暂时距离山东十万八千里。这些事情,陈燮就算知道,也不能对外去说,只能耐心地等待着。

        当夜与张瑶叙话之后,在张家住下不提。晚间张瑶宿于周氏处,提起此事便抱怨道:“思华归来不足一年,那些当官的也好意思给他发劝捐帖子。”

        张瑶摇头道:“世道如此,这一轮劝捐,不过是开个头。不说募得钱粮如何,单单这登州士绅,肯出力者又有几个。要说这些人等,各个家资丰厚,嘴上说的都很好听,真要动真格的,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看看人家思华,归来不过大半年,张家庄焕然一新。说来惭愧!”

        周氏知道他的心思,不就是因为张家族人不肯在荒年为乡民出力么?张家是本地牟平县大姓,张瑶父辈一家子从牟平搬到登州附近,不就是看不惯族人的做派么?

        次日,登州海防道王廷试,与衙门内广俱大户士绅,陈燮跟着张瑶后面来到,一路跟人拱手见礼不断。张瑶是有功名的乡绅,要说钱,不算最有钱的。但是要说名望,在登州首屈一指。

        这是一群地主老财的聚会,陈燮作为其中一员,显得极为低调。不过嘛,想低调的陈燮,很快就被人发现,并且主动围拢上来。

        为首的自然是海商钱不多,这家伙带着四五个联合商号的地区代理,围着陈燮一通招呼,接着就是一顿猛拍。什么妙手回春,什么造福一方,什么青年才俊,总之什么好听说什么。

        现在登州这些商户,眼珠子都盯着联合商号呢,在他们的努力下,联合商号的美洲货品,已经卖到了周边几个省,远的都买到广东、陕西、四川这些地方了。可见这些商人的能力强大,要不是陈燮又回了一次现代,刘掌柜又要喊断货了。

        据一些学者估计,明末人口约两亿上下,就算十分之一的人口是有钱人,明末的有钱人也能多达两千万。可想而知,陈燮面临的是一个多大的市场。现在登州城里的商户,看陈燮已经不是什么神医了,而是一个能够为大家提供源源不断利润的银山。

        一群士绅等了有半个时辰,王廷试才姗姗来迟,意外的是与之一道出现的还有孙国桢。这一下现场一顿大乱,士绅纷纷见礼,一些没功名在身的商人,还得跪下行礼。陈燮也算是白身了,不过他有团练大使的职务,同时还有张瑶在前面顶着,所以也就是长揖一下。

        请孙国桢来,不是王廷试要接他的面子来压制本地士绅,而是想让他看看,基层工作好做啊。尤其是劝捐这种事情,更是难上加难。孙国桢何尝不知?但是他还得来啊,这是态度问题,回头王廷试上奏朝廷,肯定会有一句:孙抚台与余……

        “各位地方贤达,今日……”王廷试开始了演讲。意思很明确,他代表朝廷牧守一方,现在出现了旱灾,大家都是本地人,为了本地百姓的好,请大家来了,都意思一下。官府在拨一点钱粮出来,共度难关。王廷试讲话的时候,下面的士绅表情很精彩,半数人都是低头不语,看不到表情,生怕别人认出他似的。还有一部分人,坐在那里像打坐,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入定高僧。还有一部分人呢,直接闭目养神了。

        陈燮属于那种低头一族,不过他会偷偷看一下四周的情况。张瑶倒是很淡然的,似乎在认真的听。等到王廷试说完了,朝孙国桢拱手示意,请他也说两句。

        孙国桢本不想说来着,但是他一眼就看见了陈燮。没法子看不到,这家伙个子比较高,而且还是短毛,虽然头发已经长长了很多,依旧不能跟明朝人比,醒目的一塌糊涂。

        “本抚台就说两句!”孙国桢的开口让王廷试心中多了几分不安,为啥啊?本来这事情嘛,不该孙国桢负责,王廷试作为登州道,这是他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有王廷试对孙国桢负责,而且登莱巡抚这个位置,重点还是在军事上,地方政务也管,但是很少管而已。天启年设登莱巡抚的本意,是为了配合支援东江镇,封锁女真海上通道。

        王廷试还在迷惑的时候,孙国桢已经继续道:“数日之前,本官微服出访,沿途旱情初现,民为之愁苦不堪。行至一处名为张家庄处,却见另外一番风景……”孙国桢口才不错,娓娓道来,总的意思就是,我发现一个地方,人家怎么怎么做的?

        孙国桢拿陈燮做典型,最后来一句总结:“如登莱地方士绅,皆如张家庄一般,天灾又何惧焉?”他说的很爽,陈燮听着把头埋在腿上,心里恨的牙根痒痒。这不是在给老子拉仇恨么?在明朝这么久了,搞好地方关系容易么?每年让出多少利润,你知道么?

        孙国桢说完了,王廷试心里明白了,这是要树立典型。不过王廷试没打算给孙国桢背书,凭什么啊?陈燮是个神医,而且王廷试在联合商号有干股的。不说人吃五谷杂粮会生病,没准就求人家头上去。但说这份干股,每个月能进项数千两银子,就不能这样坑人家。

        难道说,孙国桢没拿联合商号的好处?这不能够啊!再一想,这个巡抚太坏了,这次发帖子的是自己,回头这笔账肯定算自己头上,谁都会怀疑这是他跟孙国桢商量好的。还有一个,万一大家都拿陈燮当借口,表示回去出钱打井抗旱,反过来请政府补贴。这不是没吃着羊肉落一身骚么?还指望这次劝捐之后,自己能落下三瓜两枣的。

        王廷试及时开口道:“各位,巡抚大人一番话,可谓语重心长,本府以为,值此天灾,登州上下,不论官府士绅,应齐心协力,共度难关。”王廷试的乾坤大挪移果然熟练,一句话就给孙国桢说的事情歪了楼,总之这个典型不能是陈燮和他的联合商号就行。

        “地方有难,张某义不容辞,认捐粮食五百担,银一百两。”张瑶不慌不忙的开口,别人怕这些官,不敢得罪,他可不怕。有进士功名,那就是防御加成的护身符。

        “燮愿随张叔尾骥,认捐粮食五百担,银一百两。”陈燮赶紧跟上,其他人见状,纷纷跟着就按照这个标准来捐。不一会的工夫,只要跟联合商号有生意来往的,都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往下稍微调整一些。其中代表就是钱不多等人,都是认捐粮食三百担,银五十两。接下来的其他人,就没这么大方了,多的三百担粮食,少的五十担。

        总的来说,张瑶带头,出了点血,也算是对得起王廷试了。陈燮嘛,大家都不会要求太高。就算知道他有钱,也不会以他为标杆滴。原因很简单,没人愿意得罪一个关键时刻,能救命的神医,更不愿意得罪一个,能给你带来大量银子的人。

        事情说到这个份上,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一次胜利的大会了。到场近百家士绅大户,共计认捐粮食五千担,银子一千一百两。这其中的主力,都是跟联合商号有勾搭的商人。一千一百两银子,全是他们捐出来的。

        王廷试很满意,孙国桢很无奈。陈燮很不屑,这些地方土豪劣绅,登州财富,九成在他们的手上,竟然在这个时候都不肯大方一点。等着吧,孔有德、李九成等人,会用刀把子让你们的财富变成他的财富。

        就在这一刻,陈燮一度动摇了,是不是要为这些人守住登州呢?很快陈燮又放弃了,理由很简单,这些人虽然【创建和谐家园】,但却是这个时代的精英。只能说,这个时代太烂了。

        也就是在这一刻,陈燮开始注意到一个问题,如何引导这些人走上自己想让他们走的道路。这个题目很大,陈燮根本就想不清楚,只能慢慢的摸索,慢慢的引导。

        散会之后,陈燮跟着张瑶往外走,一个念头在心里变得极为迫切,那就是武装力量必须尽快建立起来,并且完善体系。

      第六十二章 产业兴旺

        接下来的事情正如张瑶说的那样,面对这次旱情,登州治下各县,纷纷劝捐,也确实拿出一部分钱粮出来,打井抗旱,修缮沟渠。但是这些钱粮,真正落在百姓的头上的不多。各级官府先抽一份,士绅勾结胥吏瓜分一部分,真正用于抗旱的钱粮,少的可怜。一些地方,即便是少的可怜的钱粮,打出来的井水,也为地主所占。

        崇祯元年三月,朱由检为一些被阉党所害的官员“【创建和谐家园】”。四月,任命刚回家没多久的袁崇焕领兵部尚书衔、督师蓟、辽。刚刚回到家,【创建和谐家园】都没坐热,袁崇焕又踏上了北上之路,同时也踏上了作死之路。

        天气渐渐热了,张家庄的学堂总算是竣工了,这个占地近百亩的学堂刚完工,打造了一支精明强干建筑队伍的文八斤,就给陈燮抓到跟前,交给他一个新任务,修筑一个军营,一个码头。地点自然是在上次的货场附近。

        张家庄得到学堂工程,对于文八斤而言意义非凡。经过这次的工程,文八斤手下聚拢了三百余人,都是熟练的工匠。在掌握了水泥使用方法之后,建造速度大大提高。要不是陈燮对学堂的工程质量要求太高,该工程能提前不少时间。

        随着家当的不断增多,陈燮的家丁队伍也在慢慢的壮大。王启年作为头号狗腿子,负责家丁队伍的日常训练,同时还得负责招募一些个良家子,加入家丁行列。

        王启年招募的第一批家丁,要求相当的高。第一个要求是身高,不得低于一米六八。这个标准呢,自然是陈燮定下的,而且还弄来卷尺,告诉王启年怎么用。第二个要求就是身家清白,有当地2户以上的良民作保。就是说,你要当神医的家丁,你的找两户人家来给你作保,出了问题陈燮是要找这些人家算账的。第三个要求是年龄,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第四个要求是身体健康,你得过一些身体测试,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等。以上四个要求都达到,优先录取识字者。

        这是相当苛刻的条件了,但是王启年在城门口摆开阵势,打出神医老爷招募家丁的旗号,不到半个时辰,排队应募者就排除一里地的队伍。王启年带着十个手下,人人都是一身奇特的短毛神医似的装束,看着奇怪,但就是会觉得威风。

        怎么说呢?头上戴的是警用头盔,网上随便找一家企业买的。一身保安套装,腰间扎武装带,脚上穿着高帮靴子。其他装具也是大明百姓没见过的,铝制的水壶,射天牌强弩,脚上还绑着一把军用匕首。这还是未完全装备的状态,陈燮暂时没有拿出燧发枪,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装备了这个东西。

        经过几个月的摧残,这些辽东跑出来的逃兵,现在都成了令行禁止的精锐。也没法子不成为精锐,吃的好,营养绝对有保障,几个月下来身子壮实如牛。练的勤,一个月给四天假期,其他日子都在往死里操练,这些人当了一辈子的兵,头一回见过这么练兵的。

        这帮家伙也不是没想过跑掉,但实在是舍不得这里的伙食和每个月二两银子的饷银。这不,已经说好了,招募之事结束后,放假三天,大家可以在登州城里玩个够本。不过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回到张家庄,不然就等着被一脚踹出这个家丁队伍。

        这么说吧,登州城内,只要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年龄又适合,没有不想给神医老爷当家丁的。看看这些人穿的威风凛凛的,站在那里就觉得提气。奇怪的是,这种奇装异服,没人觉得不好看。就算是文官见了,也都没觉得有啥大不了,一群粗坯杀才,要是穿了长衫才叫出大事情了。

        四月底的这场招募家丁的活动,整整进行了三天。原定一天的时间,被多次推迟,实在是应募的人太多了。不单单是本地人来应募,一些辽东难民,也来碰运气。王启年本来也倾向于招募一些辽东难民,这些人比本地人强的是,许多都是见过血的,而且能跨海而来者,身体素质有保障。

        陈燮直接否定这个建议,唯一法外开恩的是如果识字,年龄身高身体都能通过,可以放松一点条件。王启年想不明白,为何陈老爷这么爱用识字的人当兵。要知道,这年月人要是识字,妥妥的高出寻常百姓一等,这些人只要肯吃苦,不怕找不到事情做。有一口饭吃,谁愿意来当家丁,过刀口舔血的日子。

        但是陈燮坚持,王启年只好服从。毕竟陈燮的家丁规矩里头,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条规矩的解释很明确,服从!执行军事任务的时候,下级对上级必须绝对的服从!

        让王启年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三天下来招募家丁一百二十人,各个都识字,多少而已。这一趟下来,王启年彻底的服气了。他是不知道,现在的登州,神医这个名头有多响亮。张家庄的百姓,几百张嘴的宣传之下,只要是本地人,就没有不羡慕能成为神医老爷的手下。

        看看地里的冬小麦就知道了,别的地方一亩地能收百十斤就不错了,张家庄的麦子,一亩地怎么也得有二百斤打底。一些好地,接近三百斤。

        不提招募之事,神医老爷陈燮的注意力,最近又有所转移。一头扎进了王铁头的铺子,现在已经不能叫铁匠铺了,叫作坊都勉强了。

        清明以来,王铁匠的生意好到爆。陈燮以轴承和钢材入股,占六成股份,王铁匠一点意见都没有,还高兴的走路都打飘。其作坊规模,在短短几个月能急剧膨胀。

        王铁头的第一号拳头产品是煤炉,这个东西,张家【创建和谐家园】家户户都用上了。因为不要钱啊,而且还送烧水的水壶一个。得到炉子的付出,不过就是买一些力气,要不去拉点煤渣铺路,要不就去附近十里外的一个煤窑拉煤。当然了,外村人想用煤炉,你就得花钱买了。煤炉的主要销售对象,不是农民,而是各个城镇的居民。他们用煤炉,烧的煤炭钱,可比买柴火便宜不少。这个产业的出现,断了一些靠卖柴火为生计的人的生活来源,但是不要紧,这些人很快就加入到了挖煤的行列之中。

        第二产业就是独轮车,这玩意在陈燮的改进之后,以极快的速度风靡张家庄,继而席卷了登州治下的州县。装了轴承,载重量大大提高,铁的车轴和包铁的轮子,保证了耐久性。一般的百姓买不起,但是地主、行脚商贩、私盐贩子不在其内。不就是十辆银子一辆么?买了!有了这个,挣钱的效率大大的提高。别人走一趟,这都走两趟了,还多拉了五成的货。

        所以,这种独轮车随着登州商贩的广泛使用,很快就传到了莱州甚至更远的济南。一些精明的匠人想仿制,很快就以失败告终,轴承是无法决绝的难题。既然无法仿制,就只好来登州购买,然后带回去贩卖。一些贩子及这么干的。

        因为业务太忙了,现在想买独轮车,你得提前下定,然后回去排队。

        说起这个煤窑的主人姚老六,一开始不过是个会烧窑的匠户,文八斤把他找来是为了烧红砖的。结果这家伙抓住了机会,带着一帮相亲,在陈燮的支持下,开了个黑心煤窑。起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窑口提供烧砖的煤,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现在姚老六开的窑口,不但烧红砖,还烧瓷砖,自己还有煤窑,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已经跻身中产的行列了。文八斤、姚老六、张铁头这几个人,现在就是无数匠人的偶像和奋斗目标。

        言归正传,现在的陈燮在忙什么呢?习惯了未雨绸缪的陈燮,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现在没有体现出来,将来必然要面对这个问题。什么问题?答案是后勤问题!

        战争进入近代战争模式后,后勤的重要性大大的提高。尤其是陈燮预备打造的是一支以线膛米尼步枪为主的军队,这样一支军队的消耗可以想见。而且这是一支很特别的军队,主要消耗的火药很子弹,都得自己生产,自己携带。

        陈燮可不想弄一支一天吃两顿,十天半个月不操练一次的军队出来。上了战场,吃的差,疏于操练的军队,唯一的作用就是人多壮胆。实际上明朝打仗,靠的就是一些精锐家丁。普通士兵,那就是跟着摇旗呐喊和充当炮灰的。

        近代军队的建军理念决定看,陈燮必须要打造一支后勤支援的队伍。确保自己的军队在战争的过程中,就算得不到任何来自地方上的补给,也能独立支持作战一至两个月。

        这样一来,优质的运输工具就必须得到解决。独轮车固然不错,但是并不是陈燮心目中最佳的运输工具,陈燮看上的是四轮马车,装了减震钢板的四轮马车。所有图纸陈燮都丢给了张铁头,也不管看的懂看不懂,然后让他带着一群人去摸索研制。

      第六十三章 后勤——未雨绸缪

        陈燮一直以为,每个半年是造不出四轮马车的,就像他的学堂一样。所以陈燮很有耐心的等着,一直到这一日早晨,王铁锤来到陈宅求见。

      ¡¡¡¡ÕâÒ»´óÇåÔçµÄ£¬³ÂÛÆ»¹ÔÚ´²ÉÏ˯¾õ£¬àÅ£¬Â§×ÅÒ»¸öÃû½ÐÓêÝ¡µÄѾ÷ß¡£Ã÷³¯È˵ĺóÔº£¬ÄÇÊÇÏ൱µÄ¸¯°Ü£¬»ù±¾ÉÏ×÷ΪÖ÷È˵ijÂÛÆ£¬¿ÉÒÔΪËùÓûΪ¡£¿´ÉÏÄĸöѾ÷ߣ¬ÏëÍÆ¾ÍÍÆ£¬Ã»ÈË»áÄÃÕâ¸öÊÂÇéµ±Ò»»ØÊ£¬Ñ¾÷ßÒ²ÊÇÖ÷È˵Ä˽ÓвƲú¡£

        形象非常伟光正的神医老爷,自然是不会欺负下人的。不过这个男人啊,还是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早晨起来总会有点精力过于旺盛的时候。

        王铁头的身份,自然进不得后院,在前院里站着等,没一会大丫鬟之一的玉竹出来,没好气的对他道:“一大早的,跑叫魂,不知道老爷晚上睡的迟么?”

        现在这个陈家后院,有点阴盛阳衰。老爷的家当,都是两个大丫鬟在管着。雨荨和玉竹之间虽然也斗个不休,但是对外绝对是联合一致。为了防备其他的小浪蹄子诱惑老爷,她们俩把后院把持的风雨不透,别说是女人了,就算是一只母苍蝇想飞进去,也要拦着问几句。

        偏生陈燮是个怕麻烦的人,能偷懒的事情一定会偷懒,这也导致两个丫鬟在陈家乃至整个张家庄,都是说话没人敢顶嘴的大人物。

        张铁头当然不会跟玉竹顶嘴,被骂了还得笑嘻嘻的回答:“顾姨娘,老爷早有吩咐,一旦马车做出来,必须立刻来报。这不,昨夜几个匠人忙了一宿,总算是做好了最后一道工序。小人检查过了,这才来报喜。”

        玉竹这才收起了难看的嘴脸,挥挥手道:“等着,我去通报老爷。”

      ¡¡¡¡×ß½ø³ÂÛÆµÄÎÔ·¿£¬ÓñÖñÒ»Ñ۾Ϳ´¼û¹òÔÚ´²ÉϾïןöƨ¹ÉµÄÓêÝ¡£¬ÐÄÏÂã¬ã¬ÖÁÓÚ£¬²»Ãâ°µ°µµÃÒâ¡£»¹ÔÚÓÃÕâôÂäºóµÄ°ì·¨½â¾öÀÏÒ¯µÄÎÊÌ⣬¿´À´×Ô¼ºÕ¼ÁËÒ»µãÏÈ»ú¡£

        “老爷,张铁匠来了,说是你交代的马车做好了。”玉竹通报之时,眼珠子没少往帐子里头瞄。看见老爷死死的按住死对头的脑后,一张笑脸都憋的眼泪下来了,心里不免暗暗快意。没一会,捂着胸口的雨荨出了帐子,一个眼神【创建和谐家园】,宣誓暂时的【创建和谐家园】。

        玉竹没跟她计较这个,站在原地没动。老爷果然发话:“玉竹,伺候我起来。”

        虽然没有花样繁多的娱乐手段,但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好处。陈老爷就是这个院子里唯一的核心,下人们都在变着花样的讨好他,给伺候的舒舒服服。没多少时间,我们的现代“神医”陈燮,就已经堕落到连衣服都要别人伺候穿戴的地步了。

        这个事情,真不怪陈燮。玉竹也好,雨荨也罢,不让她伺候吧,当面不说啥,就站一边掉眼泪。一来二去的,陈燮自然妥协了,想伺候就伺候吧。伺候老爷的起居,在这个家里,那就是地位的象征。弄明白这个原因后,陈燮就更加没有脾气了。

      ¡¡¡¡ÕÅÌúÍ·ÔÚÍâÍ·µÈÁ˰ë¸öСʱ£¬È»ºó²Å¼ûµ½´Ò´Ò¶øÀ´µÄ³ÂÛÆ¡£

        “吃了么?别跪了,站着说话。”陈老爷主动招呼,张铁头要跪下,已经被抢先打断。

        “卯时就被叫起来,还没顾得上。”老老实实地回答,陈燮听了道:“那一起吃点。”

        所谓的一起吃一点,就是陈燮和张铁头,一起蹲在门口,一碗小米粥,两肉包子。这么毁形象的事情,现在下人都们不以为然了。甚至还有一些流行的趋势,尤其是那些男下人,吃饭的时候都这么干。

        三五两下,搞定早餐,一起出门。到了铁匠铺,进了工棚,陈燮看见一辆四轮马车的基本形状。上层建筑暂时没上,这里展示的是所有技术都已经解决的车样。

        陈燮是个外行,丢给张铁头的不过是几张图样,倒是想弄一些详细的图,被说不识字的张铁头和这些匠人,陈燮都看不懂那些专业的图纸。

        明朝的工匠动手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可以说完爆同时期的欧洲匠人。匠户在明朝,也是社会最底层的一部分,要命的是这种地位是不可逆转的,世袭的。

        绝大多数的明朝匠人,生活水平也是最底层的。吃糠咽菜能混个肚子饱,那都是不错的生活了。但是到了张家庄,这一切都改变了。大股东陈燮老爷,对于怎么管理怎么工作不关心,但是对匠户们的日常生活标准,却有严格的规定。

        “吃不饱饭怎么能好好干活?”很朴实的道理,但是在明朝就是行不通。这也导致了,陈老爷开出工价让匠户们打破脑袋都想挤进来。每日三顿,顿顿不是小米就是白面,每日必须有一顿带荤腥,一个匠户每月最低的薪资标准是二十斤小米和六十斤高粱米。还有劳保福利,进了作坊就发工作服2套,鞋子2双,手套10双。之后每两个月有衣服1套,鞋子1双,手套则每月都有10双,每个月还有四天带薪假期。

        这种待遇整个大明朝你都找不到,要不怎么招人那么容易呢?而且好多匠户,还是从登州城里逃出来的。官府那些人,早就被联合商号喂饱了,睁一眼闭一眼。分管胥吏更是没底线,张铁头这里手艺最好的十个匠户,都是他推荐来的。当然不白推荐,只要手艺好的,推荐一个能拿到1两银子。

        张铁头这个黑心资本家的走狗,在陈老爷的授意一下,疯狂的挖明王朝的墙角。

        这两车的基础主要部件都是铸铁而成,车轮、车轴,都是陈燮提供的钢材制成。其他非易损件,考虑到重量的问题,采用了坚硬的木料制作。有了轴承这个大杀器,传统马车的一些无法克服的顽疾,现在都不是问题了。唯一的技术难点就是转向系统,但是这个问题在多次试验后,明朝的工匠们拿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加了一个转向架。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后来陈燮才从某个论坛看见相关的科普帖子,中国人在秦朝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之所以在中国没有得到普及,是因为中国太大,而且全国范围内的地形各异,四轮马车根本就不实用。

        所以,四轮马车在中国没市场,不是技术因素决定的,而是市场因素决定的。

        暂时来讲,陈燮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华北平原一马平川,马的问题有银子就能解决,明朝不是北宋,还真的不缺马。

        虽然只是个样车,在套上马匹跑了几圈之后,陈燮表示很满意。并且亲自动手绘图,呃,不是绘图,是从随身的小背包里摸出一张打印图片交给张铁头道:“照这个样子做一辆出来,嗯,装修要豪华一点。”

        “老爷,啥叫装修豪华一点。”张铁头不敢怠慢老爷的任何一句话,必须要搞明白。

        陈燮找到了一些面对土鳖的自豪感,很有耐心的解释:“车厢,用最贵的木头,车厢里头要铺上地毯,这是灯柱子,用银的来做,这里,要包金,这里……”要求很多很土豪,但是张铁头绝对不打任何折扣的执行。

        最后陈燮的总结是:“铁头,大明朝有钱人太多了,这样的车子,今后一个月只造一辆,每一辆我打算卖3000两银子。”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21: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