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当时,各大造船厂都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案。毕竟,能够成为帝国海军主力舰的主承包商,就能保证赚到足够的利润。
各种改进方案中,有提高火力的,即通过将增加舰长,留出安装第五座炮塔的位置。有改善上层建筑设计,从而降低重心,以便安装炮塔式副炮。有进一步提高防护,扩大对十四英寸穿甲弹的“避弹区”,增强生存能力。还有增加动力设备,提高输出功率,将速度提高到26节,发展出一种“超级战列巡洋舰”的方案。
选来选去,最终帝国海军还是选择了改善防护的方案。
当然,并不是全面提高防护,只是针对秦岭级的防护缺陷进行改进。
比如,秦岭级的水下防护能力最初只要求抵挡150公斤炸药,而随着鱼雷技术的进步,鱼雷越造越大,装药越来越多,这个防护标准很快就显得落后了。
另外,隔舱化设计也是提高生存能力的关键,而这正是秦岭级的重大缺陷!
经过反复衡量后,帝国海军最终还是采纳了江南造船厂的方案。重新进行舰体设计,尽最大可能提高战列舰的生存能力。
当时,江南造船厂主要的工作就集中在了水下防护,与舰体隔舱化上面。
另外,随着四十四年型燃油锅炉的诞生,更强大更紧凑的动力系统为江南造船厂的改进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如此一来,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甚至能够在不增加战舰的排水量,不大规模改变战舰的几何尺寸的情况下,完成所有的改进设计工作!
而这一点,正是帝国海军最为重视的。因为,这不但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够缩短设计时间,能够尽快开工建造。
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帝国海军就决定建造五艘秦岭级乙型战列舰,并且先后向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下达了订单,只是在准备订购另外两艘的时候,更新的战列舰已经完成了设计,所以帝国海军一共只订购了三艘此类战列舰。
因为首舰被名命为“阴山”号,所以这三艘战列舰又被称为阴山级。
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阴山”号下水时:
标准排水量:20500吨,满载排水量:24300吨;总长:167米,型宽:27.5米,吃水8.1米;定员890人。
锅炉:8台四十四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四十四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95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1节,续航力:8500海里/10节。
主炮:8门四十一年型350毫米/L40舰炮(后与秦岭级一起换装四十五年型L50舰炮),副炮:16门四十三年型150毫米/L50型舰炮,速射炮:12门四十三年型100毫米/L47型舰炮。
主装甲带:230-320毫米,甲板:55+85毫米,炮塔:120-330毫米,炮座:320毫米,司令塔:120-330毫米。
显然,阴山级与秦岭级的技术指标相当接近,甚至完全一样。
当然,很多性能,特别是生存设计方面的性能是在技术指标上体现不出来的。
比如,当时阴山级采用的盒式防鱼雷水下防护带的设计方式就是秦岭级所没有的。另外,阴山级舰体全按照新的隔舱标准设计的,其生存能力明显超过了秦岭级。
因为建成时,帝国海军远征舰队已经开赴北大西洋,所以三艘阴山级没有参加大西洋上的战斗。
因为库叶岛级战列舰的服役时间太晚,训练工作拖的时间太长,所以在太平洋战场上,阴山级战列舰担当了主力的角色,也正是因此,“阴山”号在“爪哇海战”中战沉。另外两艘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生不逢时——库叶岛级战列舰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为:库叶岛号,台湾岛号,海南岛号。
……
早在明历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帝国海军就启动了该级战列舰的研制工作,准确的说,是为该级战列舰的研制做技术储备。
后来随着五岳级、昆仑山级、秦岭级与阴山级战列舰陆续建成服役,帝国海军对该级战列舰的性能要求指标一改再改,导致研制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多次被中断。
直到明历五百四十四年(公元1912年),英国海军装备有十五英寸主炮,航速达到了25节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开工建造,帝国海军才意识到,自己的350毫米主炮已显落后。次年,英国海军的复仇级战列舰(实际上性能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也采用了十五英寸主炮!
这下,帝国海军不急都得急了。
虽然经过多番论证,350毫米穿甲弹仍然能够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打穿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装甲,但是帝国海军当时建造的战列舰对十五英寸穿甲弹的“避弹区”明显减少,而且装甲防护很难确保战列舰的安全。
也就是说,帝国海军必须要建造拥有更大口径的主炮,更强装甲的战列舰。
相对而言,加强装甲防护的问题还不大,可是主炮的问题就很大了。
当时,帝国海军对主炮口径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应该尽快跟上敌人的步伐,优先开发380毫米主炮,从而保证战列舰的火力不被敌人抛下太多。
另外一种则认为,现有的350毫米主炮仍然能够对付敌人的战列舰,为了避免重复开发,应该将重点放在400毫米主炮的研制工作上。只要400毫米主炮能够及时研制成功,帝国海军将在火力上取得绝对优势。
实际上,当时不但帝国海军面临主炮口径不足的问题。
美国海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美国海军并没有开发具有过渡性质的15英寸主炮,而是直接开发16英寸主炮。
权衡利弊之后,帝国海军决定优先开发400毫米主炮,并且尽可能的挖掘350毫米主炮的潜力。四十五年型350毫米/L50型舰炮就在这一情况下研制出来的。通过加长身管,采用新的发射药,以及新的穿甲弹,四十五年型主炮的威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不比英国海军的15英寸主炮差多少。
只是,帝国海军仍然想在新战舰上安装400毫米主炮,毕竟只有400毫米主炮才能在海战中获得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当时,江南造船厂正在忙于设计阴山级,而大连与广州造船厂也参加了阴山级的设计工作,高雄造船厂则在秦岭级的设计中暴露出能力不足的缺陷。如此一来,新式战列舰的设计工作落到了青岛造船厂的身上。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问题不在战舰的设计上,而是在主炮的研制工作上。
到了四十四年底,帝国海军终于做出了决定,不上400毫米主炮,先用即将开发成功的四十五年型主炮,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式战列舰。
如此一来,新式战列舰的防护水平不会比秦岭级提高多少。只是,海军要求新式战列舰的主炮数量不得少于九门,也就是说,要在秦岭级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另外,速度不得低于24节,这就要求采用更大功率的动力系统。
相对而言,战舰上占用重量最多的就是装甲。
既然防护要求没有本质上的提高,青岛造船厂自然为了应和海军的喜好(降低造价,方便大批量建造),尽量控制排水量,并且在此基础上尽量提高速度与火力强度。
当时,主要的问题是火力配制。
有人认为应该采用昆仑山级那样的火力配制方案,即五座双联装主炮炮塔,这样不但超过了海军的基本要求,还提高了炮塔的生存能力。至少,很多人都认为,五座炮塔的生存能力肯定比三座炮塔高,即便损失一座炮塔,也只损失20%的火力。如果采用三座炮塔,损失一座炮塔就损失了33%的火力。
最终,青岛造船厂还是放弃了双联装炮塔,而是采用了类似五岳级的三联装炮塔。
也就是说,三座三联装炮塔正好达到了海军对火力的最低要求。
采用三联装炮塔的好处也很明显。首先,三座炮塔要比五座双联装炮塔轻一些,从而减少了排水量。其次,三座三联装炮塔更容易布置,避免了在战舰中部设置炮塔,从而挤占本来就有限的甲板面积。三是三联装炮塔的设计方案可以有效的缩短舰长,从而减少主要防护区域的面积,减少了所需装甲的数量,提高了防护能力。最后,三联装炮塔在炮战中更容易指挥,经过实际测试,三座三联装炮塔在齐射时的弹着点比五座双联装炮塔更密集,炮击效率更高。
四十六年年底,设计刚刚完成,帝国海军就迫不及待的下达了建造命令。
其主要性能指标为:
标准排水量:21500吨,满载排水量:25500吨;总长:164米,型宽:29.5米,吃水:8.3米;定员:984人。
锅炉:12台四十四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四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4475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4节,续航力:9000海里/10节。
主炮:9门四十五年型350毫米/L50型舰炮(3×3),副炮:16门四十三年型150毫米;/L50型舰炮,速射炮:12门四十三年型100毫米/L47型舰炮。
主装甲带:230-33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120-350毫米,炮座:330毫米,司令塔:150-350毫米。
相对于阴山级战列舰,库叶岛级战列舰在各项主要性能方面都没有明显提高。
如果按照单位时间弹药投送量计算的话,库叶岛级的主炮火力比伊丽莎白女王级弱了30%,比美国海军的内华达级弱了10%,比基本上同期建造的宾夕法尼亚级弱了25%。
如果用装甲厚度来测算防护能力的话,库叶岛级与伊丽莎白女王级基本持平,比美国的内华达级弱了大概15%,比宾夕法尼亚级弱了大概20%。
按照最大速度衡量机动性能的话,库叶岛级与伊丽莎白女王级基本持平,比美国的内华达级强了20%,比宾夕法尼亚级强了18%。
毫无疑问,库叶岛级的综合性能在这几级战列舰中是最弱的。
当然,这还得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即库叶岛级的排水量只有21500吨,伊丽莎白女王级达到了27500吨,内华达级达到了27500吨,宾夕法尼亚级更是达到了31400吨。毫无疑问,如果论单位排水量性能的话,库叶岛级绝对是最优秀的。
另外,库叶岛级的造价只有伊丽莎白女王级的65%,内华达级的60%,宾夕法尼亚级的53%。也就是说,如果用同样的经费建造战舰的话,库叶岛级将获得绝对的数量优势,从而弥补性能上的缺陷!
显然,青岛造船厂的工程师很好的理解了海军的传统观念。
即买得起,且能够大批量建造的战列舰,才是最优秀的战列舰。如果买不起,不能大批量建造,只能留在图纸上的战列舰,根本就不是战列舰。
问题是,性能上的严重差距,也是帝国海军无法接受的。
另外,库叶岛级战列舰开工建造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了,帝国进入了全面战争状态,军费成为了次要问题。也就是说,帝国海军承受战舰造价的能力提高了不少。在此情况下,海军不但要便宜的战舰,还要性能强大的战舰。如果比敌人差得太多的话,海军肯定选择后者!
如此一来,库叶岛级的设计理念与海军的要求产生了严重偏差。
或者说,库叶岛级生不逢时。如果提前几年诞生的话,恐怕就能得到海军的喜欢了。
结果,库叶岛级战列舰仅仅建造了三艘,海军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取消了后继两艘的订单,并且转为订购真正能够满足海军需要的崇明岛级战列舰!
十年磨剑——崇明岛级战列舰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为:崇明岛号,舟山岛号,琉球岛号。
……
若论战舰设计与开发能力,江南造船厂不但在帝国无人能及,就算在全世界,也绝对是最为强大的。当然,在很多时候,这种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技术方面,还体现在工程师对战舰发展趋势的把握上。
早在开发昆仑山级战列舰的时候,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就意识到,战争爆发之后,帝国海军肯定会修改战舰的性能指标,并且转移重点。说白了,战争时期,钱是次要因素,性能是主要因素。如果没有足够优秀的性能,再便宜的战舰也没有价值。
在此情况下,江南造船厂自筹资金,按照性能优先的原则开始了新战列舰的设计工作。
事后证明,江南造船厂的这一决策非常有远见,也非常重要。
三艘库叶岛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还未完成,战争就爆发了。此时,帝国海军已经对这三艘“高不成,低不就”的战列舰有所不满,只是为了避免浪费资金,才继续拨款建造。另外,当时帝国海军也确实需要更多的主力舰。
只是,帝国海军绝不甘心让主力舰的性能落后于两个主要对手。
这下,江南造船厂前期几年的投入有了回报,其设计的新式战列舰很快得到了海军的青睐,并且在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初就拿到了海军的订单。当时,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正好陆续完成了三艘阴山级的建造工作,所以帝国海军一口气订购了三艘,并且分别命名为“崇明岛”号,“舟山岛”号与“琉球岛”号。
实际上,当时江南造船厂还没有完成细节设计工作。
只是,这并不妨碍建造工作。崇明岛级战列舰的舰体设计基本上已经完成,而且前期建造工作也需要一段时间。只是,这个问题最终还是影响到了三艘战列舰的建造进度,并且最终超过了海军规定的时间。为此,江南造船厂还向海军交了一笔不小的罚金呢。
当然,论设计能力,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造船厂能够比得上江南造船厂。
另外,战争爆发后,海军军费激增,之前一些进度迟迟跟不上要求的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也快马加鞭的进行着。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江南造船厂就考虑大量采用新技术与新设备,几乎没有考虑因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
如此一来,崇明岛级不想成为优秀的战列舰都不大可能!
当然,没有一艘战舰是完美的,也没有一艘战舰在设计中不存在遗憾。
可以说,崇明岛级最大的遗憾就是,400毫米主炮的研制工作仍然大大落后于战舰的建造进度,让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不得不忍痛割爱,退而求其次的用350毫米主炮武装崇明岛级战列舰。
实际上,当时美国在开发十六英寸主炮,以及英国开发的十六英寸主炮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主要就是超大口径主炮对身管材料,旋转机构,乃至与火炮所设计到的各种设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了研制难度。
最终,江南造船厂不得不用四座三联装350毫米主炮炮塔取代了原先计划的四座双联装400毫米主炮炮塔。可以说,这是崇明岛级最大的遗憾!
以当时的标准,在其他方面,江南造船厂几乎将崇明岛级打造成了一种“完美”的战列舰。
标准排水量:25000吨,满载排水量:29400吨;总长:175.4米,型宽:29米,吃水:9.1米;定员:1182人。
锅炉:8台四十七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四十七年型蒸汽轮机,功率:49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4节,续航力10500海里/10节。
主炮:12门四十五年型350毫米/L50型舰炮(4×3),副炮:12门四十七年型150毫米/L47型舰炮(4×3),速射炮:12门四十七年型100毫米/L50型舰炮。
主装甲带:200-350毫米,装甲隔舱200-35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150-45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200-450毫米。
毫无疑问,崇明岛级的各项性能基本上都超过了美国同期建造的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防护方面远远超过了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与复仇级战列舰,火力投送能力也超过了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另外,崇明岛级还是帝国海军第一种采用炮塔副炮的战列舰。在后来的实战中证明,安装在炮塔内的副炮比炮墩副炮的作战效率高得多,这一设计也成为了后来帝国战列舰的标准设计。
毫无疑问,帝国的工程师将崇明岛级25000吨的排水量发挥到了极限。
可以说,在同等排水量的战列舰中,没有一种的战斗力超过了崇明岛级。即便是比崇明岛级多了6400吨的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也最多与崇明岛级打个平手。
遗憾的是,崇明岛级的建造周期比海军规定的多了接近半年,结果错过了好几场关键的海战。在其完成训练之后,只来得及参加“爪哇海战”。
也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崇明岛级错过了证明自身实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