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安洋”号: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五日在威海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一月十一日下水,九月二十五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十二月,在完成初步训练之后,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为一种“条约型重巡洋舰”,安海级绝对算得上是重巡洋舰的巅峰之作,其各项性能皆超过了同时期建造的其他重巡洋舰。也许,其最大的遗憾就是服役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结果两艘重巡洋舰都在训练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投入了战斗。
定远级:
在安海级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完全突破了条约限制,是“后条约型重巡洋舰”。只是在设计还未完成的时候,战争就已迫在眉睫,帝国海军需要集中力量建造主力舰,难以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舰,其设计成果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最终应用到了大型巡洋舰之上。
平远级:
彻底摆脱了条约限制,完全按照帝国海军的战术与技术指标设计的一级重巡洋舰。与定远级一样,因为帝国海军无力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舰,结果仅仅停留在设计图上。后来,平远级的设计成果被大量应用到了大型巡洋舰上,甚至有人认为,帝国海军建造的第一级大型巡洋舰,即“海龙级”就是平远级重巡洋舰的翻版。
轻巡洋舰: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另外一个产物,相对于重巡洋舰来说,轻巡洋舰更加注重火力、防护、速度这三项重要性能指标之间的平衡。正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轻巡洋舰又被称为“通用巡洋舰”。
淮河级:
因为大量快速巡洋舰在战后继续服役,所以战后帝国海军最缺的不是巡洋舰。条约签署之后,帝国海军并没有急于建造“条约型轻巡洋舰”,直到明历五百五十七年(公元1925年),随着在战前建造快速巡洋舰陆续退役,建造轻巡洋舰的事情才提上了帝国海军的日程安排。同年,淮河级的建造工作得到内阁批准,只是该级轻巡洋舰仅此一艘。
“淮河”号:明历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五月八日在湛江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下水,明历五百六十年(公元1928年)六月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五月,转为预备役,充当海军训练舰。
从很大的程度上讲,淮河级是帝国海军为后来大批量建造轻巡洋舰而专门设计建造的一级带有浓重实验性质的轻巡洋舰。也就是说,淮河级轻巡洋舰的性能并不出众,但是它为后来的轻巡洋舰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帝国海军在使用淮河级的时候,也总结出了轻巡洋舰在未来海战中的战术范围,从而为轻巡洋舰的作战使用做出了明确界定,并且以此提出了轻巡洋舰的主要性能指标。从这个层面上看,淮河级轻巡洋舰在帝国海军巡洋舰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汉江级(甲型):
继淮河级之后,帝国海军设计的第二种,也是批量建造的第一种轻巡洋舰。该级轻巡洋舰除了严格按照条约规定设计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新技术,从而具备了强大的性能。明历五百六十年(公元1928年)七月,帝国内阁批准了十二艘的建造计划。其中:
崇明造船厂:“汉江”号(六十三年),“嘉陵江”号(六十四年),“岷江”号(六十五年)。
威海造船厂:“乌江”号(六十三年),“沅江”号(六十四年),“赣江”号(六十五年)。
湛江造船厂:“雅砻江”号(六十三年),“湘江”号(六十四年),“沱江”号(六十五年)。
基隆造船厂:“清江”号(六十三年),“资水”号(六十四年),“信江”号(六十五年)。
因为开工建造时间相对较晚,汉江级拥有后发优势,在其设计时就采纳了大量新技术与新设备,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除了小规模改进之外,该级轻巡洋舰并没有进行大规模改进。在第二次大战初期,汉江级轻巡洋舰是帝国海军中最为活跃的巡洋舰,也是帝国海军巡洋舰编队中的主力之一。
扬子江级(乙型):
汉江级的成功设计让帝国海军更为重视轻巡洋舰,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在有限的财力下,帝国也只能建造价格相对低廉的轻巡洋舰,并且借此来弥补在重巡洋舰方面的欠缺,并且用以维持规模庞大的海上生命线。在汉江级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扬子江级轻巡洋舰因此诞生。明历五百六十五年(公元1933年),帝国内阁政府批准了十二艘的建造计划。其中:
崇明造船厂:“扬子江”号(六十六年),“黄浦江”号(六十七年),“青戈江”号(六十八年)。
威海造船厂:“荆江”号(六十六年),“沣水”号(六十七年),“修水”号(六十八年)。
湛江造船厂:“金沙江”号(六十六年),“涪水”号(六十七年),“赤水”号(六十八年)。
基隆造船厂:“鲜水河”号(六十六年),“大渡河”号(六十七年),“通天河”号(六十八年)。
很多人都认为,扬子江级是汉江级的改进型号,因此将其称为“汉江级乙型”。实际上,扬子江级绝不是汉江级的简单改进型,而是一种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装备的新型轻巡洋舰,其性能,特别是火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甚至具备了与重巡洋舰抗衡的实力。如同汉江级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扬子江级并没有接受大规模改进。
松花江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众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或者期间建造的快速巡洋舰陆续退役,帝国海军急需大量巡洋舰来确保海上生命线的安全。同时,假想敌对国的重巡洋舰数量远超过了帝国海军,因此帝国海军需要新建造的轻巡洋舰具备与重巡洋舰对抗的能力,但不要求具有压倒优势。在此情况下,全新设计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诞生了。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在扬子江级的建造工作行将结束的时候,帝国内阁批准了十二艘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只是,设计工作一直到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底才完成,随后帝国海军将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建造数量扩大到了二十四艘,并且得到了帝国内阁的批准。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帝国海军又增加了十二艘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计划,同样获得了帝国内阁的批准。最终,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分两批建造了三十六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松花江”号(七十一年),“汤望河”号(七十二年),“呼兰河”号(七十二年),“布列亚江”号(七十三年),“牡丹江”号(七十三年),“南瓮河”号(七十四年)。
威海造船厂:“乌苏里江”号(七十一年),“松阿察河”号(七十二年),“挽力河”号(七十二年),“穆楞河”号(七十三年),“乌拉河”号(七十三年),“比金河”号(七十四年)。
湛江造船厂:“黑龙江”号(七十一年),“嫩江”号(七十二年),“石勒喀河”号(七十二年),“海拉尔河”号(七十三年),“纳结雅河”号(七十三年),“洛古河”号(七十四年)。
基隆造船厂:“鄂嫩河”号(七十一年),“甘河”号(七十二年),“诺敏河”号(七十二年),“绰尔河”号(七十三年),“雅鲁河”号(七十三年),“洮儿河”号(七十四年)。
京唐造船厂:“辽河”号(七十二年),“西拉木伦河”号(七十二年),“老哈河”号(七十三年),“大凌河”号(七十三年),“鸭绿江”号(七十四年),“图们江”号(七十四年)。
连云港造船厂:“海河”号(七十二年),“永定河”号(七十二年),“桑干河”号(七十三年),“马颊河”号(七十三年),“滦河”号(七十四年),“浑江”号(七十四年)。
因为第二批由京唐造船厂与连云港造船厂建造的十二艘比第一批二十四艘有所改进,所以第二批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又被称为“辽河级”轻巡洋舰,实际上,改进并不明显,两批次的基本设计完全相同。作为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设计,在战争期间陆续服役的一级轻巡洋舰,松花江级担负起了战争初期的主要作战任务。
大型巡洋舰: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作废之后,世界各国开始设计“后条约型巡洋舰”。帝国海军也不甘落后,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底,也就是条约作废的当年,就提出了设计一种能够压倒所有潜在敌对国所拥有的,任何一种巡洋舰的“超级巡洋舰”。
只是当时技术条件有限,且帝国海军最需要的是新式战列舰,所以超级巡洋舰的研制工作严重滞后。到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战争已经迫在眉睫,帝国海军才重新加大了对超级巡洋舰的研制投入。
可是,此时已经来不及赶在战争爆发前建造出一种新型巡洋舰,甚至来不及完成设计工作。可是帝国的舰艇工程师并没有放弃努力,在当年中期,就拿出了一份基本上能够满足帝国海军技术指标的设计方案。随即,帝国海军批准了全面设计工作。
这就是帝国海军第一种大型巡洋舰的由来。
海龙级:
初步设计工作在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就已展开,后来平远级重巡洋舰的设计与建造计划取消之后,大量借鉴与采用了平远级的设计成果。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在得到帝国海军的批准之后,设计工作得以恢复。
原本计划于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六月前完成设计,并且开工建造。可是随着战争爆发,设计工作并没有按时完成。
作为帝国海军设计的第一种大型巡洋舰,帝国海军对海龙级抱以厚望,曾一度希望该级战舰能够像一战时的战列巡洋舰一样,既能对付任何一种巡洋舰,又具备伴随主力舰参加舰队决战的实力。结果,海军的“超额”要求严重影响了设计工作。直到海军改变初衷,放弃了不切实际的要求之后,设计工作才走上正轨。
虽然海龙级的建造工作在战争爆发之后才展开,但是按照海军的设计要求,该级巡洋舰开辟了大型巡洋舰的先河,并且使大型巡洋舰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力仅次于战列舰的准主力舰。
随着海龙级,以及其他大型巡洋舰在战争期间陆续加入帝国海军服役,它们注定将成为巡洋舰的“杀手”,并且在硝烟四起的战场上为帝国,为帝国海军立下赫赫战功。
不论是一战期间驰骋大洋的装甲巡洋舰与快速巡洋舰;还是在两次大战期间,因《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而产生的重巡洋舰与轻巡洋舰;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诞生的大型巡洋舰,作为一个舰种,巡洋舰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更不会轻易的离开海洋战场。作为海军中仅次于主力舰的主要舰种,巡洋舰在大洋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战舰都无法取代,也不能取代的。
与战后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的战列舰相比,巡洋舰的生命力更为顽强。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巡洋舰的身影仍将出现在世界的每一片海洋上,并且用其不知疲惫的身躯捍卫着帝国的利益,守护着民族的未来,支撑着帝国海军的脊梁。
战前帝国主要战舰年表(驱逐舰篇)
驱逐舰:
相对于主宰海洋数百年的战列舰,四处出击的巡洋舰,驱逐舰出现的时间要晚得多。
“驱逐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帝国神宗皇帝年间。
当时,大明帝国已经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拥有全世界七成以上的殖民地,控制着数百个港口,上千支船队,数以万计的商船将帝国产出的工业品输往世界各地,并且将产自全世界的资源运回帝国。
哪里有财富,哪里就有掠夺。
海盗,特别是在邻近奥斯曼帝国的海域,海盗成为了悬挂着龙旗的帝国商船的最大威胁,也成为了帝国海军的最大挑战。
不管是动用战列舰,还是动用巡洋舰,对付海盗总有“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帝国海军开始批量建造一种比巡洋舰小得多,服役年限短得多,续航能力短得多,主要集中在近海活动,装备有数门重型火炮,速度超过海盗船的,专门用来对付海盗的战舰,并且称其为“驱逐舰”。即“驱逐海盗的战舰”。
当时,帝国海军对“驱逐舰”做了明确的界定。
即速度快,火力适中,以固定港口为活动基地,不具备单独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小型舰艇。最后一点,成为了驱逐舰与巡洋舰的重要区别,并且被沿用了好几百年。直到蒸汽机取代风帆,战舰越造越大,驱逐舰才逐步具备了单独远航的能力。
因为相对狭隘的任务限定,驱逐舰一直没有成为海军的重要战舰,甚至没有得到大部分海军的承认,更很少伴随舰队执行作战任务。
直到“鱼雷”出现,驱逐舰才真正登上了海战的舞台。
作为一种海战利器,鱼雷对海战的影响极为深远。
随着专门用鱼雷攻击,并且足以摧毁大型战舰的军舰,即“鱼雷艇”的出现,各国海军都面临着一个难题:怎么对付这种颇具威胁的小型军舰?
最初的鱼雷艇相对较大,速度不快,称其为“雷击舰”更为合适。
明历五百二十二年(公元1890年),随着“卫士”号在帝国武汉造船厂顺利下水,现代驱逐舰登上了历史舞台。
“卫士”号装备了一门八十毫米火炮,两门五十毫米火炮,以及三条鱼雷,速度达到了二十五节,能在海上毫无困难的猎杀雷击舰,并且用携带的鱼雷攻击敌人的大型战舰。
认识到驱逐舰的重要价值之后,帝国海军在“卫士”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开始大批量建造驱逐舰。随后,英国、美国、德国等海军强国也纷纷效仿,开始成批量的建造这种小型廉价的战舰。
随着技术进步,驱逐舰的吨位越造越大,其战术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很快,驱逐舰就完全取代了鱼雷艇,成为了各国海军中装备鱼雷,并且以鱼雷为主要武器,以集群方式活动,对付敌大型战舰的主力舰种。从存在的意义上讲,驱逐舰确实是“驱逐”了鱼雷艇的战舰。
另外,随着速度提高,续航力增强,驱逐舰的速度越来越快,火力也越来越猛,在舰队中担任了侦察、护航、雷击、反雷击等各种战术任务。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驱逐舰已经成为了各国海军中不可否缺的重要战舰。
战争结束后,《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对各国拥有驱逐舰的总吨位,以及驱逐舰的技术性能指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加上飞速发展的技术,因战术要求的差别,逐渐诞生了好几个种类的驱逐舰。
比如,主要执行护航任务的驱逐舰侧重火炮威力,以及适当的装甲防护。主要执行雷击任务的驱逐舰更重视速度与搭载鱼雷的数量。甚至出现了负责驱逐舰编队的指挥任务,比其他驱逐舰大上得多的驱逐领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绝对是战场上最为活跃,承担任务最多的战舰。
正是如此,驱逐舰才有了“海上多面手”的美誉。
却敌级:
为应对“雷击舰”的威胁,帝国海军首先提出发展一种小型火炮舰艇,随后在设计中加入了使用鱼雷攻击大型战舰的要求,造成设计与建造周期延长,最终服役时间晚于英国海军的哈沃克号。
“却敌”号:明历五百二十五年(公元1893年)三月十日在武汉造船厂开工建造,同年八月十一日下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
作为帝国海军第一艘驱逐舰,“却敌”号在总体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缺陷,但是其战术性能得到了肯定,并且让帝国海军认识到了驱逐舰的重要性。随后,帝国海军停止了所有“雷击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驱逐舰即扮演“反雷击舰”的角色,又扮演“雷击舰”的角色。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看,“却敌”号拉开了帝国海军驱逐舰的辉煌篇章。
甲级:
帝国海军批量建造的第一型驱逐舰。于明历五百二十七年(公元1895年)完成设计,并且于同年开工建造。按照计划,该级驱逐舰将建造二十四艘,最终因更先进的型号提前完成设计,只建造了十二艘。其中:
武汉造船厂:1002号、1006号、1010号。
南京造船厂:1003号、1007号、1011号。
马尾造船厂:1004号、1008号、1012号。
秦皇岛造船厂:1005号、1009号、1013号。
作为一级批量建造的驱逐舰,甲级在却敌级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进,性能也有明显提高,算得上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驱逐舰。只是,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甲级驱逐舰日显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该级驱逐舰已经难以满足战争要求。整个大战期间,十二艘该级驱逐舰都集中在近海活动,几乎没有伴随主力舰队参加重要海战。
乙级:
帝国海军在战争爆发前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驱逐舰。于明历五百三十一年(公元1899年)完成设计,并且于同年开工建造。在长达八年的建造期间,该级驱逐舰做了多次改进,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按照计划,该级驱逐舰将建造三十六加十二艘(后十二艘是甲级驱逐舰的配额),后来又追加了二十四艘的建造计划,最终建造了七十二艘。其中:
武汉造船厂:1014号、1020号、1021号、1031号、1032号、1043号、1050号、1051号、1052号、1068号、1069号、1070号。
南京造船厂:1015号、1022号、1024号、1034号、1036号、1044号、1053号、1054号、1055号、1071号、1072号、1073号。
马尾造船厂:1016号、1023号、1026号、1035号、1039号、1047号、1056号、1057号、1058号、1074号、1075号、1076号。
秦皇岛造船厂:1017号、1025号、1028号、1037号、1040号、1046号、1059号、1060号、1061号、1077号、1078号、1079号。
营口造船厂:1018号、1030号、1033号、1038号、1042号、1048号、1062号、1063号、1064号、1080号、1081号、1082号。
厦门造船厂:1019号、1027号、1029号、1041号、1045号、1049号、1065号、1066号、1067号、1083号、1084号、1085号。
相对而言,在甲级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乙级驱逐舰的设计相当成功,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成为了帝国海军的主力驱逐舰,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不过,乙级驱逐舰也不是没有问题,主要就是排水量偏小,炮火较弱,难以对付敌人的驱逐舰,所载鱼雷的威力也偏小,对付大战期间的主力舰略显吃力。
丙级:
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最后一级驱逐舰,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后经多次修改,多次调整,最终于明历五百四十三年(公元1911年)完成,这也是帝国海军设计时间最长的一级驱逐舰。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战争,帝国海军一次拨款订购了二十四艘。其中:
武汉造船厂:1101号、1102号、1103号、1104号。
南京造船厂:1105号、1106号、1107号、1108号。
马尾造船厂:1109号、1110号、1111号、1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