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巨浪》-第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舰队作战中,快速巡洋舰主要承担侦察任务。

        如果单独行动,快速巡洋舰则主要对付敌方基本上没有防御能力的商船。如果在袭击中遭遇敌方更强大的战舰,则凭其速度逃逸。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两种巡洋舰都逐渐淡出了海战舞台。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战列巡洋舰逐渐取代了装甲巡洋舰,同时快速巡洋舰在面对有护航力量的商船队时也难以有所作为。战后,快速巡洋舰在舰队中的位置也逐渐被更快,更小,更灵活,同时也更便宜的驱逐舰取代。

        只是,巡洋舰绝不会这么轻易的退出历史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对各国拥有的巡洋舰总吨位,巡洋舰的排水量做了明确规定,并且将巡洋舰分成了两个类别:主炮口径二百毫米(约合八英寸)以下的为甲(A)型巡洋舰,主炮口径一百五十毫米(约和六英寸)以下的为乙(B)型巡洋舰。这就是所谓“重巡洋舰”与“轻巡洋舰”。

        因为条约对主力舰(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做了极为严厉的限制,所以各国都将巡洋舰做为了提升海军实力的关键,只是各国的侧重点不同。

        如同日本这类二流海军强国,为了赶超大明帝国,非常重视火力强大的重巡洋舰。

        相反,帝国因为有着大量海上航线需要保护,并且需要一支庞大的海军力量来保护与维持海外殖民地,需要的不是造价高昂的重巡洋舰,而是相对低廉,且更适合大批量建造,能够长期在海上活动的轻巡洋舰。

        这也成为了帝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际战例证明,按照条约规定建造,“皮薄馅大”的重巡洋舰即难充当主力舰使用,又难以抵抗轻巡洋舰的攻击,在大规模海战中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相反,廉价的,各项性能搭配适当的轻巡洋舰更有价值。

        同时,大战还证明,必须要有一种能够对付巡洋舰的战舰来维持海上生命线的安全。,

        在此情况下,“大型巡洋舰”应运而生。

        如果从排水量、火力、防护、速度上来看,大型巡洋舰很容易被认为是“战列巡洋舰”的衍生产物。实际上,大型巡洋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风行的战列巡洋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特别在战术任务上,两者完全不同。

        二战期间,战列舰的主炮口径普遍提高到了四百毫米以上,仅仅装备了二百四十毫米到三百毫米口径主炮的大型巡洋舰很难胜任舰队决战。因此,在诞生的那一刻,大型巡洋舰就不具备参加舰队决战的能力。

        如此一来,大型巡洋舰的使用范围有了明确的界定。

        只有一个:对付敌人的巡洋舰,保护己方海上航线的安全!

        随着战争发展,到了战争后期,大型巡洋舰才在己方已掌握制海权的情况下,投入一线战斗。其主要任务仍然是保护登陆场,为己方登陆部队提供炮火支援,打击敌方前线与后方之间的海上交通线,顶替战列舰掌握制海权。

        正是如此,大型巡洋舰避免了战列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悲惨命运,并且在战场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可以说,整个大战期间,不管是伴随战列舰活动的轻巡洋舰,还是充当“后方护卫”的大型巡洋舰,巡洋舰在战场上都极为活跃,并且为其在战后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装甲巡洋舰:

        专门为护航设计的,适当牺牲速度,提高防护的巡洋舰。

        松江级:

        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二十八年(公元1896年)三月,于明历五百三十二年(公元1900年)定型,随即投入批量建造,前后总共建造十二艘。其中(舰名后括符内为服役时间,后同):

        崇明造船厂:“松江”号(三十三年),“南京”号(三十四年),“杭州”号(三十六年)。

        威海造船厂:“济南”号(三十三年),“郑州”号(三十四年),“太原”号(三十六年)。

        京唐造船厂:“天津”号(三十三年),“沈阳”号(三十四年),“长春”号(三十六年)。

        湛江造船厂:“广州”号(三十三年),“南宁”号(三十四年),“昆明”号(三十六年)。

        作为帝国海军第一级装甲巡洋舰,松江级不算先进,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极为活跃,不但伴随主力舰作战,还担负起了繁琐的护航任务。该级巡洋舰中,有七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沉,另外五艘在大战结束后相继退役。

        武汉级:

        松江级的建造工作开始后,帝国海军提出了新型装甲巡洋舰的建造要求,并且委托威海造船厂进行设计。明历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设计工作基本完成,次年向内阁提交建造计划,随即投入批量建造,前后总共建造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长沙”号(三十七年),“南昌”号(三十八年),“福州”号(四十年)。

        威海造船厂:“武汉”号(三十七年),“西安”号(三十八年),“兰州”号(四十年)。

        京唐造船厂:“哈尔滨”号(三十七年),“石家庄”号(三十八年),“呼和浩特”号(四十年)。

        湛江造船厂:“重庆”号(三十七年),“成都”号(三十八年),“贵阳”号(四十年)。

        武汉级在松江级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进,性能有大幅度提升,吨位也相应增加了一千多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级装甲巡洋舰几乎参加了所有重大战役,并且出现在了所有战区,为帝国立下赫赫功劳。战争期间,有十艘战沉,其中“重庆”号荣获“帝国议政院集体荣誉勋章”,这也是整个大战期间,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巡洋舰。仅存的两艘也在战后退役,并且被拆解出售。

        西宁级:

        武汉级顺利服役之后,其性能并没有完全达到海军的要求,随即海军发出了新的招标书,湛江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得到海军青睐。明历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帝国内阁正式批准了西宁级的建造计划,同年开工建造。其中:

        崇明造船厂:“台北”号(四十三年),“海口”号(四十四年),“青岛”号(四十五年)。

        威海造船厂:“大连”号(四十三年),“威海”号(四十四年),“合肥”号(四十五年)。

        京唐造船厂:“唐山”号(四十三年),“淄博”号(四十四年),“扬州”号(四十五年)。

        湛江造船厂:“西宁”号(四十三年),“【创建和谐家园】”号(四十四年),“【创建和谐家园】”号(四十五年)。

        作为帝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级装甲巡洋舰,西宁级在批量建造之前,很多新技术都没有来得及采用,其性能虽然达到了装甲巡洋舰的巅峰,但是比起后来的战列巡洋舰仍然有太多的欠缺。作为一种装甲巡洋舰,西宁级在大战期间的表现也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先后有六艘该级战舰战沉,战后除“青岛”号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之外,其他五艘都陆续退役。

        快速巡洋舰:

        专门为破交作战,以及舰队护航设计的一种强调速度,火力适中,防护薄弱的巡洋舰。

        东北级:

        设计工作与松江级装甲巡洋舰同时展开,曾被当作是松江级的简化型。明历五百三十三年(公元1901年)获准建造,前后工建造三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铁岭”号(三十四年),“抚顺”号(三十四年),“本溪”号(三十五年),“丹东”号(三十五年),“鞍山”号(三十六年),“营口”号(三十六年),“盘锦”号(三十七年),“锦州”号(三十七年)。

        威海造船厂:“朝阳”号(三十四年),“葫芦岛”号(三十四年),“阜新”号(三十五年),“辽阳”号(三十五年),“白城”号(三十六年),“松原”号(三十六年),“四平”号(三十七年),“吉林”号(三十七年)。

        京唐造船厂:“延边”号(三十四年),“辽源”号(三十四年),“通化”号(三十五年),“白山”号(三十五年),“大兴安岭”号(三十六年),“黑河”号(三十六年),“齐齐哈尔”号(三十七年),“大庆”号(三十七年)。

        湛江造船厂:“绥化”号(三十四年),“伊春”号(三十四年),“鹤岗”号(三十五年),“佳木斯”号(三十五年),“双鸭山”号(三十六年),“七台河”号(三十六年),“鸡西”号(三十七年),“牡丹江”号(三十七年)。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快速巡洋舰,东北级的设计非常成功,大战期间非常活跃,不但在舰队中充当侦察舰的任务,还协同驱逐舰共同对付雷击舰,掩护主力舰。另外,东北级在破交作战中也表现得十分活跃,整个大战期间,共一千八百五十三艘,总计三百九十四万载重吨的商船,沉重的打击了敌国的海上交通。战争期间,该级战舰共有二十七艘战沉,剩余的五艘也在战后陆续退役。

        河北级(又被称为山东级):

        东北级服役之后,帝国海军对其性能非常满意,随即下令设计一种更先进的快速巡洋舰。河北级摆脱了装甲巡洋舰的影响,是帝国海军单独设计的第一种快速巡洋舰,并且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明历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帝国内阁批准了河北级的建造工作。该级战舰前后共建造二十四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秦皇岛”号(三十八年),“唐山”号(三十八年),“承德”号(三十九年),“张家口”号(三十九年),“保定”号(四十年),“廊坊”号(四十一年)。

        威海造船厂:“沧州”号(三十八年),“邢台”号(三十八年),“衡水”号(三十九年),“邯郸”号(三十九年),“东营”号(四十年),“滨州”号(四十一年)。

        京唐造船厂:“德州”号(三十八年),“聊城”号(三十八年),“菏泽”号(三十九年),“泰安”号(三十九年),“济宁”号(四十年),“枣庄”号(四十一年)。

        湛江造船厂:“烟台”号(三十八年),“潍坊”号(三十八年),“日照”号(三十九年),“临沂”号(三十九年),“莱芜”号(四十年),“海阳”号(四十一年)。

        全新的设计赋予了河北级强大的战斗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级战舰凭借其优秀的性能,在主力舰队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主要任务就是前进侦察,并且指挥驱逐舰对付敌方的鱼雷艇,掩护主力舰。相对而言,河北级执行的破交任务并不多,却相当有名。“沧州”号在被击沉之前,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就在大西洋上击沉了五十七艘,总计三十八万载重吨的商船。战争期间,该级巡洋舰先后有十四艘战沉,其余十艘也在战后陆续退役。

        江南级:

        随着战争临近,帝国迫切需要更多巡洋舰来保护主力舰免受敌人鱼雷艇的威胁,以及打击敌人的海上生命线。东北级与河北级的优秀性能让帝国海军更侧重发展快速巡洋舰,江南级应运而生。明历五百四十年,河北级的建造工作还未完成,帝国内阁就批准了江南级的建造工作。该级战舰前后共建造七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苏州”号(四十一年),“无锡”号(四十一年),“常州”号(四十二年),“镇江”号(四十二年),“马鞍山”号(四十三年),“芜湖”号(四十三年),“宣城”号(四十四年),“铜陵”号(四十四年),“池州”号(四十五年),“黄山”号(四十五年),“安庆”号(四十六年),“黄冈”号(四十六年),“鄂州”号(四十七年)。

        威海造船厂:“黄石”号(四十一年),“孝感”号(四十一年),“荆州”号(四十二年),“咸宁”号(四十二年),“湖州”号(四十三年),“嘉兴”号(四十三年),“绍兴”号(四十四年),“宁波”号(四十四年),“舟山”号(四十五年),“台州”号(四十五年),“温州”号(四十六年),“金华”号(四十六年),“丽水”号(四十七年)。

        京唐造船厂:“衢州”号(四十一年),“景德镇”号(四十一年),“上饶”号(四十二年),“鹰潭”号(四十二年),“九江”号(四十三年),“宜春”号(四十三年),“新余”号(四十四年),“抚州”号(四十四年),“吉安”号(四十五年),“岳阳”号(四十五年),“宜阳”号(四十六年),“湘潭”号(四十六年),“衡阳”号(四十七年)。

        湛江造船厂:“常德”号(四十一年),“张家界”号(四十一年),“怀化”号(四十二年),“娄底”号(四十二年),“邵阳”号(四十三年),“南平”号(四十三年),“宁德”号(四十四年),“三明”号(四十四年),“毫州”号(四十五年),“阜阳”号(四十五年),“宿州”号(四十六年),“蚌埠”号(四十六年),“滁洲”号(四十七年)。

        连云港造船厂:“徐州”号(四十三年),“连云港”号(四十三年),“宿迁”号(四十四年),“淮安”号(四十四年),“盐城”号(四十五年),“泰州”号(四十五年),“南通”号(四十六年),“安阳”号(四十六年),“濮阳”号(四十七年),“鹤壁”号(四十七年)。

        基隆造船厂:“新乡”号(四十三年),“焦作”号(四十三年),“洛阳”号(四十四年),“开封”号(四十四年),“商丘”号(四十五年),“周口”号(四十五年),“平顶山”号(四十六年),“许昌”号(四十六年),“南阳”号(四十七年),“信阳”号(四十七年)。

        江南级不但是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最多的一级快速巡洋舰,也是蒸汽时代帝国建造最多的一级巡洋舰。因为由连云港造船厂与基隆造船厂建造的二十艘有所改进,所以有人将这二十艘称为“江南级乙型”,将另外四家造船厂建造的五十二艘称为“江南级甲型”。实际上,两者并无多大区别。大战期间,江南级非常活跃,是战场上名副其实的多面手,被用来执行除战列决战之外的几乎所有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级舰击沉了二百三十五艘敌舰,并且在破交作战中击沉了三千五百七十八艘,总计八百九十七万载重吨的商船。可以说,江南级的卓越表现为帝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大战中,一共有三十五艘该级战舰被击沉,战后剩余的三十七艘陆续退役。

        西南级:

        帝国在大战期间设计并且建造的唯一一级快速巡洋舰,原本计划建造七十二艘,后因资源有限,需要集中力量建造更加重要的主力舰,实际只完成了三十六艘。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帝国内阁正式批准了该级巡洋舰的建造工作。其中:

        崇明造船厂:“绵阳”号(四十七年),“广元”号(四十七年),“巴中”号(四十八年),“达州”号(四十八年),“南充”号(四十九年),“德阳”号(五十年)。

        威海造船厂:“资阳”号(四十七年),“内江”号(四十七年),“自贡”号(四十八年),“泸州”号(四十八年),“宜宾”号(四十九年),“眉山”号(五十年)。

        京唐造船厂:“乐山”号(四十七年),“雅安”号(四十七年),“攀枝花”号(四十八年),“西昌”号(四十八年),“广安”号(四十九年),“遂宁”号(五十年)。

        湛江造船厂:“万州”号(四十七年),“梁平”号(四十七年),“酉阳”号(四十八年),“石柱”号(四十八年),“涪陵”号(四十九年),“荣昌”号(五十年)。

        连云港造船厂:“遵义”号(四十七年),“铜仁”号(四十七年),“毕节”号(四十八年),“安顺”号(四十八年),“六盘水”号(四十九年),“迪庆”号(五十年)。

        基隆造船厂:“丽江”号(四十七年),“楚雄”号(四十七年),“昭通”号(四十八年),“曲靖”号(四十八年),“大理”号(四十九年),“玉溪”号(五十年)。

        作为快速巡洋舰的巅峰之作,西南级不但速度出众,其防护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甚至能够媲美战前建造的松江级装甲巡洋舰。只是在战争期间,帝国有限的资源必须首先保证主力舰的建造工作。另外,西南级形成战斗力的时候,大战即将结束,所以其在战场上的表现远不如前三级轻巡洋舰。大战期间,只有五艘西南级快速巡洋舰战沉,其余三十一艘在战后继续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仍然有十八艘在帝国海军中担任主力,并且先后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华南级:

        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针对西南级的一些毛病,进行修改之后的一级快速巡洋舰,原本计划建造三十六艘,后因战争结束,在正式动工前被叫停,后根据《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放弃了建造计划。

        东南级:

        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中,针对快速巡洋舰在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做了大量改进,初步具备了轻巡洋舰的雏形。后因战争结束,建造工作还未安排就因条约规定而放弃建造。

        西北级:

        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五十二年(公元1920年)初,基本上完全放弃了快速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排水量,增强了防护与火力,可以说是战后轻巡洋舰的鼻祖。后因《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放弃建造,但是其设计思路,以及为之开发的新技术都用到了后来的轻巡洋舰上。

        重巡洋舰: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产物,在最大限度的强调火力之下,速度与防护并重,用来对付敌人的巡洋舰,并且适度承担舰队决战任务的巡洋舰。

        威慑级: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签署后,应对新时代的海上威胁,帝国海军设计的第一种重巡洋舰,继承了一战前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思想。原本计划建造六艘,后随日本海军的“古鹰”级服役,威慑级明显落后,最终其建造数量被削减到两艘。

        “威慑”号:明历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五月八日在崇明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三月十一日下水,次年一月二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震慑”号:明历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八月十一日在威海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五月七日下水,次年二月二十五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因为大量继承了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思想,威慑级作为重巡洋舰并不合格。另外,帝国海军并不重视重巡洋舰,因此威慑级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帝国海军应对《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中对巡洋舰的性质界定的某种回应。

        决心级:

        明历五百五十五十九年(公元1927年),随着日本海军的三级重巡洋舰陆续服役,或者开工建造,同时大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或者战争期间建造的装甲巡洋舰达到了服役期限,帝国海军急需一种能够对抗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顶替即将退役的装甲巡洋舰的战舰。在此情况下,决心级的设计与建造工作提上日程安排。明历五百六十二年(公元1930年)底,决心级的设计工作完成,帝国内阁随即批准建造八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决心”号(六十四年),“决断”号(六十六年)。

        威海造船厂:“决意”号(六十四年),“决定”号(六十六年)。

        湛江造船厂:“决胜”号(六十四年),“决然”号(六十六年)。

        基隆造船厂:“决算”号(六十四年),“决战”号(六十六年)。

        作为帝国海军第一级真正意义上的重巡洋舰,也是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重巡洋舰,决心级的性能并不落后,在某些方面甚至能与日本海军的利根级媲美。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八艘决心级重巡洋舰都没有来得及进行全面改进。另外,帝国海军内部对重巡洋舰的战术使用范围存在很大的争议。结果,八艘决心级重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并没有能够达到海军的预期。

        安海级:

        明历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5年),得知日本与美国都在设计超级巡洋舰,且在日本不续约的情况下,《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将自动作废,帝国海军立即着手设计一种更强的重巡洋舰。在最初的设计计划中,安海级已经具备了后期大型巡洋舰的雏形。后来得知日本的超级巡洋舰计划并不存在,美国也没有建造类似巡洋舰的计划后,考虑到成本问题,帝国海军降低了对安海级的性能要求,从而使安海级成为了一级标准的重巡洋舰。这也是帝国海军在《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限制范围之内,设计的最后一级重巡洋舰。该舰原本计划建造八艘,后只批准建造四艘,最后只建成了两艘。

        “安海”号: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一日在崇明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一月八日下水,九月十八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十二月,在完成初步训练之后,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安洋”号:明历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五日在威海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一月十一日下水,九月二十五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十二月,在完成初步训练之后,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2 17: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