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巨浪》-第4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当时,帝国海军一共拥有五级三十六艘无畏舰,另外还拥有三级四十二艘前无畏舰。

        同时,美国拥有六级十二艘无畏舰,以及四级二十四艘前无畏舰。

        英国完成了九级二十六艘无畏舰的建造工作,另外还拥有六级三十二艘前无畏舰。

        法国与德国也先后完成了数艘到十数艘无畏舰的建造工作。

        毫无疑问,在这场最为激烈,也最为紧张的海军军备竞赛之中,大明帝国先发制人,以常人难以想像的速度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

        按照当时帝国推行的“两强”原则,除了在战舰数量上有所欠缺之外,在战舰的实际战斗力方面,帝国海军超过了最主要的两个对手,即英国与美国海军的总和。

        如果考虑到海军官兵素质,帝国海军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都拥有绝对优势。

        这次,再也没有人怀疑,战争即将爆发!

        实际上,由大明帝国发起的,持续了十二年的疯狂扩军,不是为了战争,又是为了什么呢?

        只是,谁也不知道战争会以什么形势,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爆发。

        不过,所有人都知道,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战争,而是一场规模空前,将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战争。

        相对而言,“明欧战争”算得了什么?

        可是,谁又能够预测战争的走向,谁又能够预测战争的最后结局呢?

        是大明帝国获得最后的胜利,重夺世界霸权,并且一举打垮所有敢于挑衅帝国的敌人。还是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获得战争的胜利,彻底将大明帝国从世界霸主的宝座上拉下来,再瓜分世界利益呢?

        也许,直到战争爆发的那一刻,仍然有许多人在猜测着可能的结果。

        可是,直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刻,都没有人知道最终的答案!

      序 不一样的历史(十五)

        亚历山大港。

        熙熙攘攘的人群将港口堵了个水泄不通,衣着破烂的百姓纷纷翘首已待,注视着港湾内那艘豪华邮轮。

        这是个极为特殊的日子。

        因为大英帝国王储将在今日到达,视察总督府,并且参加亚历山大建城二千二百四十六年的庆典活动。

        对于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来说,他们恐怕一生只有这一次见到帝国王储的机会。

        当然,为了确保王储的安全,总督调遣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在沿途设置了大量路障,将百姓与王储将要通过的道路完全隔开。

        问题是,百密一疏,在不要命的刺客面前,任何严密的防范都极为脆弱。

        随着清脆的马蹄声,人群沸腾了起来。

        王储乘坐的马车离开码头,朝位于市区的总督府驶去。

        似乎为了表达亲民的态度,或者是为了让更多百姓相信王室并没有遗忘他们,或者是为了巩固大英帝国在这里的殖民统治,马车进入市区后,王储不顾随行人员的反对,抛开了马车的顶棚,与王储妃向四周的百姓挥手致意。

        危险也就在这个时候到来。

        当那名身着西服,戴着大沿帽的年轻人突破军警设置的防线,冲向王储乘坐的马车时,竟然没有任何军警发现他,也没有任何军警上前阻拦。

        直到连续三下枪声响起,直到王储与王储妃倒在了血泊之中,四周的数百名军警才反应了过来。

        刺客的下场是极为悲惨的,可是他没有“白死”。

        更重要的是,射向大英帝国王储的那两发子弹最终引爆了压在全世界头顶上的火药桶!

        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6月17日,也就是王储遇刺的第二天,大英帝国以德意志帝国暗中安排刺杀王储为由,向德意志帝国宣战。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是德意志帝国在幕后主导了这次刺杀行动。原因很简单,德意志帝国的国王威廉二世是大英帝国国王的外甥,如果大英帝国王储遇刺身亡,他将成为大英帝国王位的头号继承人。

        也就是说,等到在任的大英帝国国王驾崩之后,大英帝国与德意志帝国将在同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

        同日,德意志帝国也向大英帝国,以及大英帝国的盟国,即法国,西班牙,俄罗斯宣战。

        次日,大英帝国向德意志帝国的盟国奥匈帝国,以及大明帝国宣战。随即,法国,西班牙,以及俄罗斯向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以及大明帝国宣战。

        第三天,大明帝国向大英帝国,法国,西班牙与俄罗斯宣战。

        到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从根本上讲,这是一场新兴帝国向老牌帝国挑战的战争。

        虽然大明帝国是“最老牌”的帝国,但是在长达数十年的衰退之中,大明帝国逐渐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大量海外殖民地宣告独立,或者落于其他国家之手,加上《门户开放》协议,大明帝国损失惨重。

        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则是标准的新兴帝国。

        战争的另外一方,大英帝国,法国,西班牙都是欧洲传统强国,也是欧洲占据了最多海外领地的国家。

        为了确保自身利益,大英帝国,法国,西班牙最先签署“巴黎协约”,建立了军事同盟,并且确定了集体战争政策。随后,意大利,俄罗斯先后签署该协议。只是在战争爆发前夕,意大利退出了“协约国集团”。

        同样,在“协约国集团”成立之前,大明帝国就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密集接触。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大明帝国一拍即合,迅速确立了共同防卫原则。

        就在“协约国集团”成立的第二个月,三国代表在柏林签署了“全面同盟条约”,“同盟国集团”正式宣告成立。

        可是,真正引发这场战争的美国却没有急于参战。

        毕竟,从根本上讲,正是美国的疯狂扩张从根本上动摇了大明帝国的霸主地位,伤害了大明帝国的利益,并且迫使大明帝国卧薪尝胆,在积聚了足够强大的力量之后,发动军备竞赛,将世界推到了战争的边缘。

        另外,美国也是当时西方国家中,海外利益最多的国家之一。

        即便美国拥有的殖民地非常有限,可是通过《门户开放》协议,美国获得了瓜分其他国家海外领地的机会。

        战争爆发前,美国没有参与“协约国集团”,也没有参加“同盟国”集团。

        毫无疑问,美国的选择是明智的。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拥有世界第二庞大的工业体系的美国在军事实力上远远比不上排名第一的大明帝国,甚至比起欧洲的英国与德国都差了很多。

        当时,美国仅仅只有十二艘无畏舰!

        另外,美国陆军的常备军只有二十万!

        这种规模的军事力量根本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甚至无法确保美国本土在战争中的安全。

        说白了,真打起来,美国将成为第一个倒下的国家。

        正是如此,战前,美国选择了中立政策,并且着手改善与大明帝国的关系,甚至将其太平洋舰队的规模削减了一半。

        在欧洲与大明帝国卷入战争的时候,美国更是站在了一边。

        当然,这并不表示美国没有进行战争准备。

        按照当时的情况,协约国集团很难在战争中取胜。

        从海军实力对比上看,如果同盟国为一百的话,协约国只有七十。工业实力方面,协约国只有六十五。资源方面,协约国有八十七,人口方面,协约更是只有四十八。

        也就是说,只要战争打下去,协约国集团将遭受自“明欧战争”以来最为惨重的失败。

        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很难独善其身。

        说白了,到时候美国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承认大明帝国的霸权地位,将之前数十年获得的利益吐出来,重新沦落为二流国家,永远失去与大明帝国较量的能力。

        二是背水一战,可是需要击败的不仅仅是大明帝国,还有与大明帝国绑在一起的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

        再说了,美国的国力并没有超过协约国集团,如果连协约国集团都无法战胜同盟国集团的话,美国凭什么单独战胜同盟国集团?

        因此,美国不可能一直呆在战场外面。

        按照当时的情况,美国只能暂时避开战争,利用协约国集团争取到的时间,迅速提振军备,扩大军事力量,赶在协约国战败之前参战,并且最终击败同盟国集团。

        到时候,美国不但能够获得胜利,还将成为协约国集团的主导国。

        显然,美国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亮。

        只是,战争会按照美国的计划发展下去吗?

        相互宣战之后,法国,德国,俄罗斯与大明帝国首先在陆上交战。当时德国与俄罗斯都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相对而言,海上战争并没有迅速到来。

        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元月,经过了充分准备之后,由帝国南洋舰队为主,得到了东洋舰队与北洋舰队加强的帝国远征舰队从狮城出发,踏上了奔赴大西洋,支援大西洋舰队的征途。

        当时,驻扎在直布罗陀与佛得角群岛的帝国大西洋舰队(前远征舰队)已经与西班牙海军舰队发生了几次小规模战斗,损失并不惨重。另外,西班牙军队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并没有立即进攻防守坚固的直布罗陀要塞。

        五月底,帝国远征舰队抵达佛得角群岛。

        次月初,德意志帝国的公海舰队从基尔港出发,强行穿过了朗厄兰海峡,杀入北海。

        两日后,在帝国远征舰队到达之前,德国公海舰队与英国本土舰队在北海海域遭遇,爆发了有名的“日德兰海战”。

        对于新兴的德国海军来说,这场海战绝对是最严峻的考验。

        说白了,这也表明德国人在海战经验方面的严重欠缺。

        按照最简单的方法,德国公海舰队也应该等到帝国远征舰队到达之后才杀入北海,与帝国远征舰队一起绞杀英国本土舰队,完成夺取制海权的任务。结果,德国公海舰队在最不恰当的时候,以最不恰当的方式与英国本土舰队决斗,结果能够好到哪里去吗?

        虽然海战中,德国公海舰队只损失了几艘战列巡洋舰,主力舰(战列舰)没有受到多大损失,但是却失去了夺取北海制海权的机会,甚至失去了进入北海的机会。

        相反,英国本土舰队在迎战中,战术表现不尽人意,却紧紧的抓住了战略优势。

        海战结束之后,德国公海舰队被迫退回波罗的海,并且进入了长达两年的整休期。

        见到德国公海舰队败退,已经从佛得角群岛出发的帝国远征舰队立即改变航向,放弃了前往北海绞杀英国本土舰队的计划,转而前往直布罗陀要塞。

        以当时的情况来讲,帝国远征舰队并不是没有击败英国本土舰队的把握。

        只是,帝国远征舰队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击败英国本土舰队,帮助德国夺取制海权。

        作为集中了帝国大部分新式战列舰的远征舰队,不但要对付英国,还要警惕大洋另外一边的美国,同时遏制西班牙与法国。最重要的是,远征舰队必须与大西洋舰队一道,确保直布罗陀要塞与佛得角群岛的安全,并且保护从直布罗陀要塞到亚得里亚海(奥匈帝国的出海口,同时也是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获得大明帝国援助的主要港口所在地),以及从佛得角群岛到好望角的海上航线!

        如此一来,帝国远征舰队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明历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初,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集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导致奥斯曼帝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向南扩张的步伐对其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奥斯曼帝国就与俄罗斯爆发了多场战争,先后失去了黑海北岸地区,克里米亚半岛,外高加索。后来,若不是大明帝国与德国出面调停,奥斯曼帝国恐怕会丢掉欧洲的最后一块土地。

        相对而言,奥斯曼帝国对战局的影响并不大。

        虽然该帝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曾经是整个西亚地区,以及东南欧地区的统治者,但是随着大明帝国崛起,特别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兴起,奥斯曼帝国逐渐走向衰落,国内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宣布独立,或者沦为殖民地。

        与此同时,地面战场也像海洋战场一样,陷入了僵局之中。

        因为交战双方都无法突破由铁丝网,战壕,以及机枪火炮构成的严密防线,进攻显得乏力,防御更为有利。

        经历了一年多的苦战之后,德国、奥匈帝国与法国、西班牙、英国远征军对抗的西欧战线,德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对抗的东欧战线、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对抗的外高加索战线,俄罗斯与大明帝国对抗的中亚战线逐渐平静了下来。

        交战双方都无力发动新的进攻,也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11: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