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巨浪》-第4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南美洲几个新生国家也无力扩张,奥斯曼帝国缺乏活力,刚刚崛起的俄罗斯连出海口都没有巩固,更不可能购买万里之外的殖民地,而日后欧洲首强的德意志帝国才刚刚统一,正在忙着处理内部矛盾呢。

        如此一来,帝国别无选择!

        如果不通过出售殖民地换取资金,帝国难以赢得对欧战争的胜利。如果输掉了对欧战争,帝国损失的不仅仅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恐怕是全世界的殖民地与世界霸权。随着帝国的威望一落千丈,谁能保证其他国家不会落井下石?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帝国都要赢得对欧战争的胜利,维持帝国的威严。

        也正是如此,在成功出售了第一块殖民地之后,帝国很快又向美国出售了第二块殖民地。

        明历四百六十五年(公元1833年),帝国以十三亿七千五百万美元(约和四亿四千万金元)的价格,将密西西比河以西,到洛矶山脉的所有殖民地出售给美国。这次,美国将以硬通货支付全部费用。

        七年时间,前后两次,帝国一共向美国出售了近六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美国也一举成为国土面积仅此于大明帝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家。当然,从人口上讲,美国仍然排在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英国,甚至日本的后面。

        可以说,通过两次不流血的领土扩张,美国成为了“明欧战争”的最大收益者。

        在大明帝国与欧洲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美国不动声色的完成了初步扩张,使国土面积扩大了八倍,并且获得了极为丰富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美国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玩家”。

        战争期间,美国采取了两边讨好,两边不得罪的外交策略。

        一方面,美国与大明帝国修好,并且用高价从大明帝国引进了大量急需的技术与工业生产设备,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另外一方面,美国向欧洲国家倾销其工业产品,帮助欧洲国家渡过难关。

        正是这种中立政策,使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同样的,处于战争中的大明帝国与欧洲国家都不愿意得罪美国,或者说,不愿意树立一个新的敌人。

        美国的崛起史,也是大明帝国的衰落史。

        战争结束之后,大明帝国内忧外患,虽然欧洲国家已经被击败,但是并没有被彻底征服(也不可能彻底征服),为了防止欧洲国家东山再起,战后二十年,帝国对欧洲实施了极为严格的经济于技术封锁,并且大力扶持刚刚统一的德意志,暗中支持意大利,用来制衡几个欧洲传统强国。

        当时,帝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国内矛盾。

        长期的战争使帝国社会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大量的战争债务更使帝国濒临破产。虽然胜利能够使帝国百姓暂时忘掉痛苦,但是却不能改善帝国百姓的生活,也无法满足百姓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

        明历四百六十八年(公元1836年)到明历四百九十年(公元1856年),帝国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动乱期。

        二十年间,帝国内阁换了十二任首辅,其中在位最短的不到三个月,最长的也不到两年。

        同期,帝国国内爆发了大大小小上百起暴动,比如明历四百七十四年,在松江爆发的产业工人起义,以及明历四百八十一年,在武汉爆发的船厂工人大【创建和谐家园】。

        此时的大明帝国,就如同一架嘎吱作响的马车,随时有可能停下,随时有可能崩溃。

        内忧外患之下,大明帝国的对外政策也出现了转变,对外扩张的步伐几乎完全停止,同时开始了大幅度的收缩。

        明历四百七十五年,为了镇压江南产业工人革命,帝国被迫第三次向美国出售殖民地。

        这次,帝国用金山以北,洛矶山脉以西的殖民地换到了二十四亿美元(约和五亿五千万金元)。

        次年,墨西哥宣布脱离帝国。

        紧接着,在帝国控制之中的中美洲地区纷纷宣告独立。

        在大明帝国美洲殖民地独立浪潮的影响之下,欧洲列强在美洲的殖民地也纷纷宣布独立。

        也就是说,欧洲国家的情况不比大明帝国好多少。

        结果,到明历四百九十三年(公元1861年),除了加勒比海的部分岛屿之外,美洲所有殖民地都已宣告独立!

        毫无疑问,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欧洲国家,都无力改变这种状况。

        同样的,对大明帝国,以及欧洲来说,美洲殖民地宣布独立只使其所面临的局势雪上加霜。

        历史造英雄。

        如果没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出现,大明帝国将沿着历史的轨道滑向无底深渊。

        明历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在经过议政院三轮投票选举,最终由“共盟党”与“民业党”共同推举的林则徐以微弱多数当选帝国内阁首辅。

        历史的车轮,也在此刻调整了方向。

      序 不一样的历史(十四)

        华盛顿,初春时节仍然分外的寒冷。

        白宫西厅,随着最后一名穿着大明帝国官员服饰的中年人到达,与会的八国代表全部到齐。

        与另外七个国家代表不一样的是,主持会议的美国总统明显带着一丝笑意。

        这不是东道主那种礼节性的微笑,而是得意的微笑。

        相反,最后到达的帝国代表明显脸色阴沉。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对大明帝国极为不利的会议。

        另外,这次会议上将要签署的国际协议也肯定对大明帝国极为不利。

        此时此刻,正襟危坐的李鸿章并不明白,帝国首辅为什么要答应西方列强的无理要求,为什么要决定签署这份明显对帝国不利的协议。

        可是,他只是首辅的代表,无权决定帝国的未来。

        再说了,首辅乃何许人也,他能够看穿首辅的长远打算吗?

        正是在这个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李鸿章代表帝国在印有《门户开放》的文件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并且盖上了帝国的印章。

        随着美国总统最后一个签字,最后一个盖上美国的印章,这份标志着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协议正式生效!

        实际上,对帝国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解脱呢?

        自从林则徐出任帝国第一百八十四任首辅之后,帝国开始转型。除了收缩海外势力,将更多的国力用于国内发展之外,帝国还逐步与欧洲国家,以及新兴的美国签署了友好和平条约。

        此举,为帝国赢得了极为难得的喘息机会。

        当然,这并不能彻底解决帝国面临的严峻考验。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以及国内民众低下的生活水平,都是摆在帝国政府,摆在帝国内阁首辅面前的大难题。

        林则徐没有回避,也不能回避这些问题。

        到明历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林则徐卸任的时候,帝国国内的情况已经有了极大的好转。

        十年之内(当时,帝国已经出台法案,内阁首辅每界人期为五年,一般情况下,只能连任两界),帝国国内失业率从百分之三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七,工业产值从一百三十五亿金元提高到了二百五十一亿金元,人年均可支配收入从五十八金元提高到了九十七金元,国内物价水平基本保持平稳。

        即便在林则徐卸任的时候,帝国的总体国力仍然处于极为低下的程度,可是相对而言,如果没有这十年的稳定发展,没有林则徐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帝国恐怕根本熬不过这十年,早就分崩离析了。

        与此同时,世界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样处于战争“后遗症”期间的欧洲国家开始好转。

        只不过,当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美国。

        明历四百八十七年(公元1855年),美国向独立不久的墨西哥宣战。一年后,墨西哥战败投降,以战争赔款的方式,将现在的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周,亚利桑那州,以及得克萨斯州一部分割让给美国。

        面对美国的扩张,大明帝国不但没有向墨西哥(当时,在墨西哥占主导地位的是帝国【创建和谐家园】的后代)伸出援手,而是作壁上观。

        说白了,帝国也没有能力支持墨西哥,更不希望与美国开战。

        也许,欧洲国家正梦想着帝国与美国开战呢。

        尝到甜头之后,美国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变本加厉的推行扩张政策,甚至一度提出,美洲为美国后院的概念。

        只是,当时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欧洲列强,都无力与美国抗衡。

        或者说,不想与美国敌对。

        如此一来,美国获得了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历史机遇。

        当然,“倒霉”的不仅仅只有大明帝国,还有欧洲国家。

        到明历五百三十年(公元1898年),也就是“美西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已经成为了西半球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在实际上成为了美洲霸主。

        通过“美西战争”,美国不但占领了仍然在西班牙控制之下的古巴,还一举夺取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区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太平洋地区,对大明帝国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此时,大明帝国已经恢复元气,并且具备了重新发动战争的能力。

        问题是,欧洲国家也恢复了元气,甚至实力大涨。连欧洲国家都没有帮助西班牙对付美国,大明帝国有什么理由为西班牙出头?

        “靖绥政策”的结果只是更大的苦果。

        明历五百三十二年(公元1900年),刚刚打败了西班牙的美国出兵杀入日本东京湾,迫使日本【创建和谐家园】政府签署了开户通商的协议。

        到此,美国的对外扩张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大明帝国的根本利益。

        毕竟,日本是帝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即便是当初的欧洲列强,也没有把爪子伸到日本来,甚至没有进入西太平洋地区!

        当时,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了整个世界的上空。

        按照几乎所有人的猜测,大明帝国在一忍再忍之后,肯定不会再日容忍美国的挑衅行为,必然会采取军事行动,还美国以颜色。

        可最终,大明帝国不但没有向美国开战,反而提出了“利益均沾”的提议。

        这就有了李鸿章参加的“华盛顿和会”。

        在此之前,大明帝国与美国,欧洲国家已经磋商了十多轮,最终确定了《门户开放》协议的具体内容。

        按照该协议,任何签约国的海外领地都无条件的向其他签约国开放。

        也就是说,所有签约国共同享受海外领地带来的利益,以及海外市场创造的利润。

        从根本上讲,这对大明帝国没有任何好处。

        说白了,当时大明帝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并且控制着最多的海外市场。如果同等开放的话,只会产生损失。

        当然,该协议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西方国家的欢迎。

        这份协议也给帝国带来了一场不小的动荡。

        半年后,帝国首辅遭到议政院弹劾,在弹劾案付诸表决之前,首辅主动辞职。次日,帝国内阁国防大臣(即武备大臣)左宗棠受诏,出任内阁临时首辅,并且解散议政院,提前进行大选。

        三个月之后,左宗棠在得到“共盟党”与“民业党”的支持之后,顺利当选帝国内阁首辅。

        明历五百三十四年(公元1902年),刚刚上任的左宗棠宣布将本年度军费预算增加三倍。

        次年,世界上第一艘全装重型战舰“无畏”号(现代战列舰的鼻祖,装备了统一口径的主炮,用同口径的副炮取代二级主炮,并且加强了装甲,采用燃煤锅炉)在帝国江南海军造船厂下水。随后,帝国以每年三到五艘的速度开始大规模建造这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以及更加先进的战舰。

        到此,全世界都明白了过来。

        大明帝国不是不想教训美国,而是时机未到!

        随着大明帝国海军进入了“无畏舰”时代,全世界范围内的海军军备竞赛就此拉开了序幕。

        三年之内,英国,美国,法国,德国都先后开工建造了各自的无畏舰。

        到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时,大明帝国已经完成了海军的换装工作。

        当时,帝国海军一共拥有五级三十六艘无畏舰,另外还拥有三级四十二艘前无畏舰。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09: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