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巨浪》-第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爪哇海级战列舰是在南海级战列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的,可看做是南海级的改进放大版。该级战列舰原本计划建造六艘,可后四艘因为船厂工期安排不过来,在战争结束前没有来得及铺设龙骨。战后,根据《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后四艘的建造工作全部取消,已经下水舾装的前两艘也被迫拆解。

        太平洋级:

        针对帝国海军主力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以及海军在战争中对战列舰性能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全新设计的一级战列舰。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五十二年(公元1920年)初,到《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签署时,已完成了大部分基础设计。后按照条约规定,帝国停止该级战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è÷ë¼¶£º

        同为战后设计的新式战列舰,一改帝国以往战列舰重火力与防护,轻速度的特点,力求在火力、防护、速度这三项主要性能间形成完美的平衡。初步设计工作于明历五百五十二年(公元1920年)五月展开,到《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签署时,已完成了大概七成的设计工作,后按照条约规定废止。

        长江级:

        “长江”号:明历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八月八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十月二十七日下水,明历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三月九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并任舰队旗舰。明历五百七十年(公元1938年)一月返回江南造船厂,接受为期一年半的大修与全面改进。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黄河”号:明历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八月十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十一月三日下水,明历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三月二十一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并任舰队旗舰。明历五百七十年(公元1938年)一月返回大连造船厂,接受为期一年半的大修与全面改进。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该级战列舰是帝国海军唯一的“条约型战列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帝国海军舰龄最短,最先进,最强大的战列舰。因受排水量限制,该级战列舰放弃了麒麟级的设计方针,性能上注重火力与防护,降低了对速度的要求。另外,该级战列舰在设计时大量采用了太平洋级与麒麟级的设计成果,以及新兴技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随着大量新式快速战列舰服役,该级战列舰都是帝国海军的实力的代表。

        无畏舰诞生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一共设计了十五级战列舰,建造了十二级,共五十二艘战列舰。

        这些战列舰中,有四十六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四十五艘执行了作战任务,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大战期间,先后有十八艘战沉,或者因伤沉没。另外还有五艘在战后按照《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出售拆解。其余皆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陆续建成服役的新式战列舰相比,即便是长江级战列舰都显落后。但是这些曾经见证过帝国海军历史,并且伴随帝国海军走过最艰难时光的战舰并不甘寂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主宰海洋数百年的战列舰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也不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带有讽刺意味的“战舰假期”结束,随着风起云涌的“二十年休战”完结,在新的世界大战中,主宰海洋的战列舰仍然活跃在战争舞台上,用其坚固无比的铠甲为帝国遮风挡雨,用其无坚不摧的巨炮书写帝国海军的新篇章!

      战前帝国主要战舰年表(战列巡洋舰篇)

        战列巡洋舰:

        蒸汽机的出现,不但大幅度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工业革命,还彻底改变了海战的面貌,为海军战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澎湃动力,从而为建造更大、更快、更强的战舰打奠定了基础。

        从风帆蒸汽混合动力的铁甲舰,到全蒸汽动力的装甲舰,再到无畏舰,短短五十多年内,海军实力的提升幅度远远超过了之前五千年。

        进如无畏舰时代之后,海军各种战舰的分工更加明确。

        战列舰仍然是海上霸主,仍然是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以及全球地位的象征。只是,战列舰的速度并不快,且出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煤),续航能力也不突出。一般情况下,战列舰都停在港口内,或者在港口附近活动,只有在战争爆发之后,才会奔赴战场,并且决定海战的胜负。

        为了维护全球利益,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利益,保护海上商业航线的安全,显示宗主国的存在,大明帝国、英国、美国等传统海军强国在大规模建造战列舰之外,还开始大批量建造速度快,续航能力强,火力适中,装甲薄弱,比战列舰便宜得多的巡洋舰。

        可以说,在和平时期,巡洋舰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战舰。

        护航,海外巡逻,对付海盗,镇压殖民地暴乱等,都离不开巡洋舰。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巡洋舰的规模,以及巡洋舰的性能,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海外殖民地的规模,以及在全球事务中的发言权。

        可是,能对付巡洋舰的,也只有巡洋舰。

        因为速度缓慢,所以战列舰只适合舰队决战,无法在广袤的大洋上追上敌人的巡洋舰,更谈不上消灭敌人的巡洋舰。

        随着装甲巡洋舰的诞生,怎么对付敌人的巡洋舰,成为了各海军强国的难题。

        所谓的装甲巡洋舰,就是在保证火力的前提下,适当牺牲速度,提高装甲防护,使其在与敌人的巡洋舰交手中占有优势。因为装甲巡洋舰的速度仍然比战列舰快,所以仍然无法用笨重的战列舰去对付装甲巡洋舰。

        在此情况下,用有广泛海外利益的海军强国都需要一种能够对付装甲巡洋舰的战舰。

        因为大明帝国是最大的殖民地宗主国,所以帝国的这一需求最为迫切。

        也就在“无畏舰”开工建造之后,当时的帝国海军总司令王少辉元帅提出,帝国海军应该建造一种速度快,火力强,装甲适度,对所有潜在敌对国的巡洋舰用有压倒性优势的“理想型巡洋舰”。

        随即,帝国海军后勤装备处对“理想型巡洋舰”的战术要求进行了全面评估。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新式巡洋舰要想拥有绝对优势,排水量将超过一万七千吨,装备六门三百毫米主炮(当时战列舰的主炮),速度要达到二十六节(当时战列舰的速度都在二十节左右),防护需要达到装甲巡洋舰的水平。

        在帝国海军提交给内阁政府的预算中提到:这种装备有三百毫米口径主炮的战舰,可以追捕并且摧毁敌人的所有巡洋舰,并且在遭遇更强大的战舰时,凭借其二十六节的速度摆脱敌人的纠缠……这种“理想型巡洋舰”将会成为真正的巡洋舰杀手。

        在等待内阁政府拨款建造期间,帝国海军还逐步完善了“理想型巡洋舰”的使用战术。

        按照帝国海军的推测,这种集火力与速度的新型战舰可以率领己方侦察分队突破敌方轻型舰艇组成的警戒屏障,执行强行侦察任务;作为战列舰舰队的前锋与后卫,并掩护其侧翼,必要时扩大战果,或者掩护撤退;率领己方巡洋舰舰队捕捉并摧毁敌方掉队或零星游弋的舰艇。

        从帝国海军制订的战术使用守则可以看出:新型战舰,即后来的战列巡洋舰并不以战列舰为作战对象,并不参加舰队主力决战,而是以巡洋舰为作战对象,具有明确的功能性,是一种任务明确,使用范围明确,功能性非常强的战舰。

        战列巡洋舰的技术性能指标也决定了这一点。为了追求速度上的优势,并且确保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战列巡洋舰只能降低防护能力。这是战列巡洋舰的致命伤,实战也证明,战列巡洋舰在舰队战列对战中将是非常脆弱的目标。

        可是,实战中,任何舰队指挥官都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了战列巡洋舰的致命弱点。

        任何一名舰队指挥官在战场上,都会力求拥有火力优势,并且凭借火力优势打垮敌人,获得胜利。正是如此,战斗中,舰队指挥官往往将拥有强大火力的战列巡洋舰当作主力舰使用,将其投入战列决战,从而成为战场上的牺牲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德兰海战”,“马罗基海战”,“休达海战”,“与论岛海战”,乃至“爪哇海战”都反复证明了战列巡洋舰的致命弱点。

      ¡¡¡¡ÕýÊÇÈç´Ë£¬Õ½ÁÐѲÑó½¢½ö½öê¼»¨Ò»ÏÖ¡£

        大战后,世界各国都停止了战列巡洋舰的建造工作,在役的战列巡洋舰要么按照条约规定退役销毁,要么被改造为快速战列舰。

        只是,战列巡洋舰并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只要还有敌人的巡洋舰在大洋上活动,只要巡洋舰还对各国赖以生存的海上交通线构成威胁,只要战列舰还没有便宜到可以大批量建造,各海军强国就需要一种能够在大洋上追上巡洋舰,并且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并且能够应付巡洋舰的反击,可以大批量建造,并且成本低廉的战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海上破交作战日益活跃。

        面对残酷的现实,包括大明帝国在内,顶替战列巡洋舰的“大型巡洋舰”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成为了各国海上生命线的守护神。

        闪电级:

        “闪电”号:明历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十月八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下水,明历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八月九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帝国远征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十月十一日,该舰所在的“前卫编队”首先与敌舰队遭遇,激烈交战中,弹药库被击中,在大爆炸中沉没,全舰官兵仅三人获救。

        “雷霆”号:明历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十月十一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十二月四日下水,明历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八月十五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帝国远征舰队,在“马罗基海战”中编入“前卫编队”,战沉。

        “风暴”号:明历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十月十四日在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十二月十日下水,明历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八月二十二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帝国远征舰队,参加“马罗基海战”,战沉。

        “骤雨”号:明历五百三十九年(公元1907年)十月十八日在青岛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十二月十八日下水,明历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九月三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五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帝国远征舰队,参加“马罗基海战”,战沉。

        作为帝国第一级战列巡洋舰,闪电级被赋予厚望。只是,因为船厂的建造工期安排,该级战列巡洋舰的开工时间晚了一年多,最终没能成为世界上第一级战列巡洋舰(英国的无敌级战列巡洋舰在公元1909年3月服役)。正是如此,该级战列巡洋舰动工时,其设计进行了大范围修改,比如将四座主炮炮塔全都设在了中轴线上,从而提高了战舰火力的有效性。建成时,该级巡洋舰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先进的巡洋舰,并且被誉为帝国海军的希望。只是,在实战中,该级战列巡洋舰的表现不尽人意,全都在“马罗基海战”中战沉。因此,很多人借此批评战列巡洋舰,认为战列巡洋舰没有丝毫存在的价值。可是,正是首先投入的“前卫编队”拖住了敌人的主力舰编队,为随后赶到的远征舰队主力编队争取到了时间,并且最终迫使实力占有优势的敌舰队撤出战斗。从这一点上来看,战列巡洋舰在战斗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当然,闪电级的糟糕表现,除了设计上的致命缺陷之外,舰队指挥官使用不当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归根结底,作为帝国海军战列巡洋舰的“开山之作”,闪电级战列巡洋舰开辟了一个时代,同时也暴露出了战列巡洋舰的诸多不足。

        快速级:

        “快速”号:明历五百四十二年(公元1910年)五月八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四月七日下水,十一月二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远征舰队,在“马罗基海战”中遭到重创。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三月,在返回帝国,途径亚松森岛时沉没。

        “敏捷”号:明历五百四十二年(公元1910年)五月五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四月四日下水,十一月八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远征舰队,在“马罗基海战”中遭到重创。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回到帝国本土。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战沉。

        “机智”号:明历五百四十二年(公元1910年)五月十一日在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四月十四日下水,十一月十五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远征舰队,在“马罗基海战”中战沉。

        “灵巧”号:明历五百四十二年(公元1910年)五月十三日在青岛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四月二十一日下水,十一月二十四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远征舰队,在“马罗基海战”中遭受重创。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返回帝国本土,十一月参加炮轰长崎的突袭行动。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战沉。

        严格的说,快速级是闪电级的改进型。闪电级还在建造的时候,海军就提出了全面改进的要求。除了没有通过增强装甲厚度来提高战舰的生存能力之外,快速级采用了当时出现的几乎所有新技术来提高战舰的生存能力,比如带有自动关闭阀门的弹药提升通道,弹药库自动注水系统等等。正是这些改进,使快速级在“马罗基海战”中的表现比闪电级好得多。可是,舰队指挥官的不恰当使用仍然使其难逃噩运。

        虎级:

        “虎”号:明历五百四十四年(公元1912年)七月七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五月十五日下水,十二月八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远征舰队,参加“马罗基海战”与“休达海战”。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返回帝国本土,十一月参加炮轰长崎的突袭行动。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战沉。

        “狮”号:明历五百四十四年(公元1912年)七月十一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五月二十日下水,十二月十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远征舰队,在“马罗基海战”中舵机受损。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返回帝国本土,十一月参加炮轰长期的突袭行动。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受重创。明历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条约规定,退役封存,并且于两年后出售拆解。

        “豹”号:明历五百四十四年(公元1912年)七月十二日在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五月十八日下水,十二月十五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远征舰队,参加“马罗基海战”与“休达海战”。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六月返回帝国本土,十一月参加炮轰长崎的突袭行动。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战沉。

        “龙”号:明历五百四十四年(公元1912年)七月十八日在青岛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五月二十二日下水,十二月二十一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四十七年(公元1915年)编入远征舰队,在“马罗基海战”中受创。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返回帝国本土,十一月参加炮轰长崎的突袭行动。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明历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条约规定退役封存,并于两年后出售拆解。

        设计初期,帝国海军已经意识到战列巡洋舰在防护上的缺陷将是其致命伤,因此明确提出加强重点部位的防御。为了将排水量(成本)控制在海军的规定范围之内,虎级战列巡洋舰不得不削弱,甚至放弃次要部位的防御,将装甲集中敷设在炮塔,弹药库,锅炉舱,司令塔等重点部位。“马罗基海战”中,四艘虎级战列舰编入了“右卫编队”,没有参加主力决战,全都逃过了劫难。可是其存在的缺陷仍然非常明显。战后,仅存的两艘也按照《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规定拆解。只是,其“重点防护”的思想被继承了下来,在帝国新式战列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甚至成为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标准之一。

        鹰级:

        “鹰”号: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五月七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三月一日下水,十月八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参加“与论岛海战”。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受重创。明历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条约规定退役封存,并于两年后出售拆解。

        “鸠”号: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五月八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三月三日下水,十月十一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参加“与论岛海战”,十一月参加炮轰长崎的突袭行动。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战沉。

        “鸮”号: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五月十一日在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三月八日下水,十月十四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一月,参加炮轰长崎的突袭行动。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明历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条约规定退役封存,并于两年后出售拆解。

        “鹞”号: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公元1914年)五月十七日在青岛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三月十七日下水,十月二十八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参加“与论岛海战”,十一月在炮轰长崎的突袭行动中受创。明历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条约规定退役封存,并于两年后出售拆解。

        作为帝国海军在大战爆发前开工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巡洋舰,鹰级并不仅仅只是虎级的改进型。鹰级首先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比如三联装主炮,十二米测距仪等等。只是,其服役时战争已经爆发,从而错过了远征北大西洋的机会。作为一级战列巡洋舰,鹰级的性能并不落后,可是却并不适应帝国海军的战术要求。这从战后帝国将该级三艘战舰全部销毁中就能看得出来。

        坚韧级:

        “坚韧”号:明历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三月二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一月七日下水,八月四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一月,参加炮轰长崎的突袭行动。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明历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条约规定退役封存,并于两年后出售拆解。

        “坚毅”号:明历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三月五日在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一月十一日下水,八月十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8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明历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条约规定退役封存,并于两年后出售拆解。

        “坚定”号:明历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三月八日在广州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一月八日下水,八月十一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十月,参加炮轰长崎的突袭行动。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战沉。

        “坚决”号:明历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三月十一日在青岛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一月十二日下水,八月二十四日建成,编入帝国东洋舰队。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五月,参加“爪哇海战”。明历五百五十三年(公元1921年)八月,按照条约规定退役封存,并于两年后出售拆解。

        “坚强”号:明历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四月九日在高雄造船厂开工建造,十一月二十七日,在舰体已完成七成建造量的情况下停工,并于次年一月拆解。

        “坚实”号:明历五百四十八年(公元1916年)五月一日在马尾造船厂开工建造,十月二十七日,在舰体已完成近七成建造量的情况下停工,并于次年一月拆解。

        作为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一级战列巡洋舰,坚韧级一改鹰级的特点,非常重视火力与速度,防护极为薄弱。“日德兰海战”中,战列巡洋舰的拙劣表现让帝国海军对其失去了兴趣,该级最后两艘都没能建成。战后,除战沉的“坚定”号之外,其他三艘全被销毁,也足以证明帝国海军放弃了对战列巡洋舰的“奢望”。

        果敢级:

        “果敢”号: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四月七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次年三月四日下水,十月七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八月,返回江南造船厂,接受为期一年的大修与改进。明历五百七十年(公元1938年)一月,返回江南造船厂,接受为期一年的大修与全面改进。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是帝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巡洋舰,原本计划建造六艘,后来仅建造一艘。作为帝国在战争结束前服役的最后一型主力舰,果敢级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并且针对战列巡洋舰在战斗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大幅度改进。只是,战列巡洋舰的致命缺陷,即贫弱的防护能力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战后,“果敢”号作为帝国海军最大的主力舰(在德国海军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服役之前,“果敢”号是仅次于英国“胡德”号的,世界第二大主力舰),一直是帝国海军实力的象征。只是,与同为战列巡洋舰的“胡德”号完全不一样,“果敢”号接受了全面改进,而且得到了正确的使用,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比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拙劣的战列巡洋舰好得多。

        作为一个特殊的舰种,战列巡洋舰一直饱受争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糟糕表现,几乎使所有海军专家都认为战列巡洋舰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实际上,也不能全盘否认战列巡洋舰作为一种重要战舰的意义。

        导致战列巡洋舰在战争中表现糟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其脆弱的防护能力,而是舰队指挥官没有能够将其摆在正确的位置上。

        本来,战列巡洋舰就不是为舰队决战而设计的。

        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使用,战列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不会如此糟糕。也正是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衍生品——大型巡洋舰才得到了海军将领的正确认识与正确使用。

        从这个角度讲,战列巡洋舰并没有消亡,而是以另外一种面孔出现在了战场上,并且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战前帝国主要战舰年表(巡洋舰篇)

        巡洋舰:

        早期,巡洋舰被称为“护卫舰”,专指比战列舰小,速度快,装甲薄弱,续航力强大的战舰。这些战舰一般执行巡逻、传递邮件、破坏敌人海上航线的任务,同时兼顾保卫海外殖民地,保护己方商船等任务。

        一般情况下,“护卫舰”不参加舰队决战,即便遭遇敌方战列舰,也能轻易逃脱。

        海战进入蒸汽时代之后,“护卫舰”的吨位逐渐增大,火力逐渐增强,防护也逐渐提高,但是仍然不具备参加舰队决战的能力。同时,“护卫舰”的任务范围也随之扩大,其存在的意义出现了明显变化,风帆时代的“护卫舰”成为了巡洋舰。

        在驱逐舰出现之前,巡洋舰一直填补着战列舰与小型战舰之间的空白。驱逐舰出现之后,巡洋舰与驱逐舰的主要区别就是:单独远洋作战能力。

        随着海上贸易日显重要,“海上生命线”成为各个强国的生存基础,巡洋舰在海军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当时,破坏敌方的海上生命线,保护己方的海上生命线,成为了各国海军的主要任务。

        为此,巡洋舰衍生出了不同的种类。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装甲巡洋舰与快速巡洋舰。

        顾名思义,装甲巡洋舰就是在保证火力的基础上,适当牺牲速度,提高战舰的防护能力,使其具备对付敌方巡洋舰的能力。另外,对一些无力建造战列舰,或者无法大规模建造战列舰的国家来说,装甲巡洋舰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俄罗斯就曾经大规模建造装甲巡洋舰,并且用其顶替战列舰在海军中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装甲巡洋舰可以伴随主力舰执行作战任务,但更多的时候,装甲巡洋舰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速度慢得多的商船护航,对付前来袭击商船的巡洋舰,并且维持海外殖民地的统治权。

        快速巡洋舰走的则是另外一个极端,即通过牺牲火力与防护,尽最大限度的提高速度与续航能力。因此,快速巡洋舰只有两个任务:侦察与海上袭击。

        在舰队作战中,快速巡洋舰主要承担侦察任务。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2 09: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