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即便海军一直将江南造船厂当作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可是海军需要的是最好的战舰。
全面审核了青岛造船厂的设计方案之后,海军决定放弃采购江南造船厂设计的省级丙型战列舰,再加上一笔拨款,直接采购六艘新式战列舰。当时,海军已经将采用450毫米口径主炮的战列舰归为“超战列舰”。如同当年帝国海军将采用350毫米口径主炮的无畏舰划为“超无畏舰”一样,这一划分标准也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认可。
当然,因为设计经验方面的欠缺,青岛造船厂的设计方案有不少的毛病。
最终,帝国海军还是责令青岛造船厂与实力最强大的江南造船厂共同完成设计,并且让大连造船厂,广州造船厂,高雄造船厂与马尾造船厂都派遣了工程师参与设计工作,以便在批量建造的时候减少麻烦,加快建造进度。
当时,为此事还闹出了一段小插曲。
因为海军指定汪华华为新式战列舰的总工程师,而汪华华是江南造船厂的总工程师,青岛造船厂认为海军偏袒江南造船厂,并且想借此让江南造船厂掌握青岛造船厂的核心技术,所以青岛造船厂将海军告上了法庭,要求海军修改设计工作安排,由青岛造船厂的工程师担任总工程师。
当然,战时情况下,青岛造船厂的“申诉”不会得到授理。
后经帝国议政院军事委员会与帝国内阁的调解,青岛造船厂撤消了诉讼,海军造船厂也增设了一个首席副总工程师的位置,并且由青岛造船厂派的首席副总工程师负责关键技术,汪华华只负责总体设计。另外,其他四家造船厂也都有一个副总工程师的名额,并且负责其主要技术的管理。
结果,在汪华华的主导下,青岛造船厂的原始设计方案几乎被彻底推翻。
比如,为了限制排水量,青岛造船厂采用了四座双联装炮塔。当时江南造船厂正在研制450毫米口径舰炮的三联装炮塔,所以汪华华将四座双联装炮塔改成了三座三联装炮塔,并且既用省级战列舰的设计经验,设置了三层式弹药舱。
另外,青岛造船厂过于重视速度,结果导致动力设备严重超标。在海军的要求下,汪华华将新式战列舰的速度指标修改为30节,从而大大减少了动力设备,用空出的空间,以及多余的重量增强了战列舰的生存能力。
当然,舰体宽度也直接扩大到了37米,而不是最初的35米。
因为改动巨大,所以副炮的设置,舰桥的设置都做了大范围的修改。可以说,重新设计之后,基本上看不到青岛造船厂提供的第一版设计的影子了。
当然,因为六家造船厂通力合作,所以新式战列舰的设计工作进展非常神速,在七十六年年底就基本上完成,这仅比海军要求的时间多了不到三个月。毫无疑问,对重新设计一款战舰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此时,美国海军的蒙大拿级战列舰已经开工建造。
帝国海军再也等不起,拿到还没有进行最终修订的设计方案之后,海军就向六家造船厂下达了第一批六艘战列舰的订单,同时要求汪华华领导的设计团队必须在战列舰的建造过程中完成所有细节设计,不得因此耽搁建造进度。
为了与以前的战列舰进行区别,海军将该级战列舰命名为“海军元帅”级战列舰。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61500吨,满载排水量:70850吨,最大排水量:76450吨;总长:284米,水线长度:273.5米,型宽:37米,吃水:11.6米;定员:1947人(充当旗舰时为2094人)。
锅炉:8台七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五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2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0节,续航力:18500海里/16节。
主炮:9门七十五年型450毫米/L50型舰炮(3×3),副炮:18门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6×3),速射炮:20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10×2)。
主装甲带:350-480毫米,装甲甲板:220-270+80毫米,露天甲板:50毫米,装甲隔舱:150毫米,炮塔:240-640毫米,炮座:480-560毫米,司令塔:560-640毫米。
毫无疑问,除了速度之外,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在各方面都超越了当时的战列舰。
“超战列舰”的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当然,强大的战斗力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该级战列舰的采购价格竟然达到了省级乙型战列舰的二点四倍!其中,主要就是九门主炮的价格高得吓人。
结果,帝国海军准备用来采购两批该级战列舰的预算只订购了一批。
当然,这种巨大的付出换来的绝对是无人能匹的强大战斗力,同时也将当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美国避入了绝境。
换句话说,蒙大拿级建造出来之后,就面临着落后挨打的局面。
其十六英寸主炮几乎不可能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打穿海军元帅级的主装甲带。相反,海军元帅级的主炮可以轻易轰穿蒙大拿的装甲。
为此,美国海军不得不临时提高了蒙大拿级的防护标准,使其排水量彪升到了60000吨以上,速度也猛降到了27节,而不是最初设计时的33节(实际上,按照最初设计标准,蒙大拿级的速度也只有30节)。
更重要的是,海军元帅级拉开了“超战列舰”登上海战舞台的序幕。
当时,美国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制十八英寸(相当于457毫米)口径的舰炮,而且最初打算用在蒙大拿级战列舰之上。只是美国也遇到了一样的问题,大口径舰炮的研制工作久拖无果,才不得不在蒙大拿级上继续使用十六英寸舰炮,并且为其增加一座炮塔。
显然,蒙大拿级的对手是省级乙型战列舰,而不是海军元帅级战列舰。
在此情况之下,美国海军不得不在主炮没有设计成功的情况下,提前展开了“超战列舰”的设计工作,这就是后来的波多黎各级战列舰。
可以说,美国的波多黎各级战列舰基本上全盘抄袭了海军元帅级的设计思路。
三座三联装十八英寸主炮炮塔,480毫米厚的主装甲带,28节的最快速度,以及超过了60000吨的排水量。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波多黎各级也可以看作是蒙大拿级的衍生品。
另外,战争打到这个时候,美国已经很难跟上帝国的步伐了。
即便其十八英寸舰炮的设计工作在波多黎各级开工建造期间顺利完成,但是美国海军第一批订购的六艘波多黎各级战列舰的完工时间要比帝国海军订购的六艘海军元帅级晚了大概一年。
另外,帝国海军最终建造了十二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而美国只建成了六艘波多黎各级战列舰。显然,美国的国力已经在战争中严重透支了。
即便美国还在战争后期设计出了总统级,也是美国海军的第二种“超战列舰”,并且一口气订购了十二艘,可是在这个时候,即便有再多的战列舰,也不可能帮助美国赢得战争,更不可能帮助美国避免战败的结局。
从这个层面上讲,海军元帅级的出现,最终奠定了帝国海军在战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
当然,战争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帝国海军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即便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帝国海军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更没有停止追求更强大战舰的脚步。
登峰造极——海洋级战列舰
按照服役时间:太平洋号,印度洋号,大西洋号,北冰洋号,爪哇海号,北海号(后两艘在战后服役)。
……
如果说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开启了“超战列舰”的时代,那么帝国海军对这种战列舰并不是感到完全满意,最大的问题还是火力密度。
帝国海军已经认识到,九门主炮很难在海战中发挥出足够的火力密度。
提高火力密度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主炮数量。虽然提高主炮的射击速度也能增强火力密度,但是提高射速的副作用非常大。比如,过快的射速对主炮身管的烧蚀非常严重,而在海战中,不管是近战还是远战,只有打击对象是敌人的战列舰,主炮就得全装药发射穿甲弹,而不可能减少装药量,以降低穿甲弹的穿透威力。射速过高,将导致炮管无法及时散热,从而导致膛线快速磨损,最终使炮管迅速报废。
另外,提高射速也不但不能保证炮击精度,还将迅速消耗炮手的体力与精力。
反正,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考虑过提高战列舰的主炮射速。
如此一来,帝国海军在提出下一级战列舰的战术指标时,就明确提到,至少要增加两门主炮。显然,最可靠的方案像省级乙型战列舰那样,通过加长舰体,增加舰宽来增加一座三联装炮塔,使主炮的数量达到十二门。
因为海军元帅级的最后设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汪华华领导的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队伍完成的,所以海军这次直接将设计工作安排给了江南造船厂,并且再次任命汪华华为总工程师,负责该级战列舰的所有设计工作。
只是,汪华华并没有能够看到这级战列舰最后的英姿。
在设计工作完成之后,因为多年积劳成疾,帝国最伟大的,也是最有才华的舰船设计工程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病逝的时候,汪华华年仅51岁。可以说,这个年纪是绝大部分船舶总工程师的黄金年龄。在此之前,汪华华一共主导了七级战列舰,三级大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并且在其他十多级战舰的设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毫无疑问,他的成就几乎是所有后来者都无法超越的。
去世之后,帝国海军、帝国议政院、帝国内阁与帝国皇室先后追授其最高荣誉勋章。
汪华华也成为了帝国历史上,唯一荣获了“海军荣誉勋章”,“帝国议政院荣誉勋章”,“帝国荣誉勋章”与“帝国皇室荣誉勋章”的船舶工程师。另外,帝国皇室还追授其为帝国世袭伯爵(平民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其爵位由其子嗣继承。
可以说,这些巨大的荣誉都不足以表彰汪华华在战争期间为帝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也许,他最想看到的不是那些金灿灿的勋章,而是由他设计的最后一级战列舰的雄伟身姿吧。
当然,战争不会因为汪华华的离去而停止。
在由江南造船厂的副总工程师完成了最后的细节设计之前,帝国海军就下达了第一批六艘的订单,并且将其命名为“海洋”级战列舰。建造工作随即就紧锣密鼓的展开,当时很多工程师与老资格的技术工人都自觉的放弃了休息时间,似乎他们想用亲手建造的战列舰来告慰已经离去的总工程师,让汪华华的在天之灵知道,他用生命的最后一点热量所做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正是如此,第一批海洋级战列舰的建造工期竟然比第二批海军元帅级还短了三个月!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65750吨,满载排水量:73200吨,最大排水量:78450吨;总长:287.6米,水线长度:274.5米,型宽:37米,吃水:12米;定员:2284人(充当旗舰时为2421人)。
锅炉:8台七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七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3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9节,续航力:21000海里/16节。
主炮:12门七十五年型450毫米/L50型舰炮(4×3),副炮:24门七十七年型150毫米/L55型舰炮(8×3),速射炮:20门七十七年型130毫米/L55型舰炮(10×2)。
主装甲带:350-480毫米,装甲甲板:220-270+8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装甲隔舱:150毫米,炮塔:200-640毫米,炮座:480-560毫米,司令塔:560-640毫米。
很明显,海洋级是海军元帅级的火力加强版。
其实,在汪华华的最初设计构想中,不但要加强火力,还要全面加强防御,以应对美国海军的波多黎各级战列舰装备的十八英寸主炮的威胁。以当时的条件,标准排水量必然增加到70000吨以上,从而使战舰的航速降低到27节左右。
只是,在完成最终的设计之前,汪华华就去世了。
接替他的副总工程师没有能够完全按照他的理念完成设计,而只是简单的加强了战列舰的火力,没有将防护水平同等提高。
当然,防护上的问题并不严重。
本来海军元帅级的防护水平就是按照450毫米重型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设计的,而美国的十八英寸舰炮在使用重型穿甲弹的情况下,穿甲能力比帝国海军的450毫米舰炮低了大概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海军元帅级的防护是足够的,因此就没有多大的必要加强海洋级的防护能力。
当然,从提高生存力的角度考虑,加强防御不会有坏处。
作为世界上最后一级设计,并且建成服役的战列舰(最后建成的是德国海军的威廉皇帝级战列舰),海洋级代表了战列舰——这个称霸海洋数百年的海上霸主的终极实力,也绝对算得上是战列舰中登峰造极的作品。
论排水量,论火力,论装甲防护,无一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
当然,随着大战进入尾声,海洋级也成为了战列舰的绝唱。
当时,帝国海军订购的第一批六艘之中,只有四艘在战争结束前建成服役,最后两艘拖到了战后才服役。主要原因就是帝国内阁政府削减了军费投入,特别是海军的军费。另外,海军得把军费花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用来建造登陆舰,建造其他各类更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战舰。
结果,第二批六艘的订单还没有下达,海军就撤消了建造令。
相对而言,六艘海洋级战列舰在战后的命运要比那些在战争结束之后就陆续退役,并且拆解出售的战列舰幸运得多。
战后,六艘战列舰都服役了十多年,然后被封存。
在随后的数十年之中,六艘战列舰由先后三次重新加入海军的战斗序列,为帝国继续征战。
最重要的是,这六艘战列舰在服役近五十年,宣布退役之后,均返回了出生地,并且改建成了海军博物馆,供帝国百姓,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参观游览。因此,即便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六十多年,帝国的年轻一代仍然能够在这六艘停靠在码头旁的战舰上体会到当年先辈驾驭着它们征战全世界的飒爽英姿。
可以说,六艘海洋级战列舰退役之后,在另外一个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作为教育帝国百姓的工具,海洋级在让帝国年轻一代认识到了帝国海军强大实力的同时,也让帝国年轻一代认识到了数百年来先辈为国家强大,为民族兴旺做出的巨大贡献,更让帝国年轻一代认识到了海洋与海军的重要性。
如同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港口看到那些威武雄壮的战舰之后,都会萌发参加海军,在海洋上为帝国建功立业的念头一样。当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踏上海洋级战列舰的甲板时,谁能保证他们不会萌发同样的念头,谁能保证他们中间不会诞生如同陈渊洋、袁承宗那样的,驾驭着战舰,为帝国在四大洋上征战的海军名将呢?
序 不一样的历史(一)
永乐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421年12月25日),幔巴撒(现肯尼亚蒙巴萨)港。
昔日宁静的港湾内停泊着数以百计,大大小小的远洋帆船;码头上,一群身着锦衣卫服饰的海员正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将两头身高两丈,头上长着一对犄角,身着斑纹的“瑞兽”装进硕大的宝船。
这是当地酋长献给远在万里之外,从未见过的大明皇帝的礼物——“麒麟”。
实际上,它并不是东方传说中的“麒麟”,而是非洲大陆上极为常见的动物——长颈鹿。
宝船船尾处,一名约莫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傲首而立,举目眺望着南面的大海。他就是这只船队的“司令官”,曾经救过现今皇上,六次率领船队远航的郑和!
在他身旁,则是来自浙江绍兴的通事(翻译)马欢。
码头上,在数十人的努力之下,两头桀骜不驯的“麒麟”被强行塞进了宝船的货舱。为了容下这两头“瑞兽”,还拆掉了货舱上方的两层甲板。不多时,一名身着正五品锦衣卫官服的中年人登上了船尾的平台。
他就是这只船队的副史,曾经四次随同郑和远航的王景弘。
“大人,货物都已备妥,船队随时可以出发。”
随着呼呼的海风声,郑和转过身来,悠悠说道:“是啊,该回去了。”
王景弘与马欢对视一眼,同时听出了郑和这番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并且感到一丝不安。
来到幔巴撒已经半个月了,按照礼仪,他们拜访了当地酋长,并且赠送了从国内带来的丝绸、绫罗、麻绢、茶叶等礼品。酋长也在昨日前来拜会,并且赠送了“麒麟”,狮子,以及一箱珍贵的蓝宝石。
在此之前,船队在大海上航行了足足八个半月,途径占城、彭亨、旧港、亚路、苏门答剌、南巫里、别罗里、溜山、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等地。
相对于前五次,这次远航到达的地方最为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