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一点,是以前任何一种大型巡洋舰都没有的能力。也正是如此,大战期间,蛇级巡洋舰上的医官拯救了上千名官兵的生命,并且使舰队在执行长达数个月的作战行动时,让舰队指挥官不必顾虑伤病产生的影响。
也正是如此,实战中,除非情况万分危急,不然舰队指挥官总会让一艘蛇级留在后面,而不是让所有的蛇级巡洋舰冲到第一线去。
由此可见,蛇级大型巡洋舰是一种非常有特色,也非常有针对性的战舰。
在蛇级出现之前,帝国海军的破交舰队只算得上是一群在海上游弋的破交舰,还算不上真正的舰队。蛇级之后,破交舰队才名副其实,成为了可以在海上连续活动数个月的战斗舰队。
战争期间,帝国海军破交舰队的最长活动时间纪录为一年又八个月零二十七天!
如果没有蛇级大型巡洋舰,任何一支舰队都不可能在海上活动这么久的时间。
可以说,蛇级大型巡洋舰在战争期间做出的贡献绝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战舰!
风驰电掣——鹰雕级大型巡洋舰
海鹰号,雀鹰号,灰腹鹰号,凤头鹰号,红胸鹰号,非洲鹰号,灰鹰号,褐鹰号,黑背鹰号,棕颈鹰号,白头鹰号,苍头鹰号,灰头鹰号,隼鹰号,双色鹰号,歌鹰号,长尾鹰号,赤鹰号,猎鹰号,鹤鹰号,鹰雕号,冕雕号,冠雕号,角雕号,黑栗雕号,猛雕号,白腹雕号,隼雕号,金雕号,白肩雕号,草原雕号,乌雕号,黑雕号,细嘴雕号,林雕号,海雕号,短尾雕号,蛇雕号,渔雕号,小雕号。
……
蛇级的建造工作还没有开始,广州造船厂就向海军提交了另外一份设计方案。
这就是后来有名的鹰雕级大型巡洋舰的初始设计方案。
作为帝国有名的四大造船厂之一,广州造船厂的历史与江南造船厂一样悠久。在风帆时代,广州造船厂还是帝国海军实力最强大的造船厂,其建造的风帆战舰占到了帝国海军所有战舰的百分之四十!
只是,在蒸汽动力取代了风帆之后,广州造船厂故步自封,被江南造船厂迅速超越。
几十年来,广州造船厂的规模一直在缩小。虽然在战争爆发前,广州造船厂仍然是帝国第四大造船厂,能够承担所有大型战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但是其实力明显不如江南造船厂与大连造船厂,就连后起的高雄造船厂与马尾造船厂都比不上。
可想而知,广州造船厂当时面临的情况有多么窘迫。
如果不是战争爆发,恐怕广州造船厂很有可能倒闭。
与其他大型造船厂都有附属的,专门负责建造普通战舰的造船厂一样,广州造船厂与湛江造船厂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相对而言,湛江造船厂更有活力,在帝国海军中的地位比广州造船厂高得多。
因此,很多人认为,鹰雕级的设计工作是由湛江造船厂完成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发现帝国海军越来越重视执行破交作战任务的大型巡洋舰之后,在前几轮通用巡洋舰的设计竞标中败下阵来的湛江造船厂立即嗅到了机会。可是大型巡洋舰属于大型战舰,其设计与建造工作一直是由甲类造船厂负责的,而湛江造船厂只属于乙类造船厂,没有参加大型巡洋舰设计竞标的资格。
在此情况下,湛江造船厂开始与“老东家”合作。
也就是说,由湛江造船厂出人出力完成设计工作,然后以广州造船厂的名义提交给帝国海军。
这一招很快就收到了效果。
为了能够引起海军的重视,湛江造船厂在设计鹰雕级的时候选择了一个更高的起点。其设计基础来源于岛级通用巡洋舰,而不是功臣级通用巡洋舰。另外,在火力配备上也全面向更高级别看齐。
当时,蛇级的很大一部分设计基础是来源于功臣级!
也就是说,鹰雕级的“底盘”比蛇级领先了足足两代,其性能自然更加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湛江造船厂的工程师严格的控制了建造成本,在尽量采用先进设计历练的同时,大量采用了一些成熟设备,特别是对主要性能没有多大影响的方面,采用成熟设备能够极大的降低采购价格。
当然,降低采购价格的负面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比如,鹰雕级只配备了八名医官,而且没有像蛇级那样配备全套医疗与外科手术设备。鹰雕级的官兵生活空间也相对狭小,服役之后受到了很多官兵的抱怨。其战舰内的隔音设备更是能减就减,结果导致在服役之后不得不进行改进。战舰的上层建筑也相对偏小,导致军官很是不满。
反正,这就是一种用来作战的战舰。
按照湛江造船厂工程师的设计观点,鹰雕级是战舰,而不是“邮船”。生活条件简陋一点,对官兵的影响不会很大,毕竟军人不是游客,其架舰出海的目的是打击敌人,而不是游览观光。
当然,在战斗力方面,鹰雕级不但没有削减,反而大量采用了新装备。
比如,其主炮就决定采用当时正在开发的240毫米新式舰炮(七十六年型,只是因为赶工期,第一批鹰雕级装备的还是蛇级上的七十三年型舰炮),电子设备也采用了最先进的搜索雷达与火控雷达。最初的时候,工程师甚至打算用150毫米舰炮做副炮,只是在考虑到排水量之后,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真正引起海军注意的,还是其低廉的价格。
通过设计审核时,其采购价格只有蛇级的百分之八十五。这多多少少都让海军的审核官员感到惊讶,毕竟鹰雕级采用的是更先进的舰体。因为第二批针对官兵的反映做了改进,所以其实际采购价格与蛇级相当。海军在订购第二批的时候,也要求改善官兵的生活环境,结果第二批的采购价格达到了蛇级的百分之九十七。
当然,在更好的舰体基础上,能够将价格控制下来,这足以让海军下定采购决心了。
七十六年(44年)四月份,就在海军采购了第一批蛇级之后,随着各大造船厂的新船台投入使用,海军立即订购了第一批二十艘,并且将其命名为“鹰”级大型巡洋舰。
当时,湛江造船厂也获得了特别批准,与崇明造船厂、威海造船厂、基隆造船厂一同参加了建造工作,因此建造该级大型巡洋舰的造船厂达到了十家!
该年年底,帝国海军下达了第二批二十艘的订单。
因为第二批有所改进,所以海军将其命名为“雕”级。后来,第一批二十艘按照第二批的标准做了改进,所以一般情况下,这两批四十艘大型巡洋舰被统称为“鹰雕”级。
其主要性能为(第二批):
标准排水量:24250吨,满载排水量:28450吨,最大排水量:31950吨;总长:221.7米,水线长度:215.8米,型宽:25.1米,吃水:9.7米;定员:837人。
锅炉:8台七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五年型(乙型)蒸汽轮机,功率:21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7.5节,续航力:23000海里/18节,或者29000海里/16节(前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破交作战,后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护航作战)。
主炮:9门七十六年型240毫米/L58型舰炮(3×3),副炮:16门七十七年型(第一批在改进之后仍然采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5型舰炮(8×2);鱼雷:2具三联装鱼雷发射器(各备雷20条)。
主装甲带:800-200+80毫米,装甲甲板:50-160+80毫米,装甲隔舱:110毫米,炮塔:20-280毫米,炮座:280毫米,司令塔:160-280毫米。
与蛇级相比,鹰雕级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换了主炮与副炮,使火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是在去掉了一些与战斗无关的设备之后,排水量有所降低,加上本来就更有优势的舰体设计,其速度达到了创纪录的37.5节,从而使其成为了帝国海军中速度最快的大型巡洋舰。结果,实战中,舰队指挥官往往会让鹰雕级去执行前进侦察任务。如果遇到敌人的老式战舰,舰队指挥官还往往会让鹰雕级去充当观察舰,为那些配备了300毫米舰炮的大型巡洋舰提供炮火引导信息。
三是其装甲敷设全面采用了“重点防护”理念,使其实际防御能力比蛇级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鹰雕级在战斗中的表现往往比蛇级好得多,特别是在追逐敌人的护航战舰时,鹰雕级的防护能力让其敢于迫近敌人的护航战舰。
最后就是其出色的续航力,这也是因为减少了很多与战斗无关的设置后,用多余的舰体空间安排了更多的油舱,使其载油量超过了蛇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续航力。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说蛇级是一种综合能力非常强,而且很有特色的大型巡洋舰,那么鹰雕级就是一种全面侧重作战,几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大型巡洋舰。可以说,两者的设计出发点就不一样。
当然,鹰雕级在战场上的表现往往会让人感到惊叹。
在有备案的一次战斗中,隼鹰号在追上了两艘护航轻巡洋舰,并且将其击沉之后,又返身杀回,追逐了二百多海里,击沉了四艘逃跑的快速货轮。在此期间,隼鹰号以35节的速度连续航行了十一个小时,而且战斗时的平均航速超过了30节!
因为很多时候要充当舰队的炮火观察舰,所以鹰隼级在战斗中的速度往往超过了30节,即便是在与敌人的巡洋舰对抗时,其平均战斗航速都很少低于24节。如此快的作战速度,让很多指挥官都不得不感叹,如果鹰隼级在作战舰队服役,驱逐舰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当然,即便帝国海军再有钱,也不可能将大型巡洋舰当作驱逐舰使用。
¡¡¡¡Ó¥öÀ¼¶Ò²ÒÔÆä·É¿ìµÄ×÷Õ½ËٶȶøÌìÏÂÎÅÃû£¡
完美变身——胜利级大型巡洋舰
胜利号,凯旋号,辉煌号,成功号,进取号,荣誉号,光辉号,勇敢号。
前进号,英雄号,华章号,无惧号。
……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巡洋舰服役,海上绞杀战迅速达到了【创建和谐家园】。
当鲨鱼级,蛇级与鹰雕级陆续服役的时候,帝国海军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够充当破交舰队旗舰的战舰数量严重不足!
当时帝国海军一共采购(或准备采购)了144艘大型巡洋舰,其中只有36艘具有完备的旗舰功能(海外领地级因为省去了大量指挥设备,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充当备用旗舰,而不是真正的旗舰)。另外,随着帝国海军在直布罗陀部署的通用巡洋舰加入破交作战行动,以及大量补给舰服役,在太平洋战场上通用巡洋舰也参加了破交作战行动。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需要更多的能够担任破交舰队旗舰的大型巡洋舰。
采购更多的海军上将级不是不可以,只是帝国海军认为没有这个必要。
道理很简单,当时协约国已经没有几艘老式战列舰可以用来执行护航任务了,而海军上将级的主要设计目的是用来对付敌人的老式战列舰。如果要对付的仅仅是敌人的大型巡洋舰,帝国海军的任何一级大型巡洋舰都能担当重任。
换句话说,海军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建造价格昂贵的海军上将级。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破交作战中的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比如,舰队急需一种能够为其他战舰提供支持,特别是全面的医疗支持,能够收容战俘,能够在必要时候为其他战舰提供补给,能够承载俘获舰船上的贵重物资,当然最好还要具备舰队指挥能力。
换句话说,帝国海军需要的不是旗舰,而是一种多功能舰艇。
以往,这些任务都是由相关的辅助战舰完成的。比如,接收伤员由医疗船负责,补给则由快速补给支援舰负责,转运贵重物资则由运输船负责。反正,在此之前,没有人认为应该让承担作战任务的战舰具备这些只需要辅助战舰执行的任务。
可是在实际作战中,往往会出现辅助战舰无法及时赶到的情况。
据帝国海军统计,整个大战期间,有近五千名破交舰队的官兵因为伤患得不到及时资料而伤残,其中有近两千人殉国。虽然相对于战争中的伤亡,这几千人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眼看着伤患官兵得不到治疗,对舰队里其他官兵的士气有着毁灭性的打击,从而使舰队的战斗力受到巨大影响。
另外,实战中,往往因为无法得到及时的补给,错过了拦截敌船队的最好机会。
还有,往往因为没有办法承载更多的物资,破交舰队只能直接炸沉敌人的商船,而无法利用敌人船只上的物资。
至于因为破交舰队无法收容过多的战俘,结果有多少协约国的海员死在海上,恐怕根本就无法进行准确统计。只是,根据战后获得的资料来看,整个大战期间,协约国一共有超过三十万名海员阵亡或者失踪,其中后者占了绝大多数!
反正,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结合这些情况,帝国海军在七十六年(44年)年初的时候就提出了建造一种具备舰队指挥能力,拥有全套医疗设备,能够收容足够多的战俘,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为舰队里的其他战舰提供补给(主要就是弹药与燃油),并且有一定的仓储能力,在关键时刻能够参与舰队作战,并且在遭遇敌人的大型战舰时有能力战胜敌人,或者逃避敌人打击的大型战舰。
如果抛开参与舰队作战这一点,帝国海军需要的就是一种大型综合辅助舰。
因为海军要求其具备作战能力,所以最终还是被划入了大型巡洋舰的范畴。
在海军提出了设计要求后,竟然没有一家造船厂应标!
原因很简单,如果要达到海军的这些要求,而且还是战舰的话,那么造出来的战舰的排水量必然超过40000吨,甚至更高!
不说别的,帝国海军愿意采购这样的战舰吗?
40000吨的排水量,加上大量辅助设备,其造价肯定远远超过了同吨位的快速战列舰,甚至超过了超战列舰!
可以说,在很多人看来,帝国海军完全没有必要采购这样的战舰。
直到七十六年(44年)六月份的时候,江南造船厂才拿出了一套基本上满足了海军要求的战舰设计书。
结果与造船厂预料的一样,在完成价格审核之后,海军犹豫了。
这种排水量达到了38000吨的战舰,其采购价格是省级乙型战列舰的一点五倍!
虽然其各项性能都比较出众,但是有必要采购一种只装备了240毫米主炮,价格又如此昂贵的战舰吗?
拖到十月份的时候,江南造船厂已经完成了总体设计。
这时候,帝国海军才下定决心,先采购四艘,看看使用效果如果,再决定是否需要采购更多的此类战舰。
七十七年(45年)一月,细节设计工作完成,海军下达了四艘的订单,并且将其命名为“胜利”级大型巡洋舰。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38500吨,满载排水量:47850吨,最大排水量:52450吨;总长:245.9米,水线长度:241.2米,型宽:31.4米,吃水:10.5米;定员:1167人(充当旗舰时为1453人)。
锅炉:8台七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五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2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3节,续航力:25000海里/18节,或者34000海里/16节(前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破交作战,后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护航作战)。
主炮:6门七十六年型240毫米/L58型舰炮(2×3),副炮:8门七十七年型130毫米/L55型舰炮(4×2)。
主装甲带80-200毫米,装甲甲板:80-110+50毫米,装甲隔舱:50毫米,炮塔:50-230毫米,炮座:200毫米,司令塔:180-280毫米。
看得出来,胜利级实际上就一艘多功能战舰。
其武备仅能满足自卫的要求,几乎不具备参加舰队作战的能力。另外,其二座三联装炮塔都置于舰首方向,从而腾出了舰尾空间,为安装补给设备提供了条件。舰体也尽可能的做得大一点,为增添指挥舱室,医疗舱室,战俘收容舱室,物资舱提供了条件。
防护方面,更是一下降低到了鲨鱼级的标准。当然,如果面对的只是敌人的巡洋舰,问题还不是很大。
速度上,也比以往的大型巡洋舰有所降低,其33节的最快速度只能勉强保证在遇到敌人的快速战列舰时能够逃跑,不至于因为速度不够快而被敌人追上。
为了能够尽量降低建造价格,胜利级在一些次要部位采用了民船的建造标准,而没有完全按照战舰的标准建造。虽然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严重的隐患,但是胜利级从来就没有参加过激烈的战斗,所以这个问题的影响还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