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巨浪》-第3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七十五年中期,海外领地级大型巡洋舰才开工建造不到三个月,海军上将几的总体设计工作就基本上完成了。

        可以说,这一神奇的速度即是帝国强大的舰船设计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战争时期的特别要求。

        在海外领地级完成设计,开工建造的时候,帝国海军的破交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仅仅一年多时间,由五艘“主力战舰”与十艘轻巡洋舰组成的五支破交舰队就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上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果。如果除掉三艘海龙级所率领的破交舰队伴随第一舰队作战的时间,这个战果就更有意义了。

        当时,“果敢”号破交舰队在一年之内袭击了十四支船队,击沉了一百六十七艘商船与四十八艘护航战舰,其破交战果的总吨位达到了一百零八万载重吨。而战斗中,三艘破交战舰的损失微乎其微。

        “海豹”号破交舰队一年内的战果也达到了八十二万载重吨。

        太平洋上,三支破交舰队到四十四年底的总战绩为二百三十七万载重吨。

        虽然这并没有彻底打垮敌人的海上航运能力,这一年帝国海军的袭击舰与破交舰击沉的商船为一千四百三十七艘,总载重吨为八百九十四万吨。同一年,仅美国建造的商船就达到了一千八百五十三艘,其中标准万吨轮为一千二百一十八艘,总载重吨为一千五百三十六万吨。但是,五支破交舰队击沉的商船就占到了帝国破交作战总战绩的百分之三十二,吨位更是占到了总吨位的百分之四十七。

        当时,帝国海军的近二百艘袭击舰与破交舰一共的战绩才与四支破交舰队持平!

        由此可见,破交舰队的作战效能远远超过了单独行动的袭击舰与破交舰。另外,从一些具体统计数据就能看出,在面对有强大护航力量的船队时,只有破交舰队才能进行拦截,单独行动的袭击舰与破交舰一般只会去对付敌人单独行动的商船。

        在“货真价实”的统计数字面前,帝国海军迅速转变了观点。

        破交舰队不但重要,还绝对重要!

        显然,用省会级轻巡洋舰去配合专业的破交舰不太合适。因此,帝国海军不但采购了更多的鲨鱼级,加快了海外领地级的建造工作,还同时提出了建造一种更强大的破交战舰的想法。

        当时,帝国海军基本上放弃了成本方面的考虑。

        毕竟战争期间,打赢才是关键。另外,破交舰队的作战效率这么高,即便贵一些,在战场上也能很快赚回成本,让敌人承受更大的损失。

        帝国海军提出大型巡洋舰应该有足够的战斗力,特别是火力的基本设想是:随着破交战越打越激烈,敌方肯定会尽快加强护航力量,甚至动用主力舰为船队护航。如此一来,破交舰要面对的就不是护航巡洋舰与护航驱逐舰,而是敌人众多的主力舰,特别是老式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

        虽然老式战列舰的速度很慢,但是大型船队的速度更慢。

        随着大量快速战列舰服役,老式战列舰很难在主要战场上充当主力。如此一来,美英两国(特别是英国)必然会将其大量老式战列舰用于护航作战,以确保海上航线的安全,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建造更多的快速战列舰。

        可以说,帝国海军“未雨绸缪”的考量非常正确。

        只是,要让大型巡洋舰去对付敌人的战列舰,在很多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也是极为不现实的。说白了,破交舰为什么被定性为大型巡洋舰?就是因为破交舰的作战对象不是敌人的主力舰,而是护航战舰。如果需要对付敌人的主力舰,还不如直接出动快速战列舰去执行破交任务。

        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很充分,那就是海龙级在与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第53舰队作战的时候,其300毫米重型穿甲弹根本打【创建和谐家园】“科罗拉多”号的水平装甲,而缩短交战距离的话,海龙级将遭到敌舰的打击,将难以幸免。

        除了观念上的问题外,还有技术上的问题。

        300毫米口径的舰炮能够对付敌人的主力舰吗?即便是老式战列舰,其防御能力也足以应付350毫米(十四英寸)穿甲弹的打击,300毫米穿甲弹对其有多大的威胁?

        可以说,如果不能解决这个技术上的难题,帝国海军还真有可能建造更多的快速战列舰,让快速战列舰去执行破交作战任务!

        最终,这个问题在七十五年年底就得到了解决。

        当时,军工厂在重型穿甲弹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种更先进的穿甲弹。这种穿甲弹采用了枣核外形,优化了弹道,使其具有更好的存速性能。最主要的改进还是在炮弹的材料结构上,除了采用韧性更好的铜合金做风帽之外,炮弹的前端采用了密度与硬度都比钢好得多的钨合金,后部则采用了高密度的钢合金。如此一来,炮弹的重量不但提升了不少,而且穿甲能力,特别是在远距离上的穿甲能力比之前的重弹高出了大概百分之十五。而实际测试时,发现其双元结构弹体在击中目标时能够增大入射角,从而使其穿甲能力比设计标准还高出了百分之十左右!

        只是,这种“高性能穿甲弹”的价格也同样高得离谱。

        除了材料价格(主要是钨合金)高得离谱之外,主要就是生产工艺太复杂,废品率居高不下。按照当时海军核算的成本,一枚300毫米高性能穿甲弹的价格是重型穿甲弹的三倍左右,而300毫米重型穿甲弹的价格本来就比较偏高!

        随后,火炮工程师又针对高性能穿甲弹对300毫米舰炮做了改进,将其身管长度提高到了58倍径,并且对膛线结构做了修改,发射药室与弹膛也都做了相应的修改,最终使其能够将高性能穿甲弹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当然,海龙级的300毫米舰炮也能使用高性能穿甲弹,只是威力会有所降低。

        也正是如此,海外领地级才会在建造开始之后决定换用七十五年型主炮。

        有了高性能的穿甲弹与新式舰炮之后,还得解决另外一个相关问题。

        那就是远距离交战的炮击命中率。

        显然,如果要用大型巡洋舰对付敌人的主力舰,必须尽量扩大交战距离,绝不能让巡洋舰与战列舰在近距离交战。

        另外,破交作战中,破交舰是占据主动的一方,面对速度慢得多的老式战列舰,大型巡洋舰在战术上也有主动优势。因此,大型巡洋舰完全可以控制交战距离,避免与敌人近距离交火。

        那么,能否在尽量远的距离上打中敌人,就成为了战斗胜负的关键。

        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就只有高性能的火控雷达,而且是必须具备测量炮弹弹道的火控雷达。

        从实际战例来看,只要交战距离超过20000米,不管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光学测距仪都很难起到作用。如此一来,就只能依靠雷达。而在这么远的距离上,了望员很难看清楚弹着点,如果不能观察到弹着点,就很难修正弹道,从而白白浪费炮弹。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根本制造不出能够测量炮弹弹道的火控雷达!

        这个难题,差点让帝国海军放弃建造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最终解决问题的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或者说是一种战术手段。即在战斗的时候,由破交舰队里的某一艘战舰充当炮火观察舰,然后将观察到的情况告诉其他战舰,从而使其他战舰尽量避免进入敌主力舰的火力打击范围。当然,执行观察任务的战舰将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不参加炮击,将全程保持最高航速,并且尽量进行大范围的战术机动,以避免被敌舰击中。

        要解决这个战术难题就简单得多了,只需要足够好的通信设备。

        通过解决这个难题,帝国海军破交作战的战术也得到了丰富,并且让更多的军官,特别是破交舰队与破交战舰上的军官开始探索与总结破交作战的经验与教训,最后从中得出最适合破交作战的战术。

        随着这些问题落实,海军上将级的建造工作也确定了下来。

        七十五年年底,在四家大型造船厂的新船【创建和谐家园】工之后,帝国海军首先下达了第一批八艘的建造订单,随后又与六家造船厂签订了第二批与第三批总共二十四艘的订单,最终使该级大型巡洋舰的建造数量达到了三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34500吨,满载排水量:42800吨,最大排水量:46400吨;总长:255.7米,水线长度:244.8米,型宽:29.2米,吃水:10.3米;定员:1474人(充当旗舰时为1611人)。

        锅炉:8台七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五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2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5节,续航力:22000海里/18节,或者27000海里/16节(前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破交作战,后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护航作战)。

        主炮:9门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舰炮(3×3),副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鱼雷:2具三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各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10-270毫米,装甲甲板:80-150+80毫米,装甲隔舱:120毫米,炮塔:120-350毫米,炮座:270毫米,司令塔:220-350毫米。

        舰体上,海军上将级基本上沿用了海龙级与海外领地级的设计成果。

        当然,此时帝国海军的通用巡洋舰已经问世,而破交战舰在执行作战任务时,也需要强大的持续活动力,以及更高的作战效率,因此海军上将级采用了通用巡洋舰的一些设计标准,特别是在自给保障方面的标准。

        随着300毫米舰炮批量生产,300毫米炮弹也开始大批量生产,加上大批量采购,所以海军上将级的定价反而海龙级低了大概百分之五左右。这个价格正好在帝国海军的承受范围之内,不然海军也不会分三批订购32艘了。

        当然,从各方面看,海军上将级可以当作海龙级与海外领地级的延续。

        只是从该级大型巡洋舰开始,帝国海军越来越重视大型巡洋舰的破交作战能力,以及其自给能力。

        完全可以说,海军上将级就是为了战争而诞生的,从其踏入战场的第一天开始,敌人的海上航线就注定将遭到这种大型战舰的毁灭性打击!

      大洋魅影——蛇级大型巡洋舰

        眼镜蛇号,蝮蛇号,金环蛇号,五步蛇号,竹叶青号,赤练蛇号,虎斑蛇号,银环蛇号,蝰蛇号,响尾蛇号,棘蛇号,虎蛇号,海蛇号,太攀蛇号,锁链蛇号,赤蛇号,珊瑚蛇号,脊蛇号,锦蛇号,电蛇号,羽蛇号,锉尾蛇号,白头蛇号,尖吻蛇号,青鞭蛇号,刺尾蛇号,青环蛇号,双头蛇号,茶斑蛇号,束带蛇号,树蛇号,水蛇号。

        ……

        第一批鲨鱼级建成服役之后,帝国海军破交舰队的作战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以舰队的方式编组破交战舰,并且执行破交任务,不但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随着海上绞杀战的规模逐步扩大,帝国海军不但需要像海龙级与海军上将级这些战斗力强大的破交战舰,还需要鲨鱼级这类稍微小一点,有足够的能力对付商船与普通护航战舰的破交舰。

        到七十四年(42年)年底的时候,帝国海军提升了破交战舰的地位。

        当时,帝国海军甚至将破交战舰看得比快速战列舰还要重要,因为只有航程巨大,能够从帝国在西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出发,到东太平洋与东南太平洋上活动数个月;或者从帝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上的基地出发,到北大西洋上活动数个月的破交战舰才能彻底粉碎敌人的海上航线,打击敌人的海上航运,从而削弱敌人的战争实力,打乱敌人的战略生产,为最终的胜利奠定基础。

        另外,随着破交作战的规模逐渐扩大,其带来的不仅仅是战略意义。

        七十四年(42年)年底,被派到东南太平洋上活动的三支破交舰队一共袭击了七支船队,击沉了一百三十多艘商船,其中有近百艘是向澳洲与新西兰的协约国军队运送作战物资的商船与运输船。

        仅此一项,就迫使美军放弃了在瓜岛发动反击的想法。

        由此可见,破交作战不但能打击敌人的战略航运,还能对敌人的战役与战术行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迫使敌人放弃进攻的念头。

        在此情况下,破交作战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随着海外领地级开始服役,海军上将级正在紧张的建造,帝国海军发现,原先采购的二十四艘鲨鱼级已经难以满足破交作战的需要了。

        按照帝国海军的设想,一支破交舰队里往往编入一艘指挥能力强大的海龙级大型巡洋舰,再编入数艘鲨鱼级与海外领地级,最终形成规模在六到八艘的破交舰队。这样的舰队,足以打垮护航战舰数量不超过十五艘,规模在五十艘左右的船队,并且在敌人的增援部队赶到之前消灭大部分商船。

        虽然海军上将级的指挥能力不如海龙级,但是也能充当破交舰队的旗舰。

        问题出来了,帝国海军第一批订购了八艘海军上将级,加上之前的四艘海龙级,一共可以组成十二支破交舰队,十二艘海外领地级正好分配给十二支舰队,可是二十四艘鲨鱼级明显不够分配!按照一支舰队六艘战舰计算,每支舰队就需要四艘鲨鱼级。也就是说,帝国海军至少还需要二十四艘与鲨鱼级类似的大型巡洋舰。

        采购更多的鲨鱼级不是不可以,只是其很多小毛病让帝国海军觉得必须改进。

        不说别的,联动推进系统就过于标新立异了,其维护起来相当麻烦,严重制约了鲨鱼级的出勤效率。另外,海军上将级采用了通用巡洋舰的自给保障标准,那么配合海军上将级的大型巡洋舰也应该采用类似的标准,这样才能确保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因此,在七十五年(43年)三月份,也就是海军上将级的设计方案提交给海军之后,海军就提出了设计一种类似于鲨鱼级,能够伴随海军上将级作战的大型巡洋舰。条件只有一个,必须拥有与海军上将级相近的自给保障能力。

        当时,江南造船厂正在忙着完成海军上将级的设计工作。

        这一设计工作最终交给了青岛造船厂。青岛造船厂与威海造船厂的关系也非同一般,而威海造船厂设计了帝国海军第一种通用巡洋舰,在战舰自给保障设计上的功底非常雄厚,所以在威海造船厂的帮助下,青岛造船厂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新式大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

        如同海军上将级大量采用了海龙级的设计理念一样,青岛造船厂设计的蛇级大型巡洋舰也大量采用了鲨鱼级的设计理念,其主要的改进之处就是对舰体上的一些开口做了改变,并且增加了用于自给保障的设备。

        经过海军的审批之后,青岛造船厂在七十六年(44年)三月份就完成了细节设计。

        当月月底,海军首先向四家造船厂下达了八艘的订单,并且将其命名为“蛇”级大型巡洋舰。随后,在逐步提高海军上将级的建造数量之后,海军分两次向六家造船厂增订了二十四艘,使该级大型巡洋舰的建造总量达到了三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24500吨,满载排水量:28850吨,最大排水量:32750吨;总长:224.7米,水线长度:217.8米,型宽:24.7米,吃水:9.8米;定员:928人。

        锅炉:8台七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五年型(乙型)蒸汽轮机,功率:21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7节,续航力:22000海里/18节,或者27500海里/16节(前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破交作战,后一巡航速度主要用于护航作战)。

        主炮:9门七十三年型240毫米/L55型舰炮(3×3),副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鱼雷:2具三联装鱼雷发射器(各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10-210+50毫米,装甲甲板:80-140+80毫米,装甲隔舱:80毫米,炮塔:80-250毫米,炮座:250毫米,司令塔:120-250毫米。

        很明显,蛇级比鲨鱼级的排水量大得多。

        这主要是蛇级取消了联动推进方式,换回了原来的蒸汽轮机加齿轮变速箱的推进方式,从而使动力设备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并且使燃油消耗率有所提高,同时为了达到与海军上将级一样的续航力,不得不增设更多的油舱。

        其他方面,蛇级的提高并不是很明显,火力配制与鲨鱼级一样,装甲防护只得到了片面加强,最快速度也只提高了一节。

        当然,最大的变化还是在电子设备方面。

        按照帝国海军的设想,蛇级与鲨鱼级都是破交舰队里的“抵挡”战舰,其主要任务就是随同海龙级、海外领地级与海军上将级这些“高档”战舰作战,在战场上面对的敌人并不强大,所以对防护与火力的要求都不是很高。

        当然,为了能够在浩瀚的大洋上作战,通信设备必不可少。

        另外,蛇级与鲨鱼级在很多时候还要执行侦察与搜寻任务,所以这两级战舰配备的雷达与“高档”破交舰并不完全一样。最初的时候,鲨鱼级只配备了两部搜索雷达,而没有配备火控雷达。蛇级从一开始就明确要配备两部搜索雷达与一部火控雷达,因此其桅杆明显比鲨鱼级高大一些,另外前舰桥也要稍微大一点。

        后来,随着雷达技术进步,蛇级与鲨鱼级都只配备了一部搜索雷达与一部火控雷达。

        蛇级还有另外一个被很多人遗漏的特别之处。

        那就是,该级战舰上有三个空着的,总共可以容纳四百五十人的住舱。设置这三个住舱的目的,主要就是在袭击了敌人的船队之后,收容敌人的海员。只是,一般情况下,战舰在离港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这三个住舱都用堆放生活物资,比如食物、罐头、生活必须品等等。当然,当初设计这三个住舱的工程师怎么也没有想到,在大部分时候,这三个住舱仍然是用来堆放生活物资的,而且大部分物资都是从敌人的商船上掠夺来的。蛇级还因此成为了舰队里的“生活物资补给舰”。

        当然,蛇级上的小特点还有很多。

        比如,每艘战舰上都设了一个专门的“海军邮政处”,并且配备了一名士官。那些长期在海上执行作战任务的官兵可以把写好的信交给该士官,并且盖上当时的邮戳。在与补给船会合之后,邮政处的士官就会将官兵的信件送到补给船上,让补给船将这些寄托着思乡之情,寄托着平安信息的信件带回帝国,送到海军将士亲人的手里。

        这一点,在战舰上极受欢迎。实战中,舰队指挥官为了保证官兵的士气与斗志,在途径由帝国海军控制的港口时,甚至会派遣一艘蛇级回去投递官兵的家书,并且将官兵亲人的信件带回来。

        结果,蛇级又因此得到了“舰队邮政船”的外号。

        只是比起另外一项“特殊能力”,前面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蛇级是帝国海军第一种设置了大型海上医院的战舰,其医疗部门占用了五个舱室,不但设有手术台,还配备了一些当时极为昂贵的医疗设备,并且每艘蛇级战舰上都有八名专业的医疗军官,其中至少有三人是外科医生。

        也就是说,舰队官兵在患病或者受伤之后,可以立即得到医疗救治。

        这一点,是以前任何一种大型巡洋舰都没有的能力。也正是如此,大战期间,蛇级巡洋舰上的医官拯救了上千名官兵的生命,并且使舰队在执行长达数个月的作战行动时,让舰队指挥官不必顾虑伤病产生的影响。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5 23: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