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巨浪》-第2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设计上,“宋”级的载重率是当时所有快速战斗支援舰中最高的。

        另外,为了减少吃水,增加稳定性,“宋”级采用了商船比较饱满的舰体,从而使其舰内空间非常巨大,能够容纳很多超常规弹药。在“宋”级服役之后,几乎承担了所有大口径重型炮弹的运输工作,专门为战列舰,以及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提供弹药补给。这一点,是其他快速战斗支援舰难以胜任的。

        当然,“宋”级的缺陷也比较明显,主要就是其船体不够结实。

        实战使用中,有一艘“宋”级在横渡太平洋的时候,遭遇到了风暴,结果严重损伤,损失了上万吨货物不说,还被迫返回船厂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维修。

        相对于其缺点,“宋”级的特点也很明确。

        对帝国海军来说,“宋”级最大的“特点”就是造价昂贵。采购一艘“宋”级的费用,足以采购二艘“汉”级。

        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帝国海军才愿意采购更多的“汉”级,而不是采购更多的“宋”级吧。

        四艘“宋”级在战争结束之后仍然在帝国海军服役,且一直使用到了公元90年代末期,最终才被更好的综合补给舰所取代。由此也可以看出,“宋”级的超级运载能力确实很受帝国海军的欢迎。

        作为帝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最后一级快速战斗支援舰,“宋”级也算得上是最后一种快速战斗支援舰。后来,随着国际形势,以及战争方式的变化,快速战斗支援舰渐渐淡出了海战的舞台,被综合后勤保障能力更出色的综合补给舰所取代。

      舰队推手——周级快速综合补给舰

        七十三年(41年)初,随着“天干”级快速综合补给舰陆续服役,帝国海军提出了建造性能更先进,保障能力更为强大的快速综合补给舰的要求。

        如同“秦”级快速战斗支援舰一样,新的快速综合补给舰的战术指标也是一改再改。

        最初的时候,海军认为可以继续采用民船的船体来建造后勤保障舰船,可是“天干”级与“节气”级在使用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其持续航行能力不佳,难以长期在战区活动;自身维护能力不达标,往往在执行二到三次任务之后就要回港口进行大范围维护。这些,都降低了后勤保障舰船的作战效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要想让所有舰队维持最高作战强度,就需要保有大量的后勤保障舰船,从而增加了海军的军费支出。

        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军舰的建造标准。

        如果才用军舰的建造标准,势必增加建造价格。

        当然,以战时情况来看,使用效率肯定比建造价格更为重要。

        因此,在七十三年(41年)底,帝国海军就提出了按照军舰的建造标准建造下一级快速综合补给舰的要求。

        在确定具体的战术指标时,海军大量参照了“秦”级快速战斗支援舰。

        当时,以严国荣为代表的海军后勤部门的官员已经提出,用快速战斗支援舰与快速综合补给舰组成后勤保障舰队,为前线作战舰队提供全面的,完善的后勤保障支援,从而全面提高舰队的作战效率。

        这一意见立即得到了海军高层的采纳,并且很快就制订出了相关的计划。

        当然,后勤保障舰队里面绝不仅仅只有二种后勤保障战舰,只是快速战斗支援舰与快速综合补给舰是最为重要的两种后勤保障舰船。

        按照帝国海军的设想,一支后勤保障舰队里面拥有二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二到四艘快速综合补给舰,以及相应的护航战舰。这样的后勤保障舰队几乎可以在任何海域活动,为前线舰队提供不间断的支持。

        根据作战海域到后方基地的距离,一支由四艘战列舰为核心的作战舰队只需要一到二支后勤保障舰队就能提供全部支援,具备持续在前线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后来,长期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动的第31舰队就一直得到了一支后勤保障舰队的支持,并且创造了在前线海域持续行动十一个月的纪录。当然,随着帝国海军后勤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这一纪录很快就被打破了。

        按照“后勤保障舰队”的设想,快速综合补给舰比快速战斗支援舰更为重要。

        因此,海军必须尽快建造出更多的快速综合补给舰。

        因为快速综合补给舰执行的后勤保障任务与快速战斗支援舰不尽相同,所以海军对快速综合补给舰的性能要求也不完全一样。

        首先,快速综合补给舰没有必要达到三十节的航行速度。

        在执行后勤保障任务的时候,快速综合补给舰往往会到预定海域与舰队会合,为舰队提供油水补给之后,立即返回后方的港口装载货物,然后再次赶赴前线为舰队提供支持。因此,快速综合补给舰在前线海域活动的时间并不长,且大部分都在安全有保障的海域活动。另外,舰队对油水的需求远不如弹药,即便在高强度作战时,油水的补给周期也在十五天以上,一般都为一个月,而弹药的补给周期一般为七天,有的时候仅仅只有三天。因此,快速综合补给舰不需要太快的速度。

        其次,快速综合补给舰不需要太大的续航力。

        以帝国海军广泛的海外基地为基础,快速综合补给舰往往能够就近获得油水补充,而不需要像快速战斗支援舰那样,经常往返于帝国本土与前线战场之间。另外,快速综合补给舰可以用承载的燃油为自身提供补充,所以其空载续航能力不需要像快速战斗支援舰那样,达到战列舰的水准。由此,快速综合补给舰可以适当降低自身油舱的载油能力,从而降低空载排水量。

        第三,不需要自卫能力。

        在以后勤保障舰队的方式行动时,快速综合补给舰往往能够得到护航战舰的掩护。如果舰队中有战舰在战斗中受损,快速综合补给舰还能与受损的,但是没有完全丧失作战能力的战舰一同返航,从而不用考虑所受到的威胁,也就没有必要像需要经常单独活动的快速战斗支援舰那样配备自卫武器。

        最后,必须具备强大的综合保障能力。

        虽然快速战斗支援舰已经具备综合后勤保障能力,但是其性质决定了,没有任何一艘战舰愿意在进行弹药补给的时候进行维护与维修作业,甚至没有几艘战舰愿意长期与一艘载满了炮弹的船只停靠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快速战斗支援舰为了承载更多的弹药,并且需要严密保护好弹药,其船体内的舱室设计过于复杂,难以安装大型维护与维修设备。如此一来,舰队的前线维护工作只能交给快速综合补给舰。

        针对这四个特点,快速综合补给舰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七十四年(42年)六月份,南通造船厂按照海军的要求,完成了总体设计工作。

        与战时的其他舰船一样,海军迅速审核通过了南通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并且要求造船厂在年底前完成细节设计,并且在七十五年(43年)之前开工建造。

        当时,海军一口气下达了十六艘的订单,并且将其命名为“周”级。

        与同时期批量建造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一样,海军只为该级舰船提供了编号,而没有为每一艘舰船命名,其编号为:201到216。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16450吨,满载排水量:47850吨;总长:212.8米,型宽:29.4米,空载吃水:7.1米,满载吃水:9.6米;定员:542人。

        锅炉:4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三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27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4节,续航力:11000海里/14节。

        满载时货物分配:燃油26000吨,淡水2500吨,食物500吨,零备件:1500吨,其他900吨。

        “周”级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庞大的载油量。

        一艘“周”级就能为四艘“皇帝”级提供所需要的全部燃油,二艘“周”级就能为一支拥有四艘战列舰,八艘轻巡洋舰与十二艘驱逐舰的舰队提供全部燃油。

        另外,“周”级还拥有当时帝国海军各类后勤保障舰船中最为完善的战场维修能力。

        在其服役期间,“周”级一共为各类战舰提供了上千次战场维修支持,使得上百艘遭到重创的战舰能够安全返回后方的港口,而不是因为损伤过重而沉没。仅此一点,就为帝国海军减少了上百亿的损失,同时让成千上万名舰队官兵活着回到了后方。由此可见,“周”级承担的不仅仅是油水补给工作。也正是如此,从“周”级开始,其“综合补给舰”的名称才算是名副其实。

        正因为“周”级的表现极为出色,所以海军后来又追加了十六艘的订单。

        后十六艘的编号为:217到232。

        与前十六艘相比,后十六艘的变动并不是很大,只是增加了一些用于维护战舰的重型设备,运载零备件与杂货的能力也提高到了3400吨。

        很多人忽略了“周”级的另外一项强大的性能。

        “天干地支”级因为采用了民船的船体与建造标准,所以难以安装一些军用后勤补给设备。另外,其发电能力有限,无法使用大功率的高压泵。一艘“天干地支”级为战列舰提供5000吨燃油的话,需要至少八个小时。

        “周”级采用的是军用舰船标准,而且主机功率更大,能够驱动更大的发电机,也就能够使用功率更大的高压泵。另外,其输油管道也进行了全面改进,输油能力比“天干地支机”提高了至少一半。因此,“周”级为战列舰提供5000吨燃油仅须八个小时。最重要的是,“周”级能够同时为二艘战列舰提供燃油补给,且不会因此而延长补给时间。如果“天干地支”级同时为二艘战列舰提供燃油补给,其补给时间将延长到十六个小时。

        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小时的差别,但是在高强度的作战行动中,几个小时就能决定胜负。

        由此可见,“周”级不但是一种极为强大的综合补给舰,还是一种完全按照战时需要设计与建造的综合补给舰。

        与之前服役的“天干地支”级一样,“周”级在战争期间参与了很多作战行动,立下了重大功劳。

      如影随形——商级快速综合补给舰

        “周”级的大批量建造,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舰队后勤保障的压力。

        从综合能力上看,“周”级算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性能最先进,保障能力最强大的综合补给舰。当然,再先进,再强大的舰船都有缺陷。

        “周”级开始设计的时候,日本还未战败,随后帝国海军又要与美军作战。

        在此情况下,“周”级格外重视燃油运送能力,及一次能够提供的燃油补给数量。这也完全符合当时舰队作战的要求,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舰队的作战效率。问题是,随着战争发展,战场局势必然有所改变,帝国海军对后勤保障舰船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

        到七十五年(43年)的时候,帝国海军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大部分时候,舰队都在前线作战,且战斗强度非常大。另外,随着帝国海军逐步夺取了前线基地,并且完善了前线基,后勤保障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随着帝国舰船建造能力的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后勤保障舰船加入海军,开始为战争服务,帝国海军的后勤保障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随着腊包尔的扩建工作完成,达沃逐渐失去了前线基地的价值,腊包尔成为了支持舰队作战的母港。在此情况下,大批征用的,速度较慢的运输船只可以将舰队作战所需要的物资运送到腊包尔,然后再由为舰队提供后勤保障的快速舰船将物资运送到前线,提供给作战舰队。

        如此一来,大批后勤保障舰艇不再需要返回帝国本土与达沃,可以就近获得物资。

        这不但能够大幅度的缩短后勤保障舰船的运作周期,提高使用效率,还对后勤保障舰船的性能要求有所影响。

        比如,过长的续航力就显得没有多少价值了。其次,在己方控制的海域内,后勤保障舰船不再需要强大的自卫能力。最后,后勤保障舰船必须提高保障效率,即为战舰提供支援的效率,以近一步提高其作战价值。

        针对这些情况,帝国海军在订购了第二批十六艘“周”级之后,让南通造船厂开始设计新的快速综合补给舰。在提出性能要求的时候,海军格外强调了后勤保障效率,要求尽量缩短后勤保障时间,从而使战舰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作战行动,而不是呆在后方进行物资补给,从而大幅度的提高战舰的作战效率。

        当然,所谓的后勤保障能力,绝不仅仅只是为战舰提供油水。

        当时,海军甚至提出要求具备为战列舰更换主炮炮管的能力。以往,这样的工作必须在后方的船厂,至少得在具有重型设备的港口进行。只是,这一要求明显超过了综合补给舰的任务范围,所以很快就被取消了。

        设计开始的时候,海军又提出综合补给舰需要具备“反向补给”的能力。

        这个要求很容易理解,即综合补给舰能够从其他舰船上获得补给物资,从而避免返回港口,将时间花在往返航行上。

        显然,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

        另外,反向补给不但能够用在后勤保障上,还能用在战舰维护之上。

        以往,战舰在受损之后,为了减轻舰体的重量,往往会排出油舱内的燃油,放掉一部分淡水。因为无法回收,所有这些资源基本上都浪费掉了。在综合补给舰具有反向补给能力之后,受损战舰上的油水就能抽入补给舰的舱室内,从而避免浪费宝贵的作战物资。

        当然,反向补给最为重大的意义是:提高了综合补给舰的使用效率。

        具备这一能力之后,海军可以派遣速度较慢,难以跟随舰队活动的油轮或者其他船只,将战舰所需要的物资运送到靠近前线,且相对安全的海域,或者在距离前线较近的地点建立临时锚泊地,然后由综合补给舰从此获得物资,运送到前线,为战舰提供补给。如此一来,综合补给舰就不需要返回后方的基地了。

        在提高了使用效率之后,综合补给舰的建造成本来能够得到控制。

        其载油量就不需要达到“周”级的水平,毕竟往返于前线与锚泊地的航程不会太远,而且综合补给舰可以利用战斗间歇来获取物资,对舰队作战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可以用更少的综合补给舰来完成更多的任务。

        七十五年(43年)底,南通造船厂完成了设计工作。

        次年年初,海军就下达了十二艘的订单,并且将其命名为“商”级,其编号为:233到244。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12450吨,满载排水量:33550吨;总长:197.5米,型宽:24.2米,空载吃水:7.1米,满载吃水:9.4米;定员:467人。

        锅炉:4台七十三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四年型蒸汽轮机,功率:94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7节,续航力:8000海里/14节。

        满载时货物分配:燃油16000吨,淡水2500吨,食物500吨,零备件:1500吨,其他600吨。

        相对而言,“商”级比“周”级小了很多。

        从性能数据上看,“商”级的速度更快,这主要是为了配合快速战列舰作战,同时该级补给舰需要经常往返于战场与后方锚泊地之间,较快的速度能够使其尽量缩短花在往返航行上的时间。

        另外,与“周”级相比,“商”级的补给能力得到了近一步的提高,为战列舰提供7500吨燃油补给的情况下,只需要六个小时,且可以同时为二艘战列舰提供燃油补给,并且不会因此降低补给速度。

        该舰还拥有出色的战场维护能力。

        在维修船大批量服役之前,“商”级承担了绝大部分战场修为工作,其表现远远超过了“周”级。因此,在很多时候,舰队指挥官愿意带着“商”级一同行动,或者在后方建立临时维修点,以确保受损战舰能够得到及时的维护与修理。

        “商”级还是第一种安装了独立发电机的后勤战舰。

        当时,帝国海军已经开始在“省”级战列舰上装备柴油发电机。相对于作战舰艇而言,后勤保障舰船,特别是综合补给舰与战斗支援舰更需要独立发电机,这样才能尽量提高补给效率。

        另外,综合补给舰承担了战舰的维修工作,如果有独立发电机,就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不惜血本,在“商”级上安装了一台七百千瓦与一台三百五十千瓦的柴油发电机。正是因为有了这两台发电机,该级舰船才能在战场上为众多的受损战舰提供及时的维修与维护。

        因为强调了战场维修能力,所以“商”级的造价极为高昂。

        其单艘采购价格足以购买二艘“天干地支”,比大了近百分之五十的“周”级都要昂贵。

        也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仅仅采购了十二艘。

      核心动力——夏级快速综合补给舰

        “夏”级快速综合补给舰的出现,完全可以说是偶然。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5 05: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