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巨浪》-第2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舰队的要求下,海军再次采购了十二艘,并且将其命名为“地支”级。

        相对而言,“地支”级与“天干”级的区别并不大,主要是增添了一些在低纬度地区执行任务所必须的设备,比如在船员住舱增加了空调,并且在各油舱增设了温度与湿度监控设备,将各油舱连通,以确保在高温地区执行任务时不会出现危险。

        因为二级快速综合补给舰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所有被统称为“天干地支”级。

        战争初期,“天干地支”级承担起了几乎所有的前线油水补给任务,其身影出现在了各个战场上。

        按照帝国海军的统计结果,如果没有“天干地支”级与“节气”级,帝国海军舰队在战争初期的作战效率将降低至少三分之一。如此一来,帝国海军很有可能无法在七十三年(41年)之前击败日本,从而输掉太平洋战争。

        由此可见,“天干地支”级在战争中发挥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也正是由于“天干地支”级的出色表现,帝国海军迅速认识到了综合补给舰,乃至所有后勤保障战舰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在大战期间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海上后勤保障体系,从而为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拼西凑——凤凰级火力支援舰

      ¡¡¡¡·ï»ËºÅ£¬¿×ȸºÅ£¬ÖìȸºÅ£¬É½¼¦ºÅ£¬°×º×ºÅ£¬Ìì¶ìºÅ£¬º£Å¸ºÅ£¬ÐÅÌìÎ̺ţ¬µ¤¶¥º×ºÅ£¬´óÑãºÅ£¬ðµð˺ţ¬´äÄñºÅ¡£

        ……

        决定建造“友谊”号火力支援舰之后,陆战队将建造其他火力支援舰的事情提上了日程安排。毕竟,仅仅只有一艘火力支援舰是无法满足陆战队的作战需求的,必须要有更多的火力支援舰,组成舰队,才能更大限度的摆脱对海军的依赖。

        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在帝国本土的造船厂建造火力支援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从头设计一种火力支援舰也不大现实,毕竟“友谊”号的建造工作花不了多少时间,而从头设计一种战舰,仅设计时间就需要一年左右,根本赶不上“友谊”号的建造进度。

        经过多方权衡之后,陆战队决定从已有舰船上着手。

        也就是说,陆战队打算将现有舰船改进为火力支援舰。显然,战斗舰艇是不可能用来改进的,当时所有战斗舰艇都在海军的控制之中,海军绝不容许如此“浪费”。要改进,就只能从非战斗舰艇,最好是民用船只上着手。

        为了能够跟上登陆舰队的速度,普通商船肯定不行,只能考虑快速商船。

        另外,要在商船上面安装火炮,特别是重型火炮,除了需要较大的甲板面积之外,还需要结实的船体,不然火炮产生的后坐力很有可能导致船只解体,或者使船体严重受损,降低其使用寿命。

        综合这些因素,陆战队最终盯上了快速散装货轮。

        当时,商船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散装货轮,二是油轮,三是客轮。

        客轮明显不合适,其舰体内舱室太多,而且甲板面积有限。油轮也不太合适,其油舱体积过大,船体结构不太结实,而且无法部署太多的火炮。能够供选择的,就只有散装货轮了。

        当然,要满足陆战队的要求,货轮还必须足够大,不然无法承载足够多的火炮与弹药。

        最终,在海军的默许之下,陆战队征召了十二艘万吨级快速散装货轮,即上面提到的那些船只。

        这批货轮原本属于“帝国东方航运公司”,即便是在战争时期,陆战队在征召这些货轮之后,也必须向航运公司交纳一笔征召费用。当然,比起建造新的战舰来说,这点钱根本算不了什么。

        随后,陆战队就在日本的造船厂对这十二艘货轮进行了改进。

        当时,帝国本土的造船厂都在忙着为海军建造战舰,还要负责登陆舰的建造工作,根本没有办法为陆战队改进火力支援舰。

        改进工作也非常简单。

        首先是加强货轮的船体结构,并且拆除合并了一些小舱室,在船体中部留下了安装400毫米舰炮的空间,并且在甲板上留下部署200毫米重炮的位置。其次就是用高强度钢板将船体全部封起来,只留下安装火炮的通道。接着在船体内设置弹药舱,人员住舱等必要舱室。最后就是安装火炮,以及相关的必要设备。

        可以说,改进工作非常顺利。

        九州有足够多的造船工人,而帝国的船舶工程师在改装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不说别的,当时被陆战队挖去的很多工程师都参加了袭击舰的改进工作。而袭击舰本身就是用快速商船改进而来的战舰,而且改进重点也是为其安装火炮等武备。只是袭击舰与火力支援舰的侧重点并不完全一样,比如火力支援舰不需要太快的速度,也不需要安装鱼雷,对自持力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而这些都是袭击舰必须重点保证的性能。

        前四艘的改进工作在七十四年(42年)就完成了,并且被立即派往了前线战场,参加了镇压旧日本军队的战斗。

        实战中,火力支援舰的表现让陆战队极为满意。

        当时,一艘装备了四门400毫米舰炮,八门200毫米重炮的火力支援舰所产生的火力压制效果超过了三个陆战炮兵营,而且其持续作战能力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支炮兵部队。

        当然,实战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比如,火力支援舰在获取前线信息方面不如地面炮兵。其次,为其补充弹药比较麻烦。另外,其炮击精度不如地面炮兵。

        针对这些问题,陆战队要求造船厂对后面八艘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解决信息问题的办法比较简单,只需要在火力支援舰上设置一个火力指挥中心,并且安装配套的电台等设备,再派遣几名联络军官就行了。

        弹药补给问题还得依靠海军的帮助,当时海军正在努力提高舰队的海上补给能力,陆战队立即借鉴了相关的技术,并且将其应用到了火力支援舰上。

        而炮击精度的问题就比较麻烦了。当时,陆战队能够获得的都是海军打废了的炮管,而海军绝不会为了火力支援舰专门生产炮管。毕竟,400毫米与200毫米炮管的造价非常高昂。另外,商船的稳定性本来就不如战舰,在安装了大量火炮,并且携带了大批弹药之后,其适航能力将进一步降低。

        显然,“凤凰”级火力支援舰是陆战队自“友谊”号之后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虽然这次尝试并不是很成功,“凤凰”级在实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非常多,而且还有一艘因为弹药库爆炸而沉没,导致数百名官兵遇难,但是“凤凰”级的出现却表明了陆战队在发展火力支援舰方面的决心。

        作为第一批由商船改装的火力支援舰,十二艘“凤凰”级在服役之后,都伴随“友谊”号行动,并且组成了陆战队的第一支火力支援舰队。

        实战中,“凤凰”级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可是其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否认的。

        按照陆战队的统计,仅在七十四年(42年)下半年,“凤凰”级火力支援舰就参加了八次大规模作战行动,在攻打关岛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又参加了进攻瓜岛,扫荡所罗门群岛的作战行动,且都表现优秀。在所有作战行动中,“凤凰”级火力支援舰一共向前线投掷了七万六千余吨弹药,占到了火力支援舰队总弹药投掷量的百分之七十五,占到了陆战队在此期间总消耗弹药量的百分之二十。

        正是“凤凰”级的成功,陆战队加快了火力支援舰的改进与建造速度。

      火力凶猛——海洋之星级火力支援舰

        海洋之星号,太平洋风暴号,台风号,赤道暖流号,野蛮人号,中华新星号,独行者号,爵士号,启明星号,穿梭者号,光明号,晨曦号,大洋落日号,飞梭号,钢铁巨人号,曙光号,了望号,探索者号,南洋海【创建和谐家园】,劫掠者号,魔幻号,马车夫号,吞金兽号,南海霸主号。

        ……

        在改进“凤凰”级火力支援舰的时候,陆战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

        首先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船只。

        对火力支援舰来说,最重要的战斗指标就是火力强度,而当时能够采用的只有海军的重型舰炮,不管是400毫米舰炮,还是200毫米舰炮,乃至老式战列舰上的300毫米与350毫米舰炮的后坐力都非常大,超过了普通商船的承受能力。

        如此一来,要想用商船改装火力支援舰,就必须加强船体结构。

        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在改装“凤凰”级的时候,陆战队就发现,改装商船的费用,甚至不比建造一艘新的商船低多少。

        最关键的是,大战期间,陆战队不可能随意征用商船,特别是散装货轮。

        战争期间,任何一个国家需要得最多的就是散装货轮,而不是油轮与客轮。不管是运送弹药,还是运送其他作战物资,都需要散装货轮。很多时候,运送武器装备也需要散装货轮。而战斗中,弹药与各类作战物资,乃至武器装备的消耗量是非常惊人的,需要大批散装货轮承担战役与战术运送任务。

        当时,帝国还承担了向同盟国提供战略援助的重任,这也需要大量散装货轮。

        比如,德国在战争期间消耗的铁矿石有二成是帝国提供的,而土耳其消耗的铁矿石有四成是帝国提供的。德国需要的橡胶八成来自帝国,而其所需要的铜矿石有七成来自帝国,还有大批的武器弹药,也是由帝国提供的。

        这些物资都得由散装货轮运送。

        在此情况下,陆战队就不可能随意抽调散装货轮来改装成火力支援舰。

        其次就是火力支援舰的火力配制有问题。

        相对而言,这个问题的影响更大。

        除了“友谊”号这种原本就是战舰的火力支援舰之外,由商船改进而来的火力支援舰都不可能承载太多的火炮。

        “凤凰”级在装备了四门400毫米与八门200毫米重炮之后,就已经不堪重负了。

        按照海军的建议,陆战队后来还拆掉了“凤凰”级上的二门400毫米重炮,新添了四门175毫米火炮。如此一来,“凤凰”级的火力强度就更低了。

        可以说,在万吨论的船体内根本装不了太多的重型火炮。

        如果采用轻型火炮,火力支援舰的火力强度将进一步降低,而且轻型火炮的射程远不如海军的重炮,其火力压制能力将大打折扣。

        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设计专门的火力支援舰。

        只是,在战局高度吃紧的情况下,海军不会浪费人力去设计为陆战队服务的战舰,而陆战队又没有单独的战舰设计能力,那些负责改进“友谊”号与“凤凰”级的工程师都太年轻了,没有设计全新战舰的经验。

        再说了,陆战队急需大量的火力支援舰,而不可能因为新的设计而等上一年半载。

        如此一来,陆战队只能继续设法将商船改进为火力支援舰。而当时,陆战队能够得到的,就只有客轮与油轮。

        要将客轮,或者油轮改装为火力支援舰,难度非常大。

        这时候,一种新的武器解决了陆战队遇到的难题,这就是:火箭炮。

        严格的说,火箭炮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帝国民间庆祝新年时,小孩子经常玩的二踢脚就是最原始的“火箭炮”。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帝国陆军就展开了相关方面的研制工作。

        只是当时陆军有大量火炮,对火箭炮的需求反而不是很大,研制热情也不是很高。

        结果,最先把火箭炮投入实战的,反而是帝国的敌人——俄罗斯。

        随着俄罗斯陆军在其西线战场上使用火箭炮,德军在战斗中缴获了数门火箭炮之后,帝国陆军立即想办法搞了一门回来,并且对其详加研究。半年之后,帝国陆军建立了第一个火箭炮炮营,随后火箭炮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

        显然,海军不会对火箭炮感兴趣。

        主要就是火箭炮的精度太差,而且威力太小,对战舰的威胁并不大,甚至完全没有威胁。另外,当时火箭炮的射程也很有限,很难对付几十公里外的敌人。

        也就在陆战队为火力支援舰的事情发愁的时候,有人提出了在火力支援舰上安装火箭炮的设想,并且又这类火力支援舰执行大面积压制任务,然后再由装备了重炮的火力支援舰执行定点压制任务。

        陆战队迅速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且立即着手了相关方面的研制。

        相对而言,火箭炮除了在火力密度上的优势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其后坐力远远小于一般火炮,而且能够直接部署在没有加固的甲板上,不需要对船体进行大范围的加固,从而缩短了改造时间。

        更关键的是,不一定要用散装货轮来改装为火力支援舰。

        经过工程师的详细评估,最终确认,在油轮上也可以安装火箭炮。办法非常简单:用钢板封死油舱,将油舱改装为弹药舱,然后将火箭炮的发射器固定在甲板上,并且在其四周增设防热隔层就行了。

        最终的试验证明,工程师提出的这一办法完全可行。

        当然,细节问题还需要解决,比如弹药装填问题,就需要在甲板上增设几条弹药提升通道,并且安装配套的装填工具。

        只是,相对于安装重型舰炮的火力支援舰来说,用游船改造而成的“火箭炮型火力支援舰”就太简单了。

        确定没有技术上的难题之后,陆战队立即征召了十二艘油轮。

        这批油轮的改造工作都在七十五年(43年)之前完成,并且被编入了火力支援舰队,参加了进攻莫尔兹比港的战斗。

        实战中,其表现非常抢眼,特别是在陆战队上岸之前的火力压制中,其发挥出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友谊”号火力支援舰,达到了完全令人无法相信的效果。

        有了如此好的成效,陆战队立即增加了十二艘的订单。

        当然,征召的仍然是油轮,而不是散装货轮。

        最终,这批火力支援舰一共达到了二十四艘。

        后来,随着登陆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些火力支援舰被编成了一支新的火力支援舰队,专门负责登陆前的火力压制行动。

        因为该级火力支援舰的首舰为“海洋之星”号油轮,所以用其名字为该级舰命名。

        当然,因为当时用来改进的油轮型号非常繁杂,所以该级火力支援舰的性能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海洋之星”号有24座十二联装火箭发射器,一次能够投掷288枚火箭弹。而“大洋落日”号装备了16座二十四联装火箭发射器,一次能够投掷384枚火箭弹。另外,这些火箭发射器的口径也不完全一样,“海洋之星”号的是180毫米,而“大洋落日”号的是240毫米。

        由此也能看出,帝国海军陆战队在改造火力支援舰的时候,真有点饥不择食。

        当然,“海洋之星”级的出现,也让陆战队获得了一种空前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从而彻底的改变了火力支援舰队的面貌。

      ÖØ×°º·½«¡ª¡ªÕÁÒ˼¶»ðÁ¦Ö§Ô®½¢

        樟宜号,泗水号,坤甸号,达沃号,宋【创建和谐家园】,实兑号,那霸号,塞班号,腊包尔号,横滨号,直布罗陀号,马耳他号,苏伊士号,贾夫拉号,德钦号,吉大号,卡拉奇号,开普敦号,图利亚拉号,吉布提号,摩加迪沙号,亚丁号,鲸湾号,德班号。

        ……

        将商船改装成火力支援舰,只是应一时之需,而不是长久之计。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4 13: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