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承诺第一批订购十二艘,并且保证只要第一批战舰的采购价格不超出海军要求的百分之二十,海军就将订购第二批十二艘。
显然,这已经不是“几艘”战舰了。
相关的设计工作很快就全面展开,大型舰用电动机与交联发电机的研制工作也顺利推进。
实际上,早在此之前,帝国海军就在搞电动推进技术,只是一直不成熟,将研制成果作为技术储备,而没有实际使用。毕竟,蒸汽轮机与变速齿轮箱用了几十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帝国在这方面一直领先其他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拿手强项,跟着美国搞电动推进技术,即便要搞,也只是做预先研究,而不是投入实际使用。
因为大部分细节设计都是照抄海龙级,所以设计工作的进度比海军预料的还要快。
在海龙级建成服役之前,江南造船厂就完成了所有的设计工作,相关重要设备的研制工作也陆续完成。
海军没有食言,随即就向六家大型造船厂下达了十二艘的订单,并且将这种新式大型巡洋舰命名为“鲨鱼”级。似乎,这个名字已经意味着,这种战舰将成为大洋上的杀手,成为那些商船的杀手!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20350吨,满载排水量:24750吨,最大排水量:29850吨;总长:234.7米,水线长度:227.8米,型宽:24.5米,吃水:9.2米;定员:1328人。
锅炉:4台七十三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三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65000轴马力,发电机:4台七十二年型交联式发电机,功率:42兆瓦/440伏,电动机:4台七十三年型交流电动机,功率:36兆瓦/440伏;推进:4轴4浆;航速:36节/16节(主机直接驱动/电机驱动),续航力:23500海里/16节,或8500海里/28节。
主炮:9门七十三年型240毫米/L55型舰炮(3×3),副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鱼雷:2具三联装鱼雷发射器(各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20-200+50毫米,装甲甲板:80-140+80毫米,装甲隔舱:50毫米,炮塔:80-250毫米,炮座:250毫米,司令塔:120-250毫米。
显然,交联推进系统还带来了一个很明显的好处,那就是战舰上用电设备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以往,一般都是用交联方式安装几台小型发电机为战舰上的用电设备提供电力。现在,在设计的时候,就采用了输出功率超过了电动机消耗功率的发电机,从而一并解决了用电设备的电力需求问题。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鲨鱼级大型巡洋舰上还有一台300千瓦与一台200千瓦的,烧柴油的发电机,以便在主发电机受损的情况下为抽水机等设备提供电力。当然,在一般时候,这两台发电机是不会使用的,毕竟柴油的价格太昂贵了。
另外,在总体设计时,工程师为了控制住排水量,广泛的应用了“重点防护”的设计方法。可以说,鲨鱼级主要部位的防护都得到了加强,使其完全有能力应付重巡洋舰的威胁,而其配备的240毫米舰炮又能轻松干掉任何一艘重巡洋舰。另外,据后来的测试,240毫米穿甲弹对美国海军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都有足够的威胁力。
当然,在总体性能上,鲨鱼级肯定比海龙级差了很大一截。
这本来就是海军的基本设计思路,按照海军的想法,一艘海龙级配三到六艘鲨鱼级,不管在任何海域,即便是遭遇了敌人的老式战列舰,都能够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更别说那些只有轻巡洋舰与驱逐舰保护的商船了。
最重要的,第一批鲨鱼级的采购价格仅仅比海军要求的超出了百分之十九点五。
显然,这是六大造船厂“协商”后的结果。据战后的调查,在建造第一批鲨鱼级大型巡洋舰的时候,六家造船厂都亏了本,而且损失在总造价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之间。也就是说,六家造船厂都是贴钱在为海军建造战舰。
毫无疑问,民营造船厂是不会做亏本买卖的。
按照六家造船厂的核算,在建造工艺成熟之后,第二批战舰的建造成本将比第一批降低大概百分之二十。而帝国海军仍然按照第一批的价格下达订单,因此只要完成了两批战舰的建造,造船厂不但不会亏,还会赚上一笔。
海军也按照之前的承诺,在完成了第一批战舰的价格核算之后,下达了第二批订单。
如此一来,鲨鱼级大型巡洋舰足足建造了二十四艘之多。显然,这也正好体现出,鲨鱼级是巡洋舰,而不是价格高昂的主力舰。
从战术使用角度上看,除了参加支援陆战队的炮战之外,鲨鱼级的主要任务就是随同海龙号一同执行破交作战与护航作战行动。可以说,在整个大战期间,由这两种大型巡洋舰组成的破交舰队与护航舰队能够让任何一个敌人望而却步。
也正是这两种大型巡洋舰让帝国海军看到了破交作战的希望,更让帝国海军真正认识到了“有组织,有纪律,有规律”的破交作战行动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美英两国也很快认识到了保护海上航线,打击敌人海上运输的重要性。
显然,当双方都认识到了破交作战的重要性之后,海军对大型巡洋舰的需求甚至超过了其他巡洋舰,这也使海军很快就提出了建造第三种,也就是性能更强大,战斗力更强的大型巡洋舰的要求。
废物利用——友谊号火力支援舰
对大部分人来说,“友谊”号并不陌生,其前身就是日本海军的“武藏”号战列舰。
帝国海军陆战队攻占了长崎之后,首先就占领了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并且缴获了还在船台上建造的“武藏”号战列舰。当时,该舰的船体部分已经完工了百分之七十,并且安装了部分武备。
最初的时候,帝国海军曾经打算完成“武藏”号的建造工作。
当时,帝国海军需要更多的战列舰。
战争爆发之后,虽然海军增订了一批“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并且随着四大造船厂新船【创建和谐家园】工,造船能力也在直线上升,但是在第三阶段战略动员完成之前,战舰的建造周期都长达二年左右,加上各大造船厂一时之间难以招聘到足够多的熟练造船工人,所以“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并不是很顺利。
当时,帝国海军面临的局势是比较严峻的。
战争初期,海军损失了大批老式战列舰(包括严重损伤,需要花很长时间修理的战列舰),即便“皇帝”级战列舰顺利服役,帝国海军舰队的规模都有减无增。另外,海军还需要两线作战,既要确保太平洋上的绝对优势,又要确保大西洋上的存在。如此一来,帝国海军急需更多的战列舰。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突破了五万吨限制的战列舰,“武藏”号是有一定潜力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帝国海军一度准备将其打造成一艘“超级战列舰”。
可是,在研究可行性方案的时候,海军意识到,“武藏”号只是一张好看的画饼,根本充不了饥。
首先,“武藏”号的舰体结构根本不算先进。
按照帝国海军工程师的评估,“武藏”号在64000吨的标准排水量,70000吨的满载排水量的情况下,竟然只装备了9门主炮,且速度仅有27节,防护性能也没有达到帝国海军的战术要求,只能“归功”于日本落后的战舰设计能力。
即便以七十三年(41年)时帝国海军的造船能力,在采用450毫米口径舰炮,只要求速度达到27节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60000吨的舰体内安装9门主炮,且防护性能完全达到帝国海军的高要求。如果将排水量放宽到65000吨,则完全能够设计出安装12门45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
糟糕的舰体设计不但限制了战舰的性能,还降低了战舰的生存能力。
当时,“武藏”号上用于提高生存能力的先进设计思想,与先进设备非常少。比如“皇帝”级就开始采用的弹药库三重防火门,在“武藏”号上根本没有,其采用的仍然是上次世界大战期间常用的防火门布置方式。
其次,“武藏”号用的材料严重不过关。
其装甲钢的质量糟糕到让帝国海军的工程师不敢相信。后来,帝国海军组织人员对被击沉的“大和”号进行了勘测,发现其厚达410毫米,且倾斜设置的主装甲带竟然没有能够挡住从一万米外打来的400毫米标准穿甲弹!在同等情况下,如果采用帝国制造的装甲钢,350毫米厚的装甲就足以挡住400毫米标准穿甲弹了。
另外,“武藏”号采用的460毫米主炮的性能也非常不理想。
在对其炮管进行测绘的时候,工程师发现,其同轴度误差竟然达到了帝国海军400毫米舰炮炮管的五倍,而且其炮膛也没有进行硬化处理。也就是说,在同等情况之下,日本海军的460毫米舰炮的精度比帝国海军的400毫米舰炮差了数倍。这也难怪“大和”号在与“皇帝”级战列舰抗衡时,竟然打不中万米内的对手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动力系统难以兼容。
当时,负责为“大和”级生产动力设备的工厂还在日本军队的控制之中(在日本战败前,日军破坏了大部分生产设备),如果要完成“武藏”号的建造,就得采用帝国海军的动力设备。
按照150000轴马力的要求,帝国海军不是不能生产出这种功率的动力设备。比如“皇帝”级的动力设备输出功率就达到了140000轴马力,而“皇帝”级乙型的动力设备输出功率则达到161000轴马力。而且,“皇帝”级与“皇帝”级乙型都是在采用八台锅炉的情况下达到了这么大的输出功率,而“大和”级则采用了12台锅炉,才获得了150000轴马力的输出功率。
最大的问题就是,帝国海军的动力系统难以直接用到“武藏”号上。
战舰在设计的时候,首先就要围绕动力设备来进行舰体内舱室的布置。也就是说,完成设计的时候,动力舱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已经决定了。当时“武藏”号已经完成了相关的舰体建造工作,如果要采用帝国海军的动力设备,就要对舰体结构做大范围调整,特别是关系到动力设备的承重衍架的布置,管道的敷设等等,都要重头做起。如此一来,即便不考虑返工所需要的大量建造时间,仅设计改动的工作量就不比重新设计一种战列舰少多少。
最后就是后勤保障问题。
战舰是用来作战的,战斗中自然要消耗大量的作战物资。燃油、淡水等物资的问题还不大,可是配套弹药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武藏”号采用的是460毫米,155毫米与100毫米三种口径的舰炮,需要单独为其建立弹药生产线,并且单独储备,单独运送等等。如果长期在前线作战,还要考虑为“武藏”号建造专门的弹药运输船。
一系列的工程下来,帝国海军自然会觉得不划算了。
当时,也有人提出,在“武藏”号上安装帝国海军的舰炮。
这个提议不是没有道理,却几乎没有可行性。副炮的问题还比较好解决,最大的问题就是,“武藏”号上根本安装不了帝国海军的400毫米舰炮。如果要采用“皇帝”级战列舰的炮塔,就得对舰体结构进行调整,这与更换动力设备遇到的问题完全一样。
综合这些因素,帝国海军最终放弃了建造“武藏”号的想法。
在帝国海军对“武藏”号失去了兴趣之后,陆战队却像拣到宝一样,决定接手“武藏”号,并且将其打造成陆战队最强大的战舰。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点,即帝国的战舰建造管理方法。
即便在和平时期,帝国的所有造船厂都要接受海军的领导,只是在和平时期,造船厂的主要工作是建造商船,而不是为海军建造战舰。当帝国进入战争状态之后,帝国所有能够建造500吨以上船只的造船厂都被海军“收编”,并且接受海军的统一指挥。
这套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为了发挥帝国的战争潜力,进行军事化管制有绝对必要的。
问题是,需要战舰的不仅仅只有海军。
以往,陆战队需要的登陆舰,运输船都是由海军负责建造的。按照程序,陆战队首先要向海军提出申请,然后海军根据造舰安排给予回复,最后再给造船厂安排设计工作,设计完成之后,陆战队向造船厂下订单,并且支付建造经费。
看得出来,如果海军需要更多的战舰,就无法为陆战队提供足够多的舰艇。
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上。
战争期间,海军对战舰的需求几乎是无穷的,哪还能让陆战队“占到便宜”?
即便帝国海军一直很重视与陆战队的关系,会尽力确保登陆舰艇与陆战队专用运输船只的建造工作,可是却无法完全满足陆战队的需求。
随着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登陆日本的时候,陆战队的问题暴露无疑。
当时,陆战队最需要的不是登陆舰,也不是用来运送作战部队与军火物资的船只,而是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的战舰。
以往,这个任务都是由海军承担的,可是在海军缺乏足够多的战舰时,就很难保证为陆战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了。
结果,陆战队只能自谋生路,想方设法的寻找生产火力支援舰的办法。
也正是如此,不管是陆战第五军,还是陆战第七军,在登陆日本之后,首先做的就是攻占日本军港,控制日本的造船厂,以及相关的工业设施。战斗中,陆战队甚至没有让舰队炮击日本的造船厂,以保全造船厂的工业生产设备。
在帝国海军明确表态,对“武藏”号战列舰没有兴趣之后,陆战队就开始想办法了。
为此,陆战队不但将一批俘虏的日本造船工人,舰船设计工程师从战俘营内释放了出来,还出动兵力,将一些躲到了乡下的日本工程人员抓了回来。为了尽快让“武藏”号“动起来”,陆战队甚至想方设法的从帝国海军控制下的造船厂挖来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另外,为了有效的管理日本的造船厂,陆战队还在其后勤部门下面专门设立了一个“船舶设计建造办公室”,并且委任了一名少将负责全权管理相关事宜。
在陆战队的积极推动之下,“武藏”号避免了被拆解的命运,并且迎来了新生。
相对而言,按照陆战队的要求,“武藏”号的建造与改进工作就简单了许多。道理很简单,陆战队需要的只是一艘火力支援舰,说简单点,就是浮在海面上的火炮平台,而不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战斗舰艇。这样一来,海军的很多“高要求”就不用考虑了,当时甚至不需要考虑其生存能力。
按照陆战队的要求,工程师首先确定了动力系统。
因为登陆舰队的速度都在二十节以下,而火力支援舰一般是伴随登陆舰队活动的,其航速也就没有必要超过二十节。如此一来,其动力设备的输出功率只需要达到70000轴马力就足够了。因此,工程师采用了“皇帝”级战列舰的动力设备,只是其数量减少了一半,并且通过一台大型齿轮变速箱来同时驱动四根推进轴。为了将动力设备装进舰体之内,工程师采用了最简单,也是最笨的办法:将“武藏”号的四个锅炉舱合并成二个,蒸汽轮机舱也做了同样的调整。
显然,这种“野蛮”手段在海军中是绝对不能采用的,因为这将极大限度的降低战舰的生存能力,并且增加动力设备的维护难度。只是,陆战队根本就不在乎这么多,反正他们也没有想过用“武藏”号去执行海战任务。
解决了动力设备之后,工程师开始考虑武备问题。
首先就是主炮,这个问题也被轻易的解决掉了。采用的仍然是“皇帝”级的400毫米舰炮,只是炮塔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简化,并且拆除了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设备,将其装甲厚度削减了三分之二,只确保正面装甲能够抵挡陆军重炮的轰击就行了。
另外,为了适应“武藏”号的舰体,与炮塔配套的弹药舱也进行了修改,减少了一些关系到战舰生存能力的关键设备,同时调整了部署方式。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够让400毫米舰炮装进“武藏”号的舰体之外,还要尽量扩大弹药舱的容积,以容纳更多的炮弹。
其次就是副炮的配制问题。
陆战队没有采用日本海军的155毫米舰炮,而是直接采用了帝国海军原本为另外二艘重巡洋舰制造的200毫米舰炮。另外,陆战队还选择了其炮兵装备的175毫米火炮。如此一来,“武藏”号将拥有二种口径的副炮。
选择175毫米火炮的直接原因是:陆战队有大量库存的175毫米炮弹。
随后,陆战队提出了拆除“武藏”号装甲的要求。
作为火力支援舰,装甲的意义确实不大,毕竟轮到火力支援舰上场的时候,敌人的炮兵基本上已经被舰队干掉了,火力支援舰受到的威胁并不大。
工程师也立即满足了陆战队的这一要求,除了关键部位之外,拆除了“武藏”号上的所有装甲。如此一来,“武藏”号至少“瘦身”了上万吨。如此一来,其原本设计只有二十节的速度,在实测的时候达到了二十二节。
当时,还有一项改进比较特殊,即在舰体内设置更多的弹药舱。
当时,陆战队甚至提出,要让“武藏”号具有自我更换主炮炮管的能力。只是,这个要求有点过分,最终没有实现。另外,在使用减装药发射高爆弹的时候,400毫米舰炮身管的寿命在二千枚以上,即便陆战队能够得到的基本上都是已经在海战中打废了的炮管,也能用其发射上千枚高爆弹,而不用担心炮管的烧蚀问题。而任何一场战斗中,“武藏”号都很难消耗掉九千枚400毫米炮弹,也就没有必要在前线更换炮管。
另外,还有人提议将“武藏”号改为陆战队的旗舰。
这一建议立即就被否决了,道理很简单:改进成火力支援舰之后,“武藏”号上储备了上万吨的弹药,谁会将司令部设在一座弹药库的上面?
完成这一系列的改进之后,“武藏”号除了在外观上仍然保留了部分“大和”级战列舰的样子之外,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53000吨,满载排水量:63900吨;总长:263米,水线长度:256米,全宽:38.2米,吃水:9.8米;定员:1205人。
锅炉:4台六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六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7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2节,续航力:8500海里/14节。
主炮:9门六十七年型400毫米/L50型舰炮(3×3),副炮:12门200毫米舰炮,48门175毫米火炮。
“武藏”号完成改进之后,陆战队就将其命名为“友谊”号火力支援舰。
严格的说,“友谊”号不是战舰,在帝国海军的战舰花名册中,将“友谊”号归在了“作战支援类舰艇”的范围之内,而不是“战斗类舰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