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巨浪》-第1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就如同对待重巡洋舰一样,当帝国海军确定驱逐领舰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之后,就非常果断的终止了相关的发展。

        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证明,驱逐领舰确实没有多大的效能。

        当然,作为一级独立的驱逐舰,潮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有着不错的表现。其身影几乎出现在了各个战场,只是因为数量稀少,所以往往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通用先驱——风级驱逐舰

        “东风”号,“陆风”号,“海风”号,“雷风”号,“潮风”号,“炎风”号,“和风”号,“寒风”号,“西风”号,“信风”号,“洋风”号,“电风”号,“汐风”号,“雾风”号,“雨风”号,“雪风”号,“南风”号,“狂风”号,“旋风”号,“江风”号,“湖风”号,“飓风”号,“暴风”号,“岛风”号,“北风”号,“龙卷风”号,“台风”号,“河风”号,“山风”号,“西北风”号,“北极风”号,“西南风”号,“春风”号,“夏风”号,“东北风”号,“东南风”号,“冰风”号,“秋风”号,“冬风”号,“沙风”号,“刀风”号,“火风”号,“凉风”号,“追风”号,“疾风”号,“驰风”号,“迅风”号,“闪风”号。

        ……

        经过了两次尝试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帝国海军确定了驱逐舰大型化的发展方针,基本上肯定了江浙级与波级驱逐舰的作战能力,并且提出了建造一级更便宜,更适用,更能适合各种战术环境的大型驱逐舰。

        这次,仍然是武汉造船厂最为积极。

        其基本设计仍然沿用了江浙级的思路,即通过增加排水量来提高驱逐舰的各项作战性能,并且使其拥有适应各种战术需要的能力。

        只是,这次武汉造船厂走过头了。

        其提交的设计方案中,排水量超过了3000吨,详细核算之后,建造价格不比之前被海军抛弃的潮级驱逐舰低多少。也就是说,太贵了,海军根本消受不起。

        相反,南京造船厂提交的设计方案很快就得到了海军的重视。

        因为也参加了江浙级与波级的建造工作,南京造船厂吸取了大量的经验,并且吃透了这两种驱逐舰的设计思路。

        更重要的是,南京造船厂摸准了海军的心思。

        如果海军需要一种昂贵的驱逐舰,就完全没有必要再次招标,直接大批量生产潮级就行了。而海军重开招标,除了各项性能要求再次提高之外,就是想降低采购价格,并且准备大批量建造。

        如此一来,控制成本成为了设计的重点。

        要控制成本,就得降低排水量,同时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设备。比如,驱逐舰根本不需要指挥能力,就没有必要安装过多的电台。问题是,减少设备之后,驱逐舰的战斗力将明显降低,很难适应不同的战术需要。

        这时,南京造船厂的工程师想到了崇明造船厂建造汉江级轻巡洋舰的方法。

        即,在同样的舰体上,安装不同的武备,以强化不同的战术性能,从而适应不同的战术需要。

        比如,为船队护航的驱逐舰需要更强大的火力对付敌人的袭击舰,需要更远的续航力才能伴随船队跨海越洋,需要更好的适航能力才能在每一片海洋上航行,需要更好的长波电台才能与后方基地随时保持联系。因此,护航驱逐舰就强化这几项性能,将其他不必要的性能尽可能的减弱,以降低成本。

        另外,伴随主力舰队作战的驱逐舰需要更强大的鱼雷攻击能力以攻击敌人的主力舰,需要更快的速度以躲避敌人的炮火,需要适当的活力以对付敌人的驱逐舰,而通信,续航力以及适航力都不是首要考虑的性能指标。

        当然,为了减轻后勤保障压力(这是控制成本的必要因素,一艘战舰在全寿期内,其后勤保障费用几乎相当于最初的造价,因此帝国海军所说的成本,不仅仅是造价,还有全寿期的保养成本),不同型号的驱逐舰的基本设备必须统一,且所采用的武备也要统一,只是各种武器的数量不一定相同。

        按照这一思路,南京造船厂设计出了一种超时代的驱逐舰。

        当然,帝国海军对这种设计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当时谁也不知道,在一种舰体上搭配不同的武备,从而具备不同的战术使用价值的驱逐舰的设计思想是否能够满足未来海战的需要。因此,帝国海军首先订购了十二艘舰队型,并且将其命名为“风”级驱逐舰。

        其主要性能(舰队型):

        标准排水量:2050吨,满载排水量:2600吨;总长:115米,型宽:11米,吃水:3.0米;定员:315人。

        航速:37节,续航力:3500海里/14节。

        主炮:5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鱼雷:2座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表面上看起来,舰队型风级驱逐舰的性能不如波级。

        比如,火炮只有5门,而不是8门,而且还倒退回去,采用了单装炮塔。可是,风级采用的是七十一年型速射炮,其弹药投送能力不但不比波级差,而且还比波级高出了大概百分之二十五。

        另外,舰队型在关键部位安装了适当的装甲,使其在面对敌人的驱逐舰时,有更强的防护能力。比如,其主机舱与锅炉舱的装甲足以抵挡130毫米口径,或者五英寸口径的穿甲弹,其舰桥也有相当的装甲保护。

        如此一来,舰队型风级驱逐舰的战斗力明显超过了当时所有潜在敌人的驱逐舰。

        显然,海军对这种驱逐舰的性能极为满意。随后又订购了12艘舰队型。

        随着战争的步伐越来越近,帝国海军面临的护航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海军第三批订购的24艘全是护航型。只是,海军要求所有护航型都能在十日之内改成舰队型,或者在不经改装的情况下,参与舰队作战。

        毫无疑问,这是对南京造船厂工程师的一大考验。

        只是,这个考验并没有难住工程师。

        说白了,护航型要求更大的续航力,以及更好的适航能力。而舰队型的适航性能已经非常不错了,需要提高的就是续航力。相关的改进也就简单得多了。

        其主要性能(护航型):

        标准排水量:2100吨,满载排水量:2700吨;总长:115米,型宽:11米,吃水:3.05米;定员:320人。

        航速:36.5节,续航力:5500海里/12节。

        主炮: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鱼类:1座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10条)。

        其主要的改进之处就是拆除了前部鱼雷发射器,安装了一门主炮,并且将用鱼雷舱改成了弹药舱,并且拆掉了多余的装甲,增加了燃料舱的容积。另外,还安装了用于远距离通信的长波电台。

        这一改进基本上是成功的,可是其设置在舰桥与烟囱之间的炮塔多多少少都有点碍事。

        后来,大部分护航型风级驱逐舰都拆掉了这座增添的炮塔,并且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额外的人员舱。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通用型驱逐舰,风级的设计理念相当先进。

        只是,其很多小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当然,作为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设计的最后一种驱逐舰,风级在战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其活跃的身影出现在了几乎每一个战场上,而且都有极为出色的表现。

        当然,风级驱逐舰的设计思想也被保留了下来,为今后的通用驱逐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舰队跟班——节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

        小寒号,立春号,惊蛰号,清明号,立夏号,芒种号,小暑号,立秋号,白露号,寒露号,立冬号,大雪号。

        雨水号,春分号,谷雨号,小满号,夏至号,大暑号,处暑号,秋分号,霜降号,小雪号,冬至号,大寒号。

        ……

        现代战争打的什么?

        恐怕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给出正确答案:后勤。

        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恐怕还没有多少人,特别是多少国家的海军将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至少,很多国家都没有认识到海上补给的重要性。当时,大部分国家的战舰都是以后方的港口为基地四处活动,很少考虑在海上进行补给。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海军首先认识到了海上补给的重要性。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北大西洋与地中海进行的几场关键海战就让帝国海军认识到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海军基地无法为舰队提供全面支持的情况下,海上后勤保障直接决定了舰队的战斗力。

        另外,帝国海军是当时全世界唯一的全球性海军。

        即便是帝国海军的几个主要对手,都算不上是全球性海军。美国海军主要集中在太平洋东部与大西洋,还有美洲沿岸地区活动;英国海军则集中在北大西洋与西南太平洋上活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海军都在地中海与北大西洋附近活动;日本海军则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上活动。

        可以说,只有帝国海军需要考虑让舰队到达全世界的各个海域作战。

        战后,帝国又丢失了很多海外领地与海外殖民地。如此一来,海上补给更是保证舰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这一点也能从帝国海军的战舰设计上看出来。

        可以说,除了需要考虑跨越太平洋与帝国海军决战的美国海军,以及需要在西南太平洋上有所作为的英国海军之外,帝国海军是最重视战舰续航力的海军了。当时,为了保证战舰的续航力,帝国海军不但放弃了重巡洋舰,还对其他战舰的一些战术性能做了牺牲。只是,帝国拥有一流的舰船工程师,以及一流的造舰技术,所以帝国海军的战舰在保证足够续航力的情况下,性能不但不比对手差,甚至还要稍微好一点。

        只是,战舰的续航力再大,也不是持续作战能力的充分条件。

        不说别的,在很多港口都能获得燃油与生活物资补给,可是除了在海军基地之外,战舰不可能得到弹药补给!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能够保证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必须装备一种能够为舰队提供弹药补给,并且最好能够跟上舰队的作战速度的弹药补给舰。而在和平时期,最为活跃的不是战列舰,而是巡洋舰。如此一来,弹药补给舰必须能够跟得上巡洋舰的速度,甚至要求能够伴随巡洋舰作战。

        还有,在远离基地的战斗中,战舰肯定会有所损伤,所以补给舰还要具备一定的维修能力,至少能够帮助受损战舰前往最近的港口。

        按照这些战术要求,五十八年(26年),帝国海军就下达了招标书。

        就在几家主要造船厂积极展开设计工作的时候,一件事情让帝国海军在招标书中加入了一项新的战术指标。

        当时,帝国在西南非洲的殖民地爆发叛乱,舰队在执行镇压任务的时候,因为战事频繁,很难返回港口更换炮管,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用已经超过了使用寿命的炮管继续作战。结果,在几个月的平叛战斗中,至少有十一名炮手因为炮弹炸膛而阵亡。

        看上去,这只是一件小事。

        炮弹炸膛并不希罕,在战斗中很容易出现。

        只是,帝国海军非常重视这些“小问题”,因为小问题得不到解决,迟早都会变成大问题。到时候再来设法解决大问题,不但更麻烦,而且投入更巨大。

        因此,帝国海军要求补给舰必须具备在海上为战舰更换炮管,乃至一些关键设备的能力。最终,因为难度太大,所以帝国海军降低了一些要求,比如不需要具备为战列舰更换炮管的能力,也不需要具备更换大型设备的能力。主要就是在更换战列舰炮管这类大型设备的时候,战舰很难在海上保持稳定,作业风险太大。如果要想保持稳定,补给舰就得造得更大,成本将高得离谱,而且使用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再说了,如果主要的关键设备出了问题,战舰也应该返回海军基地,而不是继续留在战场上。

        下达了新的战术指标后,帝国海军将这种战舰定性为:快速战斗支援舰。

        只是,设计工作远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

        不说别的,当时几家造船厂都没有设计过类似的战舰,相关的经验几乎为零!

        也就是说,所有设计工作都得从最基础的层面做起。

        直到六十二年,几家造船厂才陆续提交了总体设计方案。

        在经过了三轮竞标之后,之前从未参加过战舰设计,只设计过大型商船的南通造船厂击败了众多对手,赢得了胜利。

        当然,细节设计更加麻烦。

        按照帝国海军的传统,进入到细节设计阶段之后,造船厂的工程师就得与海军派遣的技术人员合作,共同商讨细节问题,以便更好的达到海军的战术指标,并且符合海军的使用习惯。

        南通造船厂之前从来没有与海军合作过,结果在细节设计中闹出了不少的问题。

        万幸的是,当时帝国海军也没有足够的资金采购快速战斗支援舰,所以设计工作拖得长一点,反而让海军感到“满意”。

        直到六十六年(34年),细节设计工作才最终完成。

        全面审核工作又拖了两年,结果到六十八年(36年)十月份,在战争预兆已经显现的时候,帝国海军才结束了繁琐的审核工作,决定采购六艘快速战斗支援舰,并且将其命名为“节气”级。只是,到六十九年(37年)正式下达采购订单的时候,帝国海军将第一批采购的数量提高到了十二艘,同时要求承担建造工作的四家造船厂必须在七十一年(39年)六月份之前向海军提交八艘,另外四艘也必须在年底前交舰。为此,海军甚至将采购价格提高了百分之十!

        这下,承担建造任务的南通造船厂、长兴造船厂、烟台造船厂与台南造船厂头痛了。

        当时,四家造船厂都只有一座大型船台能够建造节气级快速战斗支援舰,如果为此建设新的船台,那投入可不是一般的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军承诺,如果节气级能够满足要求,海军将考虑采购第二批。

        随后,四家造船厂首先动工建造新的船台,而且一次就扩建了两座。显然,这个决定让四家造船厂在后来都尝到了甜头,并且为战争爆发之后大批量建造辅助舰船打下了基础,也帮助帝国海军解决了后顾之忧。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18850吨,满载排水量:31480吨;总长:217.7米,型宽:27.8米,空载吃水:7.2米,满载吃水:8.8米;定员:538人。

        锅炉:4台六十六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六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86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4.5节,续航力:120000海里/16节。

        满载时货物分配:弹药8000吨,淡水2000吨,食物1500吨,零备件:850吨,其他280吨。

        七十一年(39年)五月份,八艘节气级陆续交舰。随后,海军决定再采购一批,只是其补给能力必须在第一批的基础上得到大幅度提高。为此,帝国海军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艘节气级携带的物资应该满足一支舰队的需求。

        而所谓的“一支舰队”里至少应该包括:2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与8艘驱逐舰。

        如此一来,节气级的载货能力至少要提高百分之五十,而且要对所载货物进行重新分配,所以货舱的设置也要做调整。

        按照这一要求,南通造船厂的工程师开始了改进设计。

        七十一年(39年)年底,在第一批最后四艘交付之前,南通造船厂完成了改进设计,并且得到了海军的认可。

        此时,快速战斗支援舰在战场上的作用已经显现了出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快速战斗支援舰是舰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3 1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