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虽然汉江级与扬子江级轻巡洋舰的优越性能足以满足帝国海军的战术需求,但是两级轻巡洋舰是按照“大而全”的思想设计与建造的,其固有缺点很明显,那就是太贵了,海军难以大批量采购。
以当时的情况,两级巡洋舰能够各建十二艘,已经达到了海军承受能力的极限。
随着新的战争威胁迫近,加上大量一战前后建造的巡洋舰达到极限服役年限,帝国海军急需一种更便宜的轻巡洋舰来执行一些次要的战术任务,比如为商船队护航,打击敌人的商船,维护海外领地的安全等等。
这些任务的战斗强度一般都不大,对巡洋舰的火力要求并不是很高。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决定尽快建造一级火力适当的轻巡洋舰,而且为了大批量建造,替换陆续退役的老式巡洋舰,其吨位必须尽量控制在7000吨之内,其造价也必须控制在扬子江级轻巡洋舰的三分之二以内。
按照这一要求,崇明造船厂在七十年就拿出了完整的设计方案。
六门150毫米主炮,十四门130毫米副炮,2座鱼雷发射器,不到7000吨的排水量,高达37节的速度,以及超过了12000海里的续航能力。这些都满足了帝国海军的要求,当然其造价也仅仅只有扬子江级巡洋舰的百分之六十五。
随即,海军先订购了十二艘,并且在其建造过程之中再向四家承担建造任务的造船厂下达了另外十二艘的订单。
从这里可以看出,帝国海军有多么重视这种“小巧玲珑”的轻巡洋舰。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6800吨,满载排水量:8400吨;总长:165米,型宽:15米,吃水:6.2米;定员:584人。
锅炉:4台七十一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一年型蒸汽轮机,功率:88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37节,续航力:12000海里/12节。
主炮:6门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2×3),副炮:14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速射舰炮(首尾两座三联装炮塔,前后舰桥两侧各一座双联装炮塔),鱼雷:2具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主装甲带:90毫米,甲板:35毫米,炮塔:35毫米,司令塔:70毫米。
很多人认为,松花江级是帝国海军在轻巡洋舰方面的“退化”,并且认为松花江级不是一种成功的轻巡洋舰。
也许,松花江级确实不是“强大”的轻巡洋舰,却是“成功”的轻巡洋舰。
设计之初,帝国海军就有明确的战术指标。
也就是说,松花江级本来就不是用于舰队作战的轻巡洋舰,而是用于护航,保护海外领地的轻巡洋舰。
这一点,在其强大的续航能力与持续作战能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从火力配制上看,松花江级的主要对手不是敌人的巡洋舰,而是敌人的驱逐舰,以及破交战舰。其150毫米主炮对任何一种重巡洋舰都有足够的威胁,更别说是轻巡洋舰了。而其130毫米速射炮能够将所有敌人的驱逐舰打成筛子,并且在对付海外领地叛乱,以及敌人的小股地面部队时更有效果。
也就是说,松花江级的设计初衷本来就不是追求火力。
如果从排水量来看,松花江级比较类似于英国海军的驱逐领舰,或者是美国海军的小型巡洋舰(亚特兰大级)。
因为排水量降低,造价也大幅度降低,使帝国海军能够像采购驱逐舰一样的大批量采购松花江级轻巡洋舰,而这也正是帝国海军对该级战舰最主要的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绝对是成功的。
另外,在整个大战期间,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该级战舰不但能够执行次要任务,而且在伴随主力舰作战时也有不俗的表现。
当然,如果要彻底体现松花江级的用途,仍然可以通过降低火力配制来进一步的压低建造价格。
在确定采购第三批十二艘之前,之前被排除在巡洋舰建造厂家之外的京唐造船厂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将六门150毫米主炮更换为130毫米主炮,撤消后舰桥两侧的副炮炮塔,并且用多余的重量增加重点部位的装甲防护,同时使造价在松花江级的基础上再降低百分之十五。
帝国海军接受了该设计方案,并且向京唐造船厂以及连云港造船厂(也参加了设计)订购了十二艘改进之后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
虽然有人将后十二艘称为辽河级轻巡洋舰,但是两者舰体几乎一模一样,而且火力配制的变化也不大,所以帝国海军仍然称其为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后来,前两批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在战伤之后,也陆续按照第三批的标准进行了改进。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6750吨,满载排水量:8450吨;总长:165米,型宽:15米,吃水:6.1米;定员:572人。
锅炉:4台七十一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一年型蒸汽轮机,功率:88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37节,续航力:13000海里/12节。
主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速射舰炮(首尾四座三联装炮塔,前舰桥两侧各一座双联装炮塔),鱼雷:2具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主装甲带:90+30毫米,甲板:35+25毫米,炮塔:50毫米,司令塔:90毫米。
改进之后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防护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基本上能够防御敌驱逐舰的主炮,而其配备的130毫米速射炮能够在几乎全程作战范围内对敌驱逐舰构成致命的威胁。因此,改进后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简直就是驱逐舰的杀手!
也正是如此,改进后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主力舰提供直接炮火掩护,在舰队中扮演“反驱逐舰”战舰的角色。
因为其低廉的价格,准确的定位,出色的性能,松花江级轻巡洋舰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很多时候,甚至被当作“条约巡洋舰”使用。
也正是如此,松花江级轻巡洋舰成为了大战中与扬子江级轻巡洋舰一样的知名战舰,其活跃程度并不在扬子江级轻巡洋舰之下!
战时需要——山东级驱逐舰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为:“蓬莱”号,“福山”号,“栖霞”号,“文登”号,“乳山”号,“牟平”号,“莱阳”号,“莱州”号,“平度”号,“胶州”号,“城阳”号,“黄岛”号,“寒亭”号,“安丘”号,“诸城”号,“五莲”号,“胶南”号,“抚远”号,“荣成”号,“莱西”号,“崂山”号,“昌邑”号,“寿光”号,“昌乐”号。
……
江浙级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其较大的排水量,可这也同时限制了江浙级的建造数量。说简单点,就是其高昂的价格,使其难以像其他驱逐舰那样大批量的建造,更难以承受战争的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越来越多在战前建造的驱逐舰战沉,帝国海军对驱逐舰的数量要求占到了主要位置。也就是说,帝国海军需要更多的驱逐舰,而不是更好的,更贵的驱逐舰。
在此情况下,武汉造船厂根据海军的需要,设计出了一种排水量仅一千吨的驱逐舰。
因为战时环境的制约,帝国海军没有做太多的考虑,就向几家主要的造船厂订购了第一批二十四艘该级驱逐舰。
这就是“山东”级驱逐舰。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1080吨,满载排水量:1230吨;总长:92米,型宽:8.5米,吃水:2.2米;定员:204人。
锅炉:2台四十九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四十九年型蒸汽轮机,功率:44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37.5节,续航力:3000海里/10节。
主炮:4门四十五年型130毫米/L42型舰炮,鱼雷:2座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显然,山东级是一级“标准驱逐舰”。
在其各项性能中,火力与鱼雷攻击能力最为突出,而其适航性,续航力都非常糟糕。
另外,山东级陆续服役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因此,山东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多少出色的表现。
战后,帝国海军选择保留了江浙级,逐渐淘汰了山东级。
从这一选择也可以看出,山东级过小的排水量限制了其活动能力,也就限制了其在帝国海军中的地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因为大量驱逐舰战损,新开工建造的驱逐舰一时补充不了海军的损失。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将二十四艘山东级再次编入战斗序列,并且将其投入了几个主要战场。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应急产物,山东级算不上是一级成功的驱逐舰。
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帝国海军急需更多的驱逐舰的情况下,二十四艘老迈的山东级驱逐舰再次担当了重任,并且在战场上表现得极为活跃。
如此看来,帝国海军重新启用山东级驱逐舰,也算得上是战时需要吧。
精心打造——波级驱逐舰
“春波”号,“雪波”号,“潮波”号,“夏波”号,“雨波”号,“汐波”号,“秋波”号,“雾波”号,“海波”号,“冬波”号,“雷波”号,“浪波”号。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就让武汉造船厂针对江浙级在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设计一种既能执行护航任务,又能在舰队作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大型驱逐舰。这次,海军放宽了对排水量的限制,甚至允许武汉造船厂的工程师在江浙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排水量。
显然,只要放宽排水量,驱逐舰的战斗力将直线提升。
问题是,《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也对驱逐舰做了限制,虽然限制条件不是很苛刻,但是各签约国的驱逐舰总吨位是有限的。因此,如果单舰的排水量过大,就将导致驱逐舰数量下降。另外,当时帝国海军还有很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或者战争期间建造的驱逐舰没有达到服役年限。
显然,海军对建造新驱逐舰的热情并不是很高。
紧接着,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帝国海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大量战舰建造计划下马,新式驱逐舰的建造工作也就这么拖了下来。
作为帝国最有实力的造船厂之一,而且也是帝国海军驱逐舰的主要供应上,武汉造船厂没有停止新式驱逐舰的设计。毕竟,经济危机总会过去,到时候海军更加需要新式驱逐舰来代替那些已经达到了服役年限的老式驱逐舰。如果等到经济危机过去之后再展开设计,建造工作就将延迟好几年展开。
首先,这肯定对帝国海军不利。
其次,这对武汉造船厂也不利。毕竟,大量造船工人都等着新战舰开工。如果拖得太久,导致造船工人大量流失,今后要想再培养合格的造船工人,绝对不比建造几艘战舰容易得多。
因此,五十九年,当帝国海军重新提出了建造新式驱逐舰的要求时,武汉造船厂第一个做出反应,将其花了数年时间设计的驱逐舰图纸提交给了海军。结果,武汉造船厂的设计最符合海军的需要。
具体指标确定下来之后,海军将其命名为“波”级驱逐舰,并且一次订购了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2100吨,满载排水量:2600吨;总长:117米,型宽:11米,吃水:2.9米;定员:327人。
锅炉:4台五十九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五十九年型蒸汽轮机,功率:605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36.5节,续航力:6000海里/12节。
主炮:8门六十一年型(最初计划采用五十八年型)130毫米/L47型舰炮(4×2),鱼雷:2座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可以说,在建成服役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波级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驱逐舰。
虽然该级驱逐舰上有很多江浙级的影子,而且在舰体结构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波级驱逐舰仍然有很多创新之作。
比如,其双联装主炮就是别的驱逐舰没有采用的。
后来,帝国海军的所有大型驱逐舰都采用了这一设计,从而奠定了帝国海军驱逐舰在火力方面的强大优势。相对而言,美国海军很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驱逐舰采用的仍然是单装主炮。
当然,波级驱逐舰最出色的还是其适航能力与续航力。
虽然该级驱逐舰只建造了十二艘,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波级驱逐舰是帝国海军驱逐舰的中坚力量,并且在几乎每一个主要战场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驱逐领队——潮级驱逐舰
“春潮”号,“夏潮”号,“秋潮”号,“冬潮”号。
……
随着驱逐舰的吨位越来越大,独立作战能力越来越强,驱逐舰逐渐具备了单独作战的能力。另外,在护航作战中,驱逐舰也需要统一指挥。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想到了建造一种具备指挥其他驱逐舰作战的驱逐舰,也就是当时极为流行的“驱逐领舰”。
驱逐领舰不但要具备驱逐舰的作战能力,在各项性能上不输给驱逐舰,还要具备指挥能力。如此一来,驱逐领舰的排水量必然比驱逐舰大。另外,指挥系统的价格相对高昂,所以驱逐领舰的价格也要比驱逐舰多得多。
当武汉造船厂拿出了相关设计时,帝国海军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成本高昂的驱逐领舰不比轻巡洋舰便宜多少,而在火力,续航力与适航性能方面却不比轻巡洋舰强。更重要的是,轻巡洋舰在加装了适当的通信设备之后,足以充当驱逐舰编队的旗舰。
也就是说,驱逐领舰的任务区与轻巡洋舰重叠在了一块。
如此一来,单独建造驱逐领舰是不划算的。因此,最终帝国海军只是象征性的订购了四艘,并且将其命名为“潮”级驱逐舰。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3670吨,满载排水量:4280吨;总长:133米,型宽:11.5米,吃水:3.2米;定员:388人。
航速:36节,续航力:6000海里/12节。
主炮:8门六十一年型130毫米/L47型舰炮(4×2),鱼雷:2座五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备雷20条)。
很明显,为了具备指挥能力,潮级的排水量比波级多了一千多吨,各项性能却无实质性的提高。另外,单独设计的指挥系统也让其造价比后来建造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便宜不了多少。
正是这个原因,在仅仅建造了四艘之后,帝国海军就叫停了。
潮级是帝国海军唯一的驱逐领舰,从此以后,帝国海军一般用轻巡洋舰担任驱逐舰编队的旗舰。
另外,随着通信设备的进步,一些普通的驱逐舰也具备了充当旗舰的能力。
显然,驱逐领舰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并没有在帝国海军落地生根。
就如同对待重巡洋舰一样,当帝国海军确定驱逐领舰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之后,就非常果断的终止了相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