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锅炉:8台五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68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速度:33节,续航力:11000海里/14节。
主炮:9门七十二年型200毫米/L55型舰炮,副炮:6门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2×3),速射炮:12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6×2)。
主装甲带:110-130+30毫米,装甲隔舱:50毫米,甲板:50-80+70毫米,炮塔:50-150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110-150毫米。
改进主要集中在动力,火力与防护上面。
换用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之后,战舰的八台锅炉可以满功率输出,从而使最大功率提高了43000马力。只是排水量剧增数千吨,加上对舰体水下部位做了改动,所以速度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1.5节。
武备方面,为了使用七十一年型200毫米穿甲弹,全部换用了新的主炮。拆除了两座鱼雷发射管以及鱼雷弹舱之后,新增了两座三联装150毫米副炮炮塔,只是其配制方式一直饱受诟病。之前的130毫米舰炮全都更换为速射炮,提高了火力密度。当然,最大的变化是拆掉了好看不好用的鱼雷发射器。
防护方面的改动最大,首先是采用了双层舰体,大幅度的提高了水下防御能力。另外在主要部位处增加了一层装甲,并且提高了水平装甲的厚度,如此一来,其抗远距离打击的能力提高了不少。当时,日本海军准备的九一式八英寸穿甲弹很难在一万五千米之外打穿“决心”级的水平装甲。
当然,不管怎么改进,“决心”级仍然是重巡洋舰。
战争初期,“决心”级一直伴随主力舰作战,并且力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式战列舰服役,“决心”级也逐渐转移到了其他战场,其在战争中执行得最多的任务就是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其200毫米重炮足以对付百分之九十五的地面目标。
当然,重巡洋舰的防护缺陷在“决心”级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几乎所有战沉的“决心”级重巡洋舰都与其糟糕的防护能力有直接关系。
只是相对于日本海军,帝国海军一直没有将“决心”级当作“次级主力舰”使用,因此“决心”级的命运与日本海军的五级重巡洋舰截然不同。
另外,“决心”级的缺陷也最终促使帝国海军采用大型巡洋舰来执行重巡洋舰的任务。
帝国重巡——安海级重巡洋舰
安海号,安洋号。
……
如果说决心级是帝国海军花费十年心血打造出来的具有世界级水平的重巡洋舰,那么安海级就是帝国海军在重巡洋舰领域的巅峰之作,也可以算得上是关门之作。
决心级的强大性能让日本海军震惊不已(这是日本海军建造利根级重巡洋舰的关键因素),可在帝国海军眼里,决心级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问题。
说白了,关键仍然是其防护性能。
按照帝国海军的观点,如果连自身主炮发射的穿甲弹都难以应付,重巡洋舰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当时,在条约的限制,以及技术的限制之下,很难在一万吨的战舰上同时安装200毫米重炮,又使其具备能够防御200毫米穿甲弹的能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办不到。
至少,崇明造船厂的工程师就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争取在防护与火力上取得平衡,使重巡洋舰成为真正的“次级主力舰”。
正好,当时帝国海军还有足以建造两艘重巡洋舰的吨位配额。
在崇明造船厂出一半的设计经费的情况下,帝国海军采纳了崇明造船厂的“建议”,即放弃采购两艘决心级重巡洋舰,用这两艘的配额来建造一级新的重巡洋舰。另外,帝国海军还承诺,条约失效之后,如果有足够的经费,将向崇明造船厂单独订购两艘该级重巡洋舰,以弥补造船厂在设计方面的支出。
当然,前提条件是,崇明造船厂设计的重巡洋舰能够成为真正的“次级主力舰”。
可以说,崇明造船厂的工程师面临着战舰设计史上最大的挑战。
要在一万吨的舰体内装上200毫米重炮,还得使其装甲能够抵御200毫米穿甲弹。恐怕除了崇明造船厂的工程师敢于尝试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船舶工程师认为能够设计出这样的战舰。
说白了,主要问题就是火力、防护与速度三项性能之间的平衡。
设计任何战舰都得首先从动力装置入手,只有确定了动力装置,才能确定战舰的排水量,火炮配制与装甲配制。
崇明造船厂首先选择了当时还在研制的七十年型燃油锅炉与七十一年型蒸汽轮机。
这套动力装置是为帝国海军的新式战列舰研制的,其性能比皇帝级战列舰采用的六十五年型锅炉,以及六十六年型蒸汽轮机还要先进!
八台锅炉与四台蒸汽轮机就能输出161000马力的功率,而且体积比皇帝级的动力系统减少了三分之一,重量减轻了五分之一。
确定了动力系统之后,工程师采用了原本计划用来改进决心级的双层舰体。
这是提高水下防护能力的关键,前提是必须得采用体积更小的动力设备,不然很难在有限的舰体上采用这种结构!
随后就是综合考虑火力与防护能力。
如果继续采用三联装炮塔,将难以提高炮塔的装甲厚度,因此工程师选择了双联装炮塔。为了不大幅度降低火力,就至少得采用四座炮塔,也就是八门主炮。而通过实际测试,八门主炮的火力密度不比九门主炮差多少,也足以应付任何程度的海战需要。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防护,就必须缩小重点防护区间,因此工程师只能尽量压缩上层建筑,比如取消了双舰桥,采用单舰桥,另外将原本分散配制的两根烟囱集中到一起,并且采用向后弯曲的烟道以避免排烟对舰桥产生影响。
没有多大意义的鱼雷发射管被取消,副炮也布置得相当紧凑。
当然,这些设计最终仍然难以使战舰的速度超过33节(海军对巡洋舰的最低速度要求)。
为了尽量提高速度,工程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采用双曲线球形鼻艏,更为光滑的舰体等等。恐怕,当时工程师就差没有考虑到还处于理论阶段的穿浪型舰体了吧。
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六十九年(37年),崇明造船厂提交了详细的设计书。
海军拿到的,几乎就是一级“缩小版”的主力舰!
当然,按照承诺,海军下达了两艘安海级重巡洋舰的订单,分别由崇明造船厂与威海造船厂建造。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10150吨,满载排水量:13890吨;总长:190.7米,型宽:18.4米,吃水:6.2米;定员:721人。
锅炉:8台七十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一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61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3节,续航力:14000海里/14节。
主炮:8门六十一年型(后更换为七十二年型)200毫米/L55型舰炮(4×2),副炮:6门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2×3),速射炮:8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4×2)。
主装甲带:90-180+50毫米,装甲隔舱:80毫米,甲板:50-120+70毫米,炮塔:50-230毫米,炮座:180毫米,司令塔:110-230毫米。
可以说,安海级的防护能力超越了二战期间的所有重巡洋舰。
按照帝国海军的评估,其防护能力足以抵挡8000米之外射来的九一式穿甲弹(二战期间威力最大的八英寸穿甲弹之一)。相反,安海级发射的200毫米穿甲弹能够轻而易举的击穿15000米外的利根级重巡洋舰的装甲!
当然,为了提高防护能力,安海级的牺牲并不小。
比如,其八门主炮的配制在战争爆发时就显落后,当时日本重巡洋舰都有10门到12门主炮,其火力超过安海级25%到50%。
另外,安海级完全放弃了鱼雷,即便实战证明鱼雷对重巡洋舰几乎没有价值,可是这也算是一点点遗憾吧。
最关键的还是其紧凑的动力配制。
为了尽量缩短舰体,并且减少动力舱占用的空间,安海级的八台锅炉全部配制在两座锅炉舱里面,而且中间只有一层20毫米的隔板!也就是说,如果一座锅炉舱进水,就将损失一半的动力。而20毫米的隔板只能防弹片,根本防不了穿甲弹。如此一来,很容易导致两座锅炉舱同时进水!
后来,安洋号就是因为两座锅炉舱进水,彻底失去动力,被日本重巡洋舰击沉!
如果放开这个严重的设计缺陷,安海级重巡洋舰绝对算得上是重巡洋舰的巅峰之作。即便到战争结束,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重巡洋舰的标准内造出比安海级更强大的重巡洋舰!
当然,作为一种“条约战舰”,重巡洋舰本身的缺陷是很难克服的。
不管是威慑级,还是决心级,乃至安海级,其防护仍然不足以使其成为主力舰,更不可能使其拥有与主力舰对决的能力。
随着《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在该条约框架范围内出现的重巡洋舰必然被淘汰。
这也是帝国海军为什么只订购了两艘安海级重巡洋舰的关键原因。
其实,就在安海级动工建造的时候,帝国海军就放弃了发展重巡洋舰的想法。如果要使巡洋舰达到火力与防护均衡,一万吨的排水量就太小了!
显然,这也是帝国海军力推大型巡洋舰的根本原因。
老当益壮——西南级快速巡洋舰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为:绵阳号,巴中号,南充号,自贡号,泸州号,宜宾号,万州号,涪陵号,荣昌号,丽江号,楚雄号,曲靖号,乐山号,雅安号,遂宁号,安顺号,大理号,玉溪号。
……
作为一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并且建造的巡洋舰,西南级被认为是帝国海军第一级现代化的巡洋舰,只是其设计中仍然保留了很多快速巡洋舰的元素,与后来的轻巡洋舰存在很大的区别。
根据战争中快速巡洋舰暴露出来的问题,西南级还在设计的时候,海军就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比如其火力足以对付敌人的所有驱逐舰与快速巡洋舰(西方称之为装甲巡洋舰),速度能够跟上驱逐舰,并且具备指挥驱逐舰作战的能力,防护要能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抵挡敌快速巡洋舰主炮发射的穿甲弹。
这些要求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即排水量增大。
毫无疑问,过低的排水量不可能容纳下足够的火炮与足够厚的装甲,另外速度的要求也使该级巡洋舰必须装备更多的动力设备。
相对而言,战争时期帝国海军对战舰排水量的限制要宽松得多。
经过反复修改之后,最终西南级快速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达到了7500吨。而在此之前的江南级快速巡洋舰的排水量仅仅只有5500吨!
增加的2000吨排水量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
西南级不但装备了12门主炮,还准备了8门副炮,以及四座鱼雷发射器;其装甲防护水平更是提高到了战前的装甲巡洋舰的水平,速度也达到了37节。这些,在之前的快速巡洋舰上是不可想象的!
另外,足够的排水量也为其改进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延长了其服役时间。
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7550吨,满载排水量:9180吨;总长:165米,型宽:17米,吃水:6米;定员:772人。
锅炉:8台四十七年型(乙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四十七年型(乙型)蒸汽轮机,功率:92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7节,续航力:10000海里/10节。
主炮:12门四十七年型150毫米/L47型舰炮(首尾各一座双联装炮塔,另外8门安装在前后舰桥两侧的双联装炮位内),副炮:8门四十四年型130毫米/L40型舰炮(两舷各4门),鱼雷:4座四联装550毫米鱼雷发射器。
主装甲带:50-90毫米,甲板:45毫米,炮塔:20-110毫米,炮位:90毫米,司令塔:50-110毫米。
战后的十多年内,帝国海军没有大批量建造巡洋舰,以西南级为首的“旧巡洋舰”成为了帝国海军巡洋舰舰队的中坚力量。
直到六十年(28年),帝国海军决定建造汉江级轻巡洋舰的时候,大量在一战前期建造的快速巡洋舰开始陆续退役。
因为排水量大,有足够的改进空间,所以西南级继续留在海军中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十八艘西南级快速巡洋舰接受了大规模改进,升级为轻巡洋舰。改进主要集中在更换动力设备,拆除两座鱼雷发射器,换装新的主炮,将副炮更换为速射炮等等。
经过改进之后,西南级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只是,作为一级已经服役了二十多年的巡洋舰,西南级的性能已经难以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环境。只是,在战争初期,帝国海军缺少足够的巡洋舰,所以西南级仍然得以主力巡洋舰的身份参加战斗。
正是如此,大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服役的西南级都在战争的前两年内陆续战沉。
作为唯一一级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巡洋舰,西南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服役时战争行将结束,所以没有太好的表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性能落后,也没有精彩的表现。
当然,西南级巡洋舰作为帝国海军现代轻巡洋舰的鼻祖,其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实验产物——淮河级轻巡洋舰
淮河号
……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对世界各国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除了战列舰受到了严格限制之外,巡洋舰也受到了限制,并且根据主炮的口径分化为了两个种类。另外,战后的技术进步为建造更强大的巡洋舰奠定了基础。因此,不到十年,大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建造的巡洋舰都显得落后过时了。
在战后经济衰退的影响下,帝国海军职能用一战时的巡洋舰“充门面”。
直到五十七年(25年),随着其他国家的轻巡洋舰陆续服役,大量一战期间建造的轻巡洋舰达到了服役年限,开始陆续退役,帝国海军才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一艘能够与其他国家海军新式轻巡洋舰媲美的巡洋舰,而且缺乏巡洋舰已经影响到了帝国的海外利益。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提出了建造轻巡洋舰的要求。
当时,帝国海军内部就轻巡洋舰的具体任务界定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分歧。
一战期间,帝国海军的巡洋舰分为装甲巡洋舰与快速巡洋舰,两种巡洋舰有着极为明确的任务界定。但是,战后受到条约的限制,重巡洋舰肯定不是用来顶替装甲巡洋舰的,说白了,昂贵的重巡洋舰根本不适合执行护航任务,也不适合执行破交作战任务。另外,重巡洋舰是条约妥协的产物,在日本海军还被当作了“次级主力舰”。如此一来,轻巡洋舰必须顶替以往的装甲巡洋舰与快速巡洋舰。
也就是说,轻巡洋舰应该具有比较全面的战术性能,能够适应绝大部分作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