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工业霸主》-第13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好,就这么定了。”沈佳乐欢喜地说道。她感觉到,自己在这里丝毫没有被当作外人的感觉,大家对她的态度都是那样热情。尽管她的身份是在江实电,但自从她上次来教过大家几手绝活之后,大家就已经把她当成汉华重工的一员了,而她自己,也非常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

      “小马,大家都到了,咱们请沈师傅给大家讲讲吧。”一位名叫郝松林的电焊工过来对马杰说道。

      马杰回头一看,只见车间里的电焊工们都已经聚齐了,还有一些其他工种的工人也好奇地凑了过来。这也是工厂里的一个特色,各个工种之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泾渭之分,很多工人都是多面手,专业是钳工,但平常焊个小零件啥的,也能客串一把。听说沈佳乐过来讲课,许多人都想来见识一下这个传奇女孩。

      “沈姐,下面的时间就交给你了。”马杰笑着说道。

      这是马杰在电话里和沈佳乐商量好的事情,趁着沈佳乐到汉华重工来的机会,让她给大家讲一讲高压容器焊接中的一些问题。汉华机械厂的焊工们此前只做过二类压力容器,而石化机是做过三类容器的,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经验。

      “各位师傅,大家欢迎沈师傅给大家传经送宝!”马杰对众人说道。

      工人们一齐鼓起掌来,沈佳乐半是羞怯,半是激动,她的脸涨得通红,对大家摆摆手道:“各位师傅,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小马在电话里说,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其实我懂的东西也非常有限,真不敢在大家面前献丑。我这里根据自己的经验,整理了一个高压容器焊接的工艺要领,要不,我先给大家讲讲这个吧。大家有什么问题,再随时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好不好?”

      “好!”大家喊道,有些文化水平高一些的焊工,赶紧就找来了纸笔,准备做记录了。

      “首先一个问题,是关于焊接顺序的问题。”沈佳乐说道,她抬眼看到不远处有一个正在焊接的热交换器,便走了过去,以实物为例子,给大家讲授起来:“大家看,这个是对接缝,这个是角接缝。对接缝的伸缩量大,需要先焊,这样收缩的自由量比较大,焊接的变形就会比较小。等把对接缝焊完,再焊角接缝……”

      要论做焊接工作的年头,沈佳乐与在场的许多老焊工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沈佳乐是一个天生对焊接有良好悟性的女孩,她擅长于总结经验,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加上在日本接受过半年的培训,这使她的专业水【创建和谐家园】而胜人一筹。

      她讲的这些知识,有的是焊工们原本就知道一些的,但归纳得不如她这样系统。还有一些知识,则是她的独门绝技,让人听着颇有一些惊艳的感觉。

      一说到技术问题,工人们都十分活跃。沈佳乐说一小段,就会有工人提出疑问,然后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遇到大家都疑惑的地方,有人就干脆拉来了几块废料,在现场实验起来。年轻的沈佳乐混在一群老头老太一级的焊工前辈中间,却俨然有一种权威的风范。

      “沈姐,我跟你商量点事,要不,你干脆调到我们汉华重工来吧?”车间的演示完成后,马杰领着沈佳乐去食堂吃饭,路上这样对沈佳乐说道。这个技术小宅男,始终也没有放弃要挖沈佳乐过来的心思。

      沈佳乐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唉,这怎么可能呢?我家在南都呢。”

      “我知道,林经理说过了,你爱人是江实电的副厂长,他不可能离开南都的。不过,你可以自己过来嘛,平时在这边,周末回家,两边都不耽误,多好。”马杰热心地出着主意。作为一个单身汉,他觉得这样一种方式丝毫没有压力。

      沈佳乐苦笑了:“小马,你没结婚,不懂这些。女人结了婚,总是要以家为主的,哪能成天不着家?就算是我这次来浔阳,也要先跟我爱人商量好的。他如果不同意,我也不可能来。”

      “那他支持你来吗?”马杰问道。

      沈佳乐迟疑道:“一次两次,估计没什么问题。如果总是这样跑来跑去,恐怕他也会有些不高兴吧。他平时也经常出差,我如果再这样来回跑,家里就没人管了。”

      马杰道:“沈姐,我听说你上次来不是为了求林经理帮忙弄压缩机指标吗?我觉得你可以这样跟你爱人说,就说这是汉华重工提出的条件,我们帮你们弄压缩机指标,你要帮我们指导技术,这样你爱人不就不好说什么了吗?不但如此,而且你还可以算是出差呢。”

      沈佳乐停住脚步,看着马杰,问道:“小马,你说的这个,是林经理的意思吗?”

      “不是啊。”马杰下意识地说道。他看着沈佳乐的表情,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主意实在是有点太馊了:“沈姐,你可千万别误会,这完全是我自己瞎出的主意,林经理根本就不知道这个。”

      “哦。”沈佳乐点了点头。她是个没什么太多心计的人,马杰既然说这个提法与林振华无关,她也就完全相信了。林振华没有把压缩机指标的事情与她的去留挂钩,她不知道应当是觉得欣慰,还是觉得遗憾。

      第265章 压缩机指标

      “牛厂长,好消息,好消息!”

      金建波一头冲进牛北生的办公室,兴奋地喊道。

      牛北生从一堆文件里抬起头来,看着金建波问道:“建波,有什么好消息,说来听听。”

      “牛厂长,你看,这是什么?”金建波炫耀似地把一份文件递到牛北生桌上,然后得意地看着对方。

      牛北生拿起文件,看了一眼,脸上露出了喜色:“批件!有2万台?”

      “可不是吗!”金建波道,“这是林振华帮忙弄到的。我和他一块去北京参加劳模会的时候,关系处得不错。前些天,我让小沈到浔阳去了一次,替我去找林振华,请他帮帮忙。说老实话,我也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没想到林振华还真够意思,居然真的给我们弄到了2万台的批件,只要拿着这个批件到机电进出口公司去,人家就给发货。”

      牛北生看着兴致勃勃的金建波,心里泛着一些邪恶的猜测。有关沈佳乐与林振华之间的传言,牛北生也是听过一二的。他自然也知道这只是无聊者编出来事情,其实两个人之间唯一的瓜葛就是当年打过一个“林沈氏”的赌局,那是有许多人亲眼目睹的。这种口头上的玩笑,谁也不会当真。

      “建波,这个林振华还真有点本事,咱们都弄不来压缩机,他居然就能够弄到。”牛北生说道。

      金建波脸上带着一丝醋意地说道:“他有狗屎运,连搞了几个出口产品,搭上了外贸部的线。听说,这是他求了外贸部的一位司长才弄到的。你想,外贸部管着这么大的盘子,真要给他一个面子,2万台压缩机也不算个啥了。”

      牛北生晃着手上的批件,问道:“建波,这个批件的事情,你还跟谁说过吗?”

      金建波摇着头道:“没有,今天小沈从浔阳回来,把这个带过来了。我直接就到你这里来了。牛厂长,这2万台压缩机可救了咱们的急了,要不,咱们的生产线就得停下来了。”

      牛北生站起身,走到门边,把门小心翼翼地关上,然后拉着金建波并肩坐在沙发上,小声地问道:“小沈没跟别人说过这个事情吧?”

      金建波觉得好生奇怪,因为他从牛北生的脸上读到了一些神秘莫测的东西。

      “没有,小沈不太关心这个。汉华重工那边从日本引进了一套焊机,正抓小沈的差,让她帮忙翻译资料呢。这个批件,她给我的时候连信封都没拆开。”金建波说道。

      牛北生点点头,说道:“建波啊,这2万台压缩机,属于咱们厂通过自己的渠道弄来的,不属于国家统一调拨的物资,是这样吧?”

      “是啊。”

      “这样的物资,咱们作为厂领导,应当有支配的权力,是不是?”

      “是。”

      “那就好。”牛北生道,“这样吧,这件事情,你跟谁都不要说,让小沈也不要声张。这2万台压缩机,咱们厂提1万台回来,先救生产线上的燃眉之急。另外1万台,有一家兄弟单位比咱们更困难,咱们支援他们一下,你看如何。”

      “什么?兄弟单位!”金建波眼睛瞪得滚圆,“牛厂长,你不会是开玩笑吧?”

      牛北生竖起一个指头,示意金建波不要激动,然后说道:“这家单位,你上次不也见过了吗?他们的厂长叫张洪福的。”

      “是他?”金建波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瘦小的中年人的形象。那是珠三角一家乡镇冰箱厂的厂长,土里土气,但十分精明。前些天,他带着一个小蜜跑到南都来,请牛北生和金建波吃饭,话里话外都是求牛北生匀给他一些压缩机。

      金建波还记得,张洪福身边那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年龄看起来可以当牛北生的女儿,但一口一个“牛大哥”、一口一个“金大哥”地叫着,时不时还用光溜溜的胳膊和大腿在牛北生和金建波的身上蹭一蹭,让人觉得既紧张又舒服。

      那天饭后,金建波就回家了,牛北生和张洪福又聊了什么,金建波并不知情。他不知道,这样一家乡镇小厂,什么时候就成了江实电这样一个国营大厂的“兄弟单位”了?

      “牛厂长,咱们自己的压缩机也紧张得很呢,无缘无故地拿去支援张洪福,不太合适吧?万一以后厅里问起来怎么办?”金建波迟疑地说道。

      牛北生道:“厅里有什么资格问?咱们是承包了的厂子,讲的是厂长负责制。张洪福那边,我和他深入地交流过,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企业家,他那个企业,迟早会发展得很好的。我们现在支援他一些压缩机,也是为了建立起联系,以便未来形成长期的合作嘛。”

      “这……”金建波可不一点也不傻,牛北生这样坚决地要把指标匀给张洪福,金建波能悟不出其中的猫腻吗?兄弟单位,恐怕其中的纽带,就是张洪福身边那个小姑娘吧?

      牛北生看着金建波的脸色,知道这种事情要想瞒过金建波是不可能的,而他本来也没打算瞒过金建波。他用推心置腹的口吻对金建波说道:“建波,我知道你有远大的抱负,但抱负归抱负,人还是要现实一点的。你看张洪福,他不过就是一个农民出身,他的厂子比我们小得多。可是你知道他个人现在有多少财产吗?”

      “多少?”金建波木然地问道。

      “300万啊!”牛北生竖起三个手指头说道,“整整300个万元户。你算算看,咱们得挣多少辈子的工资,才能挣到300万?”

      金建波无语了,牛北生说出来的这个数字,让他受到了强烈的震撼。300万意味着什么?江实电的工人,发一次双过半奖才100块钱,就这样,大家也乐得眉飞色舞了。为了买一台1200块钱的彩电,他和沈佳乐可谓是节衣缩食,他连一盒好烟都舍不得买。

      张洪福是个什么玩艺,一个连成语都不懂的乡下农民,居然拥有300万的家产。他金建波是大学毕业,堂堂国营大厂的副厂长,家里的财产勉强能凑出3000块钱来,这公平吗?

      牛北生道:“建波,上次张洪福跟我说了,如果我们能匀给他一些压缩机,他愿意每台给我们加价20块钱。如果我们给他1万台……”

      “那就是20万!”金建波的心怦怦地跳起来。

      “最少是20万。”牛北生道,“我想再吊一吊他,我觉得,他出到30万也会愿意的。到时候,咱们两个人,每人15万,你觉得如何?”

      “不不,我不能要。”金建波下意识地推托着。15万块钱,他连想都不敢想,这样的钱拿在手里,合适吗?他是一个国家干部,怎么能够一下子拥有15万块钱呢?这是犯错误的事情,不,这是犯罪的事情!

      牛北生轻轻地嗤笑了一声:“建波,你就这么点胆量?现在中央不是提倡要有闯劲吗,15万块钱就把你吓着了?你知道林振华有多少钱吗?”

      “林振华?”金建波道,“我不清楚。”

      “他起码有1000万!”牛北生道,“你真的不知道,汉华重工是公私合营的企业,林振华是大股东。汉华重工几千万的资本,林振华最起码拥有其中的三分之一,最少也有1000万。”

      金建波彻底傻了,牛北生说的这个情况,他是知道的。以他的地位,当然了解汉华重工的组成方式。在此前,他只是嫉妒林振华年纪轻轻就能够管理这样大的一个企业,却从来没有去细算过林振华有多少个人资产。听牛北生这样一算,他才发现自己忽略了这样重要的一个问题。

      其实,根本不用去算汉华重工的总资产,它一年的利润,恐怕也得有几千万了。如果林振华拥有三分之一的股权,那么光他名下的红利,一年就是上千万。而自己一年的工资呢,也就是1000块钱出点头。

      根据牛北生与轻化厅签的承包合同,承包团队如果实现了承诺的利润,那么可以在超额的利润中提取10%作为承包费。这10%要在几个组阁的成员之间瓜分,分到金建波头上的,恐怕最多最多也超不过1万块钱了。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的有这么大吗?

      “做人不能太傻。”牛北生开导道,“建波,这2万台压缩机,是你通过关系弄来的。我们拿出1万台放到厂里生产,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另外1万台,我们拿来支援一下朋友,适当地收取一些中介费,这是完全合法的事情嘛,你怕什么?”

      “我不是怕。”金建波如【创建和谐家园】一般地说道。他无力反驳牛北生,但他的心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完全不对的……自己不惜让沈佳乐跑到浔阳去求林振华,目的是想给厂里弄来压缩机,这是一个高尚的动机,是一个问心无愧的动机。可是,现在这样做,他能对得起谁呢?

      “这件事就由我做主了。”牛北生说道,“关于批件的事情,你不要跟任何人说起来。我马上联系张洪福,告诉他,30万,1万台压缩机。如果他不同意,那我们就不管他了,咱们自己要了。”

      最后一句话,牛北生说得大义凛然,但金建波知道,这不过是牛北生作出的一个姿态而已。现在国内各家冰箱厂都要像发疯一样地找压缩机,进口价50美元的压缩机,在黑市上一台加价30块钱人民币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好吧,一切就由牛厂长安排吧。”金建波颓然地说道。

      第266章 海归成群

      上海,淮海路上一家新开的咖啡馆里。

      林振华一个人坐在一个靠墙角的位置上,面前摆着一杯5块钱的咖啡。此时正是午后,在西方应当是喝咖啡的时间,但整个咖啡馆里却是空空荡荡的,除了林振华之外,只有另一人墙角坐了两个老外,不知道在谈什么事情。

      咖啡馆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一个超前的所在,据项哲向林振华介绍说,这家咖啡馆平时主要是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会光顾,中国人是很少会来的。也正因为如此,项哲约好了林振华在这里等待,因为这算是一个清静的地方了。

      门开了,项哲带着几个人走了进来。他一眼看见墙角的林振华,便转过头对自己的同伴说了几句什么,那几个人脸上似乎都有了一些紧张的神色,跟在项哲的身后向林振华走来。

      “振华,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那几位。”项哲对林振华说道。

      林振华站起身来,向那几个人伸出手,说道:“很荣幸见到各位,我叫林振华,是汉华重工集团的副总经理,我非常热切地希望各位能够加盟汉华。”

      在前些天的供应商招标会上,项哲不辱使命,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博得了汉华重工领导层以及诸如毕敏、田效兰等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在经过几场近似刁难的面试之后,谢春艳、苏宝成、朱铁军等都给项哲打出了高分,同意聘请项哲担任汉华重工的总经理助理,协助林振华工作。

      项哲以一个MBA的利索作风,回自己的原厂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带着由几百本书组成的行李来到浔阳,正式加入了林振华的团队。

      既然已经在一个锅里搅勺,林振华和项哲也就不再互相使用客套的称谓了。项哲的年龄比林振华要大几岁,林振华便直接管他叫老项。而项哲也照着林振华的要求,对林振华直呼其名,只在正式场合里还是使用“林经理”这样的称呼。“林总”这个叫法在当年还是不太合适的,显得太过于高调了。

      项哲上任之后,对汉华重工的人才队伍进行了一番全面的了解,发现公司高端人才奇缺,与公司的业务结构和规模完全不相适应。

      技术人才方面,林振华算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人才,但现在也是做管理多,做技术少。其他的人,要么是卫景文、韦东齐这类老一代技术人员,要么是如马杰这样刚毕业的学生,中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断层。

      管理人才方面就更加寒酸了,陈伟国、朱铁军、郎冬等人都已是五十来岁的老将,虽然有一些管理经验,但对于市场化运作并不了解,国际视野就更谈不上了。岑右军、褚红阳、彭少哲、赵勇群等一批年轻干部都是林振华的嫡系,最大的长处是对林振华有足够的忠诚,但管理能力尚待提高。

      “就这样一个团队,居然能够把生意做到法兰克福去,一年做出15个亿的产值,真是不可思议啊。”项哲摇着头对林振华说道。

      “没办法,我只有这样的条件了。”林振华解释道,“关键时候,都是靠大家硬着头皮往上冲,这样一关一关地,居然也冲下来了。”

      项哲道:“这就是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大家有【创建和谐家园】,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各种问题都会被掩盖起来。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持久的,要保持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专业的团队,依靠科学的管理。对于汉华重工来说,尤其是需要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

      林振华道:“我何尝不知道这点,可是,现在这个环境下,你让我去哪找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啊?像你这样的海归,我可是求之不得的。”

      “海龟?”项哲不解地问道,“什么意思?”

      “海外归来……”

      “呃……听起来怎么像是一种海洋生物的名字。”项哲郁闷道,与林振华在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不断地被林振华嘴里的新词所雷倒,但他又不得不承认,这些新词听起来的确挺给力的。

      “振华,其实国内有很多……海归,都像我一样,学非所用,目前正在各位单位闲置着呢。我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人挖过来,充实到咱们的队伍里来。咱们汉华重工有一个优势,就是领导的观念是非常开放的,这是我们这些海归最期盼的事情。”项哲说道。

      “怎么去挖?”林振华问道,“咱们总不能登海报招人吧?”

      项哲道:“我在上海的时候,我们有一些留学归国人员经常在一起聚会,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你有没有兴趣和我一起去一趟上海,由你亲自和他们谈一谈,我相信,你的魅力一定能够征服他们的。”

      “没问题。”林振华爽快地答应道。

      就这样,项哲与林振华一起来到了上海。项哲提前和那些朋友们进行了联系,告诉大家有这么一回事,请大家一起过来聚聚。聚会的地点,便选择了这家咖啡厅。

      “这是胡妫,工业工程师,麻省理工的硕士。他的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起一家如德州仪器那样的大型企业。”项哲开始挨个地给林振华介绍自己的朋友。

      胡妫二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很帅气,性格温和,没有项哲那样张扬。他走上前与林振华握了握手,笑着说道:“我现在的理想已经改了,我想回老家德州包两亩地,搞农业工程。”

      “工业工程师可是一个工厂的灵魂啊,工厂里的人财物,产供销,都需要你们去规划。甚至于小到一个车间的机床如何摆放才能最有效率,都得你们说了算。你这样的人才去搞农业工程,未免太可惜了。”林振华说道。

      “林经理研究过工业工程?”胡妫好奇地问道,从林振华刚才说的那几句话,他能够知道林振华对于自己的专业是有所了解的。在国内要想找一个知道啥叫工业工程的人,可真是不容易啊。

      林振华道:“不敢说研究过,只是看过几篇这方面的文章吧。听说美国工业界现在正在搞柔性制造系统,我们汉华重工目前就面临着产品批量小、种类多的问题,我正琢磨着要请一位搞工业工程的专家帮我们做一做制造规划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0 1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