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工业民科_校对版by:好闲》-第3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它的变形皮卡车,更可以架设高射机枪,无后坐力炮,32或16联火箭炮。

        从任何方面看,这辆车都要比现在部队上用的202,强得太多了!

        高俊看着它眼睛发亮,别看高俊是个搞政工的干部,但是他本人并没有小看军事装备的价值。并不是这时代那种只会喊口号,让战士们亡命冲击的红色教员。

        看着图纸上的肌肉块型军事越野车,高俊激动地叫道:“太好了!这辆车,正是我们部队想要的!我立刻拿着图纸,回去给师部的首长们看看!”

        林强生点了点头,高俊拿着图纸跑了出去,不一会又跑了回来,着急地问道:“这辆车,叫什么名字?”

        “悍马!我叫它,悍马!”林强生说道。

        高俊默念了两边,一拍大腿,笑道:“好个悍马!”

        69师师部的领导们,也被这辆车的外形,镇住了!

        原来他们只是想着把部队里的破烂,趁着请战的机会汰换汰换,可没想到竟然弄来这么个震惊的玩意!

        张铁新师长又跑了过来,亲自告诉林强生,只要他需要的,他们师部都尽量配合。

        林强生点头,说道:“那好!我需要工程学院的研究所配合我们研究金属材料工艺,还需要研究员们,配合我们的工作!”

        张铁新点头说道:“没问题,军事工程学院的特种材料研究所,就可以配合你们。”

        张铁新亲自带着林强生来到研究所,拜访了刘所长。刘所长看到69师的师长亲自来了,还有师部的公函,马上就答应了启用研究所配套工厂。

        这家小工厂就在工程学院的院墙里,是为配合工程学院特种材料专业设立的。林强生一行人走进工厂,立刻就被十多双眼睛围住了!

        “这是咱们省城驻防的69师的张铁新副师长同志,咱们热烈欢迎!”刘朝礼大声的向着厂内的五六个工人说道。

        林强生这时才知道原来张铁新是个副师长。

        随着工人们稀稀拉拉的掌声,刘朝礼尴尬的笑了笑,他向着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片的40多岁的中年人说道:“杨万米,你带同志们熟悉一下工厂,他们要研究什么,你配合一下他们的工作!”

        杨万米长得瘦削个头,脸颊凹陷。他点了点头,一副冷冷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

        刘朝礼干巴巴笑了笑,拉着张铁新到一边说了什么,张铁新点了点头。

        林强生大概听到什么研究所也很困难,材料费、电费什么的,张铁新都答应了下来,研究产生的费用都由部队承担。

        林强生等人参观了一圈,对工厂的设备还算满意。他让刘所长叫来了研究所的于明诠,老头听到有实验项目,立马变得精神了很多,乐呵呵的跑来了。

        杨万米看到于明诠后,眼神变化了一下,对着于明诠说道:“于老师!”

        于明诠看见杨万米,开心的点了点头,眉毛飞起地说道:“恩,杨万立。我又出来了,现在自由多了!哈哈……”

        林强生觉得这两人都神经兮兮的不太正常,所以也没在意他们的交谈,管他叫万立还是万米,于他都是浮云。

        林强生拿出图纸数据,展开来,开始向于明诠和杨万立等人描绘着悍马军用越野车的性能,和需要发动机的能力以及匹配它的动力系统。

        军工人才就是军工人才,不需要多少的解释,这时期的研究工作者们,巴不得有项目让他们动手,一个个都如饥似渴。

        为了提高四缸柴油机的功率,必须使用一款增压器。林强生选用了宝马73年版KKK涡轮增压器,林强生希望它能为四缸的柴油机提升到理想功率。

        把图纸给了研究员们,让他们研究着,在2个月内,试制出一批样品。反正越野车造出来了,也要在不断的改进当中,日益完善,他不急,他知道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实在不行,先使用不带增压器的发动机也行。

        为了让五六名研究员安心,林强生特意每人先发了30元的安家费,另有布票粮票肉票,把这些人感动的眼泪的都流了下来。

        杨万立激动的握着一小沓钱票,小声地说道:“谢谢,谢谢同志!”

        林强生笑着问道:“杨万立老师,我能问您个问题吗?他们为什么管您叫杨万米啊?”

        杨万立笑了一下,磨了磨嘴唇,想要解释却被别人抢了先。

        “东风113歼击机,号称‘双二五’飞行速度2.5马赫,升限2.5万米。杨万立,是方案的设计人之一,现在就他还在哈军工,其他人走得走,散得散,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杨万米。”一旁的于明诠老头唠叨着。

        于明诠自从出了研究所,就特别的积极,干什么事都抢着干,好像要把过去失去的时间,都抢回来似的!

        杨万立苦涩的笑了笑,笑容中充满了沧桑和追忆。

        1961年7月21日,三机部和航空研究院联合发文指出:根据上级指示,为缩短战线,集中力量,用最快的速度把米格-19和米格-21搞出来,东风113要暂时适当的让一让路,然后在米格-2l试制成功的基础上再搞113号机。虽然文件规定,部分东风113的工作仍可继续进行,但实际上停止了,东风113也就这样下马了。哈军工在厂参加东风113设计的部分教员调回学院。毕业学员除分配其他单位的外,其余都分配到航空研究院工作。至此“双二五”东风113的研制曲终人散。

        林强生看了看杨万立,看他四十多岁的样子,想必十七年前,东风113下马的时候,正是充满【创建和谐家园】的年岁,那时东风113下马,恐怕对他们打击不小!

        “当初,差在哪里?”林强生向着杨万立问道。

        杨万立身体一震,回答道:“材料!工艺!”

        林强生点点头,表情极其认真地说道:“那就往这方面努力吧!我支持你!”

        杨万立用不可思议以及不解的表情,看着林强生。

        林强生又说道:“嗯,我们汽车厂支持你,我爸是林向荣!你知道吗?厂长啊!汽车厂厂长!”

      第59章 国禧手表厂

        1978年11月24日,在这个初冬的夜晚,小岗村20户农民有18户的户主在场,只有关友德、严国昌两位户主外出讨饭,没有到场。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当时的有关政策中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

        小岗村就是分田单干了,队里的土地按人均4亩半划分,分了田的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第二年,小岗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油料(花生)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小岗全年的粮食征购任务是2800斤,过去23年颗粒未交,当年上交24995斤,超额7倍多。由于生产发展,村民收入大大提高,全队农副业总收入47000多元,平均每人400多元,是上一年的18倍。

        而此时,在东北的林强生,在11月末的某天,这个寒冷的冬日,正在红旗公社下面的一个小村子,第一次扩招自己的人马!

        王国禧调试完了手表厂的设备,然后就开始精力旺盛的仿造国内著名的品牌手表,上海牌,制作了一批机械手表,总共23块。

        这款手表采用了和上海牌手表差不多的样式,只是表带采用了好制造的皮革表带。

        王国禧马上赶到红旗公社,用公社电话打到了林向荣的办公室,然后找到了林强生,激动的让他马上来村子里一趟,看看他做的手表。

        林强生自然很高兴,把车开得飞快,用了不到1个小时就到了村子。当天,在王家的屋子里,林强生就和王国禧商量,第二天开始在村子里招人,先招十五~六个聪明肯学的小青年,加上王国禧的两个儿子,王振强、王振军,一起把小手表厂干起来。

        因为现在村子里用电紧张,仅能够让几台机器运转的。按王国喜的估计,几个人、几台设备,如果原材料充足的话,每个月能生产上万块手表。

        对这个产量,林强生已经很满意了,如果工人熟练了,那手表产量还能大幅度的增加。或者再多招一些人,也不是不行。

        上海牌手表,现在卖125元一只。他的一块手表卖90元,林强生觉得可以了,甚至都觉得太暴利了。但是如果林强生低价售表,势必会造成对手表市场的强烈冲击,那又太高调了!

        林强生不敢啊!

        70年代末,谷牧副总理说,手表的成本只有9元钱,卖到一百多元,利润丰厚,而且市场需求很旺,全国可以多搞几个厂嘛。

        全钢防震17钻上海牌手表,125元。当时国家核定【创建和谐家园】为8.5元。如果记载没有错误的话,按9元算,那么上海牌手表的利润率竟然高达1288.88%!这样的利润率,简直就是暴利!

        瑞士手表业业绩最辉煌的1968年,其利润率达到了80%。

        1288.88%和80%相比较……

        万恶的瑞士资本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高品质的手表,其利润率不过区区的80%,而我们国内的手表利润却如此之高!而且这是国家几次调价,宣布手表不再是高价商品之后。

        就算加上人工成本,生产设备折旧,每只手表成本20元,那也有6倍的利润。

        林强生的小小手表厂,每月生产10000块手表,成本人工没人家的那么高,就算每只手表10元的成本,90元的零售价有80块钱的利润。

        那1万块手表,一个月的利润就有……

        林强生数着手指头,嘀咕道:“80乘1万=80万?!……80万元!”

        无论林强生怎么算,好像都是每月80万利润的样子。想想这个惊人的钱数,林强生晕了。

        “啥米倒布票啊!都光腚好了,全身都是我的表!”林强生在心中狂吼。

        这天上午,村小学门口旁边摆了一张桌子。村民们听说后,都从家里跑了出来,围在门口看着热闹。

        小学大门的一侧,挂上了一块新的牌匾,“国禧手表厂”。

        王振强手里拿着一挂小鞭,站在旁边,林强生让他不忙点。

        “徐支书,来,咱们一起站在这,先照张相!”林强生从人群里请出了徐增良村支书,然后又从包里掏出了一台哈尔滨仪表厂生产的DF1型孔雀牌照相机,交给了一位村里的小伙,并教了他怎么照人,怎么按快门。

        小伙战战兢兢的拿着照相机,长这么大都没有见过这么贵的东西,更何况亲手拿着!

        他端着照相机冲着三人,怎么摆姿势都不得劲,干脆前脚弓,后腿蹬,弄了个射雕的姿势。围观的群众,嘻嘻哈哈的看着小伙滑稽的动作,乐得够呛。

        徐增良高高兴兴的被请到王国禧和林强生的中间,大笑着说道:“我嗦,乃们这个还挺隆重哈!”

        “咔嚓!”

        照相机轻响,三人站在蓝天下校门前,欢声说笑的样子,成为了一段珍贵的记忆。

        照完了相,小鞭点了起来,噼里啪啦的声音中,国禧手表厂正式开张了。手表厂叫这个名字,还让王国禧师傅很是激动了一把。

        林强生站在厂门前,大声的吆喝了一声:“众位乡亲同志们,国禧手表厂就算正式开厂了!我是厂长,林强生!闲话不多说了,多谢乡亲们帮忙照顾。咱们厂打算在村子里招几个人,年龄在30岁以下的,眼神好使的!欢迎大家,踊跃报名啊!”

        “啊!”众位村民一个个都被震惊了,很快的他们就欢喜的叫嚷了起来。

        有的大爷使劲的向别人打听着,有的老娘们就开始推荐自己家的小子姑娘。

        “嗡嗡嗡!”

        乱哄哄的声音马上吵了起来,徐增良一挥手喊道:“都别吵吵,一个个来!有谁想到厂子里工作的,都和强生小子说道!”

        林强生和徐增良已经商量了厂子招人的事情,徐增良十分支持这个事情,还把自己的小儿子徐超支持了过来。

        要不是厂子刚开,不想招那么多人,徐增良甚至还想把自己的两个姑娘也弄进厂子里。

        林强生点了点头,向村民们叫道:“我先说一句,头两个月内,是学习的阶段,当学徒!谁干的好,谁就留下,谁干得好,谁就先开工资。干得不好,没有工资啊!”

        “哦!”村民们又起哄了起来,惹得徐增良直瞪眼睛。

        村民们纷纷想了想,互相的议论了一番。大家一想,这也对,到哪个工厂都得当学徒。自己家的孩子比别家的孩子,能差到哪去!

        一个大娘拉着自家的小子,抢到林强生的面前,大声地说道:“厂长,你让我家孩子进厂吧,他肯定能干好!”

        林强生看到正是刚才照相的青年,他能有个21~2岁的年纪。这个年龄,在农村也是老大不小了。但是这个年月也只能在村里种地,没有什么别的奔头。冬天的时候,东北寒冷,更没有什么好干的,只能在家里猫冬。

        林强生点点头,看了看青年渴望的眼神,笑道:“行,来我厂先跟王国禧师傅学学,等分配你的活熟练了,就给你发工资!”

        “好!也算我孩子一个!”一个大伯拉着自己的孩子,紧赶着几步站到了林强生的面前。

        林强生笑着答应了下来,这下子村民们立马炸开了锅,纷纷抢着向前挤,要报名。

        王国禧的二儿子王振军,坐在桌子后头记着人名。

        本来林强生打算厂子先招五六个人的,可村民们都想让自己家孩子,能报上名的都报名,有几个是几个,这下子人员明显就超编了!

        村子里总共有百多户人家,每家一个孩子也是一百多个。

        林强生大声地叫道:“要不了那么多!要不了那么多啊!”

        大爷大妈们纷纷劝道:“厂长,反正要谁家的孩子不是要,你就要了俺家的孩子吧!”

        这些人七嘴八舌,说得林强生没法,只好喊道:“头两个月当学徒,没有工资。干好的留下,干不好的,滚蛋!”

        “好!哈哈,强生小子就该这样!”徐增良巴不得村里的小子姑娘,在冬天都能有个事忙乎呢,这样他能省了不少的心。

        结果,林强生的招工计划,就严重超编了。从开始想默默的干起,变成现在大张旗鼓的在村子里招人了。

        小小的手表厂,四间教室充当的厂房,竟然招收了200多个人!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0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