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梁远到是很想在母亲的怀抱里沉醉一会,转念一想老娘还不知道自己在257厂干的那件大事,257厂的事不会瞒太久的,眼下还是给母亲留下一个小男孩已经长大的印象为妙。
梁远像所有的叛逆期男孩一样,有些别扭的挣出了李远玲的怀抱。然后关切的问道:“妈妈在和谁通电话呢,好像很伤心啊。”
李远玲感觉着梁远挣出了自己的怀抱,然后才和自己说话,忽然意识儿子好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喜欢腻在自己怀里的小男孩了。
看着梁远一脸关切的样子,李远玲的心情五味掺杂,伸出手摸了摸梁远的头说道:“是妈妈上大学时期的导师,以后你见到了要叫吴爷爷呢。”
李远玲拉着梁远坐在沙上,把吴忠华教授当年教过自己的事情简单说了一遍。然后说道:“妈妈打算后天去北平拜访自己的老师,你要在家里乖乖听话哦。”
梁远点了点头,心想上辈子母亲很可能也是这时候接到电话的,当时因为父亲刚刚被冤枉,母亲大概就没有提及这件事,后来很可能是被吴老说动心了,才和父亲商量的吧
看着脚步轻快去厨房做晚餐的母亲,梁远心说现在家里一切顺利,母亲也没什么不放心的事情,大概这回去北平马上就会被吴老拉进斯贝改燃气轮机项目的小组吧。眼下老梁同志忙的不见人影,估计老娘马上也快变成那个样子了,将来的日子自己算是彻底的放养了。
绿【创建和谐家园】.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飘天文学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第1章 进京
农谚有云,立夏田种半,五月原野中的水稻田像一片片银镜铺在了平整的大地上,水稻田的秧苗还没有插完,等待插秧的稻苗东一块,西一块的聚集在一起,好似镶嵌在银盘上的大块翡翠。
笔直的铁路线好像黑色的缎带穿过一片片银镜,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被后世车迷昵称为大橘子的东风4b型内燃机车偶尔冒出丝丝青烟,牵引着一列深绿色的列车奔驰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
李远玲静静的坐在平壤——北平的28次国际列车上,看着窗外迷人的初夏景色和车厢内穿着传统韩服,充满异国风情的朝鲜列车员思绪飞扬,心潮起伏。
一个人旅行总是有种孤独感,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平时忙碌着上课,备课和照顾日常生存技能基本为零的父子两人,时间总是排的满满的。也没有心思想起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
李远玲的老家位于著名的西子湖畔,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也算是一代国学【创建和谐家园】,写了一手好书法,对中国古典文化研究至深。李远玲上高一时,父亲在一次下乡劳动中偶感风寒,因治疗不及时转成急性肺炎撒手人寰,母亲也在两年后思念父亲过度早早去世了。
母亲生病期间,李远玲和给母亲脸色看的嫂子狠狠的干了一仗,看着自己哥哥一副妻管严的样子,母亲过世后再无牵挂的李远玲直接报考了位于东北地区的盛京航空学院,从此远走他乡,再也没回过杭州老家。
能有【创建和谐家园】了吧,小远都11岁了啊,想起临行时儿子苦着脸敲着盘子对着老梁同志说道:“吃惯了妈妈炒得菜,再吃爸爸做的就好像是在吃饲料一样。”以后得找机会带着小远回到杭州看看,得让他知道妈妈的家乡是个很美丽的地方呢。想着梁远可爱的样子和一家人的种种趣事,因回忆带起的那股复杂难言的酸涩感觉慢慢的淡了下去
1987年北平火车站的人流远比后世要少得多,李远玲刚走出北平站西出站口,就看到一对白苍苍的老夫妇举着一块写着李远玲三个字的纸板,在出站口附近焦急的向人_流中张望着,虽然时隔多年李远玲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昔日的导师和师母,已经三十多岁的李远玲尖叫了一声,大声喊着:“老师我在这里。”向着老师所在的位置跑了过去。
吴忠华老泪纵横的看着正在和自己老伴廖敏抱头痛哭的学生,当年也在盛京航空学院教授工程热力学的廖敏,对刚刚入校勤奋好学的李远玲非常喜欢,在知道李远玲是主修老伴所教授的专业之后,就经常邀请李远玲到家里吃饭,随着双方关系越来越亲密,得知年少的李远玲父母双亡之后母性大,后来老两口根本就是把李远玲当作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吴忠华擦了擦眼睛,走过去拍了拍还抱着李远玲问这问那老伴说道:“老廖啊,小玲刚下火车也累了,我们是不是回家在聊啊。”
李远玲不好意思的松开了师母,转过头给吴忠华鞠了一躬说道:“老师好,刚才看见师母一高兴就把您给忘了。”
吴忠华笑着说:“不碍事,不碍事,能看到你就好。”
廖敏瞪了吴忠华一眼说道:“小玲先不用管他,快和师母说说什么时候嫁人的,他在铁路是干什么工作的?”
吴忠华笑了笑,挥手招过来一辆黄色的t市大“面的”三人上车离去。
一路上李远玲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简单的和师母说了一遍,又一一报告了家里的家庭成员。廖敏对梁远兴趣大起说道:“下回来一定要把小远一起带来,你坚哥跑到英国定居了,还娶了个洋婆子,一年到头也看不见人影。我和老吴都退了时间很多的,帮你带带孩子,补习补习功课还是能胜任的。”
李远玲差点没乐出来,心想哪有两个中科院院士给小学生补课的,师母和老师年纪大了,喜欢儿孙绕膝,下次来到是可以把儿子带来哄两个老人开心。
三个人回到家,吴忠华早早的就在饭店订了一桌子当年李远玲喜欢的菜,一顿饭一直吃了整整一个下午,眼泪掉了无数。李远玲这才得知吴忠华在79年就【创建和谐家园】了,恢复工作之后为了打开国门,同西方学术界建立良好的关系,8o,81这两年基本都是利用自己当年在国际上的威望,带着科学团队不停的同西方国家做交流。直到82年底才回到清华担任工程热物理专业的系主任,83年盛京航空学院才知道了吴忠华教授的去向。
吴忠华83年和盛京航空学院恢复联系之后也寻找过李远玲,由于8o年代初对知识分子大批量的【创建和谐家园】不断,因此人员变动很混乱,吴忠华没有得到李远玲在寻找自己的消息。直到退休之后,有了空闲时间的老两口再也按耐不住思念之情,从盛京开始了艰难的寻人历程。
一个偶然的机会兼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的吴忠华,翻看今年青科赛1省赛区的参赛作品时,现了梁远的空调扇对小家伙的明产生了兴趣,拿起参赛作品仔细一看,现吸气风扇的造型和数据怎么看怎么眼熟,一翻梁远的资料现母亲叫李远玲,吴忠华哪里还能按耐得住,直接把电话打到本溪铁路中学,才有了梁远在家里看到的那一幕。
梁远千算万算也不会想到,这一世的自己成了李远玲和吴忠华提前相遇的诱因。
三个人都是搞技术的聊了一会家常之后,难免就会扯到专业知识上边。
吴忠华好奇的问道:“小玲,那个空调扇的吸气风扇我看着眼熟的很,是你帮着小远用三元方程计算设计的吧?”
李远玲看着自己的导师笑了笑自豪地说道:“老师,我就帮着小家伙优化了风扇造型和数据,整个空调扇原理和设计思路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我可一点忙都没有帮。”
吴忠华听了哈哈一笑说道:“小家伙不简单嘛,这点到是真的很像小玲,思维天马行空,不拘一格,这个年龄能**想出这套东西也算是天赋异常了,我估计小远的明打进决赛还是不成问题的,暑假来京参加决赛时小玲一定要带小家伙来我这哦。”
边上的廖敏附和着说道:“小玲,要不你把工作调到北平来怎么样,这边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水平可比本溪要好得多,对小家伙的将来也大有好处,你老师前几年组建了一个新研究所,搞了个燃气轮机的项目。你过来也不会没地方工作,工作关系直接就转到清华热物理系好了,刚好明年系里打算分下来一批房子,小玲要是今年调动工作,连住的地方都不用愁的。”
绿【创建和谐家园】.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飘天文学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第2章 斯贝项目组
李远玲看着廖敏眼中热切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廖姨,老梁的段长是刚提的,暂时不能离开本溪,他没法把工作调到北平来,我只能嫁鸡随鸡了。”
“不过以后放寒暑假我都会带着小远来这边的,只要廖姨不烦就好了。”
廖敏笑呵呵说道:“廖姨巴不得你天天来烦我呢。”
吴忠华看着李远玲问道:“看你做的那个吸气风扇,就知道小玲这些年没有把学校的东西全都丢掉,老师给你看个课题看看当年教你的东西还剩下多少。”
李远玲接过几张信纸看到信纸标头写着《叶轮机械跨音三元流动的s1和s2流面迭代解》
李远玲先仔细的看了一遍全文,然后拿起笔在草纸上推算一些数据,大约2o分钟以后惊讶的抬起头说道:“老师把三元方程数据转化成两元了,这怎么可能?”
吴忠华哈哈的笑着说:“怎么样,老师这些年可没闲着,至于怎么变成两元的还是电子计算机的功劳,我只是提出了猜想,大部分验证运算都是计算机完成的。”
“老师这个方程已经快验证完了吧,以后计算叶轮在音工作状态时的受力状况就简单得多了,若是老师通过详解s2流面的计算作为设计参考的话,好像还能提高叶轮的机械效率。”
李远玲又计算了5分钟终于摇了摇头说道:“数据不足,验证不出能提高多少?”
晃了晃手中薄薄的几页信纸,李远玲感叹的说道:“我要是早知道老师的这个方程,当时给小远优化那个吸气风扇就不用2天时间了,大致2个小时就会计算完毕的。”
说完李远玲热切的看着吴忠华问道:“老师这些年还弄出了什么好东西,快拿出来让我看看。”
吴忠华看到李远玲不到半个小时就搞明白了课题的核心问题,笑吟吟的对着廖敏说道:“看到没有,我当年就说过小玲在这方面的天赋无人能及,前些时我把这个东西拿到学校那边,很多人到是能弄明白这几张纸写的是什么?却都没有现这个最终是用来提高叶轮机械效率的”
廖敏到是十分希望李远玲能来北平,对着李远玲说道:“你老师前些天还感叹知音难寻,找一个能跟上他思维的人很不容易,小玲你的天赋这么好,不去搞航空动机真是可惜了。”
吴忠华看着李远玲说道:“前几年中科院体制改革,为了打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新局面,开办了一个叫中华燃气轮机的试点企业,老师在那边担任总经理兼董事长,现在那边有个三个关联课题:研究深入斯贝航空动机核心机的运行机制。将斯贝航空动机的核心机改装成燃气轮机,作为联合循环电装置的主机。利用低压压气机切顶,或切顶加零级两种方案将斯贝动机改装为船用燃气轮机。”
“老师非常希望你能过来,领导后两项研究课题,这样老师就能把精力放在斯贝动机的核心机上面了”
李远玲犹豫了一会说道:“北平太远了,总不能把老梁一个人扔在本溪,要是等小远在大几岁我到是能过来帮助老师的。”
吴忠华哈哈一笑说道:“后两个课题的工作地点离你那边可不远,都在盛京。当初为了方便盛京附近的清远_市特种钢材厂改进耐高温材料,就直接把课题组放到盛京了。”
李远玲抬起头有些心虚的对吴忠华说道;“老师我都丢下专业这么多年了,还能跟上课题组的水平么。”
吴忠华说道:“这个好办,小玲你要是去盛京接手项目,前期我和你师母都会去盛京帮你的。老师这几年又写了几篇论文,在你进了项目组之后会先帮你把功课都补上的。”
“老师让你去领导这两个项目组不是让你去一线做计算什么的,打个比方吧:砌砖的工人有很多,可建筑师却不常见。老师让你过去,就是把课题组里边那些会砌砖的都统筹领导起来,按你的心意盖出合理的建筑。”
李远玲低头想了好长时间说道:“老师,我得和家里商量一下,要是都不反对我就过来帮老师。”
然后李远玲抱着廖敏的胳膊摇晃着说道:“廖姨我要是过来了,你可要帮我把小远的户口起到北京来。”
廖敏拍了拍李远玲的肩膀笑着说道:“都是当娘的人了怎么还和以前的小丫头似的,不管你去不去老吴那里工作,小远的户口我都会帮你起到北平来的。”
李远玲到是没有不好意思,只是抱着廖敏的胳膊笑着,陪着两个老人天南地北的聊着这些年生的事情。
不知道自己将要变成一名光荣都人的梁远,正埋头在铁路大集体专心整理着广交会的展商资料。
当日和梁海平说了到257厂要些专利费之后,第二天梁海平就去了257厂,王卫国看到梁海平转天又过来了哈哈大笑的说道:“我还以为你们在别的地方财了,暂时不用257这边的款子了呢,钱早就预备出来了,听小远说过很多次你们那里办公条件很糟糕了。”
王卫国大笔一挥直接拨了1o万给铁路大集体。梁远看了看梁海平拿回来的支票,直接扔给了张怡说道:“小婶,归你了,以后大集体这边支出都在你这里走账。”
虽然张怡已经接受了五千万的事实,可是真的拿到1o万元的支票之后,还是连续两三天都是黑着眼圈来大集体上班。
看着梁远疑惑的目光梁海平哈哈笑着说;“你小婶这几天晚上每隔一个小时就会起床看看那张支票还在不在,眼圈要是不黑就怪了。”
张怡看着笑得没有正型的叔侄二人也不生气,理直气壮的说道:“这可是我16o年的工资,万一丢了我这一辈子岂不是毁了。”
无论什么年代都是有钱好办事,梁海平雇佣了2o多名临时工之后,又在市档案馆以5o元的辛苦费找了一位学档案学专业的副科长,在专业人士的指挥之下只用了5天时间就把带回来的广交会展商资料整理完毕。
随着临时工的散去,繁忙热闹的办公室又变回了冷清的三个人,张怡在房间里缓缓的渡着步有些怀念地说道:“前几天那么多人真有些大单位的样子呢。”
梁海平笑着对着张怡说道:“我要是你就不会这么说,在过几天有你忙的不抓紧时间好好休息,你会后悔的。”
看着张怡疑惑的目光梁海平说道:“等我们下午把图纸拿回来你就知道了。”
{飘天文学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第3章 中苏贸易
几张bo规格的图纸铺在了地面上,拼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平面图,张怡看着图纸上的建筑喃喃的说道:“小远这这个市场也太大了,看起来比市百货大楼还大啊,你说要盖的商城不会就是这个吧。”
梁海平这几天总和梁远一起往市设计院跑,倒是知道一些梁远的想法说道:“怎么样,上午我说让你好好休息没说错吧,这东西要是盖起来有你忙活的。”
“小远你打算把这个东西盖到哪里啊?”
看着梁海平和张怡疑惑的眼神梁远笑着说道:“小叔,后天我们去h省。”
“h省?”梁海平和张怡有些愣的重复了一句。
梁远边说边在桌子上的文件袋中抽出了一张日期为1986年12月的《1省日报》翻到2版的的位置指着《‘西瓜外交’3o年坚冰解冻》的标题对着还有些愣的两个人说道:“去绥芬河,小叔仔细看下这篇文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梁海平仔细的看着《1省日报》的短讯:今年,绥芬河人在6月份以“西瓜外交”,叩开了中苏之间的贸易大门,3o年的冷漠对峙换成了边民洋溢的笑脸。沉寂了多年的两国边境口岸往来迅升温……据当地政府介绍,仅下半年绥芬河就同苏联的波格拉尼奇内区完成1ooo万瑞士法郎的贸易额……
Áºº£Æ½ßÆÁË߯×ì°Ñ±¨Ö½µÝ¸øÁËÕÅâù¶Ô×ÅÁºÔ¶ËµµÀ£º¡°Ð¡Ô¶£¬ÄãÈÃÎÒÈ¥¹ã½»»áÖ÷ÒªÊÇΪÁËı»®Õâ¼þʰɣ¿¡±
梁远点了点头,又在文件袋中拿出了几份两年前普通群众才有权利阅读的《参考消息》,翻到四版指着上边的《布加勒斯特市民圣诞节抢购羽绒服》,《大雪中的列宁格勒》等几个几条消息说道:“记得小时候爸爸和我说过,他在部队服役时同苏联红军在边界对峙,苏联那边总有大喇叭喊着社会主义苏联一天三顿牛肉土豆,人人都穿羽绒服,家家都有小汽车。爸爸还说当时他非常羡慕苏联红军的冬装,保暖还不笨重。”
“小叔你看从罗马尼亚到苏联这几条消息都是说轻工产品引起了市民抢购,按照爸爸和我说的以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应该生这样的事情,我怀疑很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轻工产品的产量远远不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小叔去广州的时候我用铁路大集体的名义给绥芬河车站打过电话,他们说口岸过关的基本都是衣服,鞋子等日常用品。”
梁远指了指地上的建筑图纸说道:“然后我就有了这个想法。”
梁海平和张怡看完梁远所说的报纸,对视了一眼却都没有说话。默默的把报纸收拾起来。
梁远有好奇的问道:“小叔,小婶你们就不问问?”
“问什么?参考消息还能有假。”梁海平抬手指了指天空继续说道:“那可是大领导看的报纸,这都是外国的事情小叔可不明白,别看小叔初中毕业,小远念的书可比小叔厉害多了,大领导的东西小远都能明白,你怎么说小叔就怎么办”
梁远忽略当时《参考消息》在普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共和国的创建者,和286都曾给《参考消息》提过字,共和国的位总理甚至还亲自为其审定稿件,在7o年代全【创建和谐家园】动时期,能拥有一份《参考消息》几乎成了身份的象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当时的《参考消息》可比后世的《新华内参》牛气多了。
在五千万和神秘而又权威《参考消息》的震慑下,梁海平本能的选择了相信梁远。
到是张怡爽快笑着说道:“小婶还没你小叔聪明呢,反正谁给我十万块我就信谁。”
梁远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心说小叔和小婶终于搞定了,目前不会自己当孩子看了,对于梁远来说报纸只是为了说服梁海平的,有着前世记忆的梁远清楚的知道,绥芬河口岸对苏贸易的年交易额,从1987年35oo万瑞士法郎开始每年翻一番,直到92年达到顶峰。六年累计交易额达到了13亿瑞士法郎。在梁远看来眼下在没有比吃这块肥肉更加轻松的赚钱方法了。
在苏联解体之前中苏双方贸易更多的是以货易货,当时国内还很弱小的私人企业根本没有资本在绥芬河口岸兴风作浪,对苏贸易基本都控制在国企手中,而当时的中国货在苏联远东地区大受欢迎,有多少都能卖出去。因此梁远准备在国内的私企壮大介入之前,在绥芬河这块肥肉上狠狠的咬一口。
梁远对着梁海平说道:“这几天刚好赶上我妈去北平了,趁着她不在家我正好和小叔一起去绥芬河。”
梁海平指了指地下的图纸问道:“可这么大一个市场我们盖在哪里?如何运作?怎么和苏联结算,小叔都不明白啊。”
梁远笑着说道:“到了绥芬河之后我在和小叔寻找适合盖市场的地方。小婶先不用去h省,这几年市商业系统整顿,很多人员都在家待岗,小婶可以在那批人员中挑勤劳肯干,业务熟练的先招个一,二百人。到时候我们在成立个大集体企业去管理这个新建的市场。”
“和苏联的交易除了一部分用瑞士法郎结算外,大部分交易都是以货易货,小叔也知道这几年化肥涨成什么价格了吧。”
“已经7oo元一吨了。”梁海平有些感触的说道:“这个价格还不见得能买到。”
“小叔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换化肥就好了,前年老家的小姑过来串门时不是还说过,苏联的化肥要比国内的好用些。”
“至于零售,我们只收人民币,瑞士法郎,美元,不要别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