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到后来,这些红军将士都已经麻木,有时候坐在一起吃晚饭,身边的战友突然被叛军的狙击手打死,他们也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如同行尸走肉般擦擦脸上的血,继续呆滞地啃面包。
对于这种情况,身处首都长安的老元帅比任何人都着急,他之前本就因为冷鸢的屠城一事而睡不好觉,现在又整出这种幺蛾子,老元帅整个人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好像老了十岁。
会议室中,包括柳扶苏和岳润生在内的一大批有实权的将领都被聚集了起来,研讨冷鸢的北伐一事。
“鹰将在做什么!要么进,要么退,这么磨磨蹭蹭被人当靶子打是几个意思!不把士兵当人看吗?!”一个和冷鸢有些许过节的将领趁机发动了攻势。
如果是平时,和冷鸢私交不错的柳扶苏或许还会出声说两句,但他现在真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他实在是看不懂冷鸢究竟作何打算。
兵法云,攻如风云惊龙,守如撼地泰山。
老元帅让你先缩一缩,保住打下来的疆土,你冷鸢不听,非要打!行!要打也可以!但要打你就狠狠打,趁士气正旺猛龙跨江,一口气抢占彼岸战略地点,然后大军持续压境,展开对决。
可你现在这种不进不退几个意思?守又不肯好好守,打又不肯认真打,不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反倒是软绵绵地渡江,被叛军当成练习的靶子,白白丢了将士的性命。
一向沉默的岳润生突然低声说:“鹰将是否意欲徐图?”
“此女性烈,绝非缓行徐图之辈。”老元帅的额上冒着细密的冷汗,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复杂的战略地图,低沉地说,“鹰将此举,必有深意。”
“元帅,恕我直言,深意何在?”那名将领又跳了起来,张口说道,“叛军于晋鲁两省屯集重兵,形成完备的防御圈,现在全军都压在黄河一线,唯有正面跨河一策,既然要跨,便狠狠跨,这种犹豫不进实在是兵家大忌!”
老元帅头上的冷汗更多了,他知道这个将领是冷鸢的政敌,现在发言的主要目的也是损冷鸢名誉,但老元帅实在是挑不出毛病,因为这个将领句句戳中要害!
冷鸢在递交的计划报告中也写过,跨河北进的时候会以优势兵力突破,不多做停留,但书面上写得这么好,怎么执行起来就这么糟糕呢!
莫非...怕了?
老元帅一直认为冷鸢的字典里没有“怕”字,从她以往的一系列行动来看也确实如此。
可现在,除了这个,老元帅实在找不出第二种解释!
犯这种兵家大忌的人,不是傻就是怕,冷鸢是将宗的得意门生,不可能是傻子,那唯一的解释就是怕了。
正面渡河这种行动的伤亡是非常之大的,需要指挥官下很大的决心。
旧时代,太祖平定八荒之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听着豪爽霸气,但实际上红军面对的压力可不小。
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共和红军都会感觉到压力,后面这些新生代的指挥官就更不例外了。
遇到这种渡河战役,指挥官要在心里有一个庞大的伤亡预计,很多指挥官在得知伤亡预计后往往会心寒,认为难以承受这种损失,但又不愿意后退,就会发生指挥一小股一小股部队向前突进,自以为这样损失会比较小的局面。
而实际上,这种犹豫的打法看似单次损失小,但会像阴雨延绵一般不绝,无数的细微损失累积起来会变成庞大的数字,最后就算成功赢了下来,损失只会比果断突破来得更大,如果输了,那就是全面【创建和谐家园】。
这是将领在指挥军队中经常犯的一个毛病,犯了其实也不丢人,但问题是老元帅已经多次急电提醒冷鸢,可她还是没有纠正,依旧我行我素,这就实在让人想不通了!
这时,另一名将领小声提醒道:“大元帅,根据最新统计,我军每天平均有一个营的兵力被消灭。”
老元帅额上的冷汗滴了下来,一个营啊,那可是400多条人命,每天一个营,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快两周,也就是说已经有4000多人的部队被吃掉了,就算按照伤亡各半来算,也已经死了至少2000人。
这些可都是祖国的好兵啊...
...
第二百五十三章 全军困境
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老元帅睁大疲倦的眼睛,拼了命地盯着战略地图,希望从那密密麻麻的战略部署中找出一点不同,好让他知道冷鸢还藏有奇谋,而不是真的束手无措,但他很快就失望了。
冷鸢的部署非常传统,非常典型的屯兵阵型,没有任何新奇之处,要在这种传统阵型中出什么奇谋,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有一瞬间,老元帅甚至起了怀疑,难道冷鸢真的是天资不佳?北伐第一阶段的胜利纯属偶然?毕竟在第一阶段里,冷鸢那种洪流涌进的打法倒还真不需要多精良的主将指挥,主要看的还是基层军官的随机应变能力。
但也不应该啊!冷鸢出身军人世家,祖辈世代从军,其母冷鸾又是共和国最璀璨的将星,没有之一,她自己也师从将宗门下,别说是人,在这种熏陶下,就是一头猪多少也学到东西了。
可现在,冷鸢在跨河的决断实在让老元帅起了怀疑,这个鹰将是不是真的只能当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将,做不了运筹帷幄的指挥官。
就在气氛变得有些压抑时,会议室响起了敲门声,老元帅回过神,对亲卫点了点头,示意其开门。
门打开了,走进来的是一位穿着雍容,仪表不凡的男人,他看着满堂战将,故作惊讶地一挑眉,优雅地行了一个礼,说:“哦,共和之辉的朋友们,很抱歉打扰到各位开会,向你们致上我最诚挚的歉意。”
老元帅眯了眯眼,说:“请问有什么事情吗?大使先生。”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联邦重工军团亚太战区派来交流的大使,他右手叩胸,对老元帅微微欠身,贵族优雅溢于言表:“哦,尊敬的共和之辉大元帅,总部在昨天召我返回,我想在中华的传统礼仪中,不告而别是不礼貌的,所以想来告知诸位,我将在今天下午离开。”
大使此语过后,将领间多了一些窃窃私语,老元帅的眼神也深邃了一些。
这个大使是冷鸢发动北伐后没多久被派过来的,目的很简单,调和,外加施压。
对联邦而言,共和之辉和北方叛军哪边势大都不行,最好就是互相牵制,谁也吃不掉谁,然后一直互相消耗,所以他们不想看到冷鸢北伐。
结果谁知,大使刚到长安没多久,冷鸢的激进战略连战连胜,势如破竹,这边大使【创建和谐家园】都还没坐热,黄河长江中间区域就被拿下了。
这样一来,联邦所施加的压力也开始达到最大,由于旧时代经济体系崩溃,现在全世界通用一种货币,联邦为了逼迫冷鸢退兵,大肆加印钞票,导致民众手中原有的钱币贬值,购买力下降。
原来1斤大米只要10贝里,印钞贬值后价格开始抬高,变成了11贝里,甚至还有提升的趋势,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通货膨胀”,而且是联邦刻意操控的通货膨胀。
对于这种经济压力,联邦的人因为财力雄厚,尚且支撑得住,但共和之辉那些本就贫苦的百姓就不一样了,原来就食不果腹的他们在通货膨胀下更为惊恐,原本尚能温饱的人开始担忧自己能不能填饱肚子。
一些好不容易赚了钱的商人发现手中钞票贬值,几年打拼都打水漂,一个个甚至开始大肆冲击银行,【创建和谐家园】闹事。
对于联邦这一套,老元帅心知肚明,怎奈现今世界的经济主动权在对方手上,他没办法进行调控。
而不管对于什么战争,民众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民众支持你,那便一路凯歌,民众反对你,那便寸步难行。
北伐一开始由于其热血宣传,还是受到民众支持的,可现在大家一看,打仗打得手里的钱都贬值了,吃都吃不饱了,纷纷倒戈,要求共和之辉退兵,停战。
所以老元帅最初建议冷鸢原地修整也是处于这个考量,反正大片区域已经打下来了,联邦也没可能厚着脸皮让你还给叛军,那就守好这一片疆土,开始经济上的复苏修整,等民众吃饱穿暖后再搏得民心,跨河北进。
冷鸢也不知是破敌心切还是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层内涵,不肯退兵,还是想打,直接发动跨河战役。
冷鸢如果继续发动强烈攻势,联邦的经济制裁也会更强烈,大使肯定也继续留在长安施压,到时候就是比速度了,看是共和之辉先撑不住经济压力,还是北方叛军先撑不住军事压力。
现在倒好,冷鸢这种不进不退的愚蠢打法伤亡惨重,收复北方遥遥无期,联邦一看,局势又变成了两派人马来回拉扯地损耗,而且还以共和之辉损失为主,顿时乐得合不拢嘴,大使都开始撤走了。
所以老元帅为什么抑郁,因为冷鸢现在干的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指挥不利,死了士兵。经济摧残,苦了民众。
联邦亚太战区的参谋估计做梦都要笑醒,真是吃力不讨好!怎么会把局势弄成这样!
老元帅脸上还保持着应有的尊敬,对大使点了点头,说:“我会派人护送您离开,请代我向阿格隆索总司令传达问候。”
“相信总司令会很高兴的,尊敬的大元帅,告辞。”大使优雅地行了离别礼,一脸微笑地离开了。
一看到大使那表面恭敬,实际嚣张跋扈的嘴脸,老元帅就一脸黑线,他冷眼看向了柳扶苏,沉声说:“柳扶苏上将,冷鸢麾下总军需官是何人?”
柳扶苏不用翻阅资料,直接答道:“李瞬笙。”
老元帅冷声说:“你去告诉李瞬笙,一个星期后,军需供应减少30%,腾出来用于救济民众,从下个星期开始,冷鸢必须停止这种愚蠢的跨河行动,否则军需供应每周依次再减少30%!”
此语一出,不少人倒吸冷气,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于先天限制,共和之辉给军队的补给本就有些不足,少几个百分点都很要命,现在老元帅一刀就砍30%,一周后不进也不退每周再砍30%!
士兵都是人,吃不饱穿不暖肯定会有意见,到时候所有气都会撒冷鸢身上,甚至有可能发生哗变,这他妈可不是闹着玩的,自古以来军营一乱,就是天神下凡也救不了,这是直接要冷鸢的命啊!
一时间,将领们都开始琢磨元帅的心理,纷纷判断政治风向,准备明哲保身进行站队了。
...
第二百五十四章 粟米之难
洛邑,牡丹花海,隋唐帝都,旧时代共和国四大古城之一,亦有书云:“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
这座城市北接黄河天堑,东连郑州枢纽,与冷鸢军部所在的汴梁遥遥相望,是当前共和之辉的前线补给总部。
洛邑军备库外,一位西装革履的少年正伫立于此,他的脸庞俊美绝伦,五官犹如雕刻般分明,白皙的皮肤衬托淡粉色的薄唇,两道浓浓的眉毛泛着柔和的涟漪,时而舒展,时而微蹙,眼眸中的灵动让人想到四月的和煦阳光,左耳闪着耀光的苍鹰耳钉又为这抹阳光融入了一缕不羁的色彩。
少年边上,一个士兵皱眉嘀咕道:“李瞬笙上校...”
“恩,看来大元帅有点生气了。”名叫李瞬笙的少年合上了手中的文件,眼睛微微眯起,透露着淡淡的精光,微微珉起的薄唇似笑却又非笑。
“我们该怎么办?”
李瞬笙莞尔一笑,幽幽地说:“当然是继续筹备军需,如果我们送过去的补给真的少了30%,将军肯定会杀了我的。”
“可是...我们上哪填补这么大的空缺...”士兵满面忧愁,无奈地说,“之前您为了添堵空缺,已经变卖好多家产了。”
李瞬笙是个混血儿,父亲华人,母亲英格兰人,小时候久居国外,天资聪慧,少年神童,11岁的时候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录取,本硕博连读一直到16岁,获得金融数学与会计学双学位,而后重返祖国,就业于军部税务处,度过了崩坏元年的灾难,最终被冷鸢相中加入鹰旗军效力。
和罗汉林,白狼,墨骨这些久居前线的人不同,李瞬笙的职责比较特殊,他平时需要帮冷鸢打扫屋子,清洗衣物,倒垃圾,换床单,浇花,做饭以及林林总总的琐事,在生活上是最靠近冷鸢的人,职责来说是管家一类的人。
而一旦战事起,李瞬笙则需负责统筹军需良草,规划好补给线,计算可能耗费的财力,做好物资匮乏的备用方案等等后勤方面的事宜,让冷鸢的军队能放心大胆地在前线战斗,免除后顾之忧。
所以,李瞬笙是冷鸢几个心腹中唯一一个常年不见血的人,但也是无法替代的人。
也经常有人私下嘲讽李瞬笙,说他是冷鸢【创建和谐家园】的【创建和谐家园】小白脸,因为这个少年平时洗衣做饭什么的完全是【创建和谐家园】的工作,整个一“贤内助”,一点都不像个爷们,当然,这都是无关紧要的话题了。
这一次北伐,由于共和之辉本身条件限制,粮草不是特别充足,李瞬笙为了填补空缺,把自己旧时代继承下来的家产几乎全卖了,硬是补了上来,不过这一次,大元帅扬言,若一周不进也不退,粮草砍30%,之后每周再砍30%,这种跟黑洞一样的缺口就不是以个人财力能弥补的了。
“怕什么,大元帅能砍的只是长江以南地区的补给,我们新占领的这片区域,他老人家又管不到。”李瞬笙坏坏地一笑,随手拍了一下士兵的头,说,“把那叠文件搬上,跟我来。”
...
洛邑首府,执政官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他是最早给冷鸢递交投降书的人,换来的自然也是兵不血刃的占领,所幸共和之辉的士兵纪律不错,进城后非常安静,没有引起任何骚动,但民政方面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他正忙着协调各方平衡。
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敲响了,随后门开,一个脑袋从门缝探了进来,笑呵呵地说:“下午好啊,执政官先生。”
“哦?李瞬笙上校,下午好。”执政官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露出了虚伪的笑容,搓着手问道,“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里?”
“哎,实不相瞒,这次来是想请大哥你救我一命。”李瞬笙带着随行士兵走了进来,自己很不客气地坐沙发上,一脸烦恼地说,“将军可能要砍我的头了。”
执政官假装悠闲地调侃道:“您说笑了,您是将军的私人助理,她怎么舍得杀您。”
“哎,大哥你有所不知啊,大元帅发话,如果军队一周内没有动作,就要砍掉30%的军需补给,到时候士兵们吃不饱饭,将军不得砍了我的头拿去祭旗?”
“那...我能做什么吗?”
“哦?!大哥愿意帮小弟一马吗?哎呀那可真是感谢了!”李瞬笙笑脸迎了上面,激动地握住了执政官肥大的手,一副得救了的样子,感激地大笑道,“弹药,柴油,御寒棉衣这些我们尚且充足,向你狮子大开口也不太好,这些我到时候再想办法,但说实话,现在我们的粮食实在太紧缺了!还请大哥相助啊!”
执政官脸上笑嘻嘻,心里妈卖批,虚伪地笑道:“行...你们要多少粮食?”
“延州和齐州那边我会拜托其他人去征粮,大哥只要帮我搞定汴梁那三十万人就行。”李瞬笙笑呵呵地拍着执政官的手,唏嘘道,“大元帅这一次下手非常狠,我得至少提前准备好三个月的粮草,三十万的士兵,你说每天光是吃就要一百二十多吨,三个月,我帮你去个零头吧,给我一万吨粮就行!”
“什么?!”执政官赶紧把手抽回来,整个人都跳了起来,哭着脸说,“我上哪给你弄那么多粮食啊!”
“哎呀,您别谦虚嘛,豫省在旧时代就是产粮大省,名副其实的国家粮仓,07年的时候一年硬是产了1000多亿吨出来,现在虽然气候不一样,但一年几十亿吨还是没问题吧?我要的那些连零头都不算呢!”
“哎呀,上校啊,您说得倒是轻松!”执政官都急得踱步了,假装悲愤,捶胸顿足地说,“您又不是不知道现在的情况,全国各地多少嘴巴等着吃东西,我们产的那些粮绝大多数都出口卖掉了,剩下的那些粮食只能刚好维持民生,勉强有一些盈余而已,难不成你要从老百姓嘴里夺粮?”
...
第二百五十五章 强征粮草
执政官这就是明摆着用老百姓来堵李瞬笙的嘴,想让他别再提征粮的事。
不过李瞬笙只是短促地一笑,说:“想想办法嘛,公家粮库里没有,现在那么多屯集粮食的粮贩,总能凑出来的。”
崩坏纪元的这些粮贩消息非常灵通,有些胆子大的人在得到冷鸢上任的消息后就散尽了手中的资金,大肆囤粮,果不其然,冷鸢发动北伐,联邦施加经济压力,开始通货膨胀,钞票不值钱了,粮食这种硬通货的价格水涨船高,赚得盆满钵满。
因此,很大一批粮贩富得流油,私下的屯粮比城市公库还多,赚来的钱孝敬公职人员的也不少,所以仍在进行着这类勾当,只要战争不停,粮食的价格就会一直涨,他们只需要捏住手中的粮食,那么每一次呼吸都可以让身价飙升。
一说起粮贩,执政官的眼皮不自觉跳了一下,沉吟了一会,随后意味深长地说:“上校,那都不属于公家的人,我以政府名义去强行征集的话怕是不妥,到时候留下一个欺压公民的罪行就难办了,如果非要他们的粮,也不是不行...”
执政官伸出了手指搓了搓,做了一个谁都懂的动作,笑呵呵地说:“虽然不少人还在持粮待涨,但现在愿意出手的也不少,拿钱去买的话肯定又不少人会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