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崇祯十五年》-第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但大王却已听不见了。

      七窍流血,双眼圆睁而死。

      庙前的群丐也都没了声息。

      小狗站起身来,看了一眼土地庙,迈步离开。

      “狗儿……”

      想不到老狗还没有死,他双眼流血,拼命伸出右手,遥遥的想要抓住小狗的身影。

      小狗站住脚步,冷冷说:“对了,忘记告诉你了,其实我是有名字的,我的名字叫……刘志!”

      居然是把朱慈烺推下水的那个小孩儿。

      ……

      京师。

      朱慈烺在锦衣卫的簇拥下,出了北门,向城外校场而去。出城之后,朱慈烺令锦衣卫远远散开,只留他和陈新甲在中心小声说话。

      “部堂,你对我大明的军制怎么看?”

      朱慈烺问。

      “这……”

      陈新甲没想到朱慈烺会问这个,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大明的军制以卫所军户制为主,募兵制为辅。

      所谓卫所制,既士兵平时耕种,战时打仗,亦兵亦农,类似于唐代的屯田制。

      而其中的精锐则选拔为京军,也就是京师三大营,成为京军之后,待遇是原先的两倍,这样一来,天下的精兵大部分都握在皇帝的手中。

      但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京军覆没,为保卫京师,朝廷不得不大规模的推行募兵制,而募兵制的优点很快就显现了出来,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由招募而来。

      到了万历朝,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更是大明朝募兵制的巅峰。

      但募兵制耗费巨大,平均一个士兵消耗的粮饷,超过卫所制的二十个兵。

      以朝廷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大规模推广。

      所以大明朝依然是卫所兵为主,有一段时间,募兵制甚至销声匿迹。

      卫所制原本是一项很不错的制度,用少量的钱粮就可以支撑起大量的军队,但坏就坏在,这其中有“世袭”两字,所谓世袭就是父传子,子传孙,你老爸是军人,你就是军人,跑也跑不了。

      大明初立之时,因为武职地位高,当军人有荣耀,屯田也有保证,所以能够纳入军户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时过境迁,随着武职被文职完全压制,尤其是当国库空虚,粮饷无法按时发放之时,军户就变成最苦逼的一群人了。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吏治的**,军官们纷纷霸占卫所的屯田,当起了大地主,军户非但要当军人,承担军事义务,还要给军官们当长工,种地纳粮,一旦有所反抗,就皮鞭抽打,军法处置。

      如果是农户,还可以向州府衙门申冤,请大人们断个曲直,但军户是军人,根本没有这个权力,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咽。

      加上万历朝后期以来,战事连连,当兵的九死一生,而且每每打仗,士兵还得自备干粮,当兵如同服苦役,如此一来,再没有人愿意当军户,逃籍的越来越多。

      逃籍的多了,当兵的自然也就少了,若是平常倒没关系,反正粮饷是按照足额发放,军士越少,军官能贪墨的空饷就越多,如果上级来检视,军官们便会去雇一些“临时工”,混混乞丐,什么人都可以,只要能拿着兵器摆个样子就行。等上级走了,这些“兵”自然也就消失了。

      可一旦遇到了战事,军队要出征,可就坏了大事了。

      一万军户,连五千兵都出不了,大多还是老弱病残。

      这是大明军制最大的弊病。

      在朱慈烺看来,卫所军户制已经到了必须彻底废除的时候,只有全面废除,朝廷才能用省下的粮饷来进行募兵制。

      不募兵就没有精兵,而没有精兵大明就必亡。

      但军户制是祖制,在大明,什么东西一遇上祖制,就窒碍难行,不只大明朝,华夏朝廷历来都是这尿性,祖宗之法重于天,一代名相王安石,有宋神宗的强力支持,却也撬不动“祖制”这一块顽石。相比之下,本朝的张居正就聪明多了,他行的是改革之事,却高举祖制大旗,将所有抵挡改革的人,全部打成反对祖制,有祖制的“正义”的大旗在手,他的改革最后才能成功。

      因此,朱慈烺要学张居正。

      而这在之前,他想多听听其他人的意见,尤其陈新甲是现任的兵部尚书,对大明军制应该会有一些见解。

      下书吧

      问完之后,朱慈烺没有着急,他静静等。

      这个问题有点大,陈新甲肯定是要思索一下的。

      陈新甲是一个聪明人,虽然朱慈烺的问题让他意外,但他很快就揣摩出了朱慈烺的心思:太子不会无缘无故的问这个问题,既然问了,那就表示对朝廷军制有所不满。

      其实募兵制和卫所制的优劣,朝堂上的重臣都心知肚明,但想要改变,却是不容易,一来朝廷根本没有募兵的钱,连卫所兵的粮饷都支撑不起了;二来,一旦废除卫所制,就会触动勋贵朝臣的利益,这些年来,在卫所兵上吸了多少血,用了多少不花钱的仆役,他们自己最清楚,所以他们不会支持废除卫所制。

      第十三章 新甲应策

      如果是其他人问,又或者是其他时候,陈新甲不会说实话,以免被人听到,传到那些勋贵耳中,但现在他位置摇摇欲坠,随时都可能会被下旨论罪,又是面对太子,所以他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微微一思索,拱手道:“殿下,恕臣直言,我大明开朝三百年来,鼎定九边,海晏波平,卫所制曾经功不可没,但实至今日,卫所制却已经是弊端多多,不合时宜了,全国在册的卫所兵有百万余,但真正存在的连五十万都不到,能战的就更是少了,臣数次调兵而调不出,因此臣以为,要想外抗建虏,内平流贼,卫所制必须有所改变。”

      陈新甲所说,并没有什么新意,但却是一种态度的展现。

      而朱慈烺要的就是这种态度。

      “如果朝廷整顿卫所,陈部堂,你能担此重任吗?”朱慈烺淡淡笑。

      陈新甲稍微犹豫了一下,然后朗声回答:“只要陛下有令,臣赴汤蹈火,再所不辞!”

      朱慈烺暗暗叹口气,看来陈新甲并没有革故鼎新的决心,非“改革”之才。

      当然了,军制改革关乎大明国运,改好了,大明中兴,改不好,大明就玩完,如此艰巨的任务,确也不是陈新甲所能承担的。

      “对于流贼,部堂又怎么看呀?”

      朱慈烺忽然又换了一个话题。

      陈新甲不明白太子的话题变化为何如此剧烈?不过他也乐意改变话题,于是朗声回答:“殿下,流贼都是乌合之众,虽然势大,但却难以成势,我大明的心腹之患仍是辽东。”

      朱慈烺笑一笑,陈新甲虽然有点干才,但终究是缺乏战略眼光,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帮忙,再过一百年,建虏也不可能攻破北京,在汉家江山上建立满清王朝。所以,大明的心腹之患并不是满清,而是李自成。但李自成并不是天生就是流寇,如果丰衣足食,国泰民安,鬼才愿意造反,所以归根到底,大明朝的问题还是两个字:民治。

      至于建虏,只要紧守山海关,重兵屯于蓟辽,加强沿途长城要塞的防守,堵死建虏绕道蒙古侵袭大明的路径,再配合平辽三策,坚壁清野,不出五年,建虏必乱。

      看来,陈新甲终究不是兵部尚书的最佳人选。

      ¼ûÖì´ÈŸRºöÈ»²»Ëµ»°ÁË£¬³Âм×΢΢ìþìý£¬ÄѵÀÊÇ×Ô¼ºËµ´í»°ÁË£¿

      想要问,但又不敢问。

      “陈部堂对辽东又怎么看?”

      朱慈烺问。

      陈新甲精神一振,辽东才是他的强项,也是崇祯任用他为兵部尚书的原因。。

      陈新甲滔滔不绝的讲。

      朱慈烺静静听。

      没有什么新奇的,无非就是扼守关隘,烽火示警,辽人守辽,空话大话一堆,没有提出一个有用实际的策略。

      最后,陈新甲终于说到一个还算有用的策略。

      那就是彻底关闭马市,不使一粒粮食,一斤生铁流入建虏。

      这也是朱慈烺向父皇提出的建议之一。

      不过朝堂之上却有朝臣提出异议,蒙古人虽然向建虏臣服,但因为有马市的存在,所以他们并没有全力帮助建虏,一旦断绝马市,就等于是彻底将他们推到了对立面,为了得到粮食和布匹,他们必然也要兴兵寇边,到时,建虏在山海关蓟辽,蒙古人在宣大,两路夹击,以朝廷现在的兵力,必然是左支右绌,无法应对。

      再有,一旦关闭马市,朝廷的战马从何而来?没有战马,朝廷又何以剿灭流寇,收复辽东呢?

      所以,彻底关闭马市之策在朝堂上讨论了好几次,始终没有定论,最后采取折中之策,决定缩小马市规模。

      明末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员短视,相互扯皮,蒙古人既然向建虏臣服,就已经是大明的敌人了,又怎么能奢望他们看在马市的份上,跟建虏三心二意,不全力帮助建虏呢?

      而崇祯也被朝臣们唬住了,这么明显的事情,竟然也下不了决断。

      朱慈烺心里有火气,但他是太子,不是皇帝,朝政大策终究还是要听父皇的。

      “蒙古人不足虑,他们已经安逸一百年了,没有建虏坚持,他们绝对不敢单独寇边,宣大府的精兵对付不了建虏,但对付他们还是不成问题的。”陈新甲说。

      朱慈烺点点头:“但精兵需要良将,我忧心的是,曹文诏曹变蛟之后,我大明已经没有良将了……”

      “殿下过虑了,我大明富有天下,英才辈出,只要悉心选拔,岂能没有良将?”陈新甲安慰。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说:“刘肇基倒是一员良将,可惜负罪在家。”

      刘肇基,明末抗清名将。崇祯十三年,任辽东副总兵,与曹变蛟等人合兵击清军于塔山、松山,并率士卒千余人救吴三桂于杏山,但被人诬以临阵退却,被督师洪承畴罢官免职,历史上,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刘肇基自请从征效力,才被朝廷重新起用,得加授左都督、太子太保衔。

      1645年3月,清军包围扬州,史可法命附近驻军增援,只有刘肇基一支孤军赶到,入城守北门,城破之后,刘肇基率部400人与清兵死战,格杀数百人,终寡不敌众,最后全军覆没,副将乙邦才、马应魁、庄子固等皆同死。

      刘肇基不但良将,也是忠臣。

      这样的人,不应放在家里。

      “臣明白了。”陈新甲心思通透,立刻明白朱慈烺的意思了。

      身为兵部尚书,他有举荐总兵的权力,只要不是有太大争议的人选,皇帝和内阁一般都会准许。

      ¡°±¾¹¬Ìý˵£¬¼»ÖÝ×ܱø°×ÌÚòÔͳ¾ü²»ÑÏ¡£¡±

      朱慈烺淡淡说。

      陈新甲有点为难,但终究是点头:“臣明白。”

      太子上一句是暗示起用刘肇基,这一句却是明示刘肇基使用的位置。

      如果是空缺的职位,立刻就可以上任,但如果有在任,就只能撸掉或者调职了,太子说“统军不严”,暗示他撸掉白腾蛟,不得给白腾蛟调职,这样一来就比较麻烦,需要陈新甲动一番脑筋和手腕。

      陈新甲不明白太子为什么对刘肇基如此看重?但太子既然提出了,他就不能拒绝,只能想法设法的完成。

      朱慈烺为什么要把刘肇基安置在蓟州?很简单,今冬十一月,建虏将兵分两路,一路从界岭口毁长城边墙而入,另一路从黄崖口入寇,两路兵锋直指蓟州,历史上,蓟州很快就陷落,因为蓟州陷落的太快,援兵来不及组织,所以明朝的防御陷入被动,其后建虏经北京,分道南下,连克霸州、河间、永清、衡水,转攻山东,将河北山东掳掠一空。

      ½ñÊÀÒªÏë±ÜÃâÕⳡ±¯¾ç£¬¼»ÖÝÊÇÖØÖÐÖ®ÖØ¡£

      现任蓟州总兵白腾蛟是无名之辈,没听说他有什么事迹,所以必须撸掉。

      朱慈烺不奢望刘肇基能打退建虏,只希望他能多拖延几日就好。

      “山西总兵李辅明还没有回山西吗?”沉思了一会,朱慈烺又问。

      李辅明,参加松锦之战的九边总兵之一,松锦决战前夜,他随着王朴吴三桂一起败逃至塔山,历史上,他和其他败逃的总兵都受到了皇帝的斥责,崇祯十六年冬天建虏进犯宁远,李辅明被任命为援剿总兵,星夜驰援,最后力战死于阵中。崇祯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

      李辅明虽然在松锦败逃了,但他知耻而后勇,宁远血战挽回了自己的声誉。

      下书吧

      朱慈烺想:李辅明不是名将,没有赫赫战绩,但是忠臣,放在宁远久后必死,既然是山西总兵,就让他回山西最好,李辅明回了山西,就可以把周遇吉调回京师,等到今年冬季,建虏绕道蒙古寇边的时候,我手里就能多一张牌。

      “李辅明还在宁远修整,收编败兵。”陈新甲回答,心想这我可办不了,松山败了,塔山杏山撤了,宁远已经是山海关外唯一的大明城池,宁远城城池坚固,非塔山杏山那样的小城所能比,皇帝不会轻易放弃,李辅明也不能离开宁远。

      朱慈烺知道这一点,所以只能轻轻叹口气。

      大明忠臣烈士众多,虽然他竭力全力,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救的。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14: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