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崇祯十五年》-第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不,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整顿京营,唯独太子不行。

      崇祯定了主意,站住脚步:“不准!京营之事,你不要插手,朕自有处置。”

      意思是,朕会找其他人处理此事。

      朱慈烺心中一沉,赶紧拱手:“父皇,京营积弊良久,利益盘根错节,儿臣身为太子,尚恐不能压制,何况其他朝臣?除了勇卫营,京营十二万的员额,实有的可能五万都不到,更不用说其中有多少的老弱病残,空占名额,耗费钱粮,多拖延一日,国库便要多支出一日的钱粮,因此,整顿京营,非儿臣莫属,给儿臣三个月,儿臣定让京营焕然一新!”

      “不要说了,下去吧。”

      崇祯却不听,在几案后坐下,摆摆手。

      “父皇!”

      朱慈烺拜伏在地。

      崇祯不为所动。

      没办法,朱慈烺只能退下,他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等朱慈烺走了,崇祯放下手里的奏折,望着朱慈烺离开的方向,欣慰的笑:“我儿长大了啊……”

      第七章 勋贵之害

      等朱慈烺走了,崇祯放下手里的奏折,望着朱慈烺离开的方向,欣慰的笑:“我儿长大了啊……”

      起身踱了两步,忽然叹口气:“王承恩,你说,那些言官会怎样骂我?”

      王承恩悄无声息的旁边闪了出来:“陛下,言官都是庸人,根本不知道殿下仁厚爱民之心,不用搭理他们就是了。”

      王承恩是首席秉笔太监,写圣旨是他的事,但传圣旨却是其他太监的事,除非崇祯特别交代,一般情况下他不会亲自去传旨,因此,写好给兵部的圣旨后,他就回来了。

      崇祯苦笑:“哪那么简单?他们手里拿的可是刀笔啊,塔山杏山虽小,却也是我大明的国土,朕弃城弃地……”忽然悲从中来:“无颜去见列祖列宗啊。”

      王承恩赶紧跪倒在地,声音颤抖:“土地失去可以再夺回来,陛下,保重龙体啊。”

      “但朕不后悔!”崇祯倔强的说:“与其太子来担,不如朕来担,天下人要骂,就骂朕吧!不过太子毕竟小孩子心性,杏山塔山可以弃,宁远可是我大明的重镇,岂能说弃就弃?不但不能弃,反而要加强,给辽东巡抚下旨,让他加固城防。”

      “遵旨。”王承恩躬身。

      崇祯想了一下:“王铎和吴伟业教导太子有功,各赏白银一百两,大缎二匹,以示鼓励。”

      “遵旨。”

      崇祯踱了两步:“然太子想要整顿京营……王承恩,你觉得,这事交给谁比较合适?”

      yyxs.la

      王承恩赶紧跪下:“陛下,内臣不得参与朝政啊!”

      记取刘瑾和魏忠贤的教训,崇祯继位之后,严旨内廷太监不得参与朝政,违者斩!

      崇祯愣了一下:“是朕疏忽了。”皱着眉,在几案后来回的踱步。

      满朝文武虽然众多,但想来想去却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整顿京营之人,必须刚正不阿,对勋贵们不假辞色,还要有手腕有能力,最重要的是,不能把勋贵们的怒火转移到朝廷的头上。

      这样的人,实在不好找。

      要不,重新启用李邦华?

      可李邦华崇祯二年去官,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不知道还堪用不堪用?

      王承恩躬身站立,目光随着崇祯而移动,对这个主子,他是最了解的,从最初的信王,到现在的皇帝,崇祯一直都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但国事却每况愈下,崇祯五年以前,王承恩还经常能看到皇帝的笑脸,听到皇帝爽朗的声音,但最近这几年,崇祯越发抑郁,鬓间的华发更是越来越多,才三十多岁,看起来却已经像是一个小老头了。王承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只是一个内臣,国政大事插不上手,只能当一个盘观者。

      他清楚并且心痛的看到,十几年间,从袁崇焕,杨嗣昌,温体仁,到洪承畴,崇祯信任并且予以重任的重臣,一个个都辜负了圣恩,如今他们先后离去,满朝文武一扫,崇祯竟然再也找不到一个值得信任并且托付重任的重臣了。

      这才是最恐怖的。

      如今朝堂之上,以首辅周延儒为首,都是唯唯诺诺之臣,没有一个有魄力,有决断,敢为皇帝背黑锅之人。

      所以王承恩心里的焦急和愤怒,一点都不亚于崇祯。

      这些朝臣,都该死!

      但就在这时,太子朱慈烺冒了出来,十四岁的年纪,竟有已经有了独到非凡的见解,举手投足之间更是透着沉稳自信的大气,在他身上,王承恩隐隐看到了那些被崇祯信任的重臣身影,不是某一个,而是他们混合在一起的身影。

      太子睿智康健,大明中兴有望,皇帝脸上也露出了许久不见的笑容,这一切都让王承恩欣慰无比。

      对朱慈烺向皇帝提出的一系列政见,王承恩全部支持,包括整顿京营,不过和崇祯一样,他并不支持朱慈烺亲自主持京营之事,太子,国之储君也,未来要继承大统,讲究天地人和,这种有碍人和的事情,找一个朝臣做就好了。

      王承恩的脑子里正胡思乱想呢,脚步轻响,一个小太监蹑步走进来,在他耳边低语了一句,王承恩皱了皱眉头,然后轻步上前,到崇祯面前,小声禀报:“陛下,太子没有走,一直都在外面徘徊呢。”

      “嗯?”

      崇祯转头看过来,脸上带着苦笑,轻轻叹口气:“我儿没有放弃,他还是想要说服我呀。”

      “要不……”王承恩试探的说:“老奴去跟太子说一说?”

      崇祯沉思了一下,点头:“去吧。”

      乾清宫外。

      朱慈烺站在飞檐斗拱之下,皱着眉头,一脸忧色。

      请父皇起用孙传庭只是他的起手式,整顿京营才是他的重中之重!

      京师三大营是bj城防的根本,但京营兵糜烂已久,毫无战力,前世的历史里,李自成兵临城下,几乎没怎么费劲,就攻破了bj城。这一世要想避免历史的悲剧,就必须整顿京营,将京营变成一支忠于朝廷、敢杀敢冲、一往无前的劲旅,再配合城墙上的红衣大炮和最新式的燧发枪,不管面对建虏还是李自成,bj城都固若金汤。

      bj城稳了,大明也就稳了,朱慈烺和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自然也就稳住了。

      但练就一支精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戚继光那样的不世名将,练就一支如臂使指的精兵尚需要一年,而现在距离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十九日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一天都耽搁不得了,但父皇偏偏不准,这可怎么办?

      难道是自己没有把利害关系陈说清楚吗?

      又或者,答应杏山塔山撤兵,父皇已经累了?

      冷风一吹,朱慈烺渐渐冷静下来,当王承恩的身影在回廊里出现,向他快步走来时,他已经明白父皇的顾虑了。

      “老奴见过殿下。”王承恩弯膝就要下跪。

      朱慈烺赶紧扶起:“公公请起。”

      王承恩现在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地位仅次于掌印太监王之心,和提督东厂太监王德化,一起并列为内廷三公。至于大名鼎鼎的曹化淳,此时已告老还乡,回了tj,说曹化淳是开城投降李自成的首犯,根本就是栽赃误传。

      王承恩每天都在崇祯身边,是崇祯最信任的人,因此在外界看来,王承恩才是内廷第一人。

      其实王承恩是不用跪的,以礼他只需躬身即可,但他还是要跪,不是巴结太子,而是心情澎湃,不由自主就跪了下去。

      朱慈烺自然不能让他跪,如此忠臣,自己何德何能敢受他一拜?

      见礼完毕,将小太监和侍卫都支到旁边,王承恩小声的说:“殿下的心意,陛下已经明了了,整顿京营之事一定会进行,殿下还是早些回去吧。”

      朱慈烺摇摇头:“公公,整顿京营关系到我大明的国运,如此重任,朝堂上下,舍我再无一人能胜任。请公公转告父皇,勋贵的嫌隙可以修复弥补,但国事兵事却不能等待,如果那些勋贵只因为这一点的小事就愤愤不平,甚至是离心离德,那也就不配当我大明朝的勋贵了!”

      王承恩愣了一下,原本他想旁敲侧击的说出皇上的顾虑,让太子心领神会,但没想到不等他说,太子居然主动戳破了这一层的窗户纸。

      真乃聪慧之主!

      王承恩不再多言,拱手行礼,快步返回乾清宫内,将朱慈烺所说,一五一十的禀告给崇祯。

      崇祯沉思了半晌,轻轻一叹:“也罢……传旨,令太子代朕巡视京营!”

      “遵旨。”王承恩退步要走。

      这时,脚步声响,一名蟒袍太监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却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的王德化。

      “陛下,紧急军情。”

      王德化鼻头有汗,将手中的军报呈到崇祯的案前。

      王承恩接过了交给崇祯。

      听到军报两字,崇祯的脸色就已经习惯性的铁青了,等拿了军报,展开看了一眼之后,他就愤怒无比的把军报扔在了地上,嘶吼道:“该死!该死!”顺手一拨,将案上的笔砚奏折全摔在了地上。

      王承恩和王德化赶紧跪下:“陛下息怒。”

      王承恩瞟了一眼那军报。

      二月十七日襄城被李自成攻破,三边总督汪乔年不屈而亡……

      第八章 长平公主

      得到代父皇巡视京营的旨意,朱慈烺兴奋的几乎要手舞足蹈,如果不是田守信拉着,他立刻就要直奔京营而去。

      今天两件事都成了,杏山塔山军民有救,而京营也有救了。

      但紧接而来的消息,却让朱慈烺的心情变的格外沉重。

      三边总督汪乔年兵败被俘,被李自成割耳鼻舌而死,副将张一贵、党威一同战死,李自成攻破襄城之后,不但大肆屠戮,还将帮助汪乔年守城的儒生全部割去耳鼻,共计一百九十余人。

      汪乔年只所以兵败,乃是因为手下的三个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弃阵而逃,让他孤军面对李自成的大军,可怜汪乔年只有两千标营,面对李自成十几万大军,根本螳臂当车。

      汪乔年,又一位被总兵们坑死的文官督师。

      大明朝的骄兵悍将,已经越来越不把文官督师,不把朝廷的命令放在眼里了,而三个月后,在开封朱仙镇,明军将有一次十几万人的大溃败,剿匪主力付之一炬,从此李自成完全控制了中原的局势,并且有了战场的主动权,大明朝不但被建虏痛打,面对李自成时,各地总兵也开始龟缩不前了。

      朱慈烺心情沉重,这些不听命令的“军头”,必须惩治,而五月的朱仙镇之败,他也必须拯救,不然大明朝就危险了。现在距离五月只有三个月了,要抓紧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了。

      “殿下,午时了。”田守信小声提醒。

      朱慈烺轻叹一口气,汪乔年,真是可惜了。

      ×ø²½éýÖ±±¼À¤Äþ¹¬¡£

      到了坤宁宫,还没有下步辇呢,就听见清清脆脆的一声喊:“太子哥哥你终于来了,我都快要饿死了!”

      一个美丽少女从坤宁宫里冲出来,冲他挤眉弄眼的笑。

      身后有一个小宫女追了出来,急慌慌地喊:“公主,不得无礼!”

      少女这才想起什么来似的,吐了吐舌头,很正经的蹲身行礼,脆生生地说:“见过太子殿下!”

      “好了好了,客气什么。”

      朱慈烺赶紧跳下步辇,拉起少女的手。

      这是他妹妹长平公主。

      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独臂神尼。

      每次看见长平公主,朱慈烺眼前都会浮现一个悲惨的场景,兵荒马乱之中,崇祯冲入寿宁宫,左手挡面,右手持长剑,到处乱砍:“为什么生在帝王家?”长平公主牵衣而哭,一只手臂却已经飞在了空中……

      今生,绝不允许此等场景发生!

      因此,每一次见到妹妹,朱慈烺都无比怜惜。

      进到宫内,只见定王朱慈炯正陪着周皇后在聊天,定王朱慈炯比朱慈烺小两岁,今年刚十二岁,脸蛋稚嫩,思想也很稚嫩,听从父皇和母后的旨意,每日在宫中读书,是一个标准的红领巾少年,除了读书,什么也不知道。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