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崇祯十七年秋》-第1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和托闻言,顿时脸色一寒,清军入关以来,汉族大员降者无数,整个北直隶、山东,都没有遇见像样的抵抗,一个青州却已经折损了他两三千人马。

        他好意招降,王彦不予理睬也罢!

        城下一小卒居然还敢耻笑于他!

        若【创建和谐家园】,人人如此,他大清岂敢窥视中华。

        一时间,他思绪复杂,也不在言语,皱眉看着城下厮杀。

        随着入城的清军前来支援,王彦的处境越发艰难,他带了的一千五百多名士卒,已经死伤大半,而剩下的兵士又被清军分割,他自身也已身中数刀,无力再战。

        可赵军虽然处于绝境,却无一人乞降,中华从来不缺乏汉奸,可也从未缺少过敢于死战的勇士。

        城上,韩昭宣看见这等场面,看着一个个倒下的赵军士卒,心里却没有得胜的喜悦,他不禁问自己,富贵荣华是否就真的那么重要,是否现在的一切,就真是他想要的一切。

        不觉之间,韩昭宣内心生出了一丝愧疚,居然让他鬼使神差般扶着墙朵,带着一丝哭腔向下喊道:“王士衡,我两榜进士,朝中大员,我都降了,你一介举人,何苦丢了性命!”

        “我与尔,道不同不相为谋!”王彦被众人护在中间,听闻城上有人喊话,一脸决然地回道。“大明朝有投降的首辅,有投降的进士,有投降的将军,却不会有投降的举人王彦。”

        悲壮之气随着王彦的回答,在众人中迅速蔓延。

        “我青州秀才钱一枫,不降满清!”

        “我青州霍士杰,不降满清!”

        “我沧州刘顺,誓死不降!”

        “我陕西王威,于尔等建奴决一死战!”

        “我等愿随公子共赴黄泉!”

        ……

        一声声呐喊从城下赵军口中呼出,汇聚成一道洪流,震撼着周围的清军,也让王彦泪流满面。

        赵军没有因为陷于清兵重围而一蹶不振,反而因为王彦之言,变得悍不畏死!

        城上的韩昭宣、李士元、李率泰等汉员见此,脸上说不出的难看。

        和托知道招降已经没有看能,便也收起惜才之心,决定痛下杀手,然而他身后的清军却突然一阵混乱。

        “看!大营起火了!”

        “不好!有骑兵向这里冲来。”

        和托听见身后清兵惊呼,连忙回头望去,却见北门外清军主营陷于一片火光中,满天遍野的喊杀声随之而来,不知有多少人马往青州杀来。

        “赵军兄弟莫慌,乐昌赵慎宽领三千人马,前来助战!”

        “乐昌秦尚行一千人马在此!”

        “寿光郭把牌、翟吾和尚,来也!”

        一时间,整个青州北门外,亮起近万支火把,数千大军如同从天而降般突然出现,他们猛攻清军北大营,顿时便火光满天,而一队数百人骑兵,则呼喊着向城门外狙击王彦的清兵冲来。

        这些人正是当初赵应元听从王彦之策,联络的几路义军,他们深知唇亡齿寒到道理,一得到青州被围的消息,便行动起来。

        其中离青州比较远的悲守政、马瑞恒、刘桐相等部已经相济南运动,而离青州甚近的乐昌、寿光等地的义军,则直接点齐人马,奔青州而来。

        当年大凌河之战,明军数次解围都已失败告终,后来洪承畴坐困锦州半年,大明援军亦是无力解围,原因便是明军无法与清军野战。

        这些义军原本是没有实力与清军野外浪战,更不要说攻击清兵大营,可是和托带着清军主力攻打青州,留守的八千多清军又要分守东面、西面、北面三座大营,加之掉以轻心,便给了义军可乘之机,使得他们能够偷袭得手。

        若是赵应元见到这幅画面,心里一定更加懊悔,他只需多坚持一日,便能得到多股义军的支援,而他也不至于自刎而死。

        城北大营只有两千多名清军留守,且多是绿营,他们打顺风仗还行,现在被突然袭击,必然被杀得措手不及。

        和托见大营被义军攻破,心里满是愤怒,又懊悔自己轻敌,没有注意活动在青州附近的义军。

        今夜他就算攻取了青州,清军的损失也必然不轻,恼怒之下,他决定必须留下这些义军,使得山东一战而定。

        当下他连忙让将校压制城上清兵的混乱,又让人通知埋伏在南门外的四千五百名汉军正蓝旗,已及城内诸路清军,让他们杀回北门,想要一举全歼前来助战的义军。

        而这时义军骑兵已经杀到城下,那些阻挡王彦出城的清兵顿时便被骑兵冲垮,已经杀到门洞处的王彦等人立时大喜,身边还未战死的赵军立马拥着他杀出了出来。

        这时义军又在吊桥上倒下火油,也不在顾及城内还在死战的赵军,便一扔火把阻断了清兵追击的道路。

        看着护着自己死战的兄弟,还有不少困于城中,王彦心里十分不舍,也十分愧疚,但他知道现在不是妇人之仁的时候,清军骑兵一旦赶来,他和解救他的义军,都会折在这里。

        当下他回望青州城,听着城内还在拼杀的刀剑声,惨叫声,忍着心中悲痛恨声说道:“走!”

        城上的和托见义军并不恋战,面色不禁一寒,再看王彦等人要走,不禁大怒,他一把拿过身边士卒手中的长弓,弯弓搭箭,就是含怒一射。

        城下赵军正转身离去,催不及防之间,只觉得一阵冷风拂过,王彦后背便被羽箭射中,而他的整个身子也立马倒了下去。

        王彦他们已经离城一百五十步,这样的距离弓箭已经很难发挥威力,可射他的却是善于弓箭的满人和托,加之他含怒一击,王彦顿时便昏死过去。

        一旁的刘顺见此,顿时大惊失色,众人不敢待在青州城下,便急忙架起昏迷的王彦跟随着义军往清军的北大营退去。

        冲散营内清军的义军,也并没有乘势追杀,而是在营内四处放火,待王彦等人来到营外,义军便退出大营,一起扬长而去。

        而这一幕,统统落入和托等清军将领的眼中,但吊桥被大火烧毁,他们无法出城追击,其他各门的清军又还未赶到,一众人便只能阴沉着脸,看着义军消失在茫茫黑夜里。

        一场大战就这样结束,可青州之战的影响却不会马上消失,多日后一份奏报便出现在南京城内新任的锦衣卫都指挥史马銮手中。

        锦衣卫小旗周四海拜上:“甲申年九月十三日夜,清军诈青州,杀赵应元、杨王休,有举人王彦不降,欲带兵冲门,为清兵所阻,力战不得出,和托招之,王彦不降!韩昭宣再劝,仍不降!后山东义军兵至,破清军北大营,终得脱!”

      µÚ17Õ ÍõÊ¿ºâ£¬¾È×óí®µÚ

        弘光朝热衷于联虏平寇之策,派出使团与清庭和谈就成了当务之急。

        前都督同知总兵官陈洪范便自告奋勇,请奏北使,随后又招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检都御使左懋第,太仆少卿马绍愉,三人组成北使团。

        弘光朝廷派出北使团与清庭和谈,本应该有个明确的方案,作为讨价还价的基础,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左懋第出发前,弘光朝还没拿出个具体方案。

        弘光帝令诸部长官商议,或言“以两淮为界。”高辅宏图曰:“山东百二山河决不可弃,逼不得已,当界河间耳。”马辅士英曰:“彼主尚幼,与陛下为叔侄可也。”

        八月初一,马绍愉致吴三桂信中言,讲定和好之后,便以叔侄之君,两家一家,同心杀灭李贼,共享太平。

        弘光君臣意图明、清分境而治,弘光为叔,福临为侄,多少要给老大帝国留些面子,可此等想法又是何其幼稚。

        不说其它,北京乃国之故都,陵寝皆在北,成祖文皇帝,列宗之弓剑已藏,先帝先后之梓宫未奠,庶民尚依坟墓,岂天子可弃陵园?

        再说弘光君臣将希望全压在清军一方,自身却不编练兵马,不思北进讨贼,却希望满清消灭李闯,而后与之和平相处,简直一厢情愿。

        北使团主使左懋第出使前,便觉得事情不妥,于是又上书,欲沿途收拾山东,结连吴镇,以待将来有变,然而史可法、马士英等朝廷重臣却联虏心切,听不进他的意见。

        左懋第路过泗州时,与史可法相见,欲再行劝说,史可法却言:“经理,具文耳;通和,诏旨也。公宜急行毋留。”

        左懋第只能违心地踏上了北行之路,途径山东时,赵应元等诸路义军都愿意为弘光朝效命,可他畏于朝中压力,都不敢用,只能好言勉励而已。

        行至京师,北使团捧弘光御书,从正阳门入城,清庭将他们安置在鸿胪寺居住,派兵严加防范。

        隔日清庭礼部官员来鸿胪寺问:“南来诸公有何事至我国?”

        使臣答道:“我朝天子问贵国借兵破贼,复为先帝发丧成服,今吾等赍御书来致谢。”

        清朝官员说:“有书可付吾门。”

        使臣告以御书应面递清庭最高统治者,不能交给礼部,清官蛮横道:“凡进贡文书,俱到礼部转启。”

        左懋第等人不由得大怒,言所持为天·朝国书,不是进贡文书,清庭官员却不予理会,双方坚持不下,遂不了了之。

        随后几日,清庭又想方设法侮辱北使团诸人,欲使其屈服,清内院学士刚林蛮横无比,甚至威胁要发大军攻取江南,左懋第内心恼怒,以“江南尚大,兵马甚多,莫便小窥了”回敬于他,双方又不欢而散。

        随后清庭又派兵收缴了北使团带来北京的财物,并欲将使团驱除出京,令其南返,扬言随后便发兵南下。

        左懋第见清庭毫无和谈之意,便退而求其次,欲拜祭崇祯皇帝,可刚林却断然拒绝道:“我朝已替你们哭过了,祭过了,葬过了。你们哭甚么,祭甚么,葬甚么?烈皇帝活时,贼来不发兵,烈皇帝死后,拥兵不讨贼。烈皇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奠。”

        随后刚林又取出一道檄文,当场宣读,指责南京诸臣,“不救皇帝为罪一,擅立弘光为罪二,各镇拥兵虐民为罪三,旦夕发兵讨罪。”

        事已至此,北使团使命彻底失败。

        次日,清庭便派员领兵三百,压送使团南返。

        十一月初一时,使团被押送至天津,队伍中的陈洪范却起了别的心思。

        弘光朝派陈洪范为北使要员,本意是考虑到他久经行伍,且与吴三桂有旧,便于联系,却不知他早已有了投降清庭之意。

        早在六月十六日时,降清的明朝参将唐虞时,便上奏多尔滚,“若虑张献忠、左良玉首鼠两端,则有原任镇臣陈洪范可以招抚。臣子起龙乃洪范婿,曾为史可法标下参将,彼中将领多所亲识,乞令其赍谕往招,则近悦远来,一统之功可成矣。”

        多尔衮很快同意了对陈洪范实施招抚,便令降将唐起龙于北使团必经之路等候,偷偷与陈洪范相见。

        北使团使命失败,使得陈洪范下定决心倒向清庭,为了将自己卖个好价钱,他暗中写下奏报,让多尔衮留下同行的左懋第、马绍愉等北使团成员,只让他一人南返,好于途中替清庭招降四镇人马。

        多尔衮得了他的密奏,顿时大喜,随派遣大学士詹霸带领四五十名骑兵星夜南下,在十一月初四时,终于在沧州南,将使团队伍赶上。

        左懋第见清军要将北使团诸人拘回北京,却独让陈洪范南下,心里顿时一沉,已经猜到陈洪范可能降清,不由得万分焦急。

        陈洪范离开队伍一路南下,北使团则在清兵的押送下往北行走,默默赶路中,左懋第沉着脸思考着清庭的意图。

        无需其他诡计,那陈洪范只需到了南京后,大肆散布和平的信息,谎报清庭已经接受和谈,让南方诸臣疏于防范,后果便不堪设想。

        一路间,左懋第忧心忡忡,食物也难以下咽,脸色难看的他已经形同花甲。

        队伍行进在北直隶境内,这里是清军控制的地区,不用担心安全,领队的詹霸便让队伍停下休息。

        可是他却不会想到,就在离他们几百米外的树林里,却藏着一支足有一千来人的人马,他们服饰混乱,看不出旗号,也不知是义军还是马贼。

        看着清兵翻身下马,躺在路边休息,一名显得有些痞气的探子,丢下嘴中叼着的杂草,慢慢的爬起来,而后悄然退回树林。

        林里的人马也没想到会遇见一股清兵,北直隶一马平川,如果被清兵骑兵咬上,那他们多半是凶多吉少了。

        探子回到林子里,便连忙摸到一道服网巾的男子身边说道:“公子,五十名骑兵,三百名步卒,还拘押着十几名大明官员,打还是不打?”

        探子正是刘顺,而道服男子自然便是从青州遁走的王彦。

        青州一战,义军攻破了清军北大营,烧了和托大批物资,还抢走了不少战马,让和托十分脑怒。

        虽然攻下青州,可他还是觉得丢了面子,心中一口气实在难以下咽,于是便带着清军四处寻找山东义军,展开疯狂的报复。

        青州事变失败后,义军也不敢再次夺取山东大城,而因为青州聚集起来的诸路义军,只能流窜作战。

        为了肃清山东,和托、李率泰等人精锐尽出。

        在精锐的八旗兵追缴下,刚取得一次胜利的义军还没来得及喜悦,就被杀得大败。

        山东义军多达十余万,人数虽多,可毕竟不是正规的官军,也不是久经战火的流贼,缺乏训练和经验,无法与清军骑兵抗衡,又不敢占据城池,就只能遁入山林,疲于奔命。

        昏迷不醒的王彦被刘顺等人护着,跟着义军一起东躲【创建和谐家园】,十多万义军被清军连续击败,人数迅速减少,众人在山东也待不下去,便决定离开山东,另寻出路。

        他们本想南下淮南,去投史可法,可和托欲杀王彦而后快,对山东义军恨之入骨,在南下之路上布置了重兵把手,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带着王彦流串到北直隶一带。

        同山东相比,北直隶被清军攻占多日,义军早已被清兵肃清,清军防守反而宽松许多,王彦他们流串进来多日,都没被清军发现。

        林子里,一千多义军,是山东几路义军,十多万人马仅存的精华,他们趴在地上不敢发出一丝声响,这段时间以来,每日面对清兵的追杀,使他们练就了一身保命的本领。

        这时王彦听了刘顺的话,不禁皱眉思索,北直隶一马平川,若是不能全歼这支清军,一旦行踪暴露,他们极有可能又将面临一场追杀,但是用三百多人看押的数十名大明官员,却又引起了他的兴趣。

        一番权衡利弊后,王彦决定还是干上一票,一是因为他们急需补给,二是因为他们人数比清军多上三倍,三是他觉得被拘押的官员身份不会一般,值得冒险一救。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18: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