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山窝里的科技强国》-第6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在桂林我驻留了一年,在这里我详细了解了西南农业的情况,这一年中我向原报社寄去十多篇对西南农业地报导,但是却泥牛入海毫无音讯,直到一年后我才得知。原报社对这种关注平民大众生活的报导丝毫不感兴趣,他们更需要我挖掘西南政府、特别是李、白二人的故事。

      无奈之下我只好终止了对民间大众的探访和追寻,转而回到桂林,申请采访李督办。

      只可惜李督办当时不仅是西南地幕前领导者。同时也是国内政坛中举足轻重地人物。要想采访他是何等地困难。不过我灵机一动。在采访目地上填写了我在桂林农村一年中所遇到地各种问题和一些不明之处。这份申请书果然很快地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被批准通过。第三天我便来到李督办地会客厅中得以进行独家采访李督办。

      采访中。李督办对我在民间调查研究了一年地做法非常地认可。并要求我从非西南人员地角度去观察、理解、判断西南政府地各项做法是否正确。我对李督办地问题都作出了一一地回答。这次地采访更向是李督办采访我。他问我答地时间更长。采访地时间原本预定只有一个小时。但是实际我们相互询问交谈地时间达到了五小时以上。李督办非常高兴能得到我以一个非西南人员地角度看到地西南。并毫不隐瞒地指出西南政府地一些做法地利弊。也很欣喜地听到西南底层民众内心真实地声音和想法。采访地最后。李督办建议我再到西南地其他地方走走、看看。去了解更多地真实情况。我欣然答应了李督办地建议。

      就这样。独家采访完李督办后我就职地原报社给予了我丰厚地报酬。我也欣然离开了桂林。先后来到了广西地柳州、百色地区。

      如果说在桂林我看到地是一片农业产业兴旺发达地景象。那在柳州、百色两地就是工业、重工业发达地惊人场景。

      在这里。我凭借着李督办专门帮我签发地证明和许可。我可以采访接触到很多工人和深入到生产单位中去了解真实地生产和工人们地真实生活情况。当然。我还是自动回避了一些涉及保密地地方。

      这里首先要写出地是柳州地重型工程机械制造厂。写这个机械厂地原因是那封指责我地报道是天方夜谭地那封信。信中对西南地各项工程建设如此之快表示了怀疑。并对很多大型工程所需要地劳力之少表示不可置信。

      这封信的书写人应该是为老学究,从满篇之乎者也的诉词中我不难看出这位老学究对科学的驳斥和蔑视。这里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是在征得兴业报报社的同意后随此篇文章一同发表几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柳州重型工程机械制造厂(以下简称柳工)研制生产地大型回转式挖掘机。这种挖掘机的挖斗在三十秒内一次挖掘出的土方就可以是一个强壮劳力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张照片是柳工研制生产的大型吊车,这种吊车可以轻易地将数吨重的物体轻易吊起。

      第三张照片是推土机和压路机,有了这种推土机。铺路、平整土地的工作变得轻松起来。

      由于西南需要保密的缘故,更多的工程机械恕我不能介绍出来,但是我可以告诉各位读者,柳工所能生产出地工程机械设备不仅仅是这两种设备,它还能生产出在大型工厂、筑路、建桥、铺铁轨等各种机械工程设备。

      科技,科技的产物使得以前很多需要人力来完成的建设工程得到了解放。同时也大大地缩减了建设地成本和建设所需要的时间。我曾经跟随一个筑路单位修建过一段三十公里的二级道路。

      跟随着他们,我亲眼见到巨大的土方被几台挖掘机在几天内挖空,推土机推着路基的砂石一路平整过去,几十吨的压路机慢慢地来回碾压夯实着路基,铺上混合着沥青、碎石再碾压过几次并等待养护几天后,一段西南的二级公路便完成在世人的面前,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人咋舌和惊叹不已。

      写到这里就要连带写出西南的工业建设为什么如此之快,这得益于西南在二十年前就开始地基础教育工作。没有着足够的基础知识,不仅是建设还是生产,都无法操作一定基础知识才能开动运转的机器。

      西南在二十年前从段总指挥所起家的平果县开始。自掏腰包地吸收着附近的适龄儿童入学就读,并随着地盘的组建扩大而将这种基础教育逐步地扩展到西南政府控制的每一寸土地上。

      1926年颁发的《适龄儿童就学法》将前十年仅是从道德和对读书人的向往这种人伦道德和期望上提高到了法律地强制性和义务性上来。为确保每一个适龄学生都能读上书,西南每年拨出整体预算的10以上作为专项款来保证着每一个学生都能吃上每天免费的两餐。虽然教育专项款大多用于了保证学生的饮食上,但是西南人有着一套自己的方法减轻学校建设和书本采购上的经济压力。

      兴学修校这种事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好事,每个村子都愿意自行集资建设起大小不一的校舍,由西南教育部门派遣的基础教育老师将在这里教授三年地基础课程,三年后这些学生随着年龄地增长会送到乡上定点修建的几所学校中开始就读更高地课程。这种学校通常是看当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由教育部门投资修建的,人口密度高修建的规模就越大,我曾经在一个乡里的这种学校里待过。这个学校由于周边人口的密集,学校的规模和县级中学是同等一样大的,这样有利于提高集中教师教学的质量。

      在就读完初中后,学生们便要选择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一些人会选择回家务农,一些人会继续到县里的技术学校里学习职业技能以便进入各种工厂谋取生存的职业技能,一些学生会到县里的高中读书准备报考西南的各种高级技术学校(大学)。

      西南没有大学,这似乎有些可笑,但事实却就是如此。在西南教育局的眼中。就是中国也没大学,在西南教育的圣地---平果县,这里的西南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似乎是唯一能接近大学的学校,但是我知道,如果这里不是大学,那么整个中国就没有一所学校能称得上是大学!

      高级技术学校的名称真不好听,就像是培养手工业者的蓝领阶层一样,但是这里培养的学生比中国其他大学里培养的学生素质要更高,专业更高更精。他们更注重实干而不是单纯的基于理论。我可以看到农业系地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田间地头学习。也可以在山麓中找到地质系的学生的身影,可以在上千度的冶炼熔炉前看到穿着防护服挥汗如雨的学生。也可以在高级研究所外看到他们相互讨论研究最新地科技课题。

      高级技术学校虽然不是大学,但每年的科技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不仅可以在国外引起轰动,而且将中国所有大学每年的学术研究总量加起来也不到这所学校的五十分之一。在他们面前。我燕京大学的学历根本就不好意思拿出来。

      而不管在这些学校里,书本虽然是免费的但却是公用的,每个学生在入学初始便接受爱护公物的教育,每一年当一本教科书学完之后将留给下一届的学生使用,我也看到,很多课本都已经使用过超过五年,虽然有些破损但仍然可以继续使用。而在村级三年小学中,这种初级课本通常也是村民们在农闲时识字扫盲地课本。这样做不仅从小就开始培养了学生们爱护身边一切事物的良好道德素质,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西南教育经费上的重复支出。提高了经费使用地效率。

      就和西南的各种款项一样,政府经费必须有着详细的使用说明和严格的监督审计过程,这样极大地降低了【创建和谐家园】、挪用公款的情况发生。

      虽然这种事情也在西南发生过。虽然金额不大,但被查处出来的责任人都受到了严酷的刑罚。

      我所接触过的西南政府行政人员都能保持着高效热情的工作态度,这不仅仅只是民业党党员地自律性所能完成的,而且同时有着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在他们身后时刻提醒着他们不要做出违法党纪和法律的事情。

      如果说违法民业党党内纪律就意味着仕途黯淡或者是终止的话,那一旦触犯法律,西南对官员犯罪所制定的加判重刑则让所有官员为之不敢试探跨越雷池。

      从李督办和其他西南高级官员那我了解到,西南段总指挥极度厌恶官员犯罪,【创建和谐家园】、【创建和谐家园】是他一生中最痛恨的事情,为此。西南对涉案犯法官员的处罚极为严厉和重刑,不管涉案金额多少,很容易便达到枪决的标准。

      因为段总指挥对职务犯罪地危害性做出过如下的解释:“政府人员职务犯罪的危害性要远远大于民间人员的直接暴力性犯罪,假如一个官员在修建一座桥梁上收取了回扣,那么这座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受到了这些蛀虫的侵蚀,一旦桥梁垮塌,就会造成*人民税金的白白损失和浪费,更会危及人民生命的安全,因此。职务犯罪我只会用一个刑罚来处罚,那就是【创建和谐家园】。”

      严酷到极致的处罚使得西南地行政人员都不敢试探雷池,再加上西南一直以来都用着高薪来鼓励官员就职工作,虽然官员家人、直系亲属不能经商,但是高薪和一些福利也能让行政人员很容易养活自己地家人。

      在西南三年多的时间,我还去了西南很多地地方,例如向四川、贵州、云南,虽不能说足迹遍布整个西南,但我也基本上考察过西南的贫困地区、富裕地区、还有工业地区。可以说我能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上观察西南从社会的最底层再到社会的最高层不同人的生活。

      虽然西南在一些偏远山区还有城市里仍然存在着贫穷、落后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西南仍然在继续努力。二十年的时间虽然漫长,但对于一个百废待兴,一无所有的西南来说却也是短短一瞬。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在西南的带领下慢慢走向温饱,走向富裕,还有更多的事要等着西南人去做,更多的问题需要西南人去解决。

      西南现在已经逐渐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它现在开始要面对更多问题,城市建设、管理、工业建设中土地的征用、发展,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安置、涌向西南的各省难民潮、工业发展中环境治理的等等问题,经过湖南战役后,西南已不再是那个安然缩在中国西南一角用着道德和淳朴民风来约束各种问题产生及爆发的小地方政府了,它要面对的是摆在台面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和明面下暗地中各方利益分配的严酷问题。

      不过让我对西南充满信心的是西南人从上到下都充满着斗志,他们愿意付出,愿意正视所要面临的问题,用着务实的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而民众们也基于道德的因素并不是一味地牢骚和漫骂。

      在西南的三年生活里我喜欢上了西南,因此我还要在西南继续待下去,用我的双眼和双耳去听去看西南变化的过程,用双手记录下西南变化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要见证着西南是怎么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撰稿人:陆一平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八章 犹太工人

      更新时间:2009-7-20 13:28:12 本章字数:4070

      十月,运载着第一批两千名从德国转出来的犹太人乘坐着“白色玫瑰”号邮轮来到中国广西的北海,同船的还有这些人的家属。

      这些人都是在德国各行业中的技术骨干或者是学校中的高级教师和大学老师,自从希特勒上台后,鼓吹日尔曼民族血统论和犹太人吸血附生及各种不利与犹太人的论调,犹太人在德国的处境愈发艰难起来,很多人开始期望离开德国另寻出路,但是希特勒当局并不希望犹太人就这么轻易地离开,不断攀升的价码和甚至与公开的黄金买出路的做法让很多犹太人望而却步。

      迪夫站在邮轮的船舷边,看着逐渐清晰的码头,还有依偎在身边年轻美丽的妻子,迪夫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

      迪夫今年二十六岁,一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17岁开始从工厂里的学徒工干起,跟着师傅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并且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练就出一身过硬的技术。

      可正当迪夫为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做着努力时,一个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迪夫和他的师傅都是犹太人,他们一同被工厂解雇。

      失业的迪夫流落在街头上,他努力的寻找着新的工作,可因为他是犹太人,很多地方都断然拒绝了他的申请,虽然即使他的技术水平真的很高。

      迪夫失业后一直住在师傅的家中,因为他的师傅不仅对这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青睐有佳,同时自己的女儿也看上了这个吃苦耐劳,勤奋诚恳的年轻人。只是这种日子愈发地困苦起来,几个失去了固定收入的人只能凭借着一些短工来维持着生活,而且生活的环境愈发恶劣,警察、纳粹党成员不断地无故殴打、盘剥犹太人,生存环境的变化让迪夫感到在德国社会的变化。为此,迪夫与师傅家人商量一同出国离开这个越来越恶劣地生活环境,迪夫的建议得到了师傅家人的赞同。从此大家一同努力地寻找着离开德国的门路。

      只是让大家失望的是,离开德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价码也越来高,在一些国家地使馆里,甚至开出了一条金条换取一个人护照的价码,巨额的天价让大家望而却步。

      正当大家感到失去希望时。前两个月,一些中国人在几个犹太人聚集区设立了办事处,这些中国人有一个迪夫认识,那个人姓程的中国人曾经在工厂里学习过几个月,而且一直跟随着迪夫这个工厂里最好的技师学习各种技术。

      程的出现让迪夫欣喜若狂也让他看到了一丝的希望,他最先来到了这个办事处,凭借着与程的私人关系他知道了只要是技术水平达到要求的人可以优先通过审核前往遥远地中国西南工作。

      狂喜的迪夫回到了家中与师傅师母和自己的未婚妻分享着这份喜讯,大家都为这个突如其来地喜讯给幸福的击倒了。

      迪夫地技术真地很过硬。再加上与程地关系。迪夫很快地便通过了审核拿到了第一批前往中国西南地签证和许可。但是新地问题又出现了。迪夫只能携带直系家人离开德国。由于迪夫是孤儿没有直系家人。而且师傅又年岁已高没有通过前期地审核。这样分离地痛苦摆在了家人地面前。

      在经过短暂地抉择后。师傅和师母毅然将女儿许配给迪夫。两个相爱已久地人举行了简短地婚礼。这样迪夫就可以携带着妻子离开德国。而师傅和师母将继续留在德国申请下一批地名额。

      离开德国时迪夫和妻子都很痛苦。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了他们两个年轻人。两位失去经济来源地老人将面临怎样艰难地生活。好在程还将要在德国逗留一段时间。迪夫以一个男人地尊严请求着程尽量照顾着两位老人。因为他和程相处过一段时间。知道跪礼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极大地尊严和请求。程保证着只要他仍然在德国时就一定照顾着师祖。

      “迪夫。你说我们将要去地地方。会是一个什么样地地方呢?”身边地妻子紧紧抓着迪夫地手。“不知道。亲爱地。但是我从程那里知道这里没有歧视也没有压迫。这里需要着象我这样地人。我向你保证。我一定会以最快地速度积攒够钱。将我们地父母接到这边来生活。”迪夫向着自己地妻子保证着。

      “我相信你。只是单纯依靠你太吃力了。不知道我能做些什么呢?这里有着什么样地工作能让我去做呢?”看着码头上清一色地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地东方人。缺乏对东方人了解地她有些迷茫。

      依次下了船。在经过海关官员地检查和发放临时证件后。同船地犹太人们被安排到了当地地附近地旅馆住下。第二天所有地人都早早地起来。因为今天有着一项重要地事情在等待着他们。他们将要选择自己在中国地新工作和新生活。

      在码头边上的一处临时修建的场地上。有着众多的工厂老板、技术招聘人员已经摆好了摊位等待着自己的到来。

      这些摊位很有意思,中国人按照产业的不同划分成了教育区、农业畜牧区、机械工业区、冶金区、化工区、医疗区、商业区等十几个不同的区域。每一个区域外面用着中文方块字、德文还有英文三种不同的文字书写区分着,这样很容易让前来面试的人员区分出自己应该向哪个地方推荐自己的专长。迪夫没有直接去面试哪一家企业,他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走遍了所有区域的摊点,从摊点展示出的工厂外貌、英文文字介绍上初步了解了这些工厂的简单介绍,又用了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仔细地观看了自己擅长的机械工业区的几十家企业的简介,最后才驻足停留在一家有着德文、英文简介的工厂摊位前等待着前面人员的面试结束。

      迪夫地选择很准确,他选择的是柳州的一家大型轴承制造厂,这个厂生产不同类型的各种轴承。迪夫凭借着自己过硬的本领和多面手的技术特长很快地便和这个工厂达成了意向,对方也很期待着迪夫地加盟,只是迪夫需要与自己的妻子商量一下是否去这里工作。不过让迪夫惊讶的是自己年轻的妻子也很快地找到了工作,因为妻子在德国时从事着英文教育工作,这使得她很容易在招募犹太人工人的工厂中获得到一份翻译工作。

      妻子和迪夫自己一样也仅仅是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因为她也需要着和自己的丈夫商量。

      “迪夫,我想去百色,去平果。”妻子有些忧虑地说出了自己的选择,虽然她也在同另一家在柳州的工厂达成了初步地意向。

      “为什么?”迪夫有些不解。

      “迪夫,虽然工厂里给的工资还是很丰厚的,但是要想尽快地挣到更多地钱接我们的父母过来。我们必须需要更多的收入和经济来源。”

      “恩,这个的确是我们需要的。”迪夫认同妻子的判断。

      “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在教育区那边做询问,我发现在百色的平果拥有着非常好的教育资源。我想,我们幸运地成为了第一批过来地人,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到中国,来到这里工作、生活,语言上的障碍既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也将是我们创业的一个良机。”精明的犹太人一下子便看到了利润的来源点。

      “继续说,亲爱的。我支持你。”迪夫鼓励着自己的妻子。

      “这里地人虽然有人懂得英文和德文,但是毕竟是少数,我想到那里去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中文。那里有着很多老师和足够的交流人员,这样我就能以最快的时间学好中文。随着以后更多的同胞过来,我可以在夜晚开办中文学习班,我相信我们的同胞同样也需要这样的学习班尽快的融入到在中国的生活中去,我甚至可以接其他工厂单位的多项翻译订单,我在这里看到,这里地人英文还有德文地翻译并不是很准确,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尽快接父母过来。”

      “太棒了,亲爱地你真是太聪明了。”迪夫也很兴奋。自己的妻子不仅美丽,而且还拥有着聪明伶俐的心。

      “不过迪夫,这样就要和你分开生活了。”妻子有些不舍,因为他知道,迪夫虽然也通过了在百色的一家单位企业,但是这个单位并不如迪夫在柳州的这一家好。

      “没关系,亲爱的,我们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尽快把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相信主。必要的分别痛苦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也是主赐予我们享受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个考验。我相信你在百色那里会获得到你所需要的一切,而我也会在柳州这个工厂创造出我存在的价值,你不知道这所工厂所拥有的设备和一切设施,这些东西让我兴奋,我感到我能在那里创造出奇迹,我甚至现在就恨不得立即赶到200里外的这个工厂去,立即着手开始创建属于我的辉煌。”

      “恩,迪夫。我相信你能做到。那我们今后将要短暂的分别了。我们只能依靠着信件来保持着联系,在假日中相见。”

      “亲爱的。你也要保重好自己。”

      三天后,迪夫和他的妻子在车站分别,乘坐上两列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向着各自的追求和共同的梦想分别而去。

      迪夫和几名同胞来到了他们将要生活和奋斗的工厂,在这里,迪夫很快地便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虽然饮食还有喜欢扎堆群居的生活习惯上有些不适应,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新技术的狂热追求却是迪夫感到这里是自己工作的天堂。

      迪夫在融入这个工作团体四个月后便拿出了自己对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新思路和新创新举措,在经过同事们的论证和验证后迪夫获得到了工厂老板的五百元奖励。初建小功的迪夫并没有沉寂于这点蝇头小利,而是和自己所在的工作小组继续在高效生产过程中寻找着更高的效率措施和发明。

      半年过后,迪夫已经成为了这家轴承制造厂的高级技术员工。但是迪夫知道这并不是代表着这里的其他中国员工的水平很差,而是自己的水平还不够高才使得自己用了这么久的时间才能达到高级技术工的标准要求。这里的工人各个都是拥有着充足的上进心,不仅拥有着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同时更具备着相互追逐努力的个人自觉的努力。

      迪夫现在迫切希望自己的妻子尽快地学好中文以便回到自己的身边教授自己中文,迪夫现在感觉自己与同事们需要交流,更深入、更全面的沟通交流。

      正文 第一百三十九章 间谍科技

      更新时间:2009-7-21 13:08:05 本章字数:4949

      西北,这个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现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刀耕火种滥采滥伐,这块原本富庶的土地现在【创建和谐家园】出贫瘠的地表,荒芜干渴的土地已经不能再承载起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它的索求。

      而现在在这里,自从1929年后,这片土地上迎来了一批新的主人,这些人衣衫褴褛,面色饥荒,与其他原住民不同的是这些人身上背负着各种新旧不一的武器,有比较新的汉阳造,也有日本的金钩步,也有着老套筒,甚至有的人抗着鸟铳,更有的人就是一把大刀或者是一杆红缨枪。

      这些人大多操着南方口音,从南方一路辗转长途跋涉到来到本地,这些人虽然背着枪,但说话和气,而且来到这里不久后就打倒了本地的地主和土豪,均分了他们的田地和财产,烧毁了以前本地人与这些地主土豪们签订的地契和高额地租,这使得本地的村民开始认同、拥护着他们,时过数年,这些人已经逐渐在这里站稳了脚跟,虽然期间曾有过很多次周围的势力部队来攻打他们,但他们均一次次地将其击退。

      今天,在满是窑洞的村口,几个商人赶着牛车车队带着各式的商品来到了村里贩货,这个村子很大,不仅有着很多原住民,更有许多着这些外来人员的高级人士居住在这附近。

      “大婶,您上次要我帮带的花布我给您捎来了,正宗四川重庆的机织布,你看看,这线头、这花色,又好看又耐穿,您闺女出嫁时若穿着这块料子做的衣裳,那绝对比仙女还好看。”

      “大爷,您要不要来点上好的烟丝?先来一锅尝个味道,包您抽的过瘾。”

      几个商贩摆开货摊,拿着手中的货物向围上来的新老客户吆喝着。由于这里地处偏僻。而且又由于在经受着外面势力的封锁,走私来地的客商很容易获得到足够地利润,而被封锁的人当然不会拒绝单纯的商人进来贩货,而外面封锁者虽然县官不许但现管只要能获得到一定的好处自然也不会拒绝这样捞外快油水的好事。

      “这位老板,我有个同志半年前在你这修了一块怀表,现在这块怀表又出了点问题。这个同志托我让您给修一下。”一个穿着补丁衣服但却浆洗的很整洁地中年人走了过来,拿出一块怀表递上前来。

      “哟,这您要等一下,这修修补补的活虽然我会点,但是手艺不精,要不您看我也不用跑山进村的吃这口饭了,您稍等会啊。”

      “恩,没关系,您先招呼其他的客人。”这个中年人没有离开。只是在旁边等待着贩货郎不断地忙碌着。

      好不容易,当贩货郎终于将自己的货物贩卖的七七八八后贩货郎才停歇下来,招呼着一同进来的其他人帮忙照看着自己的生意。打开一个箱子,将里面的工具拿了出来。

      将手在毛巾上擦了一下。贩货郎这才接过那个中年人地怀表。这块怀表外壳很陈旧。长年地使用已经使得怀表地外壳被手和衣服摩擦地光亮。厂商地铭牌印字都已经有些模糊不清。打开怀表前面地护盖。表盖上地玻璃也以有些磨损。不过让人奇怪地是。这个怀表并不像其他怀表那样只有着白色底面地针盘。而是在白色针盘地下方有着指甲盖大小地一块暗黑色地东西。

      贩货郎小心地旋开后盖。打开了怀表精细地机身。在戴上放大地观察镜仔细检查一阵后。贩货郎抬头对中年人说道:

      “这位长官。您地朋友这块怀表坏了个零件。需要换吗?”

      “要多少钱?”

      “不多。给个两毛就够了。”

      “那行。您就帮忙修好它吧。”

      “好嘞,您稍等。”贩货郎很高兴又能小赚一笔,因为这里面的人很多都是有着怀表或者是手表的人,自己的这门手艺每次都能赚上一点。

      在卸下一个只有小指甲盖一半大小的东西后,贩货郎在工具箱里的一个小盒子中翻找出一个同样的东西装回到了怀表里。摆弄一番后怀表再次开始发出轻微地滴答声走动了起来。

      “这怀表已经有很多年头了,经常会出点小毛病,您跟您的同志说一声,要他留神使用。”贩货郎装好怀表,仔细地校对过两次后将怀表递回给了中年人。

      “恩,我会转告他的。”接过怀表递上钱,中年人在仔细看了会怀表后离开了这里,而贩货郎也和其他的人一同继续经营着自己的生意。

      而在这个中年人爬过几个坡来到半山坡上时,几个人靠了上来。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10: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