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小市民的奋斗》-第5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为了更好的训练这些护厂队,司马特意在回家过春节时专门以写东西为理由,请教了老家一个参加过63年全军大练兵、大比武的一个亲戚。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那个“郭兴福式教学法”。

      自己的这个亲戚当年就是和郭兴福一起在十二军服役,当年十二军军队推广郭兴福式教学法时,可是被郭兴福本人手把手的带过。和这个亲戚呆了学了两个来星期,再带上整理好的教学资料,司马算是基本出师了。

      而证明司马出师的就是这现在的护厂队,现在能听到这些专业人士说自己的保安队练的不错,司马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了。

      “虽说这保安队现在看起来不错,可也是天天练出来的,兵是可以练出来,可是这军官就不行了,想来公允已经告诉大家,我司马前些日子蒙这察哈尔都统总办看得起,给弄了顶民团总办的帽子戴了戴,虽说我这护厂队已经建了将近一年,可是一直苦于没有合格的军官,更何况马上还要按中央的民团规章建一旅民团,谁曾想正巧碰在火车上碰到公允,若是大家不觉得的呆在民团里委屈,不防在我这里干着,若是大家有什么同学和大家一样,也不防发个电报让他们一起过来。以后如果大家能谋得新出路,司马绝对不做任何阻拦。不知道大家意下如何。”

      见到包括王公亮和张镇国在内的这些军官生好像都对自己的保安队有了兴趣,趁热打铁的理司马还是懂的,于是趁着这个机会正式邀请到这些军官生加入自己的民团,当然连忙这些人的同学司马也念叨到了。

      “不知道,如果建民团的话,这西北公司的保安队会怎么安排。民团是全部新募,还是在保安队的基础扩建。”

      王公亮和张镇国对了一眼之后开口问到,带新募民团和带这些已经训练得当的保安队完全不同。

      “按规定一旅民团估计有几千人之多,而保安队的只有千人,民团的骨干当然就是现在的保安队,当然也少不得新募一大批团丁。”

      听到王公亮这么问自己,司马就知道恐怕这王公亮是同意下来了,如果没错的话估计这二十多个军官生一个也别想跑掉。

      “司马先生,我是炮兵科的学员,我们这里还有几个是工兵科、骑兵科的学员,和我们一样没来的同学里头还辎重科的学员,这一个民团能安插这么多人吗?民团有炮兵给我们吗?”

      站在别人身后的李守安这会突然说到,这民团大都步兵,顶多会再有一队骑兵罢了,自己这样的学炮科出身,呆在没炮的民团里头显然不太合适。

      “这个完全没有任何问题,虽然民团现在没有炮,但是我保证最晚到今年年底我给民团配上一个炮兵营,不过如果你愿意的话这会可别闲着,得先让工厂造些模型帮我训练好炮兵。”

      一听到这人是炮兵科的学员,司马留都来不及,上次马匪进袭时如果有大炮的话,估计没等那些马匪冲过来就给轰个差不多了。

      更何况在司马心里头这民团未来可是工厂的安全的根本,建立个炮兵营本身就是司马的计划之一,谁知道以后有没有那个见财起意的军阀会不会对想收拾自己的厂子,指着用步机枪武装起来的民团看家显然不太现实。

      在这个时代想发展想生存,就得先有自保能力,连家都看不住,到时如果有人想对自己下手,恐怕人的是我为鱼肉,人为刀俎了。这一切显然不是司马愿意看到的。所以即然要建这个民团,司马就愿意下血本把这个民团建的最好。

      像后世的日军那样,依靠着训练的有素、装备的精良,一个联队就能在野战中击败两个中国师,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估计就没几个愿意会冒着牙崩的风险来找自己的麻烦了。

      第一百零二章 说亲

      在中国有一句俗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耳”,是对成功的炫耀,一是进行自我承认,二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其实更多的是衣锦还乡的面子。

      这一点就上连同司马自己个都无法名俗,当是被旧同事们奚落了一次之后,后来在电视台捐赠古董之后,这个小城新晋富翁曾专门在小城最豪华的饭店里请大家搓了一次,也算是出口气吧!

      而今天吴满屯只感觉自己的手心有点儿冒汗,甚嗓子眼里都有些发甜,那怕是当初在车间里开枪杀死人后也没有像现在这么紧张。

      从火车车窗里看到远处那个熟悉又陌生的火车站,吴满屯心理越发的紧张起来,一年多以前就是从这个车站坐的闷罐车,离开的家乡,这一次自己又回来了。

      “会成吗?”

      吴满屯心里有些坎坷不安,当然也有一些激动,除了衣锦还乡的激动,更多的是对那件事的冲动和担心。

      “先生,这金城银行的一百元的汇票,麻烦您给兑一下。”

      一下火车,吴满屯就走到火车站里的交通银行,去兑换从厂里的分理行那里兑的一百元汇票,因为和四大行达成的有协议。所以只在有四大行的地方,金城银行的汇票就能兑换,用起来倒也方便。

      “大爷,去驿马岭,啥价。”

      一出车站就看到揽客的车把式,吴满屯肩膀上挎着包走过去问到,这火车站离驿马岭可有几十里地,如果走的话,估计得走上大半天功夫,像上次来的时候那样,估计回去后这皮鞋新衣服就变的灰不溜球的了。

      “两毛的银子,成不。成的话您老就上车。”

      揽客的车把式一见眼前这穿着洋服的人说到驿马岭,连忙热情的招呼到。

      “行!累着您了。”

      吴满屯算一下虽说这两毛银子不少,可这马车也坐不几回,顶多回来的时候再坐上一回,顶破天去花上几毛钱,为了那事还多花个两毛钱也值。

      “少爷,您可是从那城里头洋学堂回来的,看你这身打扮,可不像生意人。”

      在路上赶车的车把子一边赶着车一边问到。

      “啊!俺……俺不是洋学生。”

      吴满屯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身衣服,这身春秋衣是保安队今年刚发下来的新制服,因为在公司附近并没有卖衣服的地方,所以吴满屯来的时候专门拿了这件春天发的没舍得换的新衣服,连衬衣、袜子都新的,脚上的皮鞋是当连长享受的待遇,一年发一双黑色的单皮鞋。

      这种墨绿色的收腰中山装是司马在后世的一个小服装厂定做的,一件六十元RMB,斜条纹布的料子,薄棉布的衬里,虽然只是小厂货,可是衣服的质量还是非常不错,这是司马弄的保安队的标准制服。

      虽说同样是中山装的款式,但是和六五式军装比起来,这种斜条纹布的料子制成的收腰的军装穿在身上显得人挺拔了不少,也显得精神许多。

      “也不知道李叔他认不认识那家人,不知道能不能说成。”

      一路上心早都不知道飞到那去的吴满屯,有一搭没一搭的应着车把子的话,这会吴满屯那有什么心思和这车把式聊天。

      当穿着一身墨绿色的中山装脚着踩着皮鞋的吴满屯出现在驿马岭时,没有人会相信这个吴满屯,当初就是从这里出去的小工子,在他们眼里这吴满屯就是一少爷。

      “少爷!您这是……使不得,使不得。”

      听到扣门声的李来顺一开门就看到眼前穿着一身洋装,头发不比光头长多少的年青人站在自己的门前。

      “李叔,俺是满屯,给你老磕头了。”

      一见来开门的是李叔,吴满屯没待他反应过来,就连忙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响头,磕这几个头可是诚心诚意的。

      来的时候娘就交待过,如果当初没有李叔给自己当这个保人,估计自己家里头早都饿死人了,自己也就混不到今天这模样,更谈不上把娘接过到身边来享福。

      “满屯!你是满屯!这是干啥!咋能这样,快……快去洗把脸,快到屋子里做,孩他娘,老吴家的满屯来了,快点烧茶。”

      听到眼前这穿着洋派的年青人说出自己的名子后,李来顺一愣神再细一打量可不就是老吴家的满屯,咋出去年把穿成这样了。见吴满屯还跪在地上,李来顺一把拉起吴满屯,冲着屋子里喊到。

      这时的农村并不像后世,暖水瓶很普遍,来了客人通常都是现点灶烧茶给客人喝。

      “满屯,看你这打扮,这一年多在口外混的不错啊!上回你娘走时俺就知道你在口外出息了,这吴老哥虽说走了,可你这么出息,你爹搁地底下也闭眼了。”

      李来顺打量着眼前的的吴满屯,脑子里很难把他和一年多以前来自己这磕头求自己给他当保人的那个满屯合在一起,好像是精神头不一样了。

      “李叔,这次满屯来这一是来看看您老人家,二是还有些事还要麻烦您老。”

      吴满屯开口说到,这李叔在这驿马岭也算是有点名气,要不这那能当什么保人,如果能李叔帮自己说,估计事能成一半。

      “满屯,别磕磕巴巴的,一点都不像你爹,有啥事只管说,李叔能做到的一定帮你。”

      李来顺听满屯说有事要让自己帮忙,虽说不知道是啥事,但是冲着和他爹这么多年的交情,还是一口应了下来。

      “那个……那个……俺……俺想让李叔……给俺说份亲。”

      虽然说最后几个字说的声音很轻,但是话一说完吴满屯还是觉得脸上有些【创建和谐家园】辣的,不用照镜子吴满屯都知道自己的脸和猴子【创建和谐家园】没啥两样。

      “我当是啥事,这男人有出息了想个媳妇有啥的,那有啥不好意思的,可有啥合适的人家,要没有,你李叔在这驿马岭给你找个好闺女。”

      听到满屯说想找让自己当个媒人,原本以为是啥事的李来顺大笑着说到,当是啥事那。

      “嗯!俺……看上一家姑娘,好像还没嫁人,就是不知道可说人家吗。”

      虽然已经过了一年多,可是吴满屯还是记得自己讨水喝时,碰见的那个梳着大辫子,穿着青花衣裳的的姑娘。甚至连做梦的时候都想着人家。

      “满屯,你说说,看看我可知道是那家的闺女。”

      听到满屯说有了相中闺女,李来顺开口问到,即然有了相中的闺女事就好办多了,不就是上门说个亲嘛,这方园十多里地谁不知道他李来顺不是。

      “那个就是一下山,山根下的王老家那个村子,出村挨村口的那家,家里还有一棵大榆钱树。”

      对那个姑娘家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模样,吴满屯记的不比记自己家记得差,必竟这脑子里可是想了一年多了。

      “哦,你说的兴许是老王家的闺女,要不这样咱爷们先吃饭,吃过饭我和你一起去瞅瞅,打听一下,要是那家的,你李叔就给你上门提亲去。”

      李来顺脑子里想了一下,觉得十有【创建和谐家园】这满屯说的闺女就是那老王家的姑娘,那老王家的闺女长的也的确水灵,难对满屯这小子这么想着人家。

      近了,越来越近了。

      当离老远看到那棵大榆钱树时,吴满屯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跳出来了,这一年多以来吴满屯只要一个人闲着的时候,脑子里头总是会想起那个给自己舀水喝的姑娘,这马上又要见着她了。

      “家里有人不,我是岭子上的李来顺,来借口水喝。”

      在这户人家的篱笆外头,李来顺喊了一句。

      “哎!谁啊!”

      从屋子里传一声清灵的女孩的声音,吴满屯一听到声音整个人都愣在那,是她,没错,就是这个声音。

      “是李老哥啊!快快,快进来坐。芳子,快去烧点茶,这是你李大伯,这位是?”

      老王听到外头的人说是岭子上的李来顺时,连忙从屋子里出来打着招呼,同时让闺女去烧水。可是却拿不准这李老哥身边的这个穿着打扮明显不是岭子上的人的吴满屯怎么称呼。

      吴满屯眼巴巴的看着离自己只有米把远的那个自己想了、梦了一年多的姑娘,她不记得自己了,在看到她看了自己几眼后,就扭有头朝厨房里烧水去了,吴满屯心里猛的一阵失落。

      “哦,看我这事做的,来来满屯,这是你王叔,这是个山上老吴家的大儿子满屯,现在口外的西北公司,就是那个造那个牡丹烟的那当个丁总,一个月能挣二十多块现大洋,在岭子里外没有比他更多出息的了。”

      李来顺拉着正在那发着呆的吴满屯介绍到,李来顺一边介绍一边看着老王的眼神,当看到老王看吴满屯的眼神变的热切时就知道这事十有【创建和谐家园】是能成了。

      “叔!给,吸烟。吸烟”

      李来顺拉着吴满屯时用手在他的胳膊掐了一下,才算把发着呆的吴满屯给掐醒,吴满屯连忙手忙脚乱的掏出烟来递过去。

      在老王家的院子里的树凉影下三个人坐在那许着话,其实也就是李来顺和老王两人在那说话,而吴满屯的不时扭头看看屋里头,烧好水以后那个叫芳子的就进屋去了。

      李来顺见吴满屯这样咳了一声音,趁着别人不注意用脚踢了一下吴满屯,吴满屯愣愣神才想起来事先说好的,连忙起身靠个罪走了出去。

      “王老弟,你这闺女这么大了可许人家吗?要是没许的话,要不来顺我给她介绍户好人家。”

      李来顺见吴满屯走出院以后说到,必竟刚才本人在这不好说话。

      “俺这闺女到年就周岁十五了,按说也早该说人家了,可是咱这家里穷的,这不是好人家都怕俺家拖累人家,赖点的就怕误了闺女,这不一直拖到现在都没说那。”

      老王听这李来顺要给自己闺女说亲,想了一下就实话实说到。

      “王老弟,你看刚才出去的满屯咋样,虽说爹去的早,可是人也是个勤快人,这一个月可是能挣二十多块大洋。”

      一听到这闺女没说亲,李来顺连忙开口说到。

      “啊!老哥别开俺笑话,人……人家能看上俺这闺女。”

      老王一听这李来顺是给自己家闺女介绍刚才那个满屯,这满屯人模样长的也精神,挣钱也多,那里有什么不愿意,心里只担心满屯看不上自己家闺女。

      第一百零三章 穆藕初

      共和五年,上海的中华书局出版了一本名为《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的小册子,在出版之后只卖出了数百本,甚至在以后的10年里这本书一共只卖出了800本。

      不过,它让翻译者成了中国企业界的知名人物。这本书就是全球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于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泰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科学管理理念,让管理成为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人文科学。

      翻译这本书的穆藕初是一个年近40岁的留美学生,他曾为此几次拜访过泰勒,是惟一跟这位伟大的管理学家有过切磋的中国人。更有意思的是,穆藕初译文的中文版竟比欧洲版出得还要早。

      穆藕初所学除工厂企业管理之外,出身棉商的他在美期间直接到当时美国棉业最发达的德克萨斯读书,这一读就是八年。

      从怎么种棉花、种好棉花,到棉花怎么纺成纱、织成布,怎么样办厂,怎么样有效的管理工厂,他是有目的、整套有计划的系统学习,而这时全中国像他这样有计划,跨专业、多学科、成套学的留学生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

      这时不过是刚刚回国不久,刚译完并出版了《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的穆藕初,同时管理着和兄长等人一起自行创办厚生纱厂。

      “藕初,你自己对这西北通用机械公司的邀请怎么看?”

      穆杼斋看着手中的邀请信有些拿不定主义,对这个西北通用机械公司穆杼斋再熟悉不过,自己的这厚生纱厂的机器可就是从这个西北公司定的。

      “这封信是西北公司的董事长发来的邀请信,信上并没说什么,只是说慕名以久,希望我在近期能到西北公司一次,仅此而已,”

      接到这封信之后,穆藕初心里有些不能平静,西北公司是现在国内最大的机器制造公司,上海新开十多家纱厂中除去日资纱厂外,其它大都用的是西北公司出产机器设备。现在他们邀请自己去到底所为何事?

      “大哥,你的意见呢?你认为我是应该回绝,还是现在就去?”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18: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