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将门娇女之冷王悍妃》-第2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朝臣们依着官阶三五成群,见姜衍气度卓然,各自神色不一,有的上前行礼,有的微微撇过头装作不见,还有的欲言又止想上前又踌躇,但无疑,众人看向姜衍的目光俱是暗含深意。

      姜衍出宫时年仅六岁,当时只是个垂髫小儿还没入朝,又跟随罗皇后住在后宫,朝臣们见过姜衍的可说是寥寥无几,更遑论姜衍当时年龄小,即便是见过,也对他的能力和品行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时移世易,如今十年已过,朝臣们心中自然更加好奇。

      罗荣负手等在石阶前,见姜衍走进,面上浮现出欣慰之色,笑着上前行礼道:“老臣罗荣,见过三皇子。”

      姜衍心中微暖,上前轻托住罗荣的手低笑道:“十年未见,舅舅可还好?”

      姜衍心中清楚,若非为了自己,舅舅这样通透练达不喜争斗的人,又如何会心甘情愿困在上京城这样的污沼泥潭里?十年来舅舅谨言慎行低调做人,所图所谋,无非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回京,还能有个依仗。

      姜衍托住罗荣微微颤抖的双手,垂眸的瞬间眼中不由浮上一层水光。

      罗荣亦是眼眶微湿,撇见陆陆续续走近的朝臣,拍着姜衍的手点头:“好!舅舅很好!回来就好,回来了就好!咱们进去吧!”

      姜衍敛下情绪点头,眉目温和道:“舅舅先请!”

      罗荣微微颔首,本想叮嘱几句,但想到皇宫内院耳目众多,只能饱含担忧的看了姜衍一眼,姜衍微不可察的点点头,继而勾了勾唇,姜泽和谢琳苦心算计多年终于如愿以偿,又怎么会在摸不清自己底细的情况下轻易动手自毁长城?

      舅甥俩一前一后进入乾坤殿,姜泽还没到,殿中朝臣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低语,不时朝二人投来隐晦打量的目光,其中意味复杂难辩;姜衍泰然处之,对众人的目光视若无睹。

      一盏茶后,殿外响起清脆的鸣鞭声,乾坤殿里瞬间安静下来,司礼太监尖细高亢的声音响起,“皇上驾到,上朝……”

      众臣跪下三呼万岁,姜泽一身明黄盘龙衮服在内侍的簇拥下浩浩荡荡走向高位,轻甩广袖坐下后道:“平身!”

      姜衍随众臣起身,感受到有人轻拽自己衣角,微微侧头就见四皇子姜澄不知何时已经站到自己身侧,正歪着头挤眉弄眼无声的跟自己打招呼,看口型喊的是“三哥”。

      姜澄的亲近委实出人意料,姜衍原本就对姜澄心中生疑,此刻更是不解,但他素来沉着,当即也动了动嘴唇无声笑道:“四弟。”

      姜泽高坐龙椅,一来就将二人的小动作收入眼中,眸中瞬时闪过一抹戾气,心中暗道等会若是你们还能笑得出来,那才叫真的好兄弟!

      “四弟,你平时顽劣也就罢了,怎可在朝堂之上嘻闹?”姜泽皱了皱眉沉声道。

      姜澄闻言垂着头撇了撇嘴,他此时可不怕姜泽,姜衍一上朝他就莫名的感觉多了几分底气,可面子功夫还是要做,于是苦哈哈的出列,满脸兴奋又小心翼翼的瞧了眼姜泽,又端正姿态拱手行礼道:“启禀皇兄,臣弟见了三哥一时高兴便有些情难自禁,难道皇兄不高兴吗?那臣弟是做错了?”

      姜泽见姜澄歪着头一副满脸疑惑不解的模样不禁心下气结,但姜澄自来是这副吊儿郎当的模样,他早就习以为常了,倒也没想这其中还另有深意,只是转动着手中的青玉扳指,又看了眼垂眸不语的姜衍,哈哈一笑道:“你这猴子,平日里叫你读书识字你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看你说的都是很么不伦不类的混账话!难不成三弟回京还就只你一个人高兴?还情难自禁,你懂什么是情难自禁吗?瞎胡闹!”

      姜泽半真半假的轻斥姜澄,语气中带了几分不自觉的宠溺和宽容,倏而又将视线投向姜衍,面含欣慰道:“朕与三弟已经十年未见,三弟是三公的亲传【创建和谐家园】,堪称国之栋梁,如今既肯留京,于朕来说可谓是求之不得好事,朕心甚慰,又如何会不高兴?”

      姜泽这话看似说得敞亮,但朝中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姜泽的心病。当初罗皇后殡天三皇子姜衍本已穷途末路,眼看着谢太后和新帝就可得手,不曾想向来闲事不理的泰王会伸出援手,竟好运的让三皇子拜在了紫芝山三公名下。

      三公名满四国,就算三皇子如今在朝中毫无地位可言,日后也没什么建树,但仅凭他师承三公这一条,就足够许多文人清流仰望。而姜泽虽已经登上皇位,其出身却仍是被诸多清流和百姓诟病。

      自尊与自卑本就一念之差,说穿了,姜泽缺的就是底气,这皇位本就是谢太后和新帝用手段算计而来,了解其中内情的人都不会觉得这事光彩,再加之他身体里流淌的回纥歌姬的血统身份,姜泽要是个杀伐果断意志坚定之辈也就算了,偏他长在妇人之手耳根子软,圣元帝又一心溺爱,以至于姜泽虽有几分聪明劲又顺利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骨子里却矛盾又狭隘,终究少了几分为君者的气度和大局观。

      姜衍闻言心下冷笑,缓步出列,望向姜泽眉眼含笑道:“臣弟见过皇兄,皇兄谬赞了,能得皇兄信重也是臣弟之幸。”

      众臣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听这兄弟二人煞有介事的打机锋,神色都如老僧入定般平静,只心里却如北风呼啸过境卷起千重垂帘,一个苦心孤诣的想要将人杀之而后快,一个是阔别十年背负着夺位杀母之仇携恨归来,他们若真信了这二人兄友弟恭,那才是有鬼了!

      除了近几年才开始起势在朝堂站稳脚跟的新晋臣子,能够经历两朝,在圣元帝的抽风统治下和谢琳母子的打压胁迫下在朝堂屹立不倒的,谁又能没几分眼力见?

      姜泽看着姜衍的桃花眸子不由有些晃神,愣了愣旋即朗笑出声道:“如此就好,也不枉朕惦记你!”顿了顿又道:“既然回来了,那就别走了,好好留在京城帮皇兄处理朝政。”

      姜衍点点头,看着姜泽满眼孺慕,神色恭敬道:“多谢皇兄厚爱,臣弟定当好好为皇兄分忧。”

      姜衍的反应虽在姜泽意料之中,但他安放在双膝上的手还是忍不住紧握成拳,咬着后牙槽点头道:“正该如此,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三弟既有心为国效力,明日起先到户部当值,四弟也不小了,就到工部当值。”

      若是姜衍对他冷脸以对或者怒目而视,姜泽心里或许还会觉得轻松些,可姜衍面上硬是半分情绪不露,试问一个被夺了皇位失去尊严又被放逐的皇子,又怎么会在心中对罪魁祸首没有丝毫怨恨?

      是以姜衍表现越是若无其事,对他越是亲近毫无芥蒂,姜泽心中就越发警惕不安。

      群臣闻言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三呼万岁,姜衍和姜澄对视一眼也跟着俯首谢恩,态度恭敬道:“臣弟领旨,多谢皇兄恩典!”

      ------题外话------

      上架了上架了,敲起铜锣扭秧歌儿~从今天开始我可以接收月票咯,简直是大喜事!

      抢楼答题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姜衍第一次见蔚蓝是几岁?

      问题二、韩栋在私库交给蔚蓝的红木盒子里一共有几件宝物?分别是什么?

      问题三、姜澄外祖家有个失踪的表哥,他叫什么名字?

      啦啦啦啦,亲们赶紧了!我觉得出题挺好玩,居然还想再出几个……

      第八十五章 兄弟同封王

      见众人伏身跪拜,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感觉不由让姜泽心里好受了些,胸中顿时生出一阵快意,无论姜衍曾经的身份多么尊贵,背景又是如何强硬,他如今都只是个无权无势皇子,只要自己大权在握一日,他就需得仰仗自己鼻息而活,凡事只能听命于自己的。

      所以,即便他再是深不可测又能如何?难道还能公然与自己对上?不不不,姜衍他不敢!

      这就是权势带来的好处,姜泽想到此处心情愉快的勾起唇角,先前的郁卒不由尽数消弭,端出一副寻常长兄友爱幼弟的架势,“三弟与四弟乃是朕的至亲手足,又何须拘泥于这些虚礼?”

      也不等姜衍和姜澄回话,姜泽剑眉微扬抬了抬手,朗声道:“礼部尚书何在?”

      “微臣在!”礼部尚书汪知念闻言手执象牙芴,毕恭毕敬的从文官队列走了出来。

      姜衍垂着头神色不动,却在脑中细细思量汪知念的生平。

      汪知念是鹿城人士,十年前他离宫之时,汪知念还只是个礼部员外郎,后来二哥姜沐到南疆戍边,程国公府一家南迁,二皇子妃的父亲程远航卸下礼部尚书一职,原来的礼部侍郎顾裕泰升任为礼部尚书,汪知念顶了顾裕泰原本的位置,被擢升为礼部侍郎,尔后姜泽登基,顾裕泰告老还乡,汪知念这才又升迁至礼部尚书。

      从汪知念的升迁轨迹来看,他由始至终都新帝党。而鹿城不仅是汪知念的祖籍,也是姜泽的岳丈曹国公曹奎的地盘。姜衍不认为汪知念与曹奎同出鹿城是个巧合,想到其中的可能,姜衍眸中不由划过一抹讥讽。

      十年前汪知念就已经在礼部任职了,那么在他尚未入朝之前呢?科举入仕从乡试到殿试再到任职,怎么也要三年以上的时间。

      祖父昭兴帝在位时曹奎只是个从四品的边城守将,彼时他手中还没有如今的权势,朝堂之中文臣武将自来派系分明,曹奎在无人授意又前途并不明朗的前提下,又怎么会无缘无故往朝中安插自己的人手?而且这人还是文臣,所供职的是六部之中倡导天下礼教,引导天下言论的礼部?

      姜衍虽然几年前就清楚父皇在给姜泽铺路,母后的结局和自己离宫也是因此而造成,但在尚未出崎山阵之前,他心里总还存着几分侥幸,直到出了崎山阵下山历练,他才开始真正的面对现实。

      既然父皇能在母后殡天一事上包庇谢琳,又为什么不能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布局?或许父皇最开始就是怀着算计定国侯府的目的与母后成亲,而自己顶多算是个在权利抗争中衍生出来的意外,想必自己的名字便是因此而来。

      他的好父皇为谢琳母子下了一手好棋,只可惜,如今的执棋之人,兴许并不如他所期望的那般出类拔萃。

      姜衍敛下心神,只听姜泽正坦荡荡道:“三皇子姜衍师从当世大儒,文治武功少年俊才,实乃我启泰之福,今加封为睿王;四皇子姜澄生财有道容颜如玉,加封为宁王,此事就交由礼部去办,汪爱卿,敕封之日虽不必再另择吉日,但事关朕之亲弟,凡事无大小,切不容轻忽,你可明白?”

      ½ªÔó¹´´½Ð±íþ×ÅÏ·½£¬ÐÄÖеÄСËãÅÌ´òµÃàèÀïžÀ²×÷Ïì¡£

      原本把姜衍与姜澄二人分别安【创建和谐家园】他们各自的势力范围,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二人心中埋下一颗钉子,如今再加上这敕封圣旨的一褒一贬,他还就真不信这二人日后能够兄弟情深。这人与人之间一旦有了利益冲突,反目只是迟早的事,他只需稳坐高台,在适当的时候添把火就行了。

      “微臣遵旨!”汪知念擦了擦额角莫须有的冷汗躬身领命,新帝就是这个调调,他已经习以为常无力吐槽了,如此明显的挑拨离间,大约只有傻子才会看不出来。

      但谁又知道睿王和宁王到底是不是傻子呢?有时候当局者迷,身处局中的人越是在意就越是看不明白,譬如新帝就是如此。若非新帝和谢太后心中对自己的出身耿耿于怀,又还有他什么事儿?

      做人属下的,无论主子是不是睿智过人,拿人钱财,总要按规矩办事不是?

      想着被新帝当成傻子的睿王与宁王,汪知念又下意识朝前排的姜衍和姜澄投去隐晦的一瞥,却只看到两个身材颀长的背影,正躬身给新帝行礼谢恩。

      姜衍和姜澄对于目前的局面实在是生不起什么意外的心思,面上毫无异色的再次谢恩,众臣又呼啦啦跪了一地,高呼道:“陛下英明!”

      史官把姜泽狗屁倒灶的圣意记录在册,不由得满面菜色的在心中反复琢磨,三皇子的册封旨意还好些,四皇子“生财有道容颜如玉”又是个什么鬼?

      虽然四皇子着实长得俊俏非凡,但三皇子也不差啊,甚至比四皇子还更胜一筹,所以陛下这番言辞匮乏,是不知道该如何夸赞四皇子的意思?

      史官心中充满狐疑,但此刻谁又会在意一个小小的史官的心思?

      朝臣们已经起身,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对最新出炉的睿王和宁王点头以示恭贺,大家都是聪明人,甭管心里到底如何作想,也不管睿王和宁王这名头含金量到底几何,这好歹也是新帝登基后才刚刚敕封的,圣元帝直到大行前都没给几位成年的皇子封王,不就是留下个机会给新帝施恩么?如今新帝既已颁下圣旨彰显了他的“仁德”,他们怎么也要捧捧场啊!

      不过话说回来,新帝这圣旨到底是施恩还是拉仇恨,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见姜澄笑得真诚若无其事,甚至还表现得有些雀跃,朝臣们不禁纷纷在心中为他掬了一把同情泪,敕封圣旨一下,新帝的这番言论可是要被史官记录在册,日后供后代儿孙瞻仰的。能在敕封圣旨中被夸作生财有道容颜如玉,宁王姜澄大概也是启泰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人了,不对,估计这在四国也能是独一份!

      不少朝臣当即在心中揣测新帝给二皇子姜沐的圣旨到底是如何写的,又给二皇子敕封了个什么名号,总不会也是容颜如玉之类的吧?

      姜泽见二人面无异色,心中又不免觉得索然无味,轻咳一声道:“下朝后睿王与宁王到承运殿来见朕。”

      承运殿是姜泽的寝宫,虽不知姜泽意欲为何,姜衍与姜澄还是点点头,随即入列站好,朝臣们也瞬时噤了声。

      姜泽又斜睨了桂荣一眼,桂荣会意,立即拖长了声音唱喝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陛下,老臣有事启奏,老臣要弹劾礼部侍郎蔚桓!”桂荣话音刚落,一名头发花白身着朱衣的年迈官员颤颤巍巍的走了出来。

      “准!”姜泽靠在龙椅上,似笑非笑的看着岑御史,此人历经三朝,出了名的古板难缠。

      蔚桓虽向自己投了诚,可暗地里却又一向与老四牵扯不清,镇国将军府走水一事虽然未必与蔚家二房有关,但姜泽并不介意借此机会敲打敲打蔚桓,顺便再冷着他一些时日。

      蔚桓能被岑御史盯上,倒是省了他再费功夫。

      姜泽话音一落,朝臣们都竖起了耳朵,如今蔚桓不在上京城,岑御史这是又将矛头对准谁了?是孔志高?还是想要顺势而为,将与孔志高的嫡孙女有婚约的宁王拉下水?

      这两日上京城数得着的热闹事儿,除了三皇子留京,当属镇国将军府走水一事。昨日上京城已经热议了一天,据闻镇国将军蔚池的一双儿女现如今已经大殓,因着都是不满十二岁的孩子,启泰的丧葬仪俗是不能大操大办的,蔚家二房的当家夫人孔氏已经请了人看期,只等日子一到就安葬了。

      岑刚当然知道蔚桓不在京城,他会当朝提出来,也不过是实在看不惯当今陛下这一手掩耳盗铃的功夫。

      镇国将军府走水一事昨日就有了结果,蔚家二房的当家夫人孔氏也将两个值夜的婆子杖毙,可这毕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又事关功臣良将之后,杖毙两个婆子虽能暂时稳住局面,可这满朝文武和泱泱子民又不全然净是瞎子,真正信服的又有几人?

      也就陛下和太后,才能自以为大权在握浑不在意。

      如今新帝初立,大夏、北戎和南疆谁不是虎视眈眈盼着启泰内部再起纷争?谁又不想趁着机会撕下启泰一块肉?蔚池是一国良将,蔚家军朝廷无人能够掌控,若是在蔚蓝和蔚栩殒命一事上引起蔚家军兵将上下不满,轻则新帝声誉受损,重则再起战乱,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哪里仅仅是两个小儿殒命这般简单?

      岑刚心中暗叹姜泽吃香难看,你就是再想收回蔚家军的兵权,也犯不着在此时将心思表露在台面上,若非昭兴帝临终遗命,他一把年纪快入土的人了,真没必要站出来蹚这趟回水,得不了好不说,还劳心劳力。

      蔚桓不在,岑刚看了眼站在他左边的孔志高,收回视线沉声道:“陛下,老臣一参蔚侍郎治家不严,纵容妻女欺凌兄嫂留下的骨血,二参蔚侍郎立身不正,觊觎兄嫂留给子侄的家产,再参翰林院学士孔志高教女不严,以至于管理内宅不当,导致蔚将军一双儿女惨死!”

      岑刚正义凛然掷地有声,仿若亲眼所见一般,群臣闻言不由心中大震!

      镇国将军府兄弟阋墙,蔚家二房夫妻趁着兄长遇害,纵容庶女欺负大房遗孤的事他们早就有所耳闻,尔后泰王迅速出手,又在上京城中掀起一股热议,只是这传言众多又事不关己,朝臣们即便是心中已经信了个七八分,却到底不好深究其中真假,更不好当堂拿出来说道。

      言官御史素虽有闻风而奏的特权,但未免冤假错案官司,大部分御史在上折子弹劾某人时,都会经过反复求证后再行事。

      岑刚不仅是三朝元老,又是御史大夫,官职仅次于左右丞相,昭兴帝在位时,岑刚就是启泰国出了名的刚直不阿,素有“铁口岑刚”之称,被他参奏弹劾的人事,无不是铁证如山。

      岑刚开了头,便陆续有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站出来附和。

      姜泽高作龙椅挑了挑眉,看向孔志高道:“孔翰林,蔚侍郎不在,你是他岳丈,这弹劾之事也有你一份,你可有什么话说?”

      孔志高心下正暗自恼火,这几日诸事不顺,未免众人议论,昨日自收到长女的书信后他就没再出过门,原以为蔚桓不在,又有三皇子和四皇子封王的事情让御史台这帮老家伙转移视线,却没想到还是被盯上了。

      铁青着脸站出来,孔志高俯身跪下道:“微臣冤枉,陛下请容臣细禀!”

      姜泽把玩着手中的墨玉镇纸,面无表情道:“说!”

      孔志高起身看向岑刚,先是执手揖礼,接着道:“岑御史所言差矣,敢问小女和小婿何时行欺凌子侄之事了?又是如何觊觎兄嫂留给子侄的家产?莫不是镇国将军府不小心得罪了岑御史,岑御史正好趁着小婿不在京城,对镇国将军府行落井下石之事?”

      “再说下官教女不严一事,小女嫁入镇国将军府不下十年,如今已育三子,期间从不曾出过任何差错,对上孝顺公婆,对下宽和下人,对家中兄嫂亦是恭敬本分,又何来下官管教不严之说?再则,出嫁从夫,岑御史硬要将蔚家大房奴仆失职归咎到下官头上,这是不是有些牵强了?”

      孔志高不愧是文人之首,这话说得极为巧妙,先把蔚池和雷雨薇牵扯进来,将蔚桓与孔氏跟二人摆在同一立场上,开口闭口就是镇国将军府,来了个避重就轻,不但可以博得大家的同情,甚至还可以混淆视听。但镇国将军府这两日发生的事,上京城中的高门大户众所周知,对于蔚桓夫妻是否苛待兄嫂骨血,众臣心中自有一杆秤。

      岑刚参孔志高教女不严一事,虽看起来有些牵强,倒也不算过分。即便是皇家公主出嫁,在夫家出了什么事,也是要连带着皇家受连累的,又何况是孔志高一个翰林院学士?

      岑刚后半句参的是孔志高本人,但孔志高居然强辩将众人的视线转移到孔氏为蔚家生儿育女孝顺公婆一事上,谁不知道镇国将军府如今的老夫人陈氏与孔志高的夫人是嫡亲姐妹?孔氏进门难道还能受了陈氏磋磨?

      再说了,孝顺公婆为夫家生儿育女开枝散叶,那不是每个出嫁女子应当应分的吗?孔志高居然能厚颜【创建和谐家园】的说得出口,合着就只有你家女儿会生,还一连生了三个!你这是在炫耀还是在为自家女儿开脱?众臣心中鄙夷,平日也没见着孔志高如何,关键时候却是这副嘴脸,果然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见这文人一旦胡搅蛮缠不要脸起来,儒雅知礼谦和什么的都是狗屁!

      岑刚面不改色,他能仅凭口舌纵横朝堂多年,依仗的是一腔赤诚实事求是,又岂是孔志高几句颠倒是非的话就可以污蔑的!

      “陛下,据老臣所知,蔚池夫妇过世后仅留下这一双儿女,长女蔚蓝今年十一岁,儿子蔚栩今年五岁,镇国将军府并未分家,蔚侍郎理应妥善照顾兄嫂留下的骨血。但近日来,老臣先后收到三则消息:一则是雷氏下葬后,蔚桓的夫人蔚孔氏意欲安排蔚蓝姐弟回蔚家祖宅昕阳为其母守孝,二则是泰王爷受肃南王爷之托,将蔚池夫妇留给姐这弟二人的家财尽数搬进了盛宇当铺储存,三则是值夜的婆子疏忽职守引发曦和院走水,以致蔚蓝姐弟殒命之事。这三则无论哪一件单拎出来看,放在当下都并不符合时宜。”

      岑刚说完看向孔志高,挺直了胸膛面色沉肃道:“先说蔚孔氏打算送蔚蓝姐弟去昕阳为雷夫人守孝之事,试问有哪家慈爱的长辈会安排两个失恃失怙的小儿去几百里之外为其母守孝?不说蔚蓝姐弟年龄尚小,单就镇国将军府已经在上京城扎根百年,与昕阳蔚家早就生疏淡薄,蔚孔氏这又是安的什么心?其用意何在?

      再来说肃南王所托泰王爷之事,按理说,镇国将军府陈老夫人健在,又有蔚桓夫妇照拂,蔚蓝姐弟当是能得到妥善照顾的,而肃南王府作为外家,是无论如何都不该轻易出面干涉出嫁女在夫家事宜的,但肃南王却明知此举不妥还是做了,这其中可是有什么大家并不知道的隐情,才迫使肃南王不得不出此下策?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2 08: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