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二人又聊了一会北上赴京赶考的事,谈至路途上的事,以及有朝一日及第后的风光进行了一番长谈。
这会二人又暂时放下了彼此的较量之心,成为好友一般。
“上京途中,必是路过杭州一叙,再路经扬州进京。苏杭的美景,早就闻名已久。”
“是啊,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章衡笑了笑,“你倒是好计较,在浦城我尽地主之谊,到了杭州又需招待你一番。”
林希笑道:“子平兄,这么说就气量狭小了,非我所佩服的子平。”
章衡闻言大笑。
林希徐徐道:“既是承了子平招待之情,那我有一番话要吐露与子平兄了。”
“哦?子中请说。”
林希道:“子平,这章三郎能在一个多月即将书法练至如此,可见是位异人,不可小看啊。”
章衡笑而不语。
林希道:“不过我早知子平对他似青眼相看。”
章衡失笑道:“子中错了,错了。”
林希道:“如何错了?子平兄难道以为我看不出么?”
章衡笑道:“子中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对章越另眼相看,非因他而是他的二兄。”
“哦?章二郎?”林希目光闪闪了道,“如此人物为何没听子平提及?莫非他此刻不在此处?他省之考生?”
章衡道:“之前出了些变故,故不在建州。而今我也得到他的消息,今科省试时子中就会见到了。”
林希道:“子平兄目光极高,能入你之眼的,定非常人。若有机会,我定要见识一二,子平一定要替我引荐啊。”
章衡没有说话。
大年前数日,学子们已是各自归乡。
昼锦堂上的人散了大半,至于章越与郭林抄得书也就少了。
二人也终于得闲,来到在阁门里一边烤着火炉一边说话,偶尔望向窗外但见雪片飞卷,既覆了远山,也遮盖了近处的屋舍。
“这天真冷啊!”章越一手持卷,一手凑近火炉边暖手,过了一会就要换手。
郭林道:“山里自是冷,山下就好了。”
此刻炉上的茶炉咕嘟咕嘟地响了,郭林忙端起茶炉当即给二人倒了两碗热茶汤来。
章越享受着师兄贴心的服务,端起热气腾腾的茶碗来,凑至嘴边小口地喝着。顿时一股暖流从上到下,暖到了心底胃里。
“师兄真是贤惠,烧得一手好茶汤。”
“那是当然……什么贤惠,师弟你怎可把我比作妇人。”
章越嘿嘿笑了笑,每日捉弄师兄加一。
正在得意之色,章越耳听得脚步声传来,章越去望但见是斋长章衡来此。
他到这里来作什么?
“斋长!”
章越,郭林二人都是起身行礼。
章衡穿着厚厚裘衣,脚下是牛皮靴子,他来此负手打量了一二道:“天这么冷,你们二人还在此不遮风的地方烤炉子,真是苦了。”
章越正色道:“启禀斋长,书楼里可以遮风,但不许点炉子,阁门这可点炉子,但除了这堵墙外可谓三面受风。其实斋长你看,在此搭一个小棚……”
章越说了一阵,提出了好几个建议,反正趁着章衡前来把诉求先说了。
章衡听章越越来越狮子大开口,不由长笑道:“好!好!你的性子与你二哥倒是不同。”
听到章衡提及自己二哥,章越不由一愣,然后想起章采所言章衡与自己二哥不和的事来心道,你不是来报复我的吧。
章衡看章越的神色,淡淡道:“我与你二兄乃一时意气之争,且我对你二哥的才赋倒很是佩服。不过我也不弱于他,今朝省试之时,试看谁能先着一鞭吧!”
“什么?我二哥要赴京省试?不知斋长从何得知?”
章衡看了章越一眼冷笑道:“若非你二哥逃婚,三郎眼下虽不说锦衣玉食,但也是衣食无忧,何至于在此冒着寒风佣书,连烤个炉子还要看人脸色?而今听我说你二兄上京赴省试,就不计前嫌,一心要从我口中打听你二兄前程如何了吗?”
“如此说来真是毫无廉耻之人!”
章越被章衡如此一说,脸上是青一阵白一阵。
一旁郭林道:“斋长,章二郎与章越份乃兄弟,手足情深,就算兄弟之间有什么隔阂,但身为弟弟的怎会不挂念兄长的下落,斋长如此说,请恕在下不能心服。”
章衡横了郭林一眼。
章越亦道:“斋长我与二哥之间的事,不劳你过问,你既来此,必已知道我二哥下落。若斋长有意烦请告之,若是无意是来羞辱在下的,那么斋长请了。“
章衡失笑道:“如此傲气倒有几分样子。”
“章二郎如今已是发解,正准备赴京师省试。”章衡言道。
真正从章衡口中确认这一消息时,章越仍是吃了一惊,自己二兄既是赴京参加省试,那么是在何处发解的呢?难道不是如自己揣测的那样,二哥进京去找他老师陈襄了吗?
“那我二哥如今身在何处?”
“苏州!”章衡答道。
而闻此章越倒吸一口凉气,他终于明白二哥为何要逃婚了。
第三十八章 仙霞岭
众所周知,福建路的州府军试,每科录用比例百中取一,可称残酷。
录取人数少也就罢了,还盛产考神与学霸。
比如福建路兴化军,不过区区五里之地,于绍兴八年的科举中有十四人金榜题名,更要命的是状元和榜眼分别是兴化军籍的黄公度和陈俊卿。
宋高宗金殿策问黄公度和陈俊卿二人,你们兴化军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连出状元榜眼,实在是出乎朕的意料。随即又问二人你们家乡有什么土特产啊?
陈俊卿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原因无他,因地方穷故而读书人特别多,特别上进。
以章旭之才,就算力压浦城一县,见过之人如陈襄,章衡,章友直无不称赞,说将来一定能够金榜题名。
谁也不敢保证章旭能福建路的州府军试一定能及第,真给你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路来。
就算侥幸从福建路发解又如何?还有省试一关,省试称尚书省试,明清朝则称会试,省试第一名称省元,那是各路解人一起会考,天字第一考,那难度不言而喻。
最后宋朝殿试那也是会筛人的。
西夏相国张元,就是杀过乡试,省试,结果在殿试时落榜,一怒之下投奔了李元昊当了汉奸。
万一在省试,殿试落榜,又要回福建路再考一次解试。
能两次从死亡之组杀出重围,那简直是气运之子,可以与刘秀比秀了。
相比之下,而为官员世家子弟开设的漕试发解几率就高多了,去年福建路漕试十人取三,历史上一直到嘉佑三年才改为百人取十五。
章旭之才闻名族里,而身为章旭的族父兼姨夫的章俞在还未为官前,曾于浦城住过数年。
章仔钧五子章仁彻同为两家章俞,章父之曾祖,算到章越这辈也还未出五服。
却说章旭二姨婚后多年无子,当时有将章旭过继给章俞一说,不过后来章俞中了进士,四年后章俞之父章佺又中了进士,两家渐渐有了高低,又兼章俞妾室给他生了儿子,两家这才打消了打算。
之后二姨举家搬至苏州,两边渐渐少了来往。不过年幼寄养,二姨对章旭一直视若己出,多有挂念,而章俞也听说章旭年少有才名,小小年纪即崭露了读书天赋,于是动了念头,让章旭至苏州入他的官籍。
苏州虽说也是科举艰难之地,自古埋没不少人才,但再怎么说漕试也比州府军试容易多了。以二哥之才在苏州发解可谓榜上定钉。
章母过世之后,二姨从苏州至浦城吊唁并提出此议,但却遭到了章父与章实反对。
他们都认为以章旭之才,将来金榜题名是迟早的事,漕试州府军试对章旭而言都一样,没错,都一样。
章越当时还不太记事,只记得二姨是抹着眼泪从章家离开的,而二哥对此却从头到尾不出一言。
不过当时家里谁也没有在意此事。而因为此事章父一家与二姨有了嫌隙,但章实一直与章越说是二哥不喜欢杨家势利,故而两家才断了往来。
若非突然提及此事,章越还一直以为两家断交是二哥自己的主意!
章实自疼爱二哥的,不过只知一心创造读书条件,其余都不过问。
如今二哥以官籍在苏州发解,马上将进京会试……
“这么说,我……我二哥是去了苏州找我姨夫改籍?”
章衡闻言皱眉道:“姨夫?是堂叔父吧。”
章越苦笑,这关系有点乱。
“多谢斋长告知,不过不知斋长是从何得知的?二哥总不能给斋长来书信吧?”章越向章衡问道。
章衡微微笑道:“三郎有所不知,我是杭州人,多次去过苏州。此乃我族叔章质夫来信所言……”
“质夫?是表字吗?”
章衡点点头道:“表字质夫,名为楶,亦家住苏州。”
如不出意外,此人是被后世称作‘为西方最’,边功足以令夏竦,韩琦,范仲淹等大佬汗颜,‘二章’之一章质夫了。
他镇守西北时,主持了平夏城之战,是北宋对西夏交兵以来的最大胜利,宋朝全面占领了以往只可想象,而不可企及的横山,天都山。
平夏城之战后,西夏处于半灭国状态,最后辽国出面调停以战争要挟不许大宋灭夏,大宋只得被迫与西夏议和。
楶的意思是斗拱,乃支承大梁的方木。章楶可谓不负其名,真栋梁之臣。
“说来章质夫与你也是未出五服。”
章越笑了笑,章家子孙繁衍甚多,说是未出五服但其实已很远了。
不过章家可谓出名臣良将。
平夏城多么雄壮的名字,足以一洗三川口,好水川之耻了。但是现在的大宋还在每年给西夏,辽国岁币买平安呢。
“三郎你如何看?”
章越苦道:“若我兄长所知二哥下落,会将他的腿打断。”
章越觉得自己穿越半年来的苦水,怎么吐也吐不完。从头到尾都是家庭内部的问题,二哥对家里再有意见,我可是无辜,可谓躺着也中枪。
“不错,初明逃婚之事,无论再有任何情由,都是无行之举……”
章越心想,骂归骂,那也是自己骂,你一个外人骂什么?好吧,也算是同族兄弟。
章越道:“不过斋长我有一事不明,二哥他去苏州取解岂非冒籍?如此发解不会引起议论吗?”
章衡笑道:“不错,但此例只对州府军试而言,不对漕试而言。官员五服之内皆可荫官,汝族兄质夫,即受族叔公郇公荫官为匠作监主薄。”
没错,自己族兄章楶现在已当官了,正是受族父章得象的官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