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寒门宰相_幸福来敲门》-第2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时候郭学究的浑家走了过来。

      郭学究忙上前拦住道:“作什么?”

      学究浑家道:“喊他们吃饭!”

      郭学究忙道:“不着急片刻,没看到他们师兄弟正切磋学问吗?”

      “那总是要吃饭!”

      “再等片刻!”

      说到这里,郭学究与他浑家一并看向了屋里,午后的天是那么热,但师兄弟二人一个教一个听,浑然不觉。

      “走吧,别看了。”

      郭学究欣然地点点头,边走边对浑家道:“三郎近来长进多了,林儿也是越来越有师兄的样子。若二人都入县学,如此老夫颜面有光矣。”

      说到这里,郭学究美滋滋地摇了摇头,踢踏着木屐一摇一晃地:“呵!让跛奴去村里沽酒,今日我多喝一盏!”

      “家里哪有钱?”

      ¡°ÏÈÉÞ×Űɣ¡¡±

      “穷措大,休想!”浑家的河东狮吼直入郭学究耳里。

      第二十二章 佣书

      这日。

      郭学究告知章越和郭林,苗三娘要有一段时日不来私塾了。

      章越,郭林一愣。

      郭学究这才说清楚了缘由,原来苗三娘之父是本县富户,家里置办了不少田亩。但是此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抠。

      此人对待家人及下人的待遇都是能省则省,甚至对自己而言也是如此,平日粗茶淡饭,衣服都是一破穿好几年,只娶一房正妻也不娶妾。

      苗父于吃穿住用一切都不爱,唯一所爱就是正妻生的两个儿子,宠溺到无法无天了,但对于亲女儿苗三娘,却如外人一般抠门。

      本来可以在家请个女先生教女儿读书,苗父却不愿,让她在外抛头露面在郭学究这样的乡塾读书。若不是苗三娘坚持要学,苗父连学也给她停了。

      现在苗三娘学了两个月,苗父又觉得苗三娘读书浪费钱,即让她回家去了。苗三娘哭闹了一晚上也没结果,最后连与章越和郭林告别也没个机会。

      章越听到这消息倒是很难过,毕竟以后没地方蹭饭了,但转头一看却见郭林的表情果真有几分暗自神伤。

      古时也是如此,男女交往比较少,男女间相处了这么久生出情愫来,也是可能的。

      既是没有蹭饭的渠道,章越只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治经。

      《易经》为五经之首。

      郭学究也解释不甚明白,但让章越先背。章越也不怪郭学究,易经之难,从古至今治易儒生从来也不敢有人说真正读懂的。

      读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夫。把每个字每句话都背下,烂熟于胸,等到将来有一天,自会有融会贯通的一日。说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说了。

      难怪这个时代儒学被称为精英教育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就如同生米饭,没有一个好胃是消化不了的,大部分没有耐心的人都折在这半道上,背了一肚子书,却没有每日坚持不懈的苦读,而使之无法融会贯通。

      下面的日子,章越继续与师兄切磋,自己但有不明白的,就向郭师兄询问。

      章越还怕打搅了他的用功,哪知郭师兄却道:“易经我虽早已学过,但是却怕忘得了,你再问我一番,我也可温故而知新。”

      章越闻言放下心理包袱。

      “不过师弟啊,你易经怎地背得如此快,昨日我看见你还在读蒙卦,今日已是读到了坎卦,离卦。你是不是白日睡觉,但半夜却起来偷偷点灯夜读了?”

      章越哭笑不得道:“师兄怎可如此揣测于我,我是那样偷点灯油读书的人吗?”

      郭林道:“那你为何背经能如此快呢?我要背三五日,你却一日即可背下。”

      章越想了想道:“没什么别的法子,我也不知为何读一遍就背下了。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过目不忘吧!”

      郭林怀疑道:“你真是如此奇才?可我见你平日记性不甚好啊,昨日问你将烛台放到哪里了,你说你也忘了,找了半日才找到了,若真实过目不忘,不至于如此吧。”

      章越笑了笑道:“我只在读书的功夫上如此。”

      “那我把书给你,你当场背一段给我看!”郭林坚持道。

      章越哈哈一笑……

      幸亏郭林不是较真的人:“以你天资若下苦功,定能入县学了。这样就能回城里了。我记得去年县学治经斋收录,贴经墨义各五十道,只要十道能答中六道即可。”

      “入了县学,就不同了,除了本县章氏的族学,县学可是俊杰聚集之地。入了县学,再向学正同窗请益学问,甚至令君也会亲自授课,如此两三年后发解试也有些许成算。”

      章越听了点了点头,这有点像是要考个好高中,才能考个好大学。这些东西对上一世经历过文山题海折磨的章越而言,再熟悉不过了。

      对他这样全靠死记硬背功夫的九经科的学生而言,其实老师倒是次要,重要是县学有九经的藏书。这一套庆史兴学后所赐的九经,乃是国子监监刻版。

      监刻版不仅精美,而且经过校对是绝对没有错字的。

      民间书坊所刻的那就相当于dB书,可谓错字连篇。其他错字连篇倒还好,但九经若是错了一个字,将来贴经正好考到这一题,那去哪里叫屈。

      宋朝读书人曾有个笑话,有个学正出易题将‘坤为釜’,写成了金。下面的学生向学正请教,学正言之凿凿,解释了一通,也能自圆其说。

      次日学生怀经请教。真相大白后,学生徐徐道:“先生所读的恐怕是建本,监本乃是釜字。”

      这建本就是建阳本。

      故而郭学究也是费了很大的功夫,从县学学正里借易经给章越。而不是如教授童子般,自己背诵或将郭林抄写的那份借给他们。

      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原文的正确性。读书的事,还是要自己给自己负责。

      宋朝不少贫寒出身的大臣在县学读书时,都留下了借书抄读的佳话。如名臣刘挚于州学就读曾‘外假谷梁《春秋传》,范蔚宗《汉书》,手写读之’。

      说到这里,郭林顿了顿道:“先生一共教了十二名【创建和谐家园】包括你我在内,从未有一人能考上县学,之前韩师兄本可一试,但他却是半途而废了。”

      “若是不入县学又如何?”章越问道。

      郭林道:“自本县设县学以来,还从未有章氏族学或县学以外的读书人,能在发解试得录。县学里的章旭你或许听过,他十二岁入县学,文章诗赋在县内可谓数一数二,但是谁也不敢担保他发解试一定得过。”

      “以你的资质若下功夫将来可入县学,至于我则当通下苦功了,或有一二。将来要你考取了,师兄我却没考取,那可是什么颜面都没有了。”

      “若是考上县学,解试不过,那还不是一般!”章越又道。

      郭林道:“不一样,入得县学不仅可省去膏火之费,听闻近来粮米也有贴补,以后在县里也是人人敬你三分,尊称你一声茂才。”

      郭林一番长篇大论,就是要章越坚定考县学的决心,激发出他的潜力来。

      “姑且试一试吧!”章越如此答复。

      郭林对章越说了这一番话后,没想促进最大的人,不是章越反而是他自己。

      郭林本来读书可谓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但如今一看,更是勤奋了。他有时夜里读书读疲了,他用竹签子往膝上扎。

      这都到悬梁刺股的份上。

      这可是自虐啊。

      章越见师兄如此,自己也不敢吊儿郎当,甚至连白天昼寝也是减少了,从午睡两个时辰,改为一个时辰即止。

      晚上天黑后读一个时辰的书,然后上床睡至辰时方起。

      但对章越而言,白天读了十个小时书,睡后再读十个小时,这样的滋味又岂是好受?以至于章越一觉睡醒,双眼全是九经的文字在爬。

      这几个月求学的日子固然清苦,但却令章越想到了当初读初三,高三的时候。不知为何,至今想来,章越格外喜欢那段岁月。

      不是通过自己努力考个好学校,而是喜欢那个那么认真努力的自己,他想到当初‘那个追逐月亮,也被月亮照耀的自己,那样的他以后再也没有遇到过了’。

      后来的人生,他只学会了‘摸鱼’一事。

      不过一天章越起夜,他到郭林一个人躲在松林里哭。

      郭林一面哭一面用拳头打着树:“我都已是如此苦读了,但是九经的书为何还是读不熟呢?自己如此蠢笨,连每日偷懒师弟都不如,我实在没用,辜负了的爹爹用心。”

      “三娘啊!三娘!我好挂念你,你可知道。”

      章越闻言……师兄还真是闷骚,平日都不和我提一句。

      而今如此读书,章越实在担心郭林身子吃不消,一旦一病不起,那么别说读书,连命都没了。不过章越没料到的是先病倒的却是郭学究。

      夏去秋来,光阴似箭。

      入秋后,章越已将易经,尔雅都背下了,正要读他经时,郭学究却病了。

      郭学究起初有些咳嗽,后是高烧,后请村里的土医诊视为伤寒。伤寒之病在古代可谓十分严重。

      得知于此,郭学究就无法教书,童子们也就不来了,其浑家每日给他熬些山中栽来的草药服下。

      郭林是至孝的人,见郭学究无钱买药医治,心底十分着急。

      迫于无奈,郭林决定找一份生计为郭学究治病…这份生计就是佣书。

      佣书就是替人抄书,这可是一份专为读书人提供的生计。

      不少名人都有这段经历。

      比如班超,汉书记载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

      还有三国时东吴名臣阚泽。三国志记载‘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宋朝有个蔡定‘家世微且贫。父革,依郡狱吏佣书以生,资定使学,游乡校,稍稍有称’。

      ¿É¼û²»ÉÙÆ¶ÇîÊéÉú¶¼ÊÇ´Ó¡®Ó¶Ê顯·¢éíµÄ¡£

      至于给郭林提供这份生计的地方,正是离此数里的章氏族学。

      第二十三章 回家

      章氏族学的活计是苗三娘之父推荐的。苗三娘之父虽是抠门,但人面还是很广的,居然认识章氏族学的夫子。

      只是举荐之后,苗三娘两个月的束修钱苗父只给了一个月。而且只是让郭林去试一试,并没有说试了一定录用。

      郭学究病了后不能教书,章越抽空回了一趟家里。

      从学究家的小山村,一路沿着南浦溪往下游走,谨记着兄长所言不许坐私渡的道理,然后花了三十钱从公渡渡溪,接着再沿着道走了半个多时辰方才抵至水南新街。

      水南新街依旧是老样子。

      两边摊贩吆喝声不断,向进山的香客及往来商客兜售。

      ½ÖµÀÒÀ¾ÉÊÇÄÇô±ÆØÆ£¬ÔàË®ËæÒâÁ÷ÌÊ¡£

      沿街的楼屋都是接檐搭棚而建。市井人家就是如此,平日这家不自觉地往门前搭个棚子,那户连夜偷偷加盖圈建。

      这些地方都建来当作门市。有的门市建在家里,或直接在门前建起浮屋,说是临时搭盖的摊棚,其实就是侵街占道。至于沿河的楼屋更是没有顾及,直接临建在河岸边。

      邻里之间平日因屋子侵街接檐闹得矛盾【创建和谐家园】着实不小,不是你搭了我的屋子,就是你占了我的地,或是我看你往门前扩了三尺地,我也往门前扩三尺。

      这条水南新街最早时可容三辆马车并行,后来成了两辆,到了现在一辆也是困难。

      章越到了家叩门,但见是于氏开了门。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0 00: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