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我?我?我?”苗三娘耳根子都红了,她此刻是又羞又气,你言语里到底何意?我何时要为一家之母呢?我为一家主母的事又与你何干?
“多谢章师兄。”
苗三娘闷闷地退回了桌子开始摆动算筹。
???
我是哪里说错话了吗?章越露出了这个表情。
郭林摇了摇头,也露出了个‘活该你没有佳人倾心’的表情。
其实章越方才是故意的,他是要在郭林,妹子面前留下学霸印象,再用言语温柔打击一番,如此苗三娘就不会有事没事来请教自己功课打断自己思绪了。
说来有些自私,但妹子哪有自己学习重要。
不就是单身狗吗?书中自有颜如玉!
师妹前来是一个插曲,并没有打断章越的功课。
章越功课,而眼下郭学究看了章越抄录孝经,论语的功课,觉得他书法里可以进步的空间很大,于是让他每日练字一篇。
郭学究教给章越的是永字八法。
说得很玄乎,其实就是反复练习一个‘永’字。
永字虽只有五笔,但却包含点横竖等八体,囊括了书法里的一切变化,故而有能写好一个‘永’字能通一切的说法。而兰亭序的第一个字就是永字。
永字八法,也成为书法初学者入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今日章越的功课也就是写一百个永字。
上一世章越也曾学过一段书法,临摹过灵飞经,但水平也就那样。
说来唐宋的诗词歌赋文章,达到后世仰望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书法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楷书一道上,可谓登峰造极。
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这是后世评价,从功利的角度来说,能有一笔好字对于将来制举加分很大。宋朝好几个官家都是书法爱好者,将来要在朝堂上混一笔好字是绝对少不了的。
章越按照郭学究所教,要放空以往一切所学,从零开始一笔一划学写这个永字。
从研墨到落笔都自有一套章程法度。
上一世章越学书法是报课外辅导班那种,用得是墨汁,但如今必须从研墨学起。
但认真说来,真要学书法,研墨是要比墨水好的。
开笔先研墨,磨墨如磨心。
研墨的轻重快慢都影响最后的落笔成字,故而有的读书人下笔前,磨个三四十分钟的墨也是等闲。有钱人家都是把这事丢给书童干。宋朝这年头读书,谁家还没个书童。
墨磨好再提笔蘸墨,剔笔修形,这才落笔于纸上。
当然在写在纸上前,章越还必须拿着树枝去沙地里写练个几百个字,心底先有个大概,一切以经济节约为宗旨。
练好后,章越方回到杉木桌前,纸张四角用鹅卵石压好,以防走字。执笔时要【创建和谐家园】度,也不可完全【创建和谐家园】度,但往使虚使宽方向去就是。
一百个永字不多,但难在要慢,要用尽心思。如此写上数日,指头掌心都很是酸痛,但一篇字有没有用心写一目了然。章越虽然昼寝,但在写字的功夫上不敢有丝毫偷懒。
最后写完字必须洗笔,上一世章越是放在水龙头下冲,就和洗拖把差不多……
讲究的读书人会买笔洗,章越唯有平底碗。
洗笔的水要刚好没过笔尖,先泡片刻再洗,必须等笔腹的墨水也洗净了方可。郭学究会检查,若章越洗得不好,他会动手亲自再洗一遍。
章越在郭学究这读书,吃食住宿,文房四宝都是包含在束修里。
郭学究在平日吃食住宿上抠门到极致,但在笔墨纸砚上却是毫不吝啬,用得都是上好之物。只是反复地交待章越爱惜纸字笔墨,读书人读书必须先从敬惜纸字,文房四宝开始,一来这些是真得贵,二来也是读书要先从存敬开始。
ps:这一两个月看官看得满意,恳请把推荐票寄幸福这行不?
第十九章 进士科与诸科(感谢书友熿裘盟主)
闽地三伏天,天地为蒸笼。
这才上午,日头没多高,出门没多远走一趟回来,即满身汗水如浆。
章越三人就学的茅屋里,窗户都是大开,但还是耐不住热气蒸人。
午后之时,郭林,苗三姑娘仍是端坐茅屋中读书。章越则吃不了这热,于是找跛奴借了张竹塌搬到有松林遮蔽的树下再支起蚊帐歇息。
章越林下中午美美地睡上一两个时辰过后,也不回茅屋读书,而去溪边凫水。
章越整个人泡在冰凉的溪水里一浸,顿时感觉方被日头晒得有气无力,这时又生龙活虎。章越在溪边游个近半时辰后,等暑气退散大半了,他这才穿起衣裳,光着脚拎着鞋袜走回茅庐里。
每到这时候,章越看见被折磨得不成人样的郭林不由偷笑。
平日郭林在茅屋里读书是可以穿上短衫或中衣,但有了苗三娘在,他就要穿着长衫鞋袜,还必须严严实实的,除了脸外不能露出半点肌肤。
就算郭林想脱,但外头那人高马大的家仆盯着,他也是不敢。
ÕâʱºòÌ컹ÊÇ´óÁÁ£¬ÃçÈýÄïÒÑÊÕʰܸÄÒ×¼±¸¼ÒÆÍÒ»²¢»Ø¼ÒÁË¡£
章越不知今日屋里苗三娘与郭林有这样一段对话。
茅屋里苗三娘看远处章越双手为枕,两腿高跷,身上穿着件短衫袒着肚皮,仅用一把蒲扇遮盖,然后在林下大睡的样子,不由有些惊奇。
“章师兄他竟白日睡觉?”
一旁的郭林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地汗如雨下捧纸背诵,听苗三娘如此说答道:“师弟他一贯如此。”
“冬日昼短夜长,天一黑就得起灯烛,不趁夏时读书,还等何时?”
郭林道:“师弟虽懒散些,但天资聪颖非我等所及。”
“怎个聪颖?”
“师妹当初几日背下孝经?”
苗三娘也读女学,女学课程多是出闺阁相夫教子,在家则孝敬父母。苗三娘读过《列女传》《女诫》,自也读过《孝经》,《论语》。
但一般而言女子读书到这里就可以了,但苗三娘还读了《礼记》,《诗经》。
她只是算术上略有所短,但论读书一般人还真不及她。
苗三娘想了想道:“当初女先生教我时,前前后后用了三四天吧。”
“师妹真是聪颖,我也用……用了三日。但章师弟却只用一日!”
苗三娘目光闪过异色,片刻后释然道:“难怪如此……章师弟自持过目成诵,故才不用功读书吧。池浅易盈,此不足取也,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郭林一愣:“那何足取呢?是真正的读书人。”
苗三娘悠悠道:“当然是天资又高又肯用功,又能自谦守礼的读书人……就如就如……”说到后面声如细蚊。
郭林初时不明所指,后满脸通红地低下头,于是将衣襟穿得更严实了,继续正襟危坐的读书。
苗三姑娘见此一笑,看了一眼门外的家仆一眼心道,过几日可让阿七不用来了。
不久屋内二人闻章越长吟道:“坐整白单衣,起穿黄草履。朝餐盥漱毕,徐下阶前步。”
“暑风微变候,昼刻渐加数。院静地阴阴,鸟鸣新叶树。”
“独行还独卧,夏景殊未暮。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
二人眼见章越已是醒转,也不趁着暑气退去进屋读书,而是穿着短衫去溪边凫水。
苗三娘道:“才赋受之于天,却如此空掷光阴,真是可惜。”
午后酷热,郭学究也只在上午授课,课毕就回屋休息了。
论语部分照例还是由郭学究口授给章越。《论语》章越差不多学了近半月。其实仅论通篇背诵,章越只用了五日而已。
当章越五日内背下论语时,郭学究与郭林已真正确信了章越是有才华的,至少是背诵上的。
论语后面的功课都在讲注释。
宋人对论语的口义,注释很多,最有名的莫过于赵普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
说他当宰相时,遇到有疑难不能决断的政事,就拿论语出来翻一翻,从中找到答案。
不过这句话出自宋人笔记,并没有着实的史料证明。宋史记载是赵普早年不学有术,为宰相后被赵匡胤屡劝你要多读些书才行。赵普晚年手不释卷,一回家就从箧里取书读。
ÕÔÆÕËÀºó£¬¼ÒÈË·¢ÏÖËûµÄÊéóæÀïÖ»ÓÐÂÛÓï¶þʮƪ¡£
后来这句‘半部论语治天下’与宋太祖那句‘宰相须用读书人’,一直成为儒生的美谈,其实无论读什么书,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书。
待章越自言将论语背下后,郭学究时常夜不能寐,庆幸有如此‘良才美玉’,又生怕在自己手中糟蹋了。
这一日,章越已熟读论语后,郭学究亲自找到了章越,先是一脸严肃的样子,然后说了一通话。
“子曰,其为人也,温柔软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乐,乐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
章越听郭学究的意思,他是列举了孔子所言读《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的妙处。
不过章越明白这前面都是铺垫,后面才是内容。
于是郭学究认真地问道:“你于贡举一道将来如何打算的?”
章越道:“学生不明白,请教先生为学生解惑。”
郭学究抚须道:“本朝贡举分为常科与制科。制科顾名思义,须由天子下诏专门为招揽人才而设。
“制科收录极少,且不因时而设,故而老夫没听过哪个读书人以制科……”
“本乡先达吴相公,不正是以制科授官吗?”
章越忍不住出声,他上一世混论坛时就是ETC,好抬杠不能自已。而章越所言的吴相公,就是当朝宰执吴育。前不久章越还在彭县尉那见过他的侄儿。
郭学究点头道:“正是,为师疏忽了。本朝两百年来制科入三等者,唯吴相公一人也!制科入三等更难于得状元,本朝状元迄今几十人,但制科三等仅吴相公一人,你说是不是制科更难于常科。”
下面郭学究所言的常科就是众所周知的科举方式。
而常科就是固定几年一贡举,说是常科其实也不常,比如有两年一贡举,也有四年一贡举,甚至有五年不贡举的。但近年来已定为两年一贡举。
郭学究又道:“常科也分两科,进士科与诸科。所谓诸科也就是唐时的明经科,但进士科却一直称谓不变。”
“进士科论诗赋策论及帖经墨义。但诸科不用诗赋策论,只帖经墨义就好,我就先与你说说诸科吧!”
所谓贴经就是考书上原文,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给你盖住上句,让你写下句,或盖住上句写下句如此。但诸科里不会如此简单,一般是盖住好几个字如此。
墨义就是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解释出来。诸科只考帖经与墨义,说白了就是考你背书的功夫!
Ëγ¯Öî¿ÆÓоž©pÎ復p¿ªÔªÀñ©pÈýÊ·©pÈýÀñ©pÈý´«©pѧ¾¿©pÃ÷·¨µÈµÈ¡£
章越心想以郭学究言语里的意思,暗示自己考诸科是再明显不过。而进士科的诗赋策论是要看才学的,且没有统一的标准。
以寒家子弟而论,没有人传扬你的文章,将你引荐给公卿,往进士科走希望太过渺茫。唯独死记硬背的诸科有较大的希望。
郭学究问道:“三礼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