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家父李隆基》-第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将这样的一个人放在王忠嗣身边,李隆基当然乐意。

        “两位相识否?”

        王忠嗣为郭虚己介绍起了同族的郭英乂,他知道这俩人肯定不认识。

        已经五十岁的郭虚己本已经在堂内坐下,知晓郭英乂出身后,旋又起身,与对方排起了家谱,算来算去,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比他大三辈。

        “这可真是小宗出大辈,你们俩就要不要以辈分而论了,”王忠嗣在一旁听着,爽朗一笑。

        像他们这样的大家族出身,小时候学会认字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家谱,祖上从哪来,分支有多少,都在脑子里。

        家族内这样的规矩,也是为了今后的儿孙出门在外,遇到同族之后,互相有个帮衬。

        郭虚己是当下的太原郭氏大宗出身,而郭英乂他们这边,从西汉时期便从太原迁徙到了陇西金城郡,后移居目前的瓜州,也就是后世的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是为太原郭氏的晋昌郭氏支族。

        这么远的关系,两人背族谱,竟然都能牵扯到一起,看起来挺不可思议,但是在大唐,这很正常。

        郭虚己很清楚王忠嗣为什么需要自己,因为朝廷所有的提拔任命,都是人脉运作和权利较量后的结果,基本上跟你的能力没有关系。

        只见他笑道:

        “郭子仪其祖,由魏末(北魏末期)裔居华阴,是为华阴郭氏支族,与英乂他们这一支一样,每年都会派人往太原祭祀先祖,我们不是外人,等到了朔方,下官自会联络子仪,必使振武军如臂使指,大将军勿忧。”

        王忠嗣微笑点头,像他这样军方出身的大将,最看重的就是麾下的兵马听不听话,能不能被他拧成一股绳,孙子兵法有云:故知胜有五,上下同欲者胜。

        王忠嗣既然是朔方老大,那么在他的麾下,不允许出现任何一个违背他意愿的人。

        正常情况下,不听话的,直接更换就好,但是明年很可能就要开打,紧急换人容易动摇军心,不利于出征,所以王忠嗣只能另寻它法。

        而眼下的朔方,就是姓郭的和姓王的说了算,同是出自太原,比较容易沟通,王忠嗣也就不打算换人了。

        历史上有史可考的唐朝太原郡公,一共十六人,其中八个姓王,六个姓郭,也就是太原王和太原郭,这个爵位可没有世袭一说,非于国有大功者,不能敕封。

        上一任就是郭英乂的亲爹郭知运,再上一任,是郭虔瓘,这两人都是开元初期的顶级猛将。

        “今早朝会,我与李林甫牛仙客有过一番争吵,”王忠嗣脸色凝重,沉声道:

        “朔方那边的情况,我很早便打听清楚了,欠饷严重,军心涣散,如果这十万贯不能与我同行,明年一战,胜算堪忧。”

        “明年一战,到底能不能打起来,现在来说仍是未知之数,”郭虚己正色道:

        “当然了,朝廷未雨绸缪,是有预见的,大将军可寻求东宫帮助,方便这笔钱能够尽快调拨。”

        王忠嗣忧心忡忡的点了点头。

        这十万贯,他是非要不可,他不像朝堂上那帮大臣一样报喜不报忧,他很清楚大唐军制早就出了问题,有没有钱,直接决定了能不能打仗。

        隋末唐初,天下盛行府兵制,讲究兵农合一,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与土地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

        可是府兵制度到如今,已经不能顺利施行了,原因在于自高宗以来,战事频繁,大唐边境线过长,兵役繁重,而兵员的主要来源,是关中、河东、河北、河南等地。

        但是戍卫区域,却远在河西陇右以及朔方范阳,那么人们势必需要远离土地,加上土地兼并盛行,失去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没有人愿意远赴边疆戍卫,导致避役成风,甚至以充当府兵为耻。

        当下边军的主要来源,是李隆基三年前的那道诏书。

        令诸镇节度使按照防务需要,制定兵员定额,在诸色征行人(指原有各种镇兵)和客户中召募自愿长住镇戍的健儿,每岁加于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使得存济。

        这就是募兵了。

        募兵的招募原则是户殷丁多,人材骁勇,装备由州县负责,不足则自备和亲邻资助,口粮由朝廷供给,服役期间免除本身租庸调和杂徭。

        条件听起来很不错,但是王忠嗣很清楚,上面说一套,下面办一套,“不足则自备和亲邻资助”,有这一条,你还指望州县官员真会给你提供装备吗?

        说穿了,该给边卒健儿的钱,没有落到实处。

        没有钱,谁给你卖命啊?

        .la,

      第十一章 大宗嗣小宗

        八月初二,酉时正,夕阳西下。

        十王宅,盛王府。

        二十一郎盛王李琦,正在与他的家仆在院子里训豹。

        李琦今年十八岁,比他的亲哥哥李琩小三岁,每日正事不干,惟爱驯兽。

        以前的李琦,喜欢养一些斗鸡、骆驼、猎犬、鹞鹰,如今玩的狠了,驯养起了豹子,这个豹子可不是本地豹,而是大食国进贡的猎豹,养了半年了。

        在大唐,驯养豹子的不是没有,但李琦驯养的多达六只,为长安之最,人称豹王。

        “将你的这些畜生收起来,”李琩进了王府驯院,见到那些豹子后,心里多少有点发怵,赶紧让弟弟的家仆将豹子带出去。

        “听说你的朔方节度,没了?”

        盛王李琦笑呵呵的搬来一只胡凳,请李琩坐下,而他自己,则是展开双臂,任由一名家仆将他身上的皮甲护臂卸下。

        驯豹毕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身上没装备,他也不敢这么玩。

        前身寿王最早遥领的,其实是剑南节度使,而继承了记忆的李琩,自然知晓了遥领节度的整个流程,于是刚刚穿越过来,便让自己的妹妹咸宜帮着说话,将太子卸任的朔方节度使,给他弄过来了。

        遥领本就是个名头,李隆基经不住自己女儿的死缠烂打,也就同意了。

        而李琩争取朔方节度的目的,就是因为那枚节度印,现在要上交了,但是印玺的大小规制,他已经心里有数。

        望着比自己個头还高的弟弟,李琩点了点头:

        “本就是虚设,有没有都无甚区别。”

        “我可不这么觉得,没有实权终还是有个名头嘛,”李琦摇头笑道:

        “反正我这个扬州大都督,指望我主动交出去,想都别想,对了,听说太子送给你一名舞伎?”

        盛王府和寿王府,这是亲兄弟,所以两边的人经常走动,有什么新鲜事,一般第一时间就能知道。

        “不要关心这些,你也坐下,我跟你说点事情,”李琩招了招手,示意一名下人再搬来一条凳子,放在自己身边。

        李琦点了点头,让其他人远离,坐下后,抹了一把汗道:

        “说吧。”

        良久........

        李琦双肘枕在膝盖上,手托额头,目光呆滞的盯着脚下的沙土,久久不言。

        胞兄带给他的消息,无疑非常震撼,让他短时间内无法接受。

        很久后,

        “呵呵.......”李琦摇头苦笑:“这么说,你以后会是我的堂兄?”

        李琩抬头看了看天色,叹息道:

        “住在这里的兄弟,哪个还有心气斗志?他们不是乐忠于斗鸡走狗,就是玩些散乐百戏,与其说是一帮皇子,不如说是一帮伶人。”

        “伱可别忘了,父皇也是五王宅里出来的,并未因此而稍减他老人家的英明神武,”李琦脸色铁青道:

        “你这是掩耳盗铃,你该不会以为,父皇猜不到是你在背后怂恿大伯吧?”

        李琩转头看向其弟,眼神轻蔑。

        “你啊.......”李琦那张英俊的脸庞,露出苦笑:

        “呆在十王宅,也不是哪都不能去,外出狩猎,寺庙祈福,亲戚家转转还是可以的,不至于将人憋疯,与其说我消沉,不如说你才是颓废,出去了能干什么?你还能去朔方担任节度使不成?”

        李琩笑了,他从来都不会试图以自己的观念去改变别人,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要妄想着改变他人,你连自己都改变不了。

        你根本不知道,自由为何物?李琩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起身道:

        “听说你新驯了几只斗鸡,千秋节上,能不能斗过神鸡童?”

        “有一只黑将军,铁距银钩,有一战之力,”说起斗鸡,李琦兴致就来了:“阿兄若想押宝,可押这只。”

        李琩笑了笑,就这么走了。

        斗鸡之风,在当前可谓空前绝后,因为李隆基属鸡,而且从小就喜欢斗鸡,上有所好,下必行焉。

        诸王世家,外戚家,贵主家,侯家,倾帑破产以购买斗鸡,好的斗鸡价比千金。

        皇宫内本有五坊:一曰雕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以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

        闲厩使属殿中省,多由宦官充任,如今是王承恩,后来李隆基又加了一个鸡坊,鸡坊使就是神鸡童贾昌。

        ........

        一个亲儿子,要过继出去,这么大的事情,李隆基不可能不找太子商量。

        因为太子也是君,储君是副君。

        李琩前脚离开盛王府,太子后脚就入宫了。

        殿内,李绍望着那卷来自宁王的奏疏,目瞪口呆,看完之后,整个人都是呆滞的,内心完全无法消化这道信息。

        以他对皇帝的了解,过继李琩这种惊世骇俗之事,多半圣人与宁王私下肯定商议过,而且已经默许。

        要不然宁王绝对没胆子上奏疏,因为奏疏要经过中书门下,也就是说,那帮中枢大臣,也已经知道了,那么事情就传开了。

        “愣着干什么?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李隆基手里也没闲着,正在给一件琵琶上弦,玩乐器的都喜欢亲手保养乐器,这倒不稀罕。

        李绍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十王宅里这帮皇子,恐怕没有比他内心更苦逼的了,因为他明明有东宫,却不能入住,而是与一帮亲王住在一起,太子的身份没有得到彰显,还特么没自由。

        李琩能够离开十王宅,他是既羡慕又嫉妒。

        羡慕对方重获自由,嫉妒获得自由的不是自己。

        “儿臣.......儿臣以为不妥,”沉吟半晌,李绍还是决定拦住李琩逃离十王宅。

        毕竟李琩对他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但是离开十王宅的话,会让他心里很不爽。

        “怎么个不妥呢?”这次问话的,是高力士,人家这是在帮太子,暗示你的这个答案不是圣人心中的答案。

        李绍难道不清楚吗?他又不傻:

        “继嗣隋王,可从宗室内择选子侄辈立嗣,十八郎乃父皇亲子,怎能继嗣他人?”

        “隋王亦是圣人亲弟,怎算他人呢?”高力士再次提醒道。

        李绍内心叹息一声,他不是不知道他这个爹不好招惹,尤其眼下打算对付李林甫,更不宜惹父皇不快。

        但是,李琩一旦出去,是不是会成为一个祸害,说不准的,今天能过继出去,以后还能要回来,都是圣人一句话的事情。

        正所谓知父莫若子,他很清楚自己这个父皇,只要顺着他的心意来,什么事情他都能干得出来。

        抢儿媳,干了,如今又要过继亲子?你怎么不上天?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8: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