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家父李隆基》-第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乱花渐欲迷人眼,多情和专情终究是反义词,武惠妃死后,他是玩的越来越花了。

        高力士上前,来到李琩身边弯下腰,小声道:

        “十八郎的婚事,也该提上日程了,晌午的时候,圣人便在此与宁王商议过,要寻一良家子,予伱配婚,你可有中意的?”

        良家子,也叫好人家,

        每个人眼中的好人家,是不一样的,主要在门当户对四个字,李隆基眼中的良家,自然档次更高。

        正所谓,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那么能被皇室看上的家族,目下而言,除了禁婚七家之外,首推琅琊王、京兆韦、弘农杨、河东裴、南阳张、清河张、彭城刘、渤海高、河东薛、京兆杜、河东柳、太原郭、天水赵.......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活跃在长安和洛阳周边的两京走廊贵族集团。

        “孩儿有中意的。”

        李琩心里感谢高力士八辈祖宗,因为对方口中那句“可有中意的”,百分之百是句客气话,换作李隆基,绝对不会这么问,因为老子给儿子赐婚,向来不会以儿子的心意为主,也就是说,儿子的婚姻都是老子做主的。

        高力士也是一愣,心知自己多嘴,被人家给将了一军,这下好了,自己一句客气话,给皇帝出了一个难题。

        于是他赶忙弥补道:“圣人自会做主,婚姻大事,十八郎还是要听圣人的。”

        说罢,他就赶忙退到一边,不想再掺和了。

        “说说看,”李隆基呵呵冷笑道:“朕倒是很好奇,你看上哪家的了?”

        他其实心里挺高兴,自己这个儿子如果能移情别恋,对他来说是好事,因为他现在绝不允许任何人在心里惦记杨太真,而李琩无疑就是那个唯一。

        所以李琩若是肯再娶,他一定是举双手赞成。

        李琩深吸一口气,抬起头来,道:

        “朔方振武军使郭子仪四女郭氏,可为儿臣良配。”

        李隆基和高力士同时愕然。

        他们俩都认识郭子仪,而且印象非常深,因为郭子仪的妻子,是宁王李宪的府掾王守一的女儿,而郭子仪的亲爹郭敬之,是宁王府典军。

        这个王守一,可不是李隆基王皇后的胞兄祁国公王守一,这是两个人。

        当年郭子仪参加武举,就是宁王一力保举的。

        “你见过此女?”

        李隆基一脸错愕询问道,刚开口他就后悔了,觉得实在没必要多此一问,郭子仪的爹既然是宁王幕僚出身,李琩自然是从宁王府认识的,

        李琩道:“回父皇,四个月前,在大伯府上见过。”

        李隆基一脸疑惑的看向高力士,眼神中颇有责备之意,大概是不满李琩身边那两个宦官办事不力,这种事情怎么就没有上报?

        高力士自然不能直说严衡和王卓工作失误,因为那样等于是他工作失误,于是赶忙道:

        “这件事老奴是知道的,当时只觉得是些微末小事,疏忽了,请圣人治罪。”

        “治什么罪?这也叫罪的话,天下有罪的人将何其之多,”

        李隆基笑了笑,心情挺不错,儿子有新欢,自然就会忘了旧人,那么这世上唯一还惦记杨太真的人,就没有了。

        太原郭氏,名门望族,家中女子嫁给自己的儿子,不算辱没。

        就是这个郭子仪,如今是边将,手握一镇兵马,与自己儿子联姻,不太合适。

        不过办法不是已经有了吗?他不是朕的儿子了,是六郎的嗣子,就算娶了王忠嗣的女儿,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威胁了。

        “宁王有意操办,你的这些事情,便与宁王商量吧,”李隆基说完这句话之后,便轻轻挥了挥手。

        高力士赶忙上前扶起李琩:

        “十八郎去吧。”

        李琩点了点头,拜别自己的父皇,就这么离开了延英殿。

        站在殿门外的台阶上,他仰天深吸一口气,仿佛呼吸到了自由的味道,只要能离开十王宅,不当皇子算个屁啊。

        父子俩刚才的对话,只字不提过继的事情,完全在李琩的意料之中,他很清楚,李隆基绝对猜到这件事是他在背后撺掇宁王的。

        你知道是我的意思,我也知道你知道是我的意思,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是我的意思,但就是不能点破,这世上很多事情,都得装糊涂。

        因为这种事,宁王出面来说,是体恤兄弟,李琩来说,那是不认爹了。

        而李隆基决口不提继嗣的事情,也是要推给宁王,让宁王自己去跟李琩说,李隆基自己来说的话,等于不认儿子了,传出去让人笑话。

        出宫的路上,禁卫和宦官的眼神,一直落在李琩身上,他要是敢往太真观的方向看一眼,这次的谋划就等于全盘失败。

        李琩由始至终都是目不斜视。

        长安宫城分为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西内兴庆宫,统称“三内”。

        其中太极宫,也就是隋朝时候的皇宫,李渊和李世民主要在此听证居住,而大明宫取“如日之升,则曰大大明”,坐落在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自从唐高宗李治移居此处之后,后世诸多皇帝皆在此听证。

        大明宫的修建初衷,主要是防着玄武门。

        李治武则天夫妇,防儿子就防的比较厉害,而李隆基在武则天的阴影下成长起来,早就没有骨肉之情这个概念了,所以防儿子防的更狠。

        大明宫南边有三道门,从这里出去,就是长安城东北的里坊区。

        其中丹凤门为正门,李琩走出城门之后,回头望向宫内。

        终于自由了,憋了我六个月了.......

        你们老李家祖上的风水也真是够差,爹跟儿子,跟仇人似的。

        大唐皇室,父子之间的相互猜忌,是有唐一代,老李家始终避不开的一场梦魇,又像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诅咒......

        .la,

      第十章 谁给你卖命

        郭子仪的爹郭敬之,与妻子王氏的爹王守一,都是宁王府的老人,两个一起共事的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于是给自家的儿女们撮合,亲上加亲。

        换句话说,宁王李宪,就是郭子仪最大的靠山,所以逢年过节,他的妻子王氏都会带着儿女们前往宁王府走动,好维持这一层关系。

        历史上,郭子仪的正妻王氏为他育有六子八女,如今嘛,肯定还没有生那么多,只有三子四女,那位醉打金枝的四子郭暧还没有出生呢。

        李琩心里清楚,但凡穿越到这个时期,最应该交好的人里面,绝对少不了郭子仪。

        而他运气也很不错,正好郭子仪算是大伯宁王的家臣,而且在朔方混的也不错。

        李琩的前身跟郭子仪见过几次,也见过郭子仪的四个女儿,三個已经出嫁,第四个今年只有十六岁。

        在大唐,来了月事就能出嫁,十六岁刚刚好,但是现在的李琩呢,有点不太能接受,觉得年龄太小了。

        要不是窝在十王宅快把他逼疯了,他绝对不会对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下手。

        .......

        “你什么时候中意的,我怎么都不知道?”宁王长子汝阳郡王李琎一脸诧异的瞥了一眼李琩,又挑眉看向自己的父亲:

        “你们俩到底在圣人面前干了什么?什么事不能对我说的?”

        老六陇西郡公李瑀也是一脸的不满:

        “阿清与我一起长大,胜似一母所出,你们俩背地里谋划什么,连我们都不能告知?”

        “两位兄长见谅,阿爷与我是有苦衷的,”李琩一脸无奈道:

        “实在是怕牵连你们。”

        他这两个堂哥,都是潇洒人。

        老大李琎原本是九寺五监的太仆寺卿,正bu级领导,但人家不干了,嫌累的慌,平生只有三个爱好,诗酒、狩猎与羯鼓,也是历史上的“饮中八仙”之一。

        老六李瑀也是一个妙人,唯独喜好音乐,擅横笛、羌笛与琵琶。

        听到李琩这么说,一向谨慎的李琎也不多问了,摇头苦笑道:

        “娶亲是好事,何况子仪也不是外人,既然圣人属意阿爷张罗,那么我来包办。”

        “你先别着急,”

        一直坐在主位上没有吭声的李宪睁开眼睛,道:“先等一等,我来念,你执笔,写一道奏疏送进宫里,等圣人准了,再准备不迟。”

        李琎点了了点,唤来女婢磨墨,他则卷起袖子立于书案旁,准备亲自操刀。

        他的字是非常好的,绝对的书法大家。

        李宪缓缓开口,李琎抬笔就写,但是写到一半,他懵逼了,握着的笔再也放不下去,

        “嗣隋王?阿爷,伱不要命了?”

        老六李瑀猛地起身,震惊道:

        “阿清可是圣人嫡子,你奏请他来承继六叔,夺圣人父子人伦,这.......你怎么敢啊?”

        汝阳王李琎也是一脸震惊,不过他做为长子,还是比较稳重的。

        眼神在父亲和李琩身上审视半天后,李琎基本已经猜到了真相,只看他们俩波澜不惊,可见圣人早已知晓,于是他继续落笔,在父亲的口述下,将这封奏疏一气呵成。

        “这是好事情,六郎还不明白?”

        李琎落笔之后,微笑道:“此招甚为巧妙,一可离开十王宅,二可避太子锋锐,三,可以了结杨太真之事,亏你们俩能想出这等绝妙之法。”

        他自己对权利,没有丝毫追求,所以容易代入他人,以为李琩也一样,宁要自由,也不要皇子这样的尊贵身份。

        老六李瑀就有点想不开了,他觉得给皇帝当儿子,比当一个嗣王强太多了,不就是没自由嘛,又不是一辈子都没有,总有熬出头的时候,于是他不停的抱怨李琩太着急了,凭白降了一层身份。

        嗣王,也叫嗣亲王,爵位在亲王之下,郡王之上,按照唐律,食邑与郡王相当,应为五千户,但实际上,规定是规定,现实是现实。

        按照规定,李宪还应该是一万户呢,但他只有五千五百户,却已经是有唐一代,食邑数量排名第二的大地主了,排名第一的是他的亲爹李旦,七千户,第三和第四是他的弟弟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五千户。

        李琩就更难搞了,因为隋王爵位已经不传,也就是说,压根没有食邑,而按照当下普遍水平,嗣王的食邑基本保持在一千户左右,所以李宪的奏疏里,会奏请将李琩现有的两千户寿王食邑,转为嗣隋王食邑。

        但基本不可能成为现实。

        亲王爵位取消,封地进入宗正寺,就看皇帝愿不愿意给,而李隆基明知道是李琩不想认他这个爹了,所以给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按照李瑀的话来说,这道奏疏一旦批准,李琩就是一个穷逼了。

        ........

        延寿坊,王忠嗣府邸。

        现任驾部员外郎的郭虚己来了,他的恩师萧嵩今早已经觐见圣人,推荐他辅佐王忠嗣,为朔方行军司马。

        李隆基非常痛快的就答应了。

        原因很简单,郭虚己虽然是萧嵩的门生,但他这辈子起家是太子左司御率府兵曹,官不大,但上司很牛逼,因为这个太子,指的是李隆基,也就是说,人家年轻时候就是李隆基的人。

        将这样的一个人放在王忠嗣身边,李隆基当然乐意。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4: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