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官路红人》-第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也是杨再新进村这些天所考虑到感受。

      “那好,谢谢向哥。”杨再新笑着说。

      “我们兄弟之间,说谢不是扯远了吗。”向军热情地说,“到县城我来安排。”

      “向哥,安排就没必要,回家看看,说不定都不能出门。”

      “理解理解,小别胜新婚。回家第一要事就是交公粮,这个工作非常重要,要不然,家里的一位粮食都浪费在外面了,会影响团结和谐。”向军笑呵呵地说。这也是所有驻村干部的苦处。

      一般而言,驻村干部都是四十来岁的干部,像杨再新这种二十几岁的,全县也就两三个,都是自家领导觉得非要这样惩处一番,吃足辣椒水的对象。

      搭便车回到县城,和向军等人告辞,向军再次提到有机会让他安排一次,杨再新表示了感谢。向军这样说的意思他说明白的,并不一定要吃或玩,而是表达以后杨再新在村里,有事可招呼一下,他也可在适当的时候为杨再新遮掩一二。

      李竹不在家,杨再新在家里看了看情况,家里冷兮兮的。厨房好些天都没动了,显然李竹一个人也没做饭,就在外面吃。对于做饭,李竹很生手,平时煮面条之类的还可以,烧菜不行。

      到李竹店外,见她在看手机。杨再新说,“今天是在家里吃饭,还是在外面吃。”

      李竹简是杨再新到来,也不觉惊喜,抬头看一眼,继续玩着手机。不知是在玩游戏还是在与人聊天。见李竹这个态度,杨再新说,“那还是在外面吃吧。”

      店子小,杨再新找地方坐,两人并不交流什么。等李竹放下手机,她说,“你驻村会有多久?还能不能回县里来?”

      “我不知道有多久,主要是办的工作安排。”杨再新确实不能确知驻村点时间,无法掌控。

      “我听说你是得罪了县里的主要领导,是不是?章童俊也被处分了,不能回来当县长了,是不是?”

      “章县不是被处分,是到省里学习,至于章县的工作,我哪知道会有什么变化。”杨再新也说不好,与章童俊之间就那次通电话,到村里后,信号本来不好,再者他也怕章童俊问到他的工作情况。不想让章童俊得知到双沟村驻村的事情。

      “杨再新,你也只敢在家里横。办这样欺负你,你都不敢放一个屁,有什么用啊。”李竹没好气地说,“你这样天天在村里呆着,还有什么出息?没有前途,也不可能翻身。你说,这日子怎么过?我要是你,就到县里去闹,去争,有什么好怕的,为什么不能找他们说清楚?”

      “我的事情我心里有数”杨再新确实同李竹说不清,行政口的事情,不是吵闹就能够解决。你被领导打压了,自己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在新的位置上做出成绩,自然会有人看得到。吵闹,只能让更多的人看不上你,让上位者觉得你素养不行。

      谁会看上一个因工作岗位调整而大吵大闹的手下?对这样的人,心中会存在排斥与担心,任用他之后,以后如果遇上这个人觉得不公的事情,会不会也这样大闹一番?

      “你什么都有数、有数,那你自己过得了,别来找我。”李竹顿时就火了,对杨再新推搡起来。杨再新自然不想同李竹闹,传出去可不好听。

      “你冷静点,工作的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同领导吵闹,你当是在买菜。”

      “我是不懂啊,你很懂,什么样都行。那为什么别人都不去驻村,就你要驻村。你说为什么?”李竹也不是没琢磨过这个问题。

      离开店子,同李竹说不清楚。这时候,也快到下班时间,杨再新琢磨着,还是给唐越打个电话,联系一下。

      唐越是黄子明书记的秘书,是横折县一秘,自己与唐越之间关系还行,以前也常有工作往来。

      “老弟,你还没将老哥我忘记啊,这么久都不来电话。”唐越语气还不错。t;!t;

      第22章 唐 越

      “唐秘,唐哥,我知道你忙,可不敢随意打搅。”杨再新说。唐越是横折县一秘,这个职位本身没有固有的职权,但实际上的权力却不小,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黄子明书记的存在,代言人。

      “老弟这样说不是见外来吗,怎么样,今天在县城?”

      “是的,从村里回来,下去十天了。”杨再新也明白唐越肯定知道自己的情况,也不掩饰。

      “哦,没具体的事吧。我今天恰好也有空,一起吃个饭,我做东,就我们兄弟俩聊一聊。”

      “感谢唐哥,好的,还是我来请吧。”杨再新也想与唐越见一见,从他这里了解黄子明的态度,也了解这段时间县里的变化,甚至是章童俊在省城的情况。

      杨再新赶到餐馆时,唐越已经定好包间。到包间,唐越面前摆了两杯茶,要杨再新坐下,笑着说,“不容易吧,很多人都知道你委屈,但目前却需要你先平静一下心。”

      “没什么委屈不委屈,”杨再新苦笑着说,“我也不是唱高调,在唐哥你面前说句心里话。驻村不驻村,我确实不太在意,三年前,我不就是在乡镇学校,和在村里差别并不大。只是,到双沟村这些天,一直都没找到工作的突破口,让人多少有些沮丧”

      “难得啊。”唐越说,“老板早就说过,你是一块绝好的料子,是一个大才子。我早就佩服了的,老弟,如果我遇上你这样的情况,估计会整天喝酒,麻醉自己,逃避现实的。而你,却是在为扶贫找突破口而苦恼,境界真的的不一样啊。”

      “唐哥,你才是真正大才子,我是万分敬服的。黄书也是慧眼识人,用到你这位大才子。”杨再新自然要捧一下唐越,对唐越的印象还不错,虽说他这样的位置上有很多便利,但唐越确实能够自我约束,不伸手乱要。

      说过见面的客套话,唐越说,“老弟,点什么菜?”

      “我随意。”杨再新在唐越面前自然不肯出头,表达自己对一秘的尊重,这也是应有之义。

      “酒就不多喝,一人一小瓶,时间也不拖久。我知道你十天才回来一次,家里的事情也多。”唐越说出这话,也是明白杨再新的处境,理解现状。

      “多谢唐哥。”

      “不客气。”唐越说,“你一开始到扶贫、驻村,老板是不知情的,我是第三天才得知消息,看来你那边的人也是故意瞒着。老板得知这情况后,只是感叹一声,之后说你去驻村未必完全是坏事。老板说,在行政口做事,第一线的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而你三年前是从教师行业过来的,没有一线经理,书生意气比较重,这样的心态、脾气,在行政口长了并不好,影响今后的发展。”

      “谢谢黄书的关爱,我对自己的缺点也有了解,一直都在想改变,但却很难有实质性的变化。”

      “老弟,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有天生的成分,也有长时间成长过程中积累的意思,哪可能容易改变。老板也不是说你这样的性子不好,只是说,在一定程度上的变通,有利于工作的推进,也有利于你的成长。”

      “我明白。谢谢唐哥和书记这么关心、爱护,有你们的关照,我工作更有信心了。”

      “老弟的意思我也知道,你放心。那边那些人怎么想,事实上未必就如此。”唐越说,“章县如今职位没变,也说明了问题。省里、市里对章县的一些传言,也未必是真,谣传不可信,真信了谣传的人,今后都会吃亏。”

      唐越虽没说章童俊在省里学习的具体情况,但他终于说,也表示省里的结论并没出来。结合上次与章童俊电话,杨再新也觉得章童俊学习之后,即使不能回县里继续任职,但到市里平调,到时候自己也不吃亏。

      这个话题自然不能深谈,也没办法说透。杨再新转移话题,“唐哥,我们县的扶贫工作难度太,难道就没法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吗?”

      “穷家难当。”唐越说,“从资料看,你之前比我接触这方面的资料更多。我也听老板谈过,横折县最为关键的,还是地域位置不行,加上交通不发达,又没有特产,没有优质资源。经济上要有腾飞,不是说做到就做到的。怎么,担心哪天会因为业绩被找麻烦?”

      “要说不担心,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到村里后,总要找到一些办法,这也是我们驻村应该做的事情。”

      “老弟这份心态确实了不起,县里也在想办法,双沟村的情况更特别一些。”

      “今年除了完成进村公路硬化之外,我还想了解一些村里养殖、种植方面有什么信息。跳出横折县这个圈子,从市里层面、省城的角度来发现致富路径,会不会有意外之喜?”

      “这是一条心思路,双沟村打通出村的路之后,生产和市场会有一定的结合能力。双沟村还是省里定点扶贫村,确实可将目光放在省城。”

      吃饭、继续聊,两人都没有提到县里那些人,也不谈杨再新会有多久可回县里来。这些都没多少实际意义,杨再新表示找机会向黄子明书记汇报自己的工作,唐越表示他会帮他注意机会,到时候直接对话联系。听唐越这样说,杨再新也打消了明天就求见黄子明的打算。

      一瓶小酒,喝完就不再要酒。唐越作为书记的秘书,更不能喝醉,随时都可能接到老板的电话而跑去做工作,这也是秘书职业最特别的地方,两人都深有体会。

      回到家,李竹已经在沙发上看电视,见杨再新回家,也不问,似乎当他为空气一样。这样的状态自然很不好,杨再新主动坐到李竹身边,李竹也不让开,等杨再新伸手放到她身上,李竹说,“这两天不舒服,不用想。”

      听她这样说,特别是语气又冷,都不知是真是假。原本也不是完全有那种亲密的心思,这时候也是一瓢冰水泼在头上,直接凉透心。

      手有些僵硬,不知该如何自处。将手从李竹身上移开,怕她以为自己是真心要做什么,手不收回来,李竹会不会以为自己还想死缠着?t;!t;

      第23章 向军邀请

      一夜无话,两人之间的关系比之以前,更显得疏远。杨再新感叹着,与立柱之间的关系终究是要分开。回想着两年的婚姻,其实,最初的感情确实没什么基础,之所以走到一起,不过是为了过日子。如今,彼此觉得日子不好过,那就分开吧。

      这时候,也不是立即做选择的时候,杨再新是不愿意先来提这个问题的。

      早餐之后,杨再新准备回双沟村,这次回家的目的已经达到,留在县里也没什么意思。向军却打电话来,杨再新说,“向哥好,有什么事?”

      “杨主任,不急着回村吧。上午陪我到村里走走,怎么样?”

      “行啊,我也去看看其他村的情况。”知道向军可能是带自己到其他村看扶贫工作,杨再新乐意走一走。有对比,才有动力。

      如果说横折县的扶贫工作没什么效果,那也不客观,实际上,有些村还是做了一些项目。比如说种茶,全县总面积有几万亩,产出当然远比预料的要差,但也有两三个村的情况比较好。另外,大棚养殖、大棚种植都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横折县的人虽说对技术掌握比较少,但直接引进来,也有成功的例子。

      长宜村离县城不足五公里,地势平坦,有一块土地十几亩都是比较好的耕地。之前,这块地用来种植水稻,但水流有些短缺,使得这块良田没能充分发挥效益。

      如今,从山的另一边引入溪水,抽水灌溉,成本虽说不小,但比起之前,这块地利用率则有很大变化。村里将这块地完全改装成大棚蔬菜基地,对县城蔬菜提供大量材料。

      与向军汇合,另外还有两女干部,一车人说说笑笑地去长宜村。村里早有村干在路边等,还有这个村的包村干部也到来。这是横折县最典型的扶贫脱贫点,当初县里选择长宜村也是有意要为县里选专业一个点,用作宣传语脸面。

      一个县做工作,总要有拿得出手的典型,这样,领导们到市里开会,才不至于每次都丢面子。

      对杨再新的身份,俊身边做事,虽说也经常下乡下村,但人们的注意力都在领导身上,对秘书之有一些人会留意、关注。这时候,到长宜村来,向军只是介绍他为杨主任,其他人也不多问。

      进村里,先在村部座谈,这也是一定的程序,长宜村这边早有老练的接待模式。介绍村里这些年来的工作,投入、收益,每年的净增价值,特产,取得的荣誉等等呢个,这些东西杨再新之前也得到不少材料。也到过这里,只是,这次过来虽说是陪向军的,但角度已经不同,关注的是大棚操作与营运。

      随后到大棚里看,大棚分为好几块。蔬菜这一块,就有利用土地种植的、利用营养液做无土栽植的。技术含量不一样,收益与投入也不一样。杨再新再想,如果双沟村也做大棚,有多少竞争力?

      长宜村能够做好这个大棚,除了有地块这样的先决条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离县城很近。种植的蔬菜可对菜贩子进行批发,自己配送等模式,可对双沟村而言就不可能这样操作。

      反季节的蔬菜,目前是种植热门,也是收益比较好的。这需要有较好的地块、更要便利的交通。双沟村两者优势都不存在,可村里也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水、山地、坡谷等,大量闲置,如果做养殖或种植,利用大棚的条件,真找不到一条路子?看了长宜村的大棚,杨再新也是有感觉,要给双沟村寻找一条出路,终究要找到适合双沟村优势的项目。

      在长宜村吃饭,听村里人介绍情况,杨正新说,“向哥,双沟村两条深沟水汽充裕,沿途开发茶叶种植是不是可行?”

      “这个要请专家来认证,不同品种的茶叶,对地质队要求有所不同,我也不敢断定。不过,你这说法,确实值得去推动这个事情。”向军说。

      “找人考察?”杨再新也明白,如果双沟村两条河沟岸沿的山坡适合种茶,那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开发,规模也会很大。双沟村肯定拿不下这样的项目。

      “真适合种植茶叶,只要有价值,也不愁拉不到投资。如今的资本并不少,这些资本也希望找到好的项目来做。”对向军这个说法,杨再新是理解的,之前,也听章童俊说过多次。

      “到省里找人来考察?”杨再新说,对这方面的工作,他以前虽有了解但并不像向军那样熟悉。

      “杨主任,这个事情可不容易,毕竟专家也不可能随叫随到,他们忙。要请人来实地考察,首先就要做好准备,搜集翔实的地质资料,地形地貌,土壤情况等等,有扎实的准备,做到对具体地方了解,预判,如果真的可能性大,再请专家,才是可能的事。”

      “多谢向哥,我知道该做什么了。”杨再新说,“双沟村的两条河沟,有非常优质的自然景观,同时,一些坡段又适合种植。回到村里,我们开始做准备资料,既希望与景点开发,也从种植的角度来考察。”

      “我觉得,只要适应地方,总之能够找到好的项目。”向军笑着说。

      一直以来,横折县的发展速度都不快,更多的就是缺少一些踏实做事的人。当然,行政口的根本平时的根本都很忙,应付自己的工作将时间大量挤占掉。而多数的人在工作上,也是迎合上面领导,将领导交待的工作做好,甚至是应对得好,也就完成任务。

      行政口工作的检查,方方面面太多,各种资料会让人忙于奔波,很多情况下都是用原有材料进行修改,或在往楼上【创建和谐家园】修整,交差了事。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确实不容易,大多数的人适应了应付交差,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是懒政。

      这种情况,杨再新也明白,却不是谁想整顿工作作风就能够根除的,坏风气一旦形成,便深入人的思想与习惯。t;!t;

      第24章 定 策

      从长宜村回双沟村,杨再新和龙秀国商量过,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不论双沟村两河沟的坡地适合种植什么,只要去做,总之会有一个结论,哪怕论证之后,地质没有特色,也算是做一个事实。

      张兵答应和杨再新一起利用一个月时间,将两条河沟走一遍。准备了相应的工具、水、干粮,拿了刀和绳子两人准备出发,临走之前,龙成海也加入进来。如此,三个人便是探索小队了。

      先往上河走,据说,上河沿岸是有古道的,如今,古道被林子、野草所淹没。只要寻找,就能够将这条路找出来,随后可直接到百里外的上游。

      上河属于双沟村的范围并不大,十几公里而已,再往上就是临县的地域。即使有再好的风景也不可能让给水工程。算起来,探索的工作量也不大,只是,狭沟两侧陡峭,哪怕有古道,想要攀爬到山顶、山腰去采集标本、拍摄风景,都很不容易。

      从河沟爬山而上,有很多地段根本无法爬行,太陡峭,石壁森森,几百米高耸,从河沟往上看,就像插到云霄一般。

      三个人做了准备,但同专业的人装备还是没法比。好在张兵和龙成海都是熟悉地形的人,沿河走两里,他们开始往山上爬,这处河沟恰好是一段坡地,杂草、林木非常深厚,钻进去,完全找不到人。好在坡地还算缓,大约在四十度样子,到几十米高后,坡地更缓。

      因为这样的地形,才适合开发出来作为种植之地,如果都是陡坡,那根本不能种植的。

      钻进林子,这些都是乔木,没有多少价值的。龙成海说,“杨主任,这里坡地其实才荒没多少年,因为七十年代全国学大寨时期,村里就曾经将这坡地开垦出来。”

      “是吗。那后来为什么荒废了。”

      “村里人少,劳力不够,管理不上来。再说,这里的坡地也土瘦,阳光也不足,种植的收成并不好。”这也难怪,收成不好,谁还肯费力气。

      “土质不深吗?”杨再新坐在一砌成土坎的石块上,爬几十米,浑身都湿透了。他的体质本身就不好,即使年轻,体能远远没有张兵两人强。

      “也不是,听父辈们说,当年这里种植玉米、红薯或马铃薯,也有种小米的,但开荒出来的土地没有追肥,自然瘦。那时候,村里各家都不够吃,谁还肯下力做事?”龙成海说,“后来分田到户,这些地谁家都不肯要,就作为村里集体所有,包括上下河道河沟所有坡地和山林,都没分到各家各户,属于集体所有。”

      “这样说来,如果村里要开发,要将这些地租出去,只要村里统一意见,操作起来不是容易吗?”杨再新没想到这里的土地性质是这样的。

      “确实如此。这些山地的产出、药材等,各家都可到这里来搜找,没有谁干预。林子则是集体林木,偶尔有人来砍几颗用,也没有人说。”

      村里的管理,自然松散一些,只要不过分,基本可包容。

      再往上走,能够看到一台一台的坡地,如果有水源,完全可开成梯田。坡地都砌有扎实的石坎,用来保护土不下滑。见这样的石坎砌得整齐,杨再新说,“这种石坎也是七十年代做的吗,看起来似乎不像。”

      “杨主任,这些石坎早在历史上就有了的。据说是在明朝初,全国各地都在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不仅仅是这里,整个镇各村的荒地都可找到这样的地保坎。到了清朝乾嘉时期,当时朝廷又鼓励开荒,开荒的地种植五年不用交租,对当时的富裕人家是有比较大的【创建和谐家园】,也使得各村周边凡是能够开垦的地方,都开垦出来种植。如今,我们这些后人反而懒了。”

      这些发现,对村里的人说来不稀奇,都是村里的旧事。杨再新第一次听说这事,有些新鲜,觉得之前人们能够开垦种植,如今要开垦出来肯定可行,只是,要选中适合的作物,选择有经济价值的作物。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0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