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允熥不知道,在原来的历史上,高翔为建文帝仗节死义,全族被朱棣灭掉,朱棣还让人挖了高翔的祖坟,并让所有与高翔有亲戚关系的人全部戍边。缺德的朱棣还下令,给全天下的姓高的人中比较富裕的加税,好让他们世世代代骂高翔。
允熥回过来说道:“那这样,你们先做准备,我随后去请示皇爷爷,要做到如果皇爷爷同意,马上就可以调拨,明白了吗?”
众官员应到:“是。”
允熥起身,说道:“那今天就先到这儿。”随后转身走出了sichuan司的房间。
允熥带着侍卫走出户部。他原以为今天很快的就可以把事情解决,结果引出来这么个大问题。允熥不得不改变原计划,先回皇宫找老朱拿个主意。
第31章 宝钞战争——立军令状
出了户部的门,侍卫杨峰和陈兴说悄悄话:“今天殿下是来户部商量宝钞改革的是吧?”
陈兴看了允熥一眼,说道:“是啊,怎么了?”
杨峰说道:“这盐、铁也是大家都需要的东西吧,为什么不把宝钞和盐、铁绑定在一起,盐、铁不也是大家都需要的吗?”
陈兴说道:“那我怎么知道?”
这时,走在前面的允熥听到他们在说话,回过头来问:“陈兴你们两个说什么呢?”
杨峰抢先回道:“是臣问为什么不把宝钞和盐铁绑在一起,大家对于盐铁不也是都需要吗?”
允熥说道:“盐是不行的,现在实行开中法,为了鼓励商人将粮食运到边关,所有食盐均交给运粮食到边关的商人销售,这事关边关粮食安全,陛下不会同意把宝钞与食盐绑在一起。”允熥还有话没有说出来。食盐比起粮食来说,保存容易,并且体积小,价格季节的变化不像粮食那样大,并且同样是刚需,一般市民很可能会大量用宝钞兑换,这样就达不到让市民持有宝钞的目的。
“至于,铁,也不行。”允熥关于铁,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就停住不说了。其他人虽然好奇,但是也不敢问,只能在心里存着疑惑。
不能用铁器来充当本位制基准物的原因部分与食盐一样,而最重要的是铁产量太小而宝钞发行量太多,明代平均一石铁的价格是15两白银,明初可能更低,按照一两白银兑换4贯宝钞的比例,相当于用六贯宝钞就可以兑换一石铁。而洪武后期的铁年产量大概为2万吨左右,合17万石左右,这样只需一百多万贯宝钞就可以兑换完一年的产量,而此时宝钞的存量超过三千万贯,再加上民间铁需求量很大,国家也需要大量的铁,铁的存量很小,根本不可能抑制住宝钞贬值,刚投入市场估计就没了;而如果【创建和谐家园】供应,不管是铁还是盐,则最后必然变成只有有门路的人才能兑换得到,普通老百姓或者普通商人在明知兑换不到的情况下更不会持有宝钞。相比较来说,粮食的储量还相对多些,承受冲击的能力大些。
===============================================================
老朱此时正在谨身殿批奏折。允熥走到谨身殿门口直接走进去。老朱见到允熥进来了,和蔼的问道:“允熥怎么现在就回来了?”
允熥也笑嘻嘻的回道:“这不有事情找爷爷讨个注意嘛。”然后用正经的语气说了关于粮食需求量的事情。
朱元璋听完允熥的话,脸色马上变得严肃起来。他说道:“预计十天需要一百八十万石粮食,并且之后兑换的人数会减少也是预计并不一定会出现。现在全国共发行了多少贯宝钞?”
“禀皇爷爷,据户部宝钞提举司统计,共,共至少在三千万贯以上。”
老朱说道:“我大明天下一年所收的税赋约二千四百万石,其中粮食大约一千二百万石,十天就消耗一百八十万石,若是这样也还罢了,但是宝钞的总发行量超过三千万贯,若是以后一直有人兑换,国库空了怎么办?”
允熥也感到棘手,但是他作为拥有后世记忆的人知道纸币是大势所趋,并且纸币的利润之大难以想象,所以他决不会放弃。并且,如果现在不努力恢复宝钞的信用,以后等几年以后他继位,会更难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允熥思虑片刻,对老朱说道:“只要稳定住了宝钞,那国家等于凭空获得了一笔财富。”
老朱打断他的话:“允熥,我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也明白宝钞的巨大利益,但是现在要解决的是保证国家的粮仓不会被掏空。”
允熥说道:“现在国家的存粮大约是有一千万石,秋粮马上开始收了,可得税粮约四百万石。支撑到明年夏粮收上来需要大约五百五十万石,再为了预备战争等突发事情,大约有七百万石粮食不能动。”
老朱听他的计算没有错误,点点头没有说话。
允熥继续说道:“稳定宝钞的价值,最主要的是让老百姓有信心,到不在兑出去多少粮食。可进一步缩减城市,去除济南,开封,剩余八个城市,再将预订的换粮食的口儿减到五个,这样开始十天所需要的粮食就减少到七十二万石。”
“另外,在各地做好充足准备后,一起开始兑换,在兑换粮食的地方露天堆放大量的粮食,给百姓以信心。”
“同时着锦衣卫等在百姓中散步流言,说朝廷有无数的粮食,足够兑换。还可以说朝廷以后有可能恢复宝钞的价值,现在兑换宝钞就亏了。等等流言,以迷惑百姓。”
这些办法都是后世玩烂的的东西,老百姓都明白。但是现在的老百姓虽然也不傻,但是见识太少,都不懂这些,所以还可以唬住百姓。
老朱也是古代人,也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方法。不过在造反的时候散布谣言的方法也类似,老朱思考了一下,就明白了道理,顿时对于允熥的智商有了更高的评价。但是老朱做事非常谨慎,考虑片刻,仍然否决了允熥的方法“你的方法还是风险大,不能采用。”
允熥还是不愿放弃:“皇爷爷,宋金元各朝均发行钞票,在国家稳定阶段也都保证了钞票的稳定,不会失败的。”
老朱仍摇头道:“前朝成功,不代表本朝一定合适。”
允熥只有最后一个办法了。他跪倒在地,说道:“皇爷爷,请信任我这一回。如果最终失败,我情愿从此不问政事。”这是压上了自己的前途,包括皇太孙之位。
老朱从允熥的话感受到了他的决心,但是老朱不会允许他压上这些的。即使这次允熥失败了,也不代表他就不行,老朱对于自己已经认定的人不会轻易放弃。
他说道:“那就许给你二百万石的粮食【创建和谐家园】,开始一个月后,你只要能让粮食的兑换量一座城市一天小于,小于五百石,就算你成功。一开始定的城市就不要多了,就京城,苏州,杭州即可,这几城就在附近容易联系;并且江南鱼米之乡,老百姓家中粮食充足,不会有太大的兑换需求。”
顿了顿,老朱又说道:“以后不要动不动就立这样的诺言,人生这么长,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即使你这次失败了,爷爷也不会怪你的。”
允熥听了这充满了长辈对于晚辈的关心、爱护的话,顿时倍受感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情丰富的允熥顿时就红了眼圈:“爷爷……”
老朱拍拍他的手,说道:“你是我选定的继承人,将来整个国家都是你的,这次无论成败,都是你的一次宝贵的经验,对于你以后治理国家是有好处的。”
允熥擦擦眼角,说道:“那我就下去准备了。今天是九月二十日,我争取在十月初一开始。”
老朱点点头,说道:“可以,那你下去准备吧。”
允熥行礼欲退下。在他转身出去之前,老朱叮嘱道:“作为上位者,把持大局即可,其它事情都可以交给手下人去办,你只需要负责监管最后的结果就行了,不必事必躬亲;另外,关于‘军校’的折子我已经批示回兵部,这也由你来办,你也注意一下,这件事也很重要。有什么不懂得地方,或者不会处理的地方,可以多问问尚书、侍郎等人;关于大局不清楚的可以随时来问我。”
允熥听完了嘱咐,见老朱没有其它话要说了,转身出去。
第32章 宝钞战争——户部准备
允熥从老朱所在的谨身殿出来,又带着一行人回到浩浩荡荡地回到户部。sichuan司的官员刚刚处理完了一波公务,略有一点儿空闲时间,郎中在办公桌上不知道在写些什么,高翔在制定调拨计划,员外郎和除高翔以外的另一名主事坐在一起说话。
那名员外郎说道:“你觉得陛下会同意殿下的计划吗?”
那名主事说道:“陛下不会驳了殿下的意见吧,毕竟这是殿下第一次负责这么大的一个事情。”
员外郎说道:“我觉得陛下不会同意,毕竟这个计划的投入实在太大了,宝钞发行量又这么大,很难成功啊。”
主事还要再说,刚开口,就见到允熥又带着侍卫队伍走进sichuan司的办公室的大门,忙住了嘴,与员外郎站起身来躬身行礼。允熥叫sichuan司的官员都到上午开会的地方【创建和谐家园】,又让杨峰去叫宝钞提举司的官员来。
在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到来之前,允熥对在场的sichuan司官员说道:“各位臣工,在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到来之前,我先和你们大概说一下。陛下同意以粮食为兑换物,来保证宝钞的价值了。不过为了保证一举成功,决定将一开始允许兑换的城市缩减为京城,苏州和杭州,并且预备在十月初一开始。现在京城这里在十天之内调集九万石粮食到之前准备的仓库中没有问题吧?“
郎中答道:“没有问题。”
允熥继续说道:“那就赶紧去办。高翔,你辛苦一点,去杭州视察监督,务必在十月初一之前完成九万石粮食的准备,并且随时准备调拨另外十八万石的粮食,明白了吗?”
高翔答道:“知道了。”
允熥说道:“那就赶快去办吧。”但是接下来点谁去苏州就伤脑筋了。户部除了尚书、侍郎以外他只认识高翔一个人,还是两个时辰前刚认识的,现在把高翔派到了杭州,苏州总不能派尚书、侍郎去吧!但是允熥其他人都不认识,也不知道谁干活厉害一点,只能问他们了。于是允熥问道:“这户部还有谁才干卓异,能独当一面,能当大任?”
众人面面相觑,高翔说道:“今户科给事中卓敬,才干卓绝,博学,陛下曾多次称赞,可以当大任。”
允熥一听,这人是谁?也没听说过啊!但是允熥也没时间考察了,既然有人推举他,并且允熥看其他人的脸色多半比较赞同,就吩咐侍卫去把卓敬叫来。不一会儿,卓敬过来了。站到允熥的面前行礼。
卓敬这个人和高翔一样,在建文四年为建文帝朱允炆仗节死义;并且他更悲催的是,与姚广孝有旧怨,姚广孝进了几句谗言,导致他三族被灭。但是即使是灭了他三族的朱棣也说道: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敬此时很奇怪。他正在督促秋粮赋税的收取工作,突然过来个皇宫侍卫服饰的人对他说殿下要见你,现在就随我来。卓敬只能饱含疑惑的跟过来到sichuan司办公室。
到了这里,看sichuan司的同事都在,心下更是奇怪。他当然知道允熥被派来处理宝钞事物,但是这跟他没有关系啊?难道有什么事情必须要我去办?不可能吧。正疑惑,允熥说道:“现在我需要派一个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人去苏州视察并监督当地的粮仓官员,保证在九月三十日前有九万石粮食划拨到十天以前陛下下发的让设立的那个关于宝钞的仓库里去,并保证之后能有十八万石粮食随时可以划拨进这个仓库。刚才主事高翔推荐你来处理这个事情,说你才干卓绝,博学。怎么样,可以完成吗?”
卓敬思索片刻,说道:“说臣才干卓绝、博学,愧不敢当;如果只是殿下说的那些工作,臣有信心完成;但是对于其他臣现在并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工作,臣不敢妄言。”
允熥点点头,说话很谨慎嘛,看来是一个真有才干的人。于是他说道:“具体事情,你一会儿和sichuan司的郎中沟通一下,他会告诉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的。然后你就出发去去苏州,把这事儿给督办好了,我现在也没有时间再找别人了,就你了。”卓敬只能答应。
这时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到了。允熥对他们说道:“宝钞提举司也要做好准备。十月初一开始兑换之后,预计一开始的宝钞兑换大米的量会很大,宝钞提举司要做好收回宝抄的准备,并且把收回的宝钞都暂时储存起来,不要动用。”
宝钞提举司的官员忙答应着。
允熥又说了几句话,沟通了几个问题,觉得暂时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就说道:“行了就先这样了,都去忙吧。另外,在忙的同时,各位臣工想一想如何让百姓都少用宝钞兑换大米。”
众人都领命退下。在走之前,允熥看着卓敬,突然玩心大起,心想:“高翔说卓敬这个人才干卓绝、博学,不知道他外语懂不懂。”于是突然冲着卓敬说了一句:“桥都马得。”
然后周围的人听到了允熥的话都懵逼的想:‘殿下刚才说了句啥!’
但是让允熥非常意外的是,卓敬竟然真的停了下来,并且又转身朝向他说道:“殿下是叫我停下来吗?还有什么吩咐?”
允熥用充满疑问的语气说道;“你竟然听得懂日语。博学,名不虚传。”在这个年代,除了理藩院那些专职的翻译以外,竟然有人懂日语,真的是非常稀有的人那。
卓敬说到:“殿下谬赞了。臣曾经被陛下指派到理藩院,帮忙接待过rb来的贡使,与他们接触多了,就记住了几句日语怎么说而已。不当殿下的夸赞。殿下叫我停下来,是还有什么事儿要嘱咐我吗?”
允熥尴尬的说道:“不,我没有什么事情吩咐你了,你下去吧。”
卓敬躬身退下找郎中沟通去了。
允熥今天装逼不成反被草,十分尴尬,赶忙从户部离开了。
第33章 宝钞战争——应天府衙
允熥出了户部,想了想,朝应天府衙而去。应天府离着皇城比较远,所以叫了一辆车坐车去;侍卫们骑马跟随。
这次开展粮食兑换,京城是第一重点。苏州、杭州在元末都经历了大规模战乱,大明与张士诚在这一代反复交战十几年,百姓死伤十之【创建和谐家园】;再加上朱元璋严厉的禁海令,沿海地区没有生意可做,商人也不来,苏、杭一代又不像京城这里有朱元璋迁移安置过来的人口,所以一直到现在洪武末年,苏、杭一带人口也不多,又是鱼米之乡,所以粮食的总需求兑换量会比京城少得多;而人多意味着出乱子的可能性大,所以需要应天府派人维持秩序。
现任京城的应天府尹是王兴福,曾担任吏部尚书,因受到别人牵连贬为西安知府,后来又因功升为正三品的应天府尹。
这时王兴福也正在督办秋赋征收工作。对于明代这么一个农业税占到总税收的百分之八十的国家,一年两次的粮食赋税的征收是非常重要的,上至中央,下至各县,都不敢不重视。应天府领县八个,上元、江宁二县是府县同郭县,没有多少农村,更没有多少耕地,倒不需要多注意;但是其他六个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等县与别的州府的县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以农村为主,农税为主,也在这个季节很忙。
王兴福正在与正六品的溧阳知县说话。王兴福说道:“今年的秋赋你一定要注意,上一任的溧阳知县就是在今年春赋征收的时候差事办的不利索,被撤职查办了。你可千万不能再犯他的错误了。”知县答应着。
正说着,跑进来一个脸上混杂着惊讶、害怕和兴奋的衙役,没等王兴福呵斥,就行四拜礼,下跪说道:“府尹大人,外面,外面来了一伙人,说、说、说是三殿下来了。门口的看门人不敢拦,已经进来了。”
王兴福面露疑惑之色:不是宣布三殿下负责宝钞的事情吗?应该扎在户部啊,来我应天府衙干什么?但现在也没时间疑惑了,先让衙役起来,然后与溧阳知县说道:“待会儿我再跟你接着说,你先在这里稍待一会儿。”溧阳知县也知道轻重,行两拜礼,王兴福回礼,知县退下。
王兴福赶忙出去迎接。不过这时允熥已经走进府衙大门了。王兴福没走几步路就在院子里迎上了允熥,忙行四拜礼,说道:“见过三殿下。殿下今日前来,是有何事用得着应天府吗?”
允熥回礼,说道:“关于宝钞,我有一个处理方法,需要应天府的协助,还望府尹大人不要推辞。”
院子里不是说话的地方,王兴福把允熥往待客厅引去,同时心中不解:‘这钞法变革怎么和我应天府有了关系了?’
到了客厅,允熥坐在正北,王兴福坐在正南,杨峰和陈兴两位侍卫侍立在一旁,其他的侍卫在屋外守着。允熥说道:“是这样的,我提出了用允许宝钞换兑粮食的方法来维持宝钞的价值,…………,所以需要应天府的协助。”
王兴福一开始听到允熥介绍的方法时,是在心中喝了一声彩的,因为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但是随着允熥的介绍逐渐明白,因为宝钞发行量太大,所以也存在风险。不过这个风险和应天府没多大关系。王兴福虽然是一个心怀‘济世救民’伟大理想的读书人,但是在经历了几年以前的贬镝经历以后明白了,还是需要先把眼前的工作干好,等到了最高层再考虑‘济世救民’的事情吧。
他说道:“殿下的意思是,差不多整个十月份都需要应天府派出衙役到兑换粮食的地方维持次序,防民生乱?”
允熥说道:“大概就是这样的。从下月初一开始。为了不至于乱成一片,还望府尹大人多多派上几个衙役。”
王兴福对于允熥的话受宠若惊啊。允熥说话太客气了;王兴福也是和懿文太子交谈过得,懿文太子虽然为人很谦和,但是说话仍然带有皇家的口吻,居高临下;而允熥则非常接近普通人的说话方式,让人毫不感觉有任何倨傲的口吻。
但是,他还是说道:“现今正值秋赋征收时节,衙役大多派下去帮着税吏收秋赋去了,想找几十个衙役去维持次序恐不容易。”
允熥道:“江宁、上元二县俱是同郭县,能有几个田税可收?既然府衙的衙役不够,就叫江宁、上元两县的衙役来。”
王兴福还要再说,允熥又道:“现在京城里,除了你们府县的衙役,能派出来的只有京城四十八卫的兵丁了。这维持京城的治安,本身就是你们应天府县的差事,若是你们应天府派不出人来,我和皇爷爷说调派金吾左右卫的兵丁,你们应天府的脸上也不好看吧。”允熥这话其实是有点威胁的意思了。
但是威胁还是有用啊。刚才想说话的王兴福马上把刚才要说的话咽了回去,尴尬的沉默一会儿之后,回道:“殿下放心,十月初一,应天府必会派出足够的衙役去维持次序。”
允熥满意的点点头,说道:“既然府尹大人已经答应了,贵府事物繁忙,那我就不多打扰了。”
王兴福不管心里怎么委屈,也赶紧起身行礼送允熥出门。出了府衙后院的门后,允熥说道:“应天府事务繁多,府尹大人就不必送我出府了,到这里为止吧。”
王兴福也确实还有好多事情,推让一番,也就在这里与允熥拜别。然后王兴福回到后院,溧阳知县还在那里等着呢!王兴福强打精神,与溧阳知县又说了几句,就把溧阳知县打发走了。他也没心情处理别的事情,就坐在座位上盘算怎么在十月份腾出几十个人来。
而允熥此时又往皇宫行进。允熥是想到,要散播流言,增加老百姓对于宝钞的信心,最合适的衙门非锦衣卫莫属了。但是现在锦衣卫虽然被剥夺了抓捕、审问、关押犯人的权利,但仍然是老朱手里的情报机构。作为皇位继承人,贸然接触情报机构的人可不是什么好主意,所以允熥还是决定要先回皇宫和老朱汇报一下再说。
朝皇城行进的路上,陈兴和杨峰跟随允熥久了还不觉得,其它的侍卫都在心里暗暗思考着。户部的对话他们在外头等着没听到,但是刚才允熥同应天府尹王兴福的对话他们都听到了,都觉得允熥说话太客气了。作为皇孙,即使不是太孙,跟大臣说话一般直呼名字即可,就算表示尊敬,称呼他为王府尹也就罢了;允熥竟然称呼他为府尹大人,这真的是不符合此时的礼节。但是允熥自己现在还没有意识到。
第34章 宝钞战争——间隙
允熥坐着车向皇城赶去。等允熥到了皇城外,就把车放在承天门外,带着侍卫们走到了谨身殿,此时已经是中午了。谨身殿的管事太监马上满脸笑容的走上来行礼拜见。允熥看了看殿门口的人员数量,觉得不像是老朱在的样子,但他还是问道:“皇爷爷现在在殿内吗?”
谨身殿的掌事太监腰弯的更低了,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回禀殿下,陛下在一炷香之前离开了谨身殿,回乾清宫去了。”
允熥随即向乾清宫走去。没几步就走到了皇城和宫城之间的乾清门。过了乾清门就到了宫城范围,就是俗话说的后宫。后宫当然是侍卫不能随便进去的地方,所以允熥在谨身殿的时候就叫了个小太监去文华殿。允熥在乾清门等了没一会儿,王喜和王恭就一路小跑着过来了。允熥把侍卫们放在乾清门外,带着王喜和王恭和另外现点的几个小太监往乾清宫走去,王进按照惯例在东暖阁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