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宗明天下》-第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允熥其实对于包括宝钞在内的金融是很感兴趣的,在他看来明代的金融政策就是一坨黄色的不可描述物。他心中有一套模模糊糊的改革方案,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没有一条一条的列出来,不过就关于货币问题他是有明确的想法的。但是,允熥环顾四周,现在好像不是合适的时机啊,说出来等于是直接打脸了,要和谐。允熥纠结着。

      但是,怕什么来什么。老朱听了允炆的话,正不知道如何回答,总不能告诉允炆,你爷爷就是要剥削老百姓吧。这种上辈人干坏事虽然从来心狠手辣,但是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不好的一面。现在老朱就是这种情况。并且允炆还是个老实孩子,万一跟他说了,他出去跟黄子澄说怎么办,那自己的名声可就坏了。朱元璋正在纠结,抬头看见了允熥那同样纠结的神色,下意识就让允熥来给他解围,说道:“允熥,你起来说说你觉得允炆的说法怎么样?”

      允熥心说关我屁事,怎么就糊里糊涂地点到我了,但是还是站起来,说道:“回皇爷爷的话,孙儿以为,嗯,二哥的话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嗯,嗯,噢,但是皇爷爷发行宝钞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的劳动人民不用带着沉重的银钱往来奔波,但是现在广大的劳动人民不理解国家的苦心,如果他们把宝钞都用来交税或者兑换成银钱,不就不能实现皇爷爷的良好初衷了嘛,所以二哥的办法还是不实行为好。”

      老朱也不管允熥说的通不通了,就说道:“嗯,就这样吧。”就匆忙终结了这个话题,又问起孩子的功课来。其他人年纪大一点的都看出老朱不愿回答,于是也纷纷恢复扯淡状态。

      允炆还没反应过来呢!等他刚琢麽出允熥好像说得逻辑不通啊,就发现这个话题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再加上他也看出这个事情好像是别有内情,朱元璋不愿意回答,就放下了。

      然后等气氛恢复点儿了,老朱想看看文采,就让大家作诗词,以重阳为主题。这要是不限题目,允熥马上可以做出十首以上诗词,首首都是可以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但是限制题目为重阳,允熥知道的还没有被写出来的以重阳为题的诗词只有一首,就是毛爷爷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这首采桑子,但是也不合适啊,所以轮到允熥的时候,允熥非常光棍的说:“禀皇爷爷,孙儿做不出来。”老朱笑骂道:“前几天不是还作了一首诗悼念英儿,怎么今天就做不出了?一看就是惫懒。”

      允熥回道:“禀皇爷爷,这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那天是上天借我之口宣读那诗悼念沐大伯。今天老天爷也在家过重阳,自然没有办法借我之口成诗了。”

      老朱又笑骂允熥一句,也就过去了。

      其实其他人的诗词水准也都不怎么样,这样的节日要是提前作弊当然可以,但是老朱又不傻,如果不能保证以后次次可以作弊,那这次作弊也没啥意义。不过那些外地的世子见老朱的时候少,即使见面也不可能总考诗词吧,稍微找个人做一首比自己实际水平高一点的诗的人也有。

      不过话说回来,老朱的儿子里面以文采出名的还是有的,蜀秀才朱椿嘛,只不过他不在。唯一诗做的好的还不在,弄得老朱自己也郁闷,觉得一开始就不应该让作诗。

      然后到了中午,大家吃过中午饭就散了。下午又是大家的自由活动了,朱氏大军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各自散去。老朱一大堆的奏折还没看呢,为了不看折子看到明天,老朱也得快点儿处理。

      第19章 重阳节——一逛京城

      允熥回宫换了身衣服,就又溜出了文华殿,溜到了东华门。他带着王喜,留王进在宫里看家,在东华门和每天专门保护他的侍卫汇合后就出了宫。

      可能有人觉得允熥要去兵部上班了。那你可就猜错了。允熥今天出来就是来逛逛京城的。

      允熥早就想知道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大街上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和后世的电视剧一样。但是以前的允熥都没有机会出皇宫;近些天可以出宫了但工作又太忙,实在是没有时间。今天老朱给帮忙请了天假,终于有时间出来逛街啦!

      为了防止被人们躲着走,允熥除了王喜以外,只带了两名侍卫,大家也都换成了便衣,这样就和京城多如狗的普通世袭武官家的公子差不多了。

      其实重阳节登高是传统习俗,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爬山。但是今天一是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即使去登高爬山也不尽兴;二则今天登高的人也多,指不定就碰到哪个认识的人。允熥怕麻烦,所以就只是逛京城。

      一行人从长安街走到石成门。明代京城有明确的布局,虽然不像唐代的长安城那样里坊分明,但也有明确的分布规则,西北边儿和北边是军事区,驻扎着京城附近的48卫,各种与军事相关的仓库啊之类的地方,普通武官也大多住在北城;中部和西南部是商业区,城中间儿的成贤街、北门桥和城西南的秦淮河,都是著名的商业街区;城南则是商业和手工业混合的地区,既有国家从全国各地召集来的各种工匠所形成的区坊,也有像大中桥、镇淮桥、聚宝门、石城们这样的商业区;城的东北面儿当然就是皇城和宫城,是允熥日常居住的地方,还有政府主要部门儿办公的地方;皇城以南就是长安街和洪武街,如各位王爷和公侯伯等达官显贵多住在这两条街上;城东南是普通文官儿的住址。之前允熥都是出宫城的东华门去午门东侧的兵部,或者去西北神策门外的军队校场,还从没有来过这繁华的大街小巷。允熥一边走着,有没见过的就问,旁边的侍卫就一一告诉。

      两边的房屋与古装剧里面的样式差不多,大多数为砖石修成,侍卫说这是在城里,乡下多是用木头做房子。两边卖东西的小商贩不少,富丽堂皇的店铺也多,街道上的行人摩肩接踵,只不过没有电视剧里常见的仗势欺人的情况。一些官家子弟虽然面对小商贩态度轻视,但也都按价给钱,让有‘千古文人侠客梦’,想行侠仗义的允熥暗暗失望。

      另一个意料之中又失望至极的情况是大街上基本没有年轻女子,即使有少数,也是头戴面纱,与父亲、兄弟或丈夫在一起行走,所有没带面纱的女人,基本都是四十以上看起来和现在五十多差不多的老年人。

      四人走了半日,从聚宝们走到三山门,又走到成贤街的最西边儿,到了一家面馆前,一直护卫着他的一名侍卫,叫做陈兴的说道:“殿下走了半天也累了吧,不如在这里歇歇脚。臣父亲是sd人,随大军辗转落在了京城,但家里吃面为主。这家店主人从北方过来,自称祖上给元丞相脱脱做过面的,也不知真假,不过他家的面确实好吃,殿下尝尝?”

      允熥上辈子可是北方人,每天早晚吃面食,怎么会吃不惯。本来不累的,但是听陈兴这么一说就想尝尝面,抬头看了看店铺的招牌:sd面馆,也就走进店里。

      四人坐下,王喜眼尖,指着从后厨到前台进进出出的人说:“那不是有一个没带面纱的年轻女人?”王喜家穷,五岁就进宫了,所以对于外面的事也不了解。

      另一名侍卫林峰笑到:“那是这家店的女主人;并且这店铺就和大街上不一样了,不论是后厨还是前台,戴着面纱都不方便,并且女主人招揽客人总比男主人容易,京城天子脚下,也没有人有胆子在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良家妇女。”

      这家的男主人看他们落座了,迎上来,冲着允熥说道:“这位公子,是吃面还是喝粥?要什么菜?”又冲陈兴说道:“陈公子有日子没来小店吃饭了,今天怎么有空带朋友来?”这人到也眼尖,一下子看出允熥在这里面地位最高,先给允熥说话,再和陈兴打招呼。

      陈兴笑道:”这些日子工作忙,不得空,今天重阳节,才有闲工夫。”又对允熥,“允公子,他们这儿的sd打卤面是招牌面式,来一碗?”见允熥点头,又转过头说“王,嗯,王兄弟和杨兄弟要什么?”王喜说道:“也来一碗sd打卤面。”杨峰也要了一碗。陈兴对店老板说道:“那就四碗sd打卤面,再加四碟小菜,一份猪头肉,务必要好好做,拿出最好的手艺来。对你有好处。”允熥出来前约定称呼他为允公子,所以陈兴这样称呼他。

      老板说:“既然陈公子这样说了,我亲自下厨,务必做到最好。”又面向允熥“公子这姓可是少有。”允熥点点头,没有说话。老板下去做面去了。

      接下来等面的时间,允熥听他俩讲一讲各地的趣事。陈兴和杨峰都是上十二卫金吾前卫的人,金吾前卫几年以前参加了征纳哈出的战争,二人都二十多岁,正好参加过那次战争,讲解征战中的事情,让王喜听得大呼过瘾,允熥也感觉涨了很多见识。

      杨峰正说着“纳哈出投降那天,我们金吾前卫就在大账外头守卫,忽然帐内传来喧哗声,我们都很紧张,赶紧拿起……”正说到这,陈兴拿手碰了碰杨峰的胳膊,杨峰不解,陈兴偷偷指向允熥,杨峰还是不解,不过陈兴肯定是有道理的,于是停下不说。又琢磨一下才想过来:弄得帐内喧哗,与纳哈出发生争执的是蓝玉,允熥的舅姥爷;拿刀要砍纳哈出的是常茂,允熥的舅舅,这怎么好在允熥面前说。

      允熥一开始也没反应过来,见杨峰停了,想了一下,才想到,但不由心里失笑道:他怎么会拿这个怪罪别人,不过这话也没法说。

      但是王喜正听得高兴,见杨峰突然停了,追问:“怎么不说了?”一时场面上陷入了难堪的沉默。正尴尬时,老板端着面上来说道:“几位爷,面好了。”杨峰庆幸面这时好了,忙说:“先吃面,凉了就不好吃了。”陈兴也说:“这面趁热吃好,允公子尝尝。”就把刚才王喜的问话忽略过去了。

      允熥夹起面条吃了一口,嗯,是不错,不比宫里偶尔做的面条差,说道:“是不错,比家里的还好。”王喜也称是。陈兴松了一口气,说道:“那允公子可抬举他们了,外头的小店那能和公子家里的相提并论。”四人气氛又活跃起来,说说笑笑。

      柜台那里,店老板也在琢磨这‘允公子’到底是什么身份。陈兴家里可是世袭的千户,虽然父亲尚在未袭职,目前只在金吾左卫当个小兵,但是因为长相俊美,身体高大,武艺又好得以入直大内,寻常的指挥佥事都不放在眼里,上次陪一个已经袭职的指挥使来吃饭都没这么恭敬,但今天已经不是恭敬了,那允公子吃面前,他注意到陈兴的手指分明在微微颤抖,这允公子是哪家的公、侯?但大明的公侯有姓允的吗?

      正思索着,陈兴招呼他“唐老板,结账。”唐老板忙上前,说道:“承蒙惠顾,一共一百八十八文,陈公子是熟客了,给一百八十文即可。”

      陈兴正在掏钱,允熥突然问道:“老板,你这店里收不收宝钞的?”

      唐老板说道:“客人要给,自然是不敢不收的,但是不愿意收,所以像陈公子这样的熟客都不给小店宝钞。”

      允熥又问:“为什么不愿收宝钞?”

      “不瞒您说,因为宝钞贬值太快了,您这样的贵公子自然不知道这小店的难处,宝钞好收不好花。我们店里的材料都是在城外的农民那里收购,那些农民都不要宝钞,都说大明开国时一贯钞还相当于一贯钱,还才二十年,现在就只值二百五十文,又不让用宝钞交税,怎么敢要。起了争执,我们是商,他们是农,士农工商,官府都偏向他们。”

      允熥点点头,陈兴付完了钱,说道:“做你的生意吧,说这些没用的干什么。”老板遂停住不说。

      允熥等人起身要走,允熥叫住老板:“店老板,不知尊姓大名?”

      老板回道:“回公子的话,小人叫做唐伯鹤。”

      允熥一怔,笑道:“那你可有一个叫做唐伯虎的兄弟。”

      老板一脸茫然“小人一根独苗,三代单传,并无兄弟。”

      允熥大笑起来,转身出门。其他人也不知道允熥在笑什么,同样一脸茫然的跟了出去。

      第20章 重阳节——续逛京城

      出门了,允熥还在笑个不停,弄得陈兴和杨峰很郁闷,偷偷问王喜这‘唐伯虎’是何人。

      王喜也不知道啊,他还想找个人问问呢。啥也没说。

      笑了一会儿允熥才止住,继续看街边的人生百态。陈兴和杨峰看他不犯病了,又开始介绍。这时他们走在城北,允熥发现即使是城内,也有很多空闲的地方,忙问陈兴,陈兴也赶忙回答。

      原来明代的南京城和后来的bj城不一样。朱元璋建造南京城的时候,考虑到军事因素,把周围的山头全部扩展成为了城墙的一部分并修筑军事设施,使得南京城非常大,即使是现在常驻近百万人口,有些地方也显得空旷;而后来朱棣修建bj城,主要是修整皇宫,没有对整个城池进行扩张;等到后来人口膨胀,想扩张城池的时候,国家财政已经不能支持重修一整圈城墙及设施,所以就留下了南城。

      但是很快他就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了。刚才允熥问唐老板收不收宝钞,是想知道现在宝钞的流通情况如何。没想到在天子脚下,堂堂京城,宝钞已经不受欢迎了,可见宝钞已经在民间不受欢迎到什么程度了。他也是想发行纸币的,就算不叫宝钞,要是宝钞倒了,想发行新纸币的难度就会非常之大。必须现在就开始想办法挽救宝钞。允熥想着。

      接下来又逛了一会儿,允熥在想事情心不在焉,被王喜等三人很快发现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王喜还是低声说道:“殿下,天色也不早了,要不回去吧。”

      允熥抬头看天,大概应该是5点左右,离天黑还早,明白是自己心不在焉被看出来了,于是也答应回去。一行人于是向东华门走去。

      快走到洪武街的时候,看到一辆低调奢华有内涵的马车从前边的路口经过。允熥很奇怪,因为这辆马车外表虽不华丽,但他一眼就看出一定是上用的马车,但车身上没有任何等级的皇室的标识,也没有任何公侯伯或者表示官位高低的标识,很奇怪啊!

      于是他问陈兴和杨峰:“前面那辆马车很奇怪,你们知道是谁的吗?”

      陈兴和杨峰当然也看到那辆马车了,陈兴听允熥问话,马上回道:“那应该是刘莫邪的马车,应该是大长公主殿下赐予她的马车。”

      允熥一听,刘莫邪?这是什么人?又问:“这刘莫邪是什么人?”

      杨峰回答:“禀殿下,这刘莫邪是京城人,生于前元至正年间,据说从小就有才名,本朝甫立,愈发有才名,与大长公主等夫人交好。并且好像颇有身家,但无人知晓她身家从何而来,有人说是乱世是嫁了富商所以有钱,也不知真假;并且,据说,据说……”

      允熥看他吞吞吐吐地,说道:“有什么可以直说,必不怪罪。”

      杨峰才说到:“据说她曾蒙陛下召见,看她文采好,赐予女秀才之称。”

      允熥一听,就知道这肯定是谣言,吧。其实他也不能确定老朱是不是能干出这样的事情来。毕竟,老朱也是时有不同寻常之举的人。允熥没有在说什么,不过把刘莫邪这个人记住了。

      再往前走,就有大批的马车和骑马的人从北向南行进,原来此时今天早上去北边的山上登高的人已经回来了。允熥同样是出于怕麻烦,找了路边一家茶铺待会儿,打算等大队人马过去了再继续走。

      刚坐下,允熥就发现陈兴和杨峰看着一个方向嘀嘀咕咕的。允熥也看向那边,就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性在喝茶啊,没什么特别的,难道这人有什么特别之处?于是问陈兴:“从进来起,你们二人就冲着那个人嘀嘀咕咕,那人是谁?值得你们这样注意?”

      陈兴回道:“殿下不认识铁大人?这些日子殿下也多次去城北的校场,没见过铁大人?”

      允熥迷糊:“什么铁大人?我为什么要认识他?”

      陈兴见状,意识到允熥真的不认识那个人,忙说道:“那人是铁铉铁大人,现任礼科给事中,陛下命其在都督府断事,掌刑名,也常去城北,我以为允公子认识他呢?因为铁大人掌刑名颇有威望,我们有些怕他。”

      原来他就是铁铉!允熥望着那并不特殊的侧影,感慨着,铁铉可是朱棣靖难成功后,除黄子澄等三人外,死的最惨的。也是一个大大的忠良啊!我一定会改变你的结局的。允熥想着。

      允熥想上去搭话认识认识,但又没有合适的理由怕出反效果,毕竟,像铁铉这样有原则的人,可不好接触。这时登高回来的大队人马已过去,允熥考虑了一下,还是放弃了接触,走了。

      继续走,到东华门外的的大街上,允熥低头想事,王喜轻轻碰了碰允熥,说道:“殿下,前面是兵部的齐泰齐大人。”王喜曾跟去兵部,所以认识齐泰。

      允熥忙回过神来,齐泰也已经看到了允熥,上前行礼,并有些惴惴不安。允熥回礼,说道:“齐大人因何如此啊?”允熥的本意是问他为何不安,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要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可以开口嘛!

      不料齐泰马上面色通红,说道:“臣今日因父亲和弟弟来京看臣,又逢重阳,才此时下班,并且已经与尚书大人告假,并非是私自早退回家。”

      允熥这才明白他不安的原因,不由得啼笑皆非,笑道:“齐大人不必如此,今日连皇爷爷都休假半日,齐大人既已请假,有什么不安的理由呢。”又拿出在街上买的糕点给齐泰一包。

      齐泰正尴尬,不自主地接过了糕点,允熥看他这样,也不好再与他说话,转身走了。

      齐泰回过神来的时候,允熥已经走远了。望着手里的点心,他就是再纯朴,也知道现在追上去把东西还回去就彻底得罪了允熥,也就只能拿着东西回家了。

      到了东华门口,允熥换了衣服,与陈兴和杨峰告别,进到宫内。

      第21章 重阳节——宝钞之二

      刚走没几步,一个小太监,允熥在老朱身边见过的,窜过来对允熥行礼并说道:“三殿下,陛下要殿下去春和殿。”允熥不解,这个时间老朱找自己干什么?并且今天已经见过了。但是允熥相信皇宫里不可能有人敢假传圣旨,更没有人敢这样干掉自己,于是带着王喜,拎着点心,跟着小太监去了。

      老朱今天在重阳聚会散场的时候没有多想,但回去批奏折的时候总不时回想起当时允熥的表情。那是一种纠结的神情,感觉像是允熥有很正经的话想说但不知道该不该说。于是下令传允熥。回报说允熥今天出门了,老朱决定一定要在今天解决这个问题,让小太监们在东华门等允熥可能走的门分别等着,一定要等到允熥。

      允熥来到春和殿的时候,已经是伴晚时分,老朱已经得到了通知,他也没有心思继续判奏折了,索性【创建和谐家园】一旁,闭目养神。所以允熥进来后看到的是正在闭目【创建和谐家园】的老朱。

      允熥意外啊,历史上有名的工作狂朱元璋不工作了在一旁闭目养神,这画风不对啊!但也侍立在一旁。老朱应该是听到了他进来的声音,睁开眼睛,站起身来,用一种关心后辈的口吻说道:“今天下午干什么去了?”

      听到老朱的口气,允熥也就顺势卖了个萌,说道:“回皇爷爷话,今天下午去了大街上转转,看看老百姓都是怎么样的。还吃了碗面,买了些糕点回来,我尝了一些,挺好吃的,皇爷爷也尝尝吧。”同时把几包糕点要递给老朱的样子。

      老朱接过来,说“爷爷现在不饿,待会吃。”随既把东西放到了桌子上。

      又闲聊了几句,老朱问道:“允熥,今天你上午在允炆说完关于宝钞的事时,似乎有话要说?”老朱可能自己都没注意到,他的语气已经变了。

      不过允熥注意到了,心想这是老朱由爷爷的角色过渡成了皇帝的角色了,不能卖萌了,得认真起来了。于是也正色说道:“回皇爷爷的话,孙儿是有话要说。孙儿以为,不能让宝钞这么贬值下去了,得采取措施,但是二哥的措施不对;如果按照他的办法,那国库里的银钱估计会被兑光,所以不能那样做。”

      “那你认为该怎么做?”

      允炆的方法不能使用的原因是现在宝钞发行量太大了,据史料记载,老朱曾一次赏赐给朱棣五十万的宝钞,而当时全国一年总税收不超过四百万贯,其中还有大量的粮食等物资,根本没有足够的银钱来兑换宝钞。连西方金本位时代的百分之三十的储备都不够。

      “不知皇爷爷认为,宝钞主要的使用者都是谁?”

      老朱一怔,说道:“这有什么关系吗?宝钞应该天下人都使用。”

      允熥见没法这么说,不配合啊!就直接说道:“皇爷爷,在孙儿看来,这宝钞相对于银钱的优点就在于重量轻,易携带,所以使用宝钞的人主要是商人和官员,以及部分市民,农民和乡下地主是不会使用的,因为宝钞再坚挺,也比不上金银铜钱。”

      老朱细想,也确实是这么回事。

      “所以要增强百姓对宝钞的信任,必须从商人和官员的需求角度入手。”

      ”孙儿认为,有以下三点可以做:第一,允许商人用宝钞在所有钞关交税;第二,暂缓宝钞的发行;第三,允许宝钞兑换一种非常不宜携带,保存还占地方,久存还容易坏,但大家都用的到的东西。孙儿觉得,全国唯一符合这一标准的就是粮食。可以在全国所有的布政使司所在地开设专门的店铺,即使是一开始也要在京城,武汉,成都,西安,北平,苏州等重要城市开设店铺,允许以一贯钞的价格购买一石米,稳定住币值。”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对于商人来说,宝钞可以交税,至少可以缴纳一半的税时,他们就不会认为宝钞无用,转而乐于携带宝钞;其次,暂时减少宝钞的发行量,可以让人们认为朝廷是真心要恢复宝钞的信用的;其三,粮食谁都有用,宝钞可以兑换粮食,商人们乐意用宝钞交易,返乡的官员也愿意带着宝钞回家,反正粮食总是用得到的,还可以在家乡兑换。”

      “对了,为防止有人恶意兑换宝钞,可以以防止粮商囤积居奇为由,宣布每个人一天只能兑换一石米,同时限制兑换量,让每天都有人兑换到米,而不至于米都被兑换走。”

      “等到大家都恢复了对宝钞的信任,再恢复发行量,慢慢提高币值,就可以继续对百姓收取铸币税了。”

      他这是剽窃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为了保证发行的纸币币值稳定实行的物资本位制。当时特别是sd根据地,保证有足够兑换所有其发行的‘北海币’的百分之六十的棉花,和百分之四十的粮食,使得所有时候,只要有人拿着‘北海币’买粮食或棉花,就可以马上买到,所以‘北海币’也是所有根据地货币最坚挺的,拿着‘北海币’的华野士兵都不愿意用‘北海币’换‘边区票’等其他根据地的纸币。

      扯远了,老朱听了允熥的话,怎么说呢,这是老朱被允熥惊住的第四次了,这次虽然他没听过铸币税这个词,但是仍然明白了意思,明白这是个好办法。虽然老朱的理智告诉他不可能,但老朱真的感觉允熥好像是无所不知的,一个多月以来,四次论政,每一次允熥就能提出一个别人想不到,但又有道理,有可行性的方案或者解决办法。这四次的问题还几乎完全不搭界。所以一时老朱怔怔地看着允熥,不说话。

      允熥说完,等了半天不见老朱说话,抬起头来就见到老朱这副模样,有点儿害怕,轻声说道:“皇爷爷?”

      老朱回过神来,又上下仔细打量着允熥,那目光是如此的不同寻常,让允熥感觉心里发毛。

      过了一会儿,老朱才收回了目光,说道:“朕马上下令减少宝钞的发行量,并允许京城,武汉,成都,西安,北平,苏州,杭州和广州的钞关收取宝钞为一半的税额,至于粮食换宝钞的策略再考虑一下再实行。”

      然后老朱仿佛突然疲惫不堪一样用很虚弱的声音说道:“允熥你回去吧。”允熥非常不解的走了。老朱又让所有的太监出去,一个人呆在屋内。

      允熥回去文华殿,在文华门遇到了允炆。现在这种情况,俩人也没什么话说,点个头就过去了。不过允熥马上就猜到允炆一定是去见他的好基友黄子澄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1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