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宗明天下》-第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大理寺卿李士鲁道:“高丽国王虽犯我大明天威,但毕竟为高丽国主,彼时高丽未臣服我大明,当可恕其罪。李成桂作为臣下,以下犯上,甚为罪无可恕,当驳其奏请,并发大军剿之。”

      朱元璋脸色马上就黑了。他都已经说了高丽国王犯我大明天威,自认为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能当上大官的都是聪明人,能领会自己的意图。不料竟然让榆木脑袋的李士鲁先说话了,还没能领会自己的意图,真是就像吞了只苍蝇一样难受。并且竟然还建议还发大军征剿,你知道大军一动是多少钱粮的消耗,这笔钱你出啊!

      大家看到了吧,这就是不能领会领导意图的情况,要不是老朱需要几个敢于直言的人来表现自己有容人之量,要不然估计李士鲁就要去昌平挖沙子了。各位客官不论男女,找对象一定要避免这样情商低的人哦!

      在老朱脸色黑到底之前,贯会察言观色的礼部尚书任亨泰赶紧出来救场。他说道:“这李成桂虽冒犯了其国主,当定其罪,但情有可原;是其国主冒犯我大明在先,成桂此举,乃是舍小义就大义也,我大明当宽恕之,并许其称王,并赐予国名。”任亨泰的意思就是李成桂干翻了他的国王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他这个行动是基于高丽国王先冒犯我大明,所以他的举动是忠于我大明的,是犯小错误成就大义,所以是对的。

      老朱的脸色马上又恢复正常了,所以大殿上的群臣马上群起响应任亨泰的建议,各种“任大人说的对啊!”、“任大人真是神机妙算”、“任大人建议神妙”之类的话穿插其中,层出不穷。李士鲁面色变幻,甚为尴尬,呆立了片刻,退了下来。

      吏部尚书詹微咳嗽一声,大家忙回过神来,重新眼观鼻,鼻观心的侍立起来。老朱说道:“那就依礼部任尚书之话,允其王位。他还请赐国名,各位爱卿有何好建议?”

      这种问题,一般是大儒的回答时间了。刘三吾站出来,说道:“高丽其地,古有三韩之称,不如赐其名为韩国。”老朱觉得可以接受,但还不太好。

      鲍恂说道:“高丽国之前为新罗国,新罗国是大唐属国,不如复其名为新罗。”老朱想要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还没有说话。

      ÓÖ½³Á˵µÀ£º¡°¸ßÀöÈË׿ÉÏÊÇÉÌÍõºóÒáݽ×Ó£¬Ý½×ÓÓÐͬ×ÚÐÖµÜΪÖÜ´úËιú¾ýÖ÷£¬¿É´ÍÆäÃûΪËιú¡£¡±

      然后又有其他人根据不同的理由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名字,朱元璋都不满意,并且这个事情弄得他很烦躁,连之前商议如何安抚叛民的事情都没有心情继续讨论了,挥挥手宣布下朝。

      下朝可以,但是问题还得解决,名字还得想好。既然对于大臣们想的名字都不满意,老朱就得自己想。但是老朱自己想了大半天也没有好主意,下午把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叫来一块儿想。儿子们也各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但老朱还是都不满意。老朱一边想,一边批折子,结果是名字没想出来,奏折也批的慢。

      晚上老朱吃过了晚饭,暂时把这事放下。想着有几天没有见到允炆和允熥了,让人把他们俩个叫来,要看看他们现状如何。

      允炆和允熥没一会儿就到了,先后向老朱行个礼,找地儿坐下。老朱先唠了两句家常,就问他们道:“你们这几天在部里都干什么了?觉得有不好的地方吗?”

      允炆老老实实的回答,都干了什么,没什么不好的,大家都很有善等等。

      在允炆回答的时候,允熥腹诽:“老朱不可能不知道他们到底都干了什么,再问一遍有意思吗?”

      老朱确实知道他们都干了什么,甚至比他们自己的记忆还清楚,但是见面了不先说说这个说什么?并且,也通过他们的叙述与自己的得到的资料对比,听听有没有美化,修饰的部分。

      所以老朱听允炆的回答就不太满意,因为这段话里有误导性的话,误导性的话当然不是错的,但是很容易引导人们想到别处去。

      允炆的误导性的话当然是黄子澄教的,本来的目的也不是对付老朱的,而是教他如何看出别人的条陈里那些地方有问题的。结果允炆下意识的就用在了老朱这里。

      老朱到没有责怪允炆的意思,只是心想这个肯定是黄子澄教的,他对允炆的影响太大了,要是以允炆为太孙,一定要除掉黄子澄!

      允炆说完了,该允熥了。允熥一开始也就是说自己干的事,然后最后他说道:“皇爷爷,孙儿觉得有一个问题。”

      老朱说道:“欧,什么问题?”

      “兵部的吏员,都在兵部日久,工作熟练,但因为无法升官,所以干活均不积极;孙儿以兵部推其他五部,应大略一样。如果每年选一名工作最好的吏员,升其为官,并赐予同进士出身或国子监读书,很可能可以【创建和谐家园】他们努力工作,提高国家各部门的运转效率。”

      其实明代是有吏员升为官的制度的,但是都是九品官或八品官,也基本不可能再升,论实惠还不如当吏员,所以【创建和谐家园】效应不大。允熥的建议是不仅升官,还给出身,意味着他们可能当七品以上的中等官员,很可能大大【创建和谐家园】他们。

      老朱觉得建议不错,每年就一个人,也影响不了什么。又看了允熥一眼,听说允熥最近每每读书到半夜,看来允熥挺聪明的,就是以前不认真读书,现在努力了,看起来比允炆强一点了。

      老朱当场同意了建议,并且马上就干,叫宫中留守的翰林学士萧用道过来,草拟诏书。萧用道一开始以为是允炆的建议,知道是允熥的建议后很是诧异,觉得完全不符合允熥的初始设定啊!谁把设定给改了?

      草拟了诏书,老朱想起来翰林院多是博学之人,随口问道:“萧学士,你可有好名字来赐给李成桂为国名?”萧用道思索片刻,回道:“臣赞同刘前辈,觉得韩国不错。”

      允熥问道:“什么好名字赐给谁?”萧用道一看,在场的知道这件事的人只有我可以解释了,不可能让朱元璋解释吧。就说了一下上午上朝时的这个突发事件。

      允熥心想不是最后赐名朝鲜吗?怎么还没有人提出来?那可就便宜我了。说道:“不如取名朝鲜如何?”

      “朝鲜?取何意?”老朱问道。

      允熥还没回答,萧用道赞道:“殿下这个名字妙啊!如臣猜的不错,应是取的‘朝日鲜明’之意。朝鲜居于大明之东,先迎日出,正和其意。”

      允熥哪儿知道这朝鲜两个字怎么取出来的。幸亏萧用道给解释了,要不然他就得凉在这了。看来以后不仅得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说。允熥总结到。

      听萧用道这么一解释,老朱也觉得很不错,更是自己孙子提出来的,那没别的了,再拟一个圣旨吧。解决了一个困扰了一整天的大问题,老朱心情大好,夸奖了允熥几句。然后看着天晚了,让他们俩回去了。

      允炆无遗是今天晚上最悲剧的人,没有之一。先是叙述工作情况被老朱觉得不好,又让允熥当着他的面提出了两点好的建议,把他比下去了。如果他是现代人,估计要说‘宝宝心里苦’了。

      老朱当然看到了允炆的落寞神情。但是他怎么劝解?这是在争储位的时间中,任何劝解都不好用。‘必须尽快决定是谁来当储君了,不能再拖了。’老朱想着。

      第16章 首抄诗词

      九月初三,西平候沐英去世的消息传到了京城。这样级别的大官,去世的消息当然是直接通知到老朱的。除此以外,最先得到消息的就是兵部了。允熥听了,也没在意,侯爵的继承又不归兵部他管,那是吏部的事情。沐春就算来了京城,也应该就是老朱亲自抚慰一下,然后就是全国哀悼一下,给沐英一个好一点的谥号,提一下爵位而已。然后就是沐春到吏部等着考核袭爵了。估计沐春袭爵肯定是特事特办,直接办理,然后手续办完了回yn继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西南边陲贡献自己的一生。

      允熥记得沐家应该是一直镇守yn因为自己当年看《鹿鼎记》原书,里边说道沐家世镇yn近三百年,到吴三桂进yn才结束,好像还封了王什么的。金庸大大的武侠小说都是从历史中来,还到历史中去,基本内容都符合真实的历史,很多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这并不仅限于《鹿鼎记》,比如《天龙八部》里边段誉啊,萧峰啊,鸠摩智啊都是真实存在的。

      扯远了。允熥总结了一遍沐英去世后所有会发生的事,认为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就丢在一边。

      九月初五伴晚沐春就到了京城,真的是非常快的速度,看来也是换马不换人一路从yn飞奔而来。到了京城在西平候府稍微休息了一下,就被朱元璋招进了皇宫。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老朱当年打天下的时候收了二十多个义子,这大概是在没有足够的财物,也没有官爵可以赏赐的情况下来笼络手下有本事的人的一种方式,不过老朱本人也确实喜欢沐英,并且极其器重他,要不然也不会让他镇守yn老朱抱着沐春的头痛哭失声,这是老朱私底下极少数为臣下痛哭的时候。老朱还留沐春在皇宫留宿,这更是不同寻常。

      不过这同样和允熥无关,允熥听说了也就听说了,该睡觉睡觉,该看书看书,该工作工作,该吃饭吃饭。不过这很快就和允熥有关系了,因为初六中午允熥还在工作单位呢,就得到通知,让他回来。允熥不解,老朱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啊?但不解归不解,命令还是得执行。

      回到皇宫,允熥按照通知,来到了柔仪殿,这可是后宫范围内。进去一看,好吗,又是京城朱家人的大【创建和谐家园】。

      不过允熥马上发现了一个生面孔。为什么马上就可以发现呢?那是因为这个人就在老朱身边坐着,比所有人离老朱都近,想不注意到都难。

      正在这时,老朱拉着身边人的手站起来说道:“朕三天前才得知沐英去世了。英儿虽是异姓,但我视同为亲子,曾与皇后勤加抚育。今其年不过四十八而亡,真是悲伤至极。”说着,又哭了出来,大家忙劝解。过了一会儿,又指着下边的儿孙方阵对身边的人说道:“这些都是你的兄弟叔叔们。你年不过十七就跟随出征,当年跟你一起玩的朱棣等都封了王爷到了外地也赶不回来。但是下边的人一样是你的叔叔和兄弟。你跟他们好好相处一下。”老朱的目的主要是想让沐春和自己的孩子,主要是允炆和允熥增进感情,省的以后关系不好影响西南大局。

      沐春下来与各位,嗯,算是交谈,不过实际情况感觉就像是那种父亲死了在灵堂轮流接受所有来参加葬礼的人一两句安慰的感觉。弄得沐春感觉很郁闷。

      他父亲都死了两个月了好不!就是当时再悲伤,也早没有当时的悲伤劲儿了。陪着朱元璋悲伤一会儿也就罢了,一是老朱毕竟是全国最高领导人,二是沐春感觉老朱的伤心是真的,所以陪着一起悲伤也就算了。眼前这些人都没有见过沐英的,哪来的感情?还不都是装的,对双方都是一种煎熬。

      但是形式还得继续。到了后来,也没什么新鲜词了,就是“节哀顺变”等车轱辘话来回说。到了允熥这里,本来允熥也是想随大流的,但是,允熥灵光一闪,想起的一首诗,用到沐英身上也正合适,于是开口说道:“我小时候还见过沐大伯,英姿飒爽,颇为威严,那想到再见竟然就是,就是,现在这样了。”

      父亲最后一次回京是在洪武十四年,就算你见过父亲,但当时你才三岁,哪有可能记得父亲什么样!沐春强忍着吐槽的愿望,接受了允熥的话,好在还是对父亲的称赞。

      正打算去接受下一个人的安慰词,却不料允熥紧抓着他的手不放,继续说道:“沐大伯为国家屡立战功,扫平西南蛮夷,功勋卓著,是所有将军的楷模,我有一诗赠之。”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能横刀立马,唯我沐英将军。诗名悼沐英将军。作为我悼念沐大伯的纪念。”

      听到允熥作诗,众人皆侧目。你要说允熥提出一个众人没考虑过的观点也就罢了,毕竟允熥以前就总考虑稀奇古怪的问题。作诗?这么高难度的动作岂是允熥这个连诗经都没看完的人能做的出来的?我今天是在梦游吧。不少人这样想着。不过冷静下来的一部分人细细品味了一下这首诗,觉得词句都很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确实是理论上允熥做的出来的。

      老朱本来听到允熥说见过沐英的时候觉得允熥很聪明啊!他想的和沐春是一样的,就是就算允熥见过沐英也不可能记得他长什么样,但是这么一说就显得很好,感情真挚。等听到允熥赠诗,则是惊骇了。老朱瞬间允熥怀疑是找【创建和谐家园】代做的。但马上就反应过来,允熥每天干什么,和什么人接触,他这都有记载。他根本就没有心腹的文官能替他作诗,要说太监能做出诗来,那真是大力出奇迹了。这种事情只有心腹的人才能拜托,要不然万一泄露出去,那就是名声扫地。

      然后老朱又品读了一下这首‘悼沐英将军诗’,文采一般,词句一般,但是非常应景,但也符合允熥的文学水平。比较相信自己的后代的老朱马上不怀疑允熥找人代笔了。

      沐春现在则是懵了。本来只不过是来敷衍敷衍的,结果对方这个人没有敷衍,赠了一首诗,就好像你在超市买东西,根本没注意有什么活动就带回家了。结果到家一看,得了500万的现金大奖一样。任谁谁懵。好在沐春也不是一般人,在yn打过的部落比皇宫的宫殿还多,反应过来赶紧感谢。同时想到了允熥现在可是皇太孙的有力竞争者,要是允熥当了皇帝,前一个皇帝亲祭,后一个皇帝赠诗,这是对沐家多大的荣耀!不要以为我沐春远在yn就不关心中央的动向了,即使在来京城的路上,沐春还在源源不断地接受来自京城的信息。所以沐春很清楚中央的动向,知道允熥在储君争夺战中还占据优势。他当然是支持允熥的,不为别的,就因为他现在赠了首诗。不过后来允熥即位后提出的政策实际上是损害了沐家的利益,这是后话了。

      总之,允熥又一次鹤立鸡群了。

      而允炆感到了极大的危机感,初六这天是没时间了。初七下班,允炆直奔与黄子澄约定的地方。此时黄子澄已经在那等着了。今天黄子澄也很诧异,因为允炆竟然派人去太常寺通知他早点来,这非常不同寻常。到底发生什么了?黄子澄想着。

      不一会儿,允炆到了。黄子澄马上问道:“殿下,发生什么了?”允炆喘了一口气,又坐下喝了口水,缓了一下,才开始说允熥这几天又干了什么。黄子澄听到给表现优秀的吏员出身就是一愣。允炆见识少,只以为是一个普通的建议,黄子澄不会这么以为。各部的官员才有多少?吏员又有多少?此命令一下,京城的吏员谁不感激?现在大家都以为是皇帝自己想的,包括他黄子澄在内,只是感谢皇帝;等到大家知道是允熥想的,还不全部支持允熥?这样有什么事允熥都可以先知道,这是多大的优势?现代的人们恐怕都能理解信息的作用,这条信息你知道,别人不知道,你就可以赚钱。那时代也一样。黄子澄也理解这点。但是他知道说给允炆也没用,只会让他更着急,所以轻描淡写的就过去了。

      之后又听到允熥赠诗。这一点黄子澄倒是不太重视,写首诗而已,也不是皇帝必备技能,不重要。总之,黄子澄好好安慰了一下允炆,让允炆是耸拉着脸进来,高兴着出去的。但是就剩黄子澄自己了他开始忧心了,让我想到了一首歌的一句歌词“把悲伤,留给自己。”

      第17章 重阳节——提议军校

      接下来,就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与过年,元宵,端午,中秋、冬至等并称的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节日。作为特别关爱自己子孙的老朱,当然不可能不过重阳节。这天的早朝都下的早,大家都知道老朱今天要过节,并且自己也要过节啊!所以在君臣双方面的作用下,早朝很快就结束了。老朱也没有去处理折子,来到皇宫西北角的御花园一处阁楼最高处。

      老朱到的时候,允炆等人已经到了,昨天允炆和允熥就和部里打好招呼今天不去。今天阖家团圆,除了朱标的几个儿子,女儿外,未就封的儿子,以及秦世子尚炳,晋世子济熺,燕世子高炽等也在。见到老朱过来,纷纷行礼。老朱和蔼的与自己庞大的儿孙队伍的冰山一角们打招呼让他们坐下。

      这老朱家过节,除了人多点,吃的好点以外,与普通老百姓家也没什么区别,都是先祝节日快乐,然后分年糕吃,再然后就是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说说笑笑,聊天扯淡,吹牛打屁。

      因为毕竟都是整个国家最地位最高的人,秦王、晋王世子也都出来做事情了,所以闲聊的内容不可避免的都涉及到政治什么的。这不,这边老朱正在询问允熞这些日子上课都学了什么,那边尚炳和高煦就说上了打仗的事。高煦今年才实岁十二岁,但长的孔武有力,像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平时也爱和军官们在一起,这二十天以来允熥在校场都看见他不止一次了;而尚炳今年实岁十六了,去年还参加了镇压qh【创建和谐家园】反叛之征,也是好习武的。高煦说道:“这几天我在城北的校场那边看袭官的武将考验,咱们大明现在的武将都第二代了,但即使是内地卫所的官儿也一个个武艺精湛,跟我在北平看到的武将差不多。”说着,拍拍旁边正在一个人想问题的允熥,“三哥,我说的对不对。”

      Ôʟ×ÕýÏëʶùÄØ£¬Àä²»¶¡±»ÅÄÒ»ÏÂÏÅÁËÒ»Ìø£¬»ØÍ·¿´ÊǸßì㣬˵µÀ£º¡°¸ßìãÄã˵ɶ£¿¡±¸ßìãÓÖÖØ¸´ÁËÒ»±ß»°¡£Ôʟ×˵µÀ£º¡°¸ßìã˵µÄ²»´í£¬´óÃ÷µÄÎä¹Ù¶¼ÊÇÎäÒո߳¬£¬²»ÂÛÊÇÄڵصϹÊDZ߹صġ£¡±¸ßìãÂíÉϸßÐ˵ØÏòÉбþ˵µÀ£º¡°Äã¿´£¬ÎÒ˵µÄ²»´í°É¡£¡±

      允熥又说道:“只是,考验合格不合格不应该只考验这些武艺吧。”

      允熥话说完,只见尚炳微微点头,而高煦问道:“那还考验什么?”

      允熥道:“千户,百户武艺精熟即可,但是指挥佥事及以上的军官指挥士兵多在万人以上,应该考他们兵略,毕竟,一个人再武力高超,也打不过千军万马。”

      高煦说道:“三哥说的当然有道理,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考核他们的的用兵打仗的本事呢?”

      ¸ßìãµÄÉùÒôÓÐЩ´ó£¬´ó¼Ò¶¼ÏòËûÃÇÕâÀï¿´È¥¡£ÀÏÖìÒѾ­ÎÊÍêÔʟң¬ÔÊÎõ»°ÁË£¬Ìýµ½¸ßìãµÄÉùÒô£¬ÎʵÀ£º¡°¸ßì㣬ÄãÔÚ˵ʲô£¿¡±

      朱高煦忙回道:“回皇爷爷的话,孙儿在与允熥哥哥和尚炳哥哥一起讨论我大明的军官考验是不是要添加一些东西。”

      老朱面露不解,允熥赶忙说道:“皇爷爷,是这样的。孙儿这些天来在兵部负责考核袭职的武将。这不论武将的官位高低,一律考核其武艺如何,孙儿以为,千户,百户武艺精熟即可,但是指挥佥事及以上的军官指挥士兵众多,应该考他们兵略,所以孙儿和尚炳兄与高煦弟说起这事来。”随后高煦又有补充。

      朱元璋听后,说道:“你说的有些道理,但是正如高煦所说,怎样才能有效的考核他们用兵的本事如何呢?”

      允熥说道:“孙儿有一个不成熟的意见。孙儿一开始也是不知如何办,但前几天看到国子监祭酒徐宗实先生忽然有了点子,自古以来,文臣多有学校培养,为何武将不可?”

      是的,允熥要提出的就是军校。西方国家由大学制度在近代发展出了军校制度,虽然允熥不知道在冷热混搭阶段军校制度是不是一定能发挥出好作用,但总比现在的考核制度强。

      尚炳没想到他提出的是这个,说道:“武将岂可如此,若天下的武将俱是一人之徒,那后果……”

      尚炳话没有说完,但大家意思都明白。不少人表露出赞同之色。但是部分人想到这个道理允熥不可能不明白,看他接下来怎么说。

      允熥接道:“尚炳兄的话有道理,但是不让他都由一个人教不就行了。孙儿的想法是,划分出水陆二科目,再在每一科划分出若干不同的课程,如陆军科设立兵法课,战史课,侦查课,国文课等,由不同的人担任先生,当然还有武艺课。”

      大家又都惊呆了。有参加过七月份那次讨论的王爷瞬间联想到了那次讨论,同样是有人提问,同样是拿出了一个大家从没有想过的想法。历史又要重演了吗?如果重演,那接下来允熥一定有补充其他方面的益处。

      果不其然,允熥接着说到:“除了可以提高军官们的素质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设政治教育课和军纪法律课来加强他们遵纪守法,忠君爱国。上月因为江夏侯子不法,陛下不得不处理了江夏侯周德兴,若是江夏侯子遵纪守法,那么也不至于逼的陛下坏了君臣之情。江夏侯在京城尚且如此,那各地的将军恐怕有更严重的【创建和谐家园】行为,更需要教育。”

      “此外,各地的军官久在地方,这两辈还好,等到承平日久,恐怕忘了我朱家对他们封赏的恩德。如每人在袭职以前,都在京城接受忠君教育,并时常得慕天颜,则有利于促使他们萌发忠君爱国之心。”

      请原谅我用词匮乏,但是事实就是在场诸人再一次瞠目结舌。不过这一次还好,因为宋代就有过武学,由退役的武将来教学。因为朱元璋认为设立武学是分文武为二途,反对创办武学,就没有设立。但是这里允熥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不是用来选拔武将,而是训练已有的、将袭职的武将后人。这些注定袭职的武将后人反正不可能当文官了,并且也不是不教她们文学方面的东西。

      其实允熥这次只是把以后会发生的事情提前了而已,然后添加了一点后世军校教的东西,严格的讲,这与后世的军校不是同样的东西。不过最打动在场众人的,还是他说的后两点。虽然后两点允熥只是把后世时常组织的‘学习中央先进思想,领会中央领导精神’的军官学习班和天字第一号大领导时常视察军队给拿过来了而已,但是在现在,绝没有皇帝组织什么‘学习中央先进组织思想,领会中央领导精神’的军官学习班,其他人也不敢,所以一下子就镇住了在场的人。

      老朱就是被后两点打动了。老朱也考虑过以后如何保证军队对朱家的忠诚。他吸取了宋代的教训,没有实行以文御武,而是企图培养熟读儒家经典、忠君爱国的国子监学生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当然后来他失败了,从朱棣起又变成了以文御武,甚至以太监御武的路子。不过朱元璋这时候还不认为他会失败,但是他也觉得允熥这个办法很好,他明白,即使国子监能培养出优秀的文武双全的人才,但数量也不会多,想取代世袭的武将也要花很长时间,而允熥提出的办法见效快。他还想到了允熥没有提到的,让所有年轻的在职或将袭职的武官都在京城读书,还可以方便将他们调换地区。

      于是老朱开口说道:“允熥这个办法不错,回头你详细写出来,在与兵部的人参详参详,拟一个条陈给我。”允熥答道:“是。”

      所有参加过七月十九谨身殿大讨论的人都懵逼的很,允熥这是又拿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并且比上一个还可行,这是要逆天哪!部分人不禁看向允炆,以前都觉得允炆比允熥强,现在感觉允炆不行了呢!听说允熥每天晚上回去都通宵达旦的读书,这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节奏?

      除他们之外,高煦也非常之懵逼。高煦今天本来只是想和允熥拉拉关系才和允熥搭话的。虽然高煦年纪小,但皇家哪有不精明的?高煦知道允熥七月份在谨身殿发表的观点,知道他想分封。高煦作为燕王次子,分封是没戏的,但是总有仗打就好,没准皇帝想找一个优秀诸侯的样板来嘉奖的时候就找上他了呢?所以他支持允熥,要跟允熥拉关系。但是他没想到这一拉关系拉出允熥这么一大段话,于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18章 重阳节——宝钞之一

      然后这件事就暂时过去,毕竟今天是来过节的。老朱又开始询问小孙子们的功课。大家也恢复了三三两两的闲聊的状态,今天毕竟是过节,不是专门的论政时间。不过有很多人心不在焉。

      允炆就是其中一个。允炆原以为自己以前毕竟长期充当长子,现在在户部又有人帮助,肯定比允熥干得好。但是现在看来,允熥不仅活儿干的不错,找出了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非常可行的解决方案,比自己在户部干的强多了。

      允炆毕竟也是一个少年,有热血,有冲动,在这时热血涌上头顶,挤开其他人,走到老朱附近,见老朱正在指导济焕功课,停住站在一旁。

      老朱当然看到了允炆走过来,一路上还猛挤,弄得注意到的一般人都很诧异。

      不过老朱当然不是一般人,不会诧异。朱元璋略一思索,就明白允炆这是受【创建和谐家园】了。看来允炆这也要提出户部的弊端然后提出解决办法了,只是不知道允炆会提出什么。

      允炆等朱元璋指导济焕的功课完毕,行礼说道:“皇爷爷,孙儿有在户部发现的问题想跟皇爷爷说。”

      其实允炆的举动很不妥当,今天是重阳节,不是讨论朝政合适的时候,刚才允熥是老朱问起了才说的,而不是主动说的。不过老朱怎么会拒绝孩子的要求呢!特别是允熥刚说了他的一个意见,于是他示意允炆继续说。很多人也側起耳朵听着。

      允炆说道:“孙儿在户部,这些日子负责管理京城各钞关官吏的俸禄发放,在到各钞关巡视的时候,发现现在使用我大明发行的宝钞的百姓和商人不多,多用铜钱,少数违规使用白银,黄金等。与钞关官吏交谈,他们说现在大明宝钞确实使用的人不多,并且使用宝钞购买东西价格昂贵,一贯钱能换四贯宝钞。宝钞的制度需要改进啊。”

      老朱不动声色,说道:“那你认为该怎么改?”

      允炆继续说道:“孙儿查阅了前代的史料,发现在宋,金,元时期,这钞票是可以兑换白银,铜钱的,而本朝不是,这自然会使老百姓不愿使用宝钞;并且宋代等时期天下多数钞关都可以使用钞票来交税,本朝只有少数钞关可以,这自然更导致商人使用宝钞的少。所以为了恢复宝钞信誉,使用量,需要允许宝钞兑换银钱,并允许用宝钞在天下多数钞关交税,哪怕像宋代只允许缴纳一半的税也可。请皇爷爷斟酌。”

      允熥一听允炆提到钞票就乐了,他可是学会计学的,大学上的课程也包括金融,税制等方面的,不说是多牛逼吧,但绝对比现在所有人都懂这个。并且他还知道朱元璋就是想用宝钞来隐性的剥削老百姓,哦,主要是商人,怎么可能同意允炆的建议。

      果然,老朱面露不愉之色,心道:我发行宝钞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在老百姓不注意的情况下拿他们的钱,怎么可能同意允许兑换银钱。不过他也知道这个纸币贬值的问题,也想解决。但是绝对不是允炆的方法。

      其实在八月份允炆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打算向老朱提;但是黄子澄明白朱元璋的目的,所以极力劝阻允炆不要提出这个问题。但今天允炆实在是热血上头,又没有其它问题可以提,就把它提出来了。不过刚说完允炆就后悔了。此时心里极度的懊悔。

      允熥其实对于包括宝钞在内的金融是很感兴趣的,在他看来明代的金融政策就是一坨黄色的不可描述物。他心中有一套模模糊糊的改革方案,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没有一条一条的列出来,不过就关于货币问题他是有明确的想法的。但是,允熥环顾四周,现在好像不是合适的时机啊,说出来等于是直接打脸了,要和谐。允熥纠结着。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10:4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