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宗明天下》-第25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往常常家的管事来收粮食,陆庄主都是瞒一些,反正种地这事儿也说不准,上下每亩地差个二三斗也不算啥;但是今天陆庄主神智不清,非常实诚的说道:“庄子里有三百九十六户人家;有三千三百四十二亩地,上田两千四百一十亩,中田七百七十亩,下田一百六十二亩,今年收粮食除去各家留的口粮和种粮,再除去交的税,还有八千二百多石。”

      允熥觉得还算不错,等到这一阵子过去了,粮食合两千多贯钱,这个年代已经是一笔巨款了,完全可以用来干很多事情。他接着问道:“庄子里可还有空地?”

      陆庄主接着回答道:“有,有的。有一大片呢。”

      允熥闻言心中有底了,然后让陆庄主陪着他绕着庄子转一转,不时提出一些问题。陆庄主一一回答。

      午时已经过去了,所有的村民又开始辛勤劳动了。虽然已是十月份,粮食是得等到明年开春种了,但是还可以种些蔬菜。从家门口出来去往田间地头的人家,奇怪的看着庄主陪着一大帮人走街串巷的,也不知道在干什么。

      允熥前世虽然去过农村,今世也和老朱一起在宫里种过地,知道种地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但是后世至少还有各种农用机械,力气活、和非常累人的活计都是用机器来干,所以虽然辛苦,但是比厂子里当工人也差不到哪去;但是这个时代,什么机械都没有,全凭农民自身。允熥知道,现在种蔬菜还不是非常辛苦的活儿,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插秧才是最苦最累的事情,劳动半天腰都要断了的感觉。

      所以允熥情不自禁的对左右说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百姓是多麽苦啊,从早到晚,从春到秋,一刻不得停歇,也只能果腹。以后你们吃饭不得浪费粮食。”众人只能齐声回答“是”。

      陆庄主说道:“现在还好了。听老辈儿们说,前元的时候,本来还算可以,但是淮河发了大水以后,我们这边儿的赋税就每亩地加了三成,后来又加了五成,等到江北大乱后,在江南有,有,有起兵之前,前元的官吏已经到处抓人当做起兵之人杀掉。那时大家都十分慌乱,生怕被抓去砍了脑袋。流民也多,每到粮食收获的时节都得安排人彻夜盯守,不然粮食根本就收不上来。”

      “现在在大明治下,百姓安康,日无流民,夜无盗贼,日子已经很好过了。”

      允熥知道他说的都是实话,现在大明统治确实是比蒙元要好,但是作为一个有后世记忆的人仍然认为现在的人真是太辛苦了。但是一时半会儿也没法改变,只能是叹口气,不再说这方面的话。

      不和后世比,允熥详细考察了这个庄子,觉得这里离京城很近,田地不错,空地也有,庄主也老实,所以很满意,觉得常家这事儿办的还算不错。

      他也没空在这多待,转完了就打算走了。他临走前问陆庄主:“你叫做什么名字?”

      陆庄主仍然犹如梦游,回道:“回少爷的话,草民叫做陆乘风。”

      允熥奇怪地看他一眼,笑了笑,转身走了。

      ===========================================================

      ×¢1£ºÖìԪ谺óÀ´ÔÚºéÎä¶þÊ®°ËÄê·âµÚÊ®°Ë×ÓÖì˜FΪáºÍõ£¬¾Í·âÔÆÖQ¡£

      第80章 下基层上

      等陆乘风把允熥他们一行人送出了庄子,陆乘风的婆娘等到都听不到允熥他们座下骏马的马蹄声的时候。她见陆乘风还站在庄子门口遥望,走上来说道:“那就是咱们新的主家?真是好大的威风,来个乡下的小庄子,还带着这么多的人,就是常家的少爷也没有这么大的派头吧,这常家的表少爷还能比常家更厉害!”常家只是告诉了陆庄主新主家的身份,陆乘风怕媳妇到处乱说,所以只是告诉自己的媳妇新主家是常家的表少爷。

      陆乘风说道:“你知道什么!”

      他媳妇程氏说道:“怎么,他的身份还能在常家少爷上边?大明能有几个人比常家少爷身份还高!”新主家是皇族这件事,除非是庄子被划为皇庄,不然实在是超过了普通庄户人家的想象。

      陆乘风也不敢多透露,瞪了自己媳妇一眼,带着兄弟、儿子下地干活去了。留下一脸疑惑地媳妇在村口。

      ============================================================

      允熥骑在马上还在笑着,虽然不像上会听到‘唐伯鹤’这个名字的时候笑的那么夸张,但是也一直面带笑容。

      那次就跟着一起出来的陈兴马上注意到了这一点,暗自奇怪:‘在他们说自己名字前后并无其他值得一笑的事情,那个唐伯虎,还有今天的陆乘风这两个名字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还是殿下以前认识叫做这两个名字的人?’

      不过陈兴也不敢去问允熥,上次问王喜王喜也不知道。所以他只能是自己疑惑了。

      允熥和侍卫们不一会儿就到了城北兑换粮食的地方。允熥也没有进去,沿着地方转了一圈,见到人数不多,也就放心了。

      本来已经没什么事儿了,但是允熥看天色还早,可出来一次就这么回去太可惜了,他看了看附近的人来人往,突然想起什么,先对大多数侍卫说道:“你们先回宫去吧,我带着几个人在城中转一转就回去。”

      其他侍卫当然不愿意,但是允熥态度坚决,再加上是在京城里边,有六七个侍卫就足以不发生危险了;并且他们也不愿给允熥留一个‘不听话’的印象,所以大多数侍卫只能告辞回去,只剩下陈兴、杨峰等六名侍卫和王步在身边。

      他待其他侍卫都走了,对陈兴、杨峰和其他人说道:“你们都是住在城北的吧?”

      杨峰不清楚允熥问这个干什么,回答道:“是,殿下,我们大多住在这边,金吾诸卫的住得离这里近些,其他上卫的住得远些。”

      谁知允熥突然说道:“那我去你们家里看看。”

      这真是出乎所有侍卫的预料。古代皇帝、皇太子很少去臣下的家里,即使去,也都是去宰辅重臣的家里;就算是皇后、皇太后的娘家,要是家里不是重臣家里,也绝没有皇帝、皇太子去的道理。

      不过允熥脑袋中自然没有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的。并且老朱虽然一直在树立皇家的威严,制定了许多复杂的礼仪制度,但是他毕竟是贫民出身,很多习惯不由自主的就不是那么上下分明。历史上大明是在英宗在位时才最终完善了礼仪制度。

      下意识的,侍卫们不约而同地拒绝道:“殿下千金之躯,岂能来臣的家里!”

      下意识的说完了,各位侍卫反应过来了,都是一阵后怕。虽然如陈兴等人十分愿意让皇太孙去自己家里看一下,显示自己与皇太孙多么亲近,但是如果他们真的没有拒绝让允熥真的到了自己的家里,那第二天他们就见不到允熥了;老朱肯定不会对允熥怎么样的,但是他们这些侍卫一定完蛋。

      允熥听到他们异口同声的委婉回绝,再看看他们后怕的表情,也知道自己孟浪了,不过他确实是想知道像皇宫侍卫这样的在现在来讲算是‘中产阶层’的人家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所以他想了想,说道:“杨峰,前面带路,带我去你家所在的街坊。”

      杨峰马上就急了,以为允熥还未打消自己刚才的想法,说道:“殿下,那……”

      谁知他才说几个字,就被允熥打断了:“你的意思我知道。我就是想知道你们现在住的房子怎么样,嗯,是关心一下京城诸卫的军将是不是有被欺压的情况。我不进你们的家里。”

      陈兴、杨峰他们互相对视几眼,觉得让殿下就去他们住的那一片儿巷子里边儿转转,倒也没什么。于是杨峰拨马到前面,带着他们去向自己家在的巷子里。

      朱元璋也是非常崇尚秩序的,所以大明的各个城市的里坊虽然比不上唐代城市的里坊那般像精心搭建的积木那么整齐,但是比宋代的城市可要规整多了。

      特别是京城,朱元璋当年重建京城的时候,可是费了非常大的心血,整个京城非常的整齐。城北这一片儿,因为上十二卫的小军官和兵丁都住在这一边,所以这一代的里坊都是以‘……卫坊’的命名形式命名的。杨峰和陈兴都是来自金吾前卫,所以他们住的坊就叫做‘金吾卫坊’。

      朱元璋修建京城距今也不过二十年的光景,所以金吾卫坊的这些房子到现在也不过是二十年的历史,在这个年代还算很新的房子呢。并且这个年代的房子和后世那些70年产权的房子可不一样,有条件的人家都是非常用心的修建,也都会把自家的房子建的非常的坚固。

      允熥这时第一次走进里坊里边儿,以前都只是在大街上逛逛而已。里坊里边儿和大街上又不一样,特别是在这种军户人家住的地方,所有的街坊邻居都是互相认识的,不少也有亲戚关系,所以女人因为有事情出门,也不会用面纱遮脸。现在街上就有一些年轻的大姑娘小媳妇聚在一起,边聊天边缝补手上的衣服。见到允熥这个陌生人来了,看到他旁边还有陈兴和杨峰在,以为是其它上卫的人来串门,也不在意。

      第81章 下基层下

      允熥也不会多注意这群颜值并不高的女子;再说了,就算她们颜值高,允熥也不会多看的,他今天又不是看美女来了。他通过一路上看到的这些人家的情况,看出现在他们的日子还挺好过的。公家出钱给他们修了房子,军饷也都按时发放,绝无克扣军饷的情况。并且上十二卫与其他诸卫不同,是不用自己种地的,所以家里人有空余时间。家里人口实在是多的,媳妇做些针线活儿往外卖,也能足够家用。

      允熥先后路过了陈兴和杨峰的房屋,看了看也没有进去。又走几步,走到一间看起来旧一些的房屋面前,身后的一个侍卫,叫做秦楠的,走上前说道:“殿下,这时我家的房子。”

      允熥问道:“我记得你家是世袭的千户吧,怎么房子这么旧了?”

      秦楠面带伤感的说道:“禀殿下,我家虽是世袭的千户,但是家父在战场上落下了病根,身体不好;这也罢了,偏有一年不知从哪里来了个混账郎中,说我爹的病能好;我家当时为了治好我爹的病根儿,把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还欠了一【创建和谐家园】债,结果后来也没治好,那个郎中早见势不妙跑了。家里当时欠下的钱,现在还没有还完,那还有钱修整自家的房子。”

      允熥听完他说话,马上说道:“你家这种情况,怎么不早说。到底欠了多少钱?”同时示意王步拿出钱袋来。

      秦楠说道:“这都是我家咎由自取,怎可接受殿下的恩惠。”允熥又反复问他,他只是重复这一句话。

      这时杨峰说道:“秦楠,殿下这么关心你,你就接受了吧。殿下,秦家一共当初欠下了二百贯钱,还了这些年,还有八十贯钱尚未还清。”

      允熥一边奇怪怎么是杨峰出来说这个,一边让王步掏钱出来给秦楠。王步掏出二十贯钱、十两银子递给秦楠。秦楠只能接下。

      允熥知道王步身上也就只带了这些钱,于是对秦楠说道:“今天只带了这些钱,回头你带着你的兄弟们去河沿庄上领二百石粮食回来就行了。”

      秦楠又要推辞,允熥眼睛一瞪,秦楠也就只能接受了。

      他们正在门口儿待着,从门里走出来两个容颜娇美,长相可爱的十二三岁少女来。二人刚出门口,见到有这么几个高大的汉子站在门口,吓了一跳。那个年龄看起来大些的,认出了秦楠,舒了一口气,对秦楠说道:“秦家大表兄,怎么站在自家门口不进去?”又对杨峰说道:“杨家表哥,这些是你们的朋友啊!”

      允熥顿时倍感惊讶。虽然这两个小姑娘长得都不错,但是他倒不是因为她俩的长相漂亮而惊讶,毕竟宫里的漂亮女子也很多;而是她们竟然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除了身高有所差别,其他的几乎毫无差别。

      秦楠含糊答道:“表哥有些事情暂时还不回家,只是路过这里。”又对她们说道:“你们怎么来了?还有,怎么没有人陪着,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年龄大些的回道:“你们家里不是还欠着债呢吗?父亲不肯拿出钱来帮你们还债,我们就自己动手做些针线活儿给姑妈让她还债。这里是坊子里边儿,还能出什么事情。”

      秦楠也不便和她们多说,只是说道:“以后切不可如此,即使在坊子里边也要带着下人一起出来。”

      那人不耐烦的说道:“知道啦!秦大表哥!我们一定以后注意。”

      这时允熥说道:“秦兄,既然你担心你家表妹,咱们顺路把她们送回去就好了。”

      秦楠其实正有此意,只是不好意思说。现在允熥主动提出,顿时高兴地回道:“多谢孙公子见谅。”又转过头对自己的表妹们说道:“走吧,我送你们回去。”

      允熥也不便和小姑娘说话,所以让秦楠陪着她们走在最后边儿,自己则是问杨峰道:“你还和秦楠是亲戚?今天刚知道。怪不得是你出面告诉秦楠家的欠债。”

      杨峰回道:“禀殿下,臣的母亲,还有秦楠的母亲是亲姐妹,都是金吾前卫世袭千户,现在在金吾后卫担当指挥同知的薛宁之妹。”

      允熥问道:“这个薛宁可是桓襄公的族人?”

      杨峰说道:“禀殿下,臣的舅舅确实是桓襄公的族人,不过只是远亲,所以未受到桓襄公的多少恩惠;到桓襄公追坐胡惟庸余党的时候,并未连累到臣的舅舅。”

      允熥若有所思。杨峰生怕允熥误会舅舅嫌贫爱富,说道:“殿下应当听到了适才我的两个表妹说的话,其实我舅舅并非嫌贫爱富之人;实在是桓襄公追坐胡惟庸余党的时候,不少亲近族人都受到了牵连,只有他家还好,所以多有来他家打秋风的。舅舅也不能把他们都拒之门外,所以多少得接济一些,所以虽然当着指挥同知,日子过得也紧巴巴的,幸亏这是京城,不是他们老家,还好些。”

      允熥点头表示知道了。这又是一个被家族连累的人。关于家族的存在,有利有弊,倒不好一概说是不好的东西,就看家族里大多数人怎么样了。

      后边薛家姐姐也在偷偷问道:“秦大表哥,这个‘孙公子’是什么人,我看不是一般的朋友吧!”

      秦楠说道:“我说瑶儿妹子,你就别瞎打听了。”

      不过她还是不放弃,又问道:“莫非是哪家爵爷家的公子?姓孙,我想想应该是谁。”

      秦楠也没法打断她的胡思乱想,只能由她去了。

      不一会儿,到了薛家府邸。秦楠目送薛家姐妹进了门。

      这时允熥已经把整个坊都走了一遍,了解了大概的情况,又见日头已经偏西了,从这里到宫城还得花点儿时间,所以没等他们上来问,就说道:“今天就到这儿吧,不接着转了,回宫去吧。今天晚上不当值的,这就回家吧,不用把我送回宫门口了。”

      其他人哪会有什么不同意见,不过今天这几个人都当值,也是巧了,所以都护送着他回到了宫城,一直到东华门为止。

      ============================================================

      注1:桓襄公指薛显。

      第82章 抓海盗

      接下来几天,允熥除了吩咐人去找工匠到河沿庄研究玻璃以外,就呆在宫里看奏折、学理政。一直到二十一日,允熥接到锦衣卫关于苏州的密报,才把注意力又转向其他方面。

      在结束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大幅削减锦衣卫人员。京城还好,但是地方上的明线暗线都变得很少,所以这次过了这么久才查出事情原委。

      锦衣卫奉上的密报写到:查得于十月初三日有人在嘉定等地散布谣言,口音即为当地口音,言称大明并无足够之粮兑换宝钞,其谣言甚是浅薄;但苏州百姓一向对大明心怀不逊,闻言争相兑换粮食。臣等昼伏夜出,欲捕散布谣言之人。……

      允熥看完了他们的奏报,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大明在苏、松二府的税率一直全国最高,而当年张士诚主政苏松一代极其宽松,所以苏州人反感大明。这次才这样干。

      允熥思来想去,能想出的稳定币值的事例只有共和国初建,沪申商人囤积居奇致使物价飞涨,陈議调集全国的粮棉煤等集中抛售,才稳定住物价和币值的事例。

      沙赫特1923年稳定马克的方法非常巧妙,但是现在允熥没法用。所以最后允熥只能采用以力破巧的办法,下令苏州府的粮仓随时做好出调粮食的准备,但是暂时不调,允熥要最后看看卓敬的表现。

      十月二十四日,苏州。

      卓敬紧张的站在自己的办公房,反复踱步。今天预备三十天所用的粮食已经全部被兑换走了,卓敬必须在今天晚上做出决定。卓敬不愿再调动粮食,但是他这些天是在想不出其他的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粮食一天比一天少。

      在反复跺了半天以后,卓敬终于下定决心,多用了粮食总比事情办砸了好,叫道:“李佑。”

      等在外边的仆役李佑马上应声道:“老爷,小的在。”

      卓敬说道:“马上备车,我要去苏州府官仓。”说着,拿出允熥后来派人给他送过来的朱元璋的圣旨一道,穿好外衣,出了大门。

      =======================================================

      深夜,苏州府嘉定县外海。

      李继迁正在自家的船上打牌九。他作为海盗的大头目,不敢进城,而今天是进城的伙伴儿回来的日子,所以冒险驾船驶进长江口,等候同伴。等待的时候太无聊,所以一干人等娱乐娱乐。

      正打得欢,嘉定县的码头闪起了亮光,似乎是有船只开出。

      大家都不在意,以为是回来的同伴在驾船出来,包括李继迁也一样。但是李莎儿这时还没有睡觉,她本来待在旁边看着他们打牌九,看到外边闪起亮光马上走到船边去看。然后,细心地李莎儿马上说道:“大哥,你过来看看,这亮光很多,应该是有最少五、六条船出来,大半夜的怎么会有这么多条船呢?”

      “嗯?”李继迁闻言马上警觉起来,他把位子让给其他人,自己走到船边。看着亮光越来越多,他脸色一变,喊道:“都别玩了,马上开船!”

      其他人不解,不过好在李继迁在大家中还有些威望,所以有人收拾起牌九,其他人操持开船。

      不过这不代表没有人问了,特别是还有亲人在岸上的人问道:“大当家的,咋们还有人在岸上呢,怎么不等了?”

      李继迁说道:“你们看码头的亮光,根本不是一两艘船能发出来的,更不可能是咱们的人或者其他海盗的人出港,这必然是官府的船出动。很可能是有人被抓住了,官府特地出海来抓我们或者其他海盗船的,咱们来的时候不是也看到了尤老大的船嘛。”

      其他人瞅两眼,也发现亮光实在是太多了,一定是官府的船出动了,纷纷紧张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扬起帆,驶离长江,向外海开去。

      李莎儿的细心和李继迁的谨慎救了他们一命。就在他们的船开走不久,七八艘船开到了他原来的位置,都是扬着官府大旗的大明正规水师的船。

      带队出来的吴淞江所水军千户班立明问道:“在这附近有没有发现船只?”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6 17:3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