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那被点到的侍卫立刻出去骑马往应天府衙奔去。不大一会儿就到了预定换粮食的时间,但是现在应天府的衙役没到,众人怕粮食被百姓哄抢,也不敢开门。
又过了一会儿,他们见到一个穿着四品官服的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带着一帮一些衙役服色的人跑过来。他们到了门口,早已经准备好的吏员们待他们整理了一下队伍,忙打开大门。衙役们站好队伍,开始维持秩序。
那名官员则气喘吁吁地走到允熥面前,行礼说道:“臣应天府丞张玉强见过皇太孙殿下。”
允熥马上注意到的是一个府丞竟然亲自带着衙役过来,这马屁拍的也太明显了吧!不过这个不好问,所以他只是说道:“张府丞免礼。”
然后等到他起来了,允熥立刻问道:“户部之前已经和应天府多次交代这件事情了,务必要求今天早上辰时之前到,今天怎么现在才到?”语气颇为不善。他倒不是在乎这一小段时间,而是在乎应天府竟然不在乎他亲自交办过的事情;他可是刚被册封为皇太孙,应天府的王府尹就敢轻慢他,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这并不是仅仅有关什么面子问题。允熥是下任皇帝,他亲自交待的事情,下边人都敢不在意,等他将来即位了,岂不是要和明代后期的皇帝一样没有办法对付手下的大臣?更完全无法左右国家的大局?所以允熥下定决心,不管王兴福的想法是什么,回去一定要让老朱罢掉他的官位。
张玉强一听,就知道是允熥生气了,心中暗爽。因为他当这个应天府丞已经快五年了,本来一年多以前前任府尹被抓起来的时候他的资历就已经够了坐地升迁的要求,但是结果王兴福从西安知府调过来当府尹断了他的升迁之路。
不过他也不敢捏造事实。所以他说道:“回殿下的话,王府尹并未忽视殿下的吩咐,王府尹是先后两次吩咐班头要在今天申时之前来到这里的。只是班头是上元县的老油子了,王府尹又做事呆板,是以班头并未在意迟到一些时候;一直到今天殿下的侍卫亲自去叫人,他们才知道是殿下亲自抓的事情,这才马不停蹄地赶过来。因为班头的身份过低,不配和殿下说话,所以让臣赶过来解释这件事情。”
允熥听完他的解释明白王兴福是没有太多责任的,虽然他没有对班头强调这件事情很重要,但是也干活了,并未轻慢,不过允熥还是觉得王兴福不适合干衙门的主官。
而班头则是有问题的。比自己高不知道多少个级别的人吩咐的事情都不在意,说明他平时肯定是把自己当做大爷的,这样的人怎么能留在官府里!
官员允熥不好自己直接处理,但是现在只是一个衙役而已,允熥岂会放过!允熥马上对张玉强说道:“你现在就下令,让这个班头滚蛋!不,”说着,他叫来陈兴,对他说道“你去锦衣卫镇抚司让他们查查这个班头的黑底,我就不信这么一个班头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然后找一个苦主去刑部告他,走正规流程除掉他。”允熥已经是动了杀心。
说起来这个班头也够倒霉的,不仅是不小心耽误了允熥交办的事情,更是撞在了允熥心情不好的时候。允熥可是差点儿被吕妃毒死,虽然善于从利益角度分析问题的他能理解吕妃的心思,所以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吕妃的地方,但是岂能不对吕妃心怀恨意。但是在宫里他什么也不能干,这两天心情比较抑郁。现在碰到这么一个事情,所以就完全爆发出来了。
张玉强知道这个班头已经是必死了,他对这个班头也不喜欢,但为了在允熥面前留下好印象,还是劝道:“殿下何必关心这么一个人物的事情,多行不义必自毙;殿下乃是储君,不必在意这些小事。”
但是他的劝慰起到了反效果。允熥虽然不便说出,但心里想着:“还不是你们应天府的官员庸碌无为才让这么一个人当了这么多年的班头儿,才轮到我来处理。”本来就因为这个张玉强不惜跑这么老远来拍马屁的行为而对他感官不好的允熥这下子对他的感官更加不好了。
张玉强见允熥没有说话,也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对是错,又因为自己在这里也没什么事情干了,行礼告别返回了应天府衙。
第71章 宝钞战争——苏州问题
虽然很快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但是那名上元县的班头儿还并不知道将自己马上就要面对如此悲惨的命运,所以他在非常卖力的指挥着衙役们维持秩序,以图挽回不好的印象。
并且今天来兑换大米的人也不多,所以现场的秩序还算良好。老百姓们排着还算整齐的五条队伍等待着兑换大米。
其实现在开展用宝钞兑换大米的事情是有利有弊的。利处是,现在正是征收秋赋的时节,不论是城内的市民还是商人都知道,所以他们都相信大明有足够的粮食来应对宝钞的兑换。毕竟,老百姓不知道现在发行的宝钞数量有多么得多。
而弊处同样是因为现在是秋收季节,粮食价格低,在京城附近一贯钱足以兑换六石粮食,而在初春时节可以兑换四石,所以宝钞的价格会稳定在一贯钱兑换六贯钞的水平。
不过也顾不得这许多了,到明年上半年鬼知道宝钞会又贬值多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的允熥的前世还记不得这么详细的资料。
今天的兑换显然是很成功的,排队排在后面的人也没有怕晚了就没有大米的情绪;即使是晚上停止兑换的时候,没排到的人也只是在抱怨自己今天白跑了一趟,明天还得再来一趟。
接下来几天,允熥主要是跟着老朱学习如何批阅奏折。老朱并没有时间来一直像三十日那天一样每天、每份奏折都对允熥进行详细解答,所以他改为每一份奏折都誊写一份副本交给允熥,让他自己先看看,想想该怎么办,然后再把老朱的朱批抄一份给他,让他自己对照。有什么问题,每天晚上吃晚饭时候以及之后的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的时间是老朱的教导时间。
同时允熥每天会抽空出宫来临时兑换地点看看,时间不一,有时在中午,有时在伴晚。不过总体来讲,始终是很有秩序。当然,那名班头已经不在了。锦衣卫虽说不会主动搜集这种小人物的案底,但是没用半天的时间就查出了他的一些暗地里的勾当,然后还找到了一个受害人把他告了,目前那人正在刑部大牢里关着。
当然允熥后来觉得是当时太冲动了。一是不应该动用锦衣卫,那不是他现在该动的机构;二是不应该几乎是亲自上阵对付那名班头,有失身份。但是事情已经做了,也只能进行下去。好在老朱也非常痛恨这些基层的胥吏,并未在意。
允熥看现在京城的兑换是没有问题了,除去从初一到初二到初三来兑换的人数是增加的以外,从初四开始就是大体不变了,并且人数始终未超过老朱定下的底线,看来是成功了,当然在其中锦衣卫的流言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允熥现在担心苏州和杭州的事情。现在已经是初六了,他除了接到了高翔和卓敬在初一发出的奏折以外,这两天始终没有新的奏报传来,该不会是出了什么问题吧?允熥想着。
杭州倒是没有出什么乱子,一切安好;但是苏州出了问题。本来在刚开始的时候,苏州和杭州一样,都是平稳进行中,因为老百姓看得到一艘艘运粮食进仓库的船,兑换粮食的积极性也不高。但是从初四开始就变了,大量的老百姓涌到兑换地点用宝钞兑换粮食,粮食用量倍增,超过了老朱划下的红线,卓敬颇为焦虑。
============================================================
九月三十日,茶山岛。
在这么一个荒凉之极的小岛的隐蔽港湾,停泊着十几艘大小不一的船只,虽然看得出船只的主人对它们都很爱护,但是船只仍然显得老旧不堪。
其中一艘最大的船只上的一间船舱中,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正讨论着什么。只听一个年龄在四十左右,身体干瘦但结实的男人说道:“这件事咱们就不必掺和了吧,对咱们并无什么好处,反正粮食即使是买到了也难以大量带到海上,还不是和现在一样。”
而一名年龄三十左右,孔武有力,面目俊朗的男子低沉着声音说道:“怎么没用?从自己的仓库调粮食能和卖粮食一样吗。并且,这次不让朱家人的谋划破产,也要让他们付出更多的代价。”
“他们明显是想要维持宝钞的信用,但可能是府库里的金银不足,又或者是朱元璋太吝啬,只用粮食兑换,这就给了咱们捣乱的机会。”
“当初朱明在苏州与诚王大军反复交战,百姓死之六七,而后又在苏州征收重税,苏州民心皆不在朱明身上,而怀念诚王。咱们的人大多是苏州人,又不多在通缉榜上,混进苏州容易,可散布谣言,引诱百姓大量兑换粮食,让朱明大大的破费一番,要是能坏了他的谋划就好了。”
他说着,还暗自憧憬了一番,但是马上回过神来,知道这个希望很渺茫。
这伙人是一伙儿活跃在东海之上的海盗,不过他们的来历和一般的海盗不一样,因为他们是张士诚的旧部。蒙元至正二十七年,大明攻陷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张士诚自尽而死,余部溃散。其中一伙儿人逃到了海上当起了海盗。并且之后始终未降。刚才他们言语中的诚王指的就是张士诚了。
刚才说话的那个三十左右的男子,是张士诚手下将领李伯升的儿子,李继迁,在父亲前几年死后当了大当家的。他对于大明是切齿痛恨,只不过一直没有办法报复朱明政权而已。这次总算有了捣乱的机会,怎会放过。
其他的人也都痛恨朱明,所以除了那名老成持重的人反对以外,其他人觉得没有什么风险,还可以给朱明添点儿堵,所以一致同意。
商议完此事,大家也没有别的事情了,就此散会。李继迁也出了船舱,想要下到陆地上松快松快。这次他们来到这里是想要到大陆上销赃,换取些日用品。但李继迁也算是海盗头目,是大明榜上有名的人物,当然不能去大陆上,所以就在这座小岛上待着。
这时,他听到有人说道:“大哥,怎么现在才出来?有什么大事请发生吗?”
李继迁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他回头一看,果不其然,是自己的小妹李莎儿在叫他。他妹妹李莎儿今年才九岁,比他小了二十岁,他又没有女儿,一直是把她当做女儿的。
因为她年纪还小,还是女孩子,李继迁也不会和他说这些,只是说道:“女孩子家家的,关心这个做什么。”
李莎儿“哼”了一声,说道:“你不说我也知道,肯定又是商量着怎么对付朱明吧。”
李继迁挠挠后脑勺,他们都非常痛恨大明的事情整个团伙的人,不管是不是张士诚的旧部的后代,大家都知道,李莎儿听过也不足为奇。
李莎儿又说道:“我虽然年纪小,但是平日里也听过哥哥姐姐们说话。我是不明白故乡是什么,但是我也到过琉球,知道正常人家的小孩子是怎么生活的。要是能变成普通人家的孩子就好了,哪怕日子穷些,总不必整天东躲xc的,可以过着安稳的日子。”
李继迁平日里从没有听过妹妹说过这么有道理的话,一瞬间被打动了。但是他马上就坚定了自己的心思,对妹妹说道:“朱明与我们又血海深仇,怎能忘记仇恨回到朱明治下当个普通百姓。”
然后他不等妹妹说话就匆匆走下了船。李莎儿年纪还小,追不上他,气的在船上直跺脚。
第73章 关于常家
第二天十月初十,白天除了允熥一大早去了兑换地点看了一眼、觉得没有问题就回宫了以外,其他时间仍然是在文华殿阅读奏折并阅读老朱的奏答内容。
但是晚上从老朱的谨身殿出来之后,允熥缩在袖子里的手因为激动抓着内袍,再加上汗水的沁湿,内袍已经快要被抓烂了。因为就在刚才,老朱在回答完他的问题之后,说道:“允熥,十二日常升就要出发去北方屯兵了。他好歹是你的舅舅,你明天上午去看看他吧。并且常老夫人也还在,你也应该去拜见。我已经派人去通知他们在家等着了。”
允熥当场就很激动。老朱既然允许他去见常升,就是默许了他与常家建立联系,甚至借助常家的势力。
一方面允熥还有与常家的亲情;另一方面,允熥也想借助常家的力量;哪怕常家只把一部分势力展示给他——这几乎是必然的,谁都会留一手——他也能借助这些力量扩大自己的势力,提前进行一些科学实验,社会学研究,进一步团结自己的侍卫,和其他。
允熥浑身是汗的回到了文华殿。说来也怪,前世的允熥就是一紧张就出汗,今世还是这样。然后他折腾到很晚才睡觉。
同样是在这晚,长安街上的开国公府同样灯火通明,彻夜不息。常遇春的次子常升、三子常森、和他们的妻子,常升的长子常继宗,还有常遇春的妻子蓝老夫人都聚在后院常母的大院正厅。常茂的妻子冯氏作为寡妇已不管家务,所以未在。
常升作为现在常家的当家人,面对常母恭敬地说道:“母亲,刚才陛下派人来传话,说明天让皇太孙殿下来咱们府里‘探亲’。”因为在场的还有很多下人,所以常升用‘皇太孙’称之。
在场的人是匆匆被叫过来的,只有常升和常母知道这件事情,连常升的妻子胡氏都不知道,所以大家一时间都被惊呆了。
“哐当”一声,一个小丫鬟手里端着的铜盆掉到地上,盆里的水四散飞溅,打湿了不少下人的衣裙,连正好坐在旁边的常继宗的衣服都打湿了。
那名小丫鬟马上惊恐地蹲下身拿起盆,然后手足无措地蹲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
因为这名丫鬟是常母的人,其他人不好斥责,常母说道:“抱琴,你下去吧,不用收拾了。”又对所有的下人说道:“你们都下去。”所有的下人闻言鱼贯而出,并无半点声响发出,包括刚才盆掉在地上的抱琴。
经过这么一折腾,大家倒是都回过神来了。胡氏问道:“消息可确实?真是陛下派人来的?”
常升说道:“那个来的侍卫我也认识,断然不会错。再说了,在京城里,还有人敢假传皇上的命令不成?”
大家一听也是在理,常森说道:“陛下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突然让允熥来咱们家?”
常母说道:“森儿,说话小心些,要叫皇太孙殿下。”
常森也自知失言,但狡辩道:“母亲,我不过是在都是自家人的时候才这么说罢了。”
常母严厉的说道:“在自家人面前也不能乱说。”常森见母亲似有发怒之状,顿时不言语了。
常升岔开话题说道:“我看陛下要皇太孙殿下来咱们府里,一是要殿下认认亲人,以示天家也是有亲情的。二是想借助咱们府里的势力来在宫外协助允熥。陛下毕竟日理万机,没有时候时时照看殿下,所以让我们帮助。”
常母说道:“陛下为什么不自己增拨侍卫等归殿下所用?非要咱们府里来?”
常升说道:“不这样,他怎么来削弱我常家的势力?”
常听到这,说道:“那咱们就这么让他来削弱?”
常升反问:“不这样那怎么办?殿下只要能顺利继位,就是对于我们最大的好处。经过吕妃下毒案,大家应该已经意识到天家亲情在温情脉脉的表面之下涌动的暗潮的存在,所以我们只能让出一部分势力来帮着殿下。”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所以也没有人在辩驳。不过大家都反感老朱的如此算计,连带着对于允熥要来的喜悦也冲淡不少。
接下来在场的常家人又讨论了明天应该怎么迎接允熥的问题。众人仔细分析了来送信侍卫的话,再加上这么不正规的传信形式,一致认为应该是一次‘非正式’拜访。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得准备正式拜访需要的用具。后半夜常家就是在准备迎接的各种礼仪用具的过程中度过的。
第二天特别早特别早的时候,允熥就醒了。然后他又在床上折腾了一会儿,才起床。他穿好家居服,敲敲墙,早已等待在屋外的太监们走进屋子,开始收拾服侍。允熥不习惯让人服侍着穿衣服,也不愿意在自己还在寝殿的时候有人可以随便进出,所以他严禁在自己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人进来,即使是王进他们几个也不行。
所以就定下了规矩,每天早上辰时之前未得允熥传唤所有人不得入内;如果允熥在辰时仍未起,则由王进或者其他三人中的一个进去叫醒允熥,然后得到允熥允许之后再进去。
允熥起床洗漱完毕,穿好外袍,就出了门,向宫外走去。
============================================================
此时早朝已经结束,各位大臣如果没有被逮捕的回自己衙门干活去了,被逮捕的当然去吃牢饭了。但今天有一个人散朝之后未走,那就是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是来试探老朱是不是同意他把妹妹嫁给常继宗的。毕竟两个国公府,还是现在大明势力最强的三个国公府之二联姻,老朱的感觉怎么样很重要。
并且先岐阳王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现在朱元璋的外甥孙女要定人家,在其他长辈已经都死掉了的前提之下,问问朱元璋的意思也不算突兀。
李景隆掐好时间,到谨身殿拜见朱元璋。
朱元璋对于李景隆来拜见他比较诧异。现在也没有什么事情,征讨月鲁帖木儿的差事给了蓝玉,他李景隆跟着冯胜、傅友德等人去各地屯兵的任务分配已经分完了,所以他来这里干嘛?不过朱元璋还是叫他进来了。
李景隆进门先恭恭敬敬的行礼,然后又说了两句题外话之后,马上就进入正题。他说道:“陛下,现在彤儿今年也不小了,该出嫁了,我给她选了一家,陛下您也是她的长辈,您给看看合不合适。”
朱元璋一听,就知道是选的勋贵世家,不过此时他还没有想到是选的常家。他以为李景隆是来探听他选择的这家是不是在自己的铲除名单上,仗着亲戚的关系来问问。
老朱其实考虑过要不要把李彤许给允熥为太孙妃,但是考虑来考虑去的,还是不愿意李家的势力太膨胀,所以排除了。
老朱说道:“说来听听,选的是哪一家?”
李景隆说道:“是开国公长子常继宗,今年已经十九岁,比彤儿就大四岁,也不算多。我已经和常升半开玩笑的说过了,他也不反对,陛下身为长辈,对于彤儿的这个归宿觉得怎么样?”
朱元璋这才清楚他的算盘,沉思半晌。李景隆站在一边,静静等着,看似平静,但是也是背后汗水浸湿了朝服。
朱元璋沉思不短的时间。最后他觉得:虽然允熥上台之后必然抬高常家的地位,但是常升和常森都才能平庸,常升唯一可取的地方是谦虚谨慎,而常森干脆没有优点;而徐晖祖有大将之才,徐增寿也是本领出众,他们又不是外戚,未必会被常家压倒。等到蓝玉、冯胜等人都死了,徐家很可能成为武将之首。但是如果李家偏向常家,李景隆才能虽然不如徐晖祖,但是也还可以,就可以维持一个平衡状态。
ËùÒÔÖìÔªè°ËµµÀ£º¡°³£¼Ì×ÚΪÈËÕýÅÉ£¬»áÊÇÍ®¶ùµÄºÃ¹éËÞ¡£¡±
李景隆心愿达成,大喜过望,马上跪倒在地,连连称谢。然后一直到朱元璋快不耐烦了才告辞出去。
==============================================================
注1:常森《明史》无载,但很多其他史料都说有这么个人,所以就写上了。他的夫人是吴氏,江阴侯的吴良的女儿,吴高的姐姐。
注2:常茂的妻子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儿。
注3:常升的妻子胡氏是胡大海的女儿。
注4:对于李景隆的军事才能问题,我个人认为带兵尚可,指挥差劲,适合当个管后勤的或者参谋长。以后会具体分析。
第74章 拜访常家
十月十一日,允熥在上午辰时从东华门骑马来到开国公府大门的正门口。常家人把仆役都派到了二里地以外,并且常家全体成员都聚集在靠近大门的前院,所以允熥到大门口的时候,常家众人都已经迎出门了。因为允熥这次来没有带着全套的储君仪仗,所以他们就按照从前朱标去各个国公府的迎接礼仪来迎接允熥。
待允熥下马,常家的仆役们都跪到地上,常家的主人以常母为首,行拜礼。
允熥马上就去扶常母,并说道:“姥,老夫人是陛下钦点不必在他面前行礼的人,孤岂敢受礼?并且今日我是来探亲的,岂能受礼。”随同而来的太监也上前扶起其他的常家人。
常母虽然对于为什么允熥管她叫‘老老夫人’感到不解,但是这也无关大局。她顺势就起来了,回道:“那老身就倚老卖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