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然后蒙古人顺势就直辖了济州岛,一直到西元1380年才因守岛之人向高丽投降结束统治。不过高丽这次并未将其划为本土,而是立了一个傀儡来统治。但大明当时未予承认。朝鲜成立后接手了济州岛,现在来向大明正式请赐。
允熥还真不知道济州岛现在还算是大明的地盘,但是他现在既然知道了,就不会再让它归朝鲜管。他对老朱说道:“爷爷,你注意到朝鲜请赐济州岛的请求了吗?”
老朱说道:“爷爷看到了,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允熥一听就知道老朱对于这种事情并不在乎。在老朱看来,一个小岛而已,有什么要紧。老朱可是在正式立国以后,把直隶、浙越两省沿海的除了舟山群岛之外的所有岛屿统统放弃的。所以现在把一个岛屿赐给朝鲜并不在乎;更别提在他看来朝鲜管着和大明管着也没啥区别。
但是允熥不这么想。已经放弃的岛屿着急也没用,并且等以后自己上位了再收复也不费劲。但是济州岛不一样,要是现在赐给了朝鲜,并且以后自己‘融合’朝鲜的策略失败了,可能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所以他现在得想办法劝说老朱。允熥深知他的观念与老朱不同,所以得找其他理由。他想了想,说道:“爷爷,孙儿听说济州岛是很好的养马之地,我大明现在好的养马之地都在长城沿线,极易受到北狄侵扰,有了济州岛作为养马之地就可以缓解这一情况。”
老朱说道:“交给朝鲜养马也可,需要时从朝鲜要就是了。”
允熥回道:“爷爷,这本国直辖,与藩国代管岂是一样?若是大明直辖,则需要用马时直接调配即可;藩国代理怎么会这么方便?”
老朱对于赐不赐济州岛给朝鲜是无所谓的,现在看允熥这么坚持,并且确实是马匹很重要,就说到:“那就依你的意思,不把济州岛赐给朝鲜。让太仆寺在那里设立济州牧监,并设立一个主簿厅,任命正六品主簿一名,兼管民政。”
允熥目的达到,心中舒畅,表情自然而然就多云转晴。这当然被老朱看出来了。他问道:“允熥,济州岛是海外小岛,地狭民少,如果不是适宜养马,不过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地而已,何必如此在乎?”
允熥知道价值观问题是无法沟通的,所以只能说道:“孙儿认为我大明非常需要一个完全安全的养马之地。不然对付塞北蒙古会付出更多不必要的伤亡。”
老朱却误以为允熥还在想着瞿能打仗伤亡过大的事情,又说道:“允熥,将军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胜负而不是伤亡,如果仗打输了,以后再想赢回来付出的代价要比当时的伤亡代价要大得多。”允熥只能尽力表现出诚恳的样子表示接受。
老朱同样批了一些字,并把这份折子放到写有‘礼部’字样的框里,然后拿起‘淮安府奏报淮河治水’的奏折,对允熥说道:“淮河治水当然是很重要的事情,特别是淮安府泗州是我大明先祖祖陵所在之地,更是重中之重。不过淮河泛滥洪水都是在春夏季节,现在已是深秋近冬,所以这是必须要处置不能留中但不必十分着急的事情。”
然后还是自己先看了一遍奏折内容,然后再让允熥看一遍。
允熥现代就喜欢结合历史看地图,能一天除了吃饭其他什么也不干光看地图看一整天。现在到了大明,也喜欢在知道某地发生某事的时候看地图找到发生事情的地方在哪。泗州祖陵和凤阳皇陵当然也是特别关注的事情之一。幸亏允熥是皇孙,不然爱看地图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允熥一看奏折奏报的地点脑海中就浮现出淮安府地图,知道这次治水修堤的重点就在祖陵附近。然后他又细细看了几遍奏折,思索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他说道:“爷爷,从这个折子来看,今年夏天洪水肆虐时淮安府的堤坝应该是并未出问题,所以这次淮安府请求修整泗州附近的堤坝应该只是有备无患。”
老朱赞许道:“这次你说的不错!夏天时淮安府的洪水并未肆虐,甚至整个淮河流域的堤坝都未出问题。那么你觉得该怎么处理这份折子?”
允熥已经想好了,说道:“爷爷,孙儿觉得今年夏天堤坝虽然未出问题,但是泗州一代堤坝极其重要,可允其修堤之事;但是,孙儿知道,蒙元末年,之所以那么快的就遍地烽火,就是因为治水之事,这频频治水会不会对大明有不好的影响?”
老朱说道:“前元岂能和我大明相提并论?即使有一二蛀虫,也必可发现并除去。这次就允了治水之策。”本来老朱虽然很关心祖陵,但是也对于这次修不修堤坝无所谓,但是听允熥这么一说,还就必须修了。
然后老朱在折子上写了几行字,又说道:“这治水虽是淮安府上奏,但是由工部负责,所以奏折应该发到工部,让其处理;并誊录副本发回淮安府。”说着,把奏折扔进了写有‘工部’字样的框里。
=============================================================
×¢1£ºÖìԪ谵Ä׿¸¸ºÍÔø×æ¸¸ÔáÔÚãôÖÝ£¨½ñÜüËÕÊ¡zhÏØËùÒÔÖì¼Ò׿ÁêÔÚãôÖÝ¡£·ïÑôÊÇÖìԪ谸¸Ç׺ÍÊåÊ壬»¹ÓÐÈý¸öÐÖµÜÒÔ¼°Á½¸öÖ¶×ÓÏÂÔáµÄµØ·½¡£
第68章 四名太监
然后老朱拿起这五份奏折的最后一份,吏部上报的标题为‘今年下半年满三、六、九年任期、正五品到从七品官员调任或留任汇总’的折子,对允熥说道:“允熥,我大明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光凭咱们朱家人根本管不过来,所以必须任用官员来代皇家牧民。而这样,选派合适的官员来担任合适的位置就非常重要了。”
“但天下的官员也很多;我大明十二个布政使司,一百多个府,数十个州,一千多个县,再加【创建和谐家园】的各部、院、寺、监,总共有文官二万余人;在加上武将,官员总数总有五、六万人之多,全部由爷爷来任命的话爷爷也忙不过来,所以只能是由爷爷来直接任命四品以上的官员,其他的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是交给吏部来任命了,所以能否任命真正有能力、清廉的吏部尚书、侍郎很重要。”
“至于像这样,五品到七品的官员任免名单,大概看看就好,因为基本上这些人你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是谁。这时随便点几个人名让锦衣卫去查一下是否确有如奏折上所说的那样的经历或者功劳,来验证吏部官员有无徇私枉法即可。”
然后老朱大概浏览了一遍奏折,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名字,把奏折扔进了写有‘吏部’字样的框里。
允熥也大概浏览了一下奏折,发现确实是一个认识的也没有。按说现在允熥在户部和兵部都历练过,也认识不少五、六品的官员,但是在这上面就是一个认识的名字也没有。
然后老朱又拿出几本奏折来告诉允熥如何更有效率的批折子,而不是被这些文官们说的云山雾罩的话绕进去。
因为老朱考虑到允熥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事情,所以老朱讲的很耐心,也导致也没有讲几本折子就天黑了。
老朱又留允熥在谨身殿吃了饭,就打发他回文华殿去了。一方面是因为允熥明天要主持关于宝钞兑换的事情,让他晚上去准备一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给允熥边讲折子边批阅太慢了,老朱觉得还是一点一点慢慢讲吧,不然今天折子批不完了。
=============================================================
就在允熥接受老朱关于如何批折子的技巧传授的时候,王步正在按照允熥的指示去齐鲁面馆和李崖的家里拜访。
王步先去齐鲁面馆见的唐老板夫妻。王步来到齐鲁面馆的时候,时间还未到酉时,面馆还没有到该上人的时候,所以唐老板夫妻显得还挺清闲的。
这时唐伯鹤人就守在面馆的柜台这里,见到王步带着侍卫走进来,忙要行礼。
按照这时候老朱定下的规矩,太监是不能受礼的,王步也很谨慎,所以怎么敢受他的礼,忙上前搀扶。并说道:“我是代表殿下来的,殿下不欲张扬。”他是掐准了这类平民百姓的心理说的话。
唐伯鹤一听就忙止住要弯下的身躯,并带着王步进了内室。他想了想,觉得也就自己家的卧房相对干净一些,就把他带进了自己的卧房。
进了唐伯鹤的卧房,王步问道:“不知贵夫人可在,殿下有事情和你二人说。”
唐伯鹤因为王步是个太监,并且是代表皇太孙殿下前来,倒也不在乎他要见自己妻子这件事情。他马上跑向后院,把自己的妻子莫氏带过来。
王步等他夫妻二人都到了,说道:“殿下有话说道,唐伯鹤、莫氏夫妻二人,救孤一命,孤甚是感激,今特赏赐你夫妻二人玉璧一对,珍珠一串,以示孤的感激之情。”其实这句话完全就是王步自己编的,允熥根本没有说什么话;东西倒是从宫里拿出来的。
唐伯鹤夫妻二人听到‘殿下有话说道’的时候就已经跪下,当听完王步说的话,唐伯鹤正要谢恩,莫氏捅了他一下,并说道:“王公公,陛下已经赏赐了我们黄金百两、御用的笔墨纸砚一套,并亲自手书‘齐鲁面馆’四个大字赐予我家,还许了我家大小子世袭千户的前程,已经封赏极厚,岂可再受殿下的赏赐。”
王步说道:“殿下说了,陛下的赏赐是陛下的,孤对于救命恩人,岂能没有表示?你们就别推辞了,安心接受赏赐即可。”莫氏方和唐伯鹤受了赏。
然后王步在唐伯鹤夫妻的欢送下走出面馆,向李崖的住所走去。
李崖的住所还不好找,他原本只是一个厨子,虽然是常家的暗线,但是也并不富裕,现在陛下赐予他世袭百户的前程以及黄金,但是一时半会儿的还搬不了家。
王步打听了好几个人并且转悠了半天才找到李崖家,李崖正在家里待着,见到王步他们进来马上行礼迎接,王步照例是推辞。
然后就和在齐鲁面馆一样了,李崖先是推辞,然后才接受。
之后王步回到宫城的时候,也已经是天黑了。他走进了文华殿,王喜正和王进、王恭等人吃饭呢。王喜见到王步回来,略有惊讶地问道:“你没跟殿下在一起?殿下找人传话回来,说是在谨身殿吃饭,我们以为你也在谨身殿呢,就没等你。”
王步赶忙洗了洗手,也拿副碗筷坐到桌子上,回道:“殿下今天从锦衣卫在北门以外的衙门回来时,就叫我去给齐鲁面馆的唐伯鹤夫妻还有李崖赏赐东西,所以我没有跟殿下在一块儿。”
王进说道:“怪不得殿下让陈兴去买一些宫外的小玩意儿送到文华殿来,我还奇怪呢,原来是你还另外有事儿干。”
王恭则问道:“哎,你们说陛下为什么给唐伯鹤家就那摩多赏赐,而给李崖的不过是世袭的前程和五十两黄金?按说他俩的功劳差不多啊。”
王进说道:“那还不明白?李崖是常家的人,陛下岂能舒服?并且他还是宫里的文华殿的人;而唐伯鹤家是平民百姓。”
王进话虽然说的不是太清楚,但是王恭也不傻,也明白了王步的话,随即不再谈论这个话题,转而谈些好玩的话题。
不一会儿,四人吃完了饭,各自去忙自己的事情;他们才接手整个文华殿,还是很忙的。他们一直忙到允熥回来。
===========================================================
注1:此时还未设立黔贵布政使司,黔贵地区由云滇布政使司管辖。
第69章 春和殿纪事
允熥回来的时候,王恭正在文华殿文渊阁正厅指使小宦官在重新布置;虽然吕妃之前布置的整个文渊阁的装饰是很好看的,但是允熥肯定不愿意继续使用吕妃的之前的布置,所以让王进他们几个商量一个新的布置,由王恭总负责。
见到允熥进来,王恭行礼问好。允熥也不愿意衣服脱脱换换的,对王恭问道:“王步回来了吗?在干嘛?”
王恭回道:“王步正在后院帮着王喜斟酌整个文华殿的太监宫女的去留问题。哦,只有太监,没有宫女。”所有的宫女都被老朱派到了李侧妃等妃嫔的新寝宫,没有一个留在文华殿。
允熥说道:“既然王步他们都忙着呢,那你就派人进去把陈兴他们今天送过来的宫外的小玩意儿拿出来,带上两个小宦官跟我去春和殿。对了,陈兴是否有说买到了安庆的特产?”
王恭一边让小宦官进去取东西,一边回道:“殿下,陈兴特意说了有几个安庆府样式的小玩意儿,说是他跑了好多地方才买到的。”
允熥在正厅坐下,一边等着一边和王恭闲聊。也没有多长时间,进去取东西的小宦官出来,允熥带着他们向现在李侧妃和文英所住的春和殿走去。
允熥之所以要去亲自见李侧妃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允熥确实很感激李侧妃的提醒,严格说来,之前的李崖、王步转述唐伯鹤夫妻的提醒都差点儿起了反作用,只有李侧妃的提醒真正有用,所以允熥对她很感激。
第二,是为了向老朱表示他对于亲人的爱护和关心。
第三,文英今年已经十四岁了,只比允熥小几个月而已,这在古代已经是可以出嫁的年龄了。明代的皇女大概是十七岁左右出嫁。后世的允熥没注意过文英到底是多大出嫁的,不过他之前听说朱标在还活着的时候就曾经和李侧妃讨论过这个问题,只是后来朱标过世才中断。但是老朱随时有可能提出这件事情,而李侧妃在老朱面前是说不上话的,不过允熥可以,所以他要提前和李侧妃沟通一下,以免耽误了文英。
从文华殿到李侧妃和文英现在住的春和殿也挺远的,允熥又走了不短的时间,才到春和殿。
这次他刚进殿门,李侧妃就迎了出来,向允熥行礼。允熥也忙还礼。然后李侧妃带着允熥向正厅走去,半道上文英也出来了,兄妹二人又是一番行礼拜见,这才到了正厅。
到了正厅,宾主落座,李侧妃笑着问道:“不知殿下今日来我春和殿干什么?是来看英儿的吗?你们兄妹还真是兄妹情深。”
允熥笑着回道:“今天的事情,确实是有和文英有关的地方,不过第一件事情,是”他说着,已经站起身来,并已经变成了很郑重的表情,“感谢娘娘对于允熥的救命之恩。”说着躬身行礼。
李侧妃马上指使自己身边的太监去搀扶允熥,站起身来并说道:“殿下真是折煞我了,那是我应该做的,岂能受殿下之谢。”
允熥也知道她一定会让人来拦,所以挣扎了几下发现确实是挣扎不动,直起身来又连声道谢,李侧妃当然推辞。二人互相推脱一会儿才罢。
然后允熥让王恭把东西拿出来给李侧妃,并说道:“今日我从宫外买来了一些小玩意儿给娘娘和妹妹,东西不值什么,你们就不要推辞了。”
李侧妃让身边的宫女去接过来,并说道:“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允熥又说道:“这之中有几样东西卖的人说是安庆的样式,我也不知真假,娘娘看看我可是被骗了。”
李侧妃闻言仔细看了一下这些东西,并惊喜地从中拿出几样说道:“殿下真是费心了。”
然后她像小孩子似的摆弄几下,说道:“这个的样式就是我们桐城县的,那个是潜山的样式,这里和我们桐城的有细微的差别,外地人根本看不出来……”
她又说了几句话,意识到自己失态了,忙住口说道:“对不住殿下,我睹物思人,一不小心失态了,还请殿下见谅。”
允熥回道:“不妨事。”允熥之前了解过李侧妃的家庭情况,她家原本很穷,在她当上太子侧妃之后得了些赏,家境也一天天在变好;但是她一个哥哥借着她的名头在外面张扬,被老朱知道后处死,李侧妃也受到责罚,之后她的家里人就不和她联系了。她生的又是个女儿,生怕影响了孩子的以后,从不派太监出宫,所以她已经有十年未见到过家乡的事物了,有所失态也正常。
不过李侧妃自己还是感觉比较尴尬,忙转移话题:“殿下之前说的和英儿有干系的事情是什么?”
允熥也转移到正事:“是这样的,文英今年年纪也不小了,我听说之前父王还在世的时候就和娘娘商讨过文英的婚事,可有此事?”
李侧妃听到他说道这个,已经知道允熥要说什么了,忙回道:“是有此事。”文英忙掩面出门。
允熥知道文英感到尴尬,也不追问,说道:“文英也大了,就算是为了父王守孝,但是不妨碍先定下人来。我是来问问娘娘的意思,是想要什么样的人家?皇爷爷和我说起来我也好答复,不至于让文英和一个不喜欢的人家过一辈子。”
李侧妃很高兴,因为允熥来征询她的意见,而不是和老朱商量了就直接定下来,说明她是真的和文英感情好。她斟酌半晌,才回道:“如果可以,请不要把文英赐婚给勋贵世家,找一家本分的文官家里最好;要不开平王府也可。”
允熥理解她的顾虑,老朱杀得大将太多了,指不定在允熥继位、老朱去世之前还要再杀一波,她可不想女儿变成寡妇。
但是允熥作为一个准皇帝,想得多些,并且能更加把握老朱的心思:老朱一向是把公主嫁给手下大将,这不是允熥能改变的;特别是明知允熥有可能实行分封的情况下,更不可能了。
所以允熥说道:“娘娘,这皇爷爷的想法,我是没法改变的,只能是能大概说几句;并且,这时候皇爷爷定下的郡马人选,一定是甚和皇爷爷心思,不会有事的人。”他隐约记得看过的《明史》里边朱标的长女嫁给了耿炳文的儿子,所以有此一说。
李侧妃也是激动过头了,清醒过来,知道除非老朱在几个月内去世,否则文英的夫君人选一定是老朱来定,允熥只能是提提意见。并且允熥说的也有道理:这时赐婚的人家一定是给允熥笼络人来的,不会有事。
然后允熥又说道:“娘娘何不问问文英的意见,是喜欢什么样的?这将来过日子是她的事情,总还是自己喜欢的好。我和文英是亲兄妹,也不用避讳什么。”他毕竟是有现代思维,觉得婚姻大事,应该问问本人的意见。
李侧妃也觉得是正理,忙回道:“那我回头问问文英的意思,改天再告知殿下。”
李侧妃应该是关心则乱,这可是送客的话,她这就说出来了。不过允熥也不计较,并且他确实是该走了,于是起身说道:“那娘娘忙,我先走了。”
李侧妃这时也发现自己说错话了。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送客了。起身又谦让几句,把允熥送到春和殿门口。
第70章 宝钞战争——应天府误事
允熥回到文华殿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接近亥时了,这时因为没有什么夜生活,大家睡的都早,相应的早上起的也早。允熥今天折腾一圈,年龄又小,也挺累的,回来收拾一下就睡了。
第二天,十月初一。这一天允熥早早的起床出门,到户部门口接上巴蜀司郎中李仁和一名主事,一行人骑马驾车向城北的兑换地点而去。现在李仁把巴蜀司的工作暂时都甩给了员外郎赵毅,自己一门心思扑在了这件事情上。
‘看来李仁也不是无欲无求,只不过是采用好好干活的方式来让我留下好印象。要不然一个郎中怎么可能整天窝在兑换地点。’从来都是从利益角度考虑除亲属关系以外关系的允熥如此想着。
大清早的,在大街上走动的人也不多,车、马跑得都挺快的,不大一会儿就到了地方。那里门口已经堆了一些百姓在等着,但是人倒是不多,也不知道是锦衣卫的留言散布有效果了,还是大多数百姓都在观望不想白跑一趟。
允熥见到是这种情况,并且应天府的衙役还没到,也不好从大门进去。于是一行人把车马放到了武德卫的地方,从武德卫的校场走进了兑换的地方。
里面几个从户部和仓库抽调来的吏员正等着呢。他们昨晚上就住在了这里没回家,因为觉得允熥今天第一天会过来看看,所以大清早就开始干活,到允熥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现场布置的都差不多了,正指使抽调来的库丁搬运粮食。
允熥看一下摆在一旁的漏刻,见已经是快到辰时了,说道:“应天府的衙役还没到?”说着指着自己的一个侍卫,“你去应天府叫一下人。也不只是沟通过一次了。”
那被点到的侍卫立刻出去骑马往应天府衙奔去。不大一会儿就到了预定换粮食的时间,但是现在应天府的衙役没到,众人怕粮食被百姓哄抢,也不敢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