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吃完了饭,允熥又思考了一下,决定去吕妃那里看看,现在自己在文渊阁完全没有势力,派自己身边两个可以信任的太监进文渊阁打探消息简直就是笑话,现收买不仅危险还来不及了,并且自己也没有钱来收买别人,所以只能自己亲自充当侦察兵,去侦察敌方军情了,好在还有正当理由。
允熥现在的身体还是有些发虚,两个多月的折腾没那么容易缓过来,于是允熥以类似于乌龟的速度匀速走向文渊阁,据允熥目测,从东暖阁到文渊阁的曲线距离应该在百米以上,允熥的速度大约是03米/秒,所以走到文渊阁的时间会超过5分33秒。
允熥走到了文渊阁中允炆现在所住的殿门口,休息了一下,没办法身体太虚啊!然后抬脚刚想往里边儿走,吕妃就带着两个太监走了出来,在站定以后,她与身后的两个太监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三角儿,完全堵住了我走进殿内的路线。吕妃穿着素白色的宫装,浑身散发出的疲惫八丈远外都能让人感觉的到。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允熥你来看望允炆?允炆从小爱读书,身子骨不像你那从小摔打出的那样好,吃了饭后与我说了会儿话,就又休息了。你明天上午再来看他吧。”
允熥没有理会吕妃话语中对他的贬低,只是先抬头扫了吕妃的脸一眼,然后装出一副恭敬的神情,说道:“既然二哥现在已经休息了,那我就明天上午再来吧。”顿了顿,又说到:“母妃这两个月自父王死了以后也一直非常的辛苦,也应该多注意休息。”言罢行了礼,转身向外走。吕妃怔了怔,深深地看了一眼允熥的背影,才转身走进殿内。
走出了文渊阁,允熥回头看到王进和王喜这两个小太监的神情都有些沮丧,忙边走边低声跟他们说:“你们以为这次侦查行动失败了?”王喜没有那么多心思,嘟囔道:“连殿门儿都没进去,可不是失败了。”王进的心思比他多,思量了一下,试探着说道:“殿下莫不是从吕妃的话里察觉到了什么?”
允熥赞许的看了王进一眼,心想,以后要是有什么比较重要的任务,可以交给王进了。然后说道:“这次过来侦查,主要就是看看二哥身体怎么样,刚才吕妃跟我说话的时候,虽然掩饰不住疲倦,但丝毫没有悲戚之色,与父王去世时的神色完全不同,可见二哥虽然仍然比较虚弱,但没什么大事儿。至于更具体的,就是进了殿里,估计也看不出来,难道吕妃还能让我和允炆直接身体接触不成?”
王喜这才恍然大悟,摸摸脑袋,道:“殿下你能想到这么多,我什么都想不到。”允熥笑了笑,还没说话,王进就拍他的脑袋,笑说:“要是你能想到这些,那就不至于丢三落四的了。”
二人打闹几句,王进又问道:“接下来殿下咱们去哪儿,是回东暖阁吗?”允熥说:“不,咱们去西暖阁,看看文英去。”两个小太监虽不理解,但也老老实实的跟上。
允熥之所以要去看朱文英,主要是为了和朱文英的母亲李侧妃搭上关系。李侧妃是直隶安庆府人,家贫,选秀进宫当了宫女,生了文英后正式册封的侧妃。从她的过往经历就可以看出,此人颇有手腕。后宫宫女万,仅文华殿能接触到太子的少说也有几十个,但李侧妃是第一个成功怀上孩子并生下来的,她家又没有钱,可见她很厉害,在宫里肯定笼络了一些人脉。而自己现在在宫中毫无人脉可言,至少在当上太孙以前,需要她的帮助。所以现在自己要多跟文英接触,搭上李侧妃,争取她帮助自己。
第6章 寻找后宫支持者
又过了5分33秒,允熥和两个小太监的小组合走到了西暖阁。门口太监的通传声刚落,文英就迎了出来,惊讶道:“三哥怎么不多休息休息,怎么到我这儿来了?”
我一边往里面走,一边信口说道:“哦,太医说虽然现在身体虚弱,但是在按时用膳的情况下,还是多走动走动有好处。”进了大厅,就看到一个一身素白服色的丽人缓缓站了起来。这人大约看起来有二十七八岁,瓜子脸,淡峨眉,丹凤眼,不仅长相美丽,还有能一眼就让人感觉到优雅的气质。允熥不用猜就知道这肯定就是文英的母亲李侧妃了。允熥大感惊喜!原本今天只是想先和大妹妹文英拉拉关系,然后逐步过渡,联络上李侧妃,没想到今天第一次就见到了正主。边想着,边行礼道:“原来侧妃娘娘也在。”
文英还在腹诽我随口胡诌出来的理由,正想出言反驳,就看到了母亲递来的眼神,忙住口不言。李侧妃制止了女儿的发言,点点头回应允熥的问候,也问道:“皇孙殿下前段时间扶灵去孝东陵,应该颇为劳累,怎么不多休息休息,到西暖阁来了?就是兄妹情深,也不在这几日。”
对于李侧妃的问话,允熥就不能像刚才一样敷衍了,真要也敷衍过去就是作大死的行为。既不能太刻意的表现要与文英交好,也不能表现的太云淡风轻。好在允熥在刚才一路上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准备,回道:“今天醒来后,听说二哥身体情况不是太好,就去文渊阁看望了二哥。回来的时候想起既然二哥有恙,其他弟弟妹妹自己作为兄长也该探望探望。这不,就来了西暖阁。”
李侧妃面容未变,依然是挂着淡淡地微笑的和煦的表情,还替文英道了声谢,但心底下却很惊讶。懿文太子去世前后她就觉得好像允熥变了,不过当时没有直接接触,也不好断定。但是刚才的一席话她确定以前的允熥是绝对不可能说出来的。要不是这是皇宫,她都以为允熥被人给调包了。穿越或者借尸还魂这种事情一般人是不会考虑的。
允熥刚才一方面比较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会来西暖阁,同时隐晦地表示:我对继承人位置也是有想法的呦!我只比允炆小一岁,但是是嫡子,理论上继承顺位还在允炆之前。
同时李侧妃这样专业的注册宫斗师,能体会到第二层意思:如果就是王爷之位,多半是按继承顺位来继承,但是立皇储时继承顺位就只是理论了,全凭皇帝选择。而允熥母亲已死,后宫没人帮助,关键时刻就有功亏一篑的可能。所以需要寻找外援,现在看来是想要她来当外援了。
但李侧妃可不会这么草率地就支持允熥。虽然世人皆知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但是雪中送炭风险太大,一方面是失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即使成功,允熥万一反悔怎么办!就像你有50万块暂时用不着的钱,有一家开张不久的基金公司,收益率很高,资质也合法,但50万起投,你会不会把钱投进去?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决定嘛。
接下来三人又说了会儿话,允熥就准备告辞了,他也累啊,想回去多休息。这时,外面隐隐约约传来人说话的声音。允熥很好奇啊,谁敢在文华殿内这么大声说话?这时一个小太监小步快跑进来,在李侧妃耳边耳语几句。
刚才外面的声音传来的时候,李侧妃就猜到应该是朱元璋到了。她可不比允熥经验不足一时反应不过来,作为注册宫斗师,宫廷通报礼仪是必修课,现在皇宫中可以直接通报就进来到文华殿的只有皇帝了。她犹豫了一下,觉得现在告诉允熥皇帝来了也不影响什么,于是说到:“是陛下来了,多半是现在在文渊阁,殿下不如现在回去,陛下或许会去看看或召见殿下。”
允熥后悔啊!这要是自己今天晚出来一刻钟多好,就可以和老朱碰面了,多好的留好印象的机会!现在要是去就显得太刻意了。不过自己今天去看过允炆的事老朱肯定能知道,还算不错。
允熥又想了想,实在是想不到有什么可以“偶遇”老朱的办法,李侧妃看起来也不像会提供先进经验的样子,只得告辞回去,但是回到东暖阁就吩咐王进注意盯着文渊阁的情况,王进作为有理想,有追求,有的太监,还是能打探到不少消息的。
正如李侧妃所料,朱元璋这时就在文渊阁。今天老朱处理完上午的奏折,就已经伴晚了。伸伸懒腰,吃了点饭,在处理下午的奏折之前,决定去看看自己的孙子孙女,老朱可是一个对孩子非常爱护的家长哦!于是皇帝及其随从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就去了文渊阁。允炆正在利用睡眠在回血回蓝,老朱也没让人打扰他,与儿媳妇吕妃闲谈了几句,就问到:“允熥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吕妃现在是文渊阁的主事人,所以有此一问。
吕妃回道:“今天允熥和文英也都醒来了,允熞他们几个年龄还小,当时就没有让他们太劳累,今天精神头差不多恢复过来了,”顿了顿,心知瞒不过陛下,“今天允熥曾来探望允炆,也才刚走不久。”
老朱露出很欣慰的表情,说道:“自从标儿病危以来,允熥懂事多了,你也是他的母妃,也多关心关心允熥。”吕妃当然只能答应下来。
略坐了会儿,老朱也没派人去找允熥过来,就又回去处理折子了。朱元璋的皇帝生涯是非常辛苦的。和他的后代不一样,朱元璋所有的公务都亲力亲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4个小时左右,能抽出半个小时来关心朱标的孩子已经是足以显示他对他们是非常非常非常地重视了。
不过老朱在回去的路上也在思考关于允炆和允熥的事情。经过反复思考,老朱终于在到达之前决定,等允炆允熥身体好了,给予允熥和允炆同等的机会考察他们谁合适。除了允熥这段时间的表现外,朱元璋对允熥的既有印象和允熥嫡子的身份也起到了作用。
我们的主角允熥这次当然同样也不知道老朱的心理活动。接下来的七月十三到七月十九,允熥像上班打卡签到一样,每天上午巳时去文华殿主殿文渊阁探望允炆。还不错,允炆每次都醒着,然后允熥就每次都成功地打断允炆的看书过程,厚着脸皮与允炆在一起待着。老实孩子允炆当然是欢迎弟弟来看他的,但是他同样不希望看书被打断。所以允炆纠结的神情我是形容不出来的,各位读者老爷自己去脑补吧。吕妃又没有理由阻止允熥来看望允炆,连类似的话都没法说,只能自己纠结。
此外允熥还在七月十五和七月十八去西暖阁,嗯,去和文英没话找话。没办法,实在和西历十四世纪末的小姑娘没有共同话题啊。这两次都没有再遇到李侧妃,她肯定还在犹豫,所以故意避而不见,允熥只能继续有规律的去没话找话。得表达自己的诚意啊。允熥还去看了文蓉她们了,基本上就是与她们的母妃交谈几句,摸摸小孩的头就差不多了。
第7章 谨身殿大讨论——开始
接下来就到了七月十九日,这是个历史性的日期,今天将名留青史,多年以后,年轻的人们将以崇敬之心问及今天之事……简单的说就是,在允熥又一次打断了身体已基本康复的允炆看书并与他热情地交换了对于徐寿辉和李景隆的看法并打算结束的时候,朱元璋派来的太监来到文渊阁叫允炆和允熥去谨身殿。
允熥当时就吃了一惊,嗯,允炆也吃了一惊,吕妃也吃了一惊。谨身殿那是老朱日常处理奏折或者接见大臣的地方,不知道是只叫了我们两个还是有别人。要是只有我们两个,那意思就太明确了。吕妃和允炆显然都想到了,不过此时多想也没用,吕妃忙指使小太监给允炆由家居的常服换成外出的衣服,允熥现在穿的衣服就不用换了,等允炆穿戴好了,一起出发,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步行,两人一起来到了谨身殿。这是允熥这个人,从记事以来第二次来到这里,前次来这里还是小时候,大概是洪武十五六年的时候,老朱让所有的孙子去检阅军队,然后在这里一边处理折子一边等着孩子们回来,朱高炽还以其呆萌呆萌的表现博得老朱的开怀大笑。
扯远了,允熥和允炆走进殿内,在小太监的带领下,走进老朱常用来接见大臣的东阁屋内。允熥眼睛一扫,还好,殿内还有二叔秦王朱樉,三叔晋王朱棡,七叔齐王朱博,十一叔蜀王朱椿,十二叔湘王朱柏,十七叔宁王朱权,以及燕王世子朱高炽等人,并不是只召见了他们两个,要不然允熥真怕吕妃为了万无一失铤而走险把他干掉。
老朱应该没讲什么敏感话题,殿内气氛还算轻松。看到他们进来,老朱温和地招呼他俩坐下,待允熥和允炆问好完毕,问道:“今日你们俩聊了什么?”显然老朱知道每天这个点儿允熥会去看允炆。
允炆作为兄长,回道:“今天我和允熥先论了故中山王与故岐阳王的功绩,后来讨论了现魏国公与曹国公孰优孰劣。”
老朱于是问道:“那你们各自觉得徐、光军、祖和李景隆谁更有统兵之能?”允熥回道:“二哥觉得曹国公在hn等地多次练兵,颇的赞誉,比魏国公更为有能;但孙儿认为,魏国公自幼的得武宁公真传,遇事沉稳,与众将为善,颇有大将之风,亦曾多有历练,而曹国公为人独断,却又思虑较多,怕是交战之中不易把握战机。”
允熥说的当然不是他自己的见解啦!这全是他通过看《明朝那些事儿》和《明史》中李景隆的表现和上边的评价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的,绝对是非常正确的!他还没说太难听的呢,比如‘夸夸其谈、与部下争功’啥的。主要是他还不太适应皇孙的角色,现代的小老百姓那敢得罪有钱有势的!怕说的太狠得罪李景隆。
老朱听完他的话,没什么反应,转头又问别人:“你们觉得呢?”允熥的叔叔和叔伯兄弟们可没他这些顾虑,对他们来说,两个臣子而已,就是说错了,又能怎么?湘王朱柏先说道:“儿子觉得允熥说的有道理,儿子也曾和徐、光军、祖一起到北边打仗,徐、光军、祖不管多大规模的仗都预先侦查好情况,做好各种情况的预备方案,交战之时调兵遣将也很有条理,虽未曾独立打过大仗,儿子相信徐、光军、祖能为名将;而李景隆善夸夸其谈,未必不是纸上谈兵。”
齐王朱博也说道:“那李景隆油头粉面的小子,一看就像是赵括;徐、光军、祖为人沉稳,看起来就像是大将之才。”允熥还吒噫了一下,不是说朱博好色贪财,王爷当的十分昏庸吗,原来看人还挺准的。
随后,秦王朱樉等人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认为徐、光军、祖更厉害的,也有认为李景隆更厉害的,还有觉得差不多的。其他人允熥就没在意,就注意朱权和朱高炽了,没想到这两人都认为李景隆更厉害。朱高炽还可以理解,后世他还没太大的名声;朱权就太让他失望了,“宁王善谋”就这个看人的水准,怪不得燕王靖难的时候轻而易举的把他给忽悠了!
朱元璋一直面带笑容地听着他们讨论,一句能表露自己想法的话都没有说,大家互相说了几句,话题就逐渐跑偏了,主要是这个话题太局限了。就在话题跑偏到未知的,小孩子不宜参加的话题之前,允熥问道:“皇爷爷,之前叔叔们在说什么?”
朱元璋没有答话,秦王朱樉说道:“去年yn多有蛮夷造反,今年从四月开始,罕东、都匀。允熥咳了咳嗓子,虽然此时大家并没有都盯着他,除了湘王和齐王有点儿互相针对外,现场气氛也比较轻松,但允熥还是很紧张,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在老朱面前发表意见,也很可能成为他争夺储君之位的第一次公开表现。
允熥又深吸了一口气,并且尽量看向空无一人的地方,才说道:“孙儿比较认同十二叔的观点,但还有不同之处;刚才二哥说以后对于外族部落归附当慎之是对的,但以后固守现在的疆土是不对的,我大明还需要不断的开疆扩土。”
听了允熥的话,大家其实没太大的感觉,不过是又一个鹰派而已;老朱都微微皱眉,因为这个观点完全与他的理念相背离,老朱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固化的,万世不易又相对简便易行的制度,但如果子孙后代不断的对外扩张,自汉代以后的历朝历代,对外扩张大多消耗国力很大但成效甚微,得不偿失。
老朱的观点是有道理的,秦汉时期已经把周围容易征服的地区都征服了,形成了后来的传统汉地,剩下的地方都是不好控制的地方,从汉武帝起开始驯化这些地方的蛮夷,或【创建和谐家园】实边,但到明初也没有太大的成效。这个以后在细说,因为允熥接下来要说的话不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第8章 谨身殿大讨论——一鸣惊人
‘蜀秀才’朱椿说道:“我这做叔叔的可要反驳你了。这天下已定,四海之内虽偶有叛乱,但都是藓粒之疾,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内修德政,同时防范北元起死回生而已,开疆扩土是很让人热血沸腾,但是很容易变成隋炀帝那样徒耗国力之举。”
允熥到了这时,反而不紧张了,回道:“十一叔说的有道理,不过我有几个问题请教十一叔。”
¡°Ê²Ã´ÎÊÌ⣿¡±Ö촻˵µÀ¡£
“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北方上田是二石左右,南方上田是四石左右,中下田当然更少。虽然因为多年战乱人口较少土地不够精耕细作,但亩产增加的余地也不大了,我说的可对?”
“确实如此。”
“我不太清楚全国现在有多少亩耕地,但是如果疆土不扩大,耕地总数不会有多少增加的,我说的可对?”
“不错。”
“亩产不会增加多少,耕地不会增加多少,那么,如果疆土不扩大,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会一直不怎么变化,我说的可对?”
“对。”这时,好像有人想到了什么,有点躁动。
“而在国家稳定,没有大的战乱的情况下,天下的总人口会不断增加,那么,总有一天,人口的总数会超过全国粮食能养活的人口的数量,我说的可对?”
“……你说的,我没有发现问题。”
“当人口超过了粮食总产量能养活的最多人口的时候,就会有一部分人吃不上饭,这部分没饭吃的老百姓会怎么干呢?总不会在家等着饿死吧。”
这时,已是全场抽气声,这个理论在后世因为科技的快速进步导致粮食产量提高的速度很快,以及各种合成食物的大行其道,已经不是特别正确了;但在这个年代,这个理论就是普世真理,是比后世的普世价值还要真的真理。
同时,在座的皇子皇孙还没有像明末时期,大声质问被俘虏的起义军士兵为什么不在家饿死的2b文官那样的傻叉,大家从自己的父亲或者爷爷朱元璋同志的起家史就可以知道,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非正常死亡,在所有人都吃不饱饭的时候,一场水旱灾害就会导致大规模的起义,或者站在统治者角度,叫做叛乱。
连老朱都震惊了,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允熥提出来后,他竟然无法反驳。允熥的话中当然是有瑕疵的,并非每一个快饿死的人都会起义,还会有易子而食等情况;也并不是每一次起义都一定需要大规模镇压,可能几十个饱餐一顿的衙役就能干掉几千饥民,类似的事情在他年轻时候见多了。但作为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万世基业的朱元璋来说,可能几百年以后才危及大明江山的问题,他都想在他生前就留下解决方法。老朱这回认真地看着允熥,看他接下来会不会说出解决的办法。
其实类似的想法古人也有,唐代就有过将狭地百姓迁往宽地的法令,但是古代从未有人系统的总结过这些社会学规律,也才有了今天允熥装逼的机会。从现场反应来看,效果非常不错。不过允熥一点轻松地感觉都没有,因为可以算是现在全世界第一大boss的明太祖朱元璋非常认真地看着他,弄的允熥非常紧张,前胸后背的衣服上已经湿了一片,感觉好像去万达应聘一个小职员结果万、达大老板、王、健、林亲自来面试一样。
但是再紧张也得继续说完啊!允熥又深吸了两口气,继续说道:“所以孙儿以为,以后仅仅是守成是不够的,当然内修德政是必须的,但是继续开疆扩土,获得更多的肥沃的土地去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也是不得不为的。如果不内修德政或过度使用民力,恐怕会像隋代那样二世而亡。”
“但是如果死守祖宗的遗留而不思进取,则迟早会有起义来企图推翻我大明。自秦代开创大一统皇朝以来,共有西汉,东汉,李唐,赵宋维持时间较长,除了赵宋是亡于蒙古人以外,其他三朝灭亡之事均由民间起义引发:西汉哀帝时就有起义百姓,还放火烧了武帝的茂陵,动摇了西汉的统治,王莽篡汉实际上是给刘氏解了套,让天下人以为老百姓吃不上饭全是因为王莽改制,这才有了东汉建立;光武帝建立东汉,维持了一百六十年,就已经粮食不足,爆发黄巾起义,地方大封州牧,动摇了东汉统治,才有后来魏武代汉。”听到这里,数个人注意到允熥用了“王莽篡汉”和“魏武代汉”这两个含义完全不同的词语。‘允熥看来对曹操感观不错。’朱元璋想到。
“之后的唐代成立二百年以后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王仙芝黄巢起义,但唐代之前有过一次安史之乱,回鹘胡兵和三镇之兵荼毒百姓,劫掠农民,人口锐减,知道数十年后才恢复。”
“所以为了大明能不断延续,要么拥有更多的耕地以养活越来越多人口,或者让增加的老百姓自己去番国找食吃。”允熥从另一个方面非常新颖的解释了这几朝几代的灭亡原因,并且还有道理。
这时,朱元璋开口了:“你们觉得允熥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了吗?”他面对着自己的儿子们说道。说这话时的朱元璋,非常认真,就好像是在与大臣们上朝,从没见过朱元璋这个样子的朱权允炆高炽,和本书的主角朱允熥都是瞬间感觉括约肌已经快要控制不住膀胱里的液体流出来了,只是仅存的理智仍然在使脑神经向括约肌传达着‘坚守’的命令。
晋王朱棡说道:“允熥说的有道理,但是如果不断扩张土地,如何保证这些遥远的土地始终控制在我大明的手中呢?唐代向西扩张,曾将疆土越过咸海,诗仙李白就出生在西域的西边,但后来中原混乱,西域之地尽失,并且对西域的扩张也较大的消耗了唐代的国力,如何避免新得之地不失并且不较大消耗大明国力呢?”这晋王也是有希望当储君的人,自然要多多表现,并且晋王也确实很聪明,在别人还在思考允熥的观点时,就提出了问题。
大家也都觉得晋王的顾虑很有道理,一边自己想如何可以办到,一边看允熥有没有什么办法,包括老朱。
如果有铁路和电报,自然可以容易地控制很远的地方。允熥想到。不过现在既没有铁路,也没有电报,允熥也不确定如果现在开始加紧研究什么时候可以研究出蒸汽机和实用化的发电机,所以不能说这个;远西之地的白人通过允许殖民地的官员军阀化的方式保证了殖民地不彻底脱离控制直到第二次科技革命。所以摆在朱允熥和大明面前的只有一种方式。
“回二叔的话,侄子想来想去,唯一可行的方法只有——分封,并且是如当年周武王那样的裂土实封。”这话一出口,现场的所有人顿时齐刷刷地变了表情。这个回答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在汉武帝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大一统思想下,所有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都不会考虑到这一点,这是完全在他们思路范围外的答案。
“这,这,我中华自当一统,岂可,岂可”深受儒家教育多年并真心喜爱儒家思想的蜀王朱椿下意识就蹦出这么句话,不过他马上顿住了,现在大明不就是实行了分封制吗?他朱椿自己不就是一方藩镇?虽然不是真正的裂土封疆,但现在也差不多,有独立的军队,地方官府也是任意指使莫敢不从,和独立的王国也差不多。其他的王爷或者王子也都反应过来了,真要是实封了,对他们可有好处。
纠结的反而是朱元璋同志。作为一个连宰相分权都不能容忍,宁可自己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的皇帝,分封诸子于边境只不过是因为他最信任的只有自己的儿子,并不是想让儿子们各自自立一摊如汉初那样,最后弄的晁错削藩叔侄相残。
允熥并不知道老朱在想啥,只是对蜀王叔说道:“十一叔,我中华在商周时期所据不过中原一地,乃分封诸侯于sdhbsx湖广,南直隶,浙北,到始皇帝一统天下之时,各诸侯封地已全为我中华之地,百姓已由华夷混居变成全为我中华之民。若行分封诸侯,当在边远非我华夏熟地进行,可使我中华土地大扩,即使中国式微,难道各封国不需要中华之民?并且,当年东周时期天子式微,诸侯混战,最后秦国一统天下;如果秦国是姬姓诸侯国也是文王或武王的后代,那么难道不相当于周代再建,如光武帝建后汉一般?”
说道这里,允熥觉得非常地口渴,停下喝了一大杯茶水。这茶真好喝啊,我在现代也喝过不少茶叶,从没喝过这样的,看来这是顶级茶叶了。把该说的差不多都说完了,心情放松下来的允熥想着。
第9章 谨身殿大讨论——结尾
在场的皇帝,王爷和预备王爷再一次被这番道理惊住了,他说的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是从没有人会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基本上相当于一个从小在寺庙长大的小和尚第一次知道天下还有女人时候的感觉。
关键时刻还是朱元璋镇定,在大家还会不过神来的时候,老朱问道:“七国之乱就不必提了,八王之乱也是特殊情况,但如果有诸侯像安禄山一样谋反,怎么处理?”这是今天老朱第一次提问题,可见他对这番话有多么的重视。
允熥放下茶杯,又小心地组织一下语言,今天第一次回答老朱的直接问话,得保证一点错没有,回道:“回皇爷爷的话,安禄山本身是胡人,又是当了hb三镇的节度使才有实力反叛,如果玄宗任命他为交趾节度使,他又岂有篡位之心,顶多是自立而已,也根本威胁不到中原,威胁不到大唐的江山;如果某位叔叔或者兄弟被封到哈密,即使在中央的支持下打下整个西域,除非中原真的一片混乱,他又岂有东进之心?如果中原真的一片混乱,那代表中央式微,他东进成功不就相当于再造大明吗?”
回过神来的几位王爷中,马上有人注意到他刚才说的是’叔叔和兄弟’。这是已经快把自己当成储君的节奏了吧。庆王朱栴想到。不过他并不反感,自己是没有可能当储君的,而允熥刚才提出的观点或者说政策是最有利于诸王的,所以允熥继位对自己最好,其他人未必会实行这样的政策。
朱元璋又问:“那如何避免在扩土的过程中国力大幅消耗呢?”
“首先,当然是一次只主攻一个方面,”允熥说道。接下来,他说起了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在战国时代,秦国人口不超过千万,却能长期坚持六十万大军在外征战;汉武帝时期全国五千多万人口,能在保持对匈奴的攻势的情况下出动五十万大军进攻岭南;到东汉时期,直辖领土进一步扩大,但很难组织起数十万大军北伐;唐代疆域最辽阔,人口也超过了汉代,但几次东征高句丽,北打突厥动用的兵力都小于汉代能动员的兵力;可见,随着国家越来越大,管理层级越来越多,国家能有效动员的民力占民力总合越来越小。如果将某一地封给某位叔叔,因为管理的地方小层级少,他可以发挥出的力量一定远大于在中央手中能发挥出的力量,也不至于让百姓造反。这样,就减少了中央国力的消耗。”
这个道理也不复杂,在场各人都明白,管理层越多,需要负担的管理层花费越多,并且层级太多,【创建和谐家园】和对中央的命令阳奉阴违的情况也很难发现,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在了中间管理层。如果分封后,这些弊端就可以部分避免。
大家还在消化今天听到的观点,包括老朱也一样。朱元璋习惯性的看向门侧,发现自己的贴身太监李进忠站在哪里,手里捧着折子。于是说道:“今天聊天的时间也不短了,就到这里吧,你们各自回府休息去吧。”
众人也反应过来,时间已经过去不短了,都有多半个时辰了,前几天这时候大家早就散了。一个个站起身来,伸伸懒腰,按辈分年龄行礼告退。允熥作为仅有的几个小辈之一,顺序当然排在了最后几个。等他行礼准备出去时,已经接过折子开始批阅的老朱让等一下,等到所有其他儿孙都出去以后,对允熥说道:“允熥,刚才你的话,是以前思考的,还是这两天想到的?”
允熥回道:“举的例子都是以前看到的,皇爷爷也知道我以前不爱读书,今天说的数据,史例什么的已经是我所记住的几乎全部内容了;观点什么的大多是这两天想的,还有刚才受到几位叔叔和兄弟的观点启发想到的。”老朱一说大家散了,回过神来的允熥才意识到,刚才他表现的有些过了,真实的允熥不喜读书,恐怕给大家的印象不像是能举这些史例的人,现在只能尽力补救;还好平时允熥的想法就不走寻常路,所以想法和思考的角度不会给人太突兀的感觉。
老朱在他说话时一直在看着他,并且目光不像是在看自己的孙子,不过允熥没抬头不知道。朱元璋又道:“你今天回去后把刚才说的话整理一下,明天写完了我叫太监去取。”
允熥答了一声“是”,顿了一下,见老朱没有别的吩咐了,行礼退下。
==================================================
其他人都走了后,老朱虽然在批折子,但今天却有些心不在焉。自从马皇后死了以后,朱元璋还没这么心不在焉过。主要是今天允熥的观点给他的“惊喜”太大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从没有人想过的观点摆在了他的面前,导致他虽然在批折子,却总忍不住想。如果完全按照朱允熥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有三大优点:第一,避免了为了削藩而兄弟相残;第二,避免了因为单纯的粮食不够吃而亡国;第三,在中央政权崩溃时,有可能有诸侯国能再造大明,再不济也有朱姓国家能存活。但是,理论毕竟还只是理论,实际执行中会发生什么问题,不好说;甚至可能理论中还有问题,只不过他现在没发现而已。
允熥今天说话时提到‘叔叔或兄弟封到哈密’的话朱元璋当然也注意到了,不过他不反感这点,当皇帝的人如果连这点气概都没有怎么能当好呢!就凭允熥今天这个大家都想不到但又合情合理的理论,朱元璋已经把允熥作为第一考虑的接班人了,只不过他因为以前从未把允熥当做继任者考虑过,不知道他的处理事物的能力如何,下一步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把允炆和允熥都派出去处理一些事情,如果允熥太眼高手低的话也只就不行了。
心不在焉的批了几份折子,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推开折子,一看时间也已经午时三刻了,于是叫太监去御膳房传膳,自己踱着步子走出房间,走到平时吃饭的屋子。
吃饭时,朱元璋总感觉自己好像有什么没注意到的地方,心中总有一份隐忧,但不知道是什么。吃完饭的朱元璋来到谨身殿西阁一间布置的小巧别致的屋子准备午休,这时,老朱的另一名随身太监苏怀恩走进来,说道:“今天安排的私下注意三皇孙……”听到这句话,老朱顿时睡意全无,因为他终于知道自己的隐忧是什么了!那就是允熥和以前不一样了,变了,而且变化很大。要不是皇宫之中,特别是文华殿在朱标去世前后,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的进来个人,他都要怀疑允熥被人调包了!就是现在,他都怀疑允熥是不是被借尸还魂了。不过按照流传的借尸还魂的情况,应该没有死人的记忆;并且朱标死时允熥的悲伤不是假的,没有人能在这上面骗过我。朱元璋也搞不清头绪,最终还是决定继续观察。“如果你真的不是允熥了,一定会有痕迹的。”朱元璋这样想着。
第10章 后续发酵
再说回文华殿这边。允熥回来后就一门心思的在自己的屋子里整理今天说过的话,其他一切计划均取消。
文渊阁的吕妃今天在允炆和允熥去了后不久就打听到今天一起去谨身殿的人不少,这才稍觉放心。但放心还没有一个时辰,等允炆回来后把发生的事这么一说,顿时又紧张起来。所有人都清楚,虽然这几天朱元璋只是找儿子、孙子们闲聊,但是也是通过闲聊、谈话在有限的储君候选人中挑选最合意的人。今天允熥发表了这么一番富含道理,富含哲理,富含可操作性,富含……的话,并且陛下看起来也很重视允熥的观点,他竞争储君的能力大大增加。
但是吕妃对前朝的事无能为力,后宫她也不敢暗害允熥。第一,是老朱对文华殿不是完全放手不管的,特别是朱标死了以后更加强的对文华殿的监控;二是如果老朱只有允炆和允熥两个候选人,那她博一把,就算被老朱发现赐死了,朱元璋也只能立允炆为储君,自己就算死了也值了;但现在还有其他候选人,博一把的结果很可能是导致老朱连带着厌弃允炆,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她只能是在与老朱不多的见面时候运用自己已多年不用的进谗言的本事,专业的、不留痕迹的、润物细无声的让老朱意识到允熥的缺点。
另外就是,吕妃看了一眼坐在旁边认真吃饭的允炆,另一点就是允炆好好表现了,吕妃相信做事自己的儿子绝对比允熥强。但是允炆现在的身体还需要多休息啊。
“允炆,”吕妃说道。允炆侧头看她。“吃完饭了以后好好休息。”允炆对于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很诧异,这话一般是平时吃完了饭才说的吧,但仍答“是”。等吃完了饭,吕妃今天也没陪着允炆回寝室,又嘱咐了一声就去找自己的‘智囊’了。
说完了宫里,说说宫外。所有成年的皇子都住在宫外,今天允熥提出了这么惊世骇俗的观点,大家都很有交流欲望,于是迫不及待地与自己的幕僚说起来,反正也不是需要保密的东西。这些幕僚听了以后需要平复自己那被十万匹草泥马践踏过的脆弱不堪的心灵,就去找自己在京的朋友去倾诉。一传十十传百,允熥和他的扩地足食,仿周封国的观点就毫无预兆地成为所有在京官员的关注焦点。
伴晚时分,一顶顶轿子或马车在大街上急匆匆地来来往往,宵禁的时辰马上就要到了,与友人讨论过扩地足食仿周封国观点的人一个个的急忙赶回住址,在洪武朝因私事违反宵禁的后果可能很严重,没准朱元璋正处在生气的时候就把你给流放了。但有一顶轿子却不是回家的,而是来到了当朝翰林院学士刘三吾的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