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第7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本来皇帝赵顼还想和王静辉再深谈一下西北的局势,不过现在看来驸马地心思已经不在这里了,再谈下去也不会挖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了,搞不好还要受到挖苦。所以只好无奈的结束了这次会面。王静辉此时地心思也完全转到一些他原来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去了,这时他才意识到除了社会变革的政治方面以外,还有很多以前自己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他突然感到有些茫然了——自己究竟该怎么做?这个时代的大宋将会走向何方?!

      西夏高层确实因为种谔诱降嵬名山突然占取绥州而感到慌乱了一阵,匆忙组织起了一次军事反扑,但匆忙组织地进攻并不是早已严阵以待种谔军队的对手,只得惨败而归,但党项人并不会因为一次军事行动失败而认输。绥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这么落到大宋手里,这对于西夏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虽然大宋这几年是占上风,但却从来没有跨过边境来骚扰西夏,西夏人似乎也看出了这点儿,所以再次起兵也是在理所当然之中了。不过这一次西夏人变聪明了许多——用计。

      部目李崇贵和韩道善两人想国相梁乙埋献计:前宋使杨定前来,两人曾经会贿赂杨定,杨定也许诺归还延边熟户。但这家伙拿了钱不办事,两人献策就是用杨定的贪心,诱杀杨定占领保安,占据保安进可攻退可守,军事地位极为重要,这样也算是报复大宋夺取绥州之仇。

      国相梁乙埋听了李崇贵两人的计策之后觉得非常可行,便修书一封送给杨定。要谈归还延边熟户的问题,并且还赐给了他金银财宝和宝镜宝剑。杨定将宝镜和宝剑呈送朝廷,自己贪下了金银财宝,不过这并不能够满足他的贪欲——种谔夺取绥州后受到皇帝赵顼地青眼有加,所谓上行下效,杨定也动了心思也想在军功上有所建树,所以在向朝廷献上宝镜和宝剑的时候极力言西夏可以攻取。

      ´Ëʱ»ÊµÛÕÔçïÒѾ­½«ÖÖÚ̵÷»Øãê¶¼£¬ÓɽڷÀ´½ÓÈÎÖÖÚÌÏÈǰµÄÖ°Îñ£¬È«È¨¸ºÔðËçÖÝÊÂÎñ¡£ËäȻ½ڷÏÈǰ·´¶ÔÖÖÚÌÓÕ½µ¼Æ»®£¬µ«»ÊµÛÕÔçï¸øËûÒ»·âÇ×±ÊÐÅ£¬ÉÏÃæÃ÷È·¸æËßËûÒª¹®¹Ì³Ç·ÀÑÏÃÜ·ÀÊØ£¬±ØÐëÊØ×¡ËçÖݲ»¿É¶ªÊ§¡£

      事情到了这一步,陆诜也知道自己也没有退路,种谔已经挖下了坑,虽然自己是添坑的,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现在最重要的便是绥州不能再还给西夏。好在陆诜也是打过仗的人,除了日常防务加紧准备之外,还派人火速赶往延安府,来借调震天雷和大型【创建和谐家园】等守城利器。

      陆诜是歼灭谅祚军事行动地重要一员,在那次战役中他见识了震天雷等火器的威力,还有大型【创建和谐家园】的守城效率,在他看来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自己只要把城墙加固好,储备好各种作战物资,党项人在攻城的时候绝对不是自己的对手。

      在陆诜刚刚接手绥州防务后,魏国公韩琦也不辞劳苦从河北赶到了陕西,坐镇延安府全权主持西北防务,接到陆诜的请求后,除了满足陆诜的需要之外,还将一支万人重装步兵矩形方阵调到了绥州。

         正文 第一百九十章波澜再起

      ------------------------

      在王静辉的建议下,汴都郊外的天罚岛上的兵工厂已经加大了震天雷等大威力火器的生产,并且还加速生产新配方火药,以供给外围大宋原有兵工作坊生产其他火器。在汴都的这些兵工作坊全力生产的武器除了继续补充汴都周围防区禁军武器的供应之外,全部都运送到西北战场和北方宋辽防线。

      按照王静辉的设想,这次对西夏的军事冲突中一定要将西夏向外输出矛盾的想法给打回去,对党项人的军事打击越猛烈,今后西北前线就越平静,给大宋的变法改革创建一个相对和平的空间。而加强宋辽边境的防备主要是来威慑辽国不要轻举妄动,为此所有输送给北方宋辽边境的武器都是大张旗鼓的运送过去,一反过去千般掩饰,万般遮盖,明摆着就是给辽国的探子看,让他们传回大宋的消息好让辽国的高层不要脑袋发昏来趁火打劫。

      说起宋夏辽三国的关系还到真有些历史上魏蜀吴三国演义的意思,不过两者之间的水平可差的实在是太多了,相比之下西夏更像是充数来的,真正的博弈双方只有宋辽两国。尽管宋辽两国自襢渊之盟之后便很少见军事冲突,并且辽国还成为大宋马匹的主要供应国,但并不代表两国之间就真的太平无事了,私底下龌龊的事情依然是你来我往。尤其是王静辉向大宋统治高层推销他那套文化加经济软手段侵略,更是让辽国困苦不堪。

      虽然大面上辽国依然是风光依旧,但也有不少辽国有远见地人指出宋辽两国之间的贸易十分不平衡,但这些人并不是辽国的主流言论,不过当这些言论传到王静辉的耳朵里后,也不禁赞叹辽国并非没有能人,在这个时代能够有这样的眼光察觉经济侵略的危害也是很难得,毕竟这东西还是后世大国之间对抗的手段。不过他并没有手软。而是建议枢密院把这些人的资料通过在飞库手打辽国地那些“和尚”给收集回来,或是栽赃陷害,或是直接干掉,这些人可是祸害,虽然这个时候他们的言论可能不能够影响到辽国高层。但长此以往终究是个隐患,对于这些辽国“精英”,那是绝对不能够手软的。

      尽管枢密院对王静辉的建议感到很奇怪,但向皇帝赵顼汇报过后也得到这样指示,他们也只好去秘密安排执行了,幸好这些人现在都是些无名之辈,要让他们消失掉也容易的很。不过要费些手脚罢了。

      大宋暗中给辽国下拌子,并不代表辽国就是这么好欺负地,辽国一方面通过支援西夏来打击大宋,消耗大宋的国力;一方面自己亲自出马,来迫使大宋不能够将其实力转移到西北战场。这样的事情辽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做了,每逢宋夏战争到了一个【创建和谐家园】。宋朝军队占上风的时候,也就是辽国在北方增兵制造两国边境紧张气氛的时候,当年狄武襄和西夏征战的时候,辽国就这么做过。由于辽国这种举动,大宋自襢渊之盟后,一直在京畿重地周围部署不下五十万的禁军部队,他们有着这个时代最优良地武器。接受最严格的训练,除了骑兵方面比较薄弱,绝对是这个时代最具有威力的军事力量,可就是因为辽国的牵制,这些部队动弹不得,生怕辽国重现真宗时代饮马黄河紧逼汴都的一幕。

      为了对付可能来自北方辽国的威胁,王静辉建议皇帝赵顼、枢密使文彦博、参谋总长郭逵、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人。将抽调一部分禁军精锐部队进驻河北诸路。要保住到手地绥州不失,除了要打击党项人的报复行动之外,就必须应对契丹人从旁的威胁,既然大宋的决心已定,司马光虽然不赞成兵逼西夏和辽国,但目前也唯有此策是最佳应对,所以便同意了,而其他几个人都是主战派,中间还少不了他们的说服。

      现在已经有十万禁军将防线向北推移,随时准备应对辽国的军事威胁。若不是考虑到河北诸路今年刚刚遭受旱灾,当地还无法支持大批军队的进驻,不然派遣地军队将远远不止十万禁军,不过这派出去进驻河北的十万禁军是当之无愧的大宋军事力量的精华,其中不仅装备了大量的火器、大型【创建和谐家园】,还有三个万人重装步兵矩形方阵,被部署在真定府、定州、河间府一线,加上原有的当地驻军,可以抵挡二十万辽国军队的南侵攻势。

      当然这样地攻势是威胁性质的,大宋现在当然不可能有实力去进攻辽国北伐,也没有实力来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尽管辽国现在是处于慢慢的下降阶段,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年来大宋除了开国时候太祖太宗北伐和和襢渊之盟外,一直都是辽国压着大宋打,虽然大宋上下都是叫喊收复燕云,但双方的实力就摆在那里,百万辽国兵锋所产生的阴影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够消除的。

      王静辉也信誓旦旦的向所有人说明,这十万禁军精锐不会长久的驻扎在河北,只要完成对辽国的牵制任务,就会在第一时间返回原来的防线,不会对辽国进行主动的挑衅,但绝对会有力的回击任何辽国的试探行为。

      “改之,这样就真的能够牵制住辽国吗?”司马光问道。

      “君实先生,现在河北诸路一共有超过四十万的作战军队,而辽国在边境部署不超过十五万的军队,而且还没有完全到位,要取得在北方的优势,辽国的军队必须要超过三十万,若要再现真宗年间辽军兵逼汴都的景象,没有超过四十万地军队是不要想的!现在不同于真宗时代的是沿途重要城邑都有大型【创建和谐家园】守城。并且还配有震天雷等大威力火器,不要说到黄河,一旦辽军深入河北,他们的锋芒就已经被削弱了。最关键的是现在辽国没有当年萧太后那样雄才大略的人了,也没有时间聚集起四十万兵马来威胁大宋,就算他们有这个实力,等他们陈兵大宋边境的时候,西北已经定下乾坤了!”

      王静辉不遗余力的给司马光打气。这老小子在历史上有对敌国割让国土地“前科”,在军事上王静辉就没有记得看过司马光那次站在主战派的一边,即飞库手打便是王韶提出《平戎三策》这样深具战略意义的方案,他也是无动于衷,当真是出了名的保守派。不过像司马光类似的想法在大宋君臣中是普遍地。后世所说的“窝囊宋”并非没有道理,到底还是宋朝军事成绩实在是惨不忍睹,在这样基础上建立起的信心实在脆弱的很。

      虽然在骑兵上大宋有着很大的差距,但这并不妨碍王静辉重新建立大宋的军事信心,因为后世的人都知道骑兵不是火药地对手,只要能够发展出合适的火器,那骑兵的威胁就会大大降低。骑兵退出历史的舞台是历史的必然!

      虽然王静辉还无法在这个时代造出火枪、火炮,但历史上连蒙古骑兵都在襄阳城下一次又一次的损兵折将,连皇帝地小命都搭在里面,王静辉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实力远逊于蒙古铁骑的辽国骑兵是不可战胜的,关键还是看人的因素。后世朝鲜战争,【创建和谐家园】手里也没有原子弹、没有喷气式战斗机、没有足够的重武器。还不照样打得头号超级大国在谈判桌上签字?!在这样的对比下,契丹人的骑兵算什么?!

      王静辉已经大大地改进火药的配方,还带来了这个时代并没有应用的荆轮机钩用在了大型守城【创建和谐家园】上,使得原本就非常有威力的宋朝床弩弥补了发射准备时间长,操纵人数多的缺点,还在步兵上结合这个时代的单兵装甲制造技术,复活了大秦战阵。只要死抗到底,他不相信还抗不住辽国的攻势。

      除了有宋朝自身地军事实力在身后做后盾,历史上现在的辽国国力正处于急速下滑的阶段,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除了在几年后的河北大旱中,能够趁大宋上下政局不稳的状况下威胁大宋提出领土要求之外,没有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交锋。不是辽国不想打,而是实力衰退太严重。

      发动大规模战争没有基础,也就是小打小闹占些便宜罢了。况且大宋高层在他的建议下几年来大量的向辽国派出“蛀虫”,加上一系列的经济压榨,辽国的根基只有比历史上更差,这也是王静辉手中的筹码。如果辽国不识相悍然来攻,那他拼着大宋经济再次出现财政赤字,也要打击辽国的嚣张气焰,加速它的衰弱。反正大宋海外贸易已经开始展开,就算财政暂时出现了问题,那以大宋的经济基础加上海外贸易的配合,恢复元气的速度一定要远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要快得多。

      就当大宋上下为忙活提防西夏人报复的时候,突然传来杨定的奏章,当皇帝赵顼把杨定的奏章交给王静辉阅览的时候,他的嘴角露出飞库手打了一丝冷笑——历史上正是这个家伙把保安给丢了,弄得大宋西北门户打开,让党项人以保安为根据地来袭击周边地区,闹得西北狼烟四起肆无忌惮。

      “改之,杨定的这份奏章你怎么看?!”皇帝赵顼坐在他的对面手里拿着茶杯盖慢慢的拂动茶杯里面浮动的茶叶,他现在慢慢的越来越喜欢这个动作了,却不知道这个动作是他潜意识中受到王静辉的影响。

      旁边还有司马光与王安石坐陪,像这样闲适宽松的谈话环境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毕竟王安石和司马光是两个火药桶,他们两人坐在一起的时候,若是讨论学问必定是旁征博引,就算说不到一起去也是增加友情,但两个人讨论国事,那便是一场灾难,舌来唇往之间不断的积蓄这爆发的力量,直至最后点燃火药桶,两人多半是拂袖而去。不过有王静辉在是皇帝赵顼手中最后的底牌了。经过几个月的磨合,赵顼也意识到两人之间也唯有王静辉在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的讨论国事,因为驸马可以满足双方的任何要求,也可以让双方说不出话来。

      不过令皇帝赵顼很难想象的是司马光欣赏王静辉的才情,更欣赏驸马的豁达,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放弃翰林学士地,也并不是每个有钱人肯拿出自己的财富来做这么多的好事;王安石对驸马的感觉是最为复杂的,驸马曾经多次有意无意地将他的变法政策堵在家门口里。不过提出的政策连他自己都无法不动心,每次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驸马的各种策论和奏章,都能够有不同的收获,但驸马那明灭变换不定的态度却令他有中难以着力地感觉。

      这份奏章王安石和司马光刚才都已经看过了,这才传到王静辉的手中。他合上奏章双手放在赵顼身前的桌上,笑着说道:“这个杨定可算得上功利中人,宝镜和宝剑已经送到朝廷来了,但还有样东西他自己给留下了!”

      司马光还是一如既往的明确反对杨定的这份向西夏挑衅的奏章,不要说他反对,就连王安石也毫不犹豫地投上了反对票——若说种谔诱降嵬名山可以得到绥州,杨定这份奏章可就更加胆大包天了。居然想要全其国!王安石就算是再好战,在现在大宋所处的环境下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Íõ¾²»ÔµÄ»°ÈÃ˾Âí¹âºÍÍõ°²Ê¯¶¼Éú³öÁËÒ»ÖÖ´í¾õ¡ª¡ªæâÂíºÃÏñ¶ÔÑµÄ¼Æ»®·Ç³£Ô޳ɣ¬Õâ²»¸ÃÊÇæâÂíµÄÎȽ¡µÄ×÷·ç°¡£¡

      “驸马,先不论杨定留下了什么东西,单就是这份奏章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想借着归还边民熟户地机会来进攻兴庆府。这根本就是妄想!”司马光的话流露了一丝对他的不满,旁边的飞库手打王安石也点点头,但没有说话。

      皇帝赵顼对司马光的话倒是不是很在意,因为这样狂妄的奏章肯定是被否定的,驸马也不会做这样地傻事,两人早就交流过,对于西夏这几年先搁置。除了王韶的动作之外,不会有什么再大的行动了,他倒是非常感兴趣的问道:“爱卿,你说杨定会留下什么东西呢?”

      王静辉笑着说道:“这个杨定手不干净,归还熟户本就是党项蛮人的计策,所谓献上宝镜和宝剑不过是麻痹我大宋君臣的小把戏,也就是能够骗骗如杨定那样鼠目寸光之辈。杨定在奏章上把西夏说得这么软弱。难道狄武襄等我大宋西北将士不就成了草包了吗?!不过是因为他收受了西夏的财物才这样做,梁乙埋兄妹也太小看我大宋了!”

      王静辉的话把其他三个人都给逗乐了,皇帝赵顼说道:“杨定难道没有接到朕的谕旨吗?!如此庸才是该换个地方了!”

      王静辉笑着说道:“圣上暂且息怒,杨定草包但也有他的用处!”

      司马光听后微微的皱了皱眉头,他感觉驸马好像又要对西夏生事,这不由得让他又紧张起来,而赵顼安然问道:“计将安出?!”

      “这不过是梁乙埋小儿的【创建和谐家园】计策,臣估计党项人也是像学种谔将军诱降嵬名山,不过杨定不是嵬名山,他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嵬名山降我大宋还有条活路,但他杨定必死无疑!党项人是想趁杨定到西夏商议返还熟户的时候,屯兵于保安附近,一旦飞库手打杨定被杀,那党项人必然趁保安无守将的情况下发动突袭,占据保安则可进退有度,那到时候就是我大宋的麻烦了,正好可以报种谔之仇!”

      Íõ°²Ê¯ÔÚÒ»±ß˵µÀ£º¡°ÄѵÀæâÂíÏ뽫¼Æ¾Í¼ÆÀ´Éè¼ÆÎ÷ÏÄÂ𣿡±

      王静辉笑道:“两位相公对此早已经心中有数,下官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不过西夏肯定要报复种谔夺取绥州之仇,我大宋千防万防终究是落了下乘,所谓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难保不让党项人钻了空子。”

      ¡°æâÂíÄѵÀÏë½è´ËÀ´ÏûåôËÎÏÄÕù¶Ë£¿¿ÖÅÂÊÇÕâ³ðÔ½½áÔ½Éî°É£¡¡±Ë¾Âí¹âÖå×Åüͷ˵µÀ¡£

      “不然!据臣所知三年前谅祚在大顺城下身死之后,梁乙埋兄妹便趁机篡夺了西夏政权,但以前谅祚的跟随者并不愿意受梁乙埋兄妹的摆布,这两派争来斗去现在想来也快要差不多分出一个结果来了。根据枢密院的密报,梁氏飞库手打兄妹占据优势那已经是铁定的事情了,但西夏内部的团结便是我大宋的麻烦,必须让这两派的实力处于不相上下的状态才更符合大宋的利益!”

      “爱卿想借此来打击梁氏兄妹的势力?!”皇帝赵顼在一旁问道。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一章风满楼

      ------------------------

      “圣上明鉴,臣正是想借着这次西夏的计策而定,想要再一次用原有的西北驻军狠狠的打击一次党项人!”王静辉站起来神色坚定的说道。

      王安石在一旁说道:“朝廷对西夏还是制衡之策为主,现在梁乙埋兄妹已经控制了西夏的大局,若是派谅祚旧部来去保安,那我们岂不是帮了梁乙埋的大忙?”

      这段日子王安石没有少读王静辉的策论,对于驸马策论中关于国家关系的部分很有心得。毕竟王静辉在后世不过是个军医,对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关系并非他所长,不过是所在团部经常组织学习,再加上从报纸上看到的那些知识综合起来结合现在宋辽夏三国的状况写成,其中并没有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以王安石的才智真是一点就透,所以他能够在这里说出这样的评论也是理所当然。

      “介甫先生所言及是,不过在下也料到梁乙埋派来攻打保安的军队必然是他的心腹军队,想那梁乙埋兄妹已经大致控制了西夏的局势,剩下的谅祚旧人已经无法对其地位产生影响,所以梁乙埋犯不着为削弱政敌派对手的军队来得获取保安的战功。自古军功为大,梁乙埋若想能够服众,必然要在军功上有所建树,所以这次他派来的军队肯定是其属下最强的军队,而且数量也一定不少,弄不好还是梁乙埋亲自前来督战!

      若是我们趁此机会再现三年前的一幕,就算不能够击毙梁乙埋小儿,也能够将其所属精锐再次消灭干净,动摇梁乙埋在党项人心中的地位,我想那他们以后的乐子可就大了,西夏最好接着再乱上几年。大宋也好准备的充分些!”王静辉笑着对王安石解释道。

      事实上这也只是王静辉的大致猜测,他是个医生不是将军,那里能够算得这么准,不过是照常理推算罢了。但是不管这次来取保安的是那个西夏将领,站在西夏地立场肯定派来的不是草包部队,党项人想把保安作为他们的进攻据点,对保安自然是志在必得,要想增大袭击的把握,派出的军队必然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这个时候想要全其西夏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若是能够重伤西夏,那将会又可以赢得几年的和平时间来发展,所以现在最好能够将这支进攻保安的党项兵留在大宋。不仅可以在西北一战定乾坤,免受西夏骚扰,还可以极大地打击西夏的自信心,让其不敢轻举妄动,这也为后面王韶夺取熙河的战役争取一个有利地姿态。

      王静辉说完。其他三个人都沉思了一会儿,觉得驸马的分析极有可能发生,若是这么给西夏来上一下,那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在西北的紧张局势,不用老是让西北的将士紧绷着神经来防范敌人偷袭了。

      皇帝赵顼笑道:“精彩!改之真是好计算!”王安石和司马光对驸马的推论也是很赞成,尽管两人在绥州和种谔问题上有很大地分歧,但在他们两人看来能够快些结束西北紧张的局势。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就是王安石也不主张和西夏大打出手,只要能够保住绥州就可以了。

      “圣上谬赞,臣担当不起,这不过是臣的片面之言,毕竟臣没有到过西北,也没有领兵作战过。具体情况还是要看枢密院来分析解说,这样才能够有更大的把握,毕竟但大宋必须吃掉保安来犯敌军,只有把西夏打疼了,西北才能安定下来,所以还请圣上慎之!”王静辉谦虚的说道。

      皇帝赵顼三人听后点点头,不过无论枢密院的大臣再怎么说。在保安方向投入重兵来埋伏西夏可能来犯的敌军是肯定地事情了,无论是谁都无法抵御一战定乾坤的诱惑,一旦驸马的预测是正确的而大宋又没有做好准备让西夏取了保安,那后果是极为严重的,集中大打一仗对大宋并没有什么负担,若是双方开打后,战争的时间一拖久了,就轮到大宋吃不消了。

      “圣上,如果真的如驸马所言,杨定收受敌国贿赂多半是属实了,不过朝廷还是需要派出官员到西北细细审查一番,才好再做定夺!”司马光说道。

      “哼!朕这就下诏把杨定召回汴都,若他真是敢收受敌国贿赂,那朕定要他地脑袋!”皇帝赵顼气愤的说道。

      “圣上不可!君实先生所言有理,臣也同意派人到西北走上一趟把杨定的事情调查清楚再做论断,不过事有经有权,若此事真是党项人设下的圈套,朝廷贸然派人去西北调查杨定,那必然会惊动党项人,这将会使大宋将士伏击党项人的计划落空,以后再想找这样的机会就难了!

      臣建议先不要动杨定,圣上不如加封杨定为权知保安,让他继续和党项人来‘商讨’归还沿边熟户的问题,这样也可以麻痹敌人,待到战事结束之后,在调查杨定也不迟。不过若是党项人真地选择保安,依据臣的估计杨定也是死路一条了,党项人正是要用杨定的人头来动摇保安的守军,以此来加大攻取保安的把握,杨定此去西夏定然是有去无回!”王静辉说道。

      现在大宋恐怕只有王静辉这么肯定西夏一定会选择以保安为军事行动的第一目标,因为事件的发展基本上和他所知道的历史相吻合,除了历史上设计此策的人谅祚早已经死在大顺城下,主角换成了梁乙埋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更加坚定他的想法。不过在处理杨定的问题上,王静辉怕朝廷调查杨定惊动西夏军队之外,还因为这个时候就算把杨定抓起来不会惊动敌人,那以大宋的宽容也不见得会要他的命,即便是皇帝赵顼刚才发了狠话,为了确保杨定这样得到小人不会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借党项人的刀来除掉这个垃圾了,对于卖国贼,他向来不介意开杀戒的。同时用杨定的人头来约束守边将领不得对西夏挑衅,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司马光和王安石相互看了一眼,他们都发现对方地神色有些古怪,主要还是王静辉给他们的印象一向是人畜无害,再加上其私生活和他们两人相近,可以堪称一个标准的君子,尽管杨定私通卖国是该死,骤然间就这样神色不改的借敌人的刀来干掉一条人命,让他们两人觉得这与驸马平时给他们的印象反差太大了。让他们都有些不适应。

      皇帝赵顼恨恨的说道:“此等国贼百死莫赎,让党项蛮族砍了他的脑袋算是便宜他了!”

      不管怎么样,杨定的命运无论是在王静辉原来所处地时空还是现在都不会出入太大。王静辉也相信像杨定这种人不会冤枉了他,这种人必须死,王静辉除非不知道或是没有这个实力,要不然心中是没有办法容得下这种人的存在。

      皇帝赵顼和王安石、司马光都被王静辉给说服了,在保安周围部署重兵来一场伏击战势在必行。枢密院虽然也曾提出过不同的意见,他们可不像皇帝赵顼对王静辉这么有信心,尽管这种可能性很高。不过由于皇帝赵顼和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位参政知事坚持,枢密院对此考虑更多地是军事方面的,而他们赵顼君臣则是更多的偏重于财政对战争的支持,枢密院还是制订了相关计划,并且在火器配给上做出相应的倾斜。

      在枢密院正在为这件事和稀泥地时候。皇帝赵顼、司马光、王静辉的密诏和书信都先后到了正在延安府坐镇的魏国公韩琦那里。韩琦在看过这三份出于不同考虑的书信之后,觉得王静辉的考虑才是最实在、最有说服力的,同时对他来说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毕竟他已经老了,西北地生活远不如他在河北老家那么舒服,从心理上他可不想和西夏这么对峙几年,搞不好自己就成为诸葛亮第二,含恨死在西北那可就太不值当了。

      战略层面上已经定了下来。至于战术层面上的事情,韩琦和他的属下自然比汴都方面更加熟悉和胜任,为了保密只有少数心腹将领才知道这个军事行动的具体细节。不过韩琦可比汴都方面的指示更绝——他压根儿就不想放西夏一兵一卒回去,他要打个漂亮的歼灭战来实现自己人生最后的辉煌,这倒是和王静辉地战略构想不谋而合。

      杨定在魏国公韩琦在延安府的行营接受了权知保安的任命,虽然他接到朝廷任命的时候喜形于色,但在韩琦这个人精的眼中。杨定不过已经是个死人罢了。对于死人,人们总是很宽容的,韩琦甚至在他的行营中邀请了陕西主要地官员来为他设宴庆祝——这是韩琦为了麻痹西夏所演的一出戏。不过杨定还以为韩琦很看重他,在酒席上频频向韩琦表忠心,惹得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员心中直犯恶心,甚至其中几个非常不给韩琦的面子就中途退席了。

      酒宴过后,韩琦还专门把杨定请到自己的书房,拿出皇帝赵顼的手谕,上面有对杨定的夸奖之词,这是皇帝赵顼为了安西夏人的心而咬牙切齿写下的。韩琦叮嘱杨定可以满足西夏人在谈判上所提出的要求,用沿边熟户来做诱饵引党项人上钩,杨定自然忙不得的点头答应,表示自己一定做好这件事。

      在杨定前脚刚迈出韩琦行营的大门,韩琦后脚便召集自己的心腹将领,对着保安的地图进行战术安排,这一次韩琦也下了血本,除了固定重要城防所需要的火器、大型床弩之外,其他剩余的军事物资全部都投入到这次保安伏击战中去,还有两个重装步兵方阵也会摆在党项人撤回西夏的毕竟之路上,摆明了要赶尽杀绝,手底下的将领对韩琦的作战意图也非常了解,最后韩琦又郑重重申了保密的重要性,各个参战军队均会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秘密调动到保安区域的埋伏作战地点。

      杨定被任命为权知保安,但他已经是个死人,党项人会在会谈的时候干掉他,用他的脑袋来动摇保安守军的军心,所以保安的最高长官必须还要有个人选。陆诜在三天后从绥州赶到韩琦地大本营,在这里韩琦拿出了皇帝赵顼的秘密手谕——任命陆诜来出任权知保安,并且将整个行动计划全部向陆诜和盘托出。这倒是真的给陆诜一个大大的惊喜,在他看来这次行动如果党项人真的来打保安,那可真是完美无缺了。

      陆诜曾经在三年前的西北保卫战中立下过大功,算是个能文能武的地方官,在西北待了这么长时间,和西夏的交锋也有过多次,不过他也意识到这将会是他在西北的最后一战了。经此一战之后,他陆诜所积累地军功也足够大,虽然自己是个文臣。但放着这么大的军功在边关当地方官吏,这是宋朝政治传统所不容的。再加上他今年也有五十六岁了,年事见高也该是要退休地时候。

      陆诜和韩琦都面临着自己人生最后辉煌的顶点。所以在这次行动上他们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而且陆诜和韩琦一样,基本上是属于主和派,不过两人也都不矫情——事情发展到这个份上,两人都认为宋夏两国只有在战场上分个高低。用鲜血才能够洗刷对方给自己带来的耻辱,此外别无他途。

      陆诜非常痛快的接过朝廷对他的任命——这也是大宋历史上第一次在同一治地地同一官职上同时任命两个人,不过他陆诜不是杨定那个草包,在即将到来的保安伏击战役中,陆诜将会坐镇保安,负责保安的城防,担负整个战役最为危险而且是责任最为重大的任务。

      “介夫。这可能是你我最后一战了,打完这仗,你我也好回家养老,将来在子孙面前也有荣光!”韩琦交待完军务后,有些动情和陆诜说道。

      陆诜比他小四岁,是景佑元年的进士,而韩琦则是天圣年间的进士。并且陆诜还做过北京(今河北大名)签书判官,以镇压王则起义积功任集贤效理,曾经和韩琦同殿为臣,虽然成名比韩琦完,但两人还是有一定的私交做基础,想到几十年恍然而过两人都已经步入老年,不禁有些五味乏沉。

      “稚圭兄敬请放心。诜定将全力以赴不负圣上所托,西夏蛮子敢来犯我保安,定要他有来无回!”陆诜站起来坚定地说道,大有慷慨悲歌一去不会的味道,两人也不多说,相约战后喝酒,陆诜便乘车秘密赶往保安了。

      刚刚升官,还以为得到韩琦重用的杨定欢天喜地的回到保安之后,便向西夏派出使者去见韩道善,双方约定了会谈地点。使者的回复让杨定更加喜出望外——西夏国相梁乙埋将会亲自来和他面谈归还沿边熟户事宜,他立刻将这个消息让人火速传递给韩琦。

      韩琦接到杨定的消息后,不禁冷笑了几声,心中更加确定这次会谈是个陷阱——梁乙埋贵为西夏国相,趁着谅祚身死而伙同其姐篡夺了西夏大权,虽说这三年来在西夏已经成功的剪除了谅祚旧部地势力坐稳国相交椅,但这样的人物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离开兴庆府的,为了归还沿边熟户这等小事还能跑到宋夏边境,那可真成笑话了,西夏人肯定是要借机攻占保安!至于杨定,韩琦已经准备给他打造棺材了。

      韩琦接到杨定快报后便给他写了回信,给他临机专断之权,不过转手又写了一封密信交给自己的心腹送给已经秘密潜入保安城的陆诜,让他做好最后的准备,同时召集将领开始调兵遣将,准备伏击西夏来犯之敌。

      本来韩道善的计策曾经让梁乙埋很高兴,但不过没有几天探子来报说大宋魏国公韩琦受命坐镇延安府,领陕西四路宣抚使,这个消息无疑给梁乙埋浇了桶冷水——韩琦威震辽国地事迹,他作为西夏国相自然清楚的很——“只要大宋有韩琦在世一日,我大辽永不犯宋!”——这是当今天下武力第一的辽国人说的,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却是恰如其分的说明了韩琦的厉害之处。

      王静辉当初可不知道梁乙埋一听韩琦到陕西坐镇就差点儿要卷铺盖跑路,他只知道正是韩琦来管理陕西四路,才有效的震慑了西夏——尽管那时西夏已经取了保安。若是他知道此时梁乙埋如此想法,就该后悔这么早把韩琦这尊神给请出来了。不过好在后面杨定的表现又加强了梁乙埋的信心——他要行险一搏,在这小小的保安来分出谁是当今天下的第一相国!

      此刻小小的保安突然风起云涌……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二章难耐

      ------------------------

      杨定的奴颜婢膝和大宋对杨定的奖励让西夏国相梁乙埋放心不少,虽然韩琦刚到陕西四路任宣抚使的时候还带来朝廷严禁边将挑衅的禁令,但看看杨定目前的待遇便知道大宋西北的将士并没有把这条禁令放在心上。

      往日梁乙埋不会希望大宋的边将桀骜不驯来给西夏制造麻烦,但现在对对手这样的表现却非常欢迎,这说明即便对面陕西四路有大宋魏国公韩琦这样的大臣坐镇也不过如此。在他看来现在的大宋君臣如尝到鲜血的苍蝇,见到好处便扑过来,正好中了他的埋伏,如果此一战顺利攻占保安,不仅可以以此为基地来将大宋西北搅个鸡犬不宁,更可以以此为要抰来胁迫大宋恢复岁币,这样也会巩固自己在西夏的地位。

      正在兴庆府国相府中畅想的梁乙埋被即将战胜宋军取得胜利所带来的荣耀和好处而欢欣鼓舞,想到未来的辉煌,梁乙埋心中更加按耐不下,召集自己的心腹在国相府议事,这些心腹中也有自己手中的头号大将梁格嵬。梁格嵬是梁乙埋的子侄,梁乙埋兄妹为了掌控西夏大局,大量任用梁氏家族的族人来控制西夏的重要职位,军队自然是维护他们统治的重中之重,梁格嵬可谓是梁氏兄妹的嫡系。

      国相府议事后的第二天,梁格嵬回到自己的防区,这里是西夏最为精锐的虎威军的驻地,说是西夏第一精锐部队,他心理还是很满足的,但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都知道【创建和谐家园】大将李清的泼喜军,想到李清和他的泼喜军,梁格嵬心中一阵窝腾——泼喜军地装备非常厉害,军中还装备着一种用马匹拖拽的小型床弩。虽然不能和守城床弩相比,但在野战中这种简化版本的床弩武器简直就是步骑军队地恶梦,泼喜军当真可称得上是所向披靡。

      李清虽是【创建和谐家园】。但其治军严明,泼喜军在他的一手整治下战斗力堪称西夏第一,最要命的便是泼喜军对李清个人忠诚非常,全军上下视李清为父母,简直就是水泼不进。以前谅祚皇帝还在的时候。皇帝亲军的战斗力和装备自然要超过泼喜军,但三年前大顺城之战被该死地宋人全部击溃,除了少数回到西夏之外,全部被宋人歼灭或是俘虏,抓起来修路去了。至少现在西夏所谓的精锐部队一旦和李清的泼喜军相比,马上就变成了丑小鸭。

      有泼喜军做后盾。李清在西夏的地位非常高,以前李清还没有发迹的时候便深受夏主谅祚的重用,参赞军机后组建泼喜军,这么一个至关重要地人物在这几年的后派与皇族的斗争中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双方都想要争取李清加入自己的阵营。不过李清虽然受夏主谅祚的知遇之恩,但自己身为一个【创建和谐家园】而且还是个饱读诗书的【创建和谐家园】,心中的华夷大防非常重,对于西夏内部的权力斗争他采用观望地态度,谁也不支持。他认为这是蛮族内部的事情,用不着自己这个【创建和谐家园】来插手其中。而且兴庆府周围的十万卫戍部队“质子军”在大顺城被击溃后,按理说泼喜军应该替代质子军的角色,但他却反而上书梁氏兄妹将泼喜军调往翔庆军驻防。

      面对李清的油盐不进,两派都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得由得他放任自流了。不过没有一个西夏人,包括现在掌握大权的梁氏家族都不敢触怒李清。李清和他地泼喜军也是在西夏处于超然的地位,作为一个【创建和谐家园】大将领了一支【创建和谐家园】军队在西夏有这样的地位,确实是让党项人很是郁闷的事情。

      梁格嵬也知道梁乙埋兄妹让他这次担当夺取保安的主力,就是为了让他给梁氏家族建立武功,如果还是让李清的泼喜军为西夏的保护神,不仅国相梁乙埋脸皮上不好看,就是以后泼喜军和李清在西夏找不到可以限制他们地势力。那难保不会生出异变。在这种情况下李清和泼喜军倒是成为悬在每个西夏统治高层头上的利剑,这是任谁来当西夏的家也不能接受的。

      梁格嵬虽然表面上看不起大宋军队,认为在自己的骑兵面前,大宋军队只有伸头挨宰的份,但他也深知这次攻占保安事关重大,不容有失,国相梁乙埋对他已经是三令五申的要他务必拿下保安城,打开西夏进军大宋的通道。梁格嵬虽是个武人,但也知道对面在陕西坐镇的正是令辽国上下都很头痛的大宋魏国公韩琦。

      这是个令梁乙埋心惊胆战的名字,昨天梁格嵬还对国相大人对这么一个【创建和谐家园】对手感到担心而好笑,不过在国相亲自叙说韩琦的事迹之后,他也在暗自感到心惊,不过梁乙埋也非常乐观的告诉他,至少现在大宋还没有什么作为,西夏应该趁韩琦立足未稳的时候,攻取保安,只有这样才能够减轻韩琦所带来的影响。

      梁格嵬知道这一次国相大人可真是下足了血本,不仅让他率领本部五万人马,还调播了三万“擒生军”作为协助。“擒生军”在西夏也是鼎鼎大名,其规模有十余万之众,由于在战争中生擒敌军做奴隶而得名,但这支军队历史上确实是西夏的一支劲旅,主要任务便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三年前随谅祚出征的便是这支擒生军,不过却是全军覆没的下场,这几年为了和皇族斗争,梁乙埋兄妹力排众议,花费巨资重造了这支擒生军,并且还将质子军也编入其内做骨架。

      “质子军”人数约五千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为了分拆皇族势力,梁乙埋拿已经被打残的质子军开刀,选拔其精锐进入擒生军,而质子军倒是没有往昔精锐之风了。

      由于时间紧迫,梁格嵬必须赶在宋夏关于交还沿边熟户会议之前进入战斗集结地,所以八万人马根本就没有在后勤上下功夫。只是草草准备了一番便启程上路。梁格嵬所率的这八万人马都是骑兵,他们要火速赶往会议的召开地点——洪州,在那里还有一支两万余人的步卒军队和攻城用的装备。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7 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