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爱卿对王韶就这么有信心?”皇帝赵顼笑着问道。
“臣对王韶的能力不会有什么异议,不过臣怕的是王韶得了熙河后便要养老了!”
皇帝赵顼自然明白王静辉所说的养老是什么意思,沉吟了良久后说道:“朕亦深知此法弊处极深,爱卿可有何良策?”
王静辉说道:“臣以为太祖太宗皇帝立下地这条祖制是当时也是现在最好的选择!”
“哦?!爱卿不知道狄武襄,难道就没有看到郭逵吗?郭逵现在能够挂枢密副使任参谋部参谋总长还是当初爱卿你一手成全的呢!”对于王静辉的回答。赵顼感到有些不满意,他想成为汉武帝那样地皇帝,太祖太宗皇帝立下的这条规矩明显会给他套上一条绳索,当初王静辉帮助郭逵摆脱困境的事情他还是非常赞赏的,但令人意外的是王静辉居然赞同这条祖制,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圣上,其实历朝历代都避免不了开国功勋被杀,而拥兵自重的将领造反的事情发生,在这种条件下。太祖太宗皇帝能够立下这样的规矩,杯酒释兵权使得君臣能够善始善终,这确实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王静辉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费尽心机地遣词造句,他老赵家本身就是拥兵自重造反起家,而且开国功勋中好像还是有个将领被赵匡胤给干掉了,但相对于王静辉所知道的中国历史,宋朝君臣之间的关系恐怕是最为风和日丽的了。在他的理解当中,君臣之间如果是一把双刃剑,那强如唐汉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就是后世老朱的大明王朝。不过两代人的大肆杀伐便开始未老先衰了。也许是他的政治观念太过理想化,连自己的娇妻在某些事情上看地都比他透彻,但在他看来只要能够让中华的历史少些血腥味,什么道路都未尝不可的去尝试一下。他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来去做这些事情,哪怕在别人的眼里是傻事。
“抑武政策是和将门现象有着很深的关系的。太上皇掌位的时候,臣曾经与太上皇有过商议,第一个结果便是郭逵所在的参谋部的出现,这只是一个初步地计划,就是连臣也没有完全想好。王相变法,想必这军政一块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如果有可能的话。臣将会在合适的时机和王相一起商议一下,或可从中有所补益。”
“安石先生曾在颍邸的时候曾和朕说起过兵制变革新法,有爱卿能够从旁协助,朕也很是期待。不过朕还是想问爱卿一句:我大宋将士什么时候才能够陈兵兴庆府城下?!”
王静辉心底暗叹了一声:这个皇帝当真不能沾军事,否则马上就露出心急地本质,也难怪在中国历史帝王排行榜上“秦皇汉武”要排在“唐宗宋祖”的前面,自古飞库手打军功才是第一!不过历史上若是没有王韶的军功给变法派充气,恐怕王安石的变法也撑不了这么久,自己只要循序渐进的加以引导,未尝不可将军功的诱惑吊在赵顼的眼前,让他跟着自己地指挥棒前进。
“圣上什么时间臣不敢妄言,不过以臣的估算,厢军在西北屯田五年便可以基本满足西北现有将士的补给问题;王韶三年内拿下熙河之地,有了熙河的马匹加上屯田、走私、从辽国买马等等途径,两三年便可以组建不下十万的骑兵;再加上两年的潜心准备,七年后,对西夏作战规划正确,实施顺利的话,那圣上便可以请秉常小儿到汴都来过下半生了!”
皇帝赵顼听后脸色好看了许多,用七年的时间来扫平西夏。虽然看起来时间长了点,但想到仁宗时代虽然文有范仲淹,武有大将狄武襄坐镇,和西夏打了几十年也没有占上风。七年的时间来扫平西夏这也算是做梦一般了,若是放在朝堂之上让大臣知晓,那所有的人都会认为驸马地神经不正常。
也许是王静辉自出道以来从来就没有错过的神奇记录,皇帝赵顼对这个年轻的妹夫的信任也是非同一般。虽然这几年王安石在他地旁边不断的说着变法图强,扫平西夏,收复燕赵,这也不过是说说而已,赵顼心中对此还是有点清醒的认识的,这话如果从王安石的嘴里面说出来,他不见得会信。但从驸马的嘴中说出来,那分量自然是不同了。
“圣上,军事武功是一个国家的利剑,保疆卫国便足矣,‘穷兵黩武’等成语也不是空穴来风,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一天比一天好才是朝廷君臣最为关心的事情!”王静辉总是不停的给皇帝赵顼耳边提及百姓的生活水平才是最重要地标准,就怕自己忙活的半天,赵顼的脑子一发热便全都当军费了,这也是不失时机的来针对王安石打预防针。
事实上。随着王静辉这几年在大宋政坛上显露光芒的同时,他的这套标准也获得了很大的市场,司马光、范纯仁、苏轼三父子都是其坚定的拥护者。听说前一段时间在三司条例司任职的苏辙还为此在青苗法地制定上与吕惠卿发生了很大的口角冲突,王安石多少受了驸马的影响,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站在吕惠卿的一边,而吕惠卿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力,苏辙很幸运的躲过了被贬的命运。不过王安石和历史上也并没有太大的出入,他决定变法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牺牲一部分百姓的利益,虽然苏辙没有被贬出汴都。但把苏辙踢出三司条例司地举动还是表明了他的态度。
皇帝赵顼对王静辉话中意思也是知道的,虽然他没有像司马光一般对此非常信服,但经过驸马这么长时间的影响对此倒是信以为然了,点点头笑着说道:“爱卿的心意,朕心中已然明了!”
皇帝赵顼这次并没有问道屯田对于辽国地影响。他知道这次能够从驸马的嘴中掏出对西夏的态度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如果在深问下去,那就是让驸马削自己的面子了。其实现在驸马的这项屯田计划的军事针对性已经非常清楚了,虽然五年内重点向西夏倾斜,但这项庞大地屯田计划连荆湖地区都涉及到了,更不用说北方宋辽接壤的重点——河北诸路地区了。
随着王静辉对于屯田的《屯田细则札子》的呈送,大宋对于在西北大规模屯田的行动便已经开始全力运转了。主事的首脑自然是王安石,司马光属于从属地位,但深知内情的人都清楚驸马王静辉才是幕后最重要的人物。由于王安石、司马光和王静辉三个主导厢军屯田的人物身后不同的背景,变法派和保守派不同阵营的人倒是没有出现相互倾轧的倾向,再加上棉花、油料作物等经济作物价格的逐渐上扬,商人的投资和积极介入,这使得所有人对这次朝廷大规模屯田的前景都逐渐乐观起来,飞库手打这些王静辉都看在眼中,心中对这样的结果也是非常欣慰,至少屯田减少了所有人对变法的某种担忧,而且变法派的锋芒暂时被压住,没有以前那么锋利和灼灼逼人的态势了。
由于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大宋从辽国和西夏官方的耕牛等牲畜交易在短时间之内达到了一个小【创建和谐家园】,并且大宋在暗地中的走私贸易中,牲畜的交易也达到了顶点,这中间少不了高度白酒和食用油等物资的付出,也有效的缓解了两国在生产资料方面的紧缺状况,不过也同时破坏了两国的本国相关产业。这几年王静辉带有强烈倾销侵略色彩的经济政策随着他个人声望的提升,逐渐被大宋统治高层所广为接受,加上他的拉拢手段,把大宋头面人物如太皇太后、太后、几个相公家族的经济利益相互挂钩结合,这样的经济结合体在王静辉的鼓动下对金钱的欲望也是在逐渐高涨,反过来促进了大宋的出口政策。
照这样的发展势头,如果在国内找不到市场空间,那对外肯定需要扩张,航海贸易自然是其中的主要宣泄口之一,但相对陆路周边国家的经济扩张便是更为逐渐升级。王静辉甚至在心中更加想在这团火上浇点油,培养他们的胆量飞库手打,将自古以来那中传统大国扩张欲望变成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扩张,那更实在更稳妥些,这自然要求大宋要做好军事上的准备。
正文 第一百八十二章杀心
------------------------
厢军屯田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王静辉最初的想法便是暗中阻击王安石的变法,把王安石和他属下的三司条例司中的变法精英所想出的新法条例堵在家门口里,转移大宋最近一年的政策中心,渐渐的磨去新法的锋芒,从而降低其急功近利的危害性;一半也是心中早有屯田分流厢军的想法,不仅减轻大宋臃肿的巨额军事开支,也能够发展生产,屯田戍边减使其边防军队供给强度,为扫平西夏做好先期准备。
现在看来王静辉对厢军屯田寄托的两大愿望都已经初步实现,王安石所率领的变法派都把目光集中到屯田上面,前段时间所编写的新法条例也暂时搁置起来,这让王静辉心中长舒了一口气,不过更让他高兴的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成员吕惠卿因为老爹去世而不得不回家丁忧去了。
吕惠卿怎么厉害,王静辉没有亲眼见过,但历史把他列为变法派中头号奸臣,这就足以让王静辉重视他了,同时这个吕惠卿也和王雳一样是个权谋高手,对于这种人,王静辉是最害怕的。不过现在吕惠卿因为丁忧的关系,要远离朝廷三年时间,这可让王静辉乐翻了。吕惠卿的离去不见得会对变法派有什么损伤,但这种人对政治空气极为不利,试想有个人成天在背地里想着如何暗算对手,那实在不是什么美妙的事情,历史上司马光被贬黜也是出自吕惠卿的手笔,他能够离开朝廷对于王静辉来说可算是少了一个大敌。
虽然吕惠卿走了,但王静辉对这个人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感,尤其这家伙在历史上是个货真价实的权力追求者,吕惠卿得势后,整个吕氏家族都跟着鸡犬升天。几个弟弟大肆购并土地,收受贿赂,到最后连他的老师王安石都给暗算了。
“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实在是很难让我安心,最美妙的做法便是干掉他。一劳永逸!”王静辉想到吕妌卿地“光荣历史”后,心中免不了生起杀心来,这样的人对他来说威胁太大了,而且变法派中确实有一批人应该及早“处理”掉,想邓绾、蔡确等人实在是垃圾中的垃圾,当然还有著名的奸臣——蔡京,这些人虽然在后世都有了公论,被钉上了历史地耻辱柱,但在这个时代却是活的滋润的很。
这时王静辉的心中一振:这可是他来到宋朝后第一次心中对敌人升起了杀心,虽然对方是自己怎么看都是该死之人。但自己还从来都没有对人起过杀心,就是原来面对王雳的时候,也因为对方是个才子而手下留情。虽然同样没有安什么好心,把人家生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但也没有上来就想干掉王雳。
王静辉虽然喜欢宋朝的“不杀士大夫”的政治传统,但众多贪官奸臣也受到了其中的庇护,这也是让他非常郁闷的事情,不要说他在楚州地时候绕了很大的弯子来处理手下的几个贪官,要是放在平时他们也就被罚奉了事。根本就不会伤筋动骨。相反在历史上由于吕妌卿等人相互配合,在“乌台诗案”中差点儿把苏轼送上断头台,这让他心中非常不平。
“用【创建和谐家园】?动静太大了!而且这个时代还真存在武术,虽然没有金庸笔下描写的那么玄乎,但要想发现他也是很容易的事情。”王静辉心中第一个就否定了自己用【创建和谐家园】亲自出马的想法。
“看来也只有用医术了!”每个学医的人,总会懂得一些不为外人所道的手段来致人于死地,越是医术高深的人知道地越多也越隐蔽,这些王静辉也懂,尤其是他在遍阅校正医书局那浩如烟海的医学藏书后,对此更是心领神会。因为中间也有些残卷是描写毒药之类的,想杀人不见血的方式他自信懂得比当代最有名望的中医要多得多,虽然当初他也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想起来也不算晚。
王静辉是个医生,在原来生活的时空中。家族祖祖辈辈都是治病救人的活菩萨,没有想到自己在这个时空中却要用手中的医术来开杀戒,虽然杀的贪官奸臣,但心中总是有些别扭的。他思来想去还是暂时放下这种想法,毕竟这种杀人方式是十分被动地,到目前为止皇帝赵顼对他还是言听计从,他还没有必要下杀手。这也算是给吕惠卿等人一个机会,若是他们胆敢还像历史中的那样,那自己就不客气了。
厢军屯田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来安排,尽管王安石对王静辉在这个时候抛出厢军屯田的政策对他实行变法有很大的影响,但思前想后屯田也是恶非常不错的主张,王静辉又拿出了切实可行地方法自己也很心动,再加上这件事虽然是王静辉在幕后操办,但在人前可是以自己为主导的,王安石可以看见屯田的成果在向自己招手,任谁也无法抵挡这样的诱惑,这也是给变法派增加声望的事情,所以他自然乐得配合。
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屯田上都有共同语言,王静辉又制定了非常详尽的屯田计划,资金上也没有什么缺口,皇帝赵顼又被王静辉在西北军事画饼的说辞所打动,为了打垮西夏彰显武功,他也会全力推进此事。
现在大宋高层难得有这么一次齐心合力地时候,下面从属各个阵营的人们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奋斗,所以事情进展的极为迅速。第一批两万厢军是永兴军的厢军就地转化而来,现在已经丈量好土地,每名厢军能够分配到一百亩土地,一头耕牛,种子、农具等这都是朝廷负责统筹供应。
说道一名厢军便可以得到一百亩土地,这也许会吓倒人家,但厢军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军队,它当初组建的时候的动机便是一种慈善收容。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朝廷便会在灾民中选拔百姓入厢军,基本上保持一个家庭一个名额,每名厢军的年薪是三十五贯到四十五贯。虽然远不如禁军五十贯以上的收入,但养活一家人吃饭是勉强够了。当然,厢军在这个时代也有预备役地作用,禁军中选拔就在厢军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厢军也并非全无战斗力,而是分成两种厢军,一种是普通厢军,装备差、训练差;另外一种是校阅厢军,装备要远胜于普通厢军,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不过待遇水平要略次于禁军,但战斗力是不容忽视地,禁军补充新血主要便是从校阅厢军中选拔。
由于厢军这种特殊性质,所以注定一名厢军一百亩土地就表示这一百亩土地是由一个家庭来支撑的。而一头牛的畜力可抵得上【创建和谐家园】名劳动力,所以这一户人家耕作一百亩土地应该不是问题。所谓屯田一万厢军,便是迁移至少三四倍数目的人口到西北,而此时的西北由于常年的战乱,人口稀疏,几十万人到这里也并不算多,这也是王静辉设想中的【创建和谐家园】,毕竟正常时期【创建和谐家园】是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来的,而发展经济就必须有人、有劳动力做基础。厢军屯田的好处便在此处看出来了,连屯田发展经济到【创建和谐家园】一步到位。
不过也正是因为厢军屯田可不是简单的供应一个人,而是一个厢军对应地是一家子四五口人,所以屯田的协调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幸好第一年屯田的厢军主要是由当地厢军直接转化而成,不然可以想象十几万人大迁移,到贫瘠的西北,那将会带来一场怎样的灾难,最直接的危害便是造成西北粮食供给出现短缺,那可是非常要命的。
现在王安石和司马光便是要完善厢军屯田的细节问题。最主要的规则都由王静辉订下了框架,得到了皇帝和他们两人地认可,剩下的便是由他们来添加协调了,这也是一份苦差事,也幸亏这两个人干得挺起劲。换做王静辉很可能还玩不转这么大的工程。
由于有西夏俘虏修建好的从延安府到洛阳的大道,西北的交通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就使得明年开始从别的的地方调集厢军进驻西北屯田和商户将屯田的农产品运送回来创造了极大地便利,这也直接改善了大宋朝廷中心通过这条大道来方便供给西北战线,而且也加强了西北与大宋的联系。
以前修建这条大道的时候,朝廷官员对此并不热心,不我是因为修建这条大道的时候使用的战俘兵。换了驸马地话便是:“用了也是白用,只要负责喂饱他们,朝廷权当用三万人两年的伙食来换取一条大道,这买卖便宜!”现在王安石和司马光则深刻体会到这么一条路对西北的重要性,换做是两年前,就是朝廷想修这条路,也拿不出这么多的资金来,当初驸马一力主张不归还俘虏用来修路,到现在看来是最好的办法,这确实对大宋极为有利。
也正是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人体会到这条路的便捷,间接影响到许多有远见卓识官员的意见,对待关于西夏催还俘虏地问题上,都纷纷开始掉转矛头,虽然口头上还是煮熟的鸭子——嘴硬,但在立场上有了根本的变化,王静辉心中也在暗自偷着笑。
在宋朝,为了弥补自己在军事上缺少马匹对抗敌国骑兵的问题上,他们非常注重在边疆植树来降低对手的骑兵攻势,这在河北诸路与辽国接壤的边境有着相对茂密的森林并且严禁当地居民砍伐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在自然植被问题上,来自后世时空的王静辉自然非常重视,他在屯田章程上非常郑重的提到关于植树的问题,要求屯田士兵不能砍伐山坡林木,而且要在自己的屯田土地上每年栽种不少于十棵榆树或是其他树种。毕竟西北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现在的年份有处于干旱高发期,大力提倡栽种榆树的原因不止是出于环境植被的考虑,更因为榆树叶可以食用,有利于渡过灾荒。这样的细节都被王静辉考虑在内,这让王安石佩服的很,自然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看到朝廷对西夏俘虏的态度在逐渐改变,王静辉不失时机的上书朝廷,请求把这三万俘虏打散用来修建西北地各个交通道路。并且还要修缮水利工程设施,以利于开荒屯田。这个时候驸马的奏章就不像上次那样还要经过庭议了,直接在中书政事堂经过谈论后,便发给门下省和枢密院去执行了。当初反对驸马处理俘虏的主力文彦博对此也是摇头苦笑。不过现在文彦博对此的态度倒是软化了不少,毕竟这样不用动用太大地财政开支,便可以获得巨大好处的事情,谁都愿意看到,而且西北厢军屯田还涉及到朝廷内极大势力家族的利益问题,各路神仙都神通广大的很,谁也不会找不自在,就是他文彦博也不在例外。
吕惠卿回老家丁忧的事情在现在朝廷上下热衷于屯田的事情面前显得无足轻重,王静辉在暂时压住心中的杀心之后,除了不时与王安石和司马光碰头来商议一些在屯田中所遇到的问题之外。便又再一次在世人目光中沉寂下来,窝在驸马府中读书或是跑道华英书院与平民医馆转悠了。
王静辉在家中除了陪伴自己的妻子和不满半岁的女儿外,便是在书房中对大宋军制改革进行设想,因为厢军屯田是不会分散王安石多长时间精力地,而且时间越长,西夏那边梁乙埋兄妹的势力就会逐渐的占上风,西夏内部的内讧也会逐渐消除。
像西夏这样还处于野蛮半奴隶制的国家,他们并没有摆脱游牧民族的特征,要聚集军队打仗还是远比大宋利索的多。只要没有严重的内讧,他们的军事力量恢复地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毕竟是以骑兵作战为王的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在军事上占有很大的上风,尤其大宋缺乏马匹,更是占有很大的优势。算起来不会超过三年,大宋的西北又要战云密布了,大宋不仅要有最先进的武器,也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制度才能实现王静辉对皇帝赵顼七年扫平西夏的承诺。
王静辉要提前把大宋军制改革的框架想出来,这也是用来阻击新法地第二条防线。其作用不仅在于牵着王安石的鼻子走,还要实现大宋强军的梦想,后者极为关键,尤其是要增强大宋在西北的军事力量,因为王静辉扫平西夏的后勤和给商人地利益承诺——厢军屯田可就在西夏人的鼻子底下。他可不想自己忙活了半天给党项人做嫁衣,解决的办法也只有一个——两国只有用刀剑来说话,胜者才可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继续发展!
对于军事制度的改革,王静辉必须要靠盟友,而现在就任大宋军事参谋总部的参谋总长郭逵便是他的最佳盟友,郭逵在陕西四路做过宣抚使,干掉夏主谅祚他功不可没。并且还和陆诜在内地西北将领关系非常不错,最为关键的便是郭逵不仅和王静辉关系够硬,还对大宋现有的军事制度了如指掌,这好用来给王静辉做参谋。
事实上,王静辉虽然在原来的时空中读过不少关于宋朝的书,而且在这个时空中也生活了很多年,但不要说对宋朝的军制有所了解,就是对于大宋军官的那些官职都搞不清东南西北,这也不能怪他,大宋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其官职制度实在是太混乱了,搞得像一锅粥一样,若不是军中人,不要说对军队的编制和组成说清楚,就是那一串官职就能够把你给弄蒙了。(至少戒念看了许多书,对宋朝的官职还是很晕!)
不过好在有郭逵在,这家伙对几年前王静辉在关键时刻说动当时的皇帝赵曙和一干大臣,给身在困局中的他拉了一把,免得自己被迫离开军事岗位,这以援手到现在郭逵还念念不忘,况且郭逵在军事上的成功离不开王静辉所献上的大威力火药的配方和集中改进【创建和谐家园】的贡献,所以两人的关系一直就非常好,郭逵一接到王静辉邀请,便立刻赶来帮忙了。
郭逵知道王静辉想对大宋现有军事制度进行改革后,心中更是高兴——别人说改军制,他是不会相信的,而王静辉有这种影响力,两代皇帝对这个驸马有着异乎寻常的信任。知道驸马的困难后,也不禁哑然失笑——驸马还真是个军事门外汉啊!没有办法,此事事关重大,他不得不详细解说了大宋军制的方方面面,给王静辉来了一次短期强化灌输。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三章情报
------------------------
郭逵是大宋军方的头面人物,用来给王静辉做顾问,显然显得太过奢侈了,这种事情只要找个枢密院中的普通文职人员便可以满足王静辉的要求,但郭逵在军方有着很高的号召力,要想开启大宋军制改革,就必须要有一个有声望的军方人物来为此摇旗呐喊才行,不然依照大宋扬文抑武的传统政策,军方的人会隐隐有中反抗的力量来阻挠军制改革的进行,毕竟很多人都是旧有制度下的利益既得者,这军队中也和朝廷的文职圈子有很大相似的地方。
在王静辉的计划中,军制改革不能是文人关在小屋中闭门苦思的几个条例,要有内行的人来做参谋,在了解大宋军制的同时,王静辉也和郭逵充分交流意见。王静辉在以前的时空中便是一个军医,军事上的东西他懂得不是很多,但后世的军校等制度他还是清楚一些的,把后世的一些他所知道的军事制度总结出来再结合现有的军制,王静辉相信自己的军事改革制度虽然不至于一下子能够让大宋军队天下无敌,至少也比王安石在历史上提出的那些条例要好得多。
郭逵现在虽然是大宋参谋总长,但他的角色还是非常清闲的,现在有不是宋夏交锋的高峰期,边疆异乎寻常的平静,这主要是西夏内部正在内讧,无力对大宋形成有效的军事威胁罢了。
由于王静辉几年前向朝廷进策,希望能够向西夏和辽国这两个头号敌国输送和尚道士,得到了大宋统治高层的支持,虽然向外输送道士比较失败,但佛【创建和谐家园】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夏和辽国本身就有着浓厚的佛教基础,再加上大宋的有意推波助澜,这些和尚很快便在两国站住了脚跟。
由于王静辉清楚医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这些佛【创建和谐家园】进行了简单的医学培训。再加上本身大宋医学很受到重视,这些和尚自身都懂些医术,虽然水平不怎么样,但在西夏和辽国却受到了极大地尊重。不仅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望,还受到两国的权贵高层的钟爱,各种捐献也随之踏来,这使得后期这项计划倒是成了赚钱的一笔买卖。那些混杂其中的大宋探子也隐蔽的非常好,不时地向大宋发回各种敌国信息,使得大宋不再像历史上那样对对手一无所知。
鉴于和尚输送计划的顺利,王静辉对军制改革的第一步便是对对外情报进行改革。大宋以前几乎没有对外情报机构,一旦发生两国交锋事件,最外情报几乎是一无所知,王静辉的到来使得这一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扭转。在这个时代,恐怕没有人比王静辉更清楚对外情报的重要性了。但并不能说古人对此不重视,大宋以前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谁都知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地道理,只是他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而已。
现在有王静辉给他们提供了下手的方法,剩下来地事情便简单了许多,但王静辉觉得在情报架构上显然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是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掌管其具体事务,只是笼统的把所获得的情报统统汇集到枢密院。这些庞大而又夹杂着大量无用信息的情报不仅让枢密院叫苦不迭,而且还很容易给枢密院和中书提供误导的信息。这是现在通过与郭逵交谈王静辉才知道的。
大宋地情报系统虽然不是王静辉一手手创,但和他有着莫大的关系,他是重要的发起人,既然得知了情报系统的具体情况,他就不能再假装看不见了,毕竟对于情报系统的重要性。曾经在原来生活的时空中,王静辉可是非常清楚。
事实上大宋情报工作现在还不能称之为“系统”,只是一个雏形处在一片初创地混乱中而已,上下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几乎每一个撒出去的潜伏和尚都一股脑儿的将手中所获得的情报传回来,这样的信息量是极为可怕的,也使得情报传递人员和分析人员暗自叫苦。
在和郭逵充分交流过后。王静辉和郭逵联手写了一道札子呈送给皇帝赵顼,对大宋地情报系统提出了改革,并给出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在这份计划中,王静辉根据他那少的可怜的情报知识,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情报系统框架,从情报分类分析到收集情报的网络都做了比较详细的划分,还重点建议情报人员的训练,中间再加上郭逵的有益补充,使得经过两人讨论后的情报系统总算有了点样子,对此王静辉心中也是暗叹自己能够做到的也只有到这一步了,再往下去可就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了,自己的肚子里面可真就没有什么存货了。
皇帝赵顼对这本札子倒是非常感兴趣,他对情报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细作的水平上,看到这本札子后,立刻召王静辉和郭逵进宫议事,详细询问了现在枢密院的情报工作现状,并且对这本札子中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好笑,让王静辉和郭逵都有些哭笑不得——皇帝赵顼还以为这是猫抓老鼠的游戏呐!
上位者的重视可以加快事件的运转,这个简单的道理王静辉还是非常明白的,他还是非常耐心的和郭逵一起对情报系统的重要性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还列举了历史上一些细作的功勋,这才让皇帝赵顼慢慢的进入了自己的角色。要知道军事武功是这个年轻皇帝所最看中的,情报系统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投入大量金钱的机构,但其回报率也十分惊人,它可以大大加快战争的速度,可以有力的保障战争的结果,甚至是改变战争的结局,或者根本就不用战争,只要略微做些手段便可以使对方实力大损,这样的效果不禁让皇帝赵顼有些动容。到最后王静辉干脆把常平之战中赵括的例子搬出来,皇帝赵顼这才对情报系统的作用有了深刻地认识。
皇帝赵顼为此又召集了王安石、司马光、文彦博、曾公亮等人到福宁殿对王静辉和郭逵的札子进行仔细的审议,这些人现在都忙着厢军屯田的事情。现在看到这份札子后,王安石立刻意识到王静辉似乎对大宋的军事方面有了新的想法,估计这道札子也只是一个投石问路之举,这让他心中逐渐升起了一丝警惕。
这本札子是王静辉和郭逵精心准备过的,可以说这本札子中关于对情报系统架构地设定是最完美的,当然中间也存在这很多的问题,若是让后世随便一个搞情报的人过来看看。都可以指出一大堆的漏洞,但放在现在可就真是难能可贵了,况且皇帝赵顼叫来的这帮人除了文彦博对军事还算是比较精通外,王安石和司马光不过是有着过人的眼光罢了,他们都能够看到对大宋的好处,却提不出什么更好地补充意见了,所以这本札子轻而易举的便获得了通过。
郭逵原本以为自己进入枢密院做这个参谋总长是个挂名地虚衔,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了。但经过这本情报系统的札子,还有王静辉的一些非常隐讳的话后。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用处,也逐渐走出混日子的阴影。另外一个若有所思地人便是王安石了,他现在是越来越看不懂王静辉了,现实厢军屯田后又是这本情报系统架构札子,他真是不明白王静辉的脑子里面到底在想些什么,怎么自己每次把变法札子塞在袖子里面准备呈送的时候,王静辉都会先他一步插上一脚。
王安石和郭逵怎么想。王静辉并不在乎,只要他的建议得到统治高层的通过能够实行便可以了,他相信自己的建议尽管不是最好地,但对大宋是绝对有好处的。所谓聚沙成塔,他相信历史的改变将会从这些一点一滴中慢慢积蓄力量,谁也不会如神仙一样算到所有的困难加以解决。即便他是从未来来的历史学家也不能。
也许一个情报系统并不能够解决多少问题,但这份札子的顺利通过却实实在在的给郭逵提供了动力地源泉,也许也是这家伙自被从新调回汴都后便受到文臣压制的太厉害了,现在突然看到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便开始饥不择食的来发挥自己的热量了。而王静辉也注意到了这点儿,这倒是他的以外收获,也认为这是好现象。郭逵出现在王静辉书房中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虽然和郭逵合作相当愉快,但王静辉并没有急着把军制改革做出来,一方面是因为这项改革的领域是他所不熟悉的,老赵家的抑武政策虽然不怎么样,但宋朝却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武将叛变起兵夺权的王朝,在王静辉看来内部的巨大变动比外族的入侵更可怕,尤其在这个相对不是很紧迫的时代,他生怕由于自己的过于自负而破坏了文武平衡导致灾难的发生;二是他心中也很矛盾:军制改革快了自然是有利于对西夏和辽国采取主动的军事态势,但现在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厢军屯田上,王安石的改革也被堵在家门口,他还想故伎重演用军制改革来再一次拖延王安石新法条例的实施,两者的矛盾也让他非常苦恼。
好在军制改革并非是一两天便可以设想周到的,即便有郭逵这匹识途老马做引导,王静辉的脑子里面还是没有形成一个军制改革的大致框架,慢慢探索便是了,反正自己也不想王安石那样着急,凡事还是设想周到了再说,若是自己决策失败打击了皇帝和众位大臣对自己的信心,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五月,大宋皇宫集英殿,在这里三年一次的抡才大典在这里进行,这一次参加殿试的准进士、准明经近八百名之多。已经被王静辉的厢军屯田政策累得精疲力竭的王安石和司马光还是打起精神,朝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殿试上来。王安石、司马光和他们身后的各种政治阵营都非常清楚,这次抡才大典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为国选材,还是王安石所代表的变法派阵营争取更多变法人才的重要途径。君不见名满天下的欧阳修在进入华英书院之前一天教书先生都没有做过,但门生故吏却是满天下,其缘故便是他主持了三次殿试,每一届殿试所选拔的进士等人才见了他都要恭敬地喊声老师。
朝堂之上关于主考官却是已经内定了——王安石,而陈升之、司马光、苏轼等人也在考官之列。不过这一次王安石成为主考官后,就注定变法派要在殿试上要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朝堂之上众位大臣对王安石担任主考官反对声如浪潮一样汹涌而来,但皇帝赵顼根本不为所动,还是执意让王安石担任主考官,以显示自己对他的重视,皇帝赵顼对王安石的宠信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最有意思的便是在这次主考官之争中,居然有人还上书皇帝。请求让驸马王静辉来担当主考,说驸马身为龙图阁学士,学识渊博,不仅诗词名满天下,还著书立说质疑经典,这份才能可担当主考!王静辉听说后几乎笑死,他自己肚子里面有多少货别人不知道,自己还是非常清楚的。和王安石与司马光这些人相比,自己的那点儿学问是经不起推敲地。
不过令王静辉掉下巴的是:皇帝赵顼居然真的还认真考虑过。不过御史的弹章也紧随其后而来——弹劾那位上书出这个馊主意的官员,驸马当上主考官,那岂不是这一届考生都变成他王静辉的学生?而且驸马他年轻,无法服众。皇帝赵顼只是拿这本弹章一笑了之,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让驸马当主考官,而是想让他做个类似苏轼那样普通的考官而已。这些下面的官员都会错意了!
不过虽然现在皇帝赵顼刚刚继位不久,年龄也是非常年轻,但并不意味着很好哄骗,没有长远地看法,他让王安石当主考官,但考官行列中除了苏轼一人是非常明确站在变法派一边之外。其他的人如宰相陈升之等人地政治立场都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一种平衡——古老的帝王之道。正是基于这样的平衡考虑,皇帝赵顼还是把王静辉叫到福宁殿中议事——专门商讨殿试事宜。
皇帝赵顼还是让王静辉担任了考官之一,他心中所想的便是把王静辉当做两派的润滑剂和砝码——王静辉几乎从来没有偏向过任何一派,自王安石上台以来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便扯起了变法的大旗闹得朝堂之上风风雨雨,这让他心中多少有些失望,有驸马在也可以多少消除两派之间地矛盾。至于御史的弹章上说起驸马做大的问题。皇帝赵顼根本连信都不信——况且王静辉的声望虽高但官职却没有和他的声望相匹配,并且还多次对想要给他升官的皇帝表示自己不需要【创建和谐家园】职,免得坏了太祖太宗皇帝立下地规矩,只需要土地和爵位作为奖赏便已经是足够了,况且王静辉还是自己的妹夫,身边都是皇宫大内从英宗赵曙时代便部署在驸马身边的探子,有什么风吹草动皇室都是第一个知道,驸马虽然在很多地方都有越线的举动,但都是在皇室的容忍范围之内,而驸马也都是把这些主动和皇帝说明,根本就没有任何秘密,难道还要怎么做才可以使皇室对他放心?!
任命驸马成为殿试的考官之一,这虽然是大宋历史上的第一次,但却没有受到多大地反弹,福宁殿中的各位大臣认识王静辉也非一两天,都是有着深厚的交情,类似曾公亮之辈还和驸马有着深厚的利益交集,自然不会反对。至于御史的问题,两代皇帝对案头上那积累起如小山一般高弹章的态度便已经说明了一切,无论是赵曙还是赵顼当皇帝,他们都不是昏君,皇帝对驸马的信任已经大大打击了御史想借打倒驸马做进身之阶的念头。
福宁殿议事除了敲定了王静辉的考官身份问题之外,还确定了考题的内容和考试的时间。本来去年就应该举行的殿试由于皇帝赵曙突然病重退位被拖到了今年,现在总算可以开考了。在这次会议上也由于王静辉和司马光的支持,王安石提议的策论也被作为考试的重要一项,本来老王同学想把经帖墨义直接罢掉,不过这次却犯了众怒,连同阵营的苏轼都颇有微词,最后还是王静辉出面建议缓行,采取逐步替代的方式来解决,这原本就是几年前他自己的主张,皇帝赵顼早就对此非常有意,也一并获得了通过。
正文 第一百八十四章掠夺的东西
------------------------
【创建和谐家园】经帖墨义和诗词对于苏轼来说本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王安石也说的比较明白,这些东西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不过苏轼和大多数人一样考虑到天下士子寒窗十数年学的便是这些,都希望能借此一步登天,考场高中,一旦【创建和谐家园】会寒了士林众多学子的心,尤其苏轼还是四川人,蜀中学子的强项便是这几门,他要是在这个时候不站出来说几句,那对于自己的威信也是大受影响。士林中人对于【创建和谐家园】这几门考试题目的反感,这也是当初王静辉所顾忌的,要不然早在几年前他就下手了。
虽然今年还要考诗词墨义,但朝廷已经把【创建和谐家园】的意图明确的表示出来,以这几门课程取士的比重肯定会逐年下降,而宋初太祖太宗皇帝所主张的以策取士的主张将会重新加以确立,这已经是大势所趋。朝廷只要把这个意图明确的向士林表示出来,相信应考的举子都会慢慢转移自己的主攻方向,对此王静辉从来就没有怀疑过,想到自己在原来生活的时空中,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考试范围无论怎么变化,考生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来适应新的考试规则,相比之下这个时候以渐进的方式来改变规则已经是非常稳妥的方式了。
王安石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朝廷统治高层对于【创建和谐家园】经帖墨义已经达成了共识,不过是在今后几年中慢慢的改变其比例,这项考试被【创建和谐家园】是迟早的事情,也算是达到了他的初衷。以前王安石和驸马交往的过程中不是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王静辉也把自己的观点明确的告诉过他,不过他自己着急想急于培养变法的实用人才罢了。
王静辉出人意料地成为考官后,他回到驸马府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自己的学生中准备参加考试的学生安排到另外的地方。王静辉的学生这次有八人准备参加这次大比,其中小李慎是最有希望问鼎状元及第的人选。其他七个学生虽然也是才思敏捷之辈,而且也是和李慎在一起受到众多名人地点拨,但和李慎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身为考官后,他自然不能再和学生生活在一起,以避嫌疑,现在他还没有接触到考题,所以赶快回家把这些学生的着落先安排好。免得别人看着不顺眼。
本来抡才大典是去年的事情,李慎他们几个人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了,因为皇帝赵曙的身体突然恶化又耽误了一年,但他们几人也没有放松下来,反而又在王静辉的严厉监督下准备了一年,可谓是早就磨刀霍霍准备在考场上大显身手了。自己地老师可是状元及第出身,这些学生更是把王静辉当成了自己的偶像,自然也把考场夺第放在了很重要地位置上。
李管事刚从泉州那边安排完船队前往南洋的事务回来。正想和王静辉汇报一下这次的工作进度,没想到碰上驸马当考官这档子事情。便干脆把李慎和其他几个准备参加考试的学生一起接到自己的住处。王静辉想了想后也觉得把这些人安排到徐氏最为妥当,徐氏自然知道自己的学生今后便是他在朝堂之上的代言人,肯定不会亏待他们,所以也放心地很。
李管事是专门到王静辉这里汇报船队事务的,今年从三月开始,大宋皇家海运船队便开始准备筹集货物要起锚出海了,四月船队再次从盐城、阜宁出海前往高丽、倭国;而在泉州和杭州的皇家海运船队也组建完毕。造新船显然是来不及的,大体上还是主要通过直接收购一些船队进入皇家海运,由泉州水军选拔出时艘战船负责航线护卫,大小七十六艘不同吨位的货船起锚前往南洋进行贸易。
不过与北方航线的船队相比,南方航线地护航舰队上虽然装备了震天雷等先进的投掷火器,但并没有担负枢密院向南洋诸国贩卖火器的任务。不过南方护航舰队的任务也很重要——扫清南洋航线上的海盗。
大宋船只虽然以前也进行航海贸易,但南洋海盗也是出了名的,经常打劫过往货船。虽然没有像北方护航舰队那样打算以海盗立威,但南方护航舰队也接到了枢密院直接下发的命令——对能够看到地海盗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另外不要忘记顺便把海盗老窝儿也给抄家!
枢密院的下达给南方护航舰队的密令虽然很隐蔽,但李管事这根老油条还是从护航舰队的水军提举那里得到了这条密令的消息,回来讲给王静辉后。王静辉心中也是乐不可支——感情枢密院上次从剿灭海盗那里得到了甜头,想那北方航线一直受大宋朝廷的禁制,那里的海盗老窝儿还有这么多好东西,想必南洋海盗可要比北方海盗富有多了,如果运气好了,只要抄到两三家海盗的老窝,那再组建一支水军的军费也是不在话下。
说起来这还是王静辉鼓动的成果,枢密院派水军来给商船队护航,这是自大宋立朝以来从来就没有过的事情,不过大宋皇家海运连皇帝老子都在其中占有很大的股份,又是驸马牵头组建,中间的股东成员也都是非富即贵,各路神仙的背景都是来头不小。想富弼当枢密使的时候虽然看不过眼,还是挥手通过了,但枢密院从上到下对此都是不以为然,连带王静辉在枢密院众多官员的心中形象也是大打折扣。
这些王静辉都是知道的,不过发展海外贸易的离不开军事力量来保驾护航,而且后面他要把东南亚各个岛屿都变成大宋的领土,这更离不开枢密院在军事上的配合,如果枢密院不积极点,那这出戏可就没得唱了。
不过好在去年北方航线的护航舰队忠实的执行了王静辉给他们的密令,将沿途所遇到的海盗清扫一空,重点照顾了海盗的老窝。原本王静辉在后世听说西方那些海盗经常有藏宝的习惯,只是和当时地水军提举吕先云提了一下看看海盗老窝里面是否有财宝,没有想到收获之丰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这也让他感叹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海盗。德行都差不多,都喜欢藏宝,不过正好便宜了他。
王静辉曾经和郭逵开玩笑,说北方海盗太穷,若是大宋的护航舰队在南洋走上一遭,那所获得的财宝足可以再造一支大宋水军。没有想到王静辉这个笑话真的让枢密院动心了,和西夏纠缠了这么多年。大宋的军费虽然屡创新高,但军费主要是集中在西北前线。大宋这几年地财政刚刚开始好转,这么多年是穷怕了,王静辉虽然给他们也开了不少财路,但远比不上打劫海盗来得快,所以这次派出去的南方护航舰队装备可要大大的比当初北方护航舰队精良的多,看来这次要想在南洋大干一场,来扫荡南洋海盗。来接收海盗数十年来所积累的财富了。
从李管事的口中得到这样的结论,也让王静辉有些意外。虽然是自己有心将枢密院的政策向这方面引导,但没有想到会这么顺利。不过王静辉是不会因为海盗即将要遭到大宋水军地打劫而感到怜惜,海盗的死活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况且海盗终日打劫大宋来往商船,就应该有被大宋水军报复地觉悟。重要的是大宋水军开始具备原始的掠夺色彩,这才是让他高兴的,在他看来将来面向海洋就必须以掠夺为动力。西方正是向往东方的财富而大力发展海洋事业,而现在他要把大宋带进海洋时代,也必须给大宋的嘴前面竖立一个诱饵,海盗的财富虽然小,但已经勉强引起了大宋军方地兴趣,这才是让他感到欣慰的。
笑话说过后。李管事也向王静辉汇报了南北两条航线这次所需要的货物总额情况,虽然已经将北方航线的货船削减到八十艘,其中还有十五艘是专门用来贩卖倭国黄金,顺道运货之后就不再参与正常贸易了,所以今年一次来往大宋与高丽之间的北方贸易额肯定小于去年的数量,不过自今年以后就可以一年来往两次,况且还有倒卖黄金地暴利。短期几年之内的贸易额和利润额还将会是非常可观的。
南方航线是今年刚开始组建的,在王静辉的心中,这条航线才是大宋海上的未来出路,若是能够沟通海上丝绸之路,那以后至少在百年内将会不再愁大宋所创造的货物没有销售地地方了。
虽然只有七十多艘商船出海去贸易,但这个数量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仍然是十分惊人的,满足这个时代东南亚各个国家的需要是不成问题的。而在这支庞大的船队中,王静辉还高薪聘请了识字的海员,让他们来仔细绘制航线,还有记录天上的星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