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第70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正当王安石想要力顶皇帝通过实行新法的时候,皇帝赵顼却告诉他:“介甫先生,这是驸马昨日呈送上来的一道札子,你可看看有何建议?”

      王安石翻开后一看便知道驸马已经先他一步开始筹划了,变法的第一枪将会在厢军问题上打响,这是驸马最擅长的。有点受挫感觉的王安石还是将这本札子带回家仔细研读,只要是王静辉的文字,他从来都会认真对待的。

         正文 第一百七十九章地权

      ------------------------

      王静辉呈送皇帝赵顼关于厢军问题的札子里面的内容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新式花样都让他在楚州玩过了,这本札子主要是将裁减厢军的方法系统的总结了一番,当然着重于说明了分流厢军最大的方式——屯田。

      没有什么方法比厢军屯田更能够裁减厢军规模了,事实上采用屯田的方式来分流厢军的想法也不是王静辉第一个想到的,以前就有人这么建议过,甚至还试行过,结果除了少数能够获得成功之外,大多数都以失败为告终,弄得朝廷对屯田的事情一直也提不起心气来。

      王安石读到这里嘴角翘了翘,显然对驸马提及厢军屯田的方法有些不屑一顾,毕竟前面这么多失败的例子摆在眼前,这个时候提出厢军屯田不过是个哗众取宠的由头罢了。不过当他看到王静辉居然主张将厢军屯田的土地所有权归屯田士兵所有的时候,他的心中也是一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王静辉这么一手可谓是将裁减下来的厢军给绑在了土地上,要知道这些厢军原本就是在灾害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够重新获得土地从而摆脱厢军的身份。

      “但是将屯田土地的所有权返还给厢军,这条路能够走通么?!”

      王安石向旁边正在喝茶的王静辉问道。他的身份虽然访问驸马这样的外戚是有所不便,但他也是洒脱之人,对御史台那些说风就是雨的老家伙自然是不屑一顾。读完札子便来敲驸马府地门了。

      对于王安石的来访,这可是驸马府的稀客,王安石说明了来意之后,王静辉干脆把司马光也给请了来,省的到时候还要多费口舌来说服司马光一起来干。三人就随意坐在王静辉的书房中,赵公公在一旁端茶倒水。有他在王静辉才不会去担心那些御史来嚼舌头。

      “介甫先生所提的问题正是解决厢兵屯田地关键,两位先生见识广博,可否回答学生:为什么前代人不断的试图用屯田来消化多余的厢军而屡遭失败呢?”王静辉笑着问道。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面面相觑。因为他们两人谁都没有过屯田地经验,王静辉一看两人的样子便心领神会的说道:“大宋立朝以来,历代大臣都没有放弃过屯田殖边地想法。最主要的两个方向便是河北诸路和西北的秦凤、永兴,这两个方向正是大宋强敌辽国和西夏的方向,朝廷原本是想靠屯田来满足边关战事所需要地粮草供应,就地取食。免去长途后勤供应之苦。以往屯田的时候,当地负责此事的官员无非就是简单的给厢军分配土地、种子和工具了事,但为什么最后会导致失败?关键的便是屯田土地地所有权不在厢军手里,等土地真正被开发成熟地的时候,此时朝廷便要跳出来。官夺屯田之事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前还是英宗赵曙当政的时候,就曾经多次询问王静辉有关裁减厢军的问题,王静辉知道自己实行的那些政策对于几十万的厢军而言还是杯水车薪,最见效地便是屯田。为此他也参阅了不少历代屯田的札子,发现这个屯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失败者比比皆是,成功的可谓是凤毛麟角。

      对此王静辉也是十分疑惑。记得以前看三国的时候,曹操不就是靠屯田发家致富的吗?怎么在和平年代还这么费劲?!经过细致的研究才发现屯田得到士兵是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往往都是官夺屯田的时间屡屡发生,国家把这些屯田夺回来后,又不能妥善处理,最后还是荒废掉了事,要知道那些屯田的所在地都是兵战凶危的地方,普通老百姓就是看到那里的地价便宜,谁敢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耕种?!

      王安石所问的问题正是屯田能否成功的关键,皇帝赵顼接到这个札子的时候也对土地所有权归厢军所有产生过疑问,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更何况为此要去说服中书的几位相公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宋朝国家每年流向土地市场的土地份额是非常庞大的,这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如王静辉在楚州兴修水利所产生的淤田交给厢军开垦后,形成熟地那便是一等一的良田,在加上楚州那里缺少棉花、油菜籽等经济作物,市场价格极高。

      不过皇帝赵顼最终还是被王静辉说服了,不过屯田试点的秦凤、永兴和河北诸路内的屯田地权归厢军所有,其他地方依旧采取老政策。这对于王静辉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让步了,条件便是海外贸易来弥补这一政策所产生的缺口,而他还要搞定中书政事堂的几位相公才可以,所以今天即便王安石不来找他,他也会到王安石的府邸里面去兜售。

      “商人是趋利的,不过天下百姓也都是向往着好的生活,由此可见只要给百姓足够的好处,所行使的政策不难化为现实!学生以为以前屯田方式的重大缺失便是这地权不归开垦者所有,自然就无法调动厢军屯田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屯田失败也就在理所当然之中。厢军原本便是太祖太宗皇帝为了怜惜天下百姓而将贫民收入军中供养的一项善举,在国力强盛的时候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现在国家财政紧缺,无力供养这么多的厢军,简单的裁撤而没有给他们找好饭碗,那以后自然也会演化出新的问题。学生以为只要给他们土地,稍微支持一下,便可以无声无息的消化几十万厢军……”

      王静辉不知不觉便开始朝王安石和司马光画饼鼓动了,在他看来,他原来生活的时空中。那场深刻影响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导火索不就是凤阳山村几个农民点起来地吗?正是这几个农民用最朴实的方法说明了一个道理:利之所向。现在厢军屯田的状况倒是多少和后世有些相似,王静辉要用土地所有权做诱饵,来推广厢军屯田从而达到顺利裁减厢军的目的。

      司马光和王安石此时也在心中盘算着,王静辉的话已经说地很明白了,他们听后也觉得把土地所有权交给厢军可以极大的激发厢军屯田的积极性。不过正如皇帝赵顼所顾虑地那样,他们也比较心疼土地转让的收入。

      “改之的想法还是好地,不过这每年出卖土地的钱也是大宋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如果将土地所有权交给厢军,那财政上难免要出现一个窟窿,这可不好补啊!”王安石在一旁说道。本来裁减厢军是一件好事。王安石在这方面也没有少下功夫,尤其是研究王静辉在楚州任上的所作所为,但才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和驸马一样好,无论是邮政系统、工程兵。还是保镖、榨油、纺织联盟,这都需要天马行空般地设想。他王安石虽然平生以文章学问自负,但要是让他发明榨油机、棉纺机什么的,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

      王静辉转身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奏章,交给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打开一看那字体便知道这是驸马独有的“硬笔书法”,以前司马光曾经看见过,自驸马婚后,驸马和外界来往的书信、奏章等一切文字性地东西都是由蜀国长公主或是旁边的那个内侍来抄写的副本,像这样“原汁原味”的出自驸马亲自手书的札子是很少能够看到了。

      这本奏章是王静辉在取得了皇帝赵顼在土地所有权的许诺之后,便开始对厢军屯田的各个要点地一个计划说明。王安石被人称为过目不忘,虽然和王静辉这个变态相比是个假货。但一目十行的本领是少不了的,他最先看完这本札子,看过之后连他也倒吸了一口气:不能不说这是一份庞大的计划,在这份计划书中,王静辉打算最初的五年当中要用厢兵屯田来消化三十万厢军,随后的二十年当中还要陆续在河北诸路和秦凤、永兴继续投入厢兵开垦土地屯田,甚至在北方屯田的同时,还要慢慢的将屯田的目标转向荆湖两路。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心中默算了一下,如果照王静辉这本札子这么干下去,那大宋几十万厢兵还真不够用的!事实上王静辉考虑的不仅是厢兵屯田这么简单,他要在北方和西北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使得大宋南北粮食供需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便是北方屯田一旦成功,那以后和契丹与党项大打出手的时候,大宋不用为后勤付出沉重的代价,后勤需要尽最大可能在北方自己消化掉,还有便是减轻大宋运河的运输压力,分担因为自然灾害造成运河不畅而导致的风险。至于对荆湖两路的开发那是迟早的事情,“湖广熟,天下足”这个口头禅他还是知道的,不过荆湖两路自然条件现在还是非常恶劣的,属于官员流放区。

      与司马光不同的是,王安石从这本札子中读出了另外的味道——厢军屯田的重点不是在河北诸路,而是西北的秦凤、永兴!第一个五年当中裁减的三十万厢军有二十三四万要用在这里,在时间上和数量上,这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举动,按理说有韩琦的奏章,厢兵屯田的重点应该在河北诸路,但王静辉却把重点放在了西北,这到底是为什么?!

      司马光也看完了这本札子,有些忧虑的说道:“改之,如果真的能够按照这本札子顺利执行成功的话,那对大宋来说自然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不过你在文中写到不仅要把土地的所有权给厢军,为其提供种子和工具这也都罢了,但还要提供耕牛等牲畜,那这厢军屯田还没有见到结果的时候,朝廷要为此花出一大笔的启动资金才可以。现在朝廷财政刚刚有所好转,这么做可能会使以前的财政盈余全部搭进去也不够啊!”

      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话倒不是很在意,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把厢军这个大包袱给解决了,那花出去的钱和以后地长远利益相比是极为划算的。

      他更在意的便是王静辉把这么多的厢军全部塞到西北去,还要限时,他到底想要干什么?

      王静辉笑着说道:“君实先生的担忧是十分有必要的,不过这笔钱学生已经想好了出路,朝廷只要掏出一小笔钱,甚至不用掏钱便可以解决厢军屯田地启动资金!”

      厢军屯田的启动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把种子、农具、耕牛、安家费等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算在一起,每一万厢军屯田地启动费用不会低于八十万贯,第一年粮食没有见着还要继续投入口粮钱。第二年才能够逐步走上正轨,这中间又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所以说屯田也不是朝廷想干就能够干的了地事情。司马光只是一瞬间便明了这笔启动资金的规模恐怕不会低于一场战争的费用。此时说出来也是非常中肯的,不过王静辉地回答也是够让他们震惊的。

      驸马不是一般的大财主,估计大宋能够比他更富有的人也就是皇帝了。“难道驸马想出这笔钱来推动厢兵屯田?!”王安石和司马光心中都浮现出这么一个想法,不过王静辉很快便对此做出了解释。

      “我们可以鼓励商人。让他们也参与厢兵屯田!”这便是王静辉早已经想好的退路了,这么大地一笔财政开支要是全让朝廷来掏腰包,估计他会被政事堂的相公们五马分尸的,当初他也曾为这笔启动资金而发愁,不过后世那些“先画饼。后付钱”风险投资的事情听多了,他也不知不觉的拿过来先用着,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王静辉打算给大宋的商人画饼,让他们来买单。此举虽然不是很厚道,但确实是双方都能够得利的事情,王静辉说什么也要在“诈骗”这条路上走上一遭了。

      虽说是“君子不言利”,但王静辉可没有少在朝堂之上言利。不过就是不敢公开站在士林地对立面上来高呼言利罢了,经常参加福宁殿议事的大臣们都知道王静辉那张“充满铜臭”味道的嘴脸——这是以前参知政事赵忭老儿的评价,不过赵忭已经因为司马光弹劾他家人贪墨被放逐了。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知道大宋皇家海运的事情,驸马把太皇太后到参知政事曾公亮在内全部一网打尽,连皇帝都掏了三十万贯的“份子”,不仅聚集了恐怖的资金来做生意,还用丰厚的利润讨好了各方势力,许多人都打破头加入其中,奈何人家的资金缺口全都补上了。联想到这样通天的本事,两人对王静辉放出的“豪言”先是信服的点了点头。

      “两位先生,随着大宋海外贸易的深入发展,海外夷国对我大宋的货物需求量与日俱增,不过制造商品是需要原料的,棉布离不开棉花,食用油离不开油菜籽和花生……学生在楚州任职的时候就想到由于纺织和榨油利润大,会诱使农户大量种植棉花、油菜等作物,但这就影响到粮食的种植,虽然做出了限定,但这就像往开水的锅里面加水一般,只能暂解燃眉之急。”

      “呵呵,改之难道想在屯田的地上种棉花吗?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这又和屯田启动资金有何关系呢?”王安石笑着问道,他隐约的猜到王静辉的方法了。

      “介甫先生所料虽不中但亦非远矣,厢军在屯田的时候不仅要种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获利倍于粮食,可以快速缓解朝廷在屯田上的压力,自然是要大力种植的。不过此计还需朝廷做些配合,虽然楚州在学生离任的时候就对粮食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做了限定,但这并不能够挡住别的地方,所以只要朝廷明文宣布粮食的种植必须保证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则可以使纺织商人和榨油商人将目光投向厢军的屯田,朝廷只需从中以利诱之便可以获得屯田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了!”

      “这样算来确实可以弥补朝廷屯田的费用!”王安石笑着说道,旁边的司马光也点点头表示同意。

      “那么学生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不知两位先生对将土地所有权交给厢军还有何异议吗?”王静辉也笑着说道。土地所有权毕竟是十分敏感的事情,如果自己先不给他们两人画饼,恐怕屯田计划还是会受到两人的阻击而流产。

      王安石和司马光这才明白过来驸马的用意,两人互视一眼笑着说道:“政事堂上我二人自然要争取!”

         正文 第一百八十章默契

      ------------------------

      在目前大宋的政治格局当中,只要皇帝赵顼、王安石能够点头,几乎就可以算是通过了,如果司马光在打上保票,那自然便是再完美不过的了。王静辉得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答复后,心中也是非常兴奋,只要土地所有权到手,其他的事情都好办了许多,只要这个口子一开,他相信以后的厢军屯田所遇到的麻烦将会减少许多。“利”字当头来屯田,自此厢军屯田不仅仅是朝廷摆脱沉重负担的行动,也关系到被裁减厢军自身以后的生活问题,相信境况要远比以前单纯的去屯田效果要好的多。

      送走王安石和司马光后,王静辉叫人去请李管事和刘账房过府有要事相商。李管事恐怕是王静辉一系相关人员中最为忙碌的人了,前段时间河北旱灾,为了向魏国公韩琦表示自己对其重视而把李管事派往河北亲自来协调赈灾事宜。其实像这样的事情,王静辉都是筹谋很久了,一旦有灾害发生,只要一接到他的手令,其旗下产业就会密切合作来完成赈灾事宜,根本用不着李管事这样的核心人员来亲自参与其中,不过是让韩琦更有面子罢了。

      “珍泉兄,河北一行真是辛苦你了!”

      “没有什么!改之,不知道你叫我们来又有何吩咐?”李管事客气的摆摆手说道,他和王静辉认识这么长时间,两家的关系已经说不清是道义还是利益相互维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双方到现在谁也离不开谁。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王静辉请他们两人坐下后,才将朝廷即将要准备厢军屯田地事情详细的说出来。虽然这其中限制各地棉花、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短期内肯定是有损于商人的利益的,但长远的看能够保障粮食供应免去后顾之忧才是大远见、大生意。榨油机和纺织机都是王静辉一手改进发明地,虽然是用此奠定了楚州商会,但徐氏从中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每年从中得到的利润可非是一个小数目,一旦朝廷按照他地方案来实行屯田,那短期内利益受损是肯定的事情。

      王静辉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前前后后地事情都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全部都说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也都摆在明处,李管事和刘账房都是久经商场考验的老手。驸马说的这么详细,他们心中自然会有杆称来衡量利弊得失。说完后,这中间两人地境界高下便显露无疑:刘账房还是老样子,手里紧抓着钱袋子不松手。一听说己方利益将会有所受损,嘴上说不出来,但脸上的表情明确的反应了他内心中的不平;而李管事则是详细问清楚了事情的各个环节后,便波澜不惊地等待王静辉的最后指示。

      王静辉对于两人的表现心中也是有数,刘账房也只能如他的称呼一样来管管钱是最合适不过的。而李管事才是真正有眼光的生意人,虽然不知道人家心中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单单这份镇静地功夫便是一个优秀商人所必备的素质。

      李管事到没有王静辉想的那么复杂,在李管事和徐老的心目中,驸马对个人的享受看得比较淡漠,除了要维持一个驸马基本的体面之外,没有什么要花钱的地方。今天驸马把他们招来就是为了规避风险的。

      两家都连成一体,徐氏吃亏就等于驸马本人吃亏,虽然王静辉时不时的脑袋发热做些慈善事业,但徐氏并非小气之人,再说没有驸马,徐氏就是再发展一百年也到不了这个程度,两者并不冲突,在这方面到显得王静辉多心了。

      “厢兵屯田的事情基本上就是这个情况,虽然朝廷对此最后的意见还没有定下来,但皇帝、王安石和司马光都表示了同意,我想获得中书政事堂会议的通过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商业上如何推动此事的进一步发展,并且能够从中谋取长远的利益!”王静辉介绍完基本的情况后,淡淡的说了一句。

      王静辉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是个一无是处的人,虽然自己定下了基本的框架,但涉及到具体操作方面似乎也只有跟在别人后面用自己的经验和眼光来做些补漏洞的工作,不过幸好在商业上有徐氏和他密切合作,不用担心他那庞大的商业帝国会在一夜之间哄然倒下。

      “如果想要进行厢军屯田,五年内裁减三十万厢军,那每年至少要有六万厢军去屯田,一万厢军的启动费用在八十万贯,六万厢军就是近五百万贯,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改之,朝廷能够出多少钱?”李管事知道这件事肯定要推行下去,这是王静辉一手策划的,说什么也要帮忙。

      “朝廷养着厢军每年的花费也不少,厢军虽然比禁军的军饷要低些但每年也要三十五贯到四十贯之间,六万厢军最少也是两百万贯,这两万万贯的钱朝廷肯定是会掏的。皇帝那里已经同意从内库所获利的海外贸易利润中抽出一笔钱来支持屯田,我估计不会少于百万贯,剩下的两百万贯便是朝廷财政和我们的钱了!”

      李管事听后笑了笑说道:“朝廷政事堂的相公们既然要决定屯田,现在朝廷财政比前几年要好的多,至少也要拿出五十万到一百万贯来壮门面,那落实到我们头上的钱也就一百多万贯,这笔钱不算多,问题是该怎么来筹集,是我们一家独大呢,还是联合其他人一起来分这块肉?!”

      王静辉摆摆手说道:“吃独食可不好,况且自大宋皇家海运往高丽走了这么一趟,大宋有多少眼睛正对我们眼红呢,还是把这些眼红的人一起来进来做大的好。免得他们在旁边碍手碍脚!况且我和司马光与王安石说过,朝廷在财政上出钱会非常少,甚至是不用出钱,所以我们能够聚集起来地钱越多,那自然是最好!”

      “朝廷那个限制棉花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的条例一出,最紧张的自然是楚州的商人。没有原料什么都白搭,原料价格高了他们也不会好过,事实上今后棉花和油料作物的来源恐怕会落在厢军屯田上了。他们拿出一百万贯来保证原料的安全是不过分地。如果朝廷一毛不拔也没有什么关系,原料涨价自然会【创建和谐家园】更多的人,在屯田上驸马最能说得上话。只要驸马能够站出来聚集资金,一两百万贯自然没有什么大问题,我们再通过楚州的中兴银行从中参股来共同控制原料地生产地,那我们自然会永葆不败!”李管事笑呵呵的说道。

      在李管事看来王静辉并不担心筹不到钱。而是如何控制好自己在其中的利益能够隐约占主导地位,要知道楚州地榨油、纺织已经让外人急红了眼,尤其是海路畅通的情况下,布匹、食用油的利润翻上两翻是非常有保证的。李管事估计等朝廷一旦放出风,那驸马府地大门非要被那些急于送钱的商人给踏破不可。不过自己在楚州商会也有很大的份额,自然不愿意把原料的把柄落在外人身上,这厢军屯田的钱虽多,但还没有放在李管事地眼中,关键是这么多送钱的,自己怎么才能合理安排呢?

      “保证原料供应,这是肯定的!楚州商会和我们联手必须控制足够的原料才可以。现在我们不担心钱不够!珍泉兄,还是要劳烦你出面了,多放进几个送钱的来,不过每个人送钱的数量一定要控制好,不要让他们一家独大,当然还是要照顾那些背后有深厚背景的人,这些人是我们地盾牌!”

      刘账房听着他们两人一言一语的对话如同坠入迷雾当中一般:“不是往里面赔钱的吗?怎么变成是大家争着往里面送钱?还唯恐送的不多?!”他的心里就更加迷糊了,在回去的路上刘账房终于忍不住把心中的疑惑问了出来。

      “刘先生用不着奇怪,现在楚州由于榨油、纺织极为兴盛,所以像油菜籽、花生、棉花等作物的价格飞涨,楚州由于有驸马当初留下的命令,再加上后任薛向之萧规曹随所以不会出什么乱子,但周边的州县都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和油菜。要知道那可是大宋重要的产粮区,一旦发生灾害,后果不堪设想,若是有人从中煽风点火上呈圣听,那不仅砸烂的是我们的生意,就连驸马的好日子也就算到头了!”

      “驸马自然能够看到这点儿便行此屯田之策,看上去会在短期内亏损点,但长远来看却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最主要的是我们把原料的来源控制在自己的手上,那做生意的时候也自然要踏实的多!”

      刘账房没有跟着王静辉到过楚州,而李管事却看过楚州周边州县满地油菜、棉花的景象,王静辉也曾经和他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相互搭配种植的问题聊过两句,李管事非常清楚王静辉对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非常反感,所以今天驸马和他谈起屯田的事情,两人形成了非常好的默契,三言两语便将涉及几百万贯的事情给定了个框架出来。李管事详细说明后,刘账房自然会闭紧自己的嘴巴,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他也有心让自己的小孙子安排到王静辉的身旁去做书童,免得孙子和自己一样,不过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

      三天后,王静辉正式上书皇帝赵顼,关于要限制棉花、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要保证粮食的生产供应。这本奏章的内容在皇帝御览之前,政事堂的各位相公都相互通过了气,楚州商会也从李管事那里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没有引起太大的波动,完全在王静辉的掌握之中。这本奏章合情合理,上下早已经形成了共识,尽管楚州商会的一些个别成员对棉花和油料作物即将到来的涨价颇有微词,但商会就是建立在驸马的保护之下,不得不跟随驸马的脚步来前进。对此王静辉心中也是有些别样味道。

      这道奏章很快便通过了中书政事堂各位相公地通过,交由门下省来制定实行,主要针对的对象便是楚州的周边地区。紧接着有王安石来主笔,司马光【创建和谐家园】关于在河北诸路与秦凤、永兴开始大规模屯田计划的札子,这本札子是根据王静辉的札子而来,为了避免惊世骇俗。王静辉那本札子只是由皇帝赵顼、王安石、司马光和驸马四人知道,王安石的札子不过是提出了一个短期屯田地计划而已。

      王安石和司马光共同出台的这道札子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便是厢军屯田所得土地尽归其开垦土地者所有,这虽然引起了很大地争论。但有皇帝赵顼在后面表示明确支持,王安石和司马光已经是实际上的群臣领袖,所以这场争论并没有掀起多大的风浪。

      王安石地札子的一上。驸马王静辉在王安石札子确定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基础上又上了一道内容详细的屯田操作计划札子。这本札子从朝廷投入多少金钱到厢军开垦土地所种植地作物,还有如何上税等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的描述。看了这道札子后,所有的人都开始明白过来这次厢军屯田计划早就在皇帝、王安石、司马光和驸马之间达成了共识,连出场次序都安排好了。

      在上这道札子之前。王静辉又再次召见了李管事,李管事将这段时间筹集资金的事情给他做了一个整体的汇报——如驸马所愿,楚州商会为了控制自己地原料不被外人把在手中,愿意出资一百五十万贯,而闻风而动的各路神仙通过其代理人又先后入伙投进三百万贯。他们都是想从楚州垄断的榨油和纺织生意中分一杯羹,徐氏和王静辉旗下的产业通过兴国银行投入两百万贯,一时间六百五十万贯的资产基本上处在可以随时调用的位置上。

      王静辉也被这么大的数额给吓了一跳——敢情大宋地富商还真不少,这也难怪有的书中描写到蒙古人南下仅在一个中等之家便挖出了千两黄金的情节。王静辉摇摇头——看来隐藏的资本是巨大的,关键就看自己怎么把这些资本都聚集起来稳妥的升值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加入到他中兴大宋的计划中来了。

      王静辉在福宁殿中和皇帝赵顼、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四人会议当中汇报了他的“筹钱壮举”,这么多的资金显然是用不了的,王静辉的意见是以屯田所种植农作物的倾向为代价获得这笔资金的投入——商人是不会做亏本儿的买卖的。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怎么走都看驸马的了,其他三人对此都表示理解——两百万贯的启动费用虽然不多,但在目前情况下司马光还是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来的,不过皇帝赵顼还真从内库中拨出一百万贯来屯田,把其他三个人感动的够呛。

      屯田这样的事情早干一天便早一天见收入,现在种粮食是来不及了,但还可以赶着去种棉花和花生,第一年的垦荒的作物便这样定下来,所生产的作物还没有播种便被预购一空,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一大奇观了,不过好在有西夏俘虏修建一新的官道来连接,否则怎么运回去到时候又是一个让人伤神的事情。而王静辉则开始求神拜佛保佑今年一定不要发生什么自然灾害,河北他是不相信了,所以以河北刚刚受灾无力安置厢军屯田为由,力主将屯田的地点放在秦凤、永兴。那里没有听说有什么自然灾害,而且王韶还在西北替他照看,这家伙在历史上还算是个屯田高手,算是自己人。

      王静辉一封书信带过去,相信王韶看在往日的情分上,这点儿小忙应该还是会帮的,更何况他在心中非常隐讳的提到之所以选择在西北屯田,就是为了准备打仗!王静辉相信以王韶的智慧应该可以看懂这封书信的内容,而且在边疆建功立业,建立超越狄武襄的不世功业是这老小子的毕生梦想,想来王韶一定激动的睡不着觉……

      王静辉这么热衷于西北,皇帝赵顼和王安石都隐隐觉得有些太过头了,尤其是皇帝赵顼,王静辉写给王韶的信可都是赵公公来代笔的,信的内容很快便摆在了皇帝赵顼的御案之上。赵顼对着这封信沉默良久,作为一个年轻有雄心的皇帝,汉武帝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尽管自己最欣赏的同龄人驸马对汉武帝并不感冒,但这并没有降低他心中想要建立汉武帝那样的武功的想法,他知道王静辉看来是要想兑现当初曾经向太上皇许下的诺言了!

      “召驸马进宫!”皇帝赵顼手中抓着那封信,眼中犹如升起两团火焰一般灼热。

      ¡ï±¾ÊéÓÉÎÒ²»ÖªµÀÂÛ̳£¨bbs.wbzd.net£©¡°Î²Î²Îr¡±ÖÆ×÷¡ï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一章扩张的心脏

      ------------------------

      “臣不敢欺瞒圣上,在厢军屯田问题上,臣是优先考虑了今后的战争,所以更加倾向与在秦凤、永兴一线屯田!”王静辉还是那份波澜不惊的样子,站在比较空荡的福宁殿中和皇帝赵顼一对一的交谈,周围的内侍都在皇帝的严令下退到殿外等候。皇帝赵顼将王静辉招来后,也没有多绕弯子便心中的猜测拿出来和驸马应证,这一次驸马倒是没有和他多废话,非常爽快的便承认了自己在屯田问题对军事上的考虑。

      “改之想对西北用兵?!”

      “不错!西夏必须被打垮,大宋必须要有马,这样才能够完成太祖太宗皇帝收复燕云的梦想,圣上才能够成为千古明君!”王静辉很直白的将长久以来藏在赵顼心底的话给揭了出来。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赵顼,不仅是他和这个年轻皇帝有过几年的密切交往,更在于王静辉在以前的时空中通过熙宁变法或是司马光、王安石等人的生平中,对这个运气极为不佳的皇帝有过很深刻的了解。当王静辉来到这个时空后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时代的洪流中起,他便打算借用赵顼的力量来完成他的梦想,也成就赵顼的梦想。

      听了王静辉的话后,皇帝赵顼有些苍白的脸上涌上了一团红晕,驸马的话很简单,但却说出了他最大的愿望——他要超越太祖太宗皇帝,他要成为唐宗汉武那样的千古明君!要完成这样的理想不仅仅是改善日益衰落的帝国状况,更是要建立在一个强大武力基础之上,当飞库手打年他的祖先抰扫平江南之威,但饮恨与燕云之地,他要灭掉西夏,要将契丹人赶回大漠。要在他这一代建立万世不拔之基!

      “爱卿不闻满朝‘二十年不动刀兵’之语吗?!”皇帝赵顼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淡淡的说道。“二十年不动刀兵”,这正是出自前任枢密使富弼之口,后来又被太皇太后引用来劝诫皇帝。这基本上已经是朝堂之上各位大臣地共识,当然这个时候的王安石也是持有这种观点的——因为王韶跟着王静辉去混了。

      “‘二十年不动刀兵’并不意味着什么仗都不打而一味的防御!而且彦国先生当初说这句话地时候多半是针对辽国而非西夏。”

      “这有什么区别吗?”

      “臣斗胆想请问圣上:自西夏谅祚毙命之前,宋夏战争频率几何?

      胜负几何?每年平均下来大宋的军费又是几何?”

      这个问题可够尖锐的,要是放在其他朝代,王静辉这样不给皇帝面子来揭伤疤,就算脑袋不搬家,以后也不要想被重用了,不过好在宋朝的皇帝对这种大臣削皇帝面子的事情多了,宋朝的皇帝并不否认国家日益衰弱的事实——这是他们的优点,要是换了晚清那帮掩耳盗铃的家伙。王静辉早就上山打游击去了。

      皇帝赵顼苦笑的摇摇头说道:“西夏犯边之事几乎是年年都有,大顺城更是成了四战之地,朝廷每年花在西北上面地军费更是不计其数,平静的年份要几百万贯,像谅祚等贼首亲自领兵来犯的时候,花费更是在三千万贯以上!”

      王静辉说道:“辽国和西夏有着很大的不同,自膳渊之盟之后宋辽之间便很少诉诸于武力了,尽管是磕磕绊绊,但却不会像西夏这样吸附在大宋身上吸血。对于党项人,我们唯一的选择便是拿起武器打!谅祚身死,数万精兵被俘,这足以让西夏在五年之内没有实力来侵犯我大宋,由此变相的节约了几千万贯的军费,敢问圣上,这与‘二十年不动刀兵’之言又该如何计算?!”

      “圣上,臣窃以为彦国先生所言是要具体情况具体看待的,对辽国要以和为上,自然要‘二十年不动刀兵’。从旁以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破坏它的根基,要加派探子打探辽国地一切情报:如地理地形、朝中局势等等,为将来收复燕云所用;对西夏则是攻防兼备,慢慢蚕食,待时机成熟的时候便一举灭之!”

      “改之心意。朕明了了!可笑满朝文武只是芶且偷安,无人能及改之的眼光!”

      “圣上过誉了!朝廷中的大臣并非全是芶且偷安之辈,而是以往飞库手打大宋立国以来,在对外军事行动上屡遭受挫所致。臣以为要重新建立朝臣正确的观念才是真的,‘胜不骄败不馁’打赢该打赢的仗,没有把握的仗也要积极筹备以防万一,积小胜为大胜。慢慢恢复我大宋君臣对武力的信心!”

      皇帝赵顼听后觉得也有道理,朝廷中主和派都是对大宋自己的武力根本没有信心,在西夏和辽国长期地阴影下以至于对方输了来一封国书让交还俘虏便也乖乖听话,一想到这里皇帝赵顼心里就有些冒火。

      “爱卿这次想出的屯田之策与西夏用兵有何关联?”

      “宋夏边境距离大宋中心比较远,一旦开战首要的便是物资供给。西北长期以来饱受战乱之苦,那里人口稀疏,根本无力支撑大军作战,只能够靠汴都来供给,这么长的运输线损耗是十分惊人的。前人有屯田戍边者地最初用意便是能够就地取食,臣和前人的用意没有什么两样,不过五年之内将会有二十三万厢军开赴秦凤、永兴屯田,一旦成功屯田则可以供养倍数大军供养所需,就能够达到就地取食的初衷,那样朝廷在和西夏的对抗中才能够占到最有利的地位!厢军虽然战斗力远不如禁军,但其也是经过一定军事训练的,比之平常农夫更深合战阵之事,如有需要则会立刻征召入军,或是抵御党项扣关,或是根据需要杀进西夏两相皆宜!”

      皇帝赵顼听后点点头说道:“爱卿好布局,这就等于朕在秦凤、永兴不声不响的布下了二十万雄兵,若有兵力不足也好用来救急!”

      “不仅如此。圣上可还记得《平戎策》?”

      皇帝赵顼呵呵笑道:“朕怎能忘记?!那是驸马和王韶地共同之作,当时朕还是太子,在颍邸可没有少请教王韶西北军事,现在不知道他在陕西四路怎么样了?”

      “圣上不用担忧。王韶胸有乾坤,臣可保他在三年内替圣上取来熙河之地,有了熙河便有了军马,况且在西北的屯田当中也会有马匹饲养,只要刻苦训练,几年后大宋便会有赫赫铁骑!”

      “爱卿对王韶就这么有信心?”皇帝赵顼笑着问道。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6 10: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