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作为当代响当当地几个经学【创建和谐家园】之一,王安石显然明白虽然王静辉在书中的一些论据还不够充实,但《古文尚书》是东晋人的伪作,这是板上钉钉了,还有本书的序是欧阳修亲自写的,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站在了王静辉一边。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成为定局。这些到没有什么,关键是王静辉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提出:怀疑是每一个读书人应该有的基本品质,前人留下的经典,后人应该活学活用,不能墨守成规!王静辉不知道自己一时兴致所来写了一篇《后记》,其价值远远超过了这本书的价值,自此以后,宋朝学界大开疑古之风。各种学说不断涌现,这可不是他所能够预料到的了。
王安石拿着买来地书刚刚走到后院,就看见厅堂里面坐着的是很久没有回家的王安国。王安国原本是考场失意,到华英书院不过是帮忙而已,但时间一长了,书院财务以外的事情几乎都找他来处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他也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便干脆把家搬到书院里面,做起了常务校长。
“平甫,你回来了?”王安石对弟弟说道。王安国在华英书院的事情他早就知道了,看到弟弟无心科举,忙于办学,心中还是非常满意的。
“大哥,我正在这里等你呢!你看看这本书……”王安国话刚说到一半,看到自己大哥手里也有一本书,笑着说道:“原来大哥也买来看了!”
王安石笑着说道:“《古文尚书》系伪作,这样重大的事情我怎能不买来一观?!不过这王改之真是了得,现在看来此书虽然略显不足,但《古文尚书》是伪作,已经成为定局了!”
“大哥学术精深,弟愧不及也,本来想过来看看大哥地看法,现在已是明了!”
王安石说道:“我准备写道札子,上书皇上召集馆阁来评议此书,然后建议朝廷在明年的春季大比上废除《古文尚书》只考《今文尚书》!”
王安国笑着说道:“前几日碰到王改之的时候,我还曾问过他为什么单单质疑《古文尚书》,他回答道:《今文尚书》也感到有些问题,但那是济南伏生所献,虽有疑问,也可能是当时伏生老朽记错了,质疑《今文尚书》的难度可是太大了,某不及矣!”
王安石兄弟二人在厅中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王静辉这本新作的得失,正巧王芳从外面走进来,看到王安石说道:“父亲,皇上对三司条例司地设置批准了吗?”
王安石摇摇头说道:“皇上对三司条例司有侵两府三司之名为由拒绝了,不过又划定了新的范围,着我重新考虑然后上书请奏。”
王芳听后一楞说道:”听闻昨夜皇上又召见王改之入宫面圣,密议良久,是不是他在从中作梗?!”
“驸马入宫面圣的时候,皇上确实拿出《制置三司条例司》和《青苗法》向他提出咨议,他不过也是出于公心提出了一些建议,算不得什么。”王安石淡淡的说道,虽然他心中对王静辉是有些意见,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并且驸马本人也表示出了善意的举动,他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穷追猛打。
“阿父,您不是常说‘采取霹雳手段,以解沉疴之疾’吗?变法路上哪有不被反对的?!阿父应该建议皇上将那些反对变法的腐朽官员枭首于市!”
“芳儿,不要忘记驸马虽说对你没有救命之恩,但也有赠药之德!况且朝堂之上只要有人递上一个札子。肯定会有人反对。我观驸马不是那种小人,他反对必然有反对的道理。你父亲应该重视这些意见,才能成事!”王安国听到王王芳想要“诛除”王静辉吓了一跳,便出言训斥他。
“阿父。在这个关头新法不能没有威信!设置三司条例司正是其中地关键。可是被驸马搅了局,那我们该如何推进新法呢?要知道一个月以来,皇帝虽然宣布支持您变法,可新法条例到现在还没有实行过一条,不就是因为我们手中无权吗?!好不容易韩琦、富弼、唐介等这几个腐朽之辈离开汴都,若是再不争取,恐怕悔之晚矣!”王芳不理叔叔王安国地教训,竭力劝王安石万万不能在三司条例司的问题上退步。
“芳儿,此言太过,不可再提!”王安石脸色有些阴沉的说道。他不满的看了一眼儿子。这个儿子聪颖过人是真的,但也太过喜欢自以为是了:“你难道不知道驸马是两代皇帝最宠信的人,连救太上皇两次生命,欧阳修也欠他一条命,汴都大雨若是没有他,一场瘟疫下来不知要死多少人,智方【创建和谐家园】也曾说过你身患奇症,他王改之正是天下有数能够救你地人。如果你能够平安活过四十,那他就是你的救命恩人!他现在出的这本书质疑的正是天下学子心中的儒家经典《尚书》,你虽从小才思敏捷,下笔千言,这么年轻就可以注解佛书、《老子》,但和他还差得远。我虽被人称为‘通贯五经’,但也没有到质疑经典这一步,王改之仅此一书便可以步入经学【创建和谐家园】之列,他日学术日渐精深,难保不是一代学宗!这样的人你怎么‘征诛’!”
王芳听后一阵哑然,而王安国则是大惊失色,他还以为自己的大哥还要真的想对王静辉施以权谋,那可是得罪了。
“驸马不比别人,他虽然阻碍了三司条例司的设立,但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其全盘否定,而是觉得三司条例司其职能太大,有侵权之嫌。前几日王改之还在皇上面前以晁错之事来喻今,分明是想保全我!
他也明确告诉皇上他不会阻碍新法,但对新法的条例会拾缺补遗,这要远胜于韩琦之辈,驸马眼光之长远,就是连我也不及,若是他能够从旁弥补,对新法有着不可估量地益处!”王安石补充的说道。
王安国听后心中也算是松了口气,但还是忧心的说道:“大哥,若是三司条例司设置,那不仅是侵两府三司之权,朝堂之上也会变成乱哄哄一片的争执、推诿、扯皮的局面。大哥,不是我多言,变法还没有开始,满朝反对之声,这可是对你极为不利,望大哥三思慎行!”他也是通史之人,自然知道历史上那些主张变法的人会有什么下场,无论当事人最初的动机是什么,但其结果都是大同小异,他想劝自己的哥哥能够回头,尽管知道这并不可能,但还是忍不住要试一试。
王安石说道:“承皇上恩宠,安石此次主持‘变法’,当义无返顾、勇往直前。平甫,兄当知你心意,可大宋已经到了不变则衰地境地,吾辈当仁不让,相信司马君实、苏子瞻、王改之等也都是如此心意,否则司马君实就不会在太上皇在位之时为兄延誉;苏子瞻当年以二十五篇《进论》和二十五篇《进策》鼓吹革新,震动朝野;而王改之也就不用跑道楚州去搞那些事情了。我们心意是相同,不过是操术不同罢了,为兄心意已定,平甫不用再多言了!”
就在王安石父子对王静辉的处理意见产生分歧而相互辩驳的时候,王静辉则向司马光的门房递交了拜贴,今天他是第一次登门拜访司马光,以前他也只是和司马光有过书信来往,见面的时候都是在福宁殿中,上次“四位大臣请柬”事件中,他采取了逃避措施,今天上门除了要找个机会道歉之外,便是想和这位仅次于司马迁的史学家好好交流一下现在朝局地意见,免得司马光又重复历史的老路和王安石硬抗到底,弄成两败俱伤地结局。
司马府上五十多岁地老管家刘安拿着请柬好奇的打量了一番王静辉:身上虽然穿地不显富贵。但干净、整洁中自然流淌着一种雍容大度的气息。难道这就是那个坊间盛传的驸马爷?这么年轻便登上了龙图阁学士的宝座?听说他还非常推崇包拯,为此专门写过《包拯传》。那些大相国寺地说书人都把他的书当成必备节目?
王静辉看到老管家用好奇的眼光打量他,也不着急,温声说道:
“老丈,还请将拜贴送给你家相公。就说驸马王改之向他讨杯茶喝。”
刘安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些失礼了,也笑呵呵的说道:“驸马您先这边坐坐,我去通报秀才一声。”说完便走进内宅。
王静辉听到“秀才”便是一愣,随即便想到,按理说一般参知政事的管家都会称主人为老爷、相国或是相公,唯独司马光管家不这么称呼,在后世的时候只是听说过一则小故事讲过此事,没有想到居然是真的。
司马光正在书房中整理典籍,他自宋英宗治平元年首呈《历年图》25卷,二年后又呈《通志》八卷。他的著史得到了英宗赵曙和新皇赵顼的称赞、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属,赵顼更是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重视。除了允许其借阅馆阁内所有的皇家图书资料外,赵顼还将颖邸旧书3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饵金钱之费,尽由国家供给,为他提供了优厚地著书条件。这本史书寄托他治国的热望,他恳切地希望皇帝通过观览此书,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其实这也是他治国从政的一种方式。
司马光听说王静辉到他这里来讨杯茶喝,有些愣住了:王静辉的翰林学士诏书马上就要下来了,按例参知政事和翰林学士之间禁止私下会见,以免两相私交而亲。虽然这条规矩早就被破坏殆尽了,但想到王静辉驸马的身份和最近的作为,司马光心中难免要打退堂鼓,正想回绝的时候,老管家笑呵呵的说道:“人说当今长公主地驸马是大宋以来最英俊、最有能耐的驸马,我看这话一点不假!他可是自己走来的,身边一个随从都没有,说话和气,一点儿也没有年少得志的神奇,看来待人也很温厚哩!”
司马光听后便将到嘴边的话又给吞了回去:“刘安,有情驸马,顺便去把去年太上皇赏赐的那包楚州贡茶拿出来!”
这一年地春天是他一生中最为迷惑的时间,王安石是他的好友,在群牧司共事多年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却在重返朝廷中枢后,在高喊着变法声中却变成了另外一个陌生人;王改之这个他最为看重的年轻俊杰,乐善好施、淡薄名利,在楚州的作为曾让他看到了大宋新一代的希望,却在返京后诡异的沉默突然的动作又令他措手不及,他不知道这两个人到底怎么了?
“也许是该到开诚布公的谈谈的时候了!”司马光心中默默的想到。
王静辉并没有等多久,他不知道差点儿进不了司马光的家门,听管家刘安说请自己进去的时候,就跟在他的后面缓步进入司马光的府第。
司马光的家不大,跟苏轼的家差不多,是个典型的两进宅子,后面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种着几株梅树,但相对于司马光的官职,他的家显然显得太寒酸了,与他那个便宜义父韩琦的家相比可是差远了,更何况这个小院子还是《资治通鉴》书局的所在地。
走到书房门口,刘安停下来对王静辉说道:“驸马,秀才就在书局里面,你自己进去吧!”说完便转身离去。
“老人家等一下!”
¡°æâÂíÓкηԸÀ£¿¡±
“老人家,我看您腿脚好像不大灵便,如有风寒之症可以到城西的平民医馆,报上我的名号,那里的坐堂郎中是我的【创建和谐家园】,他会尽心为你诊治的!”
¡°ºÇºÇ£¬Ð»Ð»æâÂí¹ØÐÄ£¬ÀÏÐà»áÈ¥µÄ£¡¡±ËµÍê±ãתÉí×ß¿ªÁË¡£
王静辉推开书房的门,便看到司马光非常精神的站在一炉炭火旁正等着他,司马光严禁在书局生火,冬天的时候也只有在这楼下的会客厅中有一炉火供来客取暖。“君实先生,学生来此看望老师!”
“改之,我刚看过你的新作,很有魄力啊!这么年轻便可以通观经典质疑《尚书》,了不起,他日必成一代学宗!请坐。”司马光笑呵呵的夸奖道。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五章联手
------------------------
王静辉笑着摆摆手说道:“君实先生过奖了,在下差的还远呢!这段时间全是靠永叔先生悉心教导,为在下解答疑惑才得以成书,不过是看到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便是了。”
两人谁也没有进入正题,只是在那里谈史论文,王静辉对司马光现在正在写的《资治通鉴》非常感兴趣,这也正是司马光的得意之处。史家借论赞以寓褒贬劝戒之意,已成传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虽然也援引了大量前人的前人的议论,但其他多数都是自己亲自撰写,他还拿出一部分已经完工的手稿给王静辉阅览。
王静辉在以前的时空中只知道《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的和这本书的影响很大之外,并没有看过,不过他来到这个时空后,论起读书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看到手稿中所论多为治乱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写史论与奏疏基础上,因史事而发挥,就时事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体现出因事劝谏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创建和谐家园】还是用人原则,都针对现状提出了革除弊政的历史借鉴,心中便已经明了司马光的用心。
“君实先生常言:‘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学生也深以为然。不过现在朝堂之上风雨即来,不知君实先生有何看法?”王静辉有心无心的翻看着书稿,慢慢的吐出今天的戏肉。与王安石和他自己相比,王静辉不得不承认司马光在修养上地功夫胜人一筹。
司马光知道王静辉到他这里来肯定是为了最近因为王安石变法所掀起地风波。观驸马以前的言行。他还是非常赞同驸马地“寒暑论”
的,刚才王静辉所引用他说过的那句话的下半段便是“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这是他前段时间在朝堂上所说地话。这让他感到驸马还是非常有诚意的。
¡°æâÂíÓÖÊÇÈçºÎ¿´´ý°²Ê¯ÏÖÔÚµÄ±ä·¨ÄØ£¿¡±Ë¾Âí¹â·´ÎʵÀ¡£
“安石先生享天下大名三十年,除了文章练达,学问精深之外,便是他有治理天下的大才能。现在大宋也是正如安石先生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当中写到的那样,表面上虽然是太平盛世,但实际上已经如被蛀虫吃空的大树一般脆弱不堪。在朝廷政策上是肯定需要改变的,不变则慢慢走向衰落,但在这个时候怎么变才是最重要的!先生虽然在政策上保守些,而且魄力不及安石先生,不过在政治上看得却非常长远。这在朝中是没有人能够及得上先生的。”
“学生身为驸马,本朝太祖太宗皇帝立下规矩是不允许我这样身份的人陷入朝政地,学生只是希望能够朝廷略尽微薄之力而已。在变法的看法上学生更倾向于先生的作为,不过安石先生已经得到了圣上的直接支持,现在朝中变法还未开始便已经呈混乱的局面,这是谁也不希望看到的。学生认为随着安石先生主导的变法越来越深入,牵扯到的反对力量也就越来越多,他所受到地阻力也就越大。安石先生性格坚定。这本是一个人的优点,不过这却是一个为政者的最大的缺点!坚定在某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执拗,一个持国在行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反对意见,若是不能接受,那必然会把本来成为助手、朋友的人逼到他的对立面上去,为政者应该懂得和光同尘方为上策!”
˾Âí¹â¿´×ÅÍõ¾²»Ô˵µÀ£º¡°ÄÇæâÂí¶Ô°²Ê¯²¢²»¿´ºÃÁË£¿¡±
王静辉笑着说道:“并非是不看好。而是安石先生地性格已经决定了这场变法运动的最终结局!不过正如没有人能够准确的预知未来将会怎样,学生也不好对此妄下断言,所以只有静观其变。不过身为臣子自然要为圣上分忧,为百姓谋福,尽管学生和安石先生的想法相差很多,但是还是要竭尽全力的帮助安石先生去做好变法,从旁拾缺补遗而已。”
“改之真是有心了!光于群牧司任职的时候曾于安石是同僚兼好友,对他的性格知之甚深,亦担心安石会因其性格而会被小人所乘。”
“现在朝廷的症结都归结到一个落点上——财政。自仁宗朝以来,大宋的财政收支比已经出现了极大的隐患,处于超支亏损的状态。安石先生变法所言便是‘为天下理财’。‘理财’便是解决朝廷财政问题,朝廷的财政越是紧张,对于安石先生来说便是压力越大。学生别无长处,唯有经济略有心得,只要学生能够多想些办法来增加朝廷财政,便可以使安石先生能够从容的开展其变法。”
司马光皱着眉头说道:“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看起来比较难,但若是真的能够狠下心,采用汉武帝桑弘羊之策便可以短期内达到这个目的……”
王静辉沉声说道:“桑弘羊之辈的做【创建和谐家园】是埋下了西汉覆灭的祸根,断断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听到王静辉的话后,司马光心中也松了一口气:他心中最担心的便是驸马也同王安石一样开始变得急躁起来,王安石已经开始有向桑弘羊方向发展的倾向了,若是驸马也站在他的一边,那可就麻烦了。
“常听太上皇私下说过,改之对官员贤愚的标准便是看其治下的百姓生活水准是否比以前更好。如今这个局面也只是守成而已,驸马有何高见呢?”
王静辉说道:“其实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无非就是两条路——开源和节流,学生和安石先生畅谈过多次,在学生看来安石先生行变法便是开源之举,而先生您多次上书太上皇和圣上。是节流之举。学生认为改善朝廷的财政收入不能偏执一端。应要全面下力才可。”
“驸马所言不差,不过介甫才高也只是能够做到一点。他性格执拗,虽同样是为了朝廷,操术不同也可以相互为补,但恐介甫不会容人!”
“呵呵。有些时候在重重压力之下,人总会更加偏执,所以对于介甫先生还是要宽松些好!学生在楚州的时候便开始着手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曾试行过一些法案来促进民生,但这些都受到官吏自身贤愚所制,也就是大宋吏治不足取。介甫先生想要变法,但朝堂之上反对声者众,支持者少。前几天介甫先生上书圣上筹建三司条例司的札子,无非是想提拔一些新人为他所用,学生担心三司条例司侵两府三司之权会更加使他背离所有地大臣。所以从中阻拦了下来,况且提拔新人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进人太锐,终究会有些舍本逐末。所以今天到先生这里来,是想说和一番,既然圣上已经让介甫先生全力推进变法,我们身为臣子便当抛弃一些成见竭尽所能地在旁边协助他,以免介甫先生在重压之下更加偏执!”
王静辉不希望看到司马光和王安石真正的走向对立。他们两个人现在是大宋士林中除欧阳修之外最有号召力地学者,如果他们分道扬鏣,对于大宋帝国来说将会是个悲剧:在这两面大旗领导之下,整个帝国的士大夫阶层将会公开决裂曾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也会迅速蜕化成为权力之争,政治气氛迅速恶化。政治道德也会不断堕落,在失去理性和伦理的约束后,两派一同带着整个帝国向深渊中堕落。
王静辉从来到宋朝决定改变历史后,便在时刻寻求着应对未来历史上从朝堂到士林中的两派对立地状况出现,先前这么不辞辛苦的拯救欧阳修便是为了防止这种状况出现而准备的备手,万一出现了最糟糕的状况,他就要把欧阳修扛到前台来收拾局面。
自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之后,朝堂上的空气越来越紧张,直到御史吕诲终于搬出了那个经不住推敲弹劾王安石十大罪状的弹章,他意识到自己再不出手,那分裂就会出现在眼前。在群臣和皇帝的期待中,他终于忍不住跳出来和皇帝私谈了两次,面见司马光也是他的设想之一,他希望能够说服司马光放弃尖锐对立的想法,更多的考虑如何对王安石地各种即将出台的新法进行补充,而不是一味的挑毛病进行责难。
通鉴书局会客厅前那盆炉火静静的释放出暖暖的热意,时不时爆出木炭燃烧的轻响声。在王静辉期待的眼神下,司马光沉默了。司马光到现在已经非常清楚王静辉心中的想法了——变法图强,对于年轻驸马地智慧和胸怀,他是十分佩服的——驸马有着骄人的政绩,也有自己的治国理念,但为了大局还是采取了退让选择向王安石靠拢——这真是冰炭同炉啊,这真的能行吗?
司马光抬起头看看了驸马,王静辉的眼睛还是一如既往地平静,但他从那双亮晶晶的眼睛中分明看到了一种火焰在燃烧,心中对王静辉的建议非常心动,正当还在犹豫之间,就听王静辉说道:“介甫先生魄力是足够了,但还是缺乏稳妥的变法方案,若是一味精进,难免刚过易折徒劳无功,况且新法条例将会全国推行,若有重大缺失损失的不仅仅是安石先生一人的声誉,也会有损朝廷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天下百姓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请恕学生直言:君实先生稳重有余,但魄力不足,若能够和安石先生相为互补,则两相皆宜,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司马光最终还是被王静辉说动了,他都要和驸马一起合作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一定的控制,与其对抗不如合作。于公虽然于自己的治国理念有所不同,但正如驸马所言:若是选择对抗,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熟读史书的他自然非常清楚这个道理;于私,自己和王安石有着数十年的交情,一朝割袍断义两相不往来,这对于重情谊的他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驸马都有如此胸怀。老夫岂能甘居人后?!”说完司马光便笑了。
得到司马光地答复后。王静辉心中也是长舒一口气,笑着说道:“先生与王介甫都是我大宋顶尖地人杰。若是两人能够合力,则我大宋中兴指日可待!学生必为两位先生鞍前马后,尽自己微薄之力!”
“改之不用过谦,改之之能无论是老朽和其他大臣还有太上皇和皇上都是看在眼中的。若没有改之从中左右,大宋中兴也是难以预料地事情。现在改之马上就要成为翰林学士了,自有为国效力之时!”司马光笑着说道,反正王静辉出任翰林学士的事情已经传开,虽然与祖制有所不合,但却是众望所归,就等皇帝诏书一下,大宋最年轻的翰林学士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时候提前说出来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先生,学生已经谢绝了圣上和各位大臣地好意。不会出任翰林学士一职的!”
司马光对此感到非常惊奇,但心中也并不觉得诧异,因为王静辉一向对官职很不在乎,若说他在乎的,无非是一个“王龙图”的称号罢了,这是满朝皆知的事情,便笑着说道:“改之雅量高致,光亦佩服!”
王静辉说道:“君实先生。学生想将先生的《历年图》二十五卷和《通志》八卷交付商务印书馆来刊印发行,不知道先生可有此意?”
司马光高兴的说道:“此举正和吾意!不过《历年图》和《通志》在刊印前,会做一下修订,对其中的错误要重新考证一下,免得出版发行之后会遭人诟病。”
“君实先生治学严谨,真是我辈之榜样。这没有问题。不光是《历年图》和《通志》,其实现在君实先生所著的《资治通鉴》也可以以连载的方式看发在报纸上,让更多地年轻学子能够在第一时间便可以读到先生的大作!”
司马光想了想后,说道:“《资治通鉴》书局乃是当今圣上亲笔所提,至于《资治通鉴》的刊印发行也必须经过圣上的恩准才可以,不能随意交付给别人刊印,这还要请驸马给予谅解。不过光亦觉得《资治通鉴》在报纸上连续刊载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我也可以上书圣上呈请报纸刊载。”
王静辉说道:“先生著《资治通鉴》是利在千秋的事情,不过所耗费的精力巨大,学生观书局狭小简陋,不利于先生著书,所以想在华英书院内专门开出一个院落供先生使用,或是在学士巷购下一个宅子,那里紧靠图书院,离皇宫也比较近,这样可以节省先生写书的时间,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司马光笑着说道:“改之地心意,光心领了。这里虽然狭小但却已经足够了,皇上也对书局大力支持,还有改之送的放大镜,有了这个小东西可真是帮了大忙了,光就不必再麻烦驸马了!”
王静辉笑了笑,知道司马光对物质条件并不看重,司马光也是挂着参知政事的头衔,一年的俸禄也多少有万贯,若是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是很容易的,不过在他们看来清苦地生活反而更有助于史家著书,自己也不好勉强司马光了。
当王静辉从司马光的家中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月朗星稀的时候了,这一次拜访司马光,终于达到了原先预想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能够有多大的效果,但终归好过坐看大宋一步一步向党争的方向发展。
»Øµ½æâÂí¸®ºó£¬ÕÔ¹«¹«ÔÚÊé·¿ÃÅ¿ÚÕýµÈ×ÅËû£¬¼ûæâÂí×ß½ü±ã˵µÀ£º
¡°æâÂí£¬Îº¹ú¹«ÓÐÐÅʹ£¬ËµÊǺӱ±´óºµ£¡¡±
魏国公便是已经辞相的韩琦,虽然任韩琦为义父不过是利益之举,但王静辉是非常尊重韩琦的,立刻走进书房,让赵公公把韩琦的信使请进来。在仔细看过韩琦的亲笔信后,王静辉仔细询问了信使有关河北的状况,才知道韩琦刚到河北不久,便遇上了这场春旱,农作物几乎绝收。
韩琦已经果断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然后派遣使者携带亲笔奏章火速到汴都上书皇帝求援。当然他也没有忘记王静辉这个便宜义子,在信中他希望王静辉能够尽可能的调剂粮食到河北,因为他放的是广惠仓的粮食,这正是王静辉建议朝廷建立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不仅和河北的众多商家有着非常深厚的商业往来,重要的是他在河北还建有很多粮仓粮店。韩琦希望能够在朝廷救援到来之前先让王静辉应急,先填补一下广惠仓的缺额,免得到时候再发生变故仓中无粮误事。
正文 第一百七十六章借题发挥
------------------------
王静辉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立刻派人将徐氏的李管事和刘账房都请到驸马府,有要事相商,就算韩琦不给他来信,他得知消息后也会组织物资运往灾区的。
北宋时期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加速促使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几乎大宋各地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尤以旱灾最甚,历史上熙宁六年秋天到七年春季席卷全国的大旱灾外加蝗灾,尤其河北诸地受灾严重,流民纷纷逃荒进入汴都开封,到最后郑侠的一幅流民图彻底断送了王安石的政治生命。
对于自然灾害,王静辉自然会格外小心,绝对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和王安石一样栽跟头,虽然他知道确切发生灾害的年份比较少,但这已经是足够了。他有雄厚的资金、土地建立起了初步的粮食应急体系,这还是属于他私人的可以随意调动,尤其是北方各地更是重中之重,并且在楚州任上还上书朝廷重点建设和严格管理广惠仓。
广惠仓是帝国用来救灾的根本,以前广惠仓管理混乱,被当地官员随意支配挪作他用甚至是从中倒买倒卖中饱私囊。王静辉上书朝廷后,虽然还是拿那些打广惠仓主意的贪官污吏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但当时的皇帝赵曙还是给予了很高的重视,责成中枢门下两省按照当时王静辉的札子仔细商议了一个广惠仓管理条例,其实施后已经大为改观,要不然韩琦现在在河北可就惨了。
从使者那隐约的话中,王静辉知道广惠仓管理虽然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改观。但以前地烂底子可不是这两年时间能够修补好地。韩琦接手后到现在灾情严重需要开仓放粮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手里倚为靠山地王牌居然已经变成了烂牌,好在多少还有存粮。韩琦这才渡过了第一关,但随着灾情的继续发展,没有饭吃的灾民会日益增多,以后可怎么办?
等朝廷的救援显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这么大地窟窿算起来便是人命,韩琦是历史上的宋朝名臣,自然不会干等治下百姓饿死,否则也不会这么快便开仓放粮了,所以便想到了向王静辉求援,也唯有他有这个实力可以迅速调集大批粮食到河北救灾。
李管事和刘账房一接到王静辉的邀请便急忙乘车赶到驸马府,在书房中当着韩琦使者的面便下达河北境内所属王静辉旗下的所有粮店和粮仓都归韩琦使用的命令,为了更好的配合韩琦的救灾行动,王静辉还特意请李管事亲自随使者去一趟河北。
李管事和刘账房与王静辉相处这么长的时间,自然知道韩琦是驸马最重要的政治盟友。而且韩琦是三朝老臣,两次拥立之臣,“朝中有人好做事”,这个道理他们还是非常清楚地,无论是王静辉还是徐氏都需要有这么一个拥有巨大威望的人给他们做靠山。两人也不多废话,李管事立刻回家去收拾行李准备和使者前往河北,而刘账房则按照王静辉的要求去清查一下他旗下产业中还有多少存粮,将今年皇上赏赐给他的万亩良田的收成数字汇总上来。五万石各级品质不同的粮食要以最快的速度运往北方,一面配合韩琦救灾,顺便把粮仓的亏空给填补上。除此之外还要在南方暗中大量收购粮食,调用皇家海运船队地运力在杭州、泉州将粮食装运上船走海路运送到楚州经汴河到北方。
王静辉在心中默算了一下,自己手头上立刻可以调用的粮食居然能够达到二十万石之多,韩琦救灾用上十万石就足够了。如果需要的话,在南方所购买的粮食也不会在少数,完全可以满足他的需要。
“哼哼,看来买粮不如自己种粮来得划算!”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二十万石粮食地存货几乎都是自己地产上面的粮食收益,几乎用了他两三年的时间才慢慢积累起来的。一开始在治平二年许州和蔡州大旱,王静辉便开始暗中收购土地或是变相放贷换取粮食的办法,直到前年自己治理楚州水利工程有功,太上皇赵曙一次性赏赐自己万亩良田,后来有断断续续的赏赐了几次田地,估计他已经成为大宋除皇帝之外最大的地主了,更要命的是他还经营粮店生意,也就顺便成为大宋最大的粮商。
王静辉在安排好给韩琦送粮的事情后,便叫管家王福准备马车,他要主动去皇宫走一趟面圣了。说来也好笑,他当驸马也有两年了,官职也不小,但这还是他第一次主动要求进宫面圣,往常进宫不是皇帝有事相召便是去治病,人人渴望去面圣一睹天颜好升官发财,但唯独他对皇宫的印象实在是不怎么样,能不去便不去。
王静辉不是韩琦、富弼这样威望盛隆的老臣,也不是现在持国陈升之、王安石这样的当朝重臣,但皇帝对自己妹夫的宠信超越了所有的朝臣,皇宫守门的小太监在知道驸马要求见圣上之后,收了驸马几十贯钱钞便以最快的速度乐呵呵的进去传信了。
还是在福宁殿,尽管是深夜,但年轻的皇帝赵顼还是非常勤勉的在这里批阅奏章,当王静辉见到他的时候也不禁在心中感叹:赵顼是真心想要中兴大宋,也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用行动来表明他的意志,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守成的皇帝当中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