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第6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曹老太太还真是会给我找麻烦啊。不过她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好战想法不会比赵顼少到哪里去。”他心中默默的想到,然后笑着说道:“这是我们做臣子该做的,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刚才在御花园中,我还劝说过圣上要按部就班的来,免得出了什么纰漏。”

      听自己妻子讲到的再加上赵顼在御花园中的那反常的一问,王静辉心中便有了计较:有些事情该来的还是要来,关键是看自己能不能从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了。

      “曹老太太和赵顼之间的分歧,还真是宿命般的预示了大宋帝国未来的命运啊!”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不过此刻的历史已经不是我在原来那个时空中阅读的历史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从中领着大宋穿越这片险地!”

      “驸马,你让我打听的事情,我已经打听到了!”管家王福在一个花厅中遣退了仆役后,悄声对王静辉说道。

      “嗯!辛苦你了,那你说来看看吧!”

      “驸马嘱托小人打听的那几个人现在都在汴都开封,他们的官职和生平简略小人也写好了一份!”王福从袖子中掏出几张写满字的纸张交给王静辉。

         正文 第一百七十章 预示

      ------------------------

      王福退下去后,王静辉翻开纸页,第一页纸上写的名字便是吕惠卿!下面依次是章淳、曾布、沈括、苏颂、谢景温等等,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有比较详细的个人履历。这是王静辉嘱托下人负责搜集的情报,上面涉及的人都是他非常感兴趣的人物,除了沈括和苏颂之外,如吕惠卿、曾布等人可都是历史上熙宁变法的中坚力量,眼看变法格局已经形成,他不能不有所准备。

      这纸上的人物资料是他通过自己的生意网络来搜罗的,他和李管事、徐老商量过,要在他们的生意网络中培养一支特殊用途的人才,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情报所用,李管事也知道王静辉步入仕途后,将会面临种种难测的状况,现在大宋有谁还不知道徐氏和王氏之间的亲密关系?自己和王静辉的利益已经绑在了一起,有一个得力的情报系统也可以给王静辉提供情报,这样也算是自己作为盟友义务的一部分,再说这么一个情报系统也有利于收集外界的商业信息,这个方案一提出来后,便得到了李管事和徐老的欢迎并且鼎力支持。

      这个情报网的成员都是王静辉所收养的孤儿,经过几年的培养,他们大多开始进入两家旗下的产业服务,在忠诚度上也非常可靠,只不过现在才没有建立多久,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罢了,不过两家生意网络庞大,再加上雄厚的财力支持,等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王静辉还是第一次使用这张情报网。所搜集地不过是一些官员地材料罢了。这些官员现在大都居住在汴都,也没有费什么力气。命令下达后,很快便有了回应。

      通过后世史书来定位一个人的好坏实在是太过武断,所谓史笔如刀,老祖宗们自汉初便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迫害史官。修改历史地动作,流传下来的历史记录也很难说明问题,不过是个参考罢了。

      这份材料写的还算是非常详细,每个人以前做过什么官,现在的官职又如何,做官地时候治下百姓如何评价种种都列在其中,让王静辉一目了然。现在王安石已经坐上了真宰相,“权位”是有了,但未必有“权力”,现在的士风还算是不错。越是权贵的人越容易遭到弹劾,这也是现在御史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尤其是自己这样的人,更是御史谏官的最爱。

      王静辉想了想不禁摇头苦笑:“权位不过是皇帝的宠信而已,权力才是干大事的工具。王安石肯定会争取权力,他那个‘制置三司条例司’估计也该快出现了吧?这些人可都是王安石变法的骨干力量,虽然官位现在不高,不过一旦进入变法条例司。王安石的‘权位’可就真地转变成‘权力’了。”

      仿佛是预示着这个华丽的帝国将会就此进入多事之秋一般,大宋熙宁元年二月,河北地震,汴都开封也有轻微的震感,参知政事唐介等人遂以“天命”来弹劾王安石,王安石以“灾异皆天数。与人事无关!”来反驳,这让富弼大为惊奇,富弼的感慨有他的道理,因为天灾乃昊天之垂警,作为一条古老的训诫一直是臣民规范天子的法宝,一旦推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安石地用意也并不在于彻底否定,他反对的是借天灾来阻挠变法而已,所以在这里稍稍变通了一下自己的做法,没有直接表态。

      不过王安石并不知道富弼长久以来追求的便是以“天命来制皇权”,这一句话无形中便把富弼的追求给击了粉碎,这怎能让富弼受得了?一番口舌之争下来后,富弼自认为辩不过王安石,所以便在家称病上辞章。

      率先挑起战火的参知政事唐介更是在福宁殿与王安石辩论时晕倒,不过其家人很快便找到了驸马,希望驸马能够为其诊治,王静辉深夜到唐介地府上亲手诊断他的病情,这才避免了历史上“唐介被王安石气死”的说法儿。

      “参知政事唐介因不满天子事事都视安石可否,愤懑难捺,数与安石当廷争论。可唐介虽然号称鲠直敢言,但固执强辩却无法抵敌王安石,加上皇帝赵顼的偏向,最后气得差点儿身死。即使不论政治分歧,赵顼如此袒护王安石,注定了他今后的日子必然是众谤交加的命运。”王静辉在书房的窗边看着夜空中的那轮明月,心中默默的想到。

      唐介老朽了,为他治疗让王静辉觉得非常的劳累:富弼上书求去致仕也是不远了,皇帝迟早要应允,现在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富弼韩琦的先后离去,这中间不乏他们的年龄问题,也表示了赵顼的治国倾向问题,不过富弼这一走,唐介的病重就真的把新旧两派的对抗提到日程上来了!

      看着桌面上的报纸,王静辉不禁有些苦笑:两派的争端的战火已经烧到他的地盘上来了,编辑部的成员倒是没有因此而分化,这主要还是因为苏洵和欧阳发能够镇得住他们,况且欧阳发似乎意识到报纸深层次的意义,不断向编辑部里面推荐人才,仅仅发行不到两个月,欧阳发便又推荐了五个人进入编辑部,这使得编辑部内部势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平衡。

      “是该我做些什么的时候了!”王静辉走到书案前,铺开稿纸在上面写到:“张驰有道,寒暑之极”……王静辉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喜欢走极端,而不愿意采用相对温和的办法来将问题慢慢解决,就连“寒暑论”的“原版作者”苏轼也不看好他的理论,这不能不让王静辉感到非常郁闷。

      “不撞南墙不回头!”新旧两派的交锋让王静辉看到也许正是需要让他们碰到麻烦,才会回过头来仔细反思,他需要更多的人来支持这种观点。来为“寒暑论”摇旗呐喊。也许他也只能够采用这种办法,在新旧两派火并的时候趁机吸纳那些两派之中比较清醒地人。

      “某于改之议论素异。不过缓急有别矣。”王安石手中拿着报纸看过后对旁边地人说道。

      此时王安石的府上来了很多人:吕惠卿、曾布、章淳、谢景温等人皆在他地府上,自从《大宋明镜报》刊印发行之后,王安石每日必要看报,他多次和自己朋友说道:“报纸一物看似平凡。但实乃王改之之心血所系,有报在手如对天下时局洞若观火。”

      在他的带领下,这些还没有成气侯的新党成员都有看报纸的习惯,王安石对金钱一向不甚重视,在加上他现在是参知政事,离持国仅仅有一步之遥,每月地各种俸禄加在一起早就到万贯,家中订阅了十几份,分别每天送到吕惠卿等几个学生的住处,若是他们生活上需要有用钱的难处。也可以随时从他这里支取不用记账。

      吕惠卿今年三十七岁,福建晋江人,现任集贤院校勘之职,嘉~二年进士,其人博学多才,精明机敏,极富辩才,城府深沉。处事果敢。生性狂傲,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志;文学辨慧,有杨雄、司马相如之才。曾为欧阳修、曾公亮所推重。及第后曾任真州推官,秩满入都,遇到在京师群牧司任职的王安石,两人讨论经义。多有所合,遂订为至交,至今也有十几年的时间。王安石在皇上面前推荐惠卿,着重说他学先王之道而能致用,这与王安石本人强调经世实用的观点正相一致的。

      吕惠卿放下报纸有些惋惜的说道:“可惜这报纸不能够完全掌握在手中,否则对新法推行必定大有补益!不过看这报纸真可谓是利害参半了,摇旗呐喊者有之,诋毁者亦有之,今天驸马这篇文章的意思便是中立了,倒是和他的报纸一般!”

      “吉甫,报纸虽小,但费用不低,当时王相曾在圣上面前主张由朝廷来办报纸,但终究还是因为报纸每月都会亏损很多银钱而放弃。你看这报纸地纸张,十二版本仅用十文钱,就是买白纸都不够吧?!”曾布有些惋惜的说道。曾布,字子宣,江西南丰人,时年三十三岁,任集贤院校理之职。其人颇有才智,但胸无主见。曾布有个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哥哥曾巩,曾巩是王安石的密友,曾布以其兄的关系,得入王安石的门下。

      王安石笑着说道:“驸马王改之惊才绝艳,不仅仅是诗词名传,更重要的是他眼光深远,某亦远不及矣。我和他数次纵论天下,可知他心中自有一篇锦绣文章,楚州两年不过是他牛刀小试耳,可惜他身为驸马不能自己来写出这篇文章了!”

      在坐的众人对王静辉报纸上地一些言论比较感冒,不过没有想到王安石作为他们的首领,却对王静辉有这么高的评价,真是让他们意外的很。

      “不过吉甫说的也对,朝廷也应该有一份报纸,这已经在筹办当中了,当然也是由驸马来负责操办的,不过编辑部地人选则是由朝廷来选定,估计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因为驸马曾上书:汴都这里的纸价已经大为上涨,若是朝廷在此时刊印发行报纸,那不仅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也会【创建和谐家园】纸价进一步走高,他已经在汴都郊外兴建造纸作坊来弥补不足了。”

      曾布说道:“那王相有没有可能说服王改之和我们一起走变法之途呢?这可比办报纸要省事多了!”

      王安石听后苦笑的摇摇头说道:“王改之的心意难测,谁都不知道他心中是如何想的,我也曾数次试过,不过他的兴趣不大!尽管如此,他还是把一些手稿赠送了给我,我看后大有补益,若真的能够得到他的辅助,则变法之事成矣!”众人听后不仅哑然,只有吕惠卿和王雱的眼中闪过了一丝不快。

      自唐介事件之后,事态已渐渐明朗,改弦更张的变法措施即将出台,也早已不是秘密。唐介养病期间。朝中大臣在皇帝赵顼对王安石信任益专的情形下。也无人再出面饶舌。只有一贯强项的御史中丞吕诲给王安石拟构了十大罪状,上闻帝听。但这种出于愤怒而炮制出来地东西尽管来势汹汹。可根本经不起推敲,吕诲便因此而丢了官。宰执中曾公亮数请告老,富弼称病不出,都在静观时变。早年有“铁面御史”之称地参知政事赵忭。此时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看到有事变更,就连叫十几声“苦”字。京中有一句政治笑话在流传:“中书有生、老、病、死、苦”,说地是王安石生、曾公亮老、富弼病、唐介差点儿死、赵忭苦,倒真是十分形象。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光给王静辉写了一封亲笔信,希望他能够站出来收拾这一摊破烂局面——司马光自己也在这段时间里面因为“理财”而和王安石发生了多次冲撞,面对昔日的老友,司马光受伤不浅,不过他也倒是非常争气:“你的‘理财’能力好。但能够强过驸马?!”这么一句话顿时让王安石哑口无言,而皇帝赵顼则是目瞪口呆。

      在大宋若论玩钱,估计谁也不敢称比王静辉做的更好,即便是王安石再自负,在整理驸马地“功劳簿”上,那一串串让人发狂的数字,他自问自己是没有这个本事的。也许司马光这最后的一句话真的成为了经典,保守派的人仿佛看到了明灯一般。曾公亮、富弼等人都写信给王静辉,希望他能够影响皇帝,并且也多次上书皇帝,希望皇帝能够让驸马出山为朝廷效力。这个时候无论是王静辉还是赵顼,看到这些信件和奏章,都有点像烫手的山芋一般的感觉。

      皇帝赵顼突然感觉到王静辉“休息”的时间也太长了。是该让他出来的时候了,以前自己让他当个翰林学士位列紫宸殿百官会议,都会受到重重阻挠,现在倒是可以名正言顺地请他出山来出谋献策了。

      也许是君臣两人早就形成了一种默契,皇帝赵顼在司马光给王静辉来信的第三天召驸马入宫议事,而王静辉在福宁殿见到赵顼的时候,献上了一本策论《论中国南海贸易和开发》,还有附上了一本《大宋皇家海运南海航线请示札子》。在这次会面上,只有皇帝和驸马两个人,当然临时还有一个宫廷画师被紧急调去听用,旁边连一个太监都没有,更不要说分属两派的官员了。

      “爱卿可知道为什么今天朕召你入宫吗?”御案上的赵顼有些疲惫的说道,这段时间他面临如此复杂的局面,实在是有写为难他了。

      “臣妄自揣测,圣上是因为最近朝堂上的一些波动才召臣进宫地!”王静辉还是一脸平静的表情,联想到驸马公主恩爱非常的传闻,这不禁让赵顼有些嫉妒。

      ¡°æâÂí¿ÉÓкÎÁ¼²ßÀ´½ÌëÞ£¿¡±

      “圣上,恕臣无能,臣也想不出什么办法能够化解现在的局面,臣虽然给圣上讲过政治得失利弊,但臣却从来不善于政治斗争,所以面对这一局面臣也不知该如何是好,臣唯一能够给圣上分忧的便是让我大宋的国库快点丰盈起来,让皇上在想做事地时候,不至于因为国库空虚而烦恼,不至于加赋于天下百姓!”

      “好!好!好!”皇帝赵顼连声说了三个好,脸上的疲惫之色也少了许多,“爱卿不愧为‘纯臣’!好个‘不加赋于天下百姓’!爱卿是不是又有什么办法来改善现在朝廷财政了?”

      王静辉笑了笑说道:“臣配不起‘纯臣’这一称号,臣违背吏治规矩经商,这中间的罪过就够大的了,圣上不加以怪罪,臣哪里还敢奢求什么‘纯臣’?!”说完便把准备好的两本奏章策论呈送上去。

      赵顼笑着站起来走到王静辉的身前接过策论和奏章,说道:“爱卿经商乃是太上皇亲口应允的,再说朝堂上哪个大臣会这么干净?如果他们也能够像你一样在经商的同时能够为国分忧,那朕情愿他们都去经商!”王静辉哑然失笑,不做应答,赵顼手里拿着策论和奏章就站在他身前翻阅,时不时还提出一些问题,他也不断的解说其要点。

      赵顼原本紧皱的眉头渐渐的松开了:大宋皇家海运的威力,他是见识过了,虽然王静辉最后自己承认那是自己为了做出成绩而做的拔苗助长之事,以后不会有这么多了,但每年至少在北方航线上,大宋能够至少收益一百五十万贯,这还不算秘密的军火交易,和向辽国走私食用油交易在内!(开心告示:想继续看的就去申请,嘎嘎)

         正文 第一百七十一章畅谈

      ------------------------

      现在王静辉又提出了一条南方航线的攻略计划,这次的实惠将会远远超过北方航线,一年收益下来保守估计为三百万贯甚至更多。朝廷为此付出的代价不过是让泉州那里的水军担任护航任务罢了,对于水军,大宋军方一直是视其为鸡肋,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能够发挥护航作用,赵顼和朝廷高层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不过驸马对水军却情有独钟,甚至想借着贸易的机会以商养军来发展一支强大水军的意思,赵顼听后也觉得有道理,反正贸易所得甚多,就是拿出几万贯出来发展水军也是宽裕的很。现在找王静辉设想的发展下去,从厢军中挑选出一批青壮年加入水军,等形成战斗力后,他日有意燕云可为一支奇兵,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爱卿的意思是说如果顺利执行此计划后,朝廷每年因为南北两条航线而盈利近五百万贯吗?”皇帝赵顼看完《大宋皇家海运南海航线请示札子》后问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赵顼在做颍王的时候就受到王静辉的影响,多次去户部那里翻阅大宋财政资料,当然知道这五百万对现在的帝国财政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

      “是的,圣上,事实上每年盈利五百万贯不过是朝廷的进出口货物税收和皇上您在大宋皇家海运中的股份分红罢了,它的效果还不仅如此!圣上可以设想一下:当海上贸易发展起来以后,必然会【创建和谐家园】与之相关的诸如造船等行业,大宋地作坊将会为了满足海外市场地需要而全力生产货物。可以预见的是其新开业地作坊将会大大增加。就算朝廷不增加税收比例,那新开业的作坊所上的税将会比原来多多少?新开业的作坊又需要多少人手才能够够用?须知种田要看季节。而作坊生产则是不受任何影响地!这样流民将会大大的减少,如果圣上采取诸如‘商铺吸收多少厢兵,相应的税收将会减免多少’之类的政策,那厢军规模将会轻而易举的得到进一步的控制……”

      “圣上可知道臣在楚州那里发展海运。效果良好,而且还因为海运,楚州仅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便又多了两个人口过十万的城市,要知道那里原本是荒凉的小鱼村!泉州、杭州还有南方有很多适宜的港口,条件远比楚州要好地多,相信几年下来,大宋的版图上又会因为海运贸易的发达而多出几个城市来!”

      ……

      刚才还忧心朝局的皇帝赵顼,现在已经被王静辉的“画饼”战术搞得不知道东南西北了,仿佛现在浮现在他眼前的便是大宋船队开往海外夷国。而返程的时候则装满了金银珠宝的景象。这一切不得不拜王静辉那条三寸不烂之舌地功劳,就连他自己也被话中所描述的景象所吸引。

      “南海贸易航线不过是个总称罢了,事实上又分成很多条细小的航线,甚至可以通过海上运输,将大宋的瓷器、丝绸等物运抵西方的大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近处也有很好的贸易对象,比如大理南部地蒲甘(大致是今缅甸)盛产玉石翡翠、红蓝宝石,但陆上道路不通而且瘴疠遍布非常凶险。在那里只需要几匹布便可以换到几块优良的宝石,返回大宋则是万倍以上的利润,最适合海上贸易。最重要的便是南洋由数以千万计的小岛组成,上面人烟稀少甚至是根本就没有人,但物产却是极为丰富,大宋缺铜。但在那里不仅由比大宋多得多的铜,还有丰富的金银铁等矿藏;在那里种植水稻可以达到每年三熟,我大宋若是占了这些海外飞地,加以开发变成大宋的粮仓,那以后就不用怕任何灾荒年景了!”

      一时间王静辉说得是天花乱坠,大力吹嘘发展南部航线海外贸易和开发南洋的好处,反正他也不怕牛皮吹爆,这个时代连海南岛对于大宋人来说都是个非常恐怖的地方,更不要说南洋了,没有任何人比他更清楚南洋的情况。况且他也不算是吹牛,在过去的时空中,年轻的战士都在讨论如何惩罚东南亚的那帮无赖们,他们的家底自然是摸得清清楚楚,要是让王静辉画世界地图还比较困难,但若是画东南亚地图,则容易的多。

      大宋经济发达,大宋的钱币就是后世的美钞,和大宋发生贸易往来的国家如辽国、西夏、高丽等国对大宋的铜钱是十分欢迎的,甚至辽国只吃不吐,严禁宋朝的铜钱流回大宋,搞得大宋每年铸币都需要数十万斤铜,就这样还不够使用,迫不得已铸铁钱,后来出现的“交子”、“关子”等原始纸币,这也是被逼出来的。别的地方王静辉不知道,但菲律宾的铜矿是世界有名,他成天琢磨着大宋经济,就算为了大宋经济能够顺利运转,他也要鼓动皇帝把菲律宾给占了——有了铜便是有了印钞机,大宋的货币政策才能够稳定下来,有时候宋朝因为铜钱缺少,不得不规定一贯等于八百文甚至是六百文。

      皇帝赵顼和王静辉交谈甚欢,但不知道外面却为此闹翻了天——皇帝早就该吃午饭了,可是几次催促都被赵顼严词哄了出来,搞得下面的小太监惶恐不安,没有办法只有通报慈寿宫的太皇太后,想让曹老太太出面来让皇帝吃饭。

      惠寿宫内,高太后和蜀国长公主都在这里,每天配曹老太太打牌下棋是她们两人的必修功课了,再用过午膳之后,几人正和几个宫女逗弄王静辉刚出生的女儿时,慈寿宫太监总管悄声走到太皇太后身边,耳语了几句后,看到曹老太太站起身来,高太后和蜀国长公主还以为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便也都站起来用询问的眼光看着太皇太后。

      ¡°Óè¶ù¡£æâÂíÕ⼸Ìì¶¼ÔÚÃ¦Ê²Ã´ÄØ£¿¡±Ì«»ÊÌ«ºóÎÂÉùÎʵÀ¡£

      “回老祖宗,驸马这几日除了和我在一起之外。便在书房读书,这两个月驸马特别喜欢读《尚书》,有空闲的时候便去欧阳修大人那里去求教学问。”

      ¡°Áõ°²£¬ÖªµÀ»ÊÉÏºÍæâÂíÔÚ¸£Äþµî˵ЩʲôÂ𣿡±

      “皇上是和驸马单独面谈地。身边没有留下一个伺候地,旁边也没有其他大臣相陪!”

      蜀国长公主说的太皇太后都知道,不过皇帝赵顼和驸马在一起不可能因为一本《尚书》讨论学问便投入到忘了吃饭地地步,他们肯定讨论的不是《尚书》。这几日朝局变动的厉害,听闻连司马光都写信给驸马,希望他能够出面说和几句,现在赵顼的耳朵除了成天喊着变法地王安石之外,便只有驸马的话还能够听得进去了,想到那【创建和谐家园】帝赵顼居然一身戎装来给她叩安,太皇太后心中都有种不安的感觉。

      “不管他们现在在讨论什么。都必须终止了!”

      太皇太后心中打定主意后,便摆驾福宁殿,高太后和蜀国长公主随行左右。现在就是王静辉真的把南洋的特产摆到皇帝的身旁,赵顼也不能再仔细看了——太皇太后是最受尊敬、最有威望的皇室成员,更何况还有生母高太后同来?他必须接驾,王静辉只得跟在赵顼的后面,走到福宁殿门口接驾。

      “官家,和驸马说什么事情呢。这么高兴?”曹老太太看到皇帝赵顼满脸兴致高昂的表情问道,她虽然常住慈寿宫,但对赵顼的处境是非常关心地,皇帝的喜怒哀乐都会第一时间反馈到她那里。本来以为皇帝将会是一张苦瓜脸,没想到好像前方打了胜仗一般这么高兴,心中不由得非常疑惑:驸马还真的这么有本事?!

      ¡°ÄïÄï¡£æâÂíÏòº¢¶ùÏ×Á˼¸ÌõÖιú°²°îÖ®²ß£¬º¢¶ùÕýºÍæâÂíÔÚÕâÀïÉÌÒéÄØ£¡¡±ÕÔçïÐ˷ܵĶÔÌ«»ÊÌ«ºó˵µÀ¡£

      “噢!那官家也要注意身体啊!官家的身体才是大宋的基石!”

      “孩儿知错了,没想到惊动了娘娘,是孩儿不孝!”

      ¡°æâÂíÒ²ÔÚÁôϰɣ¬¹Ù¼Ò²»³Ô·¹ÄѵÀÒ²ÒªÈÃæâÂí¸ú×ۤ¶ö£¿¡±

      共赴御宴,这在当时是皇帝对大臣莫大的恩宠,要不然只有在招待国外来宾或是重大节日的场合,大臣才能有机会和皇帝一起吃饭,太皇太后地懿旨自然是对王静辉的恩惠了,皇帝赵顼更是非常赞同,留下王静辉一同吃饭,太皇太后也不细问驸马到底和皇帝说了什么,把小皇帝烘的这么高兴,便走了。

      “如卿所说,南海航线上只要朝廷提供护航保证,便可以大规模采取贸易了吗?”饭后在福宁殿的一座偏殿中,赵顼命人点亮烛火和王静辉坐在八仙桌旁一人一杯清茶,在那里秉烛夜谈。

      “圣上,南海航线的海盗远比北方航线要凶猛的多,大宋由于民间地禁兵政策,大宋海船的自卫武器比较缺乏,大多进行的都是近海贸易,当然也有远行到过大食的,但终究还是少数。现在大食到南洋的贸易主要是把握在大食人手里,而且大宋到南洋之间的贸易,中间也有相当的份额是由大食人所掌握的,在泉州定居大宋的大食人便是其中的一支,他们都是靠海外贸易发家成为一方富豪的,可见海外贸易的利润之厚,实在是让人心动!”

      皇帝赵顼点点头,说道:“不错,光是北方航线的收益便如此丰厚,现在连朕都想看看南方航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了!不过这是否有与民争利之嫌?”

      王静辉笑着说道:“圣上勿忧,南方航线海盗丛生,原本贸易量就十分有限,臣设想以大宋皇家海运为主体,配以大宋水军沿途护航,想加入的海外贸易的独个商家也可以加入船队,受到大宋水军的保护,不过将会根据货物和船的大小收取一定的护航费用,这样不仅不会于民不利,而且还会受到杭州、泉州商家的欢迎,臣可以预言:江浙一带的商家闻此消息必然欢呼雀跃!”

      “改之不会只为了海外贸易的利润而提出这项计划吧?”皇帝赵顼笑着说道。他和王静辉相处了几年之后。觉得这个年轻人几乎每一步都是有很深地算计地,连王安石也常在他的耳边赞叹驸马地眼光深远。

      “圣上明鉴。下午的时候臣曾对圣上说过:南洋物产丰富,大多数岛屿都没有人居住。”见赵顼点点头,他又继续说道:“臣料定受海外贸易巨额利润的诱惑,大宋商家肯加入船队将不会在少数。那水军所获得的护航费用将不会在少数,水军不仅可以得到武器上地补充,而且还可以扩大水军的编制,在护航的过程中详细画出沿途重要的岛屿,将厢兵运抵这些重要的岛屿上设置城寨,驻军农垦,那里的土地肥沃,一年三熟再不济也足以够他们食用。长此以往,这将会我大宋的领土,不仅可以分流国内的多余的厢兵。而且还可以辟土千里成就武功!”

      赵顼站起来来回走动了几圈说道:“今天与爱卿长谈,朕真是获益良多,爱卿呈送的这两本札子固然很好,但恐有与时俱进会反对,恐怕朝中反对地大臣亦不在少数!”

      王静辉笑着说道:“圣上勿忧!我大宋发展海外贸易是将我大宋的灿烂文化传播到海外,使那些蛮族也能够受到圣人的教化,到时海外夷国来朝,也好彰显我大宋德备天下!再者说来。大宋皇家海运中其他股东的来历也并非这么浅薄,臣不相信朝中大臣与之没有关联,所以臣想朝堂之上反对的声音将会很少。倒是这个计划除了朝廷需要派出水军护航之外,其他的并没有朝廷需要做的了,只等坐地收钱便可以,臣想政事堂的几位相公必不会为难!”

      赵顼听后哑然失笑:“好你个王改之。连这些都算计好了!妙!妙!妙!”

      “哼!西方人没有少用传播【创建和谐家园】教来当遮羞布向外扩张,我也换个传播圣人教化来扩张,正好能够封住那些反对派地嘴巴!”王静辉心中得意的想到。

      “圣上,其实大宋应该多多向外出口儒家典籍,出口的越多对大宋越有利,而不能限制甚至是藏着椰着,那样对大宋的将来是极为不利的,臣请圣上废除原有限制书籍外流的法令,重新修订更适合地书籍出口管制法令,万世之后的人们也会称赞圣上今天的英明!”

      这几年经过王静辉和商务印书馆的努力,宋朝原来的限制书籍出口的政策已经名存实亡了,不过在王静辉的强力建议下,大宋有关农业、数学、医学等等自然学科的书籍严禁带出大宋,只对以往的儒家经典书籍和佛经、道家经典的书籍出口放宽尺度。

      赵顼好奇地问道:“这是何故?不过现在大宋书籍出口不都是已经修改过了吗?”

      王静辉反问道:“臣斗胆请问圣上:‘高丽是亲大宋多些还是亲辽国更多些?’”

      赵顼说道:“可能是亲大宋多一些。”

      王静辉说道:“如果在没有辽国给高丽施压的状况下,高丽是亲大宋更多些,这中间除了契丹人的残暴之外,更主要的是高丽文化是承袭大宋的,他们民间说话可能我们听不懂,但他们是使用汉字的,朝中官员对儒家文化也都精通。圣上,高丽其实就是个例子,大宋想海外夷人输出儒家经典也是有利于他们向往大宋,对大宋充满好感,把他们变成高丽那样对大宋友好的国家,尤其是现在大多数海外国家都还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对他们进行文化输出正是时机!现在所执行的书籍出口尺度都是以前臣建议太上皇临时实行的,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承认,所以还请圣上明确的确定一下才好!”

      赵顼说道:“那爱卿写个折子呈送上来,待朕和中枢政事堂的相公们商议一下后就可以颁布使用了!爱卿,海外蛮族真的没有自己的文字吗?那他们是怎么记述自己的历史的?他们有诗歌吗?这些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赵顼毕竟是年轻,他不能想象自己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那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王静辉也是很好笑的说道:“高丽现在就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使用的便是我们的汉字,不过他们有语言而已,在此之前的历史、诗歌等等都是通过一代一代口口相传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倭国在唐朝的时候派人到中土来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字也是参照我们的汉字来的。其他的诸如契丹、党项一开始都是没有文字的……”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二章以史为鉴

      ------------------------

      文化渗透是王静辉的重要主张之一,他认为在火器还没有发展到火枪大炮的时代以前,野蛮远远比文明更具有战斗力,更可怕,越是野蛮的民族,其战斗力越强大,可以轻松的征服文明。尤其是大宋面对的主要对手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偏偏大宋还缺少马匹,在这样的劣势下,对于敌人只能够厚积薄发一击致命,万万不能打成消耗战,那可就是灾难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皇帝赵顼和宋朝的高层都开始认可王静辉的文化和经济两种软手段对抗的精神,所以他一说,赵顼便明白他话中的意思了:“爱卿的心意朕明白了,不过总是觉得这些方法见效缓慢,动辄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

      “圣上,做事情要权衡利弊得失,这些办法虽然在时间上是长了许多,但却是兵不血刃免去了生灵涂炭之灾,千百年后,人们必当记得圣上的高瞻远瞩!”

      “好了!爱卿今天拍的马屁也够多了,朕不是昏庸之辈,当然明白爱卿是为我大宋江山社稷考虑!”赵顼笑着对王静辉说道。

      王静辉连说:“不敢!”

      “朕今天找你来,看来是恰逢其时,爱卿这两道札子朕心中记下了,中枢和枢密加紧讨论后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不过爱卿对现在的朝局有和看法?卿不可用‘不懂政事’来搪塞朕,朕相信爱卿心中对此时局心中还是有计较的!”

      看看皇帝的脸色不像是开玩笑,王静辉地心中直叫苦,既然逼问到这个份上了。他心中知道再往后退也没有什么意义。沉思了一阵便说道:“臣尝读《史记》,一日读到《袁盎、晁错列传》。心中颇有些心得,想来圣上好学理应记得这一节吧?”

      皇帝赵顼点点头,王静辉接着说道:“敢问陛下,晁错和袁盎是否都是为国家江山社稷着想?”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19:41:09